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Viewing all 40299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旺角騷亂案】法庭就部份審前爭議頒報導禁令

$
0
0

(獨媒特約報導)2016年農曆年初一至二的旺角騷亂,梁天琦、李諾文和林傲軒各被控一項暴動罪。容偉業被控一項煽惑非法集結罪、一項非法集結罪、四項暴動罪及一項襲警罪。他們均否認所有控罪,今日續審。

昨天控方資深大律師郭棟明向法庭申請,為免對審訊造成不公,要求法庭在抽選陪審團前,就案件的所有審前爭議頒下報導禁令。第四被告容偉業的代表大律師郭憬憲則反對此要求,認為要獨立考慮每一項爭議議題是否需頒禁令,而不是一刀切禁止發佈所有爭議的討論,犧牲公開審訊原則。

今開庭後,法官黃祟厚頒下禁令,在未有陪審團的情況下,不得以任何形式發佈部份議題的討論過程,直至法庭另有命令。其餘的審前爭議均可報導。黃官又強調,法庭經過深思熟慮,平衡各方利益,才作出此決定。

2018年5月陪審團裁定梁天琦一項涉及亞皆老街的暴動罪罪成,加上其承認襲警,共被判監6年。梁天琦、林傲軒及李諾文各有一項涉及砵蘭街的暴動罪未有達成有效裁決,律政司其後申請重審,並將案件合併與另外兩名被告袁智駒及外號「美國隊長」的容偉業之案件一同審理。

被告袁智駒昨開審後承認兩項暴動罪及一項縱火罪,現還柙候判。

記者︰黎彩燕


不容於我城的「牠者」── 從香港野豬案探討動物平等權益

$
0
0

圖片來源:《香港01》

上月本港接連發生野豬傷人案,加上傳媒對案件作大量渲染,致使社會出現「野豬與社區」不能共存的論述。其實不獨野豬,城市人往往習慣將野生動物視為敵對的「他者」,原因何在?從動物研究的角度而言,這部份是由於社會以階級尺度(Sociozoologic Scale)看待不同種類的動物,其中漁護署及民間組織的「野豬狩獵隊」,更是帶頭歧視野生動物的表表者。

香港野豬的「污名化」

漁護署於去年十一月開始實施野豬避孕,在此之前,管制野豬數量的工作都由「野豬狩獵隊」義務負責。狩獵隊於七十年代成立,目的是「減少野豬滋擾」及「保護市民安全」。雖然狩獵隊自去年起已被暫時停止行動,卻仍然未被正式取締。漁護署多次強調野豬的存在對人類而言是「滋擾」或「威脅」,卻無視人類開闢土地,侵佔野豬棲息地的事實。其實早於二十世紀初,香港已有野豬出沒的紀錄;至七十年代港英政府發展新市鎮,鄉郊地區城市化,因此破壞了不少野生動物的棲息地,更逼使野豬走到市區覓食。野豬本來就以山林草原為家,居住地被入侵卻反被人類說成「滋擾者」,顯然是本末倒置。

野豬無辜背上「滋擾者」的污名,與官方論述有直接關係。漁護署為防止市民餵飼野豬,就於本年二月推出了一系列以「唔好餵喇」為題的微電影及海報橫額。橫額圖畫指出,野豬進入市區會「造成環境衛生問題」及「釀成交通意外」。三月,立法會議員曾健鋒亦於議會就「野豬」議題作評論,指野豬「危害道路安全」,甚至會「撞你落山崖」。在官方論述下,野豬就此與「危害社區」形成必然的直接關係。除官僚外,部份傳媒亦擅長於野豬案的報導中嘩眾取寵,為野豬塑造可怕形象。事實上,官僚及傳媒對野豬污名化,只是將城市化帶來的惡果歸咎於野生動物,同時令市民與野生動物間的關係更為敵對,無助於締造人與動物共融的社會。

我們並沒有傷害野豬的理據

動物保育專家高保然曾指出,香港野豬品性溫馴,除非感到受挑釁,否則不會主動攻擊人類。而假設野豬出沒真的為人類生活帶來困擾,「捕殺」或「暴力」亦非唯一的解決方案。例如針對道路安全的問題,政府可參考外國做法,在路面設置動物出沒的警告牌,並增設馬路圍欄,及提醒司機減低行車速度,這樣便能避免野生動物介入而成的交通意外。然而,歸根究底,人與野生動物的衝突始終源於過度城市化。新界區多項交通工程,包括沙中線、尖山隧道、大埔道擴建等,都嚴重破壞野豬的棲息地。假如城市持續往郊區發展,只會令野生動物的生存空間愈縮愈窄,牠們進入市區亦是無可避免的事。

在人類作為真正入侵者的立場上,我們實在沒有合理理據傷害野豬。雖然「野豬狩獵隊」暫時已被停止行動,但市民虐殺野豬的個案卻偶爾發生,民間亦有以捕獸工具傷害野豬。人類將野豬污名化,甚或將其隨意虐殺,背後反映出甚麼文化現象?

人類中心的「動物分層」

人類的分層社會(stratified societies)是依據社經地位、種族、性別等因素將人類劃分成不同階級,從而分配特權。而美國社會學家Arnold Arluke亦對動物做了一個相近的分層,名為「Sociozoologic Scale」——他們依照動物對人類的貢獻,排列出動物的「優劣」。根據這個分層,最「好」的動物是「寵物」,其次是「工具動物」,包括為人類提供肉食的動物、實驗動物及工作動物。「壞動物」則指人類世界的流浪動物,牠們拒絕被人類使用,甚或損害人類的社經利益。值得留意是,動物的分層位置並非絕對,而是可依照動物對人類的貢獻作調式,例如實驗老鼠被歸類為「好動物」,但在廚房出現的老鼠則是「壞動物」。這個「動物分層」正是一個參照,主宰了人類對「優劣」動物的不同待遇。

在此情況下,香港野豬實屬「害獸」,是「動物分層」的最低層,由於牠們無助人類的社經利益,故此獲得的待遇最差。而有趣是,人類對不同「害獸」的待遇竟也存在落差。美國社會學者Theresa Goedeke就指出,面對愈有魅力的動物,人類對其「破壞性行為」的容忍程度就愈大。相反,魅力較低的動物則容易被社會認定為「害獸」。她以水獺為例,指出雖然水獺對外國漁民的經濟利益有負面影響,但漁民卻視牠們為「hungry little devils」。由於水獺外型可愛,故此不被視為「害獸」,政府對水獺的管制亦相對寬鬆。由此對照,成年野豬體型龐大,長有獠牙,感覺難以親近,就是被香港社會視為「害獸」的原因之一。假如體型細小的年幼野豬出沒在社區,人類會否還對牠們抱有敵意?相信部份善變的傳媒將會以「可愛」等形容詞再度為野豬大造文章。

人與野豬共融的理想模式

由此可見,只要認清城市化為野生動物帶來的影響、撇開官僚及傳媒對野豬的污名化,同時拋開人類中心的「動物分層」,就會發現野豬不過是普通動物,與貓狗無異。於筆者所見,要真正達至動物平權,首先要推倒人類為動物編造的階級——不再將牠們以「寵物」、「實驗動物」、「工作動物」或「野生動物」作分類,甚或乎推倒人類中心的階級觀念,只因動物的價值不應依附人類的價值而存在。動物的存在,從來也沒有「好壞」之分,因為牠們本來就是大自然的一部份。還望人類能夠消除人類中心的物種主義,這樣「我們」和「牠們」的共融就指日可待。

參考資料
Margo DeMello, Animals and Society: An Introduction to Human-Animal Studie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2.

劉軒,〈專訪嘉道理專家高保然:野豬不會主動襲擊人,應以安置取代槍殺〉,《香港獨立媒體》。摘錄自https://www.inmediahk.net/node/1019550,2018年11月8日。

〈立法會一題:野豬對市民造成滋擾〉,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公報,摘錄自https://www.info.gov.hk/gia/general/201803/21/P2018032100456.htm,2018年11月8日。

〈立法會十三題:狩獵野豬〉,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公報,摘錄自https://www.info.gov.hk/gia/general/201407/09/P201407090417.htm,2018年11月8日。

香港,請你振作!

$
0
0

十月初,FCC第一副主席馬凱被特區政府拒發工作簽證,有一班人照例出來抗議,我在10月7號寫了一篇《香港小朋友真搞笑》,諷刺這班人既不懂歷史、更不懂政治,當時我白紙黑字斷言馬凱要來香港旅遊也不再可能…… 有些人不以為然,對特區政府仍存有一絲希望。

不出我所料,日前馬凱以遊客身份來港被入境處遣返,毛孟靜為首的那一班人,又循例在記者面前表示震驚和憤怒,應節一下,然後回家看《東張西望》。

這回我真的錯了,原來,他們連小朋友也不如。

曹操要誅殺孔融一家,孔融只有幾歲大的幼兒,也懂得說「覆巢之下 焉有完卵」,從容跟隨家人共赴黃泉,沒什麼振臂高呼、沒什麼揮拳抗議。

仍然是那一句,沒頭沒腦的才可以進入香港議會,包括建制派和非建制派。

上個月梁文道寫了一篇文章,宏觀分析了全中國盲目推行「習思想」的後果,就是再不容客觀分析、再沒有學術自由……

我上網搜尋一下,發現全中國幾乎所有大學和政府機關,都已經設有「習近平思想研究中心」,隨便可見的有清華大學、蘭州大學、中共黨校、西南財經大學……很多小朋友誤以為這只是中國大陸的事情,與香港無關。

稍有接觸香港大學校園,不難發現教育風氣和自由討論已逐漸萎縮,很多教授不敢、不想觸碰有可能影響到自身教席的議題,換句話說,香港的大學毋需設立「習近平思想研究中心」,亦已經達到相同效果。

不單大學校園如是,中國流亡海外作家馬建要來香港大館演說,曾主理雪梨歌劇院的大館洋人總監 Timothy Calnin,亦識時務地先把大門關上,直到馬健成功入境,才改變初衷向公眾道歉。

故事,現在才正式開始……

這是一段千真萬確的真人真事,故事的主人翁,是一個認識多年的世叔伯,姑且叫他陳愛國吧。

陳出身自偏遠貧困的山區, 六、七十年代家無隔夜糧,說出來未必有人相信,他家中真的只有一條完整的長褲,哪個兄弟要出省城才穿……

他曾偷渡到香港不遂,最後留在深圳發展,直到改革開放,憑著一股幹勁,30年後終於捱出個人事業,現時擁有多層樓宇及多部汽車,不時回鄉修橋築路,也經常到世界各地旅遊。

他十分感激鄧小平的開放政策,也支持中國政府需要監管13億的龐大人口,很滿意目前的生活狀況,從來沒有離開中國的打算。

直至到上個月,他回山區參加一個親友婚宴。
翌日,山區的幹部邀請陳愛國和其他幾個回鄉的富戶返單位傾談。
原來,是參加一個習思想研討會……

陳感到晴天霹靂,半世紀前那場「天天要學習 人人要表態」的惡夢,竟然重現眼前……

他一輩子,第一次對我說,「 打算和子女移民去加拿大……」

香港的五臟六腑、血液、腦幹…… 就是新聞自由、法治精神、言論自由……

承認也好,不承認也好。
香港,已經是一個屍體。

毛孟靜等人,三不五時就帶記者走到屍體旁邊振臂高呼:「 香港,請你振作!」

為何38位經濟學者不可靠?(一)

$
0
0

十一月六日,以王于漸、雷鼎鳴和宋恩榮為代表,總共有38名經濟學者發表聯署聲明,支持政府「明日大嶼」填海方案,並以「上佳的選擇」來形容。 學者走出象牙塔,就社會議題發表己見,不管立場如何,只要有水平,都值得鼓勵。現今世界複雜無比,專家學者耗費大量心力於特定範疇内,鑽研多年,理論上會有過人之見,助公眾解惑,從而更認識自己所處境況,尋找應對之道。今番38名學者卻做了一次惡劣的示範,不單無助於化解社會矛盾,更犯上濫用權威的謬誤,有違學者應有的嚴謹態度。

《在晴朗的一天出發》主持陳聰於《38位經濟學者聯署何嘗不是「立場先行」?》一文中,指出這些學者多個「不嚴謹」的地方---只說利益而不談弊處,只放大效益而無視風險---並曾嘗試接觸王、宋這兩個發言人以外,其他有份聯署的學者,希望加深了解。可是,他得不到學者們的積極回應。照道理,有本事當學者,決非盲從附和之輩,若然對「明日大嶼」所知有限,是不會貿然支持。既然有傳媒不滿意發言人的答覆,希望找其他有份聯署的學者補充,他們沒理由冷淡看待,不把握機會助人家釋除疑團,這實在說不過去,違反了他們挺身而出的初衷。莫非他們根本無貨賣,當初只是跟大隊簽名?

