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Viewing all 40304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惘聞《看不見的城市》

$
0
0

Post-Rock之「革命」,乃是對傳統搖滾或是傳統唱片工業下之操作、創作模式的顛覆、打破;我以前也有寫過,來自大連、現在已經是中國數一數二的Post-Rock樂隊——惘聞,正正能夠不斷地改變自己、顛覆自己,貫徹著Post-Rock的最重要、也是最寶貴之精神。他們2014年的《八匹馬》,混進更多的音樂元素,優雅與荒蕪感並存,大膽地拋棄了專輯的「一致性」追求,令8首歌曲呈現出分裂的感覺;到2016年的《歲月鴻溝》,又著重對「氛圍」的重構,變得更焦慮、黑暗,解除了要「相對克制」的束縛,樂器像更恣意地書寫,使到音樂顯得更浩瀚或壯闊(特別是《海洋之心》這首)。

然而,一樣是由Wouter和Lode兄弟倆擔任製作人的《看不見的城市》,卻再次張開溫柔的懷抱,不同於《歲月鴻溝》的狂野、或較為的工業化,此張顯得像是用更多的暖色油彩,所繪出的自然風景畫(惘聞專輯那不斷發生轉變的感覺,也跟他們從廢棄工廠、到回聲圖書館、到電影院排練房改造之錄音室、再到這回於冰島著名的Sundlaugin Studio進行錄音有關)。平和起行的《水之湄》,成為《看不見的城市》內的標誌性一曲,它特點是鼓擊拍子的規律性,如河水流動速度的相對固定,沒有像很多Post-Rock作品之節拍忽然地改變,以增強歌曲的跌宕之感,而是更靠著Trumpet等樂器的加疊方式,來令此曲顯得更加豐富,讓聽眾可以隨著音樂的「流動」,穿越在不同的風景/景象之中。

起首的《破曉》,亦是注重了旋律的部分,動聽地灑來了吸引人的光芒。它的輕盈之開頭,如清晨露水滴下,或像扭開奇幻的音樂盒;之後迎來了幽靈般的火光、引領聽眾進入詭譎幽閉的森林,或可能暗喻鋼鐵水泥城市的灰冷;跟著渾厚的銅管樂器之聲帶來了暖意、帶來了金色的微光;再之後整個氣氛一變,如變得清晰、不再朦朧,具「醒來」的意味,其音樂也好比破曉那樣,有向上爬升的感覺,振奮著人心。

惘聞曾在專訪中說過,他們「特別討厭後搖的那種一直悶在前面,然後爆發、爆發、再爆發的模式,可是世界各地(的後搖樂隊)都在這樣做,而且年輕人對這感覺還樂此不疲」。所以於此專輯裏,我們聽到了惘聞繼續地探索,如何避免自己作品再不斷陷進(不是說沒有),類似的Post-Rock傳統套路之中。像前面提過的《水之湄》,由一開始Trumpet的響起,就撩動了我的神經,能夠直接令聽眾一路在變化的編曲中,沉醉到結尾;而加入更多電子元素的《獨舞》,或閒庭信步般的《竹鶴》,也是並沒依賴於很多Post-Rock音樂的那種大開大闔的處理手法,前者迷幻且有股沉實的內聚力,而後者像投下柔和光線般的抒情,又可以暫時脫下都市人,所戴著的繁雜思緒之枷鎖。

惘聞於這張新專輯之中,依然著重音樂的醞釀、鋪墊,並以此能更突出高潮段落的震撼力之外,也令到他們不只是靠整隊樂隊一起地「爆」的方式,來達至那高潮的效果。加入了佛萊明語的《Lost in Train Station》,其接近後段的忽爾緩和、沉落,像表達出人在迷失現實中想要的一刻能平靜、鎮定的時間,亦使到隨後劃破長空般的電結他彈奏,更有衝擊性,如讓大家重新拾起了,能振作自己的武器。

這張《看不見的城市》之佈局,跟惘聞以前的唱片有所不同,我們可將《Lost in Train Station》到《竹鶴》,都視作為長篇的鋪墊,第七首獻給自己成長地方的《大連, 勿語》,才是全碟真真正正的高潮所在。歌名中的「勿語」,即不需要用語言,只通過音樂去表達他們對大連的印象、情感;歌曲可分為三個段落,第一段灰暗壓抑,如映照出人們營營役役或這失落城市的畫面;第二段Trumpet的重現,更喚起人感觸的情緒;第三段狂風暴雨式的編曲,又仿似週遭的崩解、坍陷,無法再去收拾。《大連, 勿語》的這種三段式的遞進安排,較為地常見,其帶給我們的震撼力,亦未必及得上他們的前作《海洋之心》,但因為有前面《獨舞》、《竹鶴》等的「蓄勢」、隱忍不發,令到雄壯的《大連, 勿語》,可以被更凸顯出來。

獨孤求敗的五劍境界,是利劍無意、軟劍無常、重劍無鋒、木劍無儔、無劍無招,而惘聞上張的《歲月鴻溝》,仿佛已處於獨孤求敗的第三劍之境界——大巧不工、修行得道,他們徑直揮動的「玄鐵重劍」,產生出很多樂隊之作品所難及的威力;可到今回的新專輯,卻不全是靠指天天崩、指地地裂之氣勢横行天下,而是更漸入化境、剛柔並濟;從宏大的劍指時代的音樂理念,重歸到生活之中,但通過這些對「平凡」景象、或熟悉的日常畫面之展現,又以「小」見大,讓人感受到在冰島那美如幻境之山水的比較中,現實的更顯渾濁,也讓人感受到惘聞對如同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筆下描繪的,那異化了的大連或其它後工業化城市之狀態,所流露出的一些感慨。

首選:水之湄
評分:8.5/10

原文刊在作者網誌


【旺角騷亂案】控方:警方於山東街「腹背受威脅」

$
0
0

(資料圖片)

(獨媒特約報導)2016年農曆年初一至二的旺角騷亂中,梁天琦、李諾文和林傲軒各被控一項暴動罪,容偉業被控一項煽惑暴動罪、一項非法集結罪、四項暴動罪及一項襲警罪。控方繼續開案陳詞,指警方於當晚凌晨時分驅趕砵蘭街的市民後,有交通警在亞皆老街受襲,於是有警員向天開槍。其後人群在山東街及彌敦道南行線交界向警方投擲磚頭,山東街及彌敦道北行線交界則有人用搭棚竹指嚇及攻擊警方,同時有磚頭從彌敦道對面拋過來,控方形容警方當時「腹背受威脅」。

第五階段:交通警受襲 警員向天開槍

控方指,凌晨時分人群與警方發生衝突後,警方沿砵蘭街向亞皆老街方向推進,人群四散,主要進入到亞皆老街。當時亞皆老街有穿著反光衣的交通警,被人群投擲雜物,包括垃圾桶、木卡板等。影片拍得有交通警受傷倒地,其後另一交通警向天開槍示警。

第六階段:人群以磚頭、竹枝攻擊 警於山東街「腹背受威脅」

控方稱,在快富街與亞皆老街交界開始有雜物焚燒,對馬路造成阻塞。其後彌敦道南、北行線均交通受阻,影片拍得第四被告容偉業身處彌敦道與拿著盾牌的警方對峙。

控方續稱,凌晨4時後,警方於山東街可謂「腹背受威脅」。山東街與彌敦道北行線交界有人手持搭棚竹指嚇及襲擊警方,也有人用大型氣樽攻擊警方,期間警方防線背面被彌敦道對面(即南行線)的人士投擲磚頭攻擊。其後有人用雜物組成路障阻塞馬路。

至於山東街與彌敦道南行線交界則有人向警方投擲磚頭,控方又稱,警方警告及施放催淚水劑後,反換來更猛烈的磚頭攻勢,警方需開始撤退,但是「暴徒一路一路進迫」。

至約4時半,控方稱警方於山東街及彌敦道南行線交界重新組成防線,但是再度受到磚頭攻擊。

第七階段:速龍小隊驅趕 人群投擲磚頭後逃離

控方播放影片,顯示清晨7時的花園街及豉油街交界,馬路上有雜物焚燒,旁邊有一架玻璃窗被毀壞的的士,容偉業被拍得身處人群中。

片段顯示,當速龍小隊衝向人群作出驅趕,人群向他們投擲磚頭後,便立即往相反方向逃跑。

明天控方將說明各控罪所指涉的行為。

2018年5月,陪審團裁定梁天琦一項涉及亞皆老街的暴動罪罪成,加上梁承認的一項襲警罪,共被判監6年。梁天琦、林傲軒及李諾文各有一項涉及砵蘭街的暴動罪未有達成有效裁決,律政司申請重審,並將案件合併與另外兩名被告袁智駒及外號「美國隊長」的容偉業之案件一同審理。

被告袁智駒11月開審後承認兩項暴動罪,及一項縱火罪,現還柙候判。

記者:黎彩燕

當我們連沉默的權利也失去

$
0
0

2016年首次出戰立法會新界西選區、以八萬四千票一舉成為香港地方直選票王的朱凱迪,早前報名參加元朗八鄉元崗新村居民代表選舉,但選舉主任卻遲遲未確認其參選資格。時隔多日,選舉主任提出五條問題要求其回答:

  1. 你是否同意中華人民共和國擁有香港特別行政區主權?
  2. 你是否同意香港特別行政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離的一部分?
  3. 你是否確認你真誠地在提名表格上作出擁護《基本法》和保證效忠香港特別行政區的聲明?
  4. 你在2018年10月12日臉書中表達你的立場,尤其是「...我的政治主張由參選至今並無改變。因為我的主張,我在2016年的立法會選舉才能當選。...我自己當時至今的立場都是,我並不支持港獨,但我認為,香港人應該決定自己的命運。...」。你現在的立場是否仍然繼續不支持港獨?
  5. 你本人是否提倡或支持 「香港獨立」 是自決前途的選項?

而朱凱迪就此回應:

  1. 按現行憲政安排,此乃事實。同意。
  2. 按現行憲政安排,此乃事實。同意。
  3. 本人為現任立法會議員,就任時曾向全港市民宣誓擁護《基本法》和效忠特區,得立法會秘書確認,亦無受到律政司以司法程式挑戰。本人於11月22日遞交提名表時再作出同樣聲明。
  4. 我並沒有改變政見,正如閣下引述我在2018年10月12日的臉書帖文有以下表述:「我自己當時至今的立場都是,我並不支持港獨,但我認為,香港人應該決定自己的命運。」
  5. 我提倡或支持推動《基本法》和政制的民主化改革,包括但不限於修改《基本法》158及159條,作為中共封殺真普選後,港人自決前途的目標。我認為,和平主張港獨是港人受《基本法》保障的權利。選舉主任問香港獨立是否自決前途的「選項」,背後的想法是我不單自己不可主張港獨,也要反對甚至禁止其他人有此主張,否則就是不擁護《基本法》。我認為這個想法並不符合《基本法》和《香港人權法案條例》。

選舉主任認為朱凱迪並未正面回應其提出的第五點問題,於是繼續追問:

  1. 你本人,作為鄉郊代表選舉參選人,是否提倡或支持「香港獨立」是自決前途的選項?
  2. 你本人是否同意,作為鄉郊代表選舉參選人,不能夠以任何方式主張「香港獨立」?

