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Viewing all 4028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新舊《月光光心慌慌》:從「終極女孩」到「終極阿嬤」

$
0
0

文:陳穎

隔了四十年,奠定約翰.卡本特(John Carpenter)的恐怖電影之路的《月光光心慌慌》(Halloween)被重啟。單說「重啟」或不足為奇,畢竟,早在2018年的同名續集面世前,於1978年一躍而成恐怖電影經典、並有份開發恐怖電影之次類型(subgenre)砍殺電影(slasher film)的原《月光光心慌慌》,已被「重啟」多次。[1]那麼,作為原《月光光心慌慌》的第十部續集、整個系列的第十一部作品,新《月光光心慌慌》又有甚麼特別呢?這不但是觀眾會問的問題,也是創作者必須回答的問題。面對這個問題,新《月光光心慌慌》倒是有備而來。召回潔美.李.寇蒂斯(Jamie Lee Curtis)演倖存者洛莉.史特羅德(Laurie Strode)未必特別,她在原著及一眾續集中,先後五次飾演該角;相比之下,尼克.坎斯羅(Nick Castle)的回歸更加特別,只有相隔四十年的這兩部《月光光心慌慌》(Halloween)是由他來演殺手麥可.邁爾斯(Michael Myers)的。[2]於是,倖存者與變態殺手的共同回歸,是這部最新續集的特別之處。再考慮到其完全跳過此前續集、直接承接原著的續寫策略,[3]則新《月光光心慌慌》可以說是與原著來了一場既隔代又直接的對話之餘,也是倖存者與殺手之間對話的延續──換言之,看新《月光光心慌慌》不只要看洛莉與麥可的關係如何被複製,更要看其如何演進。

把洛莉與麥可之間形容為「關係」,似乎有點奇怪;不就是倖存者與殺手的「關係」嗎?不就是被追殺與追殺人的「關係」嗎?洛莉與麥可之間不成「關係」──至少不是我們認知中的關係──原著中的洛莉始終逃避麥可,寧可「關係」從未發生。然而,新續集沒有讓洛莉得逞,更在複製這段不成關係的「關係」時,把「關係」弄得更複雜。相對於原著中的追與逃,新續集中的麥可依然追、洛莉依然逃,洛莉卻也反過來追麥可。儘管在新續集開場不久,兩名記者到精神病院訪問即將被轉移至最高警戒監獄(maximum security prison)的麥可卻問不出半句話來,繼而找上洛莉時,她反問記者:「麥可.邁爾斯殺了五個人,他倒是人類,我們需要了解他;我離了兩次婚,我卻是個神經病。」[4]洛莉不屑記者視麥可為有必要並可以被了解的人類,當然也拒絕了記者隨後着她與麥可坐下對談的請求,弔詭的卻是,正如記者的直覺,洛莉也許確是唯一能使麥可開口的人。洛莉也許跟麥可是同一類人,正如記者的解讀:「一頭怪物創造出另一頭怪物」(one monster created another)。這個說法乍聽比把洛莉與麥可之間形容為「關係」更扯。麥可是加害者,洛莉是受害者,甚麼叫兩者是同一類人?難道洛莉既是受害者卻也是加害者,需要為自己被害負責?不過,同一類人未必是指一模一樣的兩個人,也可以指位置同等的兩個人。新續集的其中一個有趣之處、也是其在開場不久的這一幕就開宗明義的,就是將洛莉和麥可置於對等位置。

洛莉的反問一方面把麥可「非人化」(dehumanize),一方面也把自己「非人化」;又或者應該說,未必是洛莉首先將自己「非人化」的,但在她所身處的社會裡,一個女人若離婚兩次,又弄丟了女兒的撫養權,便形同「怪物」。在新續集中,已成白髮阿嬤的洛莉不再如四十年前的金髮少女般獲得同情,這動搖了她在原著中絕對受害的位置;當洛莉不再只是受害人,麥可與她之間追與逃的「關係」也就變得沒那麼絕對。洛莉也可以當追的一方,她向霍金斯警長(Frank Hawkins)表明自己每晚期待麥可越獄,只為趁機把他殺死,[5]隨後,她的行為也印證了這段仇恨宣言──她在麥可轉移之夜驅車到現場監視,麥可在轉移途中逃走後,她又追蹤他至兇案現場,最後更利用早已設好的陷阱置他於死地。值得注意的是,洛莉成功轉逃為追的前提並非她作為受害人、擁有復仇的正當性──尤其是她的受害人位置一再被認定她是因為走不出創傷才會表現瘋癲的女兒凱倫(Karen Nelson)及女婿質疑──而是她並不優於麥可、她與麥可其實相似。

從選角到角色設定,新續集都很刻意地要從原著繼承洛莉與麥可這兩個角色及其「關係」,並也很刻意地要將此「關係」從對立扭轉成對等,但對洛莉與麥可作對等閱讀,倒不是新續集的專利;事實上,卡洛.克洛弗(Carol Clover)在其於1992年出版的《男人,女人與電鋸:現代恐怖電影中的性別》(Men, Women and Chain Saws: Gender in the Modern Horror Film)中以原《月光光心慌慌》為例時就指出,卡洛所屬的「終極女孩」(Final Girl)與殺手冥冥中有所聯繫(a certain connection)。[6]「終極女孩」是克洛弗在該書中提出的經典理論,她觀察到在七、八十年代流行的砍殺電影中,總有一個女孩死裡逃生,(結局A)撐至獲救或(結局B)親手殺死殺手。[7]「終極女孩」中的「終極」固然是指直到結局依然不死,但更重要的是「女孩」所象徵的性別意義,亦即倖免於難與倖存者的性別有何關連?為何不死的必然是個女孩,女孩的女性特質為何使她不死?

然而,女孩不死不是因為女性特質,更是因為陽剛氣質(masculinity)。克洛弗筆下的「終極女孩」是女童軍、書呆子或技工,她比身邊的女孩來得性被動、甚至排拒性愛(克洛弗所舉的其中一個例子就是洛莉,在原著中,面對好友安妮〔Annie Brackett〕擅自替她與心儀的男孩安排約會,她寧願推卻),卻也更警醒和機智──「終極女孩」是男孩子氣的(boyish),克洛弗如此總結。[8]這倒不是說性被動或排拒性愛、警醒和機智專屬於男人,只是,這些特質把包括洛莉在內的「終極女孩」與同一部電影中享受性愛、通常於性愛前後或過程中被殺害的陰柔女孩區隔開來。「終極女孩」因排拒性愛而進佔道德高位,活命是她所得的獎賞,她卻也因而遠離陰柔,迎向陽剛。她的「盟友」不再是陰柔女孩,而是與她一樣沾有陽剛氣質的殺手。[9]

如此,克洛弗以陽剛氣質作為共通點,把洛莉與麥可連成一線;而原《月光光心慌慌》的洛莉與麥可既是助克洛弗推演出此結論的主要分析對象,當這對宿敵(或「盟友」)被完整地複製至新《月光光心慌慌》時,不免令人好奇克洛弗的分析是否也適用於新續集,新續集又會否令克洛弗的分析有所推進。如果在原著中,陽剛氣質是洛莉與麥可的共通點,也是洛莉得以存活的關鍵,那麼,新續集開宗明義地將洛莉與麥可對等──既要對等就不能只當受害者、倖存者,更要化身復仇者──則比原著更加陽剛。發生在四十年後的新改編不用像原著般,鋪陳洛莉如何從陰柔女孩中脫穎而出,走上陽剛之路。新續集的洛莉一登場就已經很陽剛,除了因為她不只是以受害者、倖存者的身分登場,更是以復仇者之姿登場,也因為如今的洛莉已非金髮少女,而是白髮阿嬤。

除非新續集有意探討老女人的情慾,如果沒有(顯然沒有),她便如一般人眼中的老人,被預設為低慾或無慾。年輕的洛莉儘管也低慾,但未至於無慾,她有喜歡的男孩,當安妮替她安排約會,也等於給了她展現情慾的機會。然則,洛莉的情慾是被肯定的,而且也被允許展現,只是她自己拒絕,但她至少握有拒絕或接受的選擇權。反觀老洛莉,她連選擇的機會都沒有;這倒不是說新續集必須給洛莉安排一段戀情或甚麼的,才能證明洛莉的情慾,但新續集不但不給洛莉戀情,還用兩次離婚把洛莉的戀情/情慾掠奪殆盡。

更甚的是,離婚固然不是單方面的問題,但新續集圍繞洛莉與麥可,並未對洛莉在麥可越獄前及復仇以外的人生多加着墨。於是,雖然洛莉是為了復仇才把自己孤立起來,但孤立卻也為離婚提供了最理所當然、也是文本內的唯一解釋。無論是記者,還是洛莉的女兒及女婿,都據此把洛莉看作「怪物」。洛莉在原著中,是撐至獲救的「終極女孩」,來到新續集,則進化成帶領女兒凱倫和孫女愛麗森(Allyson Nelson)殺死殺手的「終極阿嬤」(Final Granny);不變的卻是洛莉是陽剛的,她的陽剛氣質依然是她不死的關鍵,然而,為了比原著更加渲染洛莉與麥可為勢均力敵的對手,新續集也只能進一步把洛莉陽剛化、甚至去性化(desexualize)。

不過,與洛莉相對的麥可,其實並非徹底陽剛;克洛弗形容「終極女孩」為「男孩子氣的」之餘,也提到「終極女孩」並非完全陰柔,正如殺手也非完全陽剛。[10]換言之,「終極女孩」與殺手都是混和了陽剛與陰柔的複雜身體、雌雄同體(androgyny),而兩者之中,「終極女孩」這具陽剛女體(masculinity in conjunction with a female body)或這個陽剛女人(masculine female)比殺手這具陰柔男體或這個陰柔男人(feminine male)更勝一籌。[11]這解釋了為何(男)觀眾傾向認同「終極女孩」,多於與其生理性別相乎的殺手或其他男角。

「終極女孩」這套理論所處理的是觀眾的認同機制,按克洛弗所言,男觀眾本該認同男角,但撇除殺手,砍殺電影中的男角多為無關痛癢的配角(例如女角們的同學或男友),並且早死;男觀眾認同走過恐怖情節而終成英雄的傳統是其來有自,因此,砍殺電影的角色設定、情節及結局會迫使他們跨越性別地認同「終極女孩」。[12]至於殺手,躲在面具後的他太過模糊,難以引人同情和認同,而且最後不是死了,就是被擠出主敘事。[13]如果說,原《月光光心慌慌》告訴我們,「終極女孩」是這三種程度與構成不一的陽剛中最受青睞的,新《月光光心慌慌》可以問的便是,當「終極女孩」變成「終極阿嬤」,(男)觀眾的認同機制是否跟着改變。如前所述,老洛莉比嫩洛莉更陽剛,證據之一是老洛莉比嫩洛莉更由始此終地展現出警醒和機智(例如,電影開始時我們看到戒備森嚴的小屋,代表老洛莉四十年來都處於戒備狀態;電影結束時我們看到老洛莉如何利用小屋收拾麥可,將戒備貫徹到底),老洛莉卻沒有由始至終地受到青睞,反而從一開始就被與麥可相提並論為「怪物」。嫩洛莉的警醒和機智把陰柔女孩比了下去,老洛莉卻警醒、機智得過了頭;過了頭就不是警醒和機智,而是歇斯底里(hysteria),至少記者、女兒和女婿如此認為。此外,老洛莉也和嫩洛莉一樣性被動,嫩洛莉尚有選擇,而離婚且無對象的老洛莉則只能保持低慾、甚至無慾。

