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Viewing all 40304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一點都不能少(國家機密除外)

$
0
0

台灣金馬獎有得獎者發言說希望有個獨立的國家,大陸立即中斷轉播,然後大陸的戲子向需要去大陸搵食的戲子機會又嚟喇飛雲。被控逃稅n咁多億但只是罰款不用坐監的范冰冰,閒置了幾個月的微博轉貼共青團那張「中國,一點都不能少」,相信是因為見金馬獎有位可入,趁機表忠。

其實戲子的政治表忠,和「老細你好勁呀」沒太大分別,大家不必太認真。我想講的,其實是那個「一點也不能少」的中國,是不包括:

1. 對俄羅斯正式放棄的北方領土,包括海嵾威、外興安嶺那些數十萬平方公里。

2. 外蒙古以北那個本來理論上是中國領土的唐努烏梁海,後來被俄羅斯佔領後變成圖瓦人民共和國,有中國人向外交部查詢時變了國家機密。

3. 釣魚島一直講到是國仇家恨,不惜一戰那樣,但突然中日變成了「共存共榮」(和汪偽簽的《大東亞宣言》一樣用字),而一點也不能少的保衛釣魚臺,就變成了「一件滑稽的事」。

4. 之前吹得很大的南海問題,現在太平洋多國海軍在中共自稱領海的地方自由出入,而中共貿易戰要向美國乞和,就說南海問題可以討論。

所謂的一點都不能少,其實和網絡白目一樣,只挑好蝦的來蝦。好蝦的不包括台灣、南韓和日本政府,只包括香港台灣藝人和樂天超市。那一點也不能少,蝦完港台藝人,總有幾億白目覺得自己好勁,就像網絡欺凌完一兩個女仔,便覺得自己自尊心雄起了,現實生活的失敗也暫時忘記。

一點也不能少,厲害了,我的國。舒服晒。


沒有香港人的香港

$
0
0

沒有香港人的香港

最近,看到一個日本的旅遊展覽,香港旅遊當局,在宣傳香港旅遊之餘,更大力為大灣區旅遊宣傳,這個也好像是理所當然,但會令人香港已經成為大灣區的錯覺。事實上,在過去一年多,差不多全個香港的政府官員,建制派議員,權貴包括人大代表,商界等,都大力宣傳香港成為大灣區的好處。記得日前,一位政協常委蔡冠深提出了「大灣區人」概念,引起爭議。有大陸媒體更強調香港要把握粵港澳大灣區的機遇,必須放棄過去香港本位的傲慢態度,「大灣區人」有何不可?

這個話題,我曾經撰文講過很多次,主要我個人認為,大灣區在稅制,法制,及身份認同的問題上是欠清晰,實際上也會成為國際問題。因為香港是一個獨立政體,是中國大陸和英國同時簽署的中英聯合聲明,並得到中國大陸政府的首肯而成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其獨特之處就是香港人還是用著九七年前的香港人身份生活。香港人持有的是擁有超過一百個國家免簽證待遇的特區護照,這個也是因應前宗主國的關係。要改變這些東西,並不是大陸佬可以決定。

另一方面,香港是行普通法,這個也是多年來香港和國際上的連結,主要世界上普通法的國家和地區是相當多,更得到尊重和認可。因此,就算大陸人,都會利用香港的法制去尋求公道。香港是有獨立鈔票,更可以有國際上通用及兌換,因此,對於成為大灣區是一個很沉重的解決,當然,有人更提議將人民幣代替港幣。

最近,美國國會會因為香港的一國兩制有所改變之下,提出檢討獨立關稅區和港美的關係法。相信沒有香港人改為大灣區人,也會是要點之一,因為,大陸的外交部發言人曾經講過,中英聯合聲明已經是歷史文件,並沒有實質的功能,這樣的話,為什麼美國還要給你獨立關稅和維持兩個地區的關係呢?因為,香港將會失去獨特地位,正式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大灣區的城市。影響是相當大。

香港政府和部份親共人士對於大灣區只著重利益,這個是非常之狹偽的想法。然而大灣區只是一個地產項目,這個是包括了商業和居住的設計,並不能真正對香港人有所改變。但很不幸地被推到沒有香港人的香港,這個難道外國人真的會隨歌起舞嗎?不要忘記,大灣區是有10多個城市,這樣的話,難道你就可以說服外國人全部承認這種獨特地位?

當然,做了幾十年的香港人的我,是非常之不願意見到沒有了身份,更加並非經過大部份人的意願而改變,而且,並不因為改變而得到改善,反而令到身份被矮化,被邊緣,若果只能拿中國護照,相對之下,真的有點難過及難受。真的希望將香港人推到那一步的人們真的為香港人做點好事,收手罷。

〈字袁.琦說〉009-教牧的素質(3)

$
0
0

序言

世代之間,除了「之爭」外,到底有沒有坦白溝通的平台與機會?近年社會漸見新舊一代的分歧,在社會如是、在教會內外也如是。袁天佑,循道衞理聯合教會事奉 38 年,雖已退休,但在建制教會中也有些名氣;殷琦,卻是「鬧教會」「鬧」到出書的年輕平信徒。二人今天,嘗試就不同議題談天、說地,盼望在社會、教會裡,二代之間,能尋找到那相遇的地平線。

致琦:

最近在網上,甚至是在講壇中,有人提及「大牧」、「小牧」,「KOL」,「權威」等名詞。可能是孤陋寡聞,個人很少聽到有牧者自稱為「大牧」、「KOL」,或自認是「權威」等。或許有長輩的責罵過於嚴厲,但也毋須自覺是「小牧」,被「大牧」欺凌。

還記得我在上次提及我按牧時,主禮牧師對我的訓勉嗎?他還有這樣說:「你曉得你奉召將要受的職份,是何等偉大和重要⋯⋯是何等高尚和重要。因為上帝召你為使者,為主的牧人和管家,教訓勸勉,和牧養主的百姓⋯⋯」。牧者的工作是尊貴的,不要少看自己。

但另一方面,也不要把自己看得過高。耶穌說:「誰願為首,就要作眾人的僕人。」(可十44)耶穌又說:「你們做完了一切所吩咐的,要說:『我們是無用的僕人,所做的本是我們該做的。』」(路十七10)既然大家都是僕人,所做的都是主人所吩咐的,那有「大牧」、「權威」或「KOL」可言?

在你所寫的「要成為一個傳道人到底有幾難?」一文中,提及按牧要經過漫長的過程和歲月,是否合宜呢?我個人是贊成是需要時間的。

其實,按牧與否,只是擔任宣教幹事、傳道、宣教師、副牧或會吏等,都是作上帝所呼召的工作。按立牧師,不是升職,所以在我所事奉的宗派中,沒有因按牧而加薪,也沒有因被派往大堂會或小堂會,薪酬不同,只是按年資而略有調整。反之,按牧,除責任可能加重外,還有更重要的一事,在我被按立的禮文中這樣提醒我:「若是教會,或教會中的一人,因你不謹慎而受到損傷,或遭陷落,你須知道這罪過甚大,責罰也必很重。」

漫長的過程,只是考驗自己是否學習謙卑的功課,學習做僕人,不單作上主的僕人,也作眾人之僕人,還要甘心。按牧,只是教會看見一個被上帝所呼召的人,從他事奉的歷程中,看見他這份甘心樂意作眾人之僕的肯定。我認為這是作牧者最重要的素質,你認為如何?

致袁牧:

坦白講,我亦不認同所謂「大牧」、「小牧」。彼此都是上帝僕人罷了,何來大小之分?大小之分,明顯受世俗眼光之限。而此界限,亦正正顯示這些牧者大概未有「甘心樂意作眾人之僕」的覺悟吧?如果只是「眾人之僕」,難道還會有「大僕」、「小僕」之分?這還真的可笑了。而「越尊貴者卻越要懂得謙卑」這語,不僅適用於牧者身上,也適用於在政權中、位高位之官員吧。

而為回應你關於「作牧者最重要的素質」的提問,我也特地重看一下自己所寫的「要成為一個傳道人到底有幾難?」一文。對於「成為傳道牧者是需要歷練和時間浸淫」這一點,我是無異議的。在前文中,我甚至寫下「以上這些歷練某程度上是必要的。教會作為確認的關卡,執得這麼緊,其實是無可厚非,因為教會正正是一個對「人」的群體」一語。但,我感到無奈的是,在漫長的過程中,教會用太多「私人」的主觀眼光去「評核」你所做的私事是否合神心意,包括檢視對方私生活、教會參與投入程度;而甚至這些「評核者」,對委身的信徒本身可能一點也不熟悉,卻透過「教會得來的八卦」或者「旁人的說三道四」去決定一個人能否得到教會讀神學的捐助,實在令人無言。一方面,基督教門派之間的種種門戶之見(例如某些堂會只聘請自己宗派神學院畢業生),也令某些想立志委身的信徒感到無奈和不滿。

門戶之見的問題太過複雜,倒也罷了。但我想問,如果「作牧者最重要的素質」是「懂得謙卑」、是「甘心樂意」(我也基本上認同這一點),何解「評核者」的目光倒非著重此點,而是「委身者的私生活」、與其「教會參與投入程度」、甚至是「起教會裡識幾多人」呢?