朱凱迪認為,其參選的鄉郊代表選舉所規定的《選舉程式(鄉郊代表選舉)規例》並未強制候選人需要對效忠《基本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即提名的有效性不依賴于候選人的實質政治信念,選舉主任所提問與確保提名有效無關。在此基礎上鄉郊選舉規例就不能賦予選舉主任提問審查的權力。並回應:

  1. 你認為我沒有正面回答你的問題,我並不同意你的說法,因為你的問題帶著錯誤的假設。你的問題假設「自決前途」只能為一個特定機制,因此才有所謂主張香港獨立是否其中一個 「選項」的錯誤設想。然而,正如我昨日的回復所指,「我提倡或支 持推動《基本法》和政制的民主化改革,包括但不限於修改《基本法》 158 及 159 條,作為中共封殺真普選後,港人自決前途的目標」;與此同時,我沒有主張「香港獨立」。
  2. 你在今日的回信中指「並沒有要求你就其他人的行為或主張表達意見」,不過,提問(b)的意思正是要求任何人若希望成為鄉郊代表選舉候選人,不單自己不可主張港獨,也要明確地反對甚至禁止其他參選人有相關主張。我認為這個要求違反《基本法》 及《香港人權法案條例》對言論自由的保障,亦顯然超出《鄉郊代表選舉條例》對參選人的要求。

12月2日,選舉主任認為朱凱迪所稱的「民主自決」即「隱晦地確認了他支持獨立是香港人的一個選項」,確認其提名無效。

作為左翼環保議題出身的社運人、立法會裡的進步民主派,朱凱迪從來算不上本土或激進民主的一員。2017年,政府司法覆核一連DQ四位在職議員,朱凱迪倖免於難,最終紅線劃到面前,自決亦成為港獨,羅冠聰、劉小麗在前,針對異見者的DQ陸續有來。

朱凱迪所倡議的「民主自決」,是基於其長期服務鄉鄰、推動鄉事體制改革、關注土地房屋問題和城市規劃提出,他認為香港的前途應該由居住在這個地方的人共同決定,並多次反對港獨。本土優先的他肯定也想不到自己某天會被冠以「港獨」名義剝奪鄉郊選舉的參選權。在2016年獲得選舉主任確認、宣誓亦獲得立法會秘書確認,甚至在全國人大常委會解釋了《基本法》104條後其議員身份都未受到影響,如今卻輕而易舉因鄉郊選舉主任七個問題導致「政審未過」而不能參選,是法在話事還說人在話事,一眼明了。

無論在《基本法》或是《鄉郊代表選舉條例》等法例裡都沒有賦予選舉主任進行政治審查的權力,因為審查伴隨的極大的主觀性是不可控的,而結果又往往能一錘定音。這種「政治審查」帶來的後果是朱凱迪不但無法參與這一次的鄉郊代表選舉,到明年的區議會選舉、後年的立法會選舉,都可能再次被選舉主任認定其並非真誠效忠《基本法》和香港特區,這樣的延續又是否另一種形式的「剝奪政治權利終身」呢?

那全國人大常委會對《基本法》所進行的解釋,再朱凱迪的被DQ事件上又進一步改變了解釋,昨天的他是忠誠的、是合法的,但是今天又可能因為選舉主任的「我認為」而變得不忠誠和不合法。最可笑的是,朱凱迪並未舉著龍獅旗呼喊。這個人從來沒有變過。

當朱凱迪決定考慮以司法途徑進行據理力爭,法院又可能將以各種原因排期延後到選舉結束。不論結果如何,朱凱迪所做的是花費人力、精力、財力去證明自己並非港獨而是無辜、證明選舉主任無權進行政治篩選,這一切本該是正常的東西,被權力證偽,又被權力證實,香港的價值實踐在人治之下不斷變成一種自我消耗。DQ的荒唐之處,在於憲制權利可以被一個普通公務員的政治決定剝奪,然後叫人那整副身價去做選舉呈請,結果尚未可知,而正義來臨時已與權利錯身。試問法治何在?

當臺灣可以在縣市長選舉的同時提出十個公投法案,這邊廂卻將「自決」的內涵一再放大。究其根源,是權力在為官者手,不在人民之手,更不會被授予人民之手。自決並非一個選項,香港人可以支持也可以反對,支持自決是在支持可以選擇的自由,而這種自由在香港被《基本法》和《國際人權公約》所賦予和保障。當權者不給你選,不給你提,甚至你也不能看著別人提而坐視不管。否定自決,本質是在否定這種自由。

更甚,在這次的DQ確認事件上,政府的立場是「不反對他人主張港獨」即「不擁護《基本法》」,亦即被DQ的理據之一。我們不單止自己不能主張或支持獨立,更要反對其他人主張和支持獨立,這種壓迫最後會變成群體之間的互相檢舉、互相DQ,政治參與最終變成政治冷漠,最貼地的政治變成人人忌諱的洪水猛獸。權力其實未動你一分一毫,卻已經達到他想達到的目的。跪低才可以得來的政治權利,到某種地步,即使跪低也未必可以得到。

而這,與當前中國的魔幻又豈不是極為相似。一個人的一句話、兩個人的幾句討論,變成中國人眼裡的「辱華」,便可以調動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十數億國民集體批判、抵制甚至辱駡,全體明星以愛國為通稿的自白,在香港會變成以愛國愛港為口號的自保。不反對港獨的「文革式打壓」,會由反對建制、不支持建制來繼承。而林鄭還告訴我,香港仍保持一國兩制、港人治港的優勢——可惜封閉牆內的人是「智障」,香港人不是。

文明社會的基本權利,卻要無比勇氣才能說出,這一切當我們連沉默的權利也失去之時。

(題圖來源:HKCD)

回應黃錦星局長為殘缺垃圾徵費方案的辯護

$
0
0

全球化監察與數個關注勞權、環保和的基層權益團體早前發表聯署聲明並召開記者招待會反對政府計劃向小市民徵費以減少都市固體廢物,其後發起了「反對政府垃圾徵費方案」專頁以進一步解釋我們的立場。於11月26日的立法會環境事務委員會會議中,朱凱迪議員引述我們專頁提供的資料,指出膠袋徵費於2009年實施後,背心膠袋進口量持續上升,更於2016年創新高,而建築廢物徵費、排污費和提高亂拋垃圾定額罰款等政策,目標雖為「寓禁於徵」,但結果都是弄巧成拙,除了未能達到源頭減廢,亦造成嚴重和廣泛的非法棄置問題。

徵費針對消費者 未能源頭減廢
這正正凸顯出一項針對消費者而非問題根源的懲罰性徵費根本毫無建樹。消費只是供應鏈中的一小部分,而此過程發端自廠商的投資決定,然後便是原材料採購及提煉、生產、包裝、運送、批發、零售、宣傳、科研及技術開發等多個步驟。膠袋徵費只針對處於整條供應鏈末端的消費者,忽略了其它會影響膠袋使用量的工序 (如產品包裝、發貨、網購和速遞等) 以及規管其他持分者或為他們提供減用膠袋的誘因 (如濫發膠袋的零售商、貨物批發商等),自然對減少膠污染無補於事。

黃錦星局長表示第一階段膠袋徵費令膠袋使用量「減少八、九成」,但這個統計數字只包括大型超市,而覆蓋香港整個零售業的第二階段徵費成效其實明顯較弱 (僅減兩、三成),其中一個原因是由於便利店及健康護理和化妝店派發膠袋量不跌反升。據明報 (2018年4月2日) 專訊報導,環保署2016年的數字顯示棄置於堆填區的43億個塑膠購物袋當中,未印有可作分辨源頭的標識或記號塑膠購物袋佔八成,而總量亦按年增加近一成。若按徵費計劃涵蓋的零售類別作統計,便利店按年升九成、健康護理和化妝店亦升逾三成,超市則按年減少逾四成。只管徵費而不加強執法和改善配套,倒是鼓勵生產商和商舖「走法律罅」:洗髮水生產商以過渡性膠袋將洗髮水、沐浴露及護髮素綑綁式銷售、街市商戶濫發膠袋便是二例。黃局長把這些都說成政策的「成效」,實為斷章取義、誤導市民。



政府配套不足 姑息商界 市民無辜受罪
黃局長亦說到「非購物膠袋的棄置正正由垃圾收費全面覆蓋」,但垃圾的產生,跟上面提到的供應鏈一樣,都涉及許多不同步驟。有些垃圾本身其實是產品,只是用舊了、用壞了,卻因為收集這些物品的地方不足夠、不方便,以及回收再造這些物品的配套匱乏之下苦無出路,而成為垃圾。有些垃圾則來自生產商和銷售商的過分包裝,如一次性食品包裝、超市的蔬菜和水果包裝、裝著已經有獨立包裝的飲料和食品的紙箱或膠袋、網購和速遞公司使用的特厚紙皮、卜卜紙、印有品牌名稱的膠紙等。很多情況下,這些垃圾都是個體力量小而且處於供應鏈末端的消費者無法減少或者避免的,垃圾徵費方案卻矛頭直指很大程度上無辜的消費者,放過了真正從源頭製造垃圾的生產、進口和銷售商,結果恐怕只會跟膠袋徵費同出一轍,既無法有效減廢,亦令普羅大眾—尤其基層市民—無辜受罰。

非法棄置不解決 清潔工成代罪羔羊
黃局長提到建築廢物徵費成功減少堆填區的棄置量時,自己也承認非法棄置問題的嚴重性。由路政署、環保署和食環署資料可見,從2005年尾實行徵費起,非法傾倒投訴由2006年的3242宗倍增至2016年的7014宗,而環保署於2013年接獲近3000宗非法傾倒建築廢物及其他廢物的投訴,檢控數字卻只有173宗。大量建築廢物散落社區,如漁塘、棕地、山邊,官地和街道,或多或少也跟建築業為逃避懲罰性徵費而在民間堆填有關,同樣的問題在推行垃圾徵費後亦會浮現:如私營垃圾收集商將廢物棄置於堆填區由原本免費變成每公噸須付365元,勢令違法棄置的問題加劇,招惹蚊蟲鼠患,影響環境衞生及公共健康。對於現在的非法棄置問題政府仍未找到妥善解決辦法,倘若未來真的實施垃圾徵費,試問隨街棄置和沒有放進指定垃圾袋的垃圾會如何解決?黃局長說建築廢物徵費有具體成效,只是「死雞撐飯蓋」,而政府未有設定針對非法棄置的周全執法系統,更會令已經缺乏人手的前線清潔工友工作百上加斤,和加劇清潔工與居民之間的爭執。

