大專學界商討日討論結果及分析(第一部份)
前言:大專學界商討日在本年10月13日在七大院校順利進行,當日超過700多名參與商討日,最終完成了自1980年代以來最大規模學生就香港前途的討論,開始大專生推動政改運動的序幕。商討日的討論結果表達了學界就政改原則、「公民抗命」及學界推動政改運動方式的取向和意見,學聯及各大學生會會按照討論結果進行深入討論及宣傳,加強同學就政改問題的認知和參與。然而,學界不能夠就此卻步,反之必然進入下一個階段,找出所認...
View Article「的起心肝」讀施政報告:經濟
文:志達細閱施政報告。撇開第一段的引言不理,談第二段經濟。以下總結五大亮點:亮點一:當然是梁特首認識的那位「創業的年青人」。施政報告中提到故事的教訓在於年青人要「用好國內外機遇」,可惜這論證實在過於離奇。除卻套現物業、發達、買物業、套現的循環外;以一個人的經歷作為一份施政報告的論點,亦是非常不合適。政府漠視年青人根本未有樓可按,胡亂用並不具代表性的例子,令人嘩然。亮點二:三十六句內,竟有十三句提及到...
View Article一起打機的友誼
每個男孩都曾經歷過一班仔一起打機的日子。放學就到誰的家裡打最新的電玩,直到黃昏、天黑。一星期至少兩、三天。但畢業過後,各有各的新生活,也有新的圈子,一起打機的日子已漸少,由一星期兩、三天,變到一星期一次、一個月一次、兩個月一次、半年一次、一年一次、兩年……最後大家也沒找大家,只遺留下一組熟悉,但不會聯絡的電話號碼。偶爾手機WHATSAPP POP...
View Article我不怕窮,只怕沒屋住
文:韓連山《二零一四施政報告》內的所謂「亮點」在第三章〈扶貧及為弱勢社群提供支援〉,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回應傳媒提問時稱「新措施可把本港整體貧窮率降低2.1個百分點至13.1%,3.83萬個貧窮家庭、即約13.8萬人可脫貧」。這些包括「為低收入在職家庭提供支援」、「增加向上流動的機會」、「關愛基金援助項目恆常化」等扶貧政策倡議,以林鄭月娥的說法,是「可把本港整體貧窮率降低2.1個百分點至13.1%,3...
View Article從金色黎明黨談到中港矛盾
首先,想向大家介紹一個希臘的政黨,名叫「金色黎明黨」(Golden Dawn) ,現時於希臘議會有18個席位,佔議會內的6%席。金色黎明黨由希臘數學家Nikolaos Michaloliakos領導,他們於1980年成立,然後1993年正式註冊成為政黨,崇拜希臘獨裁軍人Ioannis...
View Article「恨加慘」
新出爐的施政報告,被評是扶貧報告,只對基層施恩,忽視中產。更有多名自稱「中產」的市民打上電台問答大會發表意見。「中產」這個詞彙很模糊,但也很精準,只要你在這份施政報告冇一樣受惠到,都可以叫中產。但最慘其實係嗰啲兩公婆夾埋搵三、四萬的「次中產」,或者可以叫中下產,又或者低上產,唉!總之呢班「一係買唔到樓一係供到隻狗;年年交足稅,但係受惠一定冇佢」嘅人,就叫做「恨加慘」。我哋呢班「恨加慘」,恨,恨政府忽...
View Article4000公頃葬地原居民獨佔 ﹝「山邊殯葬政策」之一﹞
政府在新界山頭預留了四千公頃政府土地給新界原居民作專屬殯葬區,一般香港市民不能在此下葬。申訴專員公署一月中宣布,主動「調查審研」政府對新界原居民「認可殯葬區」的管理,並諮詢公眾一個月。雖然香港市民後生愁冇住屋,老來愁冇安葬之地,但申訴專員的消息並沒有得到公眾重視。究其原因,原居民「認可殯葬區」及相關制度,從來極不透明,市民從來不知道有這樣一回事,因此也想不到這項政策本來就是香港整體殯葬制度的一部份。...
View Article國研時評--施政報告的是與非
2014年度特首施政報告出爐了,部份中產階層的市民認為,政府未來施政著重基層慷慨派錢,忽略中產階層的需要,而且擔心將財政援助確立為經常性帳目,未來中產者有可能不能受惠於公共福利之餘又要承受更高的稅務負擔。本會認為施政報告有是有非,而相關議論不過是去年底對福利政策爭議的延續。本年度的施政報告主要提出對所謂「N無」基層提供一定的援助,中產階層所持反對理據是自己作為納稅人,對社會建設及公共財政皆有所貢獻,...
View Article一屋三個女人:我媽、阿田(印尼家傭)及我
反國教時看到家長們為了保護自己家庭及孩子,出聲出錢出力,顯得大為緊張; 然而,今次Erwiana受虐案,卻不見任何家長團體又或經常高度關注及維護家庭核心價值的宗教團體, 出一句聲, 發一份聲明, 甚至連一句公道的說話也沒有。不少外傭在港的工作都是協助中產家庭,...
View Article訪談兒童村前校董Mr. Phunstok 對西藏蔵族自治區火災感受及對西藏局勢感受 翻譯: Maris
我是一個在拉薩出生的藏人。1959年,我跟隨達賴喇嘛離開西藏,其後一直在這裡(達蘭薩拉)的藏族學校讀書。1975年,我開始在這家機構(注1)工作,一直持續到現在,足足有38年。說起近期在西藏的兩場大火(注2),我們感到非常傷心。但仔細分析,火災發生的原因值得懷疑。首先,中國政府對在西藏境內的藏人施加很大的壓力,他們希望把我們的宗教信仰剷除,他們希望藏人變得像中國人一樣。就像你(指採訪者)剛剛提到的兩...