炫耀性狂人

$
0
0

一個再厲害的人,必須學懂收藏自己的光芒,一旦到處炫耀,名聲就會貶值。好像三國時期的楊修確實有點小聰明,卻將任何事都宣之於口,「門中一個活,闊也」、「一人一口酥」、最終更口出狂言:「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他一心想戳破上司的小把戲,更想的是展露才學、成為鎂光燈下的主角。

但事實上,做人切忌鋒芒太露,因為愈炫耀、愈得到更多膚面的阿諛諂媚,虛榮感隨身攜帶,便愈易走火入魔。

中國崛起已是毋庸置疑的事,2010年世銀發表報告,更指到了2025年,中國GDP會超越美國,想到這裡便人心惶惶。

大陸日漸富有起來,不禁讓人回想起以前把衣服、罐頭、電視機等寄回、帶返家鄉的年代,那裡的人仍是苦苦彎腰低頭的,耕作為主。如今中國大陸卻比我們更富有了,一時聽到娘家說政府收地、突然就暴富;一時又聽到不知哪個鄉公發達了,有幾多棟樓、還有架Tesla,直教人從心底裡妒忌不已。

畢竟十幾億人口實在佔地球一定數量,所以這個民族的一切問題都會不斷從中原擴散開去、污染全世界。假如你到巴黎,你會發現這裡有太多大媽聚居、與自己想像中的浪漫差天共地;假如你到埃及,見到文物上「到此一遊」的中文字體,立即憎恨自己有一張亞洲臉孔,是的,我連似都不想似中國人。

中國因子對外擴張,入侵各地的例子不勝枚舉,但對於時裝界來說,遭到入侵完全是毀滅性災難。

現在走上深圳,你所見的每個大陸人都會穿Gucci、Chanel、LV等等,穿名牌本來就是收入與地位的象徵,但中國人的口味是奇異不同的。平時在港所見的富婆雖然一身光鮮亮麗,卻不失貴氣;中國女人也是穿名牌,我歧視嗎?沒有,分別在於trademark大小。如果闊太一身海洋藍長裙,牌子名收匿於頸背後、磨擦過度的位置,她們真正外露的,只是鐘錶和手袋,就可以成功營造名利權勢的氣息。相反,將trademark非要放到最大不可、擺在胸口位置、生怕人看不到,便是俗氣。

事實上,我不得不坦白說,有錢人都去度身訂造衣服,除了可以按照身型比例提升視覺效果,連colour scheme等等都是完美比例,從頭飾襯到高跟鞋,這才是真正的花錢去裝扮。

但在中國沒發展得那麼快之前,名牌確實是身分象徵,除了苦苦省錢的學生妹,一般人都是不會穿戴的。時移世易,奢侈品牌就是這樣被污染。

McKinsey & Company說,單單是2018年上半年中國奢侈品產業營利增加了15-20%。中國人已漸漸與這些名牌畫上等號:現在一想到古馳、香奈兒、路易威登,我就會打冷震。在中國的污染下,這些名牌已跌了不知多少個grade。

而這種愈是努力尋求認同的人,就愈是不清楚自己的定位。好比當年的楊修,他的確有消費文采的本錢,卻被一番又一番溢美之詞所淹沒,最終因爲賣弄小聰明而死。如今,中國人也是有大筆可揮霍的錢,整個民族卻陷入認同荒漠,不知道要怎麼才能展露貴氣與典雅。

且看國際。日本知名的「生活美學」專家松蒲太郎說他年輕時鍾愛一本美國時裝雜誌,叫《Cheap Chic》,在時裝界裡甚至是「聖經」,備受推崇。原來fashion的關鍵就是在於Cheap,不花費大量金錢,不慕名買限量版,不仰賴大大隻在心口的英文字。所謂的Cheap就是有自己的風格、不追逐奢華、而且永不撞衫。他補充:通過簡單優質的服裝,可表現一種看起來平淡,卻生活充實和富裕的魅力。Steve Jobs穿衣服也是千篇一律,但正是這種簡潔造就了他。

松蒲太郎又慨嘆:原來穿特別華麗、特別耀眼的衣服,反而會給人一種「發展中國家」的感覺。事實不正正如此嗎?人的心靈愈是枯滯,愈是仰望名牌可以為自己增添一點內涵和意義,可惜,事與願違。

常常都覺得,有內涵的人都愛收藏自己,好像諸葛先生這般具備極高軍事才略的人,偏偏愛把自己收在平凡的草蘆中。不過,倒又不用擔心這樣沒有出人頭地的一天,因為真正有用的人,終會被三顧、發掘出來,甚至得到無數掌聲。至於那些炫耀而得來的讚美,就好像「偷回來的」,不屬於你。

《逆向誘拐》——從多方面角度燒腦式思考

$
0
0

電影《逆向誘拐》宣傳單張設計也比較花心思及資料詳盡,有角色人物介紹及故事發展

黃浩然導演繼上執導的是由2014年的《點對點》後 ,第二齣電影《逆向誘拐》已於11月8日公映,故事改編來自作家文善的同名推理小說,還榮獲第三屆島田莊司推理小說獎,場景主要由多倫多T市搬到香港作拍攝取景,不過從未試過一齣電影要看最少四次以上才領悟到一點點。其實破不破到案及誰是K Kidnapper不是重點,當然最後唐輔(邵仲衡飾)是破不到案,原來只是一場推理遊戲,重點在於犯案動機。細心觀賞多幾次,你會發現到從幾方面可以去思考一下問題,當中表達了不少年輕人與老一輩之間的世代之爭。

故事講述Irene找了來自商業罪案調查科前夫唐輔幫手,調查一宗電郵勒索案,一間投資銀行收到一封來自綁匪的勒索電郵,聲稱綁架一個檔案,然後要分三個時段開啟,否則把資料公開,於是多名可疑人士有阿植(吳肇軒飾)、石小儒(蘇麗珊飾)、Ronald(楊秉基飾)、牧野(朱鑑然飾)及 Irene被唐輔安排在一間公寓隔離接受調查,但綁匪只是勒索19萬小數目,根本是不志在錢。其實小弟早已閱讀完文善這本小說,一早知道劇情故事是怎樣發展的,即是其實已經劇透,並沒有太大的懸疑感,知道「真兇」誰屬,不過卻加入了不少本土元素,加上插入Irene(張雪芹飾)及前夫唐輔(邵仲衡飾)的感情線,可以令劇情更加增添趣味。

至於Zachary(泰臣飾)與唐輔的一段話,正反映兩代人的思想之間的矛盾,Zachary一句「呢個世界玩完就係制度這兩個字。」,正表達到社會制度有不公義,很多小市民寧願保持沈默,只為自己,卻忽略了下一代的將來。CHOK計劃用於無人駕駛車技術,資訊發達,科技日新月異,好處可以帶來大家方便,但同時也可以透過利用數據分析,被政府嚴密監控你的行蹤,即是你不為意說錯一句說話,可以隨時被車往警署都得,但唐輔那代人的思想只懂關心自己,年輕一代真心想為社會出一分力,排除不公義制度,可惜被某班人士標籤他們為「廢青」,形成了一種社會對立現象及分歧。

唐輔委派手下穿著某品牌白衫到尖碼找多袋牛屎蚊香,期間遇上一大班白衫示威人士(小弟當中有份拍攝),一起呼叫「反對碼頭越搬越遠,反對陰乾渡海小輪。」。多年來,發展商不斷填海,令香港維多利亞港愈來愈細及景色不再,填海工程也製造更多污染物,還見證著中環舊天星碼頭及皇后碼頭已經消失,如果填海不斷持續,可能有朝一日連渡海小輪也會被淘汰。講起填海,最近不得不提及東大嶼填海計劃,又一大白象工程,需要動用2200公頃的水域填海興建人工島,真是有必要嗎?

唐輔手下返到公司砌完多盒牛屎蚊香,唐輔發現有疑似是炸彈聲時,一般來說,正常氣氛是非常緊張及大懸念出現,最後原來是多個鬧鐘響起,我當時感覺是「嚇死人咩,個心離一離呀!」,在此遊戲結束,最後唐輔捉不到「真兇」。比起小說版本,電影故事推進節奏明快,如果兩類型,我會選擇電影。

IMG_6873-small

位於熙龍里的某一處,就會留意到由牛屎蚊香包裝盒砌成「11.8」(指公映日) 的裝飾品

今時今日,年輕一代懂得上網,是互聯網世界的主流,IT人阿植也懂得怎樣用拍賣網,而小儒還有本事網絡動員,進行反填海示威行動,單單只是網絡可以帶領一大班人表達訴求,證明網絡動員對社會影響力有幾深,全靠年輕一代怎樣改變香港,到最後小儒及阿植在海灘對話,提及到「四年前我喺金鐘見過你」,剛剛正是雨傘運動四週年,兩人也在這場運動認識。

電影中的拍攝場景,黃導演因熱愛香港古舊建築 ,大部份主要在中環街景及於中央廣場外取景,原因中央廣場附近聳立了很多古舊建築,同時間也見證著中環的變遷,有些古舊建築物已經消失,據悉原本黃導演是想在大館裡拍攝,但當時因大館的已婚督察宿舍部份倒塌,最終只能夠在大館監獄牆壁外的贊善里取景拍攝。除此之外,唐輔經過中環威靈頓街時影射的「蓮香」牌坊,由對面公寓平台影射全港最古舊的唐樓「永和號」,唐輔被跟蹤時走進建於1967年的己連拿利行人隧道,以及Ashley與唐輔通話時影射於1976年落成的中環郵政總局等等。最後勢估計不到「永和號」竟然獲得保留,相反中環郵政總局即將拆卸改建商廈。

演員角色方面,本人比較喜歡飾演唐輔的邵仲衡,以及飾演老海鮮副總栽Ronald的Banky楊秉基,相信大家都知道,邵仲衡曾是大台神劇《大時代》的丁孝蟹一角深得民心,他以往所演的角色大多是是奸角或一些反派角色為主題,甚至剛播完的網劇《蝕日風暴》也是飾演一名總警司的黑警,今次身份是一名商業罪案調查科的「神探」,但三十年來先升職一次,雖然戲中是一位無能的警察,多年來不能破到案,頭腦簡單兼扮醒目,畢竟令我覺得期待他終於做番個好人,返回正派角色;不過當然最驚喜是Banky, Banky十多年來是好戲量劇團的藝術總監,以舞台劇形式帶領劇團演出,更榮獲2015年度香港十大傑出青年,今次更首次由舞台帶到電影大銀幕上,雖然在電影中角色是令人乞人憎,但帶動到觀眾不少令人笑料的地方,令電影增添情趣感,相信最深刻的當然是責罵阿植是富二代的一段對話提及阿植爺爺植權(曾江飾),就用「直拳」來表示,就是因為「直拳」,已成為不少觀眾的模仿對象,小弟更因拍攝這電影而認識到他,所以這兩位演員在這齣電影中,帶動這套港產片一番新的景象。

以往香港電影很多警匪片或懸疑片,不少角色也中途受傷及犧牲性命,但留意到《逆向誘拐》由開始到結尾都沒有人死的,沒有壞人,沒有槍戰等等,還細說了關於香港問題,是今年內極少有類型的港產片之一,可惜上畫一星期後,多間戲院只安排了「天地場」,到目前為止仍然不抱著樂觀態度,擔心票房受影響,唯一最可行的就是包場,小弟對於這電影其實很多說話想說,多多都解釋不完,但真心想希望,一齣投資了689萬港元拍成屬於香港人的港產片,應該要用行動表示多多支持,支持香港電影。

香港特別關稅區,小題大做,冇有怕!