局長計劃不周全 按量收費無法實現
黃局長亦解釋我們不應借鑒2008年開始實施的排污費的經驗來判斷垃圾徵費會否成功,因為排污費是「一個非直接嘅收費」,與「揼少啲慳多啲」的垃圾徵費的做法不同。但「揼少啲慳多啲」的前提,是能夠貫徹按量收費,而現時提議的垃圾徵費方案恰恰沒能做到這點!我們先姑且撇除垃圾袋的容量與垃圾重量其實無直接關係的問題不談。在有垃圾槽住宅大廈,業主立案法團或物業管理處都需要為垃圾房的大型垃圾箱購買240公升和660公升的指定垃圾袋。若然是法團或管理處代所有住客購買,那麼徵費便會由所有住戶攤分,令住戶未能真正做到「揼少啲慳多啲」;但如果每戶都需要額外為自己棄置的廢物購買指定垃圾袋,又要面對管理費大幅增加,更會構成雙重徵費,有失公允。而在佔全港住宅樓宇15%的「三無」大廈中,即無法團、物業管理和居民組織的住宅,由於沒有專設人手每天收集放在每戶門前的垃圾,住戶均是自行將垃圾送去垃圾站或拿去回收箱,也有不少人習慣將垃圾棄置於街上的垃圾桶,或逃避「天眼」監察而隨街棄置。所以,現行配套下其實不可能做到按量收費,可見黃局長根本沒有分析清楚垃圾徵費實際運作時會遇見的問題便倉促想要立法。

如此短視的政策方針不是一個有為、負責任和想要實在地解決問題的政府應該推行的。一套行之有效的廢物處理政策必須以生產者責任制為本,透過行使公共權力向製造垃圾和供應鏈中真正有力左右廢物產生量的持分者問責,而非只針對消費者。「禁」和「徵」的行政手段應該相輔相成:既禁用一次性及多餘包裝和禁產不可生物降解等物料,亦向生產、進口和零售商徵收稅項,用作援助本地的回收和再造業,並在提高對環境有害物料的生產成本的同時,降低製造可回收、可生物降解物料及再生產品的成本,以提升這些產品的競爭力及普遍性,實實在在地減廢和營造妥善回收的風氣。

反對思想審查 煞停鬥爭歪風

$
0
0

進步教師同盟聲明
2018.12.04

朱凱迪被拒參選村代表,根本就是對異見者的政治鬥爭,鬥爭的範圍已擴至非政權的公職選舉,鬥爭的對象不再是港獨或自決的支持者,連不檢舉港獨或自決的人士,也會被鬥。基本法委員梁美芬再趁機在香港電台提出修訂法例等主張,甚至要規管公務員,我們不但反對政府裭奪朱凱迪參選村代表的資格,也反對梁美芬的主張。

梁美芬已經明言,類似審查應該用於選舉委員會的選舉,而對公務員也應有所規管,對公務員規管的理由,包括劃一執行職務的尺度云云。如此推演,香港電台甚至所有經大氣電波廣播的傳媒,勢將成為下一波審查對象,這些傳媒節目的主持人(不一定是公務員),會否也須經過政治審查?到時,傳媒作為公器或監察政府的功能,會否受到衝擊?對公務員作政治審查的缺口一打開,必會波及政府學校的教師,再惡化下去,公營學校的教職員也勢難免於審查。

歷史早有明證,政治鬥爭只會上綱上線,越演越烈,因為鬥爭的亂局讓人有利可圖、有權可奪。必須再三強調的是,過去政府已把鬥爭範圍由支持港獨擴大至支持自決,今天更擴大至不反對自決。再進一步,便是要求人民表態效忠、再進而要求公開反對,要求互相檢舉,這種政治鬥爭於專制極權的社會並不罕見,文化大革命的批鬥歪風還歷歷在目,今天政府政治鬥爭的勢頭若不及時煞停,香港社會的人權自由將會淪喪殆盡。

「雖不同意你的言論,但我誓死保護你有發表這種言論的自由。」伏爾泰的名言說明了言論自由的一項基本原則。今天朱凱迪的遭遇,正說明這項原則被僭越;梁美芬的主張,也在踐踏這個原則。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相信真理越辯越明,我們認為濫權使人噤聲、政治鬥爭為綱,才最禍國殃民。我們呼籲港人務必反對,務必提防,特別要阻止政治鬥爭及思想審查蔓延至香港電台以至傳媒、政府學校以至於公營學校。(完)

沙中線反映香港建造業千瘡百孔

$
0
0

圖1 整體落石屎(來源

調查委員會聆訊繼續揭發工程記錄造假,包括

1. 總承建商的助理工程師以追溯日期做記錄:

『文件顯示,禮頓工程人員在2015年12月15日發現5條鋼筋被剪後,其助理工程師文詩灝....在地盤召開簡報會,提示泛迅工人如何正確安裝螺絲帽。不過文詩灝...在庭上「自爆」文件日期不準確,自稱當時正在放大假。主席夏正民及委員Peter George Hansford均稱這並非處理文件的正確方法,批評禮頓提交的文件已多次出現「追溯」(backdate)情況,直斥禮頓是「改變真相」。』[1]

2. 港鐵高級及一級建造工程師在剪筋事件被揭發後補做檢查記錄:

『港鐵...高級建造工程師何昊幫及一級建造工程師馬明呈均承認,早於2015年施工期間,監督人員便要檢查螺絲帽及作書面紀錄,惟港鐵直至今年[2018年]6月、即剪鋼筋醜聞被揭發後才「補做」有關文件;補做後的文件日期卻又填上2017年2月10日,而非2015年或2018年,換言之即出現雙重追溯日期(retrospective)等問題。主席夏正民直斥做法是「化妝」、目的是「整靚」施工期間一直遺漏的螺絲帽檢查紀錄。』[2]

而且聆訊揭發政府官員知悉記錄是後補的造假文件,甚至是政府官員曖昧地暗示港鐵做後補記錄(見下面引述黑體字):

『馬....改口承認今年6月爆出沙中綫醜聞後,屋宇署及鐵路拓展處人員到紅磡站地盤查閱文件後,不滿港鐵的文件紀錄不符合「質量監控計劃(QSP)」要求,又指明要索取QSP所要求的螺絲帽檢查紀錄。他遂通知上司,眾人開會商議後,決定向禮頓索取相關文件及範本,以後補製作螺絲帽檢查紀錄。』[3]

小小一項沙中線紅磡站鋼筋工程已經出現多次文件造假和追溯日期記錄事件,反映港鐵的工程管理失控,一盤若有ISO9000認證的機構對文件和工程記錄均有嚴格監管,代表路政署的工程顧問公司必須到地盤檢查驗收記錄,尤其是相關工程有QSP要求,每月的業主會必定會匯報有關驗收工程記錄的合格情況,不太可能會出現現時這種層層漏網的情況,有理由相信內裡有更不可告人的秘密,各團隊在互相造假隱瞞!

至於有關削矮連續牆的原因,庭上解釋為雙方對 monolithically 一字溝通有誤會,但其可能性更低,因為即使對用字理解不同,也不會理解為削牆,而且削連續牆牽涉結構重大改動,必須先得建築事務監督批准,無理由在未有批圖前進行工程改動。

首先,有關削矮連續牆一事可參考我在10月時寫的文章[4],而聆訊提到的用字誤會,是關於總承建商向設計顧問提出的技術查詢,內容關於層板與通風槽結構,但沒有交待詳情。而顧問回覆如下:

『庭上揭露港鐵與設計顧問阿特金斯(Atkins)就連續牆第二次改動有「字眼上」誤解。禮頓第二次改動連續牆設計時,在2015年向阿特金斯提出「技術查詢(technical query)」,獲覆可將層板與通風槽結構同時、整體地落石屎(at the same time、monolithically),便可保留螺絲帽接駁,毋須削低連續牆,當時的圖則亦顯示牆頂仍有螺絲帽。』[2]

回覆中已清楚指明只須同時澆注混凝土,可保留螺絲帽,亦毋須削牆。但港鐵高級工程師認為『整體落石屎需要削底連續牆』:

『不過,港鐵及阿特金斯對於「整體落石屎」(monolithically)等字眼有不同解讀。何昊幫認為整體落石屎需要削底連續牆;阿特金斯職員W.C.Lee的證人供詞卻指,回覆技術查詢時是指毋須削牆及移除螺絲帽,層板與通風槽結構只需「同時」落石屎即可。』

如果理解屬實,一般應再向顧問提出技術查詢,確定整體落石屎是否需要削底連續牆,而不是自行更改設計。而且,總承建商更應等待屋宇署的批准圖則才進行削牆,無理由先斬後奏!地盤管理理應只用有屋宇署蓋章的批准圖則,不會接受未經批准的圖則更改。到底當時港鐵聘請的認可人士有沒有向屋宇署入則更改設計 - 削牆改鐵?港鐵高級工程師為什麼在未得到屋宇署批准削牆的情況下私自決定執行更改設計?這事實在匪夷所思!可惜調查委員會並沒有就此跟進。

參考
[1] 蘋果日報 (2018a) 【豆腐沙中綫】禮頓再被揭文件亂寫日期 夏官直斥「改變真相」,11月27日。
[2] 蘋果日報 (2018b)【豆腐沙中綫】港鐵認今年補做3年前檢查紀錄 夏官斥做法為「整靚」紀錄,12月4日。
[3] 蘋果日報 (2018c)【豆腐沙中綫】港鐵工程師半日即改口 認政府不滿報告急補鑊,12月4日。
[4] 姚松炎 (2018) 沙中線紅磡站工程削鐵事件的四方論點,10月24日。

文人墨客的足球(九):基甸.利維(Gideon Levy)

$
0
0

文:吳能鳴

近日與友人閒談間由宗教信仰問題討論到以巴衝突問題,不禁向友人推薦由楊天帥先生撰寫、在立場新聞刊發以「以巴無人」為題的一系列專題報導。「以巴無人」是一個以人物專訪的專題報導,受訪者的身份與立場都沒有既定立場,有親以色列的、也有同情巴勒斯坦的,有國會議員、也有反政府人仕,有知名的藝術家、也有寂寂無名的普通市民。在這個專題報導的第一位受訪者,是有「以色列最討厭的男人」之稱的以色列記者、專欄作家:基甸.利維(Gideon Levy),也是這回「文人墨客的足球世界」的主角。足球對於一般人可能只是單純是體育運動,但對利維而言足球卻是對以色列強權與橫蠻批判的媒介,也是對理想世界的投射。

與生俱來的戰士

與很多猶太人一樣,利維的家族同樣經歷強權、民族主義的迫害。為了逃避納粹政權的迫害,利維的父親隻身逃離原居地捷克,幾經波折才能來到巴勒斯坦託管地,即現今的以色列與巴勒斯坦領土。生於1953年的特拉維夫,基甸.利維(Gideon Levy)的名字本身就是戰士的代表,基甸(Gideon)在《舊約聖經》記載帶領以色列人打敗入侵外族的軍事領袖,而利維(Levy)在希伯來文就有加入(joining)的意思。年少時利維的價值觀就是他名字的體現,相信著以色列主流價值觀:猶太人永遠是受害者,巴勒斯坦人是邪惡的象徵,把巴勒斯坦人趕走是猶太人的義務。與大部以色列年青人一樣,利維曾經被徵召入以色列國防軍,在軍方電台工作,這段工作經驗令他逐漸對傳播媒體產生興趣,但他仍然抱有以色列主流對巴勒斯坦人仇恨的價值觀,直到轉職到國內左翼報章《國土報(Haaretz)》工作,他的價值觀才產生翻天地覆的變化。

