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Viewing all 40304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真正的勝利屬於台灣人民

$
0
0

選舉結果當然重要,因為會影響未來幾年的政策。但任何結果,其實都不及制度重要。誰勝誰負,台灣人民這一次都是贏了。聽聽敗選的民進黨候選人怎樣說,勝選的又是如何舖就勝選之路的。

再初步看看台灣人民的反應,真的覺得很感動。

誰勝誰負都好,都應該為今天台灣選舉所顯示出來的政治水平歡呼。今時今日,還拿什麼來說民主政治在中國人社會只會帶來混亂?這次台灣九合一選舉顯示出的政治風範,幾時在華人社會中出現過?落選的叫支持者尊重選舉及選民的抉擇,呼籲選民支持獲選的人;勝選了的也不失謙卑,因為他們心知肚明,幾年後還是要讓選民透過選票作個評分。類似的話,在再上一次的總統選舉,蔡英文落敗那一次她曾經說過。但這一次,類似的政治風度似乎已經變成台灣政治文化的一部份了。

這就是民主。

曾幾何時,有不少人批評台灣的選舉喧嘩、暴烈、野性,又說其議會經常吵吵鬧鬧、動輒搶咪、作風粗鄙、拉扯打架。今天這說法還有意義嗎?

胡適說得對,提升民主水平的唯一方法就是實行民主。有人天天說,中國人不適合推行民主;有人天天說,中國大陸也好、香港也好,人民的民主素養還有待提升,暫時只能繼續威權;有人甚至說,西方民主發展了幾百年,在中國推行民主也要先繼續威權幾百年。既得利益階層為了維護自己的政治特權,當然會這樣說,那些五毛奴才,為了主子分他們一點狗餅,當然也會和應。但這一種屁話,竟然似乎真的有盲毛相信。其實民主素養最有問題的就是這些人。台灣人今天展示出來的民主素養及政治風範,正是一步一步透過在制度的實踐中培養及段練起來的。

當然不應該否定,民主制度還有很多問題與不足。要保障民主,也要承受一些代價。但正如邱吉爾說,民主不一定很好,但仍然比所有其他制度好。

香港在上世紀80年代初已經推行區議會選舉,1985年立法會已經有議員的間接選舉,然後又逐步開放直接選舉。當我們開始這些的時候,台灣還在推行戒嚴令,還是實行黨禁報禁。1987年之後,台灣才逐步解除戒嚴令,香港當時已經有透過選舉產生的立法會議員了。

這三十年之間,台灣走了幾大幾闊的民主之路了。香港呢?在體制上仍然是原地踏步,在操作上實在是不斷退步。集會結社及言論自由受到威脅、有人的政治權利被無理剝奪、社會上多了很多只有在實行戒嚴的地區才會有的所謂政治紅線。中港兩地的官員還夠膽面皮厚到說香港人正在享有從來未曾有過的民主水平,簡直無恥到。到了今天,甚至有人動員叫人有票也不要投!

至於中國大陸?還有什麼好說?今年年初中共還在沒有人反對的情況下取消領導人的任期及連任限制。在那裏,開歷史倒車就是進步,強權就是民主,愚昧就是文明,無知就是中國式聰明。

看來不多久,中共又會出來評論一番,大抵離開不了說「這樣的選舉結果,反映蔡英文及民進黨不得人心。只有回到兩岸統一的正確道路上,台灣人才會享有真正的民主」之類之類的廢話。大陸的屁民,又會出來說三道四,好展示一下他們的中國式聰明。好笑的是最沒有資格批評民主制度的人竟然抽民主制度的水;連選票都未見過的一眾屁民又仿彿個個都是政治理論的專家,個個都早就看透了民主制度的不足與缺陷,認為民主根本不值得爭取,選票根本不值得擁有。

想到這裏,我聯想起魯迅筆下的阿Q,他自己從來未曾得到過女人的青睞,卻想像凡尼姑一定與和尚士私通,凡女人一定想引誘野男人。

兩個星期前,有一位政論界的前輩回香港找我聊天。他已經移民台灣多年了。在交談中他說過一句,大意是台灣那邊今天的政治及社會發展成果值得香港人共同捍衛。我覺得所言甚是。今天看到台灣選舉情況及選舉結果,就更不能不承認這一點。


赤子的未來

$
0
0

看到鍾耀華上庭,看到這一代年輕人的折耗,不知道是真的這麼樂觀,還是想替大家打氣,林道群兄替他和岑傲輝想像了這樣的一個未來:「至於我,好像看到這樣的情景,鍾耀華岑敖暉,兩個大孩子你拉我扯,一路從中文大學山上走下火車站,突然間岑跟鍾說以後我們點算:現時罪名纏身,誰願給予機會?既然如此,我們自己創業,做小販?被警察驅趕怎辦?重奪街道,命運自主!他們大笑起來。」

我看到的未來(或者說,沒有未來),卻是這個樣子的:投身過運動的年輕人在職場上處處碰壁,幾乎沒有人敢請。如果不是和家人同住,他們甚至不可能找到一塊容身之地。因為房東要不是知道他們是誰,做過了什麼,就是受到警告,不敢把房子租給他們。這個情況就像大陸一些異見分子,即便你退下了「戰場」,他們都還是會不依不饒地把你逼上絕路。做小販?我們都曉得,在香港幾乎已經不會再有當個合法小販的機會了。不止如此,說不定小販管理隊還會重點針對你們幾個人。重奪街道,命運自主?結果就是再度上庭,再度入獄。

這不是故意要說些讓人喪氣的話,而是這幾年裏頭,我漸漸學會了一點魯迅的想像力,永遠不必忌憚想像得更壞;並且事實證明,這些想像通常到最後都是對的。這就是所謂的殺雞儆猴,把問題扼殺在苗頭,不重手對付這些敢於站出來說不的少數人,又怎能好好教育其他年輕的大多數?這種教育方法的關鍵不在價值,反而是教你一種非價值的,勉強可以說是很中性的做人態度,那就是「識做」。

我對英殖時期從來沒有好感,更從來不會天真地以為那真是一個今天很多人所懷念的黃金年代。但是現在回看,我不得不承認,原來我曾經擁有那麼奢侈的青春。兩個月前,高錕先生逝世,幾乎所有人都會讚頌他在中大校長任上的表現,如此開放,如此寬容,面對學生的種種抗議,甚至羞辱,居然還能穩如泰山,量如大海。我當年還以為那就是一個正常的大學校長該有的態度,那種氣氛和環境就是一個大學該有的樣子。結果前幾天,理工大學就通知三個學生要準備面對紀律聆訊了,其中一個理由是他們在抗議校方侵犯學生的民主牆時,「在副校長辦公室外使用大聲公,造成干擾」,並且對副校長和教務長「大聲呼喊、態度無禮」。