可是,如同其過了頭的警醒和機智,老洛莉的性被動不像嫩洛莉的至少讓她登上了高於陰柔女孩的位置,新續集裡的陰柔女孩要襯托的不是「終極阿嬤」洛莉,而是新「終極女孩」愛麗森。當盛載警醒和機智、不沉迷肉慾等屬陽剛的特質的不是少女之軀,而是老嫗之軀,陽剛氣質倍增,老嫗卻未因而獲益。(男)觀眾未必會更認同比「終極女孩」更陽剛的「終極阿嬤」,「終極女孩」因陽剛而被提升,「終極阿嬤」卻因太陽剛而被貶低。

既然如此,批評以太陽剛的「終極阿嬤」為主角的新《月光光心慌慌》太陽剛也不無道理,必須注意的卻是既然「終極阿嬤」並未因太陽剛而獲益,其太陽剛或可用來批判「終極女孩」那剛剛好的陽剛。「終極女孩」陽剛得恰到好處,假如太多,便太像男人(在新續集中最陽剛的角色,非洛莉的女婿、愛麗森的父親莫屬;他滿口髒話,並以「一家之主」的身分規訓他眼中的「神經病」洛莉),假如太少,則不足以貶低陰柔女孩。「終極女孩」那剛剛好的陽剛使她成為(男)觀眾最能認同的角色,卻不免貶低其他太陽剛或不夠陽剛的角色。

而「終極阿嬤」太陽剛,其陽剛卻不像「終極女孩」的排他。儘管新續集依然如原著般懲罰不夠陽剛的陰柔女孩,甚至更過之而無不及地排拒性愛(原著中的砍殺發生在性愛完畢後,而且有露點,新續集的男女連衣服都未脫就死了),但若不與不陽剛而與同樣具有陽剛氣質者比較,例如麥可,就會發現「終極阿嬤」老洛莉比「終極女孩」嫩洛莉更像殺手麥可──老嫗之軀所盛戴的陽剛氣質過盛,不會使她變身成道德聖女,她只能當「怪物」,與「怪物」麥可為伍。洛莉與麥可比在原著中更緊密的「結盟」複雜化了陽剛氣質本身及我們對陽剛氣質的理解,也複雜化了觀眾的認同機制,而這都是拜「終極阿嬤」的誕生所賜。當「終極阿嬤」老洛莉帶領新「終極女孩」凱倫和愛麗森取得最後戰勝,我們未必能說這是女人全勝(畢竟這些女人各有不同程度的陽剛),卻也難說是陽剛全勝(畢竟這陽剛也並不完美)。

注釋

[1] 包括:1981年的《月光光心慌慌2》(Halloween II)、1982年的《月光光心慌慌3:巫法巫天(Halloween III: Season of the Witch)、1988年的《月光光心慌慌4:煞回人間》(Halloween 4: The Return of Michael Myers)、1989年的《月光光心慌慌5:復仇夜》(Halloween 5: The Revenge of Michael Myers)、1995年的《月光光心慌慌6:黑色驚魂夜》(Halloween 6: The Curse of Michael Myers)、1998年的《H20抓鬼節》(Halloween H20: 20 Years Later)、2002年的《戰慄On-line》(Halloween: Resurrection)、2007年的《惡靈07:月光光心慌慌》(Halloween)、2009年的《H2:血染萬聖節》(Halloween II)。

[2] 在原《月光光心慌慌》的演員名單上,戴面具的麥可被列為「形狀」(The Shape),主要的演出者為坎斯羅,而沒有列明的東尼.莫蘭(Tony Moran)和湯米.李.華萊士(Tommy Lee Wallace)則在最後一幕中擔任替身。莫蘭同時飾演二十三歲、沒戴面具的麥可。

[3] 即使如此,新《月光光心慌慌》依然有與此前續集呼應或向其致敬之處。例如,結局裡洛莉與女兒及孫女聯手將麥可困於地下室,然後放火,與同樣以火燒麥可的《月光光心慌慌2》結局相似。

[4] 原文:“Michael Myers killed five people. And he’s a human being, we need to understand. I’m twice divorced, and I’m a basket case.”

[5] 原文:“Do you know that I prayed every night that he would escape?” “What the hell did you do that for?” “So I can kill him.”

[6] Carol J. Clover, Men, Women and Chain Saws: Gender in the Modern Horror Film, rev. ed.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5), 49.

[7] 同上,35。

[8] 同上,39–40。

[9] 同上,40。

[10] 同上,40。

[11] 同上,63。

[12] 同上,44。

[13] 同上,44。

原文刊在此


極高水平的《不自然死因研究所》

$
0
0

我是唸理科的,雖然那幾科成績不甚出色,不過之後的工作,理性分析抽絲剝繭不忽略每個細節是我常常要記住的。所以,對於要用腦而且分析厲害資料搜集做得足的劇集,我是特別喜歡的。

我知道這類劇集對於繁忙的都市人未必是他們那杯茶,所以,坊間很多探討特定職業的劇集都是掛羊頭賣狗肉的:在劇集當中滲一滲少許專業知識,但都是性格一樣樣最重要有感情線的。所以,看畢今年大獲好評的《不自然死因研究所》,實在不能不寫一寫這劇是如何精彩。

不自然死因研究所Unnatural Death Investigation Laboratory (UDI) 的成立,是因為日本作為先進國家,對於死亡事故作解剖的百份比低得可以:原因是資源,也有的是因為交通不便利,所以UDI的成立就是希望對於某些對於其家屬死因想得到答案的人獲得一個協助的地方,同時也會替警方或政府機構處理部份案件。UDI是由前厚生勞動省高官神倉保夫(松重豐)牽頭建立,旗下有兩名主要的法醫:中堂系(井浦新)及三澄美琴(石原聰美),協助他們的還有藥學系的臨床檢查師東海林夕子(市川實日子)及坂本誠(飯尾和樹),與及醫學生來當兼職協助的久部六郎(窪田正孝)。其他重要的人物有:跟他們有工作關係的人也非常重要:例如殯儀館協助運送屍體的職員,與及委托UDI的重案組探員。

由於我早前看畢也非常喜歡的《99.9%無罪真相2》,這部在調查案件上就純粹從法醫角度,以科學鑑證找出答案。劇集一直提及法醫雖然也是醫生,但薪酬低不被尊重而且極度厭惡,所以他們一直相信,他們的工作是為未來而做,同時也希望為已死不能發聲的人找到應該讓在世的人知道的真相。

所以,無論三澄——只有幾歲的時候就已經經歷母親殺死父親並餵他吃安眠藥再燒炭希望殺死家人及自殺,又或者中堂——幾年前親手解剖無故被殺的女友而一直未能為女友的死找出原因,兩人就最強烈的帶出了:至親至愛死去,在世的會一直質問自己:「為何死的不是自己?若果我當時怎樣怎樣或者就不會這樣,或者就不會後悔」之類之類,因此,他們的專業並執著除了要找到真相,還可以替在世的人釋懷,因為活著就未算失敗。

劇集的主角都是有血有肉的,所以他們的家人或背境也絕對沒有馬虎了事:例如三澄在父母身亡後被姑姑收養,姑姑三澄夏代(藥師丸博子)就成了他的母親,這位母親非常關心自己對於這位女兒的照顧教戲夠不夠,特別在三澄因為執著調查案件而未能如約跟未婚夫父母見面結果愛情都沒有了,夏代就更加自責;還有六部:生於醫生世家,自已卻對當醫生沒天份沒興趣,原本為了揭秘雜誌進入UDI偷料,結果慢慢被他身旁的專業同事們感染並感動,確定理想再勇敢向父親告白,這些也寫得很細緻。

當然,每一集的案件大都有其主題並有條理的曲折離奇而且劇情發展緊湊:例如第一集所講的平凡白領無故死去,到後來相信他是患有MERS並可能是他帶菌回到日本,家屬並傳媒一面倒指責的可怕;描述日本職場過勞致死對於死者家屬如何打擊(當然,所有員工一同尋找答案那一劇情有一點誇張);被告人對於性別歧視以致三澄為了幫他而要利用中堂的橋段;還有利用收集身體數據分折運動狀態的器材被利用殺人而提到異性認識等等,我都很記得。

要數到最喜歡有幾個:未婚妻突然被指跳海自殺,後來因為UDI協助知道真兇是誰,事主二話不說走去希望殺死兇手,這段跟中堂一直尋找女友死因的心情有很強烈的對比;關於校園欺陵而設局的殺人直播,到最後結局是讓人看得激動與憤慨;大火死者因為前科被懷疑被殺而死,最後UDI讓死者沉冤得雪,使其父母知道兒子原來已經改過自新,再側寫不願將亡妻骨灰接回家中的老翁小故事,感動得要命。

最後兩集實在是看得透不過氣來:真兇早早現身卻苦無證據讓他入罪,法醫被要求更改報告要他們違反專業,另一方面更想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製造完美兇殺案讓逍遙法外的人獲得懲罰,到最後如何成功將兇手入罪,太緊張寫得太好了。

石原聰美是我喜歡的女演員,從《親親兩姐妹》、《戀愛時間五至九》及《校閱女王》我都很喜歡他的演出(《高嶺之花》他演得很好但劇本害死他),這部演法醫,準繩專業讓人信服;另一驚喜當然是演中堂的井浦新,我沒有看過他的演出,但這一部從開初目中無人無禮貌到之後慢慢知道他的故事,看到他的軟弱與傷心(那段親手解剖女友後的短短半分鐘的劇情實在讓人十分心痛),啊,他演得太好了!其他演員都有極高水準的演出,否則劇集不如那麼精彩高質。

不知會不會有第二季(應該有吧,獲獎無數啊),但我是極極極極極力推介大家看這部劇。

原文刊在作者網誌
作者 Facebook Page

中國進入「失序」的新時代

$
0
0

今年2月中共19屆3中全會通過了有關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定和方案以後,中國就進入新時代的失序階段。因為1月召開了2中全會,2月又召開了3中全會,完全違反鄧小平時代創下的黨內生活秩序。之所以如此,乃是要為3月的13屆全國人大修憲撤銷習近平的國家主席任期規定。在習近平定於一尊以後,更因為習近平學習毛澤東的隨心所欲讓黨內政治生活亂套,也因為黨領導一切而讓全國政治秩序亂套。 這一切,卻以「改革」為名。

10月底召開的政治局會議,沒有提及11月要召開19屆4中全會,這也改變了每年秋天召開中央全會佈局第二年工作的規矩。想來,在習近平定於一尊以後,是否召開中央全會已經無關宏旨了,何況中國正處於多事之秋,政治經濟情勢千變萬化,避免黨內引發更多爭議,不如閉嘴。

而在所謂「機構改革」名義下,黨政機構的分分合合已經一片混亂,原來所謂「中央領導小組」,有的改為「委員會」,有的繼續維持「小組」名義,大多仍由習近平親自統領,到底這兩者有何不同,只有他知道。改革之後,許多原屬國務院的機構變為黨的機構,例如國台辦、港澳辦歸入統戰部,也就是削弱了總理而擴大總書記的權力。尤以最近改革的國安部,只有中央有,省級卻消失了,變成國安委員會的垂直領導而一通到底?因為省市沒有相應的機構。

本來黨的紀委部門凌駕政府的監察部門違背「依法治國」,然而改革下來更加莫名其妙。今年8月底召開的第十次全國歸僑僑眷代表大會開幕,習近平等7常委加上國家副主席王岐山等最高層黨和國家領導人全部出席,規格如此之高,然而代表中央致詞的不是掌管統戰工作的全國政協主席汪洋,而是排名在汪洋之後的中紀委書記趙樂際。中紀委的拿手是黨內反貪與整肅異己,而華僑僑眷大部分不是黨員,更非權勢人物,中紀委是擴權到黨外、海外統戰對象,還是被架空?如今國安部被神秘隱形,是否凌駕在中紀委與政府監察部門之上,以對付王岐山的勢力?