筆桿為兵器

深入加沙地區採訪報導是利維在《國土報》以記者身份工作職責的一部份,但他見識到的事實世界卻與自小所教育折然不同。巴勒斯坦人並不是主流以色列人口中的邪惡根源,而是與以色列人一樣有血有肉的個體,但在加沙的土地上巴勒斯坦人卻遇到以色列人無理的欺壓。這些採訪經歷利維概有的立場與權值觀逐漸被以色列人在加沙的暴行逐步打破,普遍以色列人只是以歷史的因由把自已對巴勒斯坦人的惡行合理化,他們從來沒有反思自已當下行為的合理性。自此,利維就決心以筆桿為兵器,報導以色列在巴勒斯坦的無理行為向主流價值觀宣戰。利維在《國土報》以的專欄及報導中大力批評以色列政府的種種暴行,然而這種立場顯然是挑戰以色列的主流價值觀,以色列人會稱他為巴勒斯坦的走狗,有的會稱他為叛國者,要求以叛國罪徵處,「以色列最討厭的男人」是他在《國土報》得到的稱號。然而各種威脅並沒有令利維退讓,「我只能寫我相信的,沒有妥協。」是他對批評、指責最有力的回應。

足球如戰場

「全能足球」之父米高斯曾經用戰爭比喻足球,要在輿論上挑戰以色列主流價值,利維選擇以筆桿為兵器,而足球世界也成為戰場的一部份。早在白禮特(Sepp Blatter)就任國際足協主席期間,利維就曾經在專欄以「Time for FIFA to Show Israel the Red Card」為題,要求國際足協向禁絕以色列國家隊參與任何國際賽事。在文章中,他提到在70年代國際足協就曾經以禁賽為手段,對付仍然實施種族隔離政策的南非政府,而同樣的手段亦應用在以色列身上,以和平、不流血的方式懲治多次違反國際法的以色列政府(筆按:在2003年國際法庭就明確指出以色列政府興建700公里圍牆隔離巴勒斯坦是違反國際法的行為)。事實上,巴勒斯坦足總就曾經把類似的提案在國際足協的會議上討論,但最終因為巴勒斯坦當局撤回提案而不了了知。

理想的世界

然而足球對於利維而言不只是批判以色列政權的利器,它對於利維其實有更深層次的意義。當世人深醉於2018年世界杯狂熱期間,利維在題為「Ode to the World Cup」的文章中談及這項國際盛事對他的體會,在文章中他指出在世界杯的賽場上我們就好像投身於另一個世界,一個擁有正義的世界、一個不是以色列、美國、中國、俄國霸權橫行的世界、一個能夠互相尊重而平等比賽的世界,如美斯的世界級球星在足球場上也要聆聽土耳其球證的指令,歐洲白人也要接受非洲黑人球證的裁決,在足球世界呈現的是能夠不分種族、不分權力的理想世界。而事實上與權力等同話語權的政治世界相比,足球世界確實是走得更前。在奧地利領隊靴索(Andreas Herzog)執掌下,以色列國家隊挑選多位擁有阿拉伯血統的球員參與歐洲國家聯賽並在小組賽取得兩勝一負佳績,就連經常經常批評以色列的利維也撰文讚賞這支多元種族的以色列國家隊。對於理想世界的願境,在足球世界似乎比現實世界更為容易達到。

足球政治

或者我們會問,利維一方面借足球為批判以色列的媒介,另一方面視不受政治影響的足球世界為理想願境這個立場會否有其矛盾之處,但我們需要理解的是當以色列在政治、經濟、國際層面上壟斷發言權時,或者如利維在文化層面的批判是最能引起國際社會的反響;再者,足球與政治本身又能否完全分割?「中立本身就是一個立場」,利維在足球場上呈現、不受政治世界影響的理想社會並不是建基於虛無的中立,不分文化、種族的界限在公平、公正的環境競技,追逐人類的基本價值、尊重每個人的生命其實是人道主義立場的表現。故此,與其故守衛道之見,保守地認為政治要與足球分割,倒不如以球迷身份做好把關,使足球能夠成為傳媒美好價值的媒介。

延伸閱讀:
以巴無人系列報導,楊天帥
Ode to the World Cup, Gideon Levy
Time for FIFA to Show Israel the Red Card, Gideon Levy
The Israeli ‘Dream Team’ , Gideon Levy

參考:
巴勒斯坦向國際足聯提案禁止以色列出賽
From Israeli citizens to FIFA: Show Israel the red card now!
【時事英文】以色列違反了什麼國際法? (What Are Israel's Violations of International Law?)

香港經濟學界的教父——為何 38 位經濟學者不可靠?(九)

$
0
0

本土研究社早前發現,做過港大首席副校長、長年任港府經濟顧問、有份發起聯署撐「明日大嶼」的經濟學者王于漸,現在是新鴻基地產、鷹君集團、盈大地產、東方海外、領展、長江生命科技的獨立非執董。過去十載,王大教授從上述上市公司中獲取2623萬元董事酬金,平均每月收入高達21萬元。這篇調查報道於網上給人大量轉發,超過1800次。依筆者所見,很多網民非常不滿王大教授,認為他一面收大企業的錢,一面定期發表專家意見,塑造民意,有潛在甚至明顯的利益衝突。

翻查紀錄,類似爭議不是第一次發生。

2009年4月,一篇蘋果日報的報道指,時任首席副校長的王于漸,一年之間,從事外間工作賺取了179萬元,贏得港大「外快王」稱號。但問題不止於此。原來2005年,由王于漸出任主席的港大從事校外工作委員會,曾議決由各學院自訂兼職工作分賬制度。身兼經濟及工商管理學院署理院長的王于漸,最後把非教學兼職工作酬勞,修訂為毋須向校方上繳。對於他自訂遊戲規則後獲得更大利益,當時的高教聯主席岑嘉評質疑:「王于漸身為首席副校長應防止同事outsidepractice唔分錢,佢咁做咪對其他要outsidepractice分賬嘅同事好唔公平?」

不過,更受人非議的是,在王于漸修訂有關分賬制度時,早已擔任中國工商銀行(亞洲)非執董。該公司年報顯示,王于漸自2000年起,出任該公司非執董。當時的立法會議員張文光指,王于漸被質疑自訂對自己有利的遊戲規則,身份有瓜田李下之嫌。

至於在社會層面的表現又如何?

據2011年4月18日的明報報道,2002年建議停建居屋的王于漸,在01年至04年僅買入兩個單位,但自07年起,入市態度轉趨積極,往後數年間,連掃3伙荔枝角曼克頓山、1伙灣仔星域軒、以及1伙的帝景園。王于漸眼光獨到,投資物業屢有斬獲,帳面賺9000萬。明報講述當時他投資物業最重槌出擊的一次:「去年11月中港府推出額外印花稅之前,以4100萬元購入中半山帝景園4座29樓A室連兩個車位,呎價達2.1萬元。由於王於額外印花稅公布前,已簽妥正式合約購入單位,所以單位轉售時不用受額外印花稅影響。」

王于漸在過去的訪問中曽形容自己為「入世的經濟學者」,在大企業當非執董的角色,是為了保障小股東利益,沒有涉及正式運作。從網民的反應來看,似乎不太認同他的解釋。不過,這個關乎學者誠信的問題,涉及個人與公眾利益之間的矛盾和張力,因和果,並非呈簡單線性的關係,非三言兩語可說清楚,要留待日後有機會再探討了。


〈字袁.琦說〉010-教牧的私隱(1)

$
0
0

原圖連結

序言

世代之間,除了「之爭」外,到底有沒有坦白溝通的平台與機會?近年社會漸見新舊一代的分歧,在社會如是、在教會內外也如是。袁天佑,循道衞理聯合教會事奉 38 年,雖已退休,但在建制教會中也有些名氣;殷琦,卻是「鬧教會」「鬧」到出書的年輕平信徒。二人今天,嘗試就不同議題談天、說地,盼望在社會、教會裡,二代之間,能尋找到那相遇的地平線。

致袁牧:

在前文〈教牧的特質〉一文中,很高興我們就「教牧應有的特質」去作探討。要成為有愛心、謙卑、堅持、盡心、務實的牧者也好,要成為「不逐波逐流的道德勇氣」、「處事圓滑、世故」、「尊重教友、有廣闊胸襟」的「牧俠」也好,我也不認為要把牧者(或者立志委身的信徒)的私生活,放在檯面任人評價。

根據本人(及旁人)經驗所得,立志委身的信徒在漫長的過程中,教會往往用很多「私人」眼光去「評核」你的私事是否合神心意,包括檢視對方私生活、教會參與投入程度;而甚至這些「評核者」,對委身的信徒本身可能一點也不熟悉,卻透過「教會得來的八卦」或者「旁人的說三道四」去決定一個人能否得到教會讀神學的捐助。而,這些「八卦」更成為你能否讀神學的「決定性憑據」。另一方面,由於教牧一般而言都好像沒有什麼私隱、好像「有咩事你都事必要申報」,長久之下,一旦發生事件,信徒即淪為「花生友」,留意事件「花生指數」,個個口沫橫飛、不負責任地把他人的私生活放在檯面「說三道四」。這種態度,我是極為不齒的。

在我而言,除非教牧私事以至失德,例如愛情方面出現婚外情、重婚、非禮強姦等,或者發生偷竊、虧空公款等會嚴重影響基督教形象之事,否則教牧私事,旁人不應干預。我不斷反思的是,到底信徒可以有多大程度上,要求教牧揭露個人私生活?這個灰色地帶,確實很難拿掐。在你而言,你又認為如何?懇賜良言。

琦:

對不起,因與家人往日本觀看紅葉,回來又忙於其他事務,沒立刻回覆你所提及的問題。此外,我在這一兩週內,也細心思想你所提及的問題,個人覺得好像沒有經歷太多你所講的情況。所以也花了點時間回看一下過去三十多年牧會時,有沒有這種情況。

在聖經提摩太前書三章1~13節,論及作監督和執事的資格時,當中提及個人的品格,不論是個人、家庭和人際關係,在教會的參與等等,他們都「要先受考驗,若沒有可責之處」,才可以承擔職責。教會選拔教牧同工,當然也要了解這與這個人有關的生活情況如何。教牧工作,是以「生命影響生命」,他的生活,也成為別人的榜樣。其實,不單在進入牧職時,這些考驗是必須外,在他擔任牧職期間,也要常常經得起考驗。在我所事奉的宗派,牧師和宣教同工,每年都要有評核。

評核的範圍也只包括涉及牧養和承擔工作有關的事宜。例如道德操守,行為和宣道有沒有遵照聖經、教會傳統和法規,個人身體健康能否擔任工作等。評核包括自評,也有一或兩位長牧對年青同工的考核報告。申請接受牧職訓練者,其實主任牧師、他參與堂會的會友對他多有認識。在我所事奉的宗派,其他堂會的牧師,都會對他多有認識。評核最主要的仍是他道德操守,更重要者是從他過去事奉中看到他是否會是一個忠心事奉的人。

當然大家生活在教會中,教牧的私事也難免給人知悉,不同會友心中都會對教牧有不同的評語,可能沒有說出來。對於流言蜚語,教會應勸導會友不要作傳聲筒。如聽到一些需要關心或輔導的事宜,也只應與有關同工個別傾談,避免公開談論。

每個人的私隱是應當受到保護,教牧同工也有這需要。這是肯定的。

用一片山一片海的力量來恨你愛你

$
0
0

「愛情是怎樣煉成的?」很好的一個講座題目,在人類學理論和閒談愛情小說之餘,慶幸終於能聽到一個真實的愛情故事。莉莉說她和林朗彥六年的愛情是怎樣煉成,不禁令人感懷身世。

她說:「我們一起六年,認真的分過手兩次。第二次分手的時候,他剛入獄,因為新界東北的案件,被判了13個月。當時一些政治犯的伴侶有個聚會,因為大家不知道他們已經分了手,所以都有邀請她出席。」莉莉說記得聚會最後的時候,她是哭着告訴大家,其實她已經沒有女朋友的身份了。

林朗彥入獄之後常常寫信給莉莉,有時候隔天就會收到他的信,「而我每次回信都是罵他、罵他、罵他。」她已記不起信裡的内容,卻清楚記得當時的感覺。

有一次莉莉參加了一個退修營,希望有一些「留白」和安靜的時間,而她住的房間風景很好,露台對著一片山一片海,她常呆站在露台,然後又寫信罵他。

豈料有一天,她竟然收到這樣的回信。林朗彥說:「你用一片山一片海的力量來恨我愛我。」

莉莉突然發現了自己不誠實的地方:「原來我沒有辦法表達我的愛,我唯有表達我的恨。」

我在台下,聽到入心。莉莉寫的每一封信都是駡他的,林朗彥卻感受到「係愛呀」,這就拯救了兩人本來無法前行的關係。有幾多條仔,被責罵後能夠放下自尊?有幾多條仔,能明白恨和愛可以是同一件事?