$
0
0

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發佈年度報告提及香港特別關稅區,吹皺一池春水,搞到滿城風雨,其實只是一個政治姿勢,并無實質。

這個美國的跨黨派委員會是在2000年因應國防授權法的要求而設立的,它是美國民主的一部份(註一)。

今年的報告主要對象是中國大陸,它的指責在其他場合也曾提及,不外一帶一路、中國在南海問題,偷美國科技等。今年報告特別關注中國發展5G。報告直指習近平,認為他自設終身制,所有的撩事鬥非都是因習近平而起。

委員會交出了26個建議,其中的10個為主要。

The Commission’s Key Recommendations

The Commission considers 10 of its 26 recommendations to Congress to be of particular significance.

香港不在這十個之中。特朗普正與習近平格劍,他不按章出牌,那會理會這十個建議,遑論次要的16個建議。

第三章

第三章第四節與香港相關。它除了一般的責難外,較具體的是擔心中共借香港偷科技。

Considerations regarding the export of sensitive U.S. technology to Hong Kong are also predicated on the territory’s separation from the Mainland.

中美在高科技上的角逐的確在深層影響了香港的大學,我的文章大學現形記最應景。

《---在美國針對中國偷科技之後,在美的科技小偷需要一個避風塘,他們來了香港。---》

該文涉及 inside story, 但在香港任何事若引不起公眾關注都可以當無事,這班大學碩鼠是不怕的。筆者已向一些泛民議員說項請他們跟進。

報告書提及的(註2)如香港政府拒絕引渡、不准美艦進港、禁止民族黨運作、驅趕FCC副主席、高鐵總站設大陸管制區、高調抨擊學者、香港融入大灣區等等全屬已發生的事情,因而港府指其與事實不符違反語言邏輯。港府只可以不同意其引申。

the Hong Kong government rejected a U.S. fugitive surrender request at Beijing’s insistence for the first time since the 1997 handover of Hong Kong from the United Kingdom. Beijing also denied a U.S. Navy ship a routine port call in Hong Kong for the first time in two years.

Hong Kong government banned a political party (the Hong Kong National Party, which advocates forHong Kong’s independence from China

denied a visa renewal to the vice president of the Hong Kong Foreign Correspondents’ Club without explanation;

facilitated a controversial rail terminal project that for the first time institutes mainland law in a small portion of the territory. Beijing also passed a National Anthem Law

Beijing and the Hong Kong government’s harsh criticism and attempted silencing of a prominent Hong Kong academic for expressing his views on potential futures for the territory

The Hong Kong government has sought to position Hong Kong as a regional hub for China’s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特別關稅區

談及特別關稅區的只有一句(註3),出現在它對港的3個建議中的一個。它只是關注會否被用作偷運美國科技,要求政府為此提交報告,而不是取消特別關稅區,不是向香港大豆徵收額外關稅。

▶ Congress direct the 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 and other relevant government agencies to prepare an unclassified public report, with a classified annex, examining and assessing the adequacy of U.S. export control policy for dual-use technology as it relates to U.S. treatment of Hong Kong and China as separate customs areas.

其餘的兩個建議是:

一,美國、英國、歐盟和台灣議會對香港發展提交聯合報告;

二,美國國會議員應增加與香港代表會面以了解香港情況。

中美貿易

商界最擔心的影響貨品輸美是什麼呢?首先,假若美國真的將香港與大陸看齊,它也只能根據其入口清單加關稅。但香港有本土工業嗎?

就算是真的,這不等於香港要對美國進口貨報復,這決定與美國無關。相信屆時大陸會放過香港一馬,讓大陸同胞來港掃平貨的。況且,香港出口美國的貨價很少。

根據美國商貿部資料,香港在2017年對美出口只有47億美元,當中以寶石為主。而根據美國統計署的美國與香港的貨物貿易(U.S. trade in goods with Hong Kong) 在2017年進入美國的為73億美元。根據香港統計處資料,香港在2017年1至9月的對美總出口值(空運十海運)約為307億美元。

當中涉及金額很小,很多是轉口的,美國打稅以來源地計,由此可見,特別關稅區對港的實質影響有限。

政治口水

筆者估計,因為美國不會關心和真的取消香港特別地位,這茶杯風波只會流於本地的口水戰。它在選舉期間會被炒作。可以想像,若普通市民相信它有機會成為事實,將認為泛民是罪魁禍首。它足以逆轉泛民優勢。基於這理由,泛民反對美國取消特別關稅區(雖然整份報告沒有提及)的立場是合理的。

筆者觀察坊間對此的回應並不進取,其主因是沒有詳細閱讀美國報告。有的要求中共為香港出頭的說法似乎違反“除國防外交外由特區處理”的基本法原則。

泛民可考慮在立法進行辯論,要求林鄭到美解畫。

備註

註一
The Commission was created on October 30, 2000 by the Floyd D. Spence National Defense Authorization Act of 2001, Pub. L. No. 106–398 (codified at 22 U.S.C. § 7002), as amended

by: The Treasury and General Government Appropriations Act, 2002, Pub. L. No. 107–67 (Nov. 12, 2001) (regarding employment status of staff and changing annual report due date from

March to June)

Recently, the PRC government has been unable to support these visits, which affects the Commission’s ability to fully assess issues in country.

In word and deed, the CCP has abandoned any inclination for economic and political liberalization.

Beijing’s encroachment on Hong Kong’s political system, rule of law, and freedom of expression is moving the territory closer to becoming more like any other Chinese city

the territory is losing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and legal protections that make it important to U.S. interests.

Over the long term these trends could diminish Hong Kong’s standing as a global business center.

Considerations regarding the export of sensitive U.S. technology to Hong Kong are also predicated on the territory’s separation from the Mainland.

Key Findings

註二
SECTION 4: CHINA AND HONG KONG

Beijing’s encroachment on Hong Kong’s political system, rule of law, and freedom of expression is moving the territory closer to becoming more like any other Chinese city, a trend that serves as a cautionary example for Taiwan and the Indo-Pacific region. During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CP in October 2017, Beijing emphasized the CCP’s control over the territory, leading to further curbs on Hong Kong’s promised “high degree of autonomy” and freedoms guaranteed under the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policy and the Basic Law, Hong Kong’s mini constitution. President Xi’s maneuver to end presidential term limits alarmed the territory’s prodemocracy advocates due to the steady erosion of Hong Kong’s autonomy under his watch. China’s failure to abide by its commitments in Hong Kong sends a strong message to Taiwan that Beijing would do the same in a similar arrangement with Taipei. In light of China’s increasing reach into Hong Kong, some observers argue the territory is losing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and legal protections that make it important to U.S. interests. As Beijing continues to increase its control over Hong Kong, the territory also faces growing economic competition from mainland cities, which receive increasing investment and incentives. Over the long term these trends could diminish Hong Kong’s standing as a global business center. The preservation of Hong Kong’s way of life and maintenance of its status as a global financial and business hub help facilitate U.S. interests. Considerations regarding the export of sensitive U.S. technology to Hong Kong are also predicated on the territory’s separation from the Mainland. In this light, the ongoing decline in rule of law and freedom of expression is a troubling trend.

Key Findings

▶▶Beijing’s statements and legislative actions continue to run counter to China’s promise to uphold Hong Kong’s “high degree of autonomy.” At the 13th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in March 2018, China’s legislative body passed an amendment to its constitution waiving presidential term limits, allowing President Xi to serve beyond two five-year terms. Given the steady erosion of Hong Kong’s autonomy under President Xi’s leadership, the move has alarmed the territory’s prodemocracy legislators, civil society groups, and legal community.

▶▶In a troubling case of Beijing’s direct involvement in U.S.-Hong Kong affairs that went against Beijing’s commitments under the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policy, the Hong Kong government rejected a U.S. fugitive surrender request at Beijing’s insistence for the first time since the 1997 handover of Hong Kong from the United Kingdom. Beijing also denied a U.S. Navy ship a routine port call in Hong Kong for the first time in two years.

▶▶In 2018, challenges to freedom of speech and assembly in Hong Kong continue to increase as Beijing and the Hong Kong government closed down the political space for prodemocracy activists to express discontent. For the first time, the Hong Kong government banned a political party (the Hong Kong National Party, which advocates for Hong Kong’s independence from China), raising concerns that it may lead to the passage of national security legislation that would allow the government to further silence prodemocracy organizations and supporters. The Hong Kong government also denied a visa renewal to the vice president of the Hong Kong Foreign Correspondents’ Club without explanation; observers believe the denial was in retaliation for the club’s August 2018 event hosting the head of the Hong Kong National Party. Self-censorship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evalent in Hong Kong among journalists and media organizations due to mainland China’s rising presence in the territory.

▶▶China’s central government took additional steps toward undermining Hong Kong’s legal autonomy. For example, Beijing facilitated a controversial rail terminal project that for the first time institutes mainland law in a small portion of the territory. Beijing also passed a National Anthem Law that makes disrespecting China’s national anthem a criminal offense, and compelled Hong Kong to pass similar legislation.

▶▶Beijing and the Hong Kong government’s harsh criticism and attempted silencing of a prominent Hong Kong academic for expressing his views on potential futures for the territory marked an expanded effort to prevent the open discussion of ideas. The response also raised fears among prodemocracy advocates and academics that freedom of speech is increasingly at risk.

▶▶Hong Kong continues on the path of greater economic integration with the Mainland. The Hong Kong government has sought to position Hong Kong as a regional hub for China’s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nd a key node of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u Greater Bay Area integration project, Beijing’s plan to establish a globally competitive advanced manufacturing, finance, and technology center.

註3

SECTION 4: CHINA AND HONG KONG

The Commission recommends:

▶▶Congress direct the 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 and other relevant government agencies to prepare an unclassified public report, with a classified annex, examining and assessing the adequacy of U.S. export control policy for dual-use technology as it relates to U.S. treatment of Hong Kong and China as separate customs areas.

▶▶Congressional interparliamentary groups engage parliamentarians from the United Kingdom, EU, and Taiwan in a biennial review of China’s adherence to the Basic Law, with specific attention to rule of law, freedom of speech and assembly, and press freedom, and issue a report based on its findings after each review.