上星期,一個21歲的年輕人自稱是表演藝術家,在同志遊行當中除了一條纏腰紅繩之外,身上就只有一條內褲。結果他被警方逮捕,極有可能會遭到起訴。這不能不讓我想起自己的往事。接近三十年前,六四過後不到幾個月,我也曾在一場藝術界發起的悼念活動當中脫過褲子,而且是連內褲都脫掉。當時的警察簡直小心得過分,不敢驚擾在場圍觀的人群,居然周折請人傳話,要我把身份證遞出去給他們看。反而是我相當囂張,用大聲公呼喝他們,要他們有本事就自己進來把我帶走。後來我也真的被帶回警局,問話筆錄,行禮如儀。最後據說是因為一份英文報刊在標題當中說明這是「一個藝術家用脫褲子來表達抗議」,於是警方也覺得公眾輿論大概不會有很大的意見,反正是藝術家胡鬧,結果我什麼事都沒有。

我一直固執相信,大學就是整個社會甚至人類未來的實驗室,它不應該和社會更不應該和政治主流保持同調,裏頭要容許所有離經叛道的想法和言論。因為我們不知道明天我們將要面對什麼,只知道今天我們所以為的一切「自然」都有可能在歷史的運動當中被改變,所以需要在這個實驗室發展和儲備大量的想法以及可能性。我也一直固執的相信,成人應該包容和尊重一切敢為某種價值而站出來的青年(不管那是什麼價值,不管你認不認同)。就像小孩總是不能理解大人為什麼一方面教他不要說謊,另一方面又總是教他要懂得在適當的場合說適當的話一樣。投身運動的年輕人的種種「不適當」,往往出於他們真心相信某種價值,相信複雜的現實和抽象的理念應該有更加單純的對應關係,而這種真誠極有可能不會維持一輩子。中老年人或許會恥笑這種天真,但到了最後,我們也許不得不慚愧地承認,我們原來已經失去了那種要把理念與現實聯繫起來的單純信仰和力量。而且這種力量的湧現,就算不能馬上翻天覆地,說不定也能夠像一塊終將沒入水底深處的石子,至少掀起一輪又一輪的漣漪。我們的未來,未知的將來,可能就在此處。

未來不在過去,我那幸運的年輕歲月,已是這一代青年懷想的黃金年代。未來的香港會是什麼樣子?我漸漸習慣參考今天的大陸。尤其在「習特會」可能崩盤,整個國家都要學着「自力更生」,空間壓縮程度只會更加緊張的當下。例如北京大學的新任書記,之前是北京國安的負責人,在他治下,警察進入校園帶走了一個學生。現在不是到處都有標語,強調「人民有信仰」嗎?這個學生就是一個有信仰的人。他真心信仰馬克思主義,研讀馬列著作;他相信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制度不能容許壓迫,反對資本家的剝削;他相信學生和知識份子應該走到群眾當中,參加工運。他還真信了,所以他失蹤了。這才是我看到的未來,年輕人能學懂表態相信,而不是真的相信。正如一眾權貴名人,表態愛國要如上班一樣及時高效,同時忙着轉移資產,替家人和自己安排海外後路。

原文刊在蘋果日報

2018嶺南畢業禮行動——拒絕傀儡校董 捍衛院校自主

$
0
0

我等是一群不甘嶺南大學被權貴傀儡蹉跎多年的畢業生,希望藉著今日畢業禮,向外表達權貴傀儡如何大權盡握,破壞我校言論自由和院校自主,並就此表達強烈不滿。權貴傀儡之所以能盤踞我校多年,進而上下其手干預言論自由和院校自主,特首校監應然制以及大學條例兩項殖民陋習未除可謂罪魁禍首。

特首應然校監 委任傀儡校董

傀儡政權藉殖民惡法肆意任用一己親信,大學校董會遂淪為媚俗的政治酬庸。上屆特首梁振英於2015年10月委任何君堯、陳曼琪等為我校校董,不但無助於大學管治,更當眾敗壞嶺南聲譽。尤其何君堯之類的失德之人屢次於公開場合大放厥詞,包括早前「殺無赦」言論公然鼓吹暴力,企圖觸發白色恐佈。即使校內外群起聲討,權奸林鄭月娥卻充耳不聞再度續任,公然與民為敵之心昭然若揭。

根據現時《嶺南大學條例》,由三十三位成員組成的嶺南大學校董會,多達二十五人由行政長官直接或間接委任,同樣未經員生篩選的校長及副校長則於餘下八人中各佔一席。可見目前校董會組成不公至極,不單過份向校外傾斜,校內意見不得彰顯,「員生共治」精神分毫未見。

鄭匪有權用盡 企圖大權獨攬

校董會中剩下六席由間選或直選產生,除學生會會長及教職員互選外,餘下兩席由教務會互選校董。可惜,這種原為體現共治精神的安排,現時卻被鄭匪用作政治獻媚,圖藉控制兩席教務會互選校董,以安插自家應聲犬一同作惡。本年十月,在教務會互選校董的三名候選人中,鄭國漢與莫家豪毫不避嫌,高調聯名為其中二人作提名,可見處心積慮安插親信,力圖全面把持校董會。

權貴傀儡盤踞嶺南 院校自主岌岌可危

過去在校幾年,我等眼見嶺南院校自主、院校言論自由日漸受到嚴重威脅。繼無知校董狂言解散民選學生會;參與校內抗議之學生被秋後算帳;於民主牆「港獨」風波中,校方竟要求一直由學生會管理之民主牆轉為與校方共同管理;校內學生以布製橫額表達對何君堯「殺無赦」言論之不滿,卻被校方以「有安全隱憂」為由強行拆除。近日有同學於校內公開批評鄭匪盲撐林鄭「明日大愚」計劃,亦同被惡勢力阻止。種種行為,無非是有心人企圖令反對聲音噤聲,足見權貴粗暴干預院校言論自由屬實。

廢除特首校監應然制、修改大學條例等等聲音早已在各大專院校間醞釀。自應屆畢業生在校時起,全校曾以公投等行動表明強烈訴求,惟被傀儡校董視若無睹,直至我們今日離校在即,改革之路仍然寸步未行。我們不願嶺南淪落至任由權貴戲弄之玩物,更不願母校化作言論自由監獄,廢除特首校監應然制、修改《嶺南大學條例》應當刻不容緩。

畢業生聯署:
林小薇 政治系
鄺泳嵐 政治系
馮鈺華 心理學系
陳欣媛 文化研究
葉子揚 文化研究
賴寶盈 文化研究
伍麒匡 文化研究
楊曉臻 文化研究
謝子朗 翻譯系
梁紫穎 中文系
陳芷祺 翻譯系
黃嘉輝 社會學系
陳曉桐 中文系
余穎芯 文化研究
梁凱鈴 翻譯系
李雯芮 社會學系
尹家欣 文化研究
陳劍港 政治系
鄭沛倫 社會及公共政策研究
Cheng Tsoi Fan Social and Public Policy Studies
吳嘉彥 文化研究
何楷 文化研究
吳詠昌 社會學系
郭詠琳 中國與亞太研究
吳潔心 文化研究
孫偉傑 社會學系
張友恒 社會及公共政策研究
馮浩瑋 Accounting
Lo Yin Lam Political Science
陳仲明 文化研究
甘欣庭 文化研究
馬可恩 文化研究
胡博然 會計系
陳思昕 會計系