事實上,這篇聲明題為《「明日大嶼」願景:成本效益的上佳選擇》,與王于漸、宋恩榮於二零一八年十月三十日的信報文章同名,前者是後者的濃縮版,頭兩段更幾乎搬字過紙。綜合以上這些客觀事實,有理由懷疑,不少有份聯署的學者對「明日大嶼」根本不甚了了,只是基於畀面王、宋二人,或一些不方便說出口的理由,便以學者光環加持,並非憑嚴謹的學術證據支持如此勞民傷財的大型填海項目。

那麼,38位學者的聲明有何問題?姚松炎在《明日大嶼人工島的商業用地賣地收入估算》有獨到分析:「這麼多的經濟學者只做些加減乘除的財務計算,而沒有應用經濟學的邊際理論來分析賣地收入,忽略了有關供應上升對土地賣價的影響。」這實在非常諷刺。屬於38位學者的學術範疇,他們交不出合格的功課,相反,在土地政策、環保、城市規劃等這些不是他們所屬專業的領域,他們居然可以毋視有關專家的逆耳忠言和反建議,越俎代庖,冒充權威下定論,例如:「現有方案已經在可行的範圍內把對環境的影響減至最低」,究竟38位經濟學者是基於自己哪些科學研究而推出這個結論的?中大地資系客座教授林超英批評東大嶼填海建人工島「逆天而行」,面對海平面不斷上升,建島是在製造潛在的災難。請問這38位學者,你們是從亞當•史密斯、凱恩斯抑或佛利民身上得到靈感,因而判斷林超英是杞人憂天的?

38位學者在聲明中提到:「如果政府要收回新界的棕地或農地以作新市鎮發展用途,按政府最新的收購價,每方呎最高達 1350 元。根據慣常做法,政府還需要為農作物和其他損失多付 25%的補貼,即近 1700 元,比填海的成本更高。」除了本土研究社和姚松炎俱提出過有力的反駁,規劃署前助理署長伍華強也提供過一個解決香港土地供應的「終極方案」,強調政府作為地主的角色(可參考《一個解決香港土地供應的「終極方案」》第31條:香港實行「有年期限制的土地批租」制度,政府是土地的大業主(Landlord and Lessor),然後透過不同方法,將土地批租給承租人(Lessee)。所有批租土地都有年期限制,都有到期的一天。透過改變現時土地管理制度,此方案可即時改變新界農地的「預期價值」,促使有大量農地的業主提早退租,把農地業權歸還政府,粗略估計有八千到一萬公頃。

這樣做的經濟、環境和社會成本遠比填海少,法理上被挑戰成功的風險亦相當低。38位學者在認定「明日大嶼」是「上佳的選擇」前,可有認真研究過伍華強的「終極方案」呢?有份聯署的何濼生教授在NOW TV節目中說,「明日大嶼」有助政府建立土地儲備,以便和地產商談判,但伍華強的建議不是更有效地令囤積居奇的地主讓步嗎?你們有甚麼實證研究結果,足以理性說服市民,在關乎重大公眾利益(而非地主囤積居奇的私利)的前提下,伍華強的「終極方案」及不上你們口中的「上佳的選擇」?

自己不是專家,卻假扮是,(在客觀效果上)是利用「經濟學者」的銜頭混淆視聽,令那些崇拜權威的人想當然地相信他們那一套,使公共輿論靠向他們那一邉。作為政治化妝師,耍這種手段迷惑人心,並不出奇,但貴為學術殿堂的重量級人馬,用這種濫用學術權威的伎倆,幫政府做推銷員,便未免可悲。更諷刺的是,自己所為如政客,卻反過來指控據理力爭的一眾反對者:「立場先行」、口號情緒化、「甚至流於煽動民情的民粹政治操作」,所謂賊喊捉賊,便是這個意思。

〈字袁.琦說〉007-教牧的素質

$
0
0

序言

世代之間,除了「之爭」外,到底有沒有坦白溝通的平台與機會?近年社會漸見新舊一代的分歧,在社會如是、在教會內外也如是。袁天佑,循道衞理聯合教會事奉 38 年,雖已退休,但在建制教會中也有些名氣;殷琦,卻是「鬧教會」「鬧」到出書的年輕平信徒。二人今天,嘗試就不同議題談天、說地,盼望在社會、教會裡,二代之間,能尋找到那相遇的地平線。

致琦:

多謝你邀請我為你的新書《堅離地教會實錄II》撰寫推荐文。書名給人的印象,好像是要對教會甚或是牧者的工作作出批評,但當我細閱時,感覺並不如此。書中反映出你對教會的關心,盼望教會不要脫離現實,不要離地。書中探討教會中多個問題,相信都是你或許也是不少年青人對教會殷切的期望。教會不離地,但亦不會與傳統完全相反。

在書中第一章,你提出了「要成為一個傳道人到底有幾難?」一個傳道人,經過神學訓練,在教會被磨練多年才能被按立為牧師。他個人的生活也被受關注等等。要討論的內容實在很多,例如,作牧者的素質,要經過怎樣的磨練,他應怎樣處事待人等,相信都值得我們關心。對於這些問題,不如我們逐一分享一下不同意見。

在你心中,你認為作為一個牧者,他/她要有甚麼素質?

致袁牧:

首先,在此再次感謝你能抽空為拙作寫序。你的參與對我而言尤為重要,你的序文,絕對能讓更多基督徒願意了解這本「看起來像是鬧教會」的書。

回應你的問題,在書中第一章,我提出了「要成為一個傳道人到底有幾難?」這個問題。作為一個牧者,在我個人看來,要有何素質?一位好牧者要有的素質實在很多,忠心盡主那些就不多談,這裡倒想談談香港牧者少有,卻又重要的素質。

要成為牧者,大概要有不逐波逐流的道德勇氣。某些現今世代的神學觀已然走歪,身為牧者,要具備勇氣去挑戰這些觀點。挑戰,意味著未必得到會友、長執的支持與同意,甚至同行都不會與你「同行」。這些現象和情態,在華洋文化滲集的香港,尤難處理。既要顧真理、又要講關係,果真不易。所以,處事圓滑、世故亦是必要條件。牧者既有自己意見,又要平衡會友、長執看法,又要「疾風中企硬」、有「牧者風骨」、才能真正得到教友尊重。

最後,牧者亦需尊重教友、有廣闊胸襟,對此小妹可是有頗深感受。大概因小妹「天賦異稟」的關係,對於教內很多意識形態均乞嚏以鼻,但此等想法在牧者而言,卻可被列入「危險人物」之列了。要知道我並非「為反而反」,仍帶胸襟包容之人,袁牧你可是其中一個。

那,在你看來,一個牧者又要有何素質?敬希賜教。

【勞顧會選舉】社政工會、職工盟投票場外抗議 批「工聯會玩哂」

$
0
0

(獨媒特約報導)新一屆勞工顧問委員會(勞顧會)勞方代表選舉今日於美孚社區會堂舉行。一向杯葛選舉的職工盟,聯同有派員參選的社區組織及政治從業員工會(社政工會)等約20人到達投票會場外抗議,抗議勞顧會選舉制度未能反映工人聲音,要求政府改革。

職工盟總幹事蒙兆達指,勞顧會選舉的「一工會一票」及「全票制」使工會集團不斷催生微小及分散的工會。一些只得十多人的工會有一票,而一些大型工會如教協有十萬名會員,也只得一票,選舉不能有效反映工人的聲音。

2018-11-10 13.20.58

蒙兆達又指,勞顧會的選舉制度違反了《國際勞工法》第144號有關勞、資、官三方協商的原則;職工盟過往多次向國際勞工組織投訴,他們促請政府改革勞顧會的選舉制度。蒙指,過往政府不斷以勞顧會未有共識為由去拖延勞工政策立法,顯示勞顧會已淪為政治花瓶。

蒙兆達斥工聯會是壟斷勞顧會選舉的集團,指在上一屆選舉中,有不合工聯會心意的委員落選,反映工會集團操縱選舉,「順我者昌,逆我者亡」。他指出,職工盟轄下有95個屬會和20萬名會員,而工聯會則有200多個屬會;如果職工盟參與選舉,不但沒有勝算的機會,更會增加其認受性,因此採取杯葛的態度。

2018-11-10 13.21.31

社政工會的鄭衍祺表示,是次工會派代表參選,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志在揭露選舉制度的荒謬。若不是參選,便不會得到那麽多媒體關注。其後,社政工會和職工盟屬會教育專業人員協會(教協)的代表更各自撕毀「投票通知書」,眾人又打破模擬選票紙板,以示對選舉的杯葛。

他們又大叫「改革勞顧會」、「勞顧會政治花瓶」、「勞顧會出賣工人權益」、「工聯會玩哂」等口號。社政工會在示威後,於投票會場外向剛投票的人士派發吉儀,感謝他們葬送打工仔的勞工權益。

2018-11-10 13.21.05

今屆勞顧會勞方代表選舉共有12名候選人,包括鄧家彪(香港社工及福利人員工會主席)、梁籌庭(香港公務員工會聯合會總幹事)、周小松(香港倉庫運輸物流員工協會秘書長(勞聯))、李國強(港九工團聯合總會勞工研究部主任)、林正軒(社會及政治組織從業員工會理事長)、鄭衍祺(社會及政治組織從業員工會副理事長)、石威廉(社會及政治組織從業員工會秘書)、李志宏(社會及政治組織從業員工會理事)、盧俊文(社會及政治組織從業員工會理事)、李國華(九巴職員權益工會理事長)、陳耀光(香港公務員總工會主席)、劉玉輝(政府紀律部隊人員總工會顧問);將會由425位獲授權投票的工會代表選出5位勞方代表。

記者:黎彩燕

【九西補選】馮檢基深水埗造勢 老婆偕民協舊部撐場

$
0
0

左起:馮檢基太太、馮檢基、吳寶珊、王桂雲

(獨媒特約報導)立法會九龍西補選在25日進行投票,馮檢基下午在深水埗西九龍中心及長沙灣政府合署外的空地舉行造勢大會,他的太太和前民協舊部包括李炯、王桂雲及吳寶珊出席撐場。

在7月退出的馮檢基稱,因為反對民主派欽點李卓人為Plan B,所以才要參選。馮檢基批評有建制派對自己進行謾罵、造謠及造假,「係咪上次打我,結果我唔做Plan B,所以係咪今次打得更勁,咁我就會跪低呀?」

馮檢基的太太亦前來支持他,指對方在3月時支持自己參加補選,今次則由頭到尾都不支持。「佢5月聽到李卓人出嚟時好嬲,但佢都叫我唔好選,佢叫我返到屋企唔好講選舉。」馮檢基及太太均一度落淚,太太早前更給了他一張支票作選舉經費,「我覺得個世界變咗,令我有無名的力量而作戰到底。」