▶▶Members of Congress participate in congressional delegations to Hong Kong and meet with Hong Kong officials, prodemocracy legislators, civil society, and business representatives in the territory and when they visit the United States. In meetings with Hong Kong and Chinese officials, they should raise concerns about Beijing’s adherence to the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policy and China’s promise to allow Hong Kong a “high degree of autonomy.” They should also continue to express support for freedom of expression and rule of law in Hong Kong.

裁決 vs 事實

$
0
0

未講故事之前,先和大家闡釋一下什麼是普通法精神,基本上就是「寧縱毋枉」,如果法庭誤將一個無辜的人判罪,用以保護人民的法治精神便會蕩然無存。

前教練被控非禮女學生一案,法官因案中存有合理疑點,被告獲判無罪,這結果實乃意料中事,因為要毫無疑點舉證一宗多年前發生的非禮疑案,成功率大約只有一成。

裁判官練錦鴻在判詞指出,不相信女學員有報復或利益意圖,裁決亦不一定反映事實。

既然法官裁定被告「罪名不成立」,在律政司未有進一步行動之前,我接受「罪名不成立」這判決,但不代表我不能評論。

昨日發現街頭巷尾對這宗案件議論紛紛,有說女學員含冤莫白、有說男教練無辜被屈,到底誰是誰非?

現在我就帶大家從法、理、情三方面深入探討。

是否可以隨便誣告別人?

首先,誣告這控罪,基本指毫無事實根據憑空捏造,一般在警方偵查階段便會被發現漏洞。

當案件交上法庭,如果法官認為表面證供(prima facie)成立,便會擇日正式開審, 當然辯方可以申請無須答辯(no case to answer ),譬如證明案發時被告根本不在香港,但這代表控方嚴重犯錯,亦即「瀨嘢、孭鑊」, 因此,一經法官判定表面證據成立而審訊案件,就算日後法庭因證據不足令被告無罪釋放,證人亦不會被控誣告。

那麼,在蘭桂坊的痴男怨女,one night stand之後,女方告上法庭說被強姦被迷姦,豈不是全部表面證供成立?
Yes.
那麼男方豈不是很「蝕底」?
No.
案件的起因,其實是男方搵「著數」。

裁決不一定反映事實

法庭只是裁決罪名是否成立的地方,不能證明事情有沒有發生。
如果有留意法庭新聞,不難發現法官經常這樣告誡被告 :「 被告行為十分可疑,今次罪名不成立只係好彩……」, 萬寧印花婆婆就是一例。

不過最曲折離奇的,就不能不提綁架李澤鉅及郭炳湘的賊王張子強。
他最經典的新聞照片,就是1995年從法院無罪釋放後高舉雙手的勝利姿勢。

話說1991年,香港發生有史以來最嚴重的解款車械劫案,三名賊人持槍劫去一億七千萬現金, 其後張子強被捕並判囚18年。

張子強隨即提出上訴,前輩消息透露(我不知是否準確資料)其中一項上訴理據,是原審時控方透露張子強太太(羅艷芳)就是解款公司的職員,負責調度解款車,案發後隨即辭職………由於控方未能證明羅艷芳有將信息洩露給張子強,誤導原審時陪審團相信兩者有關,判罪並不穩當……

法庭最終判張子強無罪釋放兼獲得賠償。
這就是法律,但大家認為羅艷芳是否與案無關?張子強又到底有沒有打劫解款車?

老教練替少女按摩

利申:案件初期,我寫了多篇文章講述性侵案受害人的心理狀態和行為表現不能和常人混為一談,同時對教練一直逃避大惑不解(有無數機會卻不肯澄清、 家人也不還他清白反而舉家搬遷、 案發後離開香港幾個月,直至返港時在邊境被帶返警署調查……), 今日既然法官已經作出裁決,我就依據法庭的證供作總結。

控辯雙方同意的案情如下:

(1) 教練和女學員在運動場相遇,其中*一方提出按摩要求,69歲的教練帶同14歲的女學員返回家中。
(2)雙方進入房間, 教練認為牛仔褲缺乏感覺,要求女學員除下牛仔褲,只穿內褲接受按摩。
(3) 教練在女學員只穿內褲的情況下,替她按摩大腿小腿等位置約一小時。

以下是辯方否認的案情 :

(4)按摩途中教練褪下女學園內褲,用手指弄撥女學員陰毛。

*控方指是教練提出按摩要求,辯方指女學員提出按摩要求,雙方各執一詞。

在這裏先停一停,案中所提及的內褲,並非一般運動短褲,而是平常少女穿的底褲。

我想問一問大家,如果那個少女,就是你的女兒、或者是你的妹妹、你的女朋友……或者就是妳自己,你是否接受上述(1)至(3)的事情發生,讓她在只穿內褲的情況下在房中接受老教練按摩?

經驗老到的教練,第一眼肯定已知道牛仔褲不適合按摩,我認真地讀了所有法庭證供,發覺教練從運動場返回家中這一段長時間,並沒有提出「使唔使帶條運動短褲?」之類的建議……

這個女學員,當時只有14歲。
這個教練,罪名不成立,完。

就當畀港產片一個機會

$
0
0

我承認,對於《逆向誘拐》這套戲,我有著不合理的偏心和支持,原因很多,因為我和男主角一樣,在那年那地拍過一張類似的即影即有;因為我有幸和導演見面,聽過他分享創作理念和核心思想;但更大的原因,可能是因為我不想輸,或者說,不想就這樣認輸。

記得在上映前的優先場,我和導演談起了宣傳情況,他的具體回應我已經忘記了,但大意就是:宣傳成本有限,要靠大家在社交媒體多多支持,令更多人入場看,這電影才有繼續播下去的可能;當時我其實覺得導演過慮,心想戲院未至於如此現實。

結果卻告訴我:現實真的非常現實。

據電影專頁資料,上映幾天後已出現只剩「天地場」(即最早和最晚)的情況,而根據「港唔斷戲」,上映一星期後,全港戲院有的7點後的場次有3場,而8至10黃金時間的場次,是零。

無疑,現實是殘酷的,戲院打開門做生意,有其商業決定固然可以理解(不等於我同意),但我肉緊的,是作為觀眾的我們。日前在某專頁中看見與電影相關的貼文,有人在下面留言,「場次太少啦,可惜」,但其實真正可惜的是這句可惜——場次少所以不去看,因為大家都不去看所以場次變更少,而更少的場次令人更不想去看。這不正是一個令人非常可惜的惡性循環嗎?

這電影的景況令我想起了黃偉文在Concert YY演唱會時帶給我的一點感動:當時他在台上說起當年的「叱咤樂壇頒獎禮」,指大家在現場一人一票的投票環節中投了《那些年》,助其摘下「我最喜愛的歌曲」,他邊說邊哽咽﹕「我不是介意輸,我只是在意當大家有權投票時,為何不支持自己的本地作品?」

當我們口講要抵抗「合拍片」的文化洗禮,當我們會為古天樂在金像奬上的致辭而大讚他對港產片「仲有團火」,當我們說要支持本土創作時,其實真的不應該讓這部純本土創作落得如此慘淡的下場。

我不敢說這電影是完美,但我相信,它值得你入場一看,然後再論定好壞。

以下為嚴重劇透,慎入

《逆向誘拐》裏最最重要的線索,其實就是香港人近年來受過最大的創傷——是的,就是佔領運動——而面對創傷,女主角沒有停步,反而希望以行動改變社會,同時,導演創作這部電影,用的也是同一件事,手法不同,但理念一致。

佔領至今,我一直記住的一句,是「我們的未來,我們會奪回來」,而四年來的經歷告訴我,「逆轉勝」會出現,但必須付上百分之二百的努力。

我不知道《逆向誘拐》最後會否做到「逆轉勝」,但希望大家能盡自己的一分力,再一次創造奇蹟。


《水底行走的人》: 「可以講,但唔講」

$
0
0

陳安琪導演的紀錄片《水底行走的人》,理所當然,主角是「被紀錄」的黃仁逵﹙綽號阿鬼﹚。

但看過電影的人都會知道,過「不止」是一部關於阿鬼的紀錄片,誠如電影的第一幕,阿鬼與陳安琪,與阿鬼的好朋友翁維銓,在小屋外飲酒,討論至酒酣耳熱,阿鬼質疑這部「黃仁逵紀錄片」,對導演的意義較大,他只是一個被安排的「對像」,用預設的方式,讓觀眾循特定的「方法」,去「認識」黃仁逵。

紀錄片的意義

這一點是全片的精髓所在,它碰觸了「紀錄片是什麼?」的核心問題。以《水底行走的人》最初之拍攝目的來說,是讓觀眾認識「黃仁逵」是什麼人?但在拍攝過程中,阿鬼的不合作﹙例如起初不准導演拍攝他畫畫﹚,喜歡和陳安琪爭拗紀錄片的形式,而導演最後選擇在紀錄片中呈現了她和阿鬼之間的周旋,換言之,陳安琪是直接介入了電影中,加上有很多 footage 是她以前拍下的﹙當時還沒有拍「黃仁逵紀錄片」的念頭﹚,《水》紀錄的不獨是阿鬼,它還包含了阿鬼對整個紀錄過程中的「不妥協」。

我很懷疑,不熟悉阿鬼的人,看完《水》之後,對他會有多深的認識?極其量知道他是一個多重身份﹙畫家﹑電影美術指導﹑作家﹑藍調音樂喜愛者陸﹚,或感受到他嚮往自由﹑忠於自我的一面。

精彩絕倫的博弈

如果觀眾像我一樣,對「黃仁逵」有一定很認識,《水》絕對是部精彩絕倫,同時令人會心微笑的電影!更厲害的是,我看到阿鬼的魔力,他在引領陳安琪找尋一種「紀錄黃仁逵」的方法,而這方「不能說」,要靠和導演的博弈,令陳安琪慢慢明白,阿鬼不單不是為難她,反而是非常合作地將「黃仁逵」交予導演手上,像他在片中被問到誰人曾在藝術創作方面影響過他,阿鬼說了幾次「可以講,但唔講。」