【九西補選】(12:37) 黃之鋒狙擊陳凱欣 批任政助時削醫療開支

$
0
0

(獨媒特約報導)立法會九龍西補選正進行投票,建制派的陳凱欣早上在港鐵黃埔站外見記者,遭香港眾志秘書長黃之鋒狙擊。黃之鋒指對方在任職食物及衛生局政治助理時,支持削減公共醫療開支是出賣香港人,更是前任行政長官梁振英的爪牙,一起剝削和打壓香港人。

陳凱欣原定在十一點半見記者,在見記者前,民建聯李慧琼、蔣麗芸、鄭泳舜、經民聯梁美芬替陳凱欣叫口號,新民主同盟立法會議員范國威和莫乃光則在場替李卓人拉票,雙方多次短兵相接。

IMG_8341

在接近十一點半時,輪到黃之鋒發炮,他斥陳凱欣在前行政長官梁振英治下擔任政治助理,顯然是助紂為虐,令香港人陷於水深火熱之中。陳凱欣其後在前食衛局局長高永文及工聯會立法會議員麥美娟陪同下到達黃埔,遭黃之鋒的聲量遮蓋,一度未能對記者發言。

陳凱欣稱自己務實理性,不會挑釁對方,批評反對派對方只愛吵吵鬧鬧。黃之鋒反駁表示行動理性和克制,是「擺事實,講道理」,要求對方交代削減公共醫療撥款的原因,「立法會不要多一個蔣麗芸,立法會不要多一個梁美芬」。

陳凱欣多番強調「民生最優先,政治放一邊」,表示團結才有望得到好成績,希望選民能用投票回應,指目前的選情很嚴峻,呼籲九龍西選民用雪亮的眼睛揀選理性的候選人,「我係最年輕的一個,但同樣有經驗。」

IMG_8343

有在場的陳凱欣的支持者斥黃之鋒是走狗,陳凱欣離開時再次遭到李卓人的支持者狙擊,要警察互送離開。

其他候選人包括伍迪希、曾麗文及馮檢基。

【九西補選】(12:47) 投票率比311略高 李卓人:籲港人勿心淡放棄香港

$
0
0

(獨媒特約報導)立法會九龍西補選今日投票,截至中午十二時半,投票率為14.21%,比今年3月11日補選的13.51%略高。李卓人望港人不要心淡,認為心淡是港人的最大敵人,呼籲不要放棄香港和投票,「一定要投票,投票代表無放棄香港,投票救返自己鍾意嘅香港。」

代表民主派參選的李卓人早上到深水埗一帶拉票,十一時再到美孚拉票,民主派立法會議員、前中央政策組顧問劉細良、多名民主派區議員和地區幹事到場支持。

公民黨楊岳橋稱,現時的投票率較3月補選時上升,但認為按過往慣例,早上投票的都是建制派支持者,呼籲民主派不要掉以輕心。公民黨郭家麒表示,如果反對《基本法》23條立法及明日大嶼填海計劃,便要支持李卓人。

IMG_8329
另一名候選人曾麗文一度踩場

毛孟靜則表示,今次投票是正邪之選,強調港人必須投票拒絕大陸化,又重申李卓人是民主派唯一支持的候選人。

前教育界立法會議員張文光亦有助選,他認為李卓人不是只為基層服務,讚揚他四十多年來為港人爭取權益,呼籲居住在美孚的校長和教師替李卓人拉票。劉小麗斥建制派對李卓人進行瘋狂抹黑,喚年輕人及長者都必須投票,守住關鍵議席。

IMG_8325

民協副主席何啟明呼籲九龍西選民全投李卓人,強調民主派要團結才能有機會勝出。公民黨美孚中區議員伍月蘭呼籲美孚街坊必須投票,才能監察政府和建制派。

李卓人笑言,自己成功爭取星期日有免費報紙,批評《大公報》今日加印免費報紙抹黑自己。他指選情嚴峻,所以每日均遭到建制報紙動用頭版招呼,「因為有得贏,所以更要呼籲全民拉票。」

對於今日下雨,被問到會否影響選情,李卓人表示風雨不改,下雨不會影響港人爭取民主及自由的意志。

在美孚港鐵站外,除了民主派支持者替李卓人造勢外,前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民建聯前立法會議員譚耀宗和民建聯當區區議員黃達東則替陳凱欣拉票。

IMG_8336

記者:麥馬高

這不是民主派困局 這是香港的困局

$
0
0

見到台灣公投選舉狀況,內心很不安樂。

但好像也有相當啟示,像阿Ben 問:什麼是民主?選舉嗎?公投嗎?直接民主(公投)衝擊大家的一些道德價值時,怎辦?選舉人不合意時,怎辦?

如果議會選舉是一個權力分配的過程,每個候選人代表一個選區,候選人要打自己的政治議程;又要整合選民意願、局中協調利益意願分配。無論贏輸,都還有其他選區的同伴拉勻整體勢力權力分布。

但像香港輸一席少一席,排山倒海影響中共與政府盤算,民間士氣與策略,議會和選舉的性質,都和當地社會狀況緊扣,又充滿許多贏輸的未知之數。如果要贏,又該朝那個方向推進整個反抗陣營的力量與議程呢?

回到台灣公投,同志婚姻、性別教育,一牽涉到不少大眾都恐害怕自己孩子變同志、同志勢力壯大、危及傳宗接代、宗教教條秩序,也相當反映一個社會一群人的思潮狀況、經濟教育狀況、文化土釀和公投制度下的較勁局限。

公投,不少香港人都很想透過公投去直接掌摑中共,宣示港人是大多數支持民主選舉制度;但如果論及是否舉行港獨公投,有港獨支持者又會視誰現在提倡公投令到港獨被滅根,誰就是千古罪人,因為市面上可能未有majority 令港獨公投勝出。公投是直接民主嗎?

似乎在很多議題上,都是穩贏者才會想推公投?台灣此處推同志婚姻又當如何理解呢?(如果把Brexit 和蘇格蘭公投拉進來,又是更複雜)

而到底所謂「直接/民主」是什麼呢?

選舉制度、公投制度下下的一人一票,都似乎模糊了權力、資源分配的性質。人人都想有安全感、乎合自己價值確念/利益,這些都實在牽涉到基本衣、食、住、行的生活資源分配、尊嚴保障,又牽涉名利雙收、教育機會、更多交通、食宿、校網配套,屬於遊戲制度下的方便、欲求,促成「跨代社會流動」、「衣錦榮華」、「光宗耀祖」,現在選舉可能更牽涉規劃、空氣、食水、能源質素和是否有改革遊戲制度的訴求。世界愈來愈惡劣、貧富懸殊,也揭示不少人開始察覺世界需要更徹底的改變制度、文化、資源分配。

置台灣在世界,不少人似乎都認為 否決同志婚姻、柯P連任、韓國瑜當選,是一股股不安力量的匯流。這是缺乏安全感的自保選擇嗎?傳統與自由價值理念之爭嗎?利益資源分配嗎?還是統統都是?

而這些匯流力量,總是各種力量千帆並舉交錯下的一種現像。到底人要怎麼活?遊戲制度如何reprograme 成為一個適合人類生存的環境?在很多股不由自主的本地、區域到世界思潮與勢力交鋒下,重塑樂土,似乎是難又不難的事?