座談會後,我問林朗彥,怎會寫到這樣的好句?他笑著說:「因為讀信,無論第一下的感覺如何,都有時間可以沉澱一下才作出反應。」他一再強調,如果是要馬上「應機」,事情應該不會如此發展。很明顯,也是因為他受到可怕的政治打壓,被困獄中,才有這樣的力量,可以看清楚人世間的恩怨情仇。

我告訴另一條女這個故事,她說有時候也會夢見她的前度患了重病,終於她決定去見他一面。「如果他病危,我就可能不會再介意他有沒有給我一個 apology!」

v224

如果不是死到臨頭,大家又怎會甘心放下自己?不是愛情,是尊嚴。我們偶然也會因為看到一片山一片海,內心因而得到力量去愛。但更多時,往往要在生死之間,脫離了日常,我們才能放下自己,見山是山。

林朗彥出獄後,他們談得最多的是結婚這回事。為甚麼要結婚?因為朋友一個月只可以探監兩次,婚姻伴侶的 quota 卻是一個月四次。莉莉說:「現在我們想到結婚,已經和承諾沒有關係,只是一個工具。」港女一旦能把自己從傳統禮教、封建思想解放出來,就會釋放出感人的力量。

我還笑說:「論壇上怎會沒有人問你為甚麼要一個月探他四次這麼多?」他倆聽見只是腼腆地微笑。

據說很多時探監並不怎麼浪漫。最近另一位好友A 的前度入獄了,A 得到前度和「奶奶」的信任,突然可以「正印」的身份來打點一切。第一次探監,他還要看這兩母子隔著玻璃對駡。說是好友,而其實是放不下的舊愛。朋友一向是用任勞任怨來表達愛,希望終有一天,他也可以用一片山一片海的力氣來恨……來愛。

如果沒有真正的表達出恨,也許也不能愛下去。

「所謂的政治,是個人選擇⋯⋯」──電影《自由行》觀後感

$
0
0

昨晚蒙應亮導演邀請,在亞洲電影節觀看了他執導的「自由行」。電影是講一位流亡香港的中國導演楊樞的故事(其實也是應導演的自白),她因拍攝以2007年轟動一時的楊佳殺警案為題的「弧獨者的母親」,觸碰了政治地雷而被政府封殺。影片在台灣參展時,楊樞回答記者問題時說:「所謂的政治,是個人選擇。當然,這是最重要的政治。」這句話,一直在我心中犖繞,揮之不去。

由於不能回中國,五年來,楊樞只能在網上跟母親見面。終於,在楊樞的香港人丈夫安排下,攜同幼兒,一家三口以自由行方式到了台灣,跟以團隊從四川到台灣旅遊的母親相聚。所謂的「自由行」,諷刺地卻突顯了許多的「不自由」……家人突破重重困難的相聚,又穿插了兩(三)代人之間、中港(台)兩(岸三)地之間的矛盾與糾結……

楊樞拍了「弧獨者的母親」,因題材敏感,結果讓母親受上海當局審問,承受極大壓力。當時楊剛好在香港訪學,一度寫了檢討書,承認自己的過犯。然而,當上海當局派人來香港找她時,楊卻沒有呈上檢討書,並拒絕按其指示修改內容,結果將回國的門關上,讓自己走上了「流亡」之路。在楊母及丈夫口中,楊的性格很強,這也解釋了為何她會選擇拍這部觸碰政治紅線的片子。她曾在香港為母親的遭遇而抗爭,但內心卻一度選擇妥協,寫下未完成的檢討。但最後又選擇做回自己,換來了「流亡」的結局。

一位來自中國的流亡者,與一位香港人結婚,兒子在香港出生。現在,楊樞的家就在香港。她對不同事物的觀點,也讓其母親認為她已成為香港人(其實,母親眼中的中港價值矛盾,倒不如說是自由人與不自由人的價值對立)。不過,為了照顧年老患病的母親,並為家裡遭遇的不平事(如不合理拆遷)維權,她又一度衝動地想回到中國。片中通過一位台灣的士司機的口,正好道出香港與中國之間糾纏不清的關係(片首有台灣演員為被誤發表「台獨」言論而公開道歉,跟主張台獨的的士司機對照,又何嘗不反映出中國與台灣的糾結?)。楊樞曾跟台灣記者說,自己以香港為家。但是,當後來記者追問:「那你是香港人還是中國人?」時,她的答案卻是:「異鄉人」。

可以說,「異鄉人」其實也是一個政治的選擇。即或以香港為家,卻又目睹香港的變化而令人感到迷失(片末,楊樞計劃拍一齣雨傘運動的電影,香港的投資者卻「被失跡」,她的丈夫要陪伴病發的母親回中國,不像過去般,開始擔心自己會否受牽連〔鏡頭特別放在他的香港永久居民身份證及回鄉證上〕,連楊的母親也說:香港已不是以前的香港……)。毋庸置疑,楊樞離開了自己的土地,成為第一重意義的流亡者及異鄉人。但現在雖以香港為家,卻又因為要堅持自己的信念與價值,甚至是為認同本土(拍雨傘運動影片),而成為第二重意義的流亡者及異鄉人。所謂第二重意義,就是即或在自己的土地(家)(in the land)上,卻經歷「內在的流亡」(inner exile)。

從這個角度,楊樞的母親,雖然拒絕了女兒讓她逃到香港的請求,並堅持回中國,但又何嘗不是一位內在的流亡者與異鄉人?這位老人經歷許多政治運動,學習了選擇適應及順從中國的現實政治,但這些選擇(她甚至多次說,面對受女兒牽連的政治壓力,「大不了我們就斷絕關係,不再聯絡」),豈不也是一種「政治」?片末又有另一位中國導演,既慨嘆中國霧霾嚴重,卻以自己來到台灣就感覺空氣清新,呼吸問題馬上好了。這角色的出現,反諷了中國不少人既不滿中國存在眾多問題,卻選擇視若無睹,情願在「境外」或「國外」尋找短暫性的消費及補償,而不是爭取改變中國的現實,這也是另一種教人無奈的「政治」!

「所謂的政治,是個人選擇。當然,這是最重要的政治。」

在一個極權時代,當權者要求不同位置的人(大人物或小角色),都要作政治上靠得住的人,並在關鍵時起關鍵的作用(如旅行團的中國女導遊)。當一切都變得「泛政治化」的時候,表態或沉默當然離不開政治。同樣,不管你是離開故土的流亡者,或是在自己土地上的異鄉人,個體所作的每一個選擇,或自願為奴,或沉默遺忘,固然是赤祼祼的政治;但是,如果有人要選擇自由,堅持良知,甚至為公義發聲,這一切無疑也是「重要的政治」。

是的,你無法迴避政治,而是要選擇那一種的政治?

身體力行的愛與和平 是整個審訊甚至社會唯一美麗的地方

$
0
0

陳樞機今早上庭,辯方律師問到年紀時我才知道,原來陳樞機已屆86高齡,有時為翻譯打斷而焦急,行證人道有時迷了方向,但是說話仍清晰鏗鏘,一貫樸實誠懇。

說到自己在佔中之前已用毅行的方法表達對普選的訴求,到學生被打壓,佔中行動被迫提早開始,他說他慚愧,因為沒吃上胡椒噴霧和催淚彈,都是前面的人在挺。然後說到928後的清晨見到下班警察,示威者如何拍手說辛苦了,我覺得夏慤村好像又重現眼前。然後辯方律師問他怎樣看佔中三子的品格,他說雖然認識的時間不長,但他很欣賞他們,有時他甚至覺得,他們比他更為虔誠。我不是教徒,但我心中十分激動,因為我明白這句話的重量。

我們在進行一場什麼樣的審訊啊?為什麼貪婪的富商暴力的政府出賣人民的官員只愛權力的國家逍遙法外,而這些教授、牧師、學生卻要面對審訊?而他們每個人在庭上都那麼謙虛、禮貌、誠實、正氣,他們身體力行的愛與和平,大概是整個審訊,甚至整個社會裡面,唯一美麗的地方。

標題為編輯所擬

【佔中九子案】辯方擬呈學者報告證佔領者非受三子影響 控方反對呈堂

$
0
0

(資料圖片)

(獨媒特約報導)2014年的雨傘運動,「和平佔中」發起人戴耀廷、陳健民、朱耀明,及另外6名參與者被控串謀公眾妨擾、煽惑公眾妨擾、煽惑他人煽惑公眾妨擾等共6項罪名。

代表「佔中三子」戴耀廷、陳健民和朱耀明的資深大律師麥高義擬傳召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李立峯任專家證人作供,並將其意見調查報告呈堂,以顯示佔領參與者的想法及參與理由。麥認為,該報告能夠證明「佔中三子」當初將佔領添美道變成最終釀成的「佔領運動」的意圖是有限的,更直言三人並不需要為長期的佔領負責,及沒有能力鼓動大量市民參與。

李立峯於2014年10月至11月期間在金鐘佔領區訪問了2000名參與者,當中有89.1%人認為「保衛香港的自由」是參與佔領的主要原因,而受三子影響而參與的只有6.5%。

代表律政司的刑事檢控專員梁卓然則認為,該調查報告與本案無關,即使參與者不是受被告的鼓動而出來,若果被告有做過煽惑的行為,也足以構成控罪。此外梁認為,李立峯擬提供的供詞並不是親眼目睹或親耳聽聞,有可能構成「傳聞證供」,因此反對將有關報告呈堂。

法官陳仲衡表示需時考慮,宣布將案件押後至明天下午。

記者:黎彩燕

陳沛然開口中 觀塘音樂噴泉具傳播退伍軍人症風險

$
0
0

(獨媒特約報導)將軍澳天晉昨晚爆出退伍軍人症,引致三名住客感染肺炎,源頭懷疑與屋苑的噴水池及瀑布設施有關。上周立法會財委會通過撥款,支持興建造價達5000萬的觀塘音樂噴泉。在會上曾質疑噴水池有傳播退伍軍人症風險的立法會醫學界議員陳沛然,批評整個政府對監管噴水池的基本概念及疾病認知都錯誤,「政府話有驗,但實質就冇」。