Follow your heart

「可以講,但唔講。」也可用諸藝術創作,好的作品可以直指人心,不需要多解釋,有時「解釋」只是研習藝術的過程中的一種互相提點的方法。《水底行走的人》的開始時導演與阿鬼的酒後辯論,同時也是這部紀錄片最後的一幕,喜見陳安琪將這幕剪到了電影的前端,很微妙的,或多或少,她終於明白阿鬼的用意。

阿鬼從一開始應承「被拍」時,只叫導演「follow your heart 」﹙隨心而為﹚,兩人爭論紀錄片的意義時,阿鬼早說過,這部紀錄片,對陳安琪的意義遠比對黃仁逵大,但來到紀錄的尾聲時,我會發覺這也不是一件壞事,至少,在《水》中,我看見一位坦率﹑敢於探索及對藝術充滿熱誠的導演– 陳安琪。

原文刊在 Am730, 7/2018

空間點評:得個「大」字嘅西九龍站公共空間

$
0
0

文:一群小薯民
圖:攝影司

隨著高鐵在九月底通車,高鐵站的旁邊的公共空間和綠化步行區亦於同日啟用。根據運輸及房屋局的資料顯示,這個公共空間總面積有6公頃(大約相等於6個標準足球場),目的是成為公眾可以享受的「城市綠洲」。而政務司司長張建宗更在其網誌大讚該處是「打卡」好地方。

正所謂「聞名不如見面」,拓展公共空間的成員早前就進行了實地考察,一探究竟。

Sightseeing Deck

位處西九海旁的公共空間確實有地利優勢,不少地方都能飽覽維港景。但細心觀察下,發現這個公共空間設計上仍有不少可改進之處:

問題1:設計有缺陷不足

Problem1-01

Problem1-02

Problem1-03

*位於頂層的觀景台只能靠一部升降機及旁邊的長樓梯出入,不便長者及傷殘人士。考察當日剛好是周末,人流較多,只有一部升降機難以消化人流。

*觀景台疑考慮安全問題,避免遊人靠近圍欄邊欣賞風景,因此兩旁均設花糟。但現場所見只能容納少量遊人,有部分遊人更不惜踏上花糟,可見設計上似乎不歡迎旅客逗留。

*有部分花槽位沒有去水位或蓋,容易有積水,令蚊蟲有機會滋生。而且我們亦發現有外露的喉管穿越花槽,令人懷疑當初設計未有發現問題,到落成後才作出補救。

問題2:只有少量植物有特色

Problem2-01

Problem2-02

政府和港鐵希望將公共空間打造成地標,但相對於私人項目的設計標準,這裡植物的種植計劃(planting scheme) 似乎顯得平平無奇,欠缺花卉和多層次的種植組合。只有往觀景台的樓梯一整排紫葉狼尾草較為特別,能吸引遊人拍照留念。

問題3:欠缺足夠設施

Problem3-01

Problem3-02

*公共空間面積雖大,但真正能讓市民休息的地方有限。雖然部分座椅設計有新意,但數量嚴重不足。空間大多位置擬用作緊急通道之用而未有放置座椅。現場所見不少傭工只能坐在地上休息。

*廣場欠缺遮陰設施,除了位於高處的觀景台以外並無一些有趣的設施供遊人使用。

*周邊樹木仍然稀少,難以遮蔭,令大部分範圍均暴曬於陽光下,實在難以在炎熱天氣下久留。大多數座位都沒有遮蔭,因此不少傭工只能坐在地上,依賴牆身以遮擋太陽。

Problem3-03

Problem3-04

*巴士總站上方的休憩空間面積雖大,但感覺空空如也,設施欠奉。座位只零星散落周圍,亦甚少遮陰設施。原本擬預留作遊樂場的空地未有設施。感覺上該空間只是為附近的住宅美化環境,並非吸引市民能夠好好享用這片寶貴的土地。

問題4:工程手工欠佳

Problem4-01

Problem4-02

Problem4-03

*公共空間只啟用了兩個月,已見多處花槽牆邊和部份地面出現滲漏,引致外牆變色,有部分位置更出現大範圍銹漬,有礙觀瞻。

另外,場內保安嚴密,周邊以至車站外圍均設大量閉路電視及有大量保安巡邏,位於車站旁邊的巴士站亦不時見到有保安值班。

總結

一個理想的公共空間,需有充足的配套,設計得宜的休憩及園境設施,才能為市民提供一個理想的公共空間。

西九龍站公共空間其實有不少先天優勢,鄰近正興建中的西九文化區和有多個交通交匯,能吸引不少市民使用。但空間的設計卻令市民難以長時間逗留在該處,白白浪費了寶貴的土地資源,特別是巴士總站上方的休憩公園。此外,負責管理公共空間的港鐵公司在短期內應該加強清潔和加設檯椅,提供一個友善的空間予公眾。長遠而言,港鐵公司亦應考慮增加玩樂設施和公共藝術,讓空間得以好好善用。

九合一之高雄市長選舉 韓國瑜憑什麼可以贏陳其邁

$
0
0

今次的九合一選舉,我是很少著墨,事實上,在野的國民黨確實利害,將這次選舉做成一片混亂,有人就怪罪於共產黨,這個我不能夠完全同意,主要是要講證據,和數字。這幾天,我在網台和電視台都聽到一個論調所謂「韓國瑜旋風」,或者是「韓流」,更聽到一位和台灣算是有點脈搏的主持人都談到,韓國瑜是有機會勝出,這點就令我有興趣,不厭其煩的來為大家分析下。

香港朋友有這樣想法,一點也不出奇,首先,香港人好注意是共產黨的處理選舉的方式,更難堪的就是,認為共產黨有錢就可以操控選舉,這個在香港確實是見到如此,就算未必贏到你,嚇都比嚇死你。台灣有了民主選舉已經二十年,從買票開始,到今天真的要講政績,講理念,當然還要講財力,那就是指籌款能力,因此,前兩次的選舉,沒有今天的氛圍,最多就是用冷處理的方式來面對。

但今次選舉就不同,更出現陸媒談論這次台灣選舉,更對兩位候選人大力推薦。首先是無黨派的台北市長候選人柯文哲,隨後就是國民黨高雄市長候選人韓國瑜。因此,大家都難怪有香港人和部份台灣人指台灣選舉被老共操控,再加有支持一國兩制的統促黨和新黨都有參選,令大家有這樣的感覺。

我個人觀察台灣選舉就憑兩點,第一就是候選人的背景和理念,第二就是所屬政黨的票源和地方的支持度。今屆由陳其邁代表民進黨出選高雄市長,他並不是這一兩年才出現高雄,可以稱得上是高雄兒子,也當了兩屆高雄的立委,認知度是相當高,為什麼這次本來躺著選也變成有危機,這個就是代表國民黨的候選人韓國瑜,用當日柯文哲的打法,一直都以素人身份參選,以白色身份參選,但最終也要承認是代表國民黨。

韓國瑜今次的選舉方法非常之特別,他提出的政綱是很新鮮,不過很難實行,例如開賭場,性愛摩天輪,及增加一百萬人口,另外他更指高雄又老又窮,更指長期是民進黨執政,農產品又不能賣到中國大陸,陸客更少有來高雄觀光的論述,這個就是打中國牌的選法。

當然,就如有一位認識我很久的藍營朋友,就用此論調來向我的其他朋友發功,主要香港人是答不到他,但我一要他拿證據和數字,他便自動離開,根據政府公布的數字,這兩年高雄一直都有農產品賣到中國大陸,更因為民進黨的向外發展,更加多了其他國家採購,這些都有數字,我之前也撰文提過。

另一方面,很多「義勇網軍」在推動韓的選舉工程,發放很多假消息,當有人支持陳其邁,就會有成千上萬的網軍出現進行攻擊,這些網軍也證實部份是從中國大陸翻牆過來,所以,近日就算是蔡英文總統都指出有這件事,更得到美國方面幫忙,待選舉過後,將會掌握證據,對這些假資訊採取法律行動。當然,這個也是民進黨的策略,現在要打就會更加混亂。

台灣南部的人是非常之具備本土意識,國民黨在二十年由現任國民黨主席吳敦義將高雄市輸掉之後,民進黨就開始執政到現在。從支持民進黨的選票的數目就看得到,支持度極高,上一屆陳菊更以接近一百萬票勝出,也證明了施政並沒有太大的阻礙。今次民進黨更找來一位長期在高雄深耕細作的陳其邁出選,是一個極佳人選,加上他曾經有代理市長的經驗。另一方面,南部其他市長選舉有獨派參選,而高雄的獨派都支持陳其邁,相信要選贏並不難。

我必須申明,我是綠營支持者,你可以話我有立場,我所講是可以引證,完全不是什麼秘密。我個人認為,若果韓國瑜這樣胡鬧都選到高雄市長的話,相信蔡英文和民進黨要提早收檔,又或者承認九二共識,引共入台算了。記得一位前輩講過,選舉不是計算有多少人投你票,而要令到對方失票,看來,韓的打法就是如此。

金馬餘震:現實就是現實

$
0
0

昨晚看金馬獎新聞,再看各臉友留言,我一直看到三點多,思潮起伏。

自從九十年代初開放大陸電影參賽之後,金馬獎有個很美好的願景,就是成為華語電影的奧斯卡——尤其當香港金像獎集中評港片,而中國大陸的金雞百花又只評大陸片。直到2001年,廣州《南方都市報》辦的「華語電影傳媒大獎」也接受所有華語片參賽,但論規模與影響力,仍跟金馬獎不可同日而語。

對金馬獎這個宏願,我是支持的。過去三數十年,香港、台灣及中國大陸的電影各有精彩,甚至連新加坡也偶有佳作(如幾年前擊敗一眾老將的《爸媽不在家》便深得我心),如果真有個「華語電影奧斯卡」也是美事一樁。

但看到昨晚金馬獎的風波及餘震,我的想法動搖了。我在想:當大陸片不能自由參賽(之前就發生過入圍影片沒得到官方許可於是要退出的例子),台灣觀眾往往無緣欣賞得獎的大陸片(現在的配額仍然只是一年十部),而可以參展的大陸影人來出席頒獎禮又某程度要戰戰兢兢(老實說,對於昨晚眾多大陸影人的發言表態,我是傾向於理解,他們有不足為外人道的難處),種種限制之下,如此複雜的大環境中,一個「華語電影的奧斯卡」其實根本是難以立足的呀!