馮檢基發言時大談昔日的徙置區重置工作,最後成功爭取原區原邨安置。他表示,社會上有不少弱勢,但都能憑著意志重新好起來。

IMG_4752
民協麗閣社區主任李烱

李炯支持馮檢基:一日為師,終身為師

民協麗閣社區主任李炯高調參加造勢大會,記者向他查詢時,他則顯得有點避忌。李炯發言時稱,在2010年加入民協,感謝馮檢基一直給予支持和鼓勵,四年來和對方合作無間,形容二人和居民間的關係就像一家人。

民協早前表明支持代表民主派參選的李卓人,據了解,李炯早前曾向民協提出凍結黨籍。李炯強調,今次是明撐馮檢基,指自己在投票日後將會面對更嚴峻的挑戰,包括在黨內外,「但我飲水思源,一日為師,終身為師,全力支持馮檢基。」

IMG_4767
民協前深水埗區議員王桂雲

民協老臣王桂雲大讚馮檢基

王桂雲自1988年起擔任深水埗區議員,至2011年底退下火線,是民協的老臣子。她表示,自己在大坑東、大坑西及南山一帶進行地區工作多年,在1976年認識馮檢基,讚揚對方非常積極和鼓勵街坊參與社區。

王桂雲更帶同多份昔日的傳單及地區報《大坑東之聲》前來,她笑言從未讀過書,只是一個普通的家庭主婦,但有賴馮檢基的訓練及鼓勵,從而服務街坊及從政。「我希望馮檢基日後能好起來,我有呢個信念。」她目前仍為民協成員,坦言感到少許尷尬,「但叫得幾多街坊支持就叫得幾多,我仲會話佢哋(民協)唔應該咁樣囉。」

前油尖旺區議員吳寶珊則表示,一年前已沒有向民協交會費,支持馮檢基是因為不同意民主派欽點的做法,而且認同對方的工作務實,「佢真係為市民。」

IMG_4743
蔡東洲

馮檢基的競選口號為「撐住,重新好起來」,英文則為Great Again,除了民協舊部,他邀請了多名再生勇士前來分享。曾參選3月立法會九龍西補選的蔡東洲亦參加造勢,他表示獲到馮檢基的邀請,「我great,但未again」,指在造勢大會分享的嘉賓都是在人生中遇過挫折。蔡東洲稱,僅認識了對方幾個月,「我買咗佢本書呀嘛,反對泛民霸權!」

IMG_4782
北河燒臘飯店東主陳灼明

北河燒臘飯店東主陳灼明(明哥)指,馮檢基退黨後能反樸歸真,能做返以前的自己。他表示自己保持中立,不會支持任何人,「佢理念幾好嫁,我同佢講幾句。」

IMG_4827
范先生

馮檢基競選團隊成員范先生是大學生,他稱,民主派已沉淪至無法為香港人帶來希望,斥民主派在旺角騷亂事件上只會譴責年輕人。他更慨嘆民主派在昨晚的施政報告致謝動議上缺席,表現令人失望,「無再講關鍵一席,無呃人啦。」

其他候選人包括伍廸希、曾麗文和陳凱欣。

IMG_4875

記者:麥馬高

《我的破嗝Miss》與《起跑線》——教育仍能促進社會流動嗎?

$
0
0

《我的破嗝Miss》劇照

近年,有越來越多印度電影在香港上映,除了「印度劉華」Aamir Khan的作品「作死不離XXX」、「打死不離XXX」之外,今年更有其他印度電影,包括於8月尾上映的《起跑線》(Hindi Medium)和11月上映的《我的破嗝Miss》(Hichki)。兩齣電影都探討印度的教育問題,非常有意義,由於當中與香港有不少相似之處,所以香港觀眾也會看得有共鳴。我們可以思考一個問題:「今時今日,究竟教育仍然能夠促進社會流動嗎?

先談談新上映的《我的破嗝Miss》,有點像印度版的《3年B組金八先生》、《麻辣教師GTO》,講述一名非常熱血的女教師怎樣教好14名頑皮的中學生,不過這名教師不是暴走族,而是一位「病人」。女主角Naina夢想是成為一位教師,但先天患有妥瑞症(Tourette Syndrome),經常不由自主地抽搐及打嗝,幾經辛苦,她終於獲得一間名校的教席,但她要面對14個全校最頑劣的中學生。

起初,電影並未有交代這14名中學生的背景,觀眾可能純粹以為他們只是頑皮,但很快電影就告訴觀眾,他們是來自貧民窟的學生,基層家長都沒有時間或者不懂教好學生。而Naina由於天生患有會不斷打嗝的妥瑞症,成長路上經歷了大量別人的歧視,所以她的內心極之強大,被學生瘋狂戲弄也不怕。另外,由於Naina在童年時經歷過某些事情,導致她立志要成為教師,這個人物背景設定得十分自然和合理。

在寶萊塢配樂襯托之下,電影節奏輕鬆明快。劇情方面,就像典型的熱血教師片,雖然沒有太大驚喜,但拍得非常催淚感人,女主角用上非一般的教學方法教導學生,內容充滿正能量,裡頭更有不少觀眾集體拿出紙巾抹眼淚的劇情位。

電影涉及到名校貴族化、種姓制度、教育機會不平等、階級世襲等等的問題,但相比起《起跑線》,《我的破嗝Miss》的角度較為微觀,集中講述教師、教學手法,不論來自哪個階層,只要找到合適教學方法,肯給予窮學生機會,他們都能夠一展所長。

「沒有壞學生,只有壞教師」更成為戲中金句,學生只是白紙一張,學生有問題,教師也有很大責任。女主角Naina可以成為教師的模範,提醒教師的天職是「教好」學生,而不是教「好學生」。


《起跑線》劇照

教育原來有階級之分

同樣在今年於香港上映《起跑線》其實是一齣2017年的印度電影,它是印度首週票房冠軍,全年票房十大之一,在中國內地上映4天就破億,超出印度票房一倍。

故事講述一個暴發戶中產家庭用盡一切方法替小朋友求學位,除了報讀補習班、賄賂之外,更搬到貧民窟扮窮人,欺騙使用名校留給窮人的配額。

香港和中國內地用上《起跑線》當譯名,台灣則用了《人生起跑線》,其實通通都扭曲了原來的片名「Hindi Medium」,解作「印地語言」。電影除了想探討教育機會不平等問題之外,更想揭露出語言將印度分化成兩個階級的問題。印度現時主要官方語言是印地語,而第二官方語言是英語,由於以前被英國殖民統治過的關係,會說英語的都是上流階層,所以戲中的暴發戶夫妻放棄說印地語,改為說英文,又催谷女兒入讀英文學校。

悲劇與喜劇、現實與荒誕,只是一線之差,《我的破嗝Miss》走寫實路線,而《起跑線》則是一齣充滿戲劇性、誇張的黑色喜劇,但裡頭也有大量寫實元素。如果只能二選一的話,我較為喜歡《起跑線》,因為它在喜劇與悲劇之間的分野拿捏得相當好,讓人發笑的同時,也感到痛苦可悲,感染力強。戲中的宏觀教育問題和社會問題非常寫實,亦跟香港的情況很接近。教育貴族化 、階級世襲化是全球資本主義社會正在面臨的共同問題, 而印度更有獨特的種姓制度、語言分隔問題,令問題變得更複雜。希望將來有更多類似的電影,繼續引起社會的關注。


要建明日大嶼 只因人均居住面積小?

$
0
0

文:林芷筠(城市規劃師、本土研究社成員)

政府推動「明日大嶼」填海計劃,提出的願景是要為香港增加大量土地,以增加房屋供應。支持者往往以一個數據為論點:香港人均居住面積只有161呎,落後於其他已發展國家;故此即使統計處推算2043年後人口便會回落,我們也要增加更多房屋用地及住宅樓面面積,以令大家可以「住大啲」。

增單位難添人均居住面積

然而,提升香港人均居住面積,並不一定需要填海。要更準確地理解香港人均居住面積偏低這問題,必須先要知道,這「人均居住面積161呎」的數據是怎樣得來?

「2016中期人口統計」是首次在人口普查中引入有關受訪住戶居所面積的提問。透過隨機抽樣全港約10%的住戶進行調查,得出全港人均居住樓面面積中位數為15平方米(即約161呎)的數字【註1】。

翻查「2016中期人口統計」中的「技術報告」,向受訪者問及的相關問題包括:

- 住戶成員數目
-貴戶是否佔用全個單位?
-貴戶住在單位的哪一部分?
- 請提供這單位的廳數目/貴戶有多少個自用的廳房?
- 這單位的實用面積是多少(不包括窗台、花園、天台、停車場)
- 這單位有多少實用面積為貴戶(即你這伙人)所獨自佔用?

基於上述問題所得的數據,便得出「2016中期人口統計」(E129c)表中的「按居住地區、住戶人數、年及房屋類型劃分的人均居所樓面面積中位數」。問題是,這調查方法所得出的「人均居住面積中位數」,只涵蓋「有居港人口居住的屋宇單位」的受訪住戶資料,而佔屋宇單位總數14.1%的「沒有居港人口居住的單位」並沒計算在內。

**因此,我們不能簡單地以為「人均居住面積」是「全港住宅單位樓面面積」除以「全港人口數目」的結果;而增加「全港住宅單位樓面面積」亦不會直接令「人均居住面積」有所提升。**

早前筆者有關空置房屋的文章〈再思空置稅:嚴重低估住宅空置率〉【註2】,闡述了「2016中期人口統計」中有14.1%單位(約413500個)是「沒有居港人口居住的單位」,這當中包括約225900個(佔總數7.7%)「無人居住的屋宇單位」、約101200個(佔總數3.5%)「非住宅用途的單位」、約62800個(佔總數2.1%)「不適用的單位」(例如打通單位或拆卸單位)、約23600個(佔總數0.8%)為「偶然有居港人口涵蓋的人士作為第二居所居住或只有非居港人口涵蓋的人士居住的屋宇單位」。

豪宅空置情況較嚴重

雖然差餉署調查空置房屋的方式較粗疏,當中對落成3年以上私人住宅單位只抽樣3%作調查,故此差餉署提出的3.7%整體私宅空置率數字值得商榷,但該調查亦有一項數字值得參考——按去年調查所得,大型單位(實用面積100平方米或以上)的空置率達8.2%,相對其他單位類型明顯較高。

據此可以推斷,「2016中期人口統計」中「沒有居港人口居住的單位」亦會較多屬大型單位;那若把這佔總數達14.1%的單位都計算在內,或有措施令這批單位釋放到真正的用家手上,很可能香港的人均居住面積便能有顯着的增長。

歸根究柢,香港一般人「住得迫」,並非保育人士造成,而是有大量房屋資源被囤積、丟空或被富人當成「第二住宅」。

**所以解決辦法不可能是口號式地高呼「增加房屋供應」,而是需要有效的房屋政策,讓房屋用得其所,減少資源浪費或囤積居奇。** 世界各地已實施不同程度的空置稅,並打擊非本地人投資本地物業的措施,當中不少都是資本主義國家,目的就是讓資源有效運用、真正發揮土地的社會效益。

打擊閒置非洪水猛獸

例如溫哥華和澳洲,自2017年起,房屋空置半年的業主便須繳付與物業市價掛鈎的空置稅率;英國亦對物業空置兩年或以上收取50%額外市政府稅(Council Tax),以支付地區公共服務支出。

限制外地人投資房屋的措施方面,中國內地多個城市(如北京及上海)都實施針對非本地戶籍人士及境外人士置業的「限購令」;瑞士規定外國人須符合特定條件,才能購買住宅;澳洲亦限制境外人士只可投資一手物業,不可購買二手樓,而臨時居民和留學生須取得當地政府批准才可置業。

當然,我們可再仔細研究各項措施的成效,有否衍生各種避稅做法,但至少應還原事實:香港的現狀是至少逾22萬單位無人居住,人均居住面積低,皆因有房屋被囤積。

與其不斷舉例說某某國家都在推動大型填海,不如也看看別國的人均居住面積要求?新加坡已立例禁止「鞋盒屋」,訂明中央地區以外的私樓單位平均面積不能少於85平方米;台灣和紐約的不是法定要求,但要單位符合相關「基本居住水準」才有租金津貼予業主,或向自購物業業主提供貸款利息補貼。