10月下旬的港珠澳大橋通橋典禮,中國政壇又有一次失常的表現。這個讓中港澳一體化的大橋,很符合習近平「一國一制」的思想,他作為典禮的主禮嘉賓,應該長篇大論宣揚習近平思想,然而他不但遲到,而且只講了「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就離開了,後來在小場合裡見大橋工程人員才說什麼大橋是「國之重器」。

而習近平進入會場的隊形也很微妙,最前面是習近平與香港特首林鄭月娥並肩進入,第二排是政治局常委、第一副總理韓正和澳門特首崔世安,緊接著是副總理劉鶴和中央辦公廳主任丁薛祥,以及香港兩名政協副主席董建華和梁振英。林鄭與崔都還不是黨和國家領導人,然而排在黨和國家領導人前面,對講究等級與前後次序的中共來說,這種突破也帶有功利主義性質,最要緊應該是林鄭與崔都非常聽話,讓習近平很滿意而享有這個殊榮。

這種失序和亂套以前只有文革期間才出現,例如中央文革小組因為毛澤東的個人意志而取代政治局;領導人出場隨時根據「政治行情」而變更排名次序。如今習近平炮製第二次文革,也就出現這種情況。然而也因為美國的強大壓力會導致政策混亂。毛澤東可以很快調整對美政策,習近平的反美、反日在黨內遇到很大的挑戰,政策更加亂套。習近平的個人獨裁能維持多久,是個很大的疑問。

原文為自由亞洲電台評論

向新加坡學習 - 收回土地!

$
0
0

推銷大型填海的團體不斷舉新加坡為例,說香港要向新加坡學習,但是他們沒有告訴我們,新加坡政府為了解決房屋問題,收回大量原本私人持有的土地,用來興建著名「組屋」,讓新加坡人安居。

新加坡國有化的土地從1949年約30%升到2006年87%(註1),政府有地在手便能建出容納八成人口的大量組屋。

(圖片摘自註1)

根據新加坡「規劃之父」劉太格介紹,過去數十年國有化土成功執行是組屋大業的基石,前幾天他出席在南京舉行的「新型全球城市研討會」,接受南華早報訪問時,認為香港毫不缺地(註2)。

他說:「衛星圖片可以見到香港有大量鄉郊土地,問題在政府能否取回這些土地 ... 所有城市都有法律容許政府收回土地,新加坡能夠成玏收回土地,因為我們一定貫徹規劃時答應有利人民的承諾」。

香港政府重視解決人民住屋問題,應該效法新加坡的成功模式,立即在新界的廣闊平原地上,規劃新的居民點,然後以規劃圖則和公眾利益為基礎,動用香港法例124《收回土地條例》收回所需土地。

走這個方向,香港政府有多個選擇,如棕地、地產商農地儲備、其他私人土地等,前兩者不少人討論過,後者相對被忽視了,據了解,新界有二千多公頃「祖堂地」,由於歷史原因遺留下來的特殊情況,基本上是無法買賣的荒地,新界居民願意提供給香港政府考慮(註3),這二千公頃的土地,比作為願景的東大嶼人工島還大,絕對值得我們以最大的努力去化為香港土地供應的選項。

與此事相關,認識到大型「新發展區」的推行需時太久,我建議香港政府放下舊時大規模開發「衛星城市」的模式,改為採取「化整為零」的策略,根據地理、水文、運輸、現有衛星城鎮和鄉村群落的位置等因素,規劃和建設數目較多的小型「15分鐘社區」(以前我介紹過這個概念,註4),為香港人創建方便和人情味較濃的生活空間。

走向未來,需要創意,填海建人工島,跳不出過時的思維框框。

正如推銷大型填海的團體所說,我們應該向新加坡學習,不過是學收回土地和用好土地,為人民安居作出貢獻。

參考:

註1 新浪財經,2018年9月21日:新加坡住房制度啟示錄:新加坡如何實現”居者有其屋”
註2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30 October 2018: Hong Kong should show public land acquisitions are in their interest, says father of Singapore planning Liu Thai Ker.
註3 香港01,2018年9月28日:劉業強撐公私營合作發展「祖堂地」
註4 《草雲居》,2016年11月15日:成都歸來看香港:城市規劃

東涌迫爆 謝世傑促設港珠澳大橋旅客入境限額

$
0
0

(獨媒特約報導)港珠澳大橋上月開通後,大量未有登記的旅行團湧到東涌,迫爆大嶼山。守護大嶼聯盟召集人謝世傑指,問題核心並非該些旅行團是否有登記,而是港珠澳大橋的「一小時生活圈」令自由行劇增,他促設旅客限額及叫停大橋自駕遊。

剛過去的周末,大批未有按法例向本港登記及找本地旅行社接待的旅行團,經大橋湧到東涌及大嶼山,連接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及東涌的B6巴士被迫爆,在東涌候車人龍長逾數百米。

今早now新聞台《時事全方位》節目上,離島區議員郭平指,自己2014年已向傳媒表示港珠澳大橋開通後東涌勢必淪陷,結果今日成真,批評政府失職。他指東涌市的道路網絡及設施並未預計有港珠澳大橋,整個市中心只有一個公眾廁所。過去數日旅客湧入,連超市的即食食物亦被掃清。

對於往來東涌及口岸的B6線,郭平指該線總站設於東薈城,結果輪候人龍令機場工友上班的S1線及往來逸東邨的38線的乘客受影響,批評稍為有交通常識的人亦不會將B6巴士站設於該處。

同出席節目的兩名旅遊業界代表則將問題歸咎於未有登記的旅行團,香港入境團旅行社協會主席謝淦廷指,東涌一直不是旅遊點而是過境點,「突然間嚟咗幾萬人,我地都傻咗。」。旅遊促進會總幹事崔定邦形容這些旅行團「不明來歷」,人數估計達兩萬人,令業界的應變措施包括額外花50多萬轉移8,000名旅客改用上環港澳碼頭失效。

崔定邦重申,業界安排的旅行團不會到東涌,又指業界有能力及願意接待這些旅客,期望他們能「歸位」,由本地旅行社安排行程。

IMG_3918

守護大嶼聯盟召集人謝世傑則批評旅遊業界未有正視問題核心,「大家都唔知講緊乜野」,指業界「大嶼山有事就叫人去廣東道,廣東道有事就叫人入大嶼山」,「攞嚟搞」,「人仲係度,只不過接待既人唔同咗。」他指問題不是該些內地旅行團是否符合資格來港,而是香港及東涌承載力的問題,「唔係非法變合法」。謝世傑指,從根本上難以避免有組織的自由行到港,認為要源頭處理訂立入境人數限額,並叫停開放自駕遊。

謝世傑亦提到,如今大嶼山南部的保育措施亦未落實,但大橋開放後的人海戰術將會大舉破壞大嶼山的環境,大嶼山未來將會變成爛地,促未有足夠準備下不應開放大嶼山,「即使開放亦應有限度。」

郭平則促遷移B6在東涌的巴士站,他亦不同意民建聯立法會議員兼區議員周浩鼎遷至北面達東路東涌臨時巴士總站的建議,指該處星期日已經人山人海,認為要「搬遠少少」,例如東涌新發展碼頭對面的空地。待數個月後東薈城第二期落成後,才將B6重新遷入第二期新巴士站。

IMG_3943
興建中的東薈城二期

郭平指已向離島區議會提交問題,將於本月19日討論,他認為短期巴士公司應加派人士,安排人龍在東堤灣畔一邊排隊,不要影響東涌港鐵站出口。

深水埗區議會通過修改準則 曾參選的建制組織無得申請撥款

$
0
0

(獨媒特約報導)針對建制派團體向區議會申請撥款時拒絕避嫌,民主派深水埗區議員提出修訂撥款準則,即曾派員參選的都不再被視作「非政府機構」,動議在甄啟榮支持下獲得通過。換言之,勞聯、石硤尾邨居民服務中心及南昌關愛社等建制組織將不能再申請撥款。

深水埗區議會社區参與計劃撥款準則》第 5.3.2 段列明:「就申請區議會撥款而言,立法會議員或區議員辦事處、政黨或政治組織,不會視作非政府機構。」民主派提出修訂為,「就申請區議會撥款而言,立法會議員或區議員辦事處、政黨或政治組織、或去屆曾派代表参選區議會或立法會選舉的團體,不會視作非政府機構」。

在會議上,建制派紛紛反對,經民聯梁文廣指,目前對「政治聯繫」沒有任何界定,所以區議會不需要寫明定義。他強調,所有團體都是根據《社團條例》註冊。梁文廣認為,民主派的動議並不合適,「唔該話人時,睇下自己有無做過先。」梁文廣暗諷民主派派人擔任相關團體的其他職位,所以不應自相矛盾。

IMG_4583
陳偉明

曾派人參選2015年區議會選舉,深水埗南昌西選區的南昌關愛社在9月的會議上,申請多達75萬元撥款,舉辦「我識煮 你識食-社區低糖低鹽起動計劃2」及「耆珍易寶 2」共兩個項目,但遭到議會否決。區議會副主席、民建聯陳偉明稱,區議會撥款現時有監察機制,形容是有法可依。他表示反對動議,質疑民主派的動議是以偏概全。

IMG_4588
何啟明

民主派一眾議員發言反擊,民協何啟明重提舊事,斥有人以勞聯、石硤尾邨居民服務中心及南昌關愛社在2015年參加區議會選舉,但卻又以此名義申請區議會的撥款,「我哋今日寫清楚佢,大家清清楚楚。」

民主黨袁海文指出,公職人員應避免瓜田李下的情況,在申請撥款應更名正言順,強調有更嚴謹的約束是進步的行為。區議會主席張永森認為「政治聯繫」的概念很闊,「咩係派代表呢?」民協譚國僑回應稱,界定「政治聯繫」應交由政府去做,而區議會應妥善處理撥款問題,「即係參選時聲稱代表某一個團體。」

民協江貴生回應稱,曾派員參選便已是「政治聯繫」,即過往曾在候選人簡介寫上該團體,「好簡單之嘛」。民協梁有方則提到,填寫政治聯繫是因為有政治選舉的利益,強調修訂不單是限制建制派,同樣能夠限制民主派。

IMG_4598
鄭泳舜

民建聯鄭泳舜斥民主派修訂粗疏,認為民政署的把關已十分嚴謹,現時有很好的審批準則,嘆現時已少了很多非政治組織前來申請撥款。「咪嚟攞囉,有政治聯咪寫囉,以地區同服務做依歸呀嘛。」

IMG_4609
陳國偉

經民聯的陳國偉在2015年區議會選舉以「石硤尾邨居民服務中心」名義參選,組織曾向區議會申請多項撥款。陳國偉其後退出組織,他在會上反問民主派,是否要將修訂推闊點,即在不同平台推進,如職業培訓等,「唔止區議會,而令整個香港的公帑用得更好呀?我想查詢下。」民協譚國僑強調修訂的原則簡單,即曾在去屆參員參選,不論是婦女、勞工及任何團體和組織,都不得申請撥款。