我們都是由現在此刻此時此地出發。心裡的不安,隱隱作痛,希望港台都能守住。

中國大陸及世界也是不進則退;但怎樣以退為進,我總覺得這是生命的學問,個人的體悟與群體的決志,包搭大大小小的日常互動,重思制度當有的公義、包容與當下社會制度的瘋癲。到底人該怎麼活?

後中華文明思潮、後工業革命、後世界大戰、後冷戰時代的新挑戰,這些都是古老又現代的命題。又似是一些對一代一代人的輪迴壓迫。哀哉。

題為編輯所擬

如果猶豫⋯⋯

$
0
0

說實話,我無法擺出莫名其妙的樂觀,這次補選,越到選舉日,我是越感到憂心。街上的反應我是感受到的,亦只能夠花僅餘的時間,盡力解釋。

正如我再三強調,只要這一仗一輸,建制派就鐵定修改議事規則,這些對立法會的傷害可以是永遠,無可挽救。無論對於現行我們進入議事堂的人如何不滿,料想也沒人願意看到後來者又少一分權力,建制派試圖修改的,包括消滅權力及特權法,等於廢掉傳召人作供,也包括賦予主席更大權力,在趕人出會議廳施予更大刑罰。

如果是基於泛民往績做得不好,因此而全面不信任,實在不希望如此。假使致歉是可以獲得任何諒解,我願意代表整個陣營作出任何形式的致歉,亦為自己係議會任何未善之處包括投票做得不好而致歉,但自問行走至今,我致力持守一個民主派代議士應該要負的責任,接受各位提點鞭策。

但我認為,不可能將過去的失誤,說成為今後無任何對抗的希望,每日在立法會,根本就面對一個又一個的戰場。在剛剛的財委會談及觀塘音樂噴泉同埋灣仔摩頓台拆排球場興建社區會堂工程,再次無法表決,如果沒有議會外的地區關注、以及議事堂內各人積極將問題彰顯出來,是無法走到這一步。

無論如何,因此抹殺任何抵擋這些事發生的可能,不值得。

在街站時,有人批評李卓人年紀大。我想我不是不明白社會上有渴求新人出選的聲音,但也直截了當和那位街坊說:這段期間,劉小麗找尋替補人選,極不容易。

作為曾經歷311的我,也覺得應該為初選再說一次。馮檢基的"初選論",其實才是扭曲了當初的初選倫理。補選係不必要的,係政府DQ左六個立法會議員才發生,當初的倫理係,被DQ者/其政團有權提出邊個作為替補,因此,劉小麗既然預備李卓人作為替補,我認為應當尊重。馮係討論出選人選時,無出過聲,去到臨報名先出聲。沒有人不希望不團結。

本身民主陣營裡找適合又願意出選的人承擔補選重任,就已經很困難。李卓人這次接棒出選,是局勢使然。大家根本最初就已經選了劉小麗和游蕙禎進入議會,係DQ事件才抹殺了民意。

今天我會西九龍中心附近助選,路過的話不妨打個招呼,願我們有好結果來臨。

從神壇掉下來的蔡英文

$
0
0

今早所有報章及電視新聞,都集中報導台灣九合一選舉藍營大勝,蔡英文辭去民進黨主席……

香港那個九西選舉似乎被打入冷宮。

兩年前(附圖:2016年520),我在台北參觀了蔡英文就職典禮花車遊行,當時全台喜氣洋洋,對蔡英文寄予厚望…… 以後發生的,已經是歷史。

我不想諸多評論什麼韓流現象、鐘擺效應什麼的,我只想指出一件大家不以為意的事實。

蔡英文上台之前,陳水扁被釋於家中保外就醫,條件是不能談政治、不能替人站台、不能接受訪問……

但今年他兒子陳致中參選高雄議員,陳水扁不單止高調出席拉票活動,更加上台合照(右下),蔡英文政府竟然視法治如無物,任由陳水扁為所欲為,民眾看在眼裏,有什麼感受?

當她的嘴巴高談法治,實際利用法律黨同伐異,蔡英文其實等於林鄭。

不過,蔡英文會辭任黨主席……


【九西補選】(17:23) 欣致歉開放傳媒採訪 宣佈欣告急

$
0
0

(獨媒特約報導)立法會九龍西補選正進行投票,截至下午四點半,投票率為26.64%,與今年311補選的26.60%相若。

建制派陳凱欣昨堅拒向所有傳媒透露行程,惟晚上流傳出一份「只供主要傳媒」的陳凱欣行程表。陳凱欣競選團隊在記者連番追問下,終致歉並開放下午四點半在美孚一節活動,回應記者提問。

陳凱欣在美孚見記者時,再次就引發混亂向記者致歉。陳凱欣同時宣佈告急,指現時的選情「非常非常非常告急」,稱「好想成為背後建制派議員的一份子」。

陳凱欣在早上十一點半時,曾在港鐵黃埔站見記者,遭香港眾志秘書長黃之鋒狙擊。陳及後繼續避見記者,多名記者繼昨晚後連番在陳凱欣的傳媒 Whatsapp 群組表達不滿,要求聯絡採訪,但一直沒有回應。

根據流出予「主要傳媒」的陳凱欣行程,陳凱欣原定下午兩點到位於九龍塘牛津道的票站投票,多間媒體欲到場採訪,但陳凱欣競選團隊拒絕確認。然及後陳凱欣卻在其 Facebook 專頁和丈夫邱文華進行 Live,做法令人側目。及後在記者的壓力下,陳凱欣競選團隊致歉,並在美孚港鐵站外加開一節見記者環節。

IMG_6789

陳凱欣競選團隊一度對記者稱因為雨勢太太,轉到美孚天橋底,但該範圍屬於禁止拉票區,團隊於是再折返到港鐵站外。

在美孚的街站,民建聯前立法會主席曾鈺成、譚耀宗、經民聯立法會議員林健鋒、張華峯、梁美芬和謝偉俊到場支持。林健鋒表示九龍西不要人治,而要欣欣向榮,所以必須票投陳凱欣。梁美芬表示立法會需要恢復秩序,不能再投票予破壞議會秩序的反對派,呼籲支持自己、西九新動力和經民聯的都應票投陳凱欣。

蔣麗芸表示自己義無反顧支持陳凱欣,但建制派目前選情告急,如果反對派當選,議會會再次出現拉鋸的情況,重申九西選民必須全家總動員支持陳凱欣。鄭泳舜則呼籲,在三月時曾投票予自己的應再次投票支持陳凱欣。

前食物及衛生局局長高永文則再次發難,稱對早上在黃埔見記者時的情況感到不高興,表示互相尊重是底線,指陳凱欣被反對派的人士用手踭撞傷,幸好沒有大礙。

民建聯美孚南區議員黃達東及新民黨地區幹事葉沛霖在場「打點」,黃達東表示,陳凱欣是五名候選人中唯一一人有中產政綱,並曾在政府工作五年,是民間和政府的很好的橋樑。

其他候選人包括伍迪希、曾麗文、李卓人和馮檢基。

記者:麥馬高

【九西補選】(17:56) 李卓人:選情非常緊急 對手無所不用其極

$
0
0

(獨媒特約報導)距離投票結束不足五小時,截至下午五點半,投票率為29.54%,已經低於今年311補選的29.67%。李卓人指形勢非常緊急,籲市民不要被天雨影響投票意欲,「仲有幾個鐘頭,仲有得追」。