在香港,有訂下公屋人均室內樓面面積不少過7平方米,私樓卻沒有規定,根本難以確保增加房屋土地供應後就可自然杜絕納米樓或二手樓改成劏房的出現。

假如香港房屋政策不改、私樓炒賣不制止,繼續任由投資需求及外圍經濟影響本地用家,政府又縱容囤積居奇,那再起多幾個東大嶼人工島,問題也只會不斷循環,「住大啲」將會永遠是明日復明日的空談。

全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2018-11-10 A15 | 時事評論

團體東涌截查導遊證打擊非法旅團 周浩鼎仲講分流被包圍

$
0
0

本年開始的「社區新聞計劃」,工作坊已於今年十月圓滿結束,參加者以社區報人身分走入社區,報導各區大小事,書寫社區願景!以下為東涌社區報《東蔥報》與獨媒編輯室合作報導。

荃灣區議員譚凱邦、地區組織「東涌人」召集人王進洋,以及「葵青知事簿」發起人張文龍等人,今日於東涌追截導遊並要求對方出示證明文件,要求嚴厲打擊沒有持牌香港導遊帶領、涉嫌違法到港的旅行團,要求從源頭減少旅客,反對分流將問題擴散到其他區。他們指行動中發現有合資格導遊「走灰色地帶」,一人帶4至8個旅行團,另截查到4個涉嫌非法旅團,已交警方跟進。

離島(東涌南)區議員兼立法會議員周浩鼎其後到現場,批評行動者「刻意侮辱、滋擾旅客」,並指政府應加大力度將旅客分流,被行動者憤怒包圍質問,大叫「周浩鼎出賣東涌人、出賣荃灣葵青居民」;周浩鼎在警察護送下離開,拒絕回應任何問題。

IMG-20181110-WA0004
荃灣區議員譚凱邦(左)及「東涌人」王進洋(右)截查旅行團,要求導遊出示證件

行動者於來往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及東涌港鐵站的B6車站附近,上前追截在場旅行團的導遊,並追問是否是持有合法旅遊導遊證。過程中有導遊聲稱持有合法證件, 但一直未能出示有效的證件作證明;亦有導遊拒絕回應是否持有效牌照。 部分內地遊客因導遊被查問,一度未能登上旅遊車而鼓噪。

譚凱邦斥有導遊一人帶8團「走灰色地帶」

地區組織「東涌人」召集人王進洋表示,行動中共找出4個懷疑非法旅團,並已請警察介入調查涉案者。他指明日行動將升級,惟未有交代細節。

譚凱邦表示,今日更令人憤怒的觀察,是一個合資格導遊同時帶領4至8個旅行團,變相一個人接待過百人。他指出,這些導遊明顯沒有執行導覽工作,該些旅客如非法旅團般沒有領隊,做法是「走灰色地帶」;旅行團為等候來回游走於各團之間的合法香港導遊,更加劇水泄不通的情況。他斥責該些旅遊公司不自律,令本港旅遊業「劣質化」。

根據《旅行代理商條例》,訪港旅行團必選由持牌的到港旅行代理商負責代理,並由在港註冊的導遊領帶,才可是合法經營的旅行團。

IMG-20181110-WA0005
「葵青知事簿」張文龍(左)、譚凱邦(右)

譚凱邦認為,應在口岸設購票人數限制, 若當日經港珠澳大橋到港的旅客數目已達上限, 就不准再登上穿梭巴士( 金巴)到東涌。他又促政府盡快開放大澳對出的東人工島作為新景點,不需要經由東涌便可到港珠澳港珠澳大橋參觀。

「葵青知事簿」發起人張文龍強調,有旅遊業界人士提出把旅客分流到荃灣和葵青是治標不治本的做法,只會把問題轉移到其他地區,令情況惡化,「東涌問題應在東涌解決」, 絕不接受分流。他指出,由港珠澳大橋入境的旅客到其他區消費意欲不高,只是打算到訪東涌並即日來回中港兩地,因此分流難以真正解決問題。

DSC_2267
周浩鼎(發言者)

周浩鼎於截查行動結束後現身B6車站旁,表示東涌雖仍人山人海,但今日秩序尚可接受,希望政府繼續加大力度分流,並「特事特辦」放寬讓旅遊巴接載旅行團以外的散客。

他又批評有人士刻意侮辱、滋擾旅客,挑惹衝突。他表示已與保安局、商務及經濟發展局等溝通,要求有關部門配合旅遊事務處,就非法旅遊團及黑工導遊執法,需要時應以抽查、放蛇等方式協助打擊。

DSC_2270

周浩鼎完成發言後,譚凱邦與王進洋等數人將他包圍,並質問他分流如何能真正解決問題,周一言未發,並由警察護送下走至港鐵站後乘的士離開;示威者沿途追問,並大叫「周浩鼎出賣東涌人、出賣荃灣葵青居民」、「反對分流」。

王進洋對周浩鼎拒絕回應街坊質詢表示十分失望和遺憾。他又不滿周的指控,澄清今日截查導遊的行動相當和平理性,完全沒有出現過任何衝突或暴力。

譚凱邦強調分流根本無法根治問題,「周浩鼎有無問過佢黨友陳恆鑌呀?係咪佢同意分流去荃灣呀?」

《東蔥報》記者:張巧童
獨媒記者:梁敏德

逝世後首場金迷聚會 吳靄儀:金庸小說美好,查良鏞在現實政治令人大失所望

$
0
0

(獨媒特約報導)著名武俠小說家金庸早前逝世,昨晚在北角的一間咖啡店,舉行了一場可能是金庸過身後,華人社會「金迷」的首場聚會。這場沙龍在 Brew Note舉行,中大政治及行政學系副教授周保松任主持,他表示,很需要一個場合向金庸致敬,而前立法會議員、大律師吳靄儀正是最適合的人選。吳靄儀的講題為〈金庸.查良鏞——江湖與現實〉,全場坐無虛席,她深入地談到金庸的小說的風格、查良鏞的辦報思維和政治主張,「不用美化,亦不用只看他的保守,當討論到查良鏞或金庸時,只要明白這是個不簡單的議題,這便是最好的結論。」

吳靄儀在八歲時首次看金庸的《碧血劍》,小說是爸爸向捉棋的朋友借來,所以每次都是偷偷地看,必須在爸爸歸家前放回原位。吳靄儀曾出版《金庸小說的女子》和《金庸小說的男子》等金庸小說評論系列共四冊。但她強調,自己不是金迷和金學專家。查良鏞也好,金庸也好,吳靄儀認為「共有四個」,即小說的金庸、政治的查良鏞、辦報的查良鏞和金庸的個人。

金庸在1955年開始寫《書劍恩仇錄》,在《新晚報》中連載。吳靄儀續分析道,金庸筆下的小說中最突出的是包含了傳統中國文化的情操和倫理,如兄弟、夫妻、父子和師徒等,而且意境上有禪味,讀者常常被其意境所吸引。

「小說中,邪永遠不能勝正,會令人有一點安慰,因為現實不是這樣吧。」吳靄儀認為,金庸的避世小說切合了香港人當時想要的世界,「流亡的中國人就係想去返嗰個境界」,「華人文化令人有迷金的本錢,所以呢個都係金庸小說難翻譯之處,武功的招式便很難譯,好多都係從舞蹈及詩詞而來,要譯做外語根本無可能。」

IMG_4933

修訂圖升格為文學作品 吳靄儀:讀得不太安樂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連同《越女劍》,十五部小說由1955年寫到1972年,金庸在1975年寫下《袁崇煥傳》,是為《碧血劍》的補遺,吳靄儀認為《碧血劍》的真正主角應是金蛇郎君。而金庸曾先後兩次對其小說作重大的修訂,現時較廣泛流傳的是明河社出版的版本,是他在1970年到1980年時所大規模的修改。

吳靄儀認為,金庸修改小說的目標是想將小說升格,如加入更多歷史背景和淨化內容,「韋小寶唔能夠講太多粗口」。但她形容,在閱讀新版時感到不太安樂,「《射鵰英雄傳》原著中有秦南琴一角,即係楊過的母親,但明河社的新版刪去,由穆念慈做楊過的媽媽。」吳靄儀質疑,金庸的修改動機是要令人覺得其小說是學術著作,表示很不喜歡。

歷史背景離開現代 創造半真實世界

查良鏞在1959年和朋友沈寶新創辦《明報》,吳靄儀認為,文人辦報有使命感,但對查來說,《明報》更多的像是一盤生意,「兩者沒有衝突」。金庸武俠小說在報章連載,風靡全港萬千讀者,吳靄儀分析指,追小說切合了當時社會的需要,因為很多人為了避開中共的魔爪,才從內地走難到香港;而金庸小說中令人懷念中國傳統文化。「香港人自小對中國文化有很深的響往,(金庸)用歷史背景離開現代,創造了半真實的世界,當中既是古代的幻想世界,唔止浪漫,而且有情有義。」

吳靄儀在1986到1990年在《明報》任職副總編輯及督印人,並和查良鏞共事。「看得太多(金庸小說)所以看到很多破綻。」吳靄儀提到,1984年時正值簽署中英聯合聲明,至90年代面對前途問題,但看到查良鏞在《明報》的社評和《鹿鼎記》中韋小寶的反應,自言已很難純情地看金庸。

F7471042EAB24DCFA9FE8566CFA58F17_O

香港文化博物館中的「金庸館」

列寧說過,忘記歷史便如同背叛。1966年內地發生文化大革命,《笑傲江湖》中的東方不敗和《鹿鼎記》中的洪教主有說便是影射毛澤東,吳靄儀指《明報》當時便以文人的身份表達對文革的厭惡,是符合了香港大多數人的所想。而針對1967年的暴動,吳靄儀提到,《明報》編輯部認為暴動是源於一小部分極端份子發起動亂,所以當時的社評每日都大鬧左派,同樣真實地反應了香港人的心情。

聽其言,觀其行,武俠小說中的人物如是,現實世界亦然。吳靄儀認為,要了解查良鏞必須要看其寫的社評,「依加唔講得港獨,八十年代初正值香港前途問題,但其實嗰時係無香港文學,只有中國文學。」

嘆信奉「明君」思想 堅決反民主

金庸的小說中有強烈的理想主義,但吳靄儀認為理想主義在《鹿鼎記》中已有所轉變,指小說中真正的英雄是康熙,「金庸想話俾人聽,世上只有明君同小流氓,越看越感到可悲,由為理想、為原則的英雄,變到成為韋小寶。」吳靄儀認為,由此可見查良鏞信奉的是「明君」思想,更要將皇帝進一步理想化。「1980年,正係金庸開始從政,所以有很大的轉變。」

吳靄儀舉了一個例子,港英政府欲興建地下鐵,但不少聲音均反對,查良鏞卻說道,「香港人的錢用在香港人身上一定贊成」。吳靄儀重申,查良鏞認同繁榮、穩定、自由和法治都十分重要,但對民主卻非常有保留。「佢係社評中堅決反民主,覺得香港最重要係繁榮穩定,民主係大毒草。」

查良鏞在1988年11月和查濟民提出「雙查方案」,建議回歸後的立法會分三屆發展成半數直選,而第二及第三任的行政長官則由800人組成的選委選出;並在第三任行政長官的任期中,以公投決定第四任行政長官是否由普選產生。

01

斥雙查方案「用政治探測中共想要咩」

現在回看過來,方案仍被批評為保守,甚至被罵得體無完膚。《基本法》起草委員會的李柱銘則認為對方是半個民主化,但當時在《明報》工作的吳靄儀質疑,查良鏞並不是民主派,只是想保持香港原有的生活方式,「最唔高興是唔係方案保守,而係用政治探測中共想要咩,好討厭,好唔掂。」