我有個很粗糙的比喻:金馬獎的宏願有點像曾經流行一時的「地球村」美夢,都太天真,都漠視了政治的複雜。願望是願望,現實是現實。也許,金馬獎要好好想想,以後的路要怎麼走。畢竟,這是兩岸一個歷史悠久、備受尊重、甚具規模的老字數電影競賽。

PS:請不要再講「政治歸政治,藝術歸藝術」了,從金馬獎第一天創立到昨晚的爭議,金馬獎是說明「藝術就是政治」的最佳例子。

原文刊在作者Facebook

陳耀成新作《我們有雨靴》首披露陳健民拒絕流亡

$
0
0

2018-11-18 藝術中心

陳耀成新作《我們有雨靴》首披露陳健民拒絕流亡

* * *

陳耀成執導的前作《撐傘》,曾遭亞洲協會香港中心阻撓播放。兩年以降傘後的遺緒繼續盪漾,九人被控煽惑,今起於區域法院受審。陳導遂有續作《我們有雨靴》,及時於昨晚放映。

由《撐傘》到《我們有雨靴》,兩齣紀錄片網羅水火不容的各派陣營:曾鈺成、李柱銘、梁國雄、劉慧卿、戴耀廷、陳健民、黃之鋒、周永康、梁麗幗、葉泳琳、孔誥烽、黃台仰、周庭。。。

誠如陳導在《浮世戀曲》起用黃耀明--排名不分先後左右忠奸。兩齣紀錄片高屋建瓴、深入淺出記錄傘運的奼紫嫣紅,傘後的斷井頹垣。並旁及運動內外上至美國學界,下至星斗市民的視角。迄今仍是認識傘運的最好入門階。

新作《我們有雨靴》訪問陳健民教授,披露德國兩所大學,包括柏林自由大學,邀請陳健民到德國教書--不用再回香港受審,陳健民謝絕他們好意。

在映後座映,陳耀成援引布萊希特的名作《伽利略》:Unhappy is the land that needs a hero。

兩齣紀錄片同時放映的機會難逢。暫時所知的另一場次,正在今天下午五點,嶺南大學 MBG06。

46514300_1214155195390090_7135016525013975040_o

喵星人的書櫃之《被遺忘的動物們》

$
0
0

謊言總是以一副好面容出現 ,例如,逼遷=解決住屋問題,犧牲動物和窮人的生存權來掩蓋土地房屋不公義的問題。

在台灣,「以核養綠」公投舌戰正酣,擁核派閉眼不見過往不間斷發生的無法彌補的災難,繼續唱著「核能=環保」的爛調子。不止是人類家園,日本311核災之後還有大量動物被遺留在絕望的廢墟,對這些謊言我們還要容忍下去嗎?

《被遺忘的動物們--日本福島第一核電厰警戒區紀實》

無論天災還是人禍,遭逢苦難的除了是人,也是動物和土地。2011年,日本發生三一一地震,很多人或善意或惡意的關注福島核事故。國際間多從人道主義出發,擔心福島村民的安危,日本本國的人的擔心,則多一份實際的考慮,福島人會來我的家嗎?疏散過來會帶來輻射和不幸嗎?一切一切的討論,都是圍繞著人的。但《被遺忘的動物們》作者太田康介,則多了一重疑問,對自然多一份關懷,他想知道的是,當居民逃難時,有把家裡的動物都帶走嗎?答案是沒有。後來太田康介從新聞得知,在核電廠出意外之後,有幾個志工團體冒著輻射超標的危險,就是為了去當地從事貓狗營救的工作。太田康介被一群義工的行為感動,作為一個有養動物的人,亦不忍動物流離失所,忍受強烈的飢餓感。這樣的一個動念,令太田康介在往後的兩年間,不斷來回東京的老家和福島,盡一己之力營救更多的動物。

縱然太田康介曾有過戰地記者的經驗,對於殘破、疾病、死亡的景象早有過心理準備,然而面對福島動物飢餓和無助的眼神,還是不能自持,被悲傷淹沒。在書裡面,太田康介説得最多的就是,對不起。這句對不起,不是因爲太田康介就是那個棄養者,他的抱歉是為著身為人類這個物種,也身為使用過核電而導致動物今天遭逢不幸的日本人,對動物説對不起。

在人類的歷史裡面,也許並沒有太多應對核事故的準備,所以當要居民離開家鄉,只顧得上自己,來不及帶走動物。也許有一部分人以爲自己很快會回來,放下幾天的食物和水後,一走無回頭。在太田康介的相片裡面,經常發現一些貓狗,因為被困在室內,或者栓在狗屋內無法掙脫到外面覓食,而活活餓死。死的時候,屋裡有很多掙扎過的痕跡,撕破了的窗紙、還有狗屋前地坑坑窪窪的泥地。太田康介説:據說最痛苦的死法就是餓死,身陷在污染的環境下,眼睜睜看著同伴的屍體,自己也命在旦夕。如果這不叫地獄,還有哪裡是地獄?

然而,福島這個地方除了貓狗等家養的寵物,還包含畜牧業,這意味著有一堆乳牛、食用豬、馬等動物還未安置。太田康介走訪過牛棚,這些散發惡臭的牛舍裡面,一大部分牛早已死去,剩下生還得一部分,是骨瘦如柴,見到人類喊叫不停,並且當中絕大部分雙腿已無力站立,跌在地上。有些牛看似幸運地掙脫了牛舍的束縛,憑一己努力找到水源和食物,延遲因爲疾病和餓死的危機,但這些逃脫的牛卻遭逢另一些的不幸,牛跌進水裡溺死,或是跌入水坑裏無法爬走,導致雙腿長期泡水,泡壞死了肌肉。因此無論室內室外,掙脫的還是留在原地,結果都是通向死亡。

太田康介在書裏提出,因爲民間或官方忽視動物安置問題,導致動物遭逢二次災害。避難以人類優先在所難免,但接下來不是應該立即處理動物救援的問題嗎?但政府部門一直避而不談,當群眾察覺時動物已被棄之不顧。即使主流媒體,也沒有報導核電廠二十公里警戒區內發生的動物悲劇。時間一天天的過去,距離三月初的核事故的兩個多月之後,政府才決定將部分豬隻、牛、馬安樂死。處死動物在哪一個瞬間,無可避開,可能是令動物脫離痛苦的唯一方法,但可以想像那些苟而殘存的動物,經歷了多少個漫長而飢餓的晚上。

太田康介的書除了透過攝影和文字記錄與福島動物相遇的經歷,在後記還加插了這些動物領養的後續,交代那些曾經攝進鏡頭裡面的動物,如果尚在人世,或是成功被太田康介捉回,那些動物現在的生活是怎樣。可悲的是,直到這本書的完結,即使部分寵物能尋得家人,亦無法擔保主人經歷災難後是否有能力續養,至於更多流浪動物,更是無從處理,因此太田康介繼續跟進,並出了續集,《依然等待的動物們》。下一篇,我們將會討論太田康介的第二本攝影集,同時講述一下,新界東北動物安置計劃裡面,有哪些部分和福島相似,有哪些部分值得借鏡。

致毅行者support team的一篇心酸長文

$
0
0

真心求問,有幾多個毅行者support team,係自備容器買外賣食物上去俾參加者?

就我係度數小時觀察,十個有九個support team都係用即棄外賣餐具,即使係個度煮野食既朋友,都係用紙牒膠牒膠杯膠叉膠羹,endless膠同無限外賣充斥整個checkpoint

46408473_1163764417131971_6439219324707143680_n

而呢堆又膠又廢既垃圾,最後係邊個負責,捉左個姐姐靜靜雞問,原來,今晚只係得一組毅行參加者既數目,加多一個,即共「五大個」清潔姐姐幫手清呢個山頭加廁所垃圾

問姐姐清左幾多轉,佢無奈笑笑:「我都數唔到幾多轉囉」

當我忍唔住開口係場地大叫:「呢個山頭只係得五個姐姐清潔垃圾,佢地已經做到非常辛苦,麻煩大家將可以回收既野都羅去回收(感謝綠惜地球幫手係活動做回收)」

但姐姐即時㩒住我:「唔好呀,我地會俾人鬧架,唔好講呀」

聽完我個心沉到落黑洞

46460757_1163764483798631_3927393914520076288_n

46482182_1163764477131965_5762734371832332288_n

Checkpoint個十數個垃圾桶裝滿既速度仲快過係旺角街頭既垃圾桶,仲要每個240公升既垃圾桶袋袋垃圾都成十幾公斤重,我嘗試過幫姐姐搬其中一袋垃圾,但真係無能為力,望住仲瘦弱過我既姐姐去拉去扯袋垃圾,仲要由今晚清到聽朝,我真係唔知佢地上世做錯左d咩事今世要受d咁既苦

其實,真正既毅行者,應該係呢五隻手指數得哂由朝做到晚再做到朝仲要處理數百公斤垃圾既清潔姐姐

我唔係怪參加者,行一百公里山真係能人所不能既事,亦都知特登上山頭幫手做support team既朋友非常有心,但係既然大家可以體諒到參加者咁辛苦而山長水遠去support佢地,可唔可以請大家同時將呢份體諒同支持同樣放返起清潔姐姐身上,減輕佢地既負擔?

46488412_1163764503798629_7150668012905824256_n

我知道呢個呼籲未免太遲,即使今年唔得,下年都希望大會可以提醒返大家,大家support team 可以日行一善,:

1. 如果買外賣,不如真係自備餐具送外賣再帶返走返去洗
2. 如果係個度煮既其實可以用可重用餐具黎裝食物 (絕對有人係咁做)
3. 如果你地真係係無可選擇之下用即棄餐具買外賣,能否拜託你地自己帶走埋d 篤眼篤鼻既垃圾?自己垃圾自己帶走毅行者活動也適用

46369318_1163764407131972_6196441870189461504_n
點解山頭會有張瑜伽墊掉左係度,我真係十萬個為什麼

46342676_1163764433798636_7381734328557895680_n
大家都好鐘意用膠枱布鋪地,倒不如正正經經買或整張靚少少既地墊用黎野餐,成件事會型同grand 好多

46320621_1163764530465293_1122879896293474304_n
場地set左d回收點 大家請善用(by 綠惜地球)

46407400_1163764543798625_1000261315886841856_n
其實自備盒買外賣真心唔難,自備埋餐具仲更加窩心,support team 除左support 參加者仲可以support埋清潔姐姐


馬會支持自我審查?