先後兩次質詢 康文署終承認沒驗水
在11月底的財委會上,陳沛然先後兩次質疑觀塘音樂噴泉有傳播退伍軍人症的風險,質問局方噴水池的設計及有何政府部門負責監管水質。康文署會後書面回覆陳從未就轄下77個噴水池設施監測水質。事隔不足一周,即傳出噴水池引發退伍軍人症的個案,陳沛然向獨媒記者回應:「事實印證我的說法是對的」。然而,立法會財委員已通過撥款,工程已不可逆轉,陳亦只能無奈輕嘆:「我已經盡了力,做足功課才去口頭質詢」。

_DSC9056

公園公屋噴水池未有監測 易傳播退伍軍人症
陳沛然指,退伍軍人症並不是罕見的疾病,過去每年平均有70宗病例,今年更已達100宗病例,死亡率可達十分一。他表示,退伍軍人症通常透過暖水水霧傳播,如在觀塘海濱區興建音樂噴泉,後果可以不堪設想,「你想想,水珠被海風輕輕一吹,之後可能很大範圍都受感染」。他補充,現時受康文處及房屋署管轄的噴水池設施共有89個,一律未有監測,「可能檢測成本貴,不想承受風險,所以就直接關閉噴水池」。

政府概念及認知錯誤 政出多門難察覺
現時政府透過《泳池規例》監管水質,但對於噴水池則未有監管。陳沛然認為,政府衛生防護中心已列明噴水池為有染病風險的設施之一,但政府卻輕視了問題的嚴重性。他批評,政府的基本概念及認知均有錯誤,「以為有驗水,但原來沒有。以為噴水池安全,但其實不是」。陳又稱,「一個噴水池由建築署興建、康文署管理、水質則可能牽涉食環」,政出多門令問題更難以察覺及問責。

陳沛然稱已草擬質詢,進一步跟進監管噴水池的水質,例如追查負責監管的部門、查問維修及保養噴水池的檢驗程序,以及研究制訂與《泳池規例》類同的條例。

記者:周頌謙

從美擬管制14項技術出口看其他

$
0
0

中美貿易戰所以為貿易戰,顧名思義是一場對弈,必然有真真假假。最新的一站是中美達成90天的協議。中國方面答允購買大批美國農產品,美國則押後裁決其增加關稅決定。增加關稅25%不是美國搞出來的嗎?咁即係中國出真金白銀,美國出口術,咁都可以被中國說為談判結果,中國阿Q精神永存。《人民日報》在12月3日的頭版報導〈習近平同美國總統特朗普舉行會晤〉一句不提90天冷靜期!災難!

我在11月23日的文章談到,「生意人不會永遠將其主要生意伙伴拒之門外。特朗普是生意佬,貿易是否公平是可以談判的,偷技術則無得傾。」看來我說對了。香港人有時將自己無限擴大,政見掛帥,將抗共希望放在特普朗身上。

另有些文章認為,「美擬管制14項技術出口比加關稅更勁」,不知所謂。事源美國商務部制定限制出口技術是聯邦法律規定(Federal Regulations ),它需要對一些新興技術進行公開諮詢,以決定如何限制其出口。美國的現有需要申請特別許可的高科技產品出口有77頁,共774項 。更新只是美國國內政策的恒常工作。美國的限制出口名單列出了全球所有國家。對中國的限制理由為:防生化武器的三個理由全中,防核擴散的二個理由中了一個,國土安全的全中,導彈技術的全中,地區穩定的全中,國際軍火協議的冇,控制犯罪的3項中2項,反恐的冇。這個限制要求與對香港的完全一樣。都是3,1,2,1,2,0,2,0。即是美國佬早就知道高科技賣給香港與賣給中共無異。

今趟泛民派人到美國遊說,希望他們搞清楚美國的聯邦要求及真正的事情發展,不要出洋相被西方傳媒嘲笑!

中美技術轉讓協議

中美之間的民間技術轉移(export of dual-use and less sensitive military items through the Export)是根據美國商務部和中國商務部在2011年在中國成都的第22屆中美商貿聯委會(JCCT)上簽訂的“中美關鍵性高技術貿易合作計劃”(U.S.-China High Technology Trade Key Sectors Cooperation Action Plan)達成協議。

協議根據2006年中美之間達成的美中高技術與戰略貿易工作組(HTWG)實施和協調。

This understanding will be implemented and coordinated by the U.S.-China High Technology and Strategic Trade Working Group (HTWG) which was established in 2006 as a working group under the JCCT. The HTWG is co-chaired by the Bureau of Industry and Security and MOFCOM.

14項新興技術諮詢內容

The representative general categories of technology for which Commerce currently seeks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re are specific emerging technologies that are essential to the national security of the United States include:

(1) Biotechnology, such as:
(i) Nanobiology;
(ii) Synthetic biology;
(iv) Genomic and genetic engineering; or
(v) Neurotech.

(2)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and machine learning technology, such as:
(i) Neural networks and deep learning (e.g., brain modelling, time series prediction, classification);
(ii) Evolution and genetic computation (e.g., genetic algorithms, genetic programming);
(iii) Reinforcement learning;
(iv) Computer vision (e.g., object recognition, image understanding);
(v) Expert systems (e.g.,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teaching systems);
(vi) Speech and audio processing (e.g., speech recognition and production);
(vii)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e.g., machine translation);
(viii) Planning (e.g., scheduling, game playing);
(ix) Audio and video manipulation technologies (e.g., voice cloning, deepfakes);
(x) AI cloud technologies; or
(xi) AI chipsets.

(3) Position, Navigation, and Timing (PNT) technology.

(4) Microprocessor technology, such as:
(i) Systems-on-Chip (SoC); or
(ii) Stacked Memory on Chip.

(5) Advanced computing technology, such as:
(i) Memory-centric logic.

(6) Data analytics technology, such as:
(i) Visualization;
(ii) Automated analysis algorithms; or
(iii) Context-aware computing.

(7) Quantum information and sensing technology, such as
(i) Quantum computing;
(ii) Quantum encryption; or
(iii) Quantum sensing.

(8) Logistics technology, such as:
(i) Mobile electric power;
(ii)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iii) Total asset visibility; or
(iv) Distribution-based Logistics Systems (DBLS).

(9) Additive manufacturing (e.g., 3D printing);

(10) Robotics such as:
(i) Micro-drone and micro-robotic systems;
(ii) Swarming technology;
(iii) Self-assembling robots;
(iv) Molecular robotics;
(v) Robot compliers; or
(vi) Smart Dust.

(11) Brain-computer interfaces, such as
(i) Neural-controlled interfaces;
(ii) Mind-machine interfaces;
(iii) Direct neural interfaces; or
(iv) Brain-machine interfaces.

(12) Hypersonics, such as:
(i) Flight control algorithms;
(ii) Propulsion technologies;
(iii) Thermal protection systems; or
(iv) Specialized materials (for structures, sensors, etc.).

(13) Advanced Materials, such as:
(i) Adaptive camouflage;
(ii) Functional textiles (e.g., advanced fiber and fabric technology); or
(iii) Biomaterials.

(14) Advanced surveillance technologies, such as:

Faceprint and voiceprint technologies.

本文的目的是進一步討論這14項技術從而了解當今世界的一些前緣技術。

1. 生物技術

它們包括納米生物學,以操控生物大份子的技術,可用於研制新藥物;合成生物,以改變自然界的生物,用於研制新醫藥的中介體;有別於大量生產的特殊工業用途的化學品和食品添加劑;從上而下和從下而上的染色體工程;納米技術的微型生物探針。

2. 人工智能和深度學習

深度學習是指能夠自行分析所收集到的數據中所代表的人類一般了解的內容,例如事件發展的未來時間序列、將物件分類。它也研究人的思維模式。

人工智能和深度學習用作對染色體工程的運算;能夠在改變中的環境學習的強化學習(RL);能理解視象的軟件;能協助專家作出判斷的專家系統;分析聲音的軟件;能聽懂語言的系統;參與者可控制某些調度和改變小部份遊戲規則的對奕理論;在網絡上張冠李戴的高仿真技術;雲端技術和人工智能專用芯件。

3. 高精度的定位、導航和計時技術

4. 芯片上整合電腦

它包括在芯片上載有操作系統的芯片;以為在運算芯片上建做三維的儲存陣列,它可以將芯片面積減少了63%,延遲開銷減少了43%,從而實現快速和低能量的芯片間傳輸。

5. 先進電腦技術

它們包括將運算放在記憶體附近的技術,記憶體的價格下跌的速度遠遠超過寬頻,因此將它與記憶體結合成了可行方案;

6. 資料分析技術

它包括對針自動化工業的視頻和內容為主分析;

7. 量子科技

它包括量子計算、量子解密和量子測量技術;

8.現代物流技術

它包括軍事用途的可移動性發電機,其要求之一是超靜;物流模擬和策劃;能夠為用戶提供有關單位,人員,設備,物資和供應品的位置,移動中,狀態提供即時信息;分散式倉庫,美國軍方在20世紀90年代開始使用這技術,後來商業上如聯邦快遞,沃爾瑪和UPS也運用這種新型運營理念。

9. 層疊式製造 (3D 印刷)

層疊式製造(AM)是通過添加層層材料來構建3D對象的技術,其材料可以是塑料,金屬,混凝土,甚至人體組織。它也可以製做大型物體如機翼。

10.機械人

它包括掌上或指上的航拍機和機械人;蜂擁結構機械人,即每部機械人可以識別並定位彼此以提供真正的蜂群效應。 它們不依賴集中控制系統,但可以個別不斷調整和重新配置,彼此保持在預定義的距離內以完成工作;自組裝機器人,這種機器人可以重新配置自己或重新組裝以執行不同的和更複雜的任務;分子機械人,它是一種由生物分子如DNA和蛋白質組成的分子機器人。 分子機器人可以響應特定的DNA信號而改變其形狀和功能;機器人編譯器,它允許一般人控制機器人,這種新型軟件對促進家用機器人的普及十分重要;沙粒型機械人,它們配備了微型傳感器,可以檢測從光照、振動到溫度。這是一個只有幾毫米體積的空間內將感應,電源,計算和通訊相結合的機械人。

11人腦 – 電腦接口

它包括神經控制接口(NCI),思維機器接口(MMI),直接神經接口(DNI)或腦機接口(BMI)。它可以讓有障礙的人利用機械協助說話、視聽;用意志控制機械人或電腦輸入等。

12 極音速

極音速比超音速更高,它需要解決新的飛行控制模擬算法、推進技術、熱保護系統和其適應的專用材料(用於結構,傳感器等)。

13. 先進材料,例如:

(i)自適應偽裝; 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用於軍艦。 最近的研究是通過使用相機來感知背景,以及通過控制前面的面板或塗層來實現隱秘。

(ii)功能性紡織品(例如先進的纖維和織物技術); 功能性紡織品是能夠調整其綜合功能的紡織品。它可以溫度控制,濕度。它在保護人免受極端冷熱條件方面有不斷發展。它在外科手術和體育競技上也有用。

(iii)生物材料。生物材料是為了醫學目的而被設計的材料,它可以與人體結合而不相互排斥。 它可以治療,增強,修復或替代身體組織,也能在用作診斷性物質。

14. 先進的監控技術,例如:面印和聲紋技術。它是如何面部和聲紋作為個人特徵分辨出個人身份。

平安保險

台籍居港資深記者 Jean Chen 寫了一篇關於中國平安保險的文章,獲得了今年的State Street Institutional Press Awards。

她指出,平安保險介入了人工智能斷診,由傳統的3成誤判減至8%。

We are number one in AI medical imaging, for instance, with more than 95% accuracy in the authoritative LUNA rankings for imaging in two categories for lung diseases, ahead of Alibaba Health. Chinese doctors spend on average, per patient, three to four minutes, especially in top-tier hospitals. Informal statistics show 30-odd percent of misdiagnoses or missed early detection -- we drop it down to only 8%.