最後在甄啟榮再次倒戈下,以12票贊成對11票反票,動議獲得通過。陳偉明其後讀出聲明,表示對動議獲得通過感到遺憾。

記者:麥馬高

明日大嶼:一個環保規劃與交通的下下選擇

$
0
0

圖片來源:規劃署2030+文件

其中一個支持明日大嶼計劃的原因,是有關計劃可以改善香港就業及人口比例失衡的問題。王于漸及宋恩榮兩位教授近日更在《信報》撰文,認為明日大嶼可以「疏導新界西與市區之間的交通,釋放新界西農地(包括棕地)發展的潛力。」我認為有關的想法太過粗疏,是典型的「離地」冷氣房思維,完全忽略了香港打工一族上下班的交通模式。考慮這個問題,不能夠只循直線思考,簡單認為有新發展區可以提供原區就業,而必須對香港的地理及上班的途程有基本的認識。

所謂「就業與人口比例失衡」的意思,是指在一個城市之內,職位與人口大量集中在一個地區(往往是市區),而市區以外的地區,則出現人口遠多於職位的情況,導致居民要跨區上班,造成種種規劃上的問題,包括交通擠塞、空氣污染等等。

過往發展新市鎮,曾經強調過要促進原區就業,但結果證明有關構思已經完全失敗。規劃署在2030+的文件指出,全港有76%的就業職位,是由人口佔全港59%的都會區所提供;而由新界西南、新界西北、新界東北及新界東南所組成的非都會區,只提供全港24%的就業職位,但人口卻佔全港的41%,出現人口遠多於職位的情況。具體的後果,就是每天都會出現大量由新界擁向都會區的返工人流及車流。

從地理上看,由於都會區位於香港的南方,因此跨區交通的車流是(凈)單向的:在早上返工時是由北向南,在晚上放工時是由南向北。由於是單向的關係,在道路容量基本上不可能再大幅增長的前提下,唯一可以改善交通的方法,就是透過規劃,改變都會區人口與就業俱過份集中的情況,令跨區交通由單向,逐漸變成雙向。

因此,明日大嶼本身的定位,對於是可以改善、還是會加劇人口與就業比例失衡的現象,便至關重要。假如明日大嶼的定位是「核心商業區」,則發展的土地應當視為「都會區」的一部分,將會進一步增加「都會區」的人口與就業職位,令失衡現象惡化,增加大量的跨區交通及製造更多的交通擠塞;反之,如果明日大嶼的定位是作為「非都會區」,才可以增加「非都會區」的人口與職位,改善人口與就業比例失衡的情況。

為了驗證以上的假設,我先考慮明日大嶼為「非都會區」、即屬「新界西南」的情況。

為求簡單呈現規劃上減少人口與就業比例失衡的效果,我假設由明日大嶼計劃所新增的人口與就業,都集中在「新界西南」,就是有關計劃將會做成100%的原區就業,不會額外製造跨區工作的需求。我再套用規劃署的假設,香港的人口高峰將於2043年出現,人數是822萬人,而所有新增的人口,都會遷入明日大嶼的所在地區。

我根據規劃署2014年的「全港人口及就業數據矩陣」,然後套用以上的情景,看看香港在2014年、2021年、2026年及2043年,在都會區及非都會區的人口與就業比例的變化。

由於套用了以上的假設,明日大嶼必然會降低都會區佔全港的人口比例,而大幅增加非都會區的相關比例。根據圖一所示,有關比例的變化會非常明顯,都會區佔全港的人口比例,將會由2014年的59%,下降至2043年的52%;而非都會區佔全港的人口比例,則會由2014年的41%,上升至2043年的48%,大致與都會區相若。

就業職位方面,有關的效果則遠不如人口比例般明顯。根據圖二所示,都會區提供的就業職位佔全港比例,將會由2014年的76%,下降至2043年的70%;而非都會區的就業職位佔全港比例,將會由2014年的24%,上升至2043年的30%,但有關比例仍然少於都會區的一半。

大家要明白,失衡現象可以改善的前提,是必須要把明日大嶼,視為一個「非都會區」的規劃才有可能成立。而且要假設眾多非常苛刻的條件,才能夠把非都會區的就業職位佔全港比例,升至30%,其實對於改善就業與人口比例失衡的情況,作用有限。

但假如明日大嶼將如政府所言,被視為香港的第三個核心商業區的話,那麼這就是一個概念上自相矛盾的規劃─香港的人口及就業將會更加集中在都會區,與規劃署原先希望分散就業中心的想法背道而馳,更加沒有可能如王于漸與宋恩榮兩位先生所言,可以疏導新界西的交通。正如我一早在本欄提及過,屬於人工島交通網絡的十一號幹線,只會把原有屯門公路及汀九的塞車位推前到青衣,人工島的填海位置附近勢將成為塞車熱點。

根據香港環保署的空氣質素模型, 2020 年全香港最高二氧化氮(NO2, 主要來自車輛、發電廠及船舶)污染的地區,主要集中在大嶼山以東、港島以西、青衣西南一帶。明日大嶼的填海位置,有關超巨大填海的地域,將會覆蓋部分空氣污染超標的地區,在特大的車輛流量覆蓋下,住戶及商戶將享有全港專享的特高 NO2 污染。


圖片來源:立場新聞

就環保、規劃及交通三方面而言,明日大嶼都不會是一個「成本效益的上佳選擇」。

真正可以改善失衡現象的辦法,並不是在某幾個大型的單一地區進行新規劃,而是進行分散規劃,根據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把一些自然生成的工種群落,以政策優惠的條件,令他們可以在各區以低價租用原先為工業用途的空間。

現時有不少的初創企業,不論是從事手機應用程式開發、還是日漸流行的共享工作空間(co-working space)或創客/自造者空間(makerspace),很多都選擇在香港的工業區,例如火炭、荔枝角、長沙灣以至觀塘等地方落戶,政府與其花一大筆的金錢填海造地,或者是在一個全新的市鎮建立科技園之類的空間,何不就把這些創意群落,轉化成一個個在地的科技就業中心?又或者政府自己帶頭做起,把公務員的上班地點,由金鐘灣仔北角等地,慢慢向沙田長沙灣洪水橋等地方分散?其實政府可能只需要把用於明日大嶼開支的一個零頭,撥作這些「做實事」的就業及科技產業規劃,對香港整體的經濟發展及轉型,將會有更大的助益。

原刊於《信報財經新聞

聲明:聯合國疑受中方壓力 香港眾志意見書被刪 促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公開解釋

$
0
0

根據普遍定期審議(Universal Periodic Review),聯合國人權理事會(United Nation Human Right Council)會在11月6日召開會議,由眾多國家共同審議中國人權狀況。

公民團體可就著中國、香港及澳門的人權狀況呈交意見書,給予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The Office of the United Nations High Commissioner for Human Rights)發佈團體摘要(Stakeholder Summary),並轉交相關意見書予聯合國成員國了解民間訴求。

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在9月3日公佈團體摘要報告,香港眾志因已呈交意見書而被列入「團體名單」,當中重點詳述政府取消議員資格和監禁政治犯的狀況;而我們提出改善香港人權自由的建議,亦被引述於改善措施的章節當中。

然而,「團體摘要報告(原稿)」在公佈後數天便遭到移除;事隔多個星期,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在10月16日重新上載的「團體摘要報告(訂稿)」,卻明顯出現大幅度的修改。

除了刪去引述香港眾志的段落,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更在呈交意見書的「團體名單」刪去香港眾志和六個團體的名字,包括西藏人權民主中心、無代表國家和人民組織、維吾爾人權項目、南蒙古人權信息中心和世界維吾爾代表大會。

就此,香港眾志秘書長黃之鋒在10月25日去信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普遍定期審議工作組」組長 Gianni Magazzeni,至今仍未得到回覆;而其他受影響團體向處方查詢,則獲告知:「作為聯合國大會的附屬機構,人權理事會和普遍定期審議工作組必須遵從聯合國依據大會決議及聯合國憲章的立場及宗旨,因此我們必須尊重有關國家的主權、獨立及領土完整性」。

最終,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在11月2日另外公佈「團體摘要報告勘誤列表」,將六個受影響團體重新納入「團體名單」和「團體摘要報告」,惟香港眾志繼續被排除在外,有關建議均在「團體摘要報告(訂稿)」被刪除。

我們重申,香港眾志所遞交的意見書均符合聯合國宗旨和要求,而意見書提述的內容均有助於促進改革以改善人權狀況。我們憂慮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受到中國不適當的壓力而審查公民團體意見,特別是被北京政府針對的組織。

香港眾志促請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作公開交待,莫因中國威權體制在聯合國體系日益增長的影響力,而縱容北京刻意壓制香港的異見聲音。

香港眾志
2018年11月6日


黨強官惡 民富國蠻 社會失範

$
0
0

上個月28日,重慶一輛公共汽車因有乘客與司機爭執,令巴士衝過大橋的圍欄,跌入江水中,造成全車人死亡或失蹤。這是近期中國眾多巴士、列車爭執事件中後果最嚴重的一單,但類似的事件一再發生,顯然並不偶然。

當然,可以批評干犯那些事的人是罔顧公德,個人操守有問題;也可以批評有關的司機,不顧念全車乘客的安危,罔顧自己的專業身份。但有人會說,因為中國地方大人多,所以發生類似事件的機率才會比較高;有人或者會說,中國地方差異大,人口質素確實還有需要提高的地方,不要一竹篙打一船人。又有人說,這是你們香港人及外邊的人往往戴着有色眼鏡看中國,這些年來中國社會及中國人都富了有錢了,你們只是眼紅,才會把這一類事件放大,不放棄每一個可以醜化中國人及大陸社會的機會。

如此把問題歸咎於個人,或者反客為主,把批評者視為帶有惡意敵意,從而把批評一筆否定掉,這些都是最容易的選擇,但顯然都不是解決問題應有的態度,也無助於把問題處理好。特別是當問題已非偶然及單一事件的時候,用這樣的說法開脫根本就是掩耳盜鈴。

最令人憂慮及失望的,正是因為中國大陸今天人人財大氣粗,黨強官惡,民富國蠻,由政府到人民,都有一種心態,只能講成就,不肯正視問題,不敢承認自己的問題與不足。魯迅先生在近百年前對中國社會的種種苛刻無情的診斷,似乎還是歷久常新的洞察。

百多年前,社會學家涂爾幹要從社會學的角度研究自殺現象。在此之前,所有自殺的行為差不多都會被標籤為精神有問題,或者是當事人個人意志薄弱,不能承受壓力或抵受不了挫折。總之千錯萬錯,只是個人的錯。但社會學家的研究,就是證明了當這一類看似只是個別的行為發生得越來越頻密的時候,其普遍性實際上是有其社會及文化基礎的。

當面對急速的社會發展及轉變時,既有的秩序受到破壞,原有的價值及社會規範陷於崩潰,這一類從零散的個人表現出來越軌或偏差的行為,便會變得越來越廣泛。只把問題及其後果歸咎於個人,不去正視造成這些行為的社群及文化因素,是不可能把問題有效處理或解決的。

麻醉國民 強調追求財富

中國社會今天面對的問題,當然也是社會轉變急速。40年的改革開放,固然帶來了急速的經濟發展,但同時引致傳統價值觀念的崩潰。加上文化大革命之前幾十年也是一連串的政治運動,對傳統秩序及社會道德造成了嚴重的損害。突然而急速的開放及經濟發展,又未能有新的及牢固的規範及標準來填補。面對傳統價值的花果飄零,中共政權為了麻醉國民,要扼殺公民社會的發展,就只能片面以標榜追求經濟發展及個人發財作為社會進步的唯一指標,也只能以這一種極之功利及「唯物慾主義」的發展觀作為政權合法性的基礎。這一種所謂「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或「中國特色」的發展形態,經過幾十年的育成,便變成一個十分功利、有權大晒、爾虞我詐的社會新文化價值。

加上政府帶頭不守法,不斷視憲法及法律如無物。所有憲法、法律條文、守則、政策及規定,都可以隨意由掌握權力的人去曲解操弄。國家領導人、政府官員等等,也可以公然在各種公開的渠道隨意舞弄成文的規定及法律,有時更是流於不懼臉紅耳赤,懶理各界信或不信,總之權力在我,敢做敢說,你們又可奈我如何的態度。社會便難以建立具契約基礎的行為守則及規範。

在這種由上至下帶動的社會氣氛下,公眾怎有可能培養出一套重視法規,認真對待公德及社會規範的人文習性?法規還帶有懲罰性,在公權力的嚴密監控之下,可能還能發揮一點點震懾的作用。但在公共生活領域,公共道德的淪喪及社會規範標準的崩潰,又未能確立新的標準,或者說當只能以權力、財富及處境性的強弱基礎作為行事的準則,這樣的社會其實就是典型的所謂「社會失範」了。

當中共及中國大陸在片面歌頌經濟改革開放40年的豐碩成果時,是不是也應該同時反思一下,這樣的社會在下一個40年又將會走向何方?