View Article新聞處無理打壓 網媒高呼採訪有理
(獨媒特約報導)近年本地新媒體如雨後春筍湧現,政府新聞處政策卻未有與時並進,多次限制網絡媒體的採訪權。立法會議員莫乃光今日聯同一眾網絡媒體召開記者會,陳列採訪受阻經驗,爭取政府新聞處給予與傳統媒體同等的採訪權利。莫乃光明日並會在立法會向政府提出口頭質詢,要求政府交待理據及準則。網媒採訪屢受限制多個網絡媒體力陳採訪受阻經驗。「獨立媒體」倡議幹事方鈺鈞表示,記者除被拒進入地方行政高峰會、人口政策諮詢會,...
View Article教協為何爭取擴大政黨特權?
文:戚本盛公民提名之有無,勢將成為擴大特權或邁向均等的一個指標。前基本法委員王振民所謂的「精英」,說穿了其實就是特權階級。如果沒有公民提名的制衡,則我們留給下一代的社會裡,有權提名特首候選人的少數人,將比沒權提名的大多數公民,對政治有更大的影響力,這是徹頭徹尾的不平等,不應為任何講求公義的社會所接受。【政黨提名只是擴大特權】即使有政黨提名,這種政治不平等仍然沒法消弭。暫且不說香港沒有「政黨法」的技術...
View Article誰令好老師失業?
文:陳為建近十多年來,一所學校裡原來有很多不同聘用制的老師,除常額教師外,還有很多合約老師。一些津貼學校,即使有常額教席,也會以合約制形式來聘用老師,一來可壓低工資,二來可更靈活彈性處理教師人手。這些商業元素看似激活學校的成效,實質是扭曲了整個校園學習環境。同工不同酬已經引起很多問題,在考績不公平的情況下,良性競爭不見,士氣低落就到處皆是。「獨學而無友,則孤陋寡聞。」早年還經常鼓吹合作學習,一個合作...
View ArticleRe:Workz Sandy Lam林憶蓮 – 放下你的傷悲
去年中,當得知Sandy林憶蓮要做一張翻唱自己舊歌的專輯時,我都曾經有一絲疑問,是否又是那種以靚聲來包裝的所謂Hi...
View Article百花綻放的音樂時代
作者:蕭邦四大電子傳媒的頒獎典禮完滿結束,賽果則和往年一樣沒有太大驚喜,男歌手獎項繼續由陳奕迅壟斷,叱吒樂壇頒獎典禮更出現陳奕迅hea唱事件。事後有傳陳奕迅不想再拿任何獎項,無奈在唱片公司的壓力下才打消了念頭,因而令陳奕迅在頒獎禮上hea唱抗議。對於傳言是否屬實,筆者不敢妄下判斷,可是現在歌手被唱片公司操控卻是不爭的事實。往往音樂人的創意都會被唱片公司抑壓,在取材,曲風方面必須盡量迎合大眾的口味,吸...
View Article左、右何不兼容?
香港的右派人士,大都讀過海耶克 (Friedrich Hayek) 所寫的《到奴役之路 (The Road to Serfdom, 1944) 》和佛利民 (Milton Friedman) 的 《資本主義與自由 (Capitalism and Freedom, 1962) 》或《選擇之自由 (Free to Choose, 1980)...
View Article淺談葡超球隊點解透過轉會賺大錢
尼曼查馬迪回歸車路士,幫賓菲加大賺一筆。在今個轉會窗,賓菲加完成了一宗賺到笑的生意,他們將塞爾維亞中場尼曼查馬迪以2100萬鎊賣給車路士。在2011年,尼曼查馬迪正正是由車路士加盟賓菲加,作為藍戰士購買大衛雷斯交易中的一部分;當時外界估計尼曼查馬迪值300萬鎊。換言之,在3年之間,賓菲加將尼曼查馬迪升值了7倍。近幾年,賓菲加先後賣走了拉美利斯、法比奧干查奧、迪馬利亞、查維加西亞及韋素,總共收到1.3...
View Article公民提名 寸步不讓
昨晚出席公民黨政改諮詢會,邀請了林鄭司長等人與我們交流意見,以體現兼聽。在會議上,我問了一條問題:「民意是政改的最關鍵因素,還是中央政府呢?」林鄭司長回答:「民意只是其中考慮因素,中央的也要考慮!」此時,天真的我才恍然大悟,林鄭過去落區諮詢市民意見,到各個政黨參與諮詢會,也只不過是一埸政治表演。美麗的政治囗號:有商有量,實現普選。在大氣電波聽到,在電視看到,在港鐵的宣傳板也掛着,甚至社區會堂的大型橫...
View Article襯衣、領呔、皮鞋與足球
校鐘響起,趕快收拾書包,與同學鬥快跑到附近的球場,霸地。到場,把背上千斤重的石頭狠狠地、隨意地、不在乎地擲到龍門後方。然後鬆開領呔,捲起衣袖,連鞋也不換,索性皮鞋當波BOOT,衝到中圈開波。...
View Article我為什麼要「開天窗」抗議?
香港傳出《明報》加東版抽起換總編輯專欄,隔天,我收到一位身處多倫多讀者的電郵,字裏行間,感受到他既焦慮又憤怒的心情。電郵是這樣寫的:「兩位《明報》專欄作者:我是《明報》的長期讀者,雖然移民加拿大20多年,仍然一路訂閱多倫多《明報》及上網看香港《明報》。最近一直都有留意關於換香港《明報》總編輯的報道,其實這星期我已感到奇怪,為什麼在副刊頁裏很多作者的專欄都不見了,取而代之是兩至三篇的自由談。」《明報》...
View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