$
0
0

假假地自己都算半個文化人(即係有一半冇文化), 唔出聲驚人會話我啞!

今日睇蘋果,見到尊子終於同我搵番個親生仔:you know what 你懂的。
我哋同689一樣,全家從來唔改英文名, 淨係叫 you know mum ,you know what, 唔會叫 Richard Lee…… 除非李嘉誠肯做我老豆。

由馬會出錢活化嘅中區警署,變身成為香港藝術文化新地標「 大館 」, 聽講目的係推廣香港同國際間嘅文化藝術交流,馬會負責管理同埋聘請叻人。

202X年……《全港學界文藝創作比賽》

陳小明同學,以「美人遲暮」為題參加比賽, 畀大館DQ咗。
原因係「美人遲暮」呢四個字,出自屈原嘅《離騷》,屈原擺到明唔妥皇帝,用呢四個字做題目等於政治宣傳。

至於冠軍作品,屬於李向陽同學嘅《疑是民間疾苦聲 一枝一葉總關情》,由於習主席曾經用鄭板橋呢幾句作為談話內容,連央視都開一個特備節目詳細解構,證明李向陽同學 係一個愛黨愛國愛主席的嘅好學生,得獎實至名歸!

有啲讀者可能以為以上劇情誇張搞笑,其實,今時今日全中國所有大學,想入讀都必須做呢個愛黨愛主席嘅「交心」指定動作,一啲都冇誇張。

有啲讀者唔明,點解我一方面諷刺非建制派向特區政府抗議馬凱事件係除褲放屁徒勞無功,另一方面自己又批評大館拒絕馬建事件,係唔係精神分裂?

其實我精神健全嘅程度,仲高過 ifc加埋icc。

仲以為特區政府真係擁有高度自治權力嘅傻佬傻婆,先至會向特區政府抗議。

但係馬會唔同,佢係全香港唯一唔使靠大陸市場都搵大錢嘅機構,可見嘅將來,我都睇唔到大灣區有機會設立場外投注站, 我亦都睇唔到馬會短期內可以喺大陸開設可接受投注嘅馬場。

所以,馬會如果唔認同佢自己夥記簡寧天(Colnin) 嘅做法,完全可以炒佢魷魚,上一任總裁顏士同( Upston) 都係馬會唔續約,舊年走咗先至請簡寧天接任。

當然,如果大陸施壓令到馬會係香港無法生存,等於正式宣佈一國兩制死亡,幫香港拔喉(而家只係彌留狀態),咁香港七百萬人就可以安心上路。

最後我再問一句馬會,你哋係唔係認同自我審查?

如果你哋兩星期內唔炒簡寧天魷魚,我決定以後都唔再幫襯馬會!

讓挑釁的細胞在藝術的血液中活躍——策展視角下的第五屆香港國際攝影展

$
0
0

今年第五屆香港國際攝影節把主題展的焦點放在《PROVOKE》(挑釁)這上世紀六十年代的傳奇性雜誌上。說這雜誌具有傳奇性,因為一來它僅僅維持兩年,發行三期,卻顛覆了日本攝影傳統,影響深遠;二來它由中平卓馬、高梨豐、多木浩二等人所創辦,一反傳統,發表大量粗糙、模糊、失焦的影像,但中平到了雜誌後期卻完全否定這種攝影美學。這樣一份和今日香港相隔了半個世紀的外國文物竟然成為香港國際攝影展的重頭戲,對習慣了攝影節主打本土創作的受眾來說自是震撼心靈的。我們該如何解讀主題展?除了通過攝影本身去欣賞之外,我認為採用策展的視角也能見出它精彩的地方。

主題展側重在「挑釁時代——探索影像表達50年」和「中平卓馬」兩大環節。前者由日本長澤章生藝廊總監長澤章生策劃,在石硤尾賽馬公會藝術中心展出;後者出自臺灣亞紀畫廊主理人黃亞紀之手,在中環H Code進行。之所以分兩個不同場地佈展,最直接的原因是雜誌核心人物中平卓馬在1973年已將他《PROVOKE》時期的創作全部付之一炬,日方既無法提供這些作品,又不願意重複以往將雜誌拆散來展的做法,於是把展覽重點放在呈現催生這份雜誌的時代社會氛圍上,希望借此聯繫到香港近些年社運頻仍的現實層面。與此同時,主辦方香港攝影文化協會希望辦的是個完整的《PROVOKE》展,因此另找來與中平家族熟絡的黃亞紀組裝中平卓馬的後期之作上陣,彌補了空白。這樣一來,原本是《PROVOKE》核心人物之一的中平卓馬變成和整個《PROVOKE》攝影群體對等了,而主辦方也為策展人提供了面積相當的兩個場地:藝術中心地面層與地下層,H Code三樓與四樓展廳,使兩個環節變得旗鼓相當。

吳耀宗 - 中平卓馬 1

從結構方面來看,長澤所策劃的「挑釁時代——探索影像表達50年」講求勻稱工整。他把藝術中心展場劃分出十個區域,地面、地下各五區。地面層由《PROVOKE》主力成員森山大道的老師細江英公的《薔薇刑》領銜,接著是東松照明表現東京都市風情的《啊!新宿》,然後依次是內藤正敏和倉田精二合占一區,掛起東京風月場所和黑社會活動的照片;澤渡朔和須田一政一區,並列《另類情趣》和《我的東京》;最後以最年輕的野村佐紀子中途曝光的《另一種黑色的黑暗》作結。地下層以森山大道的《醜聞》起首,然後是濱口隆拍攝反興建機場、安保抗爭等示威運動的照片、關於中平卓馬的幻燈片、吉行耕平用紅外線相機夜拍情侶野合的《公園》各占一區,以最年輕的三人攝影團體SPEW的混合媒體《母親》收尾。整個環節由細江-森山這一脈絡帶動,而唯獨森山大道有照片加幻燈片的展法更顯示了以他為核心的內在邏輯。

和長澤的密集對稱不同,黃亞紀策展講究清疏流暢。她清空了三樓空間,只提供以中平攝影集《為了該有的語言》(1970年)中的影像製成的幻燈片,在牆壁和地上多重投影,結合中平各時期的出版書籍供現場翻閱,使人有穿越時空置身當年的感覺,同時也和長澤關於中平的幻燈片形成呼應。五樓則依序展出中平在1971年巴黎青年雙年展留下的《循 環:日期、場所、行為》,1974年的四十八張照片組合《氾濫》,以及晚期彩色攝影作品,整體上看是編年串联生平的策展思路。

在瞭解了兩大環節的結構和內容之後,就能看到它們形成了對立的關係 -- 突顯森山大道的環節旨在體現他和一眾攝影師所堅持的《PROVOKE》攝影美學,而聚焦中平卓馬的環節則印證他如何反《PROVOKE》攝影美學。《PROVOKE》美學群體受前驅Vivo攝影團體「主觀紀實」的影響,反對傳統寫實主義攝影那種只重視徹底描述人、物外部,忽略攝影師內在情感姿態的做法。日本在二戰後經濟高速發展,社會富裕起來後矛盾也日益尖銳化,六十年代尤其動盪不安,發生學生示威、「全共鬥」運動,遭到政府的鎮壓。《PROVOKE》美學群體有感於社會的變化,強調攝影師有記錄現實,批判現實的責任,而他們內心強烈的情感必須表現為隨意拍攝的搖晃、模糊、大反差的黑白影像,藉以表達對社會的不滿。反《PROVOKE》美學個體則主張攝影時不帶個人情感,把「私」的主觀成分減至最輕,採用「沒有隱喻,沒有修辭,沒有表現」的方式拍照,追求徹底的客觀。中平卓馬在晚年以火、水、鳥、獸、樹、花等日常所見物為題材,不斷重複拍攝,通過照片顯示出物的晰質感、顏色和輪廓,力圖表現的乃是反《PROVOKE》美學而行的「清楚、明白、純粹」。兩大環節既有日本當代攝影對於其傳統的反思,也有它對自身反傳統實踐的反思,一前一後,相互挑釁,形成對立而又完整一體的美學關係。而懂得通过策展方式,精妙地將這種美學關係展現出來,正是本屆攝影節讓我最讚歎的地方。

由以上推想,可知香港國際攝影節有意借助日本攝影師的反思方式來啟發受眾反思香港攝影的發展方向。香港攝影文化協會會長劉清平指出目前香港攝影至少面對兩個問題:其一,在手機盛行,影像氾濫的今天,攝影師如何理解真偽,如何處理現實,如何反思攝影的語言?其二,時下流行日系攝影,以溫和為主調,拍攝時避開雜物,著重構圖簡潔,光線柔和,反差小,攝影師如何擺脫這種過度流行乃至僵化的創作生態情況?在我看來,「反思」並非指受眾在受到《PROVOKE》美學實踐的啟發後亦步亦趨,模仿日本攝影師運用模糊、失焦、大反差的語言來敘述後雨傘時代的香港社會。反思是學會《PROVOKE》挑釁、自省的精神,不隨波逐流,懂得深入地思考攝影與現實的關係,在拷問攝影的意義的同時為香港這經歷巨變中的城市找到最具表達力的影像語言。

香港之亂

$
0
0

肥媽瑪利亞出席立法會候選人陳凱欣的造勢集會,寄語:「唔好畀人搞亂香港社會。」其實肥媽唔想香港亂,一別去撐陳凱欣,二自己留在家,已經雙贏。蓋因今時香港之亂,有三人功不可沒。

程序之亂

林鄭月娥催生一個「土地供應專責小組」,舉行一個接一個的土地大辯論,意謂咨詢公眾意見,其中一個詢問公眾的選項,是於大嶼山離岸填海約1000公頃。而林鄭於土地辯論未有結論之前,於施政報告提出大嶼山的填海面積卻變大7成至1700公頃。當被問及如何多出那700公頃,她答不應執著於數字。看來她的施政報告不尊重咨詢內容及程序,不單止亂做,連說話都不用執著,亂講的。