原文刊在蘋果日報

柒到盡頭就是型

$
0
0

消防處的「任何仁」甫出街,立成網上熱話,爭相惡搞抽水。環境局「大嘥鬼」固然食住上,有啤酒商乘機做二次創作宣傳產品,估不到李卓人也用來借題發揮,而且反應不俗。一時間,這個消防處的新吉祥物成為形象推廣的好幫手,對政府部門來說,此乃新鮮事。

論人物的造型設計,「任何仁」談不上有美感,由頭包到落腳的藍色外套,隱隱然露出扮演者的少少豬腩肉,確實有點令人唔開胃。當其他地方的消防員都展示自己有幾大隻,幾勇武時,香港消防處居然反其道而行,而且不是一時興起先咁做,看得出有晒部署,決心玩膠玩到底,宣傳片一條接一條,又羅蘭姐,又鄭萃雯,又劉以達,顯然要食住條水落去。

由於好玩、抵死、啜核,「任何仁」有豐富的話題性和可塑性,供人再三創作,迅即吸引大量眼球。他造型欠吸引力的缺點,變得不重要,甚至戲劇性地成為了優點。被人笑起碼代表有人留意丫,好過受忽視。何況喜感很容易轉化為好感,有好感就會看得順眼,所謂柒到盡頭就是型,大概是這道理。

其實,以政府擁有的龐大資源,為何過去總無法創作「大嘥鬼」或「任何仁」這類角色去取悅民心呢?首先,自然是因為議題本身欠爭議性。環境局和消防處推廣的信息都是市民所認同的,而且符合香港人的福祉。消防員救急扶危的形象一向深入民心,消防處更是少數受市民擁戴的政府部門,最近連港台劇集《火速救兵 IV》都備受關注和好評。

不過,更重要的是,妳/你在「大嘥鬼」或「任何仁」身上找不到那種高高在上的做官架勢和心態。玩膠和自嘲的原理一樣,都是一種對自身權力或尊嚴(官威)的下放、制約或顛覆。在玩的過程中,放低那個受人膜拜的高大形象,在某程度上是體現一種(與民同樂的)對等,哪管對方是小薯仔。做作的紆尊降貴,是不可能做到這個效果的。因為,真正尊重人是由衷而發的,明眼人很易看得出來。為人傲慢者,便怎樣也學不來。林鄭茂波等高官正是好例子。

任何仁為乜咁成功

$
0
0

點樣睇,消防處推出的所謂「吉祥物」任何仁,都是一種惡搞——唔可愛,直頭係怪雞,孔武有力,由頭包到落腳,冇表情,冇五官,又似恐怖分子,又似漫畫歹角,又似神怪嘢,總言之,就係唔知想點,必定令你O晒嘴。

所以,我們用「傳統」的廣告和公關角度看,這是一件「註定失敗」的角色,在專業角度或「我做咗幾多年廣告」嘅資深看法,試問誰敢孭鑊起用這個角色?吉祥物喎,那代表一個機構嘅形象喎,或者係用嚟軟性教育公眾嘅喎,你整件咁嘅嘢,點啃得落?

這就是「傳統」想法,因為在我們成長那個年代,沒有社交媒體,沒有改圖,沒有所謂「抽水POST」,一切講「正氣」。

但世上有啲作品,很多人是先接觸其惡搞版,才知道真跡。最知名的莫過於Edvard Munch的The Scream,畫中那個面容扭曲公仔在納喊,成為了經典畫面,不知給多少創作人惡搞過。但跟任何仁不一樣的是,Scream本身是一幅絕妙的作品,而不是造出來給人惡搞的,任何仁呢?我認為其如此違反常識的設計原意簡直是用來畀人惡搞的,就像多年前網絡曾流傳的「肥仔改圖」(只要在google打「肥仔 改圖」,第一個結果便是它),其改圖千千百百。所以,我才大膽假設,任何仁的設計根本就是一張潛力圖,旨在給人任意竄改的。

任何仁的成功,不在於任何仁這個公仔,而在於它可以引發千千萬萬的網民創意,免費幫其宣傳。那些衍生品即使能比原型更能博君一笑,但每個人都要知道或要追查抽水的原型——那才能滿足好奇心,才能不落後於時勢,因為用典太深,大眾無法知道典故,是很無癮的——變相令原型更入腦更受歡迎。這就是今日的網絡生態,很多品牌其實已用過,但以往都是被動的,即有社會事件發生,值得抽的話便抽,如幾年前麒麟啤抽葉劉畀麒麟撞的水,率先由網民帶出這個角度,麒麟啤反應迅速,因勢利導,抽水成功。後來各品牌的抽水廣告已如雨後春筍,到100毛出現,更將之發揚光大。

但這次的觀感不同,這次簡直像創作團隊要消防處「衝出來柒」,用一個係人望到都覺得很柒的造型,成功引起網絡哄動,又由於「任何人」這個tag真係超級萬能KEY,各品牌及機構紛紛抽水,但每抽一分,任何仁這個角色就討好一分,慢慢加分,由柒變成柒拾分。

不過要咁樣玩,也至少要滿足兩個條件:(1) 該機構要形象好。消防向來是民望最高的紀律部隊,特別近年在警察的對比下更是形象滿分,因此絕非任何人都可以做,如果換了是梁振英推出這種吉祥物,肯肯定弄巧反拙;(2) 玩得呢條橋就要有被玩被惡搞的心胸,畀人點笑點玩都用幽默回應,大方得體,咁件事真係會有膠事變做好事。這兩天消防的回應也相當得體,造就campaign的成功。

《無雙》說:「做到極致,就係藝術。」玩膠玩到極致,也成了藝術,藝術就不是亂玩一通便可以有這種效果。

當然,我只係用今日的環境去推敲任何仁的「成功」,這種想法可能潛植在創作人的腦海,決定時,憑自己的經驗和天賦知道是可以的,但你解釋唔到,到作事出咗嚟,慢慢去分析,才知道佢點解得——這就是所謂的「直覺」。直覺有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有時很講彩數,最大的彩數,在於有冇接納你條橋嘅客仔。

不過,如果創作人唔係憑直覺去設計任何仁,是很理性的計算,這群創作人就相當厲害,極具前瞻性,應該好快很值錢了。

當然還有一個可能,成件事真係食屎食着豆。如果就此以為好掂,只好繼續食屎了,哈哈。

一文睇晒美國中期選舉要點

$
0
0

美國東岸已經開始投票了!這兩日記者朋友的訪問電話接不停。我明白在香港做傳媒壓力山大,未必有時間做齊功課就要報新聞。這兒把我最近答過最重要的問題都寫出來,希望幫到大家。

1. 嘩,你仲夠膽估美國選舉結果?

兩年前,我和評論界很多人一齊滑鐵盧,特朗普出乎意料當選美國總統。雖然如此,這不等於數據分析沒有用。經過兩年時間,評論界做了不少檢討,重新理解當日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首先,嚴格來說,其實冇估錯,只是解錯。當時的數據指向希拉里有七成機會當選。七成的意思,是電腦模擬如果選十次,那麼希拉里會贏七次,但特朗普也會贏三次。但真正的選舉只有一次,而這次剛剛好就是特朗普贏的那一次。那可以說是評論界錯了嗎?比較好的說法是評論界沒有很好地把或然率的概念解釋給讀者明白。現實世界中,如果你去澳門賭場,荷官和你就這一局你有七成機會贏,結果你輸了,我想大多數人都不會責怪荷官的吧?

第二,當時沒有人知道有「通俄門」這件事,而俄羅斯的影響到今天我們還未說得清,民意被錯估的同時,也難說選舉結果是否真的反映出民意。要注意這兩年來美國的選舉保安沒有什麼改善,而現在想介入美國選舉的除了俄羅斯外,中國恐怕也會十分有興趣。

第三,有件事當時的評論人沒有考慮太多:DQ選民。一些共和黨把持的州份會刻意剔除一些民主黨潛在選民的投票資格,例如在民主黨的票倉捉選民登記簽名捉得特別嚴,又或不容許學生用學生證投票,但容許老人用十幾年前的駕照投票(美國沒有全國身分證,而學生一般支持民主黨,老人一般支持共和黨)。這些手段會使民意和投票結果有落差,有研究指希拉里在個別州份並不是輸民意,而是輸在DQ選民。同樣的問題,今屆也有,Georgia 的州務卿負責管理選民登記冊,但他自己又參選州長,有批評指他有大規模利用DQ選民來干擾選舉。

2. 你估今屆結果係點?

首先,不是我估,我沒有這個能力。美國評論界用不同數學模型得出來的共識是:民主黨有八成半機會贏到眾議院;共和黨有八成半機會守到參議院。注意這兒說的是機會率,兩邊還是有一成半機會爆冷的。

要說得仔細一點的話,在80%置信區間範圍之內,民主黨會在眾議院贏21至59席;而他們贏23席就可以過半。

3. 中期選舉的結果有何重要性?

中期選舉除了選國會議員,還要選州長、州議會,還有一系列的公投案。我其實覺得州層面的選舉同樣重要,如果不是更重要,原因和2020年的美國人口普查有關。美國每十年一次人口普查,之後就會重劃選區。上次重劃的時候很多州的州政府都由共和黨控制,重劃選區的時候就明益共和黨。今次民主黨有望贏回好幾個州的州長,在重劃選區時就可以有否決權,對未來十年民主黨打眾議院選戰有很重要的影響。

4. 對2020總統大選呢?有沒有指標作用?

首先,當然可以看一些搖擺州的走向。例如特朗普上次爆冷是因為他意外贏了一些中西部州份;這些州份會否重會民主黨就很值得注意(目前估計都會)。另外,最大搖擺州 Florida 的走向,也很值得注意。

更重要的問題,是民主黨會因為這次選舉的結果而對 2020 大選的策略有不同的爭議。特朗普爆冷的其中一個解讀,是中西部白人藍領離民主黨而去;那麼民主黨應該爭取他們回來,還是開拓少數族裔和女性的新票源呢?這兒我們可以看兩場選戰:第一場是 Indiana 的參議員,民主黨候選人 Donnelly 以向中間靠攏,聲言支持特朗普興建圍牆。如果他輸了,民主黨就會有很大壓力說不要向中間靠攏。另一方面, Gillum 在 Florida 選州長,如果贏了就會成為該州第一位黑人州長。如果他贏了,民主黨對 2020 的部署就更會進取一點。

5. 對中美關係的影響呢?