吳靄儀一針見血地說,金庸小說令人感到很美好,但查良鏞在現實政治中卻令人大失所望。查良鏞在1981年獲當時任中央軍委主席的鄧小平接見,風頭一時無兩。吳靄儀笑了一笑說,金庸的小說令人對《明報》刮目相看,更對它有特殊親切感,「養咗一大班有理想的讀者,但你忽然話自己只係韋小寶。即係,一直以為你係喬峰,但原來你係岳不群,哈哈。」

「佢有明君情意結,亦都覺得中共係殘忍。不過,又認為中共治下的中國依然是穩定的。但係,佢忘記咗法治難以係專制政權下繼續落去。」

後來,就是八九民運。《明報》勇猛地報導北京的實況,吳靄儀提到這樣的一個畫面,在1989年6月1日時,查良鏞來到《明報》編輯部,對他們表示,自己不能繼續做草委,將會辭職。「六四之後,佢其實一樣覺得民主係大毒草,共產黨係皇帝,對中共爭取民主必然沒有好下場。」

吳靄儀指出,時任港督麥理浩的想法和查良鏞類近,認為香港應該行新加坡的強人管治路線。「最令人失望係92年時,查良鏞用激烈說話批評爭取民主的人。我會話,『成就咁大的人,點解咁恨得到建制承認呢?』」

《天龍八部》中的無名老僧

說到這,吳靄儀不住的搖頭和嘆氣,認為金庸應當如同《天龍八部》中,少林寺藏經閣中的無名老僧,感化扮成和尚混入寺中偷學武功的蕭遠山及慕容博,「無名老僧話,不能夠只睇武功經典,仲要修習佛經化解戾氣。你諗下可以有咁高意境,但佢卻係追求咁庸俗的承認。」

查良鏞在上月30日逝世,享年94歲,習近平、李克強等國家領導人均對其逝世表示哀悼和慰問他的家屬。吳靄儀嘆道,查良鏞太恨成功,指如果《明報》能繼續站在大多數香港人的一方,歷史地位將會很不同,更可能是名垂青史的報紙。「改寫同修訂,係想更貼切佢從政的地位的人,唔再係說書先生啦,又熱衷名譽、學位同改到要有文學價值,令人研究『金學』,一切都難以理解。」

「用敬仰就很不貼切,叫值得談論吧,但都不是無限期談論。」吳靄儀用了這句作結。

IMG_4941

鄧小平與查良鏞會面內容成謎 程翔追查邊界致入獄

前記協主席岑倚蘭、區家麟和程翔均是沙龍的座上客。程翔分享時主動提到一段往事。程翔曾是新加坡《海峽時報》駐中華人民共和國首席特派員,但在2005年4月時因涉嫌間諜罪在廣州被捕,被捕原來和查良鏞有關。

程翔自言從沒有看過金庸的小說,但查良鏞的社評卻看了很多。在鄧小平和查良鏞見面時,程翔駐北京工作。他指查良鏞極力反對中共收回香港,更對中方領導人提出這樣的一個質疑,「點解不收回俄羅斯佔領過中國的地方,而去收回小小的一個香港呢?」

然而,故事的發展就是鄧小平和查良鏞會面,成為首位獲鄧單獨接見的香港人。二人會面後,查良鏞亦從此不反對收回香港了。查良鏞在1985年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成立時,更成為委員。其後,程翔曾多次向查良鏞追問會面的內容,但對方均拒絕透露。這啟發了程翔追查中國的邊界問題,並到不同地方明查暗訪,結果遭中共控以間諜罪,坐了三年監。

程翔形容,查良鏞的逝世將這個機密一并帶走,自己曾考慮出書講述追查的內容,「同老婆商量完,都係唔寫啦,唔係要坐洗頭艇。」中國外交部近日稱,「中國人沒權知道中國的版圖」,程翔指這說法又再次刺激了自己的好奇心。

IMG_4903

周保松:偷看金庸是幾代人的共同經歷

在沙龍中,周保松提到,自己八十年代在內地廣東唸小學時,同輩都很迷李連杰電影《少林寺》,還不知道金庸是誰。《射鵰英雄傳》在內地的第一本武術雜誌《武林》中連載,周保松簡直驚為天人,「之前睇嘅《楊家將》、《七俠五義》都沒辦法相比。」

後來因為版權問題,《武林》未能繼續連載,周保松一度很失落,但村內的朋友一次帶他到一間沒有招牌、內裡黑暗的屋仔,「成間房都係梁羽生、古龍同金庸嘅小說,原來佢喺香港有親戚,所以咁齊嚕。」

周保松自此便走堂去看金庸。不過,在黑房借書需要按金和租書費,而且媽媽又不許看小說,他便躲在公廁看,並務求一目十行。周保松更因為看金庸而近視,「小學五年級到中學,正是人格的形成,自然崇拜蕭峰、郭靖同楊過,偷看金庸是幾代人的共同經歷。」

在沙龍的尾聲,周保松朗讀《神鵰俠侶》的末段作結:

//卻聽得楊過朗聲說道:「今番良晤,豪興不淺,他日江湖相逢,再當杯酒言歡。咱們就此別過。」說著袍袖一拂,攜著小龍女之手,與神雕並肩下山。其時明月在天,清風吹葉,樹巔烏鴉呀啊而鳴,郭襄再也忍耐不住,淚珠奪眶而出。//。

記者:麥馬高

《十年泰國》 - 「瞓啦柒頭」

$
0
0

《十年》拿到金像獎後得已發揚光大,有三國加入拍出自己的版本。泰國版 (Ten Years Thailand) 四個故事,對未來睇法都係一致。

看戲前先要了解泰國是甚麼情況:名義上君主立憲,事實上這十年來軍頭以維護王權之名搞了兩鋪政變;泰王被視為神聖罵不得更恥笑不得,但真有威望的拉瑪九世已過世,繼位的拉瑪十世係花花公子更被傳玩女人玩到有愛滋,根本威信全無。皇帝要做落去,就唯有旨望人民愈來愈蠢,才夠多人去盲信君權神授。君不見現在有人竟想學袁世凱,只因看準其國民普遍智商有目共睹。

阿狄阿薩拉的《Sunset》已係畫公仔畫出腸:警察和藝術家爭辯,藝術家堅持自己拍攝時沒刻意想帶有甚麼意思,警察卻認為她有否想法不重要,大眾覺得有貶義有諷刺意味才重要;年輕警察向心儀女孩拍照,女孩的笑到達真心還是應酬警察避免麻煩已看不透。愚一國之民,先不許其有主見,人人只會隨波逐流,那自然一地順民。

韋西沙贊那庭的《Catopia》係借了文化大革命:人與貓如往日的地主與貧下中農,貓奪取地球後對人類趕盡殺絶不特止,對持異見的同類則噴上「人類體味」當成人去追殺,「人類體味」即係扣帽子,接連係監聽、告發、批鬥。毛澤東晚年做了神州冇人敢於挑戰的皇帝就係靠發動文革,橋唔怕舊至緊要受,何況老毛玩女比這個泰王還更多。

朱拉蘭尼色里的《Planetarium》係人人都倒模化標準化;阿彼察邦韋拉斯花古的《Song of the City》仲簡單:所謂推銷安眠機其實即係一句埋尾「瞓啦柒頭」 - 反正你們根本無力改變現狀掌握未來,還不如夢想發達,瞓飽就好,咪諗咁多。想起香港版還是一句警戒「切勿低頭」,正如飲到鋁水時想想七億人冇乾淨食水用,其實幸福係我們香港人。

原文刊在此

陸客嘆等車等餐死、食肆迫爆齊齊企 朱凱廸:香港孭緊自己孭唔到嘅負擔

$
0
0

本年開始的「社區新聞計劃」,工作坊已於今年十月圓滿結束,參加者以社區報人身分走入社區,報導各區大小事,書寫社區願景!以下為東涌社區報《東蔥報》與獨媒編輯室合作報導。

立法會議員朱凱廸東涌團隊昨日(10日)於東涌市中心舉辦社區論壇,吸引不少內地旅客駐足甚至發言。有旅客表示,團費包括了巴士費用,故使用公共交通到東涌,相當費時;東涌食肆爆滿,團員大多只能站立吃飯,或被迫坐在樓梯食飯盒。論壇嘉賓姚松炎批評政府明知大橋開通帶來的人流、車流負荷,卻未有檢討規劃,令旅客依賴既有社區設施。朱凱廸則強調旅客不可「無限量」增加,「香港係孭緊自己都孭唔到嘅負擔」,將會在立法會反映居民及旅行意見,促政府效法台灣等地限制旅客人數。

WhatsApp Image 2018-11-10 at 18.32.38

參與論壇者中不乏內地旅客,姚松炎及朱凱廸多番主動邀請旅客分享行程及感受,並讓東涌街坊講述大橋開通後對居民日常生活的影響。一位廣州旅客表示,他與友人跟團來港參加一日遊,團費包括了B6巴士費。該團坐旅遊巴到港珠澳口岸,早上6點出發,再轉公共巴士到東涌及昂坪,來回都需要各等候一小時。午餐在富東廣場,但食肆爆滿:「好旺人!企喺度食飯,哈哈!」有團員因而坐在郵政局門外食飯,形成市中心陸客「周街坐」的情況。

一位東莞旅客則報名「香港地接社」的一日遊,團費為300元,行程只有從港珠澳大橋到東涌名店倉,來東涌已花了3小時。他同樣不滿東涌的食肆不足,令團友被迫坐在樓梯食飯盒。

東涌居民表示昨日由水口返東涌,需要等六架車,「好離譜」。另有東堤居民投訴東薈城周邊交通極度繁忙,人車爭路問題嚴重,十分危險。

不過,也有大澳街坊認為大橋只是剛開通,相信「果邊(東涌東)填緊海,慢慢會好」,籲居民包容:「我住大澳都辛苦,但要畀多兩三年時間政府做嘢。」

DSC_2245

嘉賓姚松炎於論壇一開始就指出,十多年前討論興建港珠澳大橋時,已提出注意落橋位的選址問題,因為主要落橋位定必引來大量人流、物流、車流。「今日我提早45分鐘到東涌,走入富東廣場、名店倉,發現東涌的商舖、食肆都爆滿」,可見政府當年沒有聽取意見檢討社區規劃。

姚松炎批評現時政府沒有為港珠澳大橋的開通而增加相應的社區設施,卻依賴原有社區,例如茶餐廳、巴士路線和屋邨商場,完全忽略了東涌的社區承載力。

朱凱廸表示,東涌「迫爆」的問題必須從源頭著手解決,必需評估社區承載力,並限制遊客總額。他指出,熱門旅遊點台灣亦有設限制,每日只接受6,000個自由行大陸旅客來台,而香港比台灣面積小許多,卻要承載每日十多萬的陸客,「香港係孭緊自己都孭唔到嘅負擔」。他表示,去年訪港旅客人數約4700萬人,但今年上半年已達到3000萬,「搞到旅客、居民都似走難」,強調旅客不可「無限量」地增加。他又關注是否有濫用團體簽證,以及領隊是否黑工等問題。

DSC_2250
一班車客滿前已有另一班車在後等候接載乘客

DSC_2252
DSC_2276
昨日繁忙時間4時半至6時半,候車隊伍很快能上車,未見長龍滯留

昨日東薈城對出廣場仍人頭湧湧,惟早前屬「重災區」的B6巴士站秩序有改善,再不見人龍滯留的情況。巴士繁忙時間班次加密至約5分鐘一班,一班車客滿後即有另一班車到達接載乘客。

