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國的飲酒文化可謂聞名亞洲,男女老幼均會接觸酒精飲品,根據2017年的數據指出,2016年全韓國人總共消費了34億瓶燒酒。而因酗酒衍生的犯罪行為亦隨之變得泛濫,其中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醉酒駕駛。醉酒駕駛一直是嚴重罪行,遲來了多年,韓國國會上終通過修緊法例加重罰則。究竟什麼事情導致政府再次正視這問題?背後與酒精消費存在什麼關係?
韓國國會在11月29日舉行的會議中通過了被稱為「尹昌浩法」的《特殊犯罪加重處罰法》修訂案,內容針對涉及醉酒駕駛導致他人死亡的量刑起點,當中由現行的1年有期徒刑,提升至3年,最高可被判無期徒刑。在罰款方面,最低由500萬韓圜罰款起,上調至1000萬韓圜。
而命名為「尹昌浩法」的原因,事源於在釜山一名正在服兵役的22歲青年尹昌浩於9月中秋假期時外出,在路邊遭酒後駕駛的嚴重車禍,昏迷至11月初離世。在這宗案件引起社會公憤的同時,尹昌浩的朋友在他昏迷後隨即在青瓦台官方網站上留言請願,同時在青瓦台門口舉行小型示威,要求嚴懲酒後駕駛的肇事者,同時推動修改法例加強阻嚇作用。而該請願隨即得到數以萬計的國民共同參與聯署,其後十月時議員提出修訂案後,於11月尾正式以248人贊成、0人反對、2人棄權下通過。
由醉駕衍生出來的「代理駕駛」文化,有看過韓劇及電影的人不會陌生,這就是韓國人代替已喝酒的人駕車的兼職工作。當「代理駕駛」變得普遍的同時,醉駕問題曾出現顯著的改善,不過至今仍存的問題,就是法例阻嚇性不足,再加上有人不願意為電召代駕而花上金錢,導致仍有不少人以身犯險。同時,因不少韓國的停車場不是通宵營業,故到一定的時間均需把車輛泊走,不能通宵泊車的情況下,只能把車駛走,這亦提供了喝酒者冒險的機會。
回顧整個關於醉駕的法例,在2011年亦曾作出修訂,警察廳於當時表示,在通過新的《道路交通法》後,將會加重刑罰,最高可被判3年有期徒刑及1000萬韓圜,《尹昌浩法》通過後就成為了最低量刑起點而不是最高。而假若醉酒駕駛沒有引致他人死亡的話,違法者最高只需要罰款300萬韓圜。以上的刑罰實施也好,阻嚇性亦未及《尹昌浩法》。不過,唯一不同的是,是次《尹昌浩法》中未包括醉酒駕駛不引致他傷或他死的刑法改善,意思是《道路交通法》至今仍未修正,皆因現時國會上執政黨與在野黨等仍未能就《道路交通法》修訂案達成共識,故需要在下次醒議上才能重新審議議案。
不過,若要將此變得嚴重的現象歸根結底,仍是韓國的飲酒文化。在韓國晚上的街道上,喝得酩酊大醉發酒瘋的人一直不罕見,飲酒幾乎成了韓國人的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份。在市場策略上,不少酒精品牌均花費不少資源推廣酒類產品,如尋找韓流明星代言,還有在主流傳媒上賣廣告等。各種傳媒的渲染下,灌輸了一種「韓國人不能沒有酒」等類似的意識。基於以上情況,韓國政府亦就此作出了回應,在2020年起,廣告上將禁止出現飲酒的鏡頭,同時禁止在兒童收看電視的時間播放與酒類有關的情節及聲音,所有飲酒的鏡頭、姿勢將消失了電視中。
固然,禁止廣告的方法未必能得取得社會間的認同,皆因飲酒在韓國早已成為根深蒂固的文化及風氣。能否改變長久以來的社會習慣,這仍須政府及社會間的共同努力才能成事,從而減少更多因飲酒而發生的命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