美國對中國態度的改變不是特朗普一個人搞出來的。改變對中政策,現在已是民主共和兩黨共識了。就算是奧巴馬年代,也有重返亞太和TPP。

6. 為什麼美國民意變得這麼快?

其實也不是,別忘記特朗普是輸普選票的,而贏選舉人票只是因為在幾個州僅僅險勝。今次不是計選舉人票,結果當然也會不一樣。另外,特朗普參選時是以醫改為政綱之一,當選後拆奧巴馬醫改,卻提不出更好的方案,於是現在醫改反而成為民主黨攻擊的一大政綱。

7. 還有什麼值得關注的重要選戰?

女性參選者的大幅增加。特朗普當選激發了很多女性出來參選。還有244位LGBT的候選人呢。我個人好想知道她會不會當選:

8. 民主黨眾議院過半的話,特朗普會變跛腳鴨嗎?

最起碼可以擋住共和黨通過更多的減稅案或殺掉奧巴馬醫改。有說特朗普暗地裡希望民主黨贏過半,那麼未來兩年有什麼問題都可以怪民主黨,方便競選連任。我不太同意這觀點,歷史上有什麼事的話選民通常都會怪總統多於怪國會。而民主黨可以通過各種受歡迎的法案刻意拿給特朗普否決,以此作為 2020 選總統的本錢,畢竟上屆共和黨在國會也是這樣做的,也很成功。

9. 民主黨眾議院過半的話,特朗普會下台嗎?

不會。彈劾案除了要在眾議院過半,還要在參議院過三分二,而這件事差不多不可能發生。民主黨也很明白這一點,所以很少候選人在競選時提到彈劾案。

更重要的,是利用眾議院的多數黨地位來保護 Robert Muller 的通俄門調查。 Muller 的兩位司法部的上司如無意外在選舉後都會離任,到時特朗普或會忍不住手要殺掉通俄門調查。民主黨等到這個時候才出手,就會合理得多。

10. 幾點會知道結果?

最早香港時間明早六點第一批票站便會關門,到了早上八點左右就會有東岸的一些基本情況,「藍浪」有否出現會有端倪,到了明日下午應該會知道大多數結果。最終結果可能要到十一月底才知道,因為密西西比州應該還要進行第二輪投票。如果參議院控制權就差一席,那麼密西西比州這場選舉就會十分精彩了。

11. 嘩,你仲夠膽估美國選舉結果?

咦,這不是問過了嗎?這樣說吧,做評論的,錯一定要認,兩年前我也公開承認了。但評論的責任,就是要把自己的看法說出來。如果我只是把七十二個可能都逐一列出來,然後叫讀者自己評估,那就不要寫評論了。要做一個負責任的評論員,就要承擔這一點。

輪椅運動員的獨立宣言

$
0
0

(圖:Justin Levene 社交網站)

輪椅馬拉松運動員Justin Levine日前向傳媒自爆兼拍片,自己從克羅地亞回倫敦盧頓機場到埗後,因爲寄倉輪椅寄失,需要自行由客運站用手撐著自己到的士站乘車回家。

機場其實有提供要職員協助手推的輪椅,但Justin覺得機場不能自己獨立推的輪椅是一種侮辱,另外亦抱怨該種輪椅容易在運送期間令尾龍骨和盆骨的壓力位置長出褥瘡。他反問機場有無電動車,機場也沒有配備。所以,他認為當時唯一可行方法是自己用手撐自己到的士站。他計劃怒告機場沒有完善對輪椅使用者服務,但未向傳媒披露提出賠償要求。

在英國廣播公司的報導裏的他,聽起來完全是一位再生勇士:

1)Justin 10年前20歲時因為脊椎間盤突出進行手術治療時出現併發症,下半身不遂。
2)除了馬拉松訓練,他本身亦有一份寫字樓工作。另外他亦週遊列國做做慈善和救援工作。他的社交網站,亦自稱為殘疾人仕爭取權益的激進分子。

報導就像「方向報」專門狙擊因航國泰航空一樣,翻舊賬細數不同輪椅運動員和名人都曾經在傳媒分享過他們沒辦法在盧頓和希斯路落機後有職員協助上輪椅,或者輪椅遺失的種種不愉快事件。要求一張可以自己推的輪椅或電動車由閘口到的士站,在殘疾人仕間主流的意見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殘疾人期望,在機場裏可以獨立用輪椅遊走,是機場公平對待健全和殘疾乘客的表現。

但是,資料搜集之下卻令人開始看到事情的另一面:

3)盧頓機場面積小得可憐。由落機到客運站再上的士回家只是兩分鐘步行路程。就算你沒有腿走路,機場職員用兩分鐘就可以送Justin連輪椅上車回家。
4)承上題,面積小得如此的機場,真的沒有甚麼必要配備電動車。
5)承上上題,即是坐該種輪椅會患褥瘡擔憂基本上都不存在,反而坐在硬地板上一步一步地用手撐,盆骨著地那一下令他患褥瘡或者擦水泡的機會反而比較高。
6)由大門口到的士站,他選擇坐在普通行李車上爬行,不是更容易會長褥瘡嗎?
7)拍片的人是誰:可以全程由閘口拍到上車,很大機會是同行友人。那,朋友推輪椅和職員推輪椅有分別嗎?信我,有分別的。
8)事件不是最近發生,而是2017年10月的事情。盧頓機場在報導後發緊急聲明,由事件發生到截稿一刻他們未正式收到Justin的律師信。如果如代表律師所講:「哥要的不是錢,而是公義。」網路公審的效率不是更快嗎?
9)翻查Justin的LinkedIn個人檔,他在英國公開大學學士畢業,主修法律。

要說服我Justin沒有搏出位的動機,似乎有點難度。再加上以下一項,讀者自行解讀:

10)他的全馬個人最佳時間1小時46分,已經是2015年的事;世界紀錄是1小時18分,英國相同組別近年由David Weir壟斷,已經贏了8屆倫敦輪椅全馬,快40歲的他今年做出時間約1小時31分。在輪椅精英競技世界裏,28分鐘的差別,推一個半馬綽綽有餘。這是他和世界前列的差距:他是運動員,卻不是精英。

航班寄失輪椅,是挺常見的事,問題是機場職員處理方法是否得體。一段兩分鐘的片段,讓名不經傳運動員借爭取權益之名免費可以有15分鐘的名氣。傳媒以為拾到好故事,弄得機場關公面紅耳赤,難得今次也有不少網民留言,要大家「伸張正義」之餘,小心跟車太貼。

殘疾人仕嫌棄健全人仕的同情心和同理心,健全人仕總有點受傷。支援不足,被說是沒有顧慮週全;支援太多,會被說成健全人仕看扁殘疾人仕的能人所不能;明知於事無補甚至不能幫的,星期一就會收到由高官轉寄過來的投訴信,說是殘疾歧視。怎樣才剛剛好?永遠衹能如履薄冰,小心奕奕。但有一點觀察是幾乎百發百中:浮誇是怕被忘記才放大來演。台上有悶場,就要歇斯底里,再用眼淚淋花。

相關報導:

Paraplegic man drags himself through airport

原文刊在作者網誌
作者 Facebook Page

訣別卡拉OK

$
0
0

隔著兩層玻璃窗,外面的機場跑道是一層黑色吃着一層黑色,祗有閃動的燈光訊號時強時弱。午夜十二時的班次,機艙內沒幾個人,她的腦袋仍暈眩昨夜那些香檳、白蘭地、雜果賓治的聲色,眼前是一個人在途上,空氣冷硬得像乾癟的麵包,哽在喉間有無法嚥下的思慮。明明知道他不會來電,她依舊固執地握着手機,彷彿用力一點便能改變稀薄的希望。窗外下起離離細雨,將眼睛貼近玻璃,心裏響起一首歌的旋律,是昨夜卡拉OK的歡送會……

當她到達包廂的時候,聽到有人淒厲地哭唱王傑的歌,反複都是那句「可以笑的話不會哭」,而他正在跟一班兄弟你推我撞的混着酒喝,木桌上顛倒了一堆啤酒罐和玻璃酒瓶,香檳跟威士忌搞混一起。她用力拉開他,企圖收拾殘局,一面碎碎唸的說才三十歲已經高血壓,再這樣喝下去,兩年後她回來時已經見不着了。他嬉皮笑臉的說不喝了,然後按鐘叫侍應換了一杯雜果賓治,眾人改變目標,遞給她一個酒杯,她快閃地倒進一瓶可口可樂,大家早知她的脾性,也不勉強,祗高舉手中的烈酒,由主管大哥帶頭乾杯:「祝妳兩年後從New York回來,榮升Creative Director!」她的心頭被刺入這句話,祗好禮貌地說:「到時候如果你當了行政總裁,記得提攜我做總監。」身旁的他聽後自覺沒有立足餘地,又再伸手想抓起一罐啤酒,卻迅速被她擋住了;他避開她的臉,搶過早已唱完的米高峰,盯着熒光幕插播一首歌,便獨自唱起來。

他從來不唱歌,也不是唱歌的材料,此刻壓著嗓子唱得有點語意不清,依稀聽到「如果一天當妳風中聽到了我說過的字……」聲音的幻影負載所愛的衰滅消逝,那洪亮的現實卻崩潰瓦解,她開始無法辨認他的唱詞,樂聲耗盡、撕裂、含氧量低、蒼白而無血色,耳內有風,牽住斷續的線越飄越遠,直到回音壁磨蝕了記認……當他停下,她的腦袋彷彿被猛塞了一個木塞,突然聾掉了——許多年之後她才知道,這是郭富城的〈聽風的歌〉!是因為歌曲跟她的名字相關嗎?許多年後她已經無從詢問。

哭唱王傑的人繼續「幾分傷心幾分痴」,而他卻坐下來跟一班兄弟鬥酒,她沒有阻止,今天晚上是以後日子的分界線,明天她到紐約實習,而他繼續留守無法寸進的崗位,以前一起回家的路從此變作一去一來的單程。突然她也想知道酒的滋味,隨手拿起一個酒杯卻被米高峰猛力碰撞了一下,哐啷一聲酒杯粉身碎骨,哭唱王傑的卻倒在沙發上不省人事。她趕忙蹲下去執拾,卻被他一手擋開:「坐下,別動。」每次她冒失的打碎各樣玻璃器皿時,他總是皺著眉頭說她怎麼沒能好好握緊手裏的東西,然後慣常的幫她善後;如今看著他低頭小心翼翼將碎裂得不成形狀的玻璃一塊一塊的撿拾,以後她不能再任性或隨意打碎杯子了——如果人是一塊三尖八角的玻璃,跟到處玻璃帷幕的世界碰撞,除了滿地碎片,便祗有滿身傷痕!