荃灣區議員譚凱邦及其他地區組織昨日於現場同時追截導遊,要求對方出示證件,以打擊非法旅團。「東涌人」召集人王進洋透露,今日稍後行動將會升級,「光復東涌」。

《東蔥報》記者:馮小燕
獨媒記者:梁敏德

遼寧爆發大規模反污染抗議

$
0
0

原文連結:中國勞工論壇

2017年中國全國氧化鋁產量約6500萬噸,而今次遼寧因抗議取消的幾個工廠計劃總年產量高達2450萬噸,顯然將嚴重惡化產能過剩問題。

中國勞工論壇 報導

8月初,遼寧省朝陽市、蓋州市等地大批市民上街抗議,反對政府在當地興建氧化鋁工廠。群眾擔心工廠會造成污染,危害健康。在群眾的反對行動下,朝陽、蓋州兩地及遼寧其他3個城市在短短幾天內取消了各自的氧化鋁項目。以往的種種事件表明,由於官商勾結,興建項目前的“環境影響評估”經常只是“走形式”,環保要求形同虛設。而且2016年山西氧化鋁工廠污染事件仍讓群眾心有餘悸。今次投資遼寧氧化鋁項目的國家電力投資集團和中國鋁業也曾涉入那次事件。因此今次以及以往的諸多反污染抗議體現出群眾對親資的中共獨裁政府嚴重不信任。

朝陽的工廠計劃年產量1000萬噸。財新網采訪的一名鋁業資深人士說,建設這麼龐大的項目本身就是一個瘋狂的想法,因為它既無法處理排出的大量赤泥,也難以找到足夠的銷售市場。赤泥是生產氧化鋁時產生的污染性廢渣,可能造成嚴重的地下水污染。朝陽工廠選址靠近水源地,因而更加危險。支持興建工廠者稱,這些項目能夠幫助拉動東北地區衰頹的經濟,並創造數千個就業崗位。但實際上群眾難以從這些項目中獲益。2017年中國全國氧化鋁產量約6500萬噸,而今次遼寧因抗議取消的幾個工廠計劃總年產量高達2450萬噸,顯然將嚴重惡化產能過剩問題。這意味著,工人不僅會被壓低收入,同時還要承受污染和疾病。

今次群眾抗議取得了勝利,甚至對未發生抗議的地區造成壓力,因為其他地方政府擔心抗議行動會蔓延到本地,變成更大規模的聯合抗爭。但按照以往經驗可以想到,中共政府和這些大企業會試圖將項目轉移到其他地區。因此反污染抗爭不能局限於鄰避運動,必須要有跨區域乃至全球性的聯合行動,並聯系到反對資本主義及其種種惡果的工人運動,這在空氣污染、水污染和氣候變化等區域性乃至全球尺度的環境保護中尤為重要。因此,想要徹底終結環境污染,使人類的生存環境真正宜居,必須需要一個社會主義的替代綱領,終結追求利潤最大化、由資本驅動的資本主義經濟制度。

小學雞畢業了

$
0
0

1. 不知不覺,連「小學雞」艾沙雲都低調地宣布退役。

2. 最初莫講叫佢做「小學雞」,其實就連佢叫「艾沙雲」都唔係好知,只記得傳媒曾經報道過,有個俄仔帶領辛尼特歷史性奪得足協盃冠軍,仲當選埋全場最佳球員。

3. 對於我,真正認識艾沙雲係08年歐國盃八強對荷蘭嗰場波。嗰陣嘅荷蘭分組賽所向披靡,3戰全勝入9球失1球;相反俄羅斯只係次名出戰,入波同失波都係得4球,情況就好似賭俠想拎10蚊贏2500萬,邊有可能呀?除非有特異攻能嘅星仔助陣啦,而當年嘅艾沙雲就係呢個人。

4. 百二分鐘入面入1球1助攻,幾乎係一個人搞掂荷蘭,贏3-1嗰球佢充分利用「界外球唔計越位」嘅規則,再用假身呃過後追防守嘅奧查,繼而射穿雲達沙大細龍門。嗰一刻,已經冇人唔識呢位「沙皇」。

5. BTW,其實我都唔明點解當年艾沙雲會揀阿仙奴。講起呢單轉會真係經典,過程一波N折,去到冬季轉會窗最後一日都仲拗緊嗰120萬差價(一貫雲加作風);好喇好喇,艾沙雲自己倒貼120萬出嚟,點知無啦啦fax機壞咗、又大風雪影響航班,有傳媒已經報道轉會破裂,個個都打定輸數,但最後一刻又畀佢加盟到(聽聞最後搞到用email確認轉會)。如果轉會市場都有「七不思議」,呢單轉會肯定榜上有名。

6. 講真,艾沙雲真係當年阿仙奴嘅及時雨。加盟半季13場比賽踢咗12場,6個入球8個助攻,只係半季時間,呢個一臉稚氣嘅「23號仔」已經成功征服咗一班阿仙奴球迷,令佢哋喺貧困絕境中見到一絲希望。(不過好記得加盟初期真係場場70分鐘貨仔)

7. 一場波有8個入球出現勁啲?定係一個人入4球勁啲?我都唔知,只係知艾沙雲首次到訪晏菲路就上演「大四喜」,我永遠都會記得佢入到第4球舉起嗰4隻手指嘅慶祝動作。呢隻小學雞,一啲都唔弱雞。

8. 題外話,呢隻小學雞點解叫小學雞?明明3張野都仲係童顏樣,企埋去啲小朋友堆毫無違和感,舉手頭足成個小學生咁,望住佢硬係有種莫名嘅喜感,睇親佢啲相就好好笑,表情冇張正常。我諗呢個都係其中一個原因令人對佢念念不忘。

9. 講真,艾沙雲喺我眼中絕對係好波之人,但無奈呢隻小學雞嘅高峰好短暫。一個人狀態忽然下滑有好多個原因,受傷所致?年紀問題?沉迷酒色?定係教練錯用?真係唔知,但當你見到米9嘅LORD賓打右中場,出波畀打正前、只有米7嘅艾沙雲頂波,成件事就會覺得9唔L搭8,唔多唔少雲加錯用都影響咗佢嘅表現,只差在呢個到底係咪主因。

10. 老人家批評艾沙雲欠缺鬥心,去到後期直情雪埋沙皇用都唔用,最後再將佢返去辛尼特。老人家話希望佢可以返俄羅斯搵返鬥志,但嗰陣嘅艾沙雲已經唔係加盟嗰陣咁L屈機。翌季,艾沙雲結束當兵生涯,正式回歸辛尼特,從此淡出球迷視線。

11. 偶爾都會聽到艾沙雲嘅消息,聽聞都有一段小陽春,但係佢已經唔再係傳媒筆下追蹤嘅重點,過成點都好似冇人care了…

12. 由成名到全盛再到迷失,成個過程都好似只係幾年嘅事。

13. 有啲人高峰時間真係好短暫,但已經足夠令人記住佢有幾勁。

14. 37歲,掛靴,呢隻小學雞,終於小學畢業。

足球說故事 Facebook Page


東涌迫爆 姚思榮倡開放東人工島旅遊 不入港境

$
0
0

圖片來源:《港珠澳大橋通行指南

(獨媒特約報導)港珠澳大橋上月通車後,大量內地旅客經大橋湧入香港,迫爆東涌。立法會議員(旅遊界)姚思榮促盡快按原定規劃,開放未入港境、大澳對出的港珠澳大橋東人工島作旅遊用途,分流旅客。

本周末,大量旅客繼續湧入東涌,團體「東涌人」昨發起「光復東涌」行動,促警方檢控內地非法導遊。

立法會議員姚思榮今早出席now新聞台《時事全方位》節目時,續倡屬珠海市管豁的港珠澳大橋東人工島,按原定規劃開放作旅遊用途。他指不少內地旅客主要為參觀大橋,「無必要嚟東涌」,又指業界正研究分流旅客到黃金海岸及新田購物城。

about_overview1_p23l
東人工島早預留作觀光用途

經營往來口岸至東涌的大嶼山巴士B6線的冠忠巴士集團,主席黃良柏指,大橋的人流遠比預期為多。運輸署當初招標巴士路線時,預期初期人流約為2.5萬人,但實際開通時人流最高逾10萬人。黃良柏指昨日已抽調巴士及人手,提供單程1.3萬人的載客量,最終客量約為9,800人。

黃良柏指,部份經大橋來港的人流並無經大橋離開,大橋口岸接駁巴士「金巴」,部份珠海方的車輛晚上在香港等候逾兩小時才能載客回珠海,認為政府需詳細檢視旅客的走向。他又引述數據指,昨日B6線的乘客中,約有四成為長者(內地60歲以上為長者),認為可分流他們至平日來港,不需集中於周末。

DSC_2276
嶼巴B6線在過去的周末增加班次及改善排隊安排後,情況已大有改善

嶼巴同時經營昂坪及大澳往來東涌的巴士線,黃良柏指兩線乘客量增加三至四千人,促運輸署容許嶼巴開設由人工島直往昂坪及大澳的巴士服務,令旅客不需在東涌轉車。

離島區議員郭平則認為,東涌市中心配套不足,無法接待大量旅客,目前是香港形象、居民及旅客「三輸」。他促限制旅客人數,在準備妥當後才逐步開放,「大澳已經爆曬燈,未搞掂就唔好湧咁多人落嚟」。他又憂未來陸續開放的自駕遊及「一小時生活圈」概念,將會是東涌的另一個「 炸彈」。

王進洋認同不少旅客只為到大橋「朝聖」,根本不希望逗留在東涌。他指「光復東涌」行動成效不俗,警方在他們壓力下才打擊黑工,「比等政府效益快好多」,他又促政府讓區議會擁有當年市政局的實權,由議會制訂應對措施。

\cdms\hzm\dms00354\HZM8003QR-PD0015.dgn
東人工島位於香港境外、大澳對出

自閹

$
0
0

如果不是來自澳洲的大館總裁簡寧天(Timothy Colnin)當初閉門拒絕流亡英國的作家馬建出席演講,相信香港不會有太多人認識馬建及其作品《中國夢》。

特區政府不發工作簽證給外國記者協會的馬凱(Mallet),果然是殺雞儆猴的高招,令到一眾在港工作的外國人個個提心吊膽,好像簡寧天這種年薪高達七位數的筍工,莫不自行揣測上意,以討好特區政府希望繼續獲發工作簽證。

簡寧天畫地為牢,就不怕影響香港的言論自由?
哈哈……

如果自閹的周浩鼎去非洲打理一家文化劇院,他會否拼死保護非洲的言論自由?

回頭說馬健,英國有傳媒稱之為 China's Solzhenitsyn「中國的索忍尼辛」,索忍尼辛(1918~2008), 即獲得1970年諾貝爾文學獎的前蘇聯作家,因為出書批評前蘇聯獨裁政權的勞改營而被迫流亡海外。

無獨有偶,馬建亦多次批評漢族大舉移民西藏、與及揭發新疆勞改集中營之違反人性,最終亦被逼流亡英國。

我還未讀《中國夢》 這本書(由流亡海外的藝術家艾未未設計封面),據說內容穿插七段科幻故事, 講述中國有一個部門專門替人清洗和改造夢境,明顯針對習近平提出的「中國夢」。

其中有講述一些作惡多端、高高在上的人,因為骯髒的所作所為每晚被噩夢纏繞,希望盡快清洗……

是不是在說他?
或她…………

韓國大法院判日本企業須向強徵勞工賠償,越走越遠的日韓關係⋯⋯

$
0
0

第二次世界大戰發生至今已經有70多年,但其遺留的問題一直深深影響著全世界的局勢,美國繼續成為多個國家背後的主人,社會主義被演繹成現今的中國北韓式共產主義。而其一一直未能平反的戰後問題,就是日本軍國主義以下造成的嚴重傷害,如慰安婦、大屠殺等,韓國大法院最近就日軍強徵勞工的事件出突破性的判決,究竟從中反映了什麼民族血淚史?如何展現出現今膠著及僵化的日韓關係?