平安保險也介入了上述14項擬限制技術的人臉和聲紋認證,語言翻譯等等。

Five years ago we already had our own proprietary facial recognition team; four years ago we started working on voiceprint. Whatever the language, Spanish or Sichuanese, as long as we have 20 seconds of your voice, we can translate it into a mathematical matrix as unique as your thumbprint. Our brain can only remember the voices of about 150 people. Our system can recognize unique voices of 100,000 people.

它還可以用人的表情測謊和設計句子盤問對方。這些都可以轉變用途做出如Cambridge Analytica利用facebook用戶的資料操控美國大選的人工智能工作。

our system has been trained to recognize micro-expressions, the tiniest movement of our eye muscles and around the lips, within milliseconds. We use this in our real-life loan interview done on the mobile app by our credit assessors who ask random questions just to see if a borrower is lying -- more than 80% positive prediction rate.

它的人工智能還介入了城市的交通控制。

In smart cities, we worked in Shenzhen to ease traffic congestion. Last year traffic jams during Golden Week lasted 21.7 hours. This year it was zero, after the Shenzhen traffic police used our technology for congestion management.

我們在這裡看到現代的保險業,它不單只是事後的賠償和運用精算技術設計有利可圖的保單從而推銷;它還運用人工智能技術在事前減少被索償的意外發生率。

後記

對於美國擬制訂的14項先進技術名單,香港的大學或多或少都有研究。人們會奇怪為何香港彈丸之地,本身沒有高科技工業,為何開這麼多瓣。其中一個原因可能因為大陸留學生被美國留難,香港變成他們的避難港。這可能有些言之過早,但看吓中方如何報導「特朗普和習近平會談」,它在具體方面只說了,特朗普畀中國學生到美留學和習近平答允唔畀D大藥廠亂生產違禁藥!可見中國學生學習外國科技是重大事情。現在美國可能進一步收緊14項技術,那麼中共可能認為「就在香港開辦吧」。還有,「這14項本身是前緣科技,但大學的研究未必。」即是,香港的大學已向祖國看齊,一起作虛弄假。

從平安保險的故事,我們看到大陸正以高科技打壓人民以取代毛澤東時期的槍桿子出政權的趨勢。中國的人口結構已不如毛時期的單一,用街道委員會的方法不可能奏效。這是中共全面發展「互聯網+」的原因之一。

在未來,可能科技越進步,反抗暴政越困難。


選舉主任的良知

$
0
0

青年作家韓寒有一金句:「世界上有兩種邏輯,一種是邏輯、一種是中國邏輯」。
韓寒冷似乎遺漏了第三種 :「香港選舉主任的邏輯」。

元朗民政事務處選舉主任袁嘉諾,竟用了「隱晦支持港獨」DQ朱凱迪,真令我大開眼界。

我忍不住要問袁主任一個問題先此聲明,在字面上、心底裏、腦海中……問題絕無其他隱晦含意,只屬「是否支持同性戀」般的學術性討論),希望袁主任如實作答:是、或者不是。

「你是否支持自己的娘親,她作為一個成年女性,有權每晚去蘭桂坊尋找不同洋人性伴享受性歡愉?」

如果你不回答,毫無疑問,你就是隱晦支持自己的娘親每晚去蘭桂坊尋找洋人滿足性歡愉。

故事,現在才正式開始……

德士文 · 多斯(Desmond Doss 1919~2006),出生於美國維珍尼亞州,二次大戰的時候,毅然參軍報效國家。

由於他是一個虔誠基督教徒,嚴格遵守「不可殺人」戒律,入營受訓期間,他的信念絲毫沒有動搖,堅決不肯拿起步槍學習殺敵方法,因此被軍官折磨、被同僚欺凌、排擠…… 最後軍校以違抗命令將他告上軍事法庭。

德士文 · 多斯的太太 Dorothy,多次勸告丈夫跟隨軍校規定,不要和國家對抗。

她丈夫這樣回答:「如果連自己的信念也能放棄,我如何能夠跟妳長相廝守……」

最後法庭判決,讓德士文多斯成為美國史上第一個無須攜帶武器的醫療兵,他在漫天戰火底下,拯救了無數同袍的性命……

德士文多斯的事蹟, 2016年被荷里活拍成電影,也就是獲得無數奧斯卡獎項的《鋼鋸嶺》"Hacksaw Ridge"

我一直深信,香港人,有自己的一種信念,一種和大陸不一樣的信念,不會違背良心、不會為虎作倀。

如果要埋沒良知,總有一個人會挺身而出公開宣佈:「我不幹!」
政府不留人,自有留人處。
外面的世界或許收入比政府少三數千元,又如何?

一個選舉主任願意公開辭職,必定會令到肆無忌憚的政府有所避忌,給香港七百萬市民重燃希望。

當第一宗DQ發生,我相信這一位選舉主任有家庭負擔……
當第二宗DQ發生,我相信另一位選舉主任有難言之隱……
直至到第三位、第四位、第五位……我才如夢初醒!

DQ梁天琦的選舉主任何麗嫦,早陣子已獲政府晉升。
DQ朱凱迪的選舉主任袁嘉諾、DQ劉小麗的選舉主任郭偉勳、DQ周庭的選舉主任鄧如欣、DQ陳浩天的選舉主任羅應祺…… 他們正擠出滿臉笑容翹首以待。

這一班選舉主任,每一個都是香港的兒女。
正如一個大家族,出了一個又一個不肖子孫。

香港,值得沒落……

文在寅政府失敗及矛盾的經濟政策,導致韓國民怨沸騰(下)

$
0
0

在上篇中談到,文在寅希望以「收入主導成長」的經濟方針改善民生,發展經濟。出發點固然更符合社會期望,還能改善一直以來扭曲顛倒的經濟模式。但是,多個政策出現的副作用,導致韓國的經濟開始漸現危機。除了最低工資、創造崗位等導致勞動市場問題惡化外,還有一項重要的政策,導致韓國民眾的生活負擔反而增加,造成經濟負荷問題。

近年韓國政府備受爭議的,是國民年金制度改革問題。韓國的國民年金猶如香港的強積金,為韓國國民必須作出供款,以作日後退休時享用的年金。基於韓國近十年人口急劇老化,出生率持續低迷的關係,導致需要供款的國民人數將不斷減少,文在寅政府於近期推出改革方案,以舒緩年金基金庫開始出現短缺的問題,當中包括提高年金的保險供款費用、延長合法提取年金年齡、延長供款年限等方式,以求開源節流保存年金基金庫。

不過,這些政策的推出隨即引起反彈。有不少人批評政府做法短視,「斬腳趾避沙蟲」。不但由此加重國民的生活負擔,而且更造成反效果,國民在不支持政府的改革方案下,年金的改革自然更不順利。容易遭到反彈的其一原因,就是因為改革方案中提到,以往年金的供款者不再是「積累形式」讓領取者取得款項,而是改為「當年供、當年取」的形式,從而為取得年金庫內所得的平衡,就需要上調達三倍的保險費用。而當前600多萬18-34歲國民之中,已有三成為獲豁免供款或欠交者。以上的改革面對這個情況,無疑造成更多世代及官民的矛盾。

而根據估計,到了2042年,領取年金的人數將被供款人多;2057年更會完全耗盡,不再有人可以領取年金。2005年國民年金及特殊職業年金的支出總額佔韓國GDP的3%,到2025年將超過10.2%。不過政府未能認清的問題,隨著韓國人口老化問題變得嚴重,是基金枯即將到枯竭的一大挑戰,國民供養老人的負擔亦隨之而增加。適當地上調保費需要達成社會共識才能有效實行,在增加供款費用的同時,如何令他們免受更殘酷、更多的負擔是一個問題。

回顧整個政策,圍繞的社會議題,就是退休保障。韓國作為OECD(經濟合作組織)的成員國之一,成立國民年金的目的正是符合保障退休福利的標準。本身韓國最初期的年金方案為公務員年金,於1959年通過並在翌年首日實施,當時主要針對軍人、公務員及公立學校的教師,其後在1973年除了實施私立學校教師年金方案。經過一輪民主化改革波折後,終在1988年正式實施「國民福利年金法」。其後在2007年作出第二輪改革,建立基礎老年年金制度,以國家稅收為主要財源,提供老年保障。而國民年金與老年年金、公務員年金不一樣的,就是前者需要透過供款作主要財源,後兩者則有國家保障支付佔一定比例。

文在寅政府一直堅持以「收入主導成長」的經濟方針,只可惜國民年金的改革方針有違原則,皆因增加供款額、延長退休年齡等改革均令國民的生活負擔增加,而且政府尚未有明顯承諾透過政府救濟及社會保障的方式,去達成一個穩定的經濟基礎。政府在建構社會安全網上仍未達標,再加上國民年金與老年年金、公務員年金的差別,無疑會遭到國民的非議。政府現時應考慮的,除了利用國家保障支付部份年金,以即時補救即將出現危機的年金基金庫問題,而且更應重新考慮如何在退休保障與國家收入之間,作出更優良的平衡,從而更符合新的經濟方針,令國民信服國家的經濟改革。

【旺角騷亂案】食環督察稱事前與警開會求支援 辯方質疑有意打擊小販

$
0
0

(資料圖片)

(獨媒特約報導)2016年農曆年初一至二的旺角騷亂中,梁天琦、李諾文和林傲軒各被控一項暴動罪,容偉業被控一項煽惑暴動罪、一項非法集結罪、四項暴動罪及一項襲警罪。食環署旺角區高級衛生督察賴友裕供稱,在2016年農曆新年前曾與警方開會商討,但強調會議上僅希望警方在食環署職員受到滋擾時提供支援,而當晚亦沒有驅趕或票控小販。辯方質疑食環署和警方有意聯合打擊小販。

食環督察稱目睹有人換上「本民前」外套並護送小販

控方傳召食環署旺角區高級衛生督察賴友裕出庭作供。賴供稱,在2016年農曆年初一前,曾與旺角警區的警務人員開會,討論協調事宜,如食環署需要支援可聯絡警方。賴稱於2月8日年初一晚,自己不需當值,當晚他身穿便服到達旺角砵蘭街和山東街交界,對面馬路有穿著制服的同事站崗。

約5分鐘後,賴進入了其中一條L型後巷,看到有8至10個熟食小販攤檔,亦有進入其他後巷逗留2至3分鐘觀察,「純粹睇下有冇小販擺檔。」

賴稱,沿砵蘭街往亞皆老街方向行走時,未看到有小販擺賣,砵蘭街馬路亦暢順。他續稱,在奶路臣街看到有同事站崗,主要維持行人路暢通及防止地鐵站出口被阻塞,並沒有目睹同事驅趕任何小販。