離開卡拉OK時天色已經微亮,無風,他們在灰暗的街頭道別,兩旁的商業大樓在急速的腳步下不斷後退,像淡出的電影鏡頭,或洗水的石磨藍牛仔褲,越刷越褪色,他和她各自走入晨霧中,直到隱入沒有輪廓的陰影去……

機艙外夜雨滂沱,起飛了,茫茫的燈光隱滅,她依然緊握手機,手機卻如海底沉船,她寧願讓訊息被大氣層中斷,也不肯相信他在電話的另一端早已刪除了自己的名字……

~愛情小小說系列@18

原刊香港:《大頭菜文藝月刊》,2018年10月號

援助之困惑:子女成群,如何扶貧?

$
0
0

探訪坦桑尼亞農村婦女,總要問問她們基本資料,有幾多子女,之類。

答案:八個、十個、九個,最少也有五個孩子。

嘿,生那麼多孩子,豈不是多多援助也不夠?

抱着這個問題到處了解。一位樂施會當地的大姐大說:「很多婦女不會避孕,因為一避孕,有些丈夫會說:你為什麼避孕,你是妓女嗎?」文化如此,不易一時三刻改變。

大姐大又說,農村家庭也有實際需要多生孩子:「生孩子就是他們的social security(社會保障)。」

我們城市人,雖然沒有全民退保,但大部分人有強積金、老人金,積蓄用盡還有綜援,不算很多,但餓人唔死;香港人生育率幾乎全世界最低,早已忘了早兩代人還是子女滿堂養兒防老。不過在非洲偏遠的窮鄉僻壤,養兒防老仍然是僅有的「社會保障」,坦桑尼亞婦女生育率是每位婦女生5.02小孩,略為高於非洲平均。

再問清楚他們子女在哪裏?雖然很多農村婦女生了八、九個孩子,但總有孩子夭折了,有些是女孩,會嫁出去,剩下三兩個男丁,也未必個個生性,也未必在身邊;不想孤獨終老無依無靠,看來生五六七八個孩子,未必太多。

生咁多,夠食嗎、夠住嗎?坦桑尼亞西部一帶,地不缺,倒是因為旱季長、水利設施不足,耕地不容易開墾,故更多勞動力或許有利發展。

至於糧食問題更不是問題,這裏盛產木薯與香蕉,木薯粗生,又可以長期貯放。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馬蒂亞‧森亦早已有力論述,近代饑荒的成因並非糧食短缺,而是政治體制失效、訊息不能自由流通、新聞自由受壓等等原因,令食物運輸及分配長期出現阻滯才導致饑荒。

此外,交通基建的配套增加、水利設施之完善,縱使糧食沒增加,也會令饑餓減少,因為消耗能量較少了(Banerjee & Duflo, Poor Economics, p.70)。試想想,若村落裏有一口井,或有公用水龍頭,婦女不須隔天步行一兩小時去河谷打水;若村落附近有學校,兒童不須每天來回步行兩三小時上課下課,自然可以為身體省卻能源,吃少一點仍然龍馬精神,而且可以騰出時間做更多有意義的事。

Poor Economics 一書,也談了不少相對富裕的城市人對窮鄉僻壤的誤解,如覺得鄉下人懶惰、蠢,有好嘢都唔識用。

好像食水衛生,鄉郊地區食水容易受污染,人喝了出現痢疾,尤其影響兒童發育,預防方法很簡單,加清水丸或加氯就可以;但以贊比亞為例(Poor Economics, p.46-48)98%人知道有清水丸可解決問題,但只有一成人使用。清水丸在當地商店有賣,很容易買到,價錢很便宜,只是一般家庭每月花在食油上六分之一的錢。本小利大,為何不用呢,於是自有人得出他們「太懶」的結論。

Poor Economics 一書叫大家嘗試體會窮人的處境,城市人如我們,其實是一群受保護動物,很多事情不用我們費心力,已有人代勞。例如食水,我們扭開水龍頭,湧出來的水基本上可以直接飲用,乾淨衛生,不須傷神再清理。現代城市人享受的這種「家長式照顧」,已經植入了我們生活每一部分。試想想,如果你要隔一兩天就要花一兩小時去打水,回來後還要緊記落清水丸潔淨食水,你會否一定記得去做?用完會否記得去買?會否覺得食水一向相安無事而嫌麻煩?又試想想,每天要花時間為用水張羅,我們的人生會浪費了多少青春,這些時間用在別處,其實是人生寶貴的資產。

建設水利工程,不只是提供食水,更能保障健康;不用長時間步行取水,省下村民時間,做更有意義的事,增加生命的可能性。

樂施會於坦桑尼亞西部村落的水利工程

樂施會在坦桑尼亞的大姐大說,他們擅長的正是水利工程。那麼,有沒有做減少生孩子等「家庭計劃」工作?

大姐大說,在部落社會,婦女對生育往往沒有選擇權,她們想避孕也未必能過丈夫一關,歸根究柢,是父權社會的文化傳統。樂施會在坦桑尼亞很多發展項目皆針對婦女(見前文:見花不是花,不只是扶貧的扶貧)、讓她們有點經濟實力、鼓勵她們自己爭取權益;世界各地的經驗證明,婦女「充權」後,例如學業時間較長,掌握較多經濟工具,生育孩子就自然較少。

移風易俗,沒有一蹴而就這回事。

*** *** ***

坦桑尼亞行之八

筆者此行以樂施之友身份自費到坦桑尼亞。11月10日,本星期六下午三時至五時,攝影師高仲明與本人將有一場分享會,歡迎各位報名參與,報名表格在此


「Loyalty and Integrity」忠誠和誠信

$
0
0

在政府工作了三十多年,並不是什麼的高官,只是一個中層管理的小官,因此,好多時兩面不是人,尤其是像我這些紅褲仔出身,做過散仔,又做過沙展,到做幫辦就看得出分別。好多時,可能社會上很多人不會知道就是,英國政府將所有技術官員都會訓練得非常之忠心,「Loyalty and Integrity」是每一位技術官員必備的條件,所以,他們不會因為換上一位港督或者任何部門的首長就會有抗拒的動作,但會不會積極的支持,就要看長官的要求,作為下屬不會有所選擇。

在過去十多年來,很多司局級的問責官員都是從公務員的團隊找來,其實,這個和老董所講的問責官員和政府官員之間,的來源是有所分別。因此,很多時,大家會覺得以前的問責官員會較為「實淨」,當然,今天再找回一個公務員做特首,也證明了之前的想法是有落差。但換了這些前朝官員又會有何現象呢?說真,當這些官員真的涉及政治和主子的長官願望,就真的兩面不是人,又或者失去了自己的靈魂,這個包括林鄭特首。

大家會覺得,這算不算是人治嗎?我認為不算,因為,若果是人治,那就會離開「Loyalty」的做法。長官意志若能在法治的軌跡進行,也不算人治,你只能說成長官意志之下的忠誠和誠信。就用鉛水事件,前特首梁振英認為不需要緊張,所以,在他之下的所有相關的官員就要依照他意志去進行。過去從多次事件看得出,就算官員有忠誠而無誠信的話,比什麼都沒有更慘。香港這二十年的變化,真的算是很大,從當初老董作為「揸莊」人的特首,幾成了今天的「妹仔」,相信大家是一目了然。

當然,你也可以說今天的問責官員和公務員都是有忠誠度,而誠信則見仁見智,也是說對象是誰。我們這些當然不接受他們太忠於背後的中共,但這個又是極之無奈的現象,但有些時候,我們也希望無論是什麼官員,包括特首都有一定的誠信,也希望他們真心為香港,相信這幾年是看不出來。

香港一天沒有真普選,情況不會有改變,只要特首所作所為不是真正站在香港人的一邊,結果就如今天一樣,所有事情都東扯西扯,不會有真正的處理方法。這些官員只會跟著「揸莊」人去做,不需要理會市民的感受。自由行,單程證等的問題也是一樣,有些時候,想通了就不會這麼氣憤,自求多福。

政府財政困局與長者退休保障

$
0
0

文:爭取全民退休保障聯席傳策組

上月林鄭月娥發表其任內第二份施政報告,但重點似乎集中於土地基建等政策,就長者退休保障而言的著墨不多,只有將長者生活津貼擴展到廣東及福建等小修小補措施,對於市民關心的全民退休保障,依然隻字不提。或許在林鄭眼中,長者退休保障早已「一錘定音」,現時只要透過「優化」現行制度,以經常開支新增一層高額長者生活津貼,市民就會放棄全民退保的訴求。

亂起基建終至民意反彈

不過市民的反應卻出乎政府意料之外,施政報告中提出五千億元的「明日大嶼計劃」(註1),招來強烈的民意反彈,公眾開始擔心龐大的基建開支最終會耗盡財政儲備,紛紛上街反對有關計劃。民間更有不少聲音,質疑政府寧願「倒錢落海」益發展商,也不願多花五百億元落實全民退保,就連以IQ 過人見稱的勞福局局長羅致光,回應有關問題時也只能「偷換概念」,胡說甚麼「全民退保會導致財赤」,顯得理屈詞窮(註2)。

巨白象工程開支早有預兆

其實,若然我們回顧政府數年前發表的「長遠財政計劃工作小組報告」,就能估量政府今天的盤算。當年報告中最受爭議之一,就是預測的基本工程開支,每年以7.6%速度持續增長,導致結構赤字最早在2022 年出現 (註3)。當時已有評論質疑「香港未來基建建不完?」、「為何政府財政陷入赤字以後,基建支出仍可以一直上升而沒有人叫停?」(註4)。在數年前這種對基建的財政預測或許是天方夜譚,但今天明日大嶼計劃一出,市民方知道基建除了有超支不斷的大小白象外,原來還有要傾盡儲備的巨白象,所用的錢絕有可能是超越市民的認知範疇。

11071
上圖:長遠財政計劃工作小組報告曾對未來基建開支作推算,相當嚇人。

財政亂局與政府矛盾的政策

如果說香港真的會出現結構性財赤,那麼巨白象工程顯然就是其中一個重要成因,不過當年政府卻有意無意將問題歸咎於人口老化,長遠財政計劃工作小組在進行壓力測試時亦只集中於社福、醫療及教育等開支上,給人一個感覺將來要避免結構赤字,只能縮減有關的福利。為了解決這個財政困局,政府開出了兩條藥方,第一條就是利用土地基金2000多億餘額成立未來基金,並以此作高風險投資。不過,未來基金限制多多,在2025 年前存放期完結前,只可在政府財政儲備少於6 個月經常開支的緊急情況下才能動用(沙士期間是13 個月)。

除此之外,小組曾透露未來基金非恆常資金來源,不應賴以支付經常開支,亦有官員在立法會明言基金傾向用於有時效性的基建開支 (註5)。可以預視,即使出現極端的經濟逆境,到時政府很可能會選擇縮減現有的社會保障經常開支,而非動用「未來基金」協助市民渡過難關。

第二條藥方,是在2015 年撥備 500 億元用作退休保障,本來這是實現全民退休保障的契機,不過後來梁振英及林鄭月娥卻堅持要違反民意,拒絕設立多方融資的全民養老金,改為加設以政府獨力承擔經常開支以維持的高額長者生活津貼。最近有消息指,這個 500 億的撥備已近耗盡 (註6),不過,現時社會上仍有近半長者被排除在此審查制度外,這就是說, 公帑用盡了,效果卻依舊有限。

我們可以看到政府財務政策的矛盾,一方面,他們是「守財奴」,將大量財政儲備及盈餘成立了一個難以應對人口老化的未來基金。另一方面,他們是「大花筒」,謀劃巨額基建耗盡餘下的儲備,難得僅有的 500 億退休保障撥備,卻只是簡單用於補貼審查制度,沒有真正從制度上解決融資問題。