韓國大法院於星期二作出突破性的判決,法院認證二戰期間被日本企業「新日鐵住金」俘虜的勞工的索賠償,同時駁回日本法院拒絕賠償的決定。在賠償方面,大法院全員一致同意判處「新日鐵住金」需向2014年去世的其中5名受害勞工每人賠償責1億韓圜。大法院判詞更批評日本法院將傷害民族及社會秩序的帝國主義合法化,完全違反韓國憲法精神,故這次索賠權的案件不受1965年日韓所簽署的《請求權協定》影響,所有日本法院的判決均在韓國毫無法律效力。

若回顧《請求權協定》的條文,這可謂日韓在二戰後重新建交的證明條文。1965年由朴正熙簽署,該條文落實日本提供資金援助韓國重建經濟的同時,確定日本強徵韓國勞工問題已經完全解決,過往的賠償問題亦已解決。不過保守派的親日立場一直令人感到失望,例如《請求權協定》及朴槿惠在任期間與日本簽訂的慰安婦協議,都令韓國人感到不滿,皆因這些條約縱容日本政府繼續逃避承認戰爭責任。

而文在寅上台後,日韓關係可謂越走越遠,甚至出現多重危機。文在寅向來對日本立場強硬,早於2000年,人權律師出身的他便代表強徵勞工辯護,向日本政府提起訴訟,但多次都被法院駁回。不只文在寅,其他律師亦曾於1997年、2003年及2005年分別對曾強徵的日本企業提起訴訟,但法院認為1965年的《請求權協定》的效力令他們失去起訴的權利,故駁回訴訟。而至今,文在寅仍堅持《請求權協定》不能阻止個人索賠權,皆因這來自民間發起的訴訟,與政府協議不構成衝突。

根據韓國的歷史數據,日本佔領朝鮮半島期間,有約78萬韓國人被強制徵召成勞工,此數目還未將慰安婦計算在內。日韓之間未能正常建交至今,礙於日本政府還未完全正視戰爭責任,單單一個向慰安婦及勞工受害者的道歉,至今仍未聽見,不少事件仍未得到平反。在安倍晉三領導的保守派政府,不但對此判決感到憤怒,親政府的日本媒體更表示日韓關係或再度決裂以催谷不滿情緒。早於之前在濟州舉行的軍艦觀覽式出現的「旭日旗」爭議,還有需重新談判慰安婦協議的問題,至今仍無疾而終,日本因堅持要在參與觀覽式的軍艦上懸掛「旭日旗」而臨時退出,重談慰安婦協議至今仍未見成效。在加上這次判決,日韓關係將出現無數暗湧。

同時,韓國大法院開下判處日本企業及政府敗訴的先例後,根據非正式統計,目前將會有約70間日本企業可能面臨同類型的訴訟,例如三菱及這次的新日鐵住金。更有預測指,戰時慰安婦受害者及受害者家屬亦會再次提起訴訟。屆時日韓關係將會更緊張。

和平、重新建交從來應是世界間的目標,不過日本政府面對遺留數十年的戰爭問題,依然未能正視,縱使曾作出賠償,但達成那些協議的主導者都是韓國親日派的總統。這種外交關係並非平等,而且縱容日本不為昔日的罪行負上正當的責任,並撥亂反正。韓國與日本同樣作為民主國家,理應知道司法部門為獨立個體,其判決理應受到尊重,日本政府更應該以此為鑑,正式就戰爭責任作出道歉及賠償,這不但能持續更有效的民主管治,而且亦能維持持久穩定的日韓外交關係。

大學現形記

$
0
0

摘要

中共不會放過香港的大學教育,其理由很簡單,看看國內的教育政策紅頭文件《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就明白,中共不會厚此薄彼的。

宣揚港獨的那班契弟畀位中共入,讓特區政府大條道理,話大學生唔生性,講粗口、推撞教職員、利用民主牆播獨,收緊學生會自主性,修改紀律委員會條款。

社會關注到大學的教職員越來越多來自大陸。本來,學術無邊界,但是,那班大陸學者不單講英文一舊舊,有些還無心教學,寫研科基金申請書亂吹,帶學生沒有責任感,其行為與大陸幹部無異。這是因為,在大陸,學者幹部一家親。

為什麼大學的管理階層咁喜歡大陸佬呢?這是因為,他們有後台,能為大學帶來不少資源。看看港大新校長張翔就知道。他其實是科研商人,在美國管理一個龐大的科研隊伍,網羅了很多優勢人才,所以在他的名下有很多科研成果。只有最優勢的科學家才能埋他的身,真有唐代詩人杜甫《麗人行》詩句的“慎莫近前丞相嗔”之勢。

港大關注組擔心李國章會連任校委會主席,是無知。張翔才是未來的港大沙皇。他到南京開會時,南京市長請他吃飯的。他和北京的關係好得不得了。我問了一位科學家啞口無言的問題,「張翔是科學家嗎?」

李國章有一個問題,他得罪了林鄭,是私怨。你認為,得罪了一個八婆,會有好過的嗎?

香港的大學盛行怪事很多,其中的一樣是:教授帶一些自己不懂的科研項目。這有問題嗎?沒有,因為那些大陸來的博士生會搞掂的,不會令他的導師尷尬。

科研洗錢

黑社會洗錢觸犯法律,但大學出現了一個怪現象,它與法律無關。香港的大學成了大陸學生和研究人員的中轉站,在黑暗中進行。這種過冷河的方法有點像黑社會洗黑錢,因無以名之,姑且稱它為「科研洗錢」。

港大的約一半研究生來自香港之外,當中約74%來自國內,這數字說明香港搞科技冇出路,但為何大陸仔願意到香港學習基礎理論呢?香港高等教育成了大陸培訓科研人才基地之一,尤其是中美貿易危機之後。這批人才回國有些是參加國防工業的。

在美國針對中國偷科技之後,在美的科技小偷需要一個避風塘,他們來了香港。香港搞量子電腦完全不入流,排在全球78間大學之外,也沒有經濟和工業效益。香港的大學突然間開了很多相關科研項目。對大學管理層來說,只要大陸佬帶埋嫁妝,貼大床,是沒有問題的。

例如,科大所說的,“由科大團隊研發的拓撲超導體,將可助拓撲量子電腦的實現。” (註一)是一句笑話。「拓撲絕緣體」的發現到量子電腦之間有一段很長的路,就算將來行得,香港不會有任何經濟好處。

量子電腦

量子電腦不外乎是一部快些的電腦,並非不可取代。同一問題,只要花很多錢,運算時間更長,總會解決的。這道理在比特幣中運用。鑄10元的假幣若花費20元,當然不會出現假幣的。

中美是全球投資在量子電腦中最大的兩國,這種競爭有些類似於當年美國人上月球,宣傳多於實用,美國佬當了一次蠢仔之後,以後都不再去月球。但中南海死要面子,在2016年12月,實現了十光子糾纏,就沾沾自喜。殊不知,外國人注重工業落實,中國人只會注意理論。有點要注意,中國的阿里巴巴、百度和騰訊投放了大量資源研究量子電腦(註二)。

解碼

量子電腦發展影響現時的電腦密碼編碼,因為它關乎全球的網上經濟,互聯網安全,因而這部份研究如火如荼。

配對基金

英國是全球第三大的量子電腦技術的領先國家,它們也搞政府資助與工業家投資配對基金的(3成定律)。但英國有真正的量子配件工業,它們主要由中小企經營,也有大企業購買其配件,裝置成品。英國在量子鐘上領先。

香港沒有,大學科研呃政府的方法是,找一些老友,由他們的工廠出項目,再向政府申請,由於全部申請大致如是,創新及科技基金是不會不批的。

原始自由主義

網絡慣用「左膠」、「極右」等用語,其實香港只有原始自由主義,以為政府一管就死,天使基金投資只要有2%成功就回本,因此,讓這些現代孔乙已呃吓政府無有問題,總會有回報的。但香港的情況與以色列完全不同,香港式配對基金永遠不會有經濟回報,因為香港的中小企無法制造高科技配件。

議會角色

香港在國務院垂青後,突然科技,預算案在投入創新及科技的並不少(註三),計有30億元的「研究配對補助金計劃」,100億元撥款的兩個科技創新平台、70億元和2億元的科學園企業的支援、20億元的工業邨土地撥款、每所大學的每年800萬元和「國家重點實驗室」及「國家工程技術中心香港分中心」的1,000萬元撥款、5億元的政府部門撥款(註四)。

相對地,英國的量子科技撥款的5年預算只有317億港元(註五)。為何英國在這方面這樣出色呢?它不但投資,它還依重國內工業,將金錢放在刀刃上和國會負上一個重要角色。

英國國會成立了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ittee(Commons),定期召開聽證會,邀請國內的科學家和企業家作證。在香港,我們只看到一班議員圍著楊偉雄攞 sound bit,係好唔同嘅。

一制

香港在土地(大灣區)、選舉(先由選舉主任選出代表)、言論自由(港獨唔講得)、新聞自由(趕走FCC副主席)、表達自由(大館審查馬建)等等,表示香港正走向一制。

高等教育的溫水煮蛙是走向一制的必然現象。其深刻現象比學苑事件、李國章事件簿等等更甚。

備註

註一
Quantum Computing in Hong Kong

6 July 2014

HKUST Physicists Discover Novel Materials For Developing Fault-tolerant and Practical Quantum Computers

HKUST 25th Anniversary Distinguished Speakers Series:

Quantum Computing: A Great Science in the Making

由科大團隊研發的拓撲超導體,將可助拓撲量子電腦的實現。

Department of Physics, HKU - Research - Quantum Computing and ...

2018年7月3日 - We focus on the theoretical study of quantum information theory and quantum computation. Our aim is to prove the security of various quantum

註二

September 24, 2018

DigiCert, Gemalto, and Isara Partner to Create First Post-Quantum Public Key Infrastructure for IoT Devices

DigiCert, Gemalto, and Isara have gotten together to provide a full infrastructure with all the pieces to provide a complete quantum-resistant cryptography solution including digital certificates and secure key management for IoT devices. In this partnership, Isara will provide the post-quantum encryption software which will run on a Hardware Security Module (HSM) supplied by Gemalto that will interface to the Gemalto digital certificate infrastructure to provide automated credential issuing for connected devices. Click here for more information.

Alibaba Group

Alibaba Group’s cloud computing subsidiary has partnered with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to establish the Alibaba Quantum Computing Laboratory in Shanghai, China. The laboratory combines the technical advantages of Alibaba in classical calculation algorithms, structures and cloud computing with those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in quantum computing, quantum analog computing and quantum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t is conducting research in quantum theory with a view towards discovering ground-breaking security techniques for e-commerce and data centers, as well as to enhancing computing performance.

Accenture

Accenture Labs has formed a research group that is partnering with 1QBit to explore potential use cases for quantum computing by industry. They have recently publicized some work they are doing with 1QBit and Biogen to apply quantum computing to accelerate drug discovery. Accenture Labs and 1QBit have mapped out 150+ promising use cases where applying quantum computing might be used.

Baidu has launched its own institute for quantum computing dedicated to the application of quantum computing software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Baidu Quantum Computing Institute will be headed by Professor Duan Runyao, who had been the director of the Centre for Quantum Software and Information at the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ydney (UTS). The company is seeking to apply the potential benefits of quantum technology across its businesses, from online search to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following similar moves from its rivals Alibaba and Tencent.

World's first quantum computer for chemical bonds simulation

Source: Xinhua| 2018-07-25 00:16:20|Editor: Mu Xuequan

The World's First Practical Quantum Computer May Be Just Five Years Away

Is China winning race with the US to develop quantum computers?