工黨李卓人指形勢非常緊急,雖然投票率與今年補選311相若,但311是兩個陣營對決,今次則有五個候選人,其他候選人對他選情有影響,過程中又有抹黑及界票。他又促選民不要被天雨影響,投票是為香港的未來。李卓人指不投票亦是市民的權利,但望市民思考不投票的影響,「唔係俾香港變成另一個大陸城市」。

李卓人又批評有人冒認空中服務員工會,致電予會員促支持予其他候選人,又有免費報紙吹捧陳凱欣、有人不斷接送老人院長者投票,形容是「無所不用其極」。

拉票策略方面,李卓人指團隊會到食肆拉票,望晚飯後市民出來投票。

劉小麗亦呼籲市民不要被天雨影響,「一定要守住呢個歷史關口」,「香港人如果出嚟投票,我地一定會贏。」

無標題

公民黨楊岳橋指形勢吃緊,而民主派佔優的中產區投票率比311更低,表示今次是價值之戰。

無標題

無標題

其他候選人包括伍迪希、曾麗文、馮檢基和陳凱欣。

記者:周頌謙

文學理論入門

$
0
0

早陣子我有幸參與王偉雄與鄧小樺在面書上關於文學的筆戰,於留言中在教授旁搖旗吶喊,質疑對家提出無理的論點。可是我是讀哲學出身,完沒有修讀過文學課,對家拋出幾個文學理論的名堂,我不明所以無力反駁只好收聲。面對日後關於文學的討論,我多少也要懂得那些專有名詞,才不至於這樣輕易地被拋窒,就算是用Google找資料支持,也要懂在何處開始搜查。這本《文學理論簡介》是牛津出版社的簡介系列之一,我很喜歡看這系列的書,細細本百來頁,內容深入淺出,讓讀者在腦海建立該題目的地圖,是非常合適用的入門導讀。

很多人講文學理論,喜歡亂拋書包講乜乜主義物物學派,為自己的意見背書。一般人聽見那些名堂,只覺得那不是人說的火星話。這本書並沒有俗套地逐一講解每個學派,只是把常見的主義和學派放在附錄。它從最文學基本的提問開始說起,讓讀者有系統地掌握文學各方面的切入點,那些主義學派的分歧,只不過是在不同切入點所持不同的立場。文學理論最基本的起源,就是要回答一件文學作品有什麼意義,為什麼會有這些意義。文學研究的方法,從傳統上注重的文本解讀,到現代喜歡借用語言學,歷史和文化等,其他學科的理論,去解釋文作作品的意義。

原文連結

什麼是文學?數學課本不是,食譜也不是。但什麼才是文學,從來沒有統一的定論。同一篇文章,在不同年代也有不同的解讀。很多經典名著,從前學生只會拿當範文來模彷學習寫作,而非像今天般拿來作文學分析,去深究文章中想表達的真正意思。有一個說法,文學是把文字作特定的編排,具備所謂的文學質素,但不論如何詳細去分類,都必定出現有例外的情況。另一個說法,文學之所以是文學,並不是因為作品本身的內在條件,而是視乎社會如何解讀該作品,問題變成了在什麼文化背景下才是文學。傳統理論認為文學有其社會功用,凝聚社會各階層的共同文化,其中對美的追求更具教化功效。另一邊廂質疑文學功用論,他們否定文學服務社會既有架構,認為文學應該解放民眾思想。說到底什麼是文學的提問,並非因為文學批論者分不出文學與非文學,而他們借用重新審視文學的定義,來帶出他們分析文學背後的觀點。

文化研究與文學研究。原本是文學研究的一個分支,把文學研究的分析理論,應用於流行文化之上,產生很多題目古怪但吸引的學術論文。文化研究把文學研究普及化面向大眾,不再研究一般人不會根本讀的文學作品,研究普羅大眾都有接觸有興趣的事物。文化研究的主體是社會上的文化,被研究的事件只是把文化反映出來,有別於傳統文學研究強調作品本身的重要性。有些新派的文學研究,反過來借用文化研究的方法,把文學視為眾多媒體之一,不再把文本放在中心的位置。文學研究從此有兩種方法學,由內至外從文本為出發點,還是由外至內從社會文化出發點。

文字的意義。文學作品最基本單元由文字組成,文字組合成句子,句子組合成文章,文學研究就是從零到整,去解釋每層的意義。文字的意義建基於文字與文字之間的不同,為什麼作者選擇用這個字而非另一個意義相近的字呢?語言學家Saussure提出文字的意義,來自它與其他內容的關係,在語言中文字本身只是隨意性的符號,作者與讀者同意使用同一套語言標準,才令文字產生特定的意義。另一語言學Sapir-Whorf學派反過來認為語言只是表達思想的媒介,而不同語言之間的不同,是源於不同文化思想上的差別。文學研究分析作品的意義有兩個進路,傳統上是基於語言學的詮釋學,從文字的組合去推敲作品的意義,新派則反過來先有主觀解讀,然後才研究作品的文字如何構成這個解讀。語言既然是溝通的媒介,那麼作者與讀者共同構建作品的意義,讀者如何去理解作品才是主體。於是很多新派文學研究,不論給他什麼作品去解讀,總就是得出同一既定答案,例如馬克思學派就一定是階級鬥爭,女性主義就一定講父權迫壓。到底最後由誰去決定文學作品的意義呢,作者寫文章的原意,文字本身語理上的意思,該作品在社會默絡中的意思,還是讀者領悟到的意思呢?

修辭學與詩意。傳統上文學研究分為修辭學和詩意兩類,修辭學關於文字有效地去說服讀者,而詩意是比修辭學更高深的技巧,不像修辭學般有規則可尋,如何用文字去表達作者的情感。修辭學有四種主要手法,比喻(metaphor),轉喻(metonymy),提喻(synecdoche)和諷刺(irony)。一篇文學作品,可以按文學類別去分類,讓讀者容易閱讀。文學類別源於希臘,傳統上有三個類別,詩詞,史詩,話劇,現代文學加入小說為第四類別。詩是一種特別的文體,除了文字本身的意思構成內容外,文字意思以外(如讀音,押韻等)亦是內容重要的組成,所以詩是必需要朗讀出來才能理解。就算讀者閱讀寫在紙上詩,讀者腦海中仍然要把詩朗讀出來,而不似其他文學般可以直接用眼看就解理。詩很多時候刻意不遵守文法,甚至文字字面意義的規則,如何解讀一首詩就是從轉化了文字中還原作者的本意。

敘事。曾幾何時文學研究的主流是詩,不過現代文學主要研究小說和短篇故事。現代人讀詩者少,但看小說者眾。小說其實是在說故事,而說故事本身,是人類理解世間萬物的主要途徑。一個故事合不合理,是否完滿,在於其敘事手法。阿里士多德說過,敘事是根本在於主線,一個好的故事要有起承轉合。單單把先後發生的事件例出來並不構成一個故事,每個事件之間要有連貫性,環繞著一個主題。詩不能翻譯成其他文字,翻譯後其詩意盡失,但故事卻沒有這個限制,可以釋譯成不同語言甚至不同媒體,而同時保留故事的精髓。從一個角度去看,不同事件串連成一條主線,從另一個角度去看,同一條主線,用不同的敘事角度,可以衍生出不同的故事。敘事角度千變萬法,例如:用第一身還是第三者角度,預設目標讀者(作者可以省略重覆讀者先經知道的預設),敘述發生的時間(與事件同時進行,還是事後敘述),用什麼語言(如用兒童的語言,還用是成人語言講述兒時回憶),敘述的可信性(用神視角,還是角色受限制的視角)等等。到底敘事手法是通過故事去傳遞知識,還是把原本在故事中的知識,無可避免地扭曲掉呢?