賴其後目睹在山東街及砵蘭街交界的「觀奇洋服」外,有約8至10個人換上藍色外套,背面寫有「本土民主前線」。賴稱,該批人進入了旁邊的後巷1至2分鐘後,便開始有小販陸續推熟食車出砵蘭街,沿砵蘭街行人路往亞皆老街方向前進,後面有3至4名穿著藍色外套的人尾隨。

小販管理隊被圍困 遂撤離砵蘭街

賴稱,奶路臣街「莎莎化妝品店」外站崗的食環署同事被市民包圍,有約100人聚集。賴聽到人群用粗口大叫,要求食環署同事離開,不要阻礙小販做生意。賴見現場情況混亂,遂打電話聯絡首席小販管理主任張文毅,但沒人接聽;於是他於9時53分致電中央控制台,透過控制台通知同事撤離砵蘭街,轉往地鐵站對出的彌敦道集合。

賴約10分鐘後與張文毅通話,張表示他已撤離了砵蘭街。賴稱,其中一名同事需送院治療。他於10點半回到朗豪坊對出逗留觀察,看到很多小販車及人群聚集在奶路臣街,馬路開始出現擠塞,及後有一輛的士疑似發生交通意外,被困在砵蘭街,有約200至300人走出了馬路。

食環督察稱人手不足 沒有驅趕或票控小販

控方問及,香港政府已沒有再簽發熟食小販牌照,即當晚在街上擺賣的小販是無牌經營。賴同意,並指小販管理隊的職責包括拘捕及票控無牌小販,此外他們會視乎現場環境、人手是否足夠,及考慮安全,而決定是否驅趕小販,確保道路不會被阻塞。賴稱,此項政策在農曆年期間不會有分別,但是當晚人手不足,因此同事只留在現場站崗,沒有作出任何驅趕行動。

辯方質疑有意打擊小販 食環督察稱警僅支援

代表首被告梁天琦的大律師馬維騉指,小販管理隊在農曆年期間的執法力度會比較輕。賴則表示:「作為一個市民,我沒有這個理解。」馬續問,人們普遍在年初一都不想有不愉快的事情發生,賴表示同意。

賴提及在農曆年前曾與警方開會商討,馬問及詳情時,賴透露,警方在會上表示過不會與食環署做聯合行動,因為農曆年期間人手不足,但是當食環署職員受襲或受滋擾時,警方會作出支援。賴又指,參與會議的警方代表有旺角警區的外藉總督察;警方提供了熱線手提電話,供食環署職員作緊急聯絡。

賴稱,小販管理隊職員被市民包圍期間,由於視線被人群阻擋,所以看不清楚同事狀態。後期他亦看到有高架台推出,但不清楚警方是否有施放胡椒噴霧。

在代表第二被告李諾文的大律師姚本成盤問下,賴指當晚有60至70名同事在旺角當值,除了砵蘭街外,也分佈在花墟、行人專用區和通菜街。姚續指參與事前會議的,除了有食環署總督察外,也有旺角警區張姓總監,他們都不約而同地在當晚到達旺角砵蘭街,質疑是有意打擊小販。賴則承認在現場遇過兩人,並透露事前收到WhatsApp訊息,指「本土民陣」農曆年會在旺角及深水埗出沒。

審訊下午續。

2018年5月陪審團裁定梁天琦一項涉及亞皆老街的暴動罪罪成,加上梁承認的一項襲警罪,共被判監6年。此外,梁天琦、林傲軒及李諾文各有一項涉及砵蘭街的暴動罪未有達成有效裁決,律政司其後申請重審,並將案件合併與另外兩名被告袁智駒及外號「美國隊長」的容偉業之案件一同審理。

被告袁智駒11月開審後承認兩項暴動罪,及一項縱火罪,現還柙候判。

記者:黎彩燕

自主把握中的香港身份認同——何博欣畫展「刹那的光輝不是永恆」

$
0
0

最近由A2Z藝術畫廊推出的「刹那的光輝不是永恆」(以下簡稱「刹那展」)是何博欣的第八次個人畫展。雖然展出的作品只有八幅,數量少,但我們稍略回顧一下這位90後畫家的藝術發展歷程,會發現她自2012年美國畢業返港至今十分進取,撇除參與十四次大小聯展不講,平均每年至少辦一次個展。努力加上天份,使她在短短六年的時間裡確立了個人獨特的畫風,並贏得連連讚賞,如2014年被稱為「五大必看青年藝術家之一」。

畫畫是何博欣尋找本土身份認同的主要途徑。就我所見,她表達身份認同時所顯示的自主性越來越明顯,而這種自主性首先出自於對傳統表達的不滿足感。例如以香港基層人物的日常生活入畫,就不願局限於現實寫生的做法,而是為現實場景添加彌漫飛揚的煙霧、繁花或魚群,製造色彩斑斕、虛實交錯的強烈視覺效果,以便更有力地呈現她所透視的港人精神世界。在刹那展中,何博欣繼續挖掘這種藝術表達的可能性,如《貓左》(廣東話,飲醉之意)中小貓在畫報紙攤上睡覺,身邊居然出現花開鳥飛的美景;《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陶淵明詩句)畫漁夫在碼頭旁小艇中垂釣,卻被大片山水和金魚環繞,如夢似幻,使觀者有霎時不知身在何處之感。

IMG_8135

稍作歸納,可知何博欣的主力畫作多由三大元素構成:其一是日常元素,即捕捉港人日常生活景象;其二是夢幻元素,在畫中加入現實中不可能並列出現的畫面;其三是流行元素,以廣東流行歌詞或名人金句命名畫作。這種表達方式始於2013年個展,當時何博欣借用王家衛《春光乍泄》中的對白「不如,我哋由頭嚟過」為展題,把畫筆下的基層人物如在茶餐廳飲奶茶的大叔、休息中的地盤工人、街市裡切蔬菜的大嬸都納入經典電影的氛圍中,建構了一個前所未見的獨特時空。到了2016年個展「日後路上或沒有更美的邂逅」(用陳奕迅《葡萄成熟時》歌詞),展出的畫作中有中年大叔在蝴蝶紛飛中凝視夜總會海報上的美女(《日後路上或沒有更美的邂逅》),有披雨衣小孩在碼頭近觀鯨魚躍出海面(《其實怕被忘記,至放大來演吧》,用陳奕迅《浮誇》歌詞),有裝修工人工作時身邊擺放著一株從壁畫上摘下的花朵(《摘去鮮花然後種出大廈》,用Shine《燕尾蝶》歌詞)。

刹那展的自主性也來自以上三大元素的組合,但卻有了更深入的層面。點題畫《刹那的光輝不是永恆》有近半幅以大巴女乘客獨倚座背遐思為主景,另半幅描繪大巴內家燕(香港最常見兩種燕子中的一種)比翼雙飛,以及一片荷花荷葉盛放透窗,以壓力克混合粉彩將日常元素和夢幻元素表現得恰倒好處。至於畫題,則取自八十年代歌手蔡楓華的名句,喚起今人對他娛樂事業起伏的回憶,是流行元素。三大元素合成的畫面既熟悉常見卻又不可思議,而不同於以前畫作的是意義有所伸延:何博欣以畫的繽紛絢麗對應「刹那的光輝」,又反過來以「不是永恆」說明繽紛絢麗終歸虛幻落空的人生哲理。

IMG_8139

另一作品《人生就是大鬧一場,然後悄然離去》亦見同樣的操作。畫題出自已故香港著名武俠小說家金庸之口,畫中前景是一樹梅花綻開,隱喻著「大鬧一場」的「人生」,後景是港島角落石階,有人獨自拾級而上離去,暗示之前的人生即使再熱鬧也終歸於「悄然」,流露出漸行漸遠漸寂的落寞與哀傷。

除了意義的延申,我發現何博欣也重視畫作的延申。她英譯畫題時放棄了直譯,而採用王家衛電影式的鬆散譯法,如以「forever is a lie always」譯「刹那的光輝不是永恆」,以「the lovers, the dreamers and me」譯「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陶潛詩),以「when love is real, it finds a way」譯「真的加不了,假的真不了」(陳志雲語)等等,使中英文畫題不直接相互對應而必須一起出現,不讓觀者有自行另譯的機會。到了展畫的時候,她索性放棄黏貼列印式的展簽,改而親手把中英文畫題寫在牆上畫框底下。因為手寫基本上和手畫一樣,因此必須把畫題看作畫的一部分,伸延出畫框外,受眾在觀畫時也就無法只欣賞框內世界,而忽視框外的部分。

按照接受美學(reception aesthetics)的說法,由於知識背景學養性格不同,不同的受眾對同一個作品會做出不同的詮釋。然而刹那展讓我們看到的是何博欣在表現其本土身份認同時,更有意識地把藝術品的主導權掌控在其手中,更便利於建構自我的畫風與藝術視野。

回到A2Z藝術畫廊,小小七十五平方尺的展場一覽無遺,剛好容納何博欣的八幅畫作。受眾步入畫廊後,即可看到畫廊盡頭牆上的《人生就是大鬧一場,然後悄然離去》。何博欣給我的感覺,每一次個展都是「大鬧一場」,而愛其畫者在看完每一次展覽離去時都會「悄然」頻頻回顧,期待她「大鬧」下一場。

「北緯108度」?再說廣西海砂

$
0
0

坪洲填海關注組長期注意海砂開採問題,大家可參考我們在面書網誌及同時收在inmedia 的文章

早前廣西欽洲規劃了向香港機場三跑供應海砂,通訊社亦有報導。近日欽洲海事局刊登《公示》,就一個海砂開採地點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即類似香港的環境影響評估,EIA),公示內容主要是地點及邀請公眾就即將進行的環評涉及內容提出意見,負責進行環評工作的是浙江大學。

《公示》就開採海砂的位址的地理座標卻作如下闡述:

地理坐标:108°36′11.33″N~108°37′35.86″N,21°32′45.97″E~21°33′58.98″E,面积5.25平方千米,中心坐标:21°33′43.93″N,118°36′53.99″E。累计查明矿石体积1112.56万立方米(净矿体积900.28万立方米),开采年限为2年。

縱使不懂地理但有一定文字/數字理解能力的應會發現上述的「中心座標」(21°33′43.93″N,118°36′53.99″E)並不可能在四個定位座標的範圍內。而稍懂地理的應會進一步發現,四個定位座標竟然犯了低級錯誤——緯度是不超過90度的,《公示》極可能將「北緯/N」同「東經/E」錯調。還有,頭兩個定位座標值是108度,倘若它們原來真是指「東經/E」而非「北緯/N」,後面的「中心座標」卻用上「118度E」,相距10度之遙!在這情況下,我們無謂進一步估計真正的座標位置,正確座標還是留待有關方面進一步提供吧。

47572031_1970980549651246_6090074694411616256_n

如果連採砂地點的環評公示文件也有這種錯誤,並且能夠公佈,外人可以有信心嗎?假使他日公佈環評結論文件,讀者又是否要從基礎事實先核對一番呢?
而如果「#明日大嶼」 #填海 #海砂 要從廣西輸入的話…..

(文章初型見2018年12月4日的貼圖

Viewing all 40304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