Chinese funding to research the next generation in computing may be dwarfing American efforts, according to US experts

註三
推行為期五年的「科技專才培育計劃」,包括「博士專才庫」企劃,資助獲「創新及科技基金」撥款的機構,以及香港科技園公司╱數碼港的培育公司和從事創科工作的租戶,聘用兩名博士後專才從事研發工作;以及「再工業化及科技培訓計劃」,以2:1的配對形式資助本地企業人員接受高端科技培訓,尤其是「工業4.0」有關的培訓。(創新及科技局)

註四
98. 我在去年《施政報告》中提出循八大方向發展創科,並投入龐大資源,這個策略廣受業界認同,並取得良好進展,包括:

為本地企業合資格的研發開支提供額外稅務扣減的法案7,已進入立法會最後審議階段,通過後將惠及企業在2018-19年度投入的合資格研發開支;政府亦已接納了由徐立之教授領導的檢討研究政策及資助專責小組的建議,向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轄下研究資助局(研資局)的研究基金投入額外200億元,加強大學的研究實力,以及建議成立30億元「研究配對補助金計劃」,增加研究撥款來源;

取得立法會通過100億元撥款,在香港科學園建設專注於醫療科技和人工智能及機械人科技的兩個科技創新平台。法國的巴斯德研究所(“Institut Pasteur”)和中國科學院轄下的廣州生物醫藥及健康研究院和北京自動化研究所已率先表達意願加入平台,與本地大學和科研機構合作。我們的目標是首批科研機構可於明年下半年開始陸續在兩個創新平台建立實驗室。在匯聚科技人才方面,政府已推出「科技人才入境計劃」及「科技專才培育計劃」。政府亦接納上述專責小組的建議,支持研資局推出「傑出學者計劃」,在引入、培訓及留住人才等方面三管齊下,壯大本地創科人才庫。稍後在港成立的「大灣區院士聯盟」更令我們的人才庫「如虎添翼」;

創新科技署已於今年7至8月與六間投資公司共同落實「創科創投基金」,以配對形式投資本地創科初創企業,而香港科學園(科學園)和數碼港亦分別獲政府撥款70億元和2億元加強其對進駐的企業的支援;

落馬洲河套區「港深創新及科技園」的基建工程已於今年6月展開,目標是在不遲於2021年提供首幅可興建設施的土地。科學園的擴建工程將較預期提早一年於2019年年內完成;而「創新斗室」人才公寓,以及將軍澳工業邨的「數據技術中心」和「先進製造業中心」亦會如期在2020年起陸續完成;

創新辦正進行檢視現行法例及法規的工作,務求清除窒礙創科發展而不合時宜的條文,創新辦正徵詢相關界別的意見和疏理須檢討的範圍;

開放政府數據,可為科研提供所需的原材料。我們已在上月敲定開放政府數據政策和推行措施,促進智慧城市發展。政策要求所有政府部門須在今年年底前制訂和公布其年度開放數據計劃。此外,醫院管理局(醫管局)正積極籌備大數據分析平台,讓學術研究人員參閱醫管局的臨床數據,並會為他們提供有關培訓,以便合作進行研究項目;

我們會於明年4月推出一套支持創新的政府採購政策,提高評審標書時技術因素所佔的比重,讓具創新建議的標書有更大機會中標。我們亦會加強與業界的交流和發放採購資訊,以助創科初創企業和中小企參與政府採購;及

科普教育是推動創科發展的重要一環。教育局會持續在中小學推動「科學、科技、工程及數學」(STEM)教育,加強支援學校為學生提供更多學習、觀摩和比賽的機會,讓他們發揮在科學及科技方面的潛能。教育局已在去年向學校發出「計算思維─編程教育」的課程補充文件,並已開始為學校領導層和中層管理人員舉辦STEM教育進深培訓課程。位於九龍塘樂富的「STEM教學中心」已開始運作。我們欣悉有機構計劃開辦全港首間主要以STEM為課程方向的學校,培養對創科有興趣的本地學生。我亦十分欣賞不同機構舉辦創科博覽、研討會和比賽,讓學生可以加深對科學技術的興趣和學以致用。為鼓勵以創科解決民生問題,營造熾熱的創科氛圍,政府會撥出5億元,在未來五年每年舉辦「城市創科大挑戰」,就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的議題,公開邀請各界提出創科解決方案。獲選的方案除可獲得獎金外,亦有機會在合適的公營機構試用,以得到實踐和優化。

99. 香港過去一年在創科發展方面最振奮人心,影響最深遠的是國家主席習近平的親自批示。習主席肯定香港擁有雄厚科技基礎和高質素的科技人才,是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的一支重要力量,並支持香港成為國際創科中心。今年5月,科技部和財政部推出新政策,容許香港的大學和科研機構通過競爭擇優方式,承擔「中央財政科技計劃」項目,並可以在香港使用有關資助,實現了本港科技界盼望多時的科研資金「過河」安排。而剛在9月底,科技部與創科局簽署了《內地與香港關於加強創新科技合作的安排》,為兩地創科合作提供頂層設計。

加速再工業化

100. 香港經濟雖以服務業為主,但隨著創科發展和推動研發,高增值的高端製造業其實大有可為。此外,高端製造業又會衍生一定的研發需求,有利提升產業對研發的資源投入,令本地大學及科研機構的研發蓬勃及持續發展。再者,高端製造業會為本港創科人才,特別是年青的畢業生,提供優質的就業機會。

101. 為鼓勵業界善用創科、應用智能技術和生產程序進行高端生產,及加速「再工業化」的實體發展,我建議撥款20億元,成立「再工業化資助計劃」,以配對形式資助生產商在港設立智能生產線。創科局會制訂相關運作細則,例如申請條件和審批機制等。科技園公司在大埔工業邨設立的「精密製造中心」和稍後落成的將軍澳工業邨「先進製造業中心」可提供設施予業界進行智能生產。我亦建議向科技園公司額外提供20億元,在工業邨尋找合適的土地,為專項先進製造業建設所需的生產設施。

推動技術轉移

102. 香港各所大學均有優秀出色的科研人才。為充分釋放香港的科研力量,促進技術轉移及研發成果實踐,創新及科技基金目前資助的三項有關計劃的撥款將增加一倍,即每所大學的技術轉移處每年可獲得的資助由現時最多400萬元增加至最多800萬元;「大學科技初創企業資助計劃」對每所指定大學的資助上限亦由現時每年400萬元提高至每年800萬元;以及每所「國家重點實驗室」及「國家工程技術中心香港分中心」的每年資助由現時500萬元提高至1,000萬元,以支持科研及成果轉化工作。

智慧城市

103. 去年公布的《香港智慧城市藍圖》提出超過70多項措施,包括發展數碼個人身份、智慧燈柱、提升政府公共雲端服務和建立新的大數據分析平台等基礎建設項目。在由我主持的委員會督導下,這些項目已陸續展開。

104. 推動智慧城市發展的一個重要目標,是提升政府的創新能力和城市管理水平。創科局於2017年年中設立科技統籌(整體撥款),支持各政府部門籌劃及推展科技項目,以提升運作效率及改善服務。至今,該計劃已支持超過40個由部門提出的科技項目,當中不少都是與市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例如採用科技輔助樓宇滲水調查、加強綜合天氣監測及提升跨境車輛及貨物的清關效率等。我會向計劃增撥5億元,以進一步推動各部門利用科技,為市民提供更好的服務。

註五
Scope of the inquiry

Quantum technologies have been selected by the Government as one of fourteen ‘core industrial challenges’ to be tackled through its Industrial Strategy Challenge Fund. The Industrial Strategy itself announced that the quantum technology sector will be allocated £20m of ‘pioneer funding’ and be the subject of a minister-led review. This follows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National Quantum Technologies Programme in 2013, and a Government Office for Science report on quantum technologies in 2016

November 1, 2018

UK Government Adding £235 Million ($304M USD) (234億港元)Funding Boost For Quantum Research

This £235 million funding will be in addition to the £80 million funding announced in September and provides a total of £315 million ($407M USD)(317億港元) for the five year period from 2019 to 2024 for their National Quantum Technologies Programme. The funds will be used to establish a new National Quantum Computing Centre, create a Quantum Challenge fund that will seek to commercialise quantum technologies in industries across the economy, and for a training and skills package to help develop a quantum workforce. For more details, you can view their press release here.

【逆流青年.3 】五個選區 建制議員做足110年 屯門五兄弟齊上強攻

$
0
0

(獨媒特約報導)在同一個區議會範圍,派出五人出選,想來都一定係大黨?

考慮明年出戰屯門區議會選舉的這五個人:黃丹晴、王德源、潘智鍵、羅焯勇以及曾振興,屬於一個叫「屯門社區網絡」的組織。

「屯門社區網絡」於2015年成立,以推翻良景邨大堂天價維修工程而開始為人所知。組織雖然規模不大,但就像兄弟幫,為街坊發聲、爭取權益。

訪問的晚上,五子一如既往的在辦公室處理不同事務,他們表情從容,背後卻背負著捍衛街坊權益的重任。五子計劃挑戰的現有區議員,全部是區內老手。

26歲的黃丹晴是註冊社工,對社區、居民都有一份使命感。他自發成為組織創辦人、負責「山景」區內事務。「山景」區的現任區議員是吳觀鴻,1994年區議會選舉在時稱「楊景」的選區勝出,至今已任區議員24年。

組織發言人王德源現為大學三年級生,年僅21歲經已成為組織核心人物,自小在良景邨長大,早前更成功團結居民推翻屋邨天價大堂維修工程。現任區議員、民建聯程志紅,1999年區議會選舉時代表一二三民主聯盟當選,及後改投民建聯,一直連任至今。

photo_2018-10-18_10-15-07
王德源

大學四年級生潘智鍵在「翠興」區工作,眼見區內議員與街坊割裂,希望以自己的活力改變當區。他坦言初剛開始落區時,派單張十個有九個半都亳不理會,但一直用心去做,慢慢便會得到信任,更會主動說聲加油。現任區議員、實政圓桌朱耀華,1994年代表民協在當時的「澤興」區當選,1999年選區重組後在「澤興」區勝出至今。

「景興」區的羅焯勇是大專社工系學生,他是當區居民。雖然曾經有被街坊責罵的經歷,但長時間付出得到他們的笑容,一切也是值得。羅的對手是區內建制派重量級人物、工聯會/民建聯陳有海,1994年在當時的「大興南」區勝出至今。

photo_2018-10-18_10-15-04
潘智鍵

33歲的曾振興則是業務經理,在「興澤」區工作。曾已經成家立室,雖然平日要兼顧家庭和事業,疲倦的他不遺餘力地關心社區大小事,竭力將組織的理念帶入社區。「興澤」的現任區議員、工聯會/民建聯徐帆,1999年起「興澤」當選至今。

他們的對手區議員資歷,合共達到110年,到明年區議會選舉時將達到115年。雖然部份老將或會換人,但其在社區的根基可想而知。

photo_2018-10-29_10-24-18

五子期望改變什麼?

曾振興批評,很多區議員都當自己是街坊福利會會長,只將撥款花在吃喝玩樂,王德源則以「用錢買選票、用權利賣居民」形容。

羅焯勇認為,政黨的「派嘢文化」忽略了組織居民。他們期望能讓街坊主動發掘社區議題、團結居民。

要參加區議會選舉,地區工作自然必不可少,這亦是「屯門社區網絡」工作重點。王德源形容他們是修橋補路的角色,例如見到路面有問題,就要求相關部門跟進,「唔理就 chur 到佢哋理」。黃丹晴表示,組織無時無刻都要有警戒性,需要深耕細作才可以注意事態的發展。

王德源表示,區議會作為民選架構,議員理應貼地了解區情。然而,現時屯門區議員仍存有非民意授權的增選委員制度、加上會議紀錄不記名,令市民難以追究。王德源期望讓區議會有更多非建制派的聲音、保衛居民利益。

五子對手實力深厚,黃丹晴表示會以樂觀心態面對,不論結果如何也會用盡全力去做,因為「你幫過街坊,佢哋會睇到。同樣你害過街坊,佢哋都會記得」。

眼見香港作為有自己政府的地方,但有些權力卻一直被蠶食,驅使五子走出來,保護屬於自己的香港。

【逆流青年】
序.年青人,有咩野驅使你?
1.社民連陳皓桓:無政府搞嘢,無今日嘅我
2.黃銳熺:歷經老細被DQ 留守社區延續傘運
4.政治紅線封殺本土派 天民台巫啟航:相信未知的可能

記者:盧芷晴

Viewing all 40299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