語言即行動。語言哲學家Austin提出,一句說話除了是說話外,有時候還是一個行動,例如婚禮上答「我願意」又或者應承下星期還錢。一件文學作品,除了被動地被解讀的意義以外,還可以是作者主動地透過出版作品,從而改變社會而構成一個實質行為。Derrida認為語言如何構成行為,本身是基於社會上對該語言的共同認知。語言和文字不只是單向的表達溝通,而是雙方共同重覆慨定的語言儀式。美國哲學家Butler將語言即行為套用在女性主義和同志文學上,他認為性別和性取向並不是天生,而是通過語言和行為去塑造,他的理論影響後現代文學。Austin的理論是社會文化在影響文學,如何重覆語言才構成行為。Bulter的理論則是文學在影響社會文化,把語言不停重覆能改寫社文對該詞語的認知。

文學中的身份。「我是誰?」是文學中最常見的提問,從文學中尋找角色或作者的身份,可以個人的層面去解讀,亦可以從社會層面去解讀。一個人與何構成他的身份,到底是他主動發現尋找到自已是誰,還是被動地從種族姓別性取向等繼承身份。長久以來,文學是年青人藉書中角色,去尋找身份認同的途徑。除了個人身份外,還在社群身份,到底社群身份是與生俱來,還是個人的選擇呢?

文學研究各大門派

  • 俄國形式主義 (Russian Formalism) - 比較傳統的門派,研究文學中的文學性,文字的表達技巧。
  • 新批評 (New Criticism) - 鄧小樺最愛的新批評一點也不新,差不多也有一百年歷史了。重著整件文學作品的評價,從美學角度去閘明作品的意義,認為詩意才是文學的最高境界。
  • 現像學 (Phenomenology) - 不去探問客觀真實的世界,只看作者意識中反映出來的世界。另一個版本是讀者現像學,看讀者意識中感受到的作品。
  • 結構主義 (Structualism) - 著重解釋如何文學作品如何構成它的意義,最初從反對現像學開始,解釋文字結構如何讀讀者產生經驗。結構主義不為作品找出新意義,而是去研究什麼文學規則會有什麼意義,很多時與符號學有所關連
  • 後結構主義 (Post-Structualism) - 很多後結構主義的名家,如Foucault最初是結構主義者,越研究越發現結構主義的極限,很多文學意義是從打破既定的文學規則而產生,找出一套完整的文學規則是不可能的任務。後結構主義者沒有推翻結構主義者,只是他們認為結構與文學的主體無法分辨,不是一種客觀的知識,而受作者身處的社會文化所影響。
  • 解構主義 (Deconstruction) - Derrida是最出名的解構學家,從西方哲學傳統的二分法入手,他認為語言文字本身沒有意義,要在語境下對證不同文字的差異,先明白它不是說什麼,才能明白它在說什麼的意義,
  • 心理分析 (Pyschoanalysis) - 借用佛洛依德的心理學去分析文學,可以分析書中角色或作者本人
  • 馬克思主義 (Marxism) - 什麼文學作品都關階級鬥爭的事
  • 新歷史主義/文化物質主義 (New Historicism/Cultural Materialism) - 偵探不同文學作品之間的關係
  • 後殖民主義 (Post-Colonial Theory) - 俗稱解殖,西方殖民時代把世界各地的文化改寫了,獨立後的殖民地把其文化環原本來面貌
  • 女性主義 (Feminist Theory) - 認為所有傳統文學理論都是男性為中心,女性有另一套思考模式,所以要發展另一套理論
  • 少數族裔(Minority Discourse) - 與女性主義類似,只是把男人換成白人。
  • 同性主義 (Queer Theory) - 同上,把白人換成雙性戀者。

書中分別提出七個角度去分析研究文學作品,而每個角度到有正反雙方一套截然不同的理論,這解釋為什麼理科人對文學感到無從入手。理科人習慣科學性的世界觀,任何是都有一套公認客觀真理的準則,就算理科人讀哲學,有些題目正反雙方的理論不分高下,但至少可以從正反合中更加接近真相。文學理論沒有像哲學般的正反合,只有很多兩個不同方向,完全無法融和的切入點,最大問題是很多時候寫文學研究的人,為找文學理論支持自己的文場,把互相矛盾的理論組合來使用而不自覺,所以略有理科訓練的人讀來,完全看不明白他們何以推論出其立場的結局。

【九西補選】(18:47) 馮檢基拒告急 「今次唔洗再含淚同投白票」

$
0
0

(獨媒特約報導)立法會九龍西補選在晚上十點半結束,稱反對欽點而參選的馮檢基晚上六點在大坑西邨見記者,稱「今次唔洗再含淚同投白票」。馮檢基表示不會告急,亦不會理會其他候選人是否告急,「我的急是心急」。馮檢基強調,呼籲市民行使政治權利較告急更重要,「你哋急,選民唔急囉。」

李卓人在Facebook 專頁表示,目前選情極度告急,指因為多個屬馮檢基票倉的基層社區如麗閣、南昌等地的投票率節節上升,而民主派票倉的中產選區投票率則較311補選落後。馮檢基指對相關言論感到「好唔開心」,認為自己在選舉中從未批評過其他候選人,又質疑李卓人不批評陳凱欣,反而視自己為主要對手。

馮檢基重申自己參選是要反欽點,更絕對不是和李卓人分票,認為對方和民主派元老指其分票的說法是違反民主,更即場高叫「Shut Up」,令記者受驚。「兩邊(民主派及建制派)攞到盡都只有65%,所以我係有空間,我係海闊天空。」馮檢基續表示,自己在競選過程中沒有批評任何人,希望用信念和政綱催票,但李卓人卻全程將自己當成主要對手,並不斷攻擊及批評。

入夜後,馮檢基重返深水埗的公屋區拉票,他提到因為天雨關係,拉票的安排及行程被改到不似人形,指其票源來自低收入和長者社區,但大雨會令街坊及支持者不投票。他透露,晚上餘下的時間將會入邨叫咪,指做法在過往很有效,「啲人會即刻落樓梯支持我」。他又呼籲,支持者應致電朋友及到鄰居敲門喚人支持馮檢基。

馮檢基在位於大坑西邨的街站佈置重兵,並播放錄音,表示自己在九龍西已服務42年,目前選情絕不落後,加上選舉論壇表現出色,支持率穩步上揚;又形容選情「可勝不穩」。

其他候選人包括伍迪希和曾麗文。

記者:麥馬高、湯偉圓

【九西補選】(20:11) 指選情仍然嚴峻 李卓人:我哋仲有得追

$
0
0

(獨媒特約報導)立法會九龍西補選的投票進入最後一個多小時,代表民主派參選的李卓人在港鐵黃埔站會見記者。李卓人表示選情仍然嚴峻,呼籲選民在最後的「黃金三小時」出來投票,「我哋仲有得追」。