高生津持續性成疑不能取代全民退保

最新的統計數字顯示,目前已有超過 50 萬人領取長者生活津貼,在沒有全民退保的情況下,學者周永新曾估計,最終可能有 7 成長者要領取 「長生津」。隨著人口老化,有關經常開支會越來越大,面對巨白象掏空庫房,若出現經濟逆境,財政恐怕難以持續。到時出現財赤,政府就能自我實現預言,大條道理縮減社會保障,情況就如 2003 年經濟下行 時縮減長者綜援一樣。說到底,審查式的社會保障始終只是全民退保的 A 貨,沒有堅實的融資基礎,經濟向好時或許可以矇混過關,一旦遇上週期性衰退,立即就要面對斷水縮皮,令整個安全網霎時失效。

與其倒錢落海不如成立專款專項養老基金

要扭轉這個困局,最後還得實實在在成立一個獨立於經常帳目、專款專項的全民退保基金,透過官、商、民多方融資,及早建立可持續的全民養老金制度,徹底解決人口老化危機,民間早有具體可行的方案 (註7),民意亦有共識 (註8),現在欠的只是當權者回頭是岸,重新回到與民共議的正軌,全民退保這議題還未終結。

註:
1. 民間有些估算該計劃可能用上一萬億以上。
2. 對羅致光的反駁可參,爭取全民退休保障聯席:〈回應羅致光局長:全民退保是集體儲蓄,巨白象工程才會導致赤字!〉,2018 年10 月19 日
3. 〈長遠財政計劃工作小組報告〉,頁71 及105,2014 年3 月3 日
4. 曾國平:〈長遠財政預測的不可能任務〉,2014 年3 月13 日
5. 信報:〈陳家強:未來基金初步傾向用於基建開支〉,2014 年4 月7 日
6. NOW:〈500 億元改善退休保障快將耗盡〉,2018 年10 月19日
7. 透過多方供款,可確保每名長者獲發每月3620 元全民養老金,專款專項基金至2064 年仍有超過2600 億結餘,可參黃於唱:〈香港退休保障制度及最新發展〉,2018 年3 月25 日
8. 理大社會科學研究中心2018 年6 月調查顯示,近7 成市民支持設立免審查全民退保制度

民主的確不便宜

$
0
0

語不驚人誓不休的蔣元秋指選舉昂貴,叫人反思民主背後代價。姑勿論建制派一向以銀彈戰術參選,實行最純粹的「金權選舉」,一車車的助選團和掌心雷,這方面民主派難以企及。

的確,民主制度是要用錢維繫:舉辦選舉、宣傳拉票都需要真金白銀,但要鎮壓民意、鐵腕極權,用的錢,可真不是民主制度可比擬的。

據推測,今年度中國維穩費已遠超軍費,達驚人的12589億(比人工島貴小小),增長超過一成。如果中國將一萬多億撥到民生工程,再將一少部分用以舉辦民主選舉,中國會受惠的基層人數,可能是另一個更文數字了。

以為極權是高效節能,是捉錯用神、自欺欺人的說法。民主不便宜,但錢是用來保護人民權利,讓他們能以選票決定未來,而非用以鎖壓他們,時精讓公民被消失,被道歉。

明日大嶼人工島的商業用地賣地收入估算

$
0
0

過去兩星期,一直有朋友要求我為明日大嶼人工島的商業用地賣地收入估算,我都一一婉拒,因為政府既未提供有關該商業用地的具體級別,建制派的估算亦只假設只有私人住宅用地賣地收入(可能因為施政報告只有住戶數量資料),為對等比較,我只為住宅用地賣地收入進行估算。

然而,繼發展局局長在10月29日放風在首階段交椅洲1000公頃的人工島上「預料當中逾100公頃可用作商業發展,打造為本港第3個核心商業區(CBD),可提供樓面面積多達4000萬方呎」[1],而昨日38位經濟學者據此就商業用地賣地收入提出估算如下:「按每呎樓面地價九千元的保守估計(只是啟德地價七成),商業土地收入約3600億。」[2] (似乎他們是假設用地發展為核心商業區的寫字樓),必須回應有關的誇大估算。

可惜,這麼多的經濟學者只做些加減乘除的財務計算,而沒有應用經濟學的邊際理論來分析賣地收入,忽略了有關供應上升對土地賣價的影響。必須指出,根據香港政府規劃署在《香港2030+》就核心商業區的甲級寫字樓用地需求的估算,至2041年亦不過有106萬平方米樓面的短缺,約需8.9公頃土地而已(圖1,最右欄第一行)。

圖1 香港規劃署2030+經濟用地供求評估 [3]

而非核心區的甲級寫字樓面積更會出現126萬平方米的盈餘,約多出10.5公頃土地 (圖1,最右欄第2行), 一般商業用地更會有355萬平方米的盈餘,約多出32.3公頃土地(圖1,最右欄第3行)。換言之,介時的整體寫字樓及一般商業樓面已經供過於求,只須推動寫字樓去核心化,根本不需增加供應,更可善用土地,避免浪費。

當專業部門評估核心商業區寫字樓面積只短缺106萬平方米(土地短缺8.9公頃)的,發展局局長竟然提出在交椅洲人工島規劃約372萬平方米的核心商業區寫字樓面積(土地面積100公頃),額外供應足足是短缺的3.5倍,以土地面積計更加是11倍!

而現時整體甲級寫字樓樓面面積總數亦不過760萬平方米(差估署2017年數據,包括核心及非核心商業區),即交椅洲人工島將新增甲級寫字樓總面積超過50%!這樣巨大規模的新增供應,38位經濟學者在估算賣地收入時竟然忽略供應對售價的影響,忘記了邊際效用遞減定律的經濟邏輯,結論先行,一味唱好。

若根據規劃署的評估,交椅洲人工島最高只可新增1141萬平方尺(106萬平方米)寫字樓面積,才不會對各核心區商業用地賣價有負面影響,若仍以38位經濟學者的賣地尺價9000元估算,1141萬平方尺商業樓面的土地賣地總收入只有1027億港元,其餘2859萬平方尺商業樓面的土地賣地不但會影響人工島上的賣地尺價,更會影響另外兩個核心商業區的寫字樓價格和賣地價格,到底整體帶來的經濟效益是正數抑或負數,視乎需求彈性和其他多項因素,政府宜先進行科學評估,避免出現過度供應的浪費。

舉例如果額外增加這2859萬平方尺樓面會令賣地尺價下跌7成,即每尺只能賣2700元,即使4000萬平方尺樓面均能賣出,總金額亦只有1080億港元,與供應1141萬平方尺的總收入(1027億元)大致相近,增加2.5倍供應未必能獲得2.5倍的額外收入,這是經濟學101的入門概念吧!況且,當過度供應,空置率必然上升,4000萬平方尺樓面即使減價也未必能賣得出,核心商業區2的空置率就曾經高達27.3% [4]。事實上,過去4年甲級寫字樓的空置率持續上升,由2014年的6.4%,上升至2017年的9.6%,總空置樓面面積已達729,200平方米。[5]

再者,根據差估署2017年核心商業區2的甲級寫字樓平均售價只有核心商業區的57% [5],低於7成,所以即使人工島能成為核心商業區3,它的商業樓面尺價能否達到商業區2的7成仍是疑問,亦見不到有何經濟理據支撐。(圖2)

圖2 各方案及情境

最後,如果人工島真的開發100公頃商業用地,那麼住宅用地必須相應縮減,以騰出空間,因而減少住宅用地的賣地收入,一加一減,必須詳細分項分析,而不是隨意相加(另文分析)。

參考:
[1] 頭條日報 (2018) 填海預留百頃商用地 交椅洲打造新中環 黃偉綸指近港島車程僅10分鐘,10月29日。
[2] 眾新聞 (2018)「明日大嶼」願景:成本效益的上佳選擇,11月6日。
[3] 香港規劃署 (2016) 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綜合土地需求及供應分析,10月。
[4] Lau, C.K. (2017) Hong Kong 2030+, Knowledge Sharing Seminar - Planning for New Economic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JLL, Mar 4.
[5] 差餉物業估價署 (2018) 私人寫字樓 - 各區不同級別平均售價,11月。[2017年核心商業區2的平均每平方米售價157,011元,核心商業區1的平均每平方米售價為277,236元,由於差估署在商業樓面面積以內籠面積IFA計算,尺價比起以建築面積計可以多出3成或以上,所以尺價9000元可能已經高估。]

《相愛相親》:學懂謙卑,接受自己

$
0
0

《相愛相親》應該是張艾嘉言志的電影,希望透過由她自己擔綱演出的退休教師面對的女性中年危機,探索親情和人生意義。

女教師退休後生命掛了空,幾十年夫妻感情生活日趨淡泊,索然寡味。在電視台工作的女兒經已成長,渴望獨立自主,甚至打算搬出去和一個做歌手的浪子同居,母女出現恆常的世代矛盾。百無聊賴,她希望透過將逝去的母親骨灰與葬於郷間其實已婚其後邂逅她的母親重婚恩愛一生的亡父遺體合葬,因而出現跟大媽搶墳的爭執。因著女兒的報導,電視台的所謂「真相」節目乘機打蛇隨棍上,把事件當作真人騷大事報導,滿足普羅大眾消費人家苦痛的觀奇心態,增加電視台的收視率。

張艾嘉著意的主題並無新意,主角的處境很難打動人心,甚至可說是小題大造,女教師的執著很無謂,但意外地我在電影裡卻發現佳章。如果張艾嘉以此為主題加以發揮,整部電影的內涵和層次肯定截然不同,文學價值和藝術意義,不可同日而語。

主角應該是那個被搶墳守著丈夫遺體的老婆婆,她與時代徹底脫節,一生都活在自己的舊世界:貧窮、愚眜、落後,生存的唯一意義,就是執著於對早已背叛變質的丈夫的情感依附,殊不知完全是一廂情願,直至被迫面對現實,才幡然大悟,終於同意讓出遺體,好教張艾嘉完成心願,將亡父和份屬庶室的亡母骨灰合葬。

老婆婆的戲份不多,但短短幾場戲,卻極具震撼力,扣人心弦,令我沉思。她根本不像演戲,而是一個活生生的老人在你面前剖現她的一生和時代,側面反映中國大陸的百年凔桑。她生於戰亂,自小家貧,沒受教育,十七歳便出嫁,未幾丈夫便離家出外謀生,從此便不再復返,直至丈夫死後才將遺體送回故鄕安葬。因為丈夫多年都有寄信和給予家用,像舊社會絕大部分的傳統婦女一樣,她認定夫妻關係一生一世,此志不渝。

在張艾嘉家裡,她才看到幾十年沒見面的丈夫及庶室的遺照,既陌生又熟悉,一面惘然。最殘酷的是,張艾嘉女兒男友好心,用電腦合成她與亡夫的照片寄給她以紀念,殊不知天意弄人,收信時滂沱大雨弄濕照片,她用布抹乾卻連丈夫的容貌也抹掉了,晴天霹靂,教她悲痛欲絕,終於接受天意,放棄自己一生之執著,但時日無多,前路茫茫,生存再也沒有意義,恐怕活下去的時候也不多了。

一個人的生命意義,存在地說,其實也是身不由已,並非全然自己決定的。我們被拋擲到世上,先存的社會歷史條件早已決定和限制了我們的抉擇自由,最有自覺意識的智者,也不可能超越時代的限制,何況一般的無知大眾?命運弄人,相信沒有人可以例外,我們只能學懂謙卑,接受自己,體諒別人。

題為編輯所擬

Viewing all 4028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