時序之亂

陳凱欣在她前上司高永文說不參選立法會補選時已盛傳會出選了,但她就是不表態,卻去了當健康大使起來。偌大的海報在紅磡區成為全城焦點,看海報她本人的大頭照和陳凱欣三大個美術字,不難發覺那是掛健康大使之名,賣的是個人形象才真。她果如所料在立法會提名期辭去健康大使之職,報名參選,說是受山竹感召,跟林鄭當年說受天主感召而反口參選特首,何其像!此舉的客觀效果就是陳凱欣不費分文,在立法會未提名前,已盡收個人宣傳之效。這樣做有偷步宣傳之嫌,亦變相省了報銷選舉費用一大筆,巧妙地避過為選舉公平而設的開銷限制。前有財政司長梁錦松因偷步買車,為了避嫌而引咎辭職,今天看來他實屬做多咗,可引為「史前趣聞」一則。

工序之亂

肥媽身為資深烹飪主持,煮食的最基本工序當然是將食物煮熟。她卻不顧身份跑去大灣區教人食鯇魚刺身,需勞煩香港食安中心急忙發稿提醒市民生食淡水魚要不得。肥媽此等舉措,夾埋林鄭施政報告對前線醫護資源緊絀、病人輪候超時的苦況視若無睹,「優化」無期。若然真有人聽信肥媽游說北上食刺身得病,最好向似乎無恙的《大灣區活好啲》主持肥媽探問當地有哪家醫院好啲,不然回來為本已捉襟見肘的香港醫療添煩添亂,就不好。

林鄭施政離地失職 又審又查難有起色 全民退保社會共識 議會推動市民得益

$
0
0

11月25日是九龍西立法會補選投票日,爭取全民退休保障聯席及深水埗社區協會趁今天(18日)長者日,特別在石硤尾大坑東邨這個人口較為老化的社區,合辦社區選舉論壇,討論香港退休保障及全民退休保障等長者關心的議題,讓居民了解候選人立場。聯席按照選舉活動指引「公平及平等對待」所有候選人的原則,邀請所有候選人出席,當中立法會補選候選人伍迪希、李卓人及馮檢基應邀出席,候選人曾麗文回覆未能出席,另一候選人陳凱欣在多次聯繫後仍無回覆,未有出席論壇。

是次論壇,聯席邀請了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黃於唱,分析香港退休保障現況及未來出路,講解現有長者社會保障的困局。及後,論壇分為四大環節,第一環節由學者提問,抽出多條關於退休保障各支柱的問題,讓候選人作答。第二及第三環節則為台下發問及追問環節,市民向各候選人提問。最後一個環節則為候選人互相提問,各候選人可互動討論。

聯席認爲全民退保乃市民其中一個最為關心的民生政策,所有候選人須表達其立場,及回應若當選後有何跟進行動。聯席將會繼續監察立法會議員及政府官員,推動落實全民退休保障。

高津年金無助解決人口老化問題

上月林鄭月娥發表其任內第二份施政報告,但重點似乎集中於土地基建等政策,就長者退休保障而言的著墨不多,對於市民關心的全民退休保障,依然是隻字不提。或許在林鄭眼中,長者退休保障早已「一錘定音」,現時只要透過「優化」現行制度,以經常開支新增一層高額長者生活津貼,市民就會放棄全民退休保障的訴求。

最新統計數字顯示,目前已有超過50萬人領取長者生活津貼,然而長生津實施後長者貧窮率依然高企不下,既未能達到政府自己所定下的政策目標,更引發道德風險及加劇社會分化。在沒有全民退保的情況下,學者周永新曾估計,最終可能有七成長者要領取「長生津」。隨著人口老化,有關經常開支會越來越大,面對巨白象掏空庫房,若出現經濟逆境,政府財政恐怕難以持續。到時出現財赤,政府就能自我實現預言,大條道理縮減社會保障,情況就如2003年經濟下行時縮減長者綜援一樣。說到底,審查式的社會保障始終只是全民退保的A貨,沒有堅實的融資基礎,經濟向好時或許可以矇混過關,一旦遇上週期性衰退,立即就要面對斷水縮皮,令整個安全網霎時失效。至於所謂公共年金計劃大家有目共睹,不但出現「低額認購」,更是劣評如潮,明顯不被公眾認受。

強積金對沖方案與市民期望落差大

此外,在這份施政報告中,政府又打算提出新的取消強積金對沖方案,政府對僱主補貼期延長至25年,補貼金額亦增至293億港元。聯席認爲,支付長期服務金及遣散費,本來就是每個僱主應有的責任,政府以數百億元公帑補貼商家支付有關開支,這種做法明顯向商界「跪低」。更令人不滿的是,有關對沖安排並不會追溯到以往僱主已供的款項,就算政府方案實施後,僱主依然可以繼續對沖僱員「劃線前」的累算強積金供款,年資越高、供款越長的打工仔女,蒙受的損失相對就越大,對於一班即將退休的工人來說,這個方案實在縱容僱主「炒人唔駛本」,更遑論改善他們的退休生活。聯席重申,政府提出的所謂新方案,並無徹底解決強積金對沖問題,與社會期望恐怕有很大落差,政府寧願以大量公帑補貼商家也不願推動多方融資的全民退保,實在於理不合。

善用財政盈餘 設立專款專項養老基金

民間一直倡議的全民退保簡明易懂,並獲民意支持,只要年滿65歲的香港長者,就能申領每月最少3,620元的全民養老金 (2018年金額計算),沒有架床疊屋的審查,無須左盤右算地去申請年金或逆按揭,更不用因資產審查而引致道德風險。事實上,全民養老金具有多方融資、社會保險及部份儲蓄的特性,相比單靠稅收的零支柱及市場投資的第三支柱,更能達到承受財務風險,而且有助減少社會分化,改善社會風氣。以往政府總愛以資源所限作為拒絕全民退保的理由,但近年財政盈餘越積越多,政府寧花大量儲備興建萬億人工島,亦不願順應民意落實全民退保,實在令人髮指。

聯席重申,林鄭政府以高津年金為主軸的社會保障根本殘缺不全,並不能取代全民退休保障的「防貧」功能,只有落實無須入息及資產審查的全民退休保障,才能令香港長者真正安心渡晚年及活得有尊嚴,亦能促進社會共責及團結。最後,我們有以下要求:

  1. 本屆政府必須認清民情、順應民意。林鄭月娥必須落實全民退休保障,並成立由政務司及財政司領導的跨部門工作小組,邀請不同持份者就融資方案及財政安排作出具體建議,籌備在本屆政府任內推行;
  2. 反對政府新方案縱容僱主「炒人唔駛本」,要求政府全面取消強積金對沖安排,確保僱員不論在「劃線前」及「劃線後」的強積金供款不被對沖;
  3. 上屆政府已於2015年的《財政預算案》中為退休保障預留500億,有傳相關款項即將耗盡,聯席再次重申相關撥備須應用於成立全民退休保障的啟動基金,反對本屆政府挪用500億轉作恆常開支及用作處理取消強積金對沖及優化長者生活津貼;
  4. 要求本屆政府將退休保障撥備由500億元增加至1,000億元,作為設立全民退休保障制度的啟動基金,專款專項,明確該筆款項用途;
  5. 促請立法會議員履行職務,推動政府落實推行全民退保,行駛否決權並監察政府以免濫用公帑。

【佔中九子案】所有被告否認控罪 鍾耀華:「何罪之有呢?不認罪。」

$
0
0

(獨媒特約報導)2014年的雨傘運動,「佔中三子」戴耀廷、陳健民、朱耀明等9人被控串謀公眾妨擾、煽惑公眾妨擾、煽惑他人煽惑公眾妨擾等罪名。案件今日開審。

控罪指佔中三子2013年3月起已串謀公眾妨擾

「佔中三子」戴耀廷、朱耀明及陳健民被控「串謀犯公眾妨擾」,於2013年3月至2014年12月期間串謀非法阻塞金鐘一帶道路及馬路。主控方資深大律師布思義指,三人在2013年3月召開記者會發起「讓愛與和平佔領中環」,舉辦多次商討日、簽署「信念書」、普選方案公投、論壇等一連串行動,透過公民參與、民主商討、制訂普選方案及公民抗命,去爭取香港普選行政長官。

2014年8月31日,人大常委會就香港的政制改革「落閘」,其後學聯發起罷課抗議人大「落閘」。9月26日晚,即罷課尾聲,學聯及學民思潮號召學生衝入政府總部前地「公民廣場」,市民及學生在場外留守聲援。直至27日,警方展開清場並拘捕留守公民廣場的學生。大量市民繼續留守公民廣場外的添美道,至28日凌晨,「佔中三子」宣布「佔領中環,正式啟動!」,並表示物資將會送到現場支援留守市民。控罪指「佔中三子」、公民黨議員陳淑莊、社福界立法會議員邵家臻、前中大學生會會長張秀賢及前學聯常務秘書鍾耀華在9月27日至28日期間,於添美道呼籲群眾帶同食物及其他物資前往現場支援,又廣播教導市民如何應對被捕。因此七人被控「煽惑他人作出公眾妨擾」及「煽惑他人煽惑公眾妨擾」。

社民連黃浩銘亦被控「煽惑他人作出公眾妨擾」及「煽惑他人煽惑公眾妨擾」兩項罪名。控罪指黃於9月28日於灣仔分域碼頭街煽惑在場市民參與阻塞道路及馬路。民主黨李永達則被控「煽惑他人作出公眾妨擾」,於夏懿道及添美道呼籲群眾阻塞附近一帶道路。

九人均否認所有控罪。鍾耀華在犯人欄中答辯時,一度反問:「何罪之有呢?不認罪。」黃浩銘則表示:「我要真普選,雨傘運動無罪,不認罪。」

布指,控方將會傳召6名證人,包括警察及消防人員,講述9月27日至28日金鐘各道路的群眾聚集情況,又會將「佔中三子」接受傳媒訪問有關「讓愛與和平佔領中環」的片段呈堂。

控方首提及共同犯罪概念 辯方要求解說

布在開案陳詞中指出九名被告是共同犯罪,阻塞道路,為社會帶來破壞。辯方大律師潘熙表示,「共同犯罪」之說在今日開庭才首被提及,要求控方詳細解釋如何引證被告共同犯案。控方大律師布思義指,從影片看到被告站在同一個大台上向群眾發表講話,可顯示他們有共同目的。

審訊下午續。

記者:黎彩燕

Viewing all 40304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