而截止晚上7點半,立法會九龍西補選投票率為35.8%,李卓人強調,雖然投票率與3月的補選時相若,但實為偏低,形勢相當危急。他指,留意到美孚、黃埔及荔枝角等中產區投票率較低,希望市民把握時間投票,「唔好放棄香港」。

李卓人又稱,自己選舉形勢複雜,受到「鐵票」、「鎅票」及「白票」影響,是「最艱難的一次選舉」。他表示晚上將會以車輛巡遊的策略接觸在食肆及家中晚飯的市民,務求儘量接觸最多人。

其他候選人包括伍迪希、曾麗文、馮檢基和陳凱欣。

記者:周頌謙

台灣九合一選舉結果:保守勢力反撲

$
0
0

(攝影:張展豪)

(獨媒特約報導)台灣11月24日舉行九合一選舉,民眾投票踴躍,在直轄市六都投票率近66%,公投案於全台灣的投票率亦有近55%。是次選舉投票項目繁多,除了縣市長、市議員、里長等地方層級選舉外,亦有多達10項的公投提案。

不少票站情況混亂,有民眾只拿到候選人選票,沒拿到公投票,也有民眾抱怨發起「愛家三公投」的下一代幸福聯盟在投票日仍然繼續拉票,甚至在票站內擺放宣傳品。另外,由於投票項目繁多,在下午4時投票截止時間後,不少票站仍排滿人龍,而媒體在部份票站還沒結束投票便開始報導點票,引起不滿,認為可能影響投票結果。

是次選舉結果,國民黨在地方選舉大舉勝出,反同團體的公投提案全數通過,而同志平權團體提出的則未獲通過,被指是台灣保守勢力的大反撲。另一方面,在藍綠兩大黨以外,不少第三勢力的小黨亦嘗試競逐市議員席次,其中時代力量在全台灣拿下16席,社民黨、勞動黨、綠黨亦有候選人順利當選。

公投提案 保守勢力反撲

2017年立法院修正《公民投票法》,降低了公投提案門檻和連署門檻,因此今年公投提案增加,共就十個提案進行表決,當中包括能源、食安、同志平權及東奧正名的議題。編號第7案反空污、第8案反深澳電廠、第9案反核食、「下一代幸福聯盟」提出的第10、11、12案以及第16案以核養綠,此7條提案均通過;第13案東奧正名、「平權前夕.彩虹起義」提出的第14案、15案,此3案則不通過。

107公投result

有參與提出同性平權公投提案的社會民主黨苗博雅當選台北市議員,在公投結果公佈後進行網絡直播,她認為雖然公投結果讓人失望,但並不是世界末日。她借用美國加洲同性平權運動的例子,認為未來同志運動可把戰場轉移至法制上,透過每個案例對同志權益的侵害,突顯民法與憲法之間的衝突。她亦覺得公投整個過程,對很多同志朋友造成很大的煎熬,呼籲大家多關心身邊的同志朋友。

律師呂秋遠亦於個人 Facebook 表示雖然反同團體的公投提案全數通過,但是同志明年還是可以結婚,而性別教育目前只是不能提升到法律層面,日後如將同志教育從國民教育中取消,必須先經教育部修改施行細則,亦需召開公聽會諮詢民意。

第三勢力進議會 新竹縣市成績較佳

不少第三勢力政黨奪得市議員席位,時代力量在全台灣總共推出40名議員候選人,有16人當選,其中在新竹縣市、苗栗縣推出的7名議員候選人中,有6人當選。綠黨在新竹市及桃園市共取得3席,包括桃園市中壢區的王浩宇、新竹市東區的劉崇顯、新竹縣竹東五峰的余筱菁。過往積極參與工運、主張社會主義的左翼政黨勞動黨推出兩人參選新竹縣議員,分別為湖口鄉的羅美文及新埔鎮的陳新源,兩人順利當選。

於台北大安文山參選的社民黨苗博雅順利當選,她在當選後寫下感言,認為「國民黨保守民粹勢力興起,必定造成藍綠兩黨內部一波新的權力鬥爭」,第三勢力要「站在進步價值的最前沿,帶領這個社會往前進、向前衝。」另外,社民黨召集人范雲亦勉勵對公投結果傷心憂憤的朋友不要對台灣失望,認為這一次「很多堅持平權、環境權、主權的朋友們都站出來了。」

除了小黨外,也有不少無黨派的第三勢力候選人,網紅「呱吉」邱威傑參選台北市松山、信義選區,成功當選;楊美華參選花蓮縣第一選區(花蓮市)縣議員,亦成功當選。

柯文哲丁守中選情拉鋸

台北市市長選情最激烈,柯文哲邀請夜市攤販及年輕市集在晚會現場擺攤,更有眾多歌手樂團出席表演,如同大型嘉年華會,氣氛歡樂。另一邊廂,國民黨丁守中的支持者坐在丁守中競選總部外,觀看電視開票直播,他們揮動國民黨黨旗,並高呼「當選、當選」等口號。

民進黨姚文智的票數大幅落後,於台上承認敗選,並向支持者致歉,也兌現承諾退出政壇,「未來不接受任何政治職務的安排」。丁守中與柯文哲之票數則持續拉鋸,直到半夜兩點多才宣佈柯文哲以約3,000票之些微差距險勝。柯文哲的得票比上次少了20幾萬,而丁守中將提出選舉無效。

記者:文己翎、彭婉兒

【九西補選】(23:21) 開始點票 民協衛煥南:料不少街坊支持馮檢基

$
0
0

(獨媒特約報導)在今年3月的九龍西補選,民協7名現任區議員的選區中,姚松炎僅勝出5個,在「南昌西」票站更僅以9票之差落敗。今次九龍西補選,南昌西的投票人數為2,908人,佔登記選民人數約38.7%,與上次補選投票人數的2,870相若。

該區民協區議員衛煥南表示,馮檢基參選對民主派選情有一定影響,「我接觸嘅老街坊好多都唔知馮檢基離開咗民協,會將民協等於馮檢基」,估計有不少街坊支持馮。

他又指建制派社團「南昌關愛社」的社區幹事夏泳迦今天不時在票站外和街坊握手或耳邊低語,「佢可能叫人投5號(陳凱欣),你唔知㗎嘛。」惟衛指,票站主任以夏身上沒有選舉宣傳品為由,未有即時處理。

55
民協區議員衛煥南

記者:石姵妍


【九西補選】(23:31) 馮檢基:天雨影響選情 如李卓人落選與自己無關

$
0
0

(獨媒特約報導)立法會九龍西補選的投票時間於晚上10時半結束,馮檢基於麗閣社區會堂外會見傳媒,再次批評民主派的行徑乃「反民主思維」。麗閣社區會堂的投票人數為4,331人,投票率達47.6%。

馮檢基形容自己選情緊湊,今日到訪多個食肆、街站拉票,已盡全力,惟因天雨關係打亂拉票行程,又擔心許多街坊會因天氣不願外出投票,或導致選情受挫。然而,他認為自己獲很多年輕人支持,他提到接獲多個網台節目邀請訪問,在街站拉票時不少年輕人主動送水、提醒他多穿衣服等,他認為這是自己的優勝之處。

被問及自己參選會否導致李卓人墮馬,他再度批評民主派違反民主思維,「唔好當選民跟你嘅指揮棒」,直斥民主派對他接連作出攻擊,「投李卓人嘅票係李卓人嘅、投馮檢基嘅票又係李卓人嘅!」他又指萬一李卓人落選,他應反省何以得不到選民的支持,此乃選民的抉擇,與自己無關。

另外,馮檢基透露正在籌組壓力團體,惟未能公佈成員名單,他指該團體將集中處理一些未獲政府重視的議題,例如學童自殺、家人患長期病患所引致的倫常慘劇等。他又批評政府與其花費鉅款興建人工島,倒不如增撥資源處理民生議題。

記者:湯偉圓

【九西補選】(00:32) 旺角社區會堂票站:陳凱欣得1,058票勝

$
0
0

(獨媒特約報導)旺角社區會堂票站在晚上12時許完成點票,伍廸希得16票,曾麗文得14票,李卓人得820票,馮檢基得135票,陳凱欣得1,058票。陳凱欣於此票站勝出。

在3月的立法會九龍西補選中,民建聯鄭泳舜獲得1,017票,代表民主派的姚松炎的得906票,雙方差距111票。

此票站所屬選區「旺角西」的區議員為建制派許德亮,自2004年開始擔任該區區議員,在2007年、2011年的區議會選舉中均大勝對手,上屆自動當選。許德亮到場監票,對記者稱正考慮放棄競逐連任,「今日嚟監票,企一陣都膝頭痛,老啦」。許指近來區議員工作涉及過多政治和拗撬,亦因此更為萌生退意。

10
許德亮

社區前進賀卓軒一直在該區進行地區服務,他於公眾席觀看點票時,對記者表示,自己尤其關注該區旺角街市長期空置的問題。「成日都話無地,(旺角街市)樓高3層,空置咗8年,而家淪為食環嘅貨倉」,賀將敦促政府儘快善用該空間,為該區市民提供利民服務。賀卓軒稱會與團隊研究根據今次選舉結果,調整參選部署。

17

記者:梁筱璇

【九西補選】(00:35) 李卓人四小龍票站贏陳凱欣

$
0
0

(獨媒特約報導)深水埗「荔枝角中」選區票站完成點票,伍迪希得26票,曾麗文得22票,李卓人得2,232票,馮檢基得292票,陳凱欣得1,811票,廢票為24張。李卓人較陳凱欣多421票,在該票站勝出。該票站的登記選民人數為7,798人,共有4,394人投票,投票率為56.34%。

荔枝角中為中產選區,當中包括「四小龍」私人屋苑,即泓景臺、宇晴軒、昇悅居及一號西九龍,亦是民主派在九龍西的重鎮之一。在今年3月的九龍西補選,荔枝角中為民建聯鄭泳舜和姚松炎的得票最大差距的票站,姚松炎得2,601票,鄭泳舜得1,823票,姚松炎大勝對方高達762票。

在2015年區議會選舉時,該區同樣為全港投票率最高的選區,民主黨袁海文以124票力壓經民聯的李祺逢當選。

IMG_8357
深水埗區議員鄒穎恆

袁海文的黨友、深水埗區議員鄒穎恆到場監票,認為民主派的得票遭馮檢基分走,但建制派的得票則沒有明顯的變化。她又指出,李卓人在中產區的吸票能力不及姚松炎。鄒穎恆認為,這和民主派候選人是否在該區有地區工作有關,而且一年內兩次補選,會令街坊感到灰心。

遭判刑監禁在四個懲教所及羈留在長沙灣警署的選民,其選票都送到深水埗官立小學的票站,當中共有13張選票。

IMG_8358

記者:麥馬高

【九西補選】(00:59) 民協票倉南昌西再敗 李卓人輸153票 馮得247票

$
0
0

(獨媒特約報導)深水埗南昌社區中心票站在晚上12時30分完成點票,伍廸希得30票,曾麗文得11票,李卓人得1,228票,馮檢基得247票,陳凱欣得1,381票。陳凱欣於此票站勝出。

李卓人比3月補選少200票

在今年3月的九龍西補選,民協7名現任區議員的選區中,姚松炎只勝出5個。民協區議員衛煥南的「南昌西」選區,和譚國僑的「南山、大坑東及大坑西」選區,得票均不敵建制派。其中「南昌西」得票1,413票,以9票之差敗給鄭泳舜。

民主派今次改由工黨李卓人參選,得票差距比3月補選大,相差77票。衛煥南在場監票,他表示馮檢基參選有一定影響,「許多老街坊都唔知馮檢基退咗黨,會支持馮檢基。」

至於建制派社區幹事夏泳迦在得知點票結果後,對助選團說「估唔到咁叻喎」。夏向獨媒記者表示,建制和泛民街坊都收到電話要投馮,「大家都知道今次成敗關鍵係馮檢基。」

建制社區幹事票站外揮手 「只係打下招呼」

衛煥南指夏泳迦今天不時在票站外和街坊握手或耳邊低語,夏接受查詢時反指衛煥南亦有揮手,問到和選民談甚麼時就稱「無咩嘢,只係打下招呼咁。」

廣西社團聯會自上屆區議會選舉,一直有意搶奪該區的議席,衛煥南以近600票的差距擊敗香明孝。廣西社團聯會將再接再厲,預計會由九十後的夏泳迦代表建制派參選。

衛煥南提到,廣西社團聯會曾三次以屬下團體「南昌關愛社」向區議會申請撥款,涉及金額共83萬,活動多為派禮品,如湯包等。深水埗民主派區議員在今個月初成功修改撥款準則,曾參選的建制組織將不能再申請撥款。面對建制挑戰,衛對來年區選表示「唔擔心,照做」。

記者:石姵妍

【九西補選】(03:09) 劉小麗:對選舉結果傷感 落敗關鍵在中共

$
0
0

(獨媒特約報導)陳凱欣勝出立法會九龍西補選。

在公佈結果前,李卓人與陳凱欣票數相差逾萬票。劉小麗接受訪問時雙眼通紅,她坦言對選舉結果感到傷感,自問在是次選舉已竭盡所能,只能調整心態面對未如理想的結果。至於馮檢基參選是否成了李卓人落敗的關鍵,她認為始終最大責任在於中共,不但坐擁強大的黨國機器,對手疑似進行選舉工程但又不計算經費等,民主派只能以最大的團結抵擋。她暫不評論馮檢基對李卓人選情的影響,須留待具體票站分析再作判斷。

有指如果當日九龍西被撤銷議員資格的劉小麗、游蕙禎兩席同時進行補選,泛民至少能保住一席,不致丢失兩席。劉小麗指現時回望當然會同意此說法,但這亦無疑是事後孔明,當時難以預料事情發展,泛民無論舉辦初選與否都難免有爭議。至於個人去向,劉小麗則表示須先稍事休息,再作考量。

記者:湯偉圓、周頌謙

Viewing all 40304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