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Viewing all 40213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論區議會(第二)功能組別補選作為香港合法公投

$
0
0

公投法在中共極權統治下的香港已不可能實現,故香港若想透過公投去實現大多數港人的意願,就必須另闢蹊徑。就像在2010年,社民連及公民黨發起「五區公投」,以五名不同選區的直選議員辭職去引發補選,變相製造全民投票以表達意願。而在此文,我將會論述把區議會(第二)功能組別補選作為香港合法公投。

大概方法如下:一位現任的超級區議員辭職以引發補選,兩名候選人分別代表「公投議題」的正方和反方去參與區議會(第二)功能組別補選,最後,投票結果代表港人對該公投議題的意願。

首先,每名港人在立法會選舉都擁有兩票,一票地區直選,另一票為傳統功能組別或超級區議會。而絕大部份選民都僅有對超級區議員的投票權,而剩餘的一小撮能夠在傳統功能組別投票的選民亦可以改在超級區議員組別中投票,所以,區議會(第二)功能組別選舉能覆蓋所有香港選民。

另外,若想要舉行一個全民公投,必先要通過舉行公投的門檻,所指的是有否足夠的人數支持推動公投。而我認為該兩名代表「公投議題」的正方和反方的立法會補選候選人在獲得選舉資格時,已達到舉行「公投」的門檻,因為若想成為區議會(第二)功能組別的參選人,你必須要是區議員,然後你要獲得最少15個不同區議員的提名才能參選,而這合共最少32個的區議員背後代表了數以萬計的民意基礎,已足夠通過普世對於舉行全民公投的門檻。

最後,公投的題目有許多,可以是「香港應否成為一個獨立國家?」或「你是否同意政府推出的『明日大嶼』方案?」等重大議題。雖然公投結果可能不會獲得中國和香港官方的承認,但至少香港人能夠透過公投向世界表達出我們的意願。


數據的開放與管治:下一個角力場

$
0
0

一直以來,香港在推動開放數據方面的瓶頸,都是如何讓私營機構願意發放有價值的數據。今年《施政報告》提及政府政策局和部門將於2018年年底前發布其年度開放數據計劃,與公共交通營辦商探討開放實時運作資訊,並研發專線小巴資料收集系統和安裝裝置,提供小巴實時到站資訊。

9月份,我在倫敦進行考察期間與英國推動開放數據的國際組織Open Data Institute(ODI)交流,從他們的工作分享中獲得很大的啟發。本周ODI代表訪港,我邀請了政府資訊科技總監和他的同事們與ODI朋友分享香港在開放數據方面的最新進展和計劃,並交流有關英國在開放數據正在試驗的計劃和概念。

ODI的政策顧問Lawrence Kay先生和我們分享ODI在英國推動私營企業開放數據的經驗,提到正在與管理鐵路系統的部門研究,如何鼓勵不同的鐵路營運者以統一格式分享數據,讓乘客可以在出行時獲得更全面的資訊。

他分析,很多時候機構發放數據未必能一步到位,而較實際的方式是從小型項目試驗開始,令公眾體驗到分享數據帶來的好處,同時制訂透明公開的分享和使用數據機制,才能得到公眾信任,令更多使用數據的項目能夠展開。

ODI目前正研究和推動Data Trust(數據信託)的概念,即一些數據分享協議框架,讓不同機構可以透過第三方機構按照協議分享數據。他特別提到,在開放數據的範疇中,可以有不同程度的「開放」,例如完全免費無條件發放的數據、亦有些數據可能在有特定條件下發放。

隨着香港逐漸邁向在城市各層面引入科技,市民的生活一舉一動都會無可避免地納入各種數據系統。正面而言,能夠透過分析數據讓城市管理更有效率,但另一方面智慧城市在保護私隱方面的討論卻甚為缺少。他介紹了「數據道德」(Data Ethics)的概念,即機構在考慮收集、分享和使用數據時需要考慮的因素,其中數據格式標準、數據匿名化都是一些議題。他指出,不論公司或政府機構,都非常需要內部溝通和探討的過程,讓持份者通盤考慮使用數據的原因、方法、數據的局限、可能帶來的影響、如何對外說明等等。

管治與道德框架

為何討論數據道德有迫切性?多倫多的經驗值得借鑑。Alphabet子公司Sidewalk Labs正在多倫多一個歷史價值的碼頭區進行一項極具野心的計劃,就是把區域建成世界上最創新的智能社區Quayside。在如何處理智能社區收集的大量數據,以數據匿名化平衡私隱保障方面,計劃團隊雖然廣泛諮詢持份者,發展藍圖仍陷入角力中。提出Privacy By Design原則的前安大略省私隱專員、Sidewalk Labs私隱顧問Ann Cavoukian正式辭職

上星期,谷歌Quayside公佈關於數據管治的初步建議,包括成立一個獨立的數據信託負責監督Quayside所有數據收集,任何想設置數據收集硬件或服務的機構需提出「負責任的數據影響評估」(RDIA,Responsible Data Impact Assessment)的申請,但部份申請可以得到特快審批或『自我認證』。Ann Cavoukian對外表示,難以贊成給予數據信託權力去批准無須在源頭進行匿名化的數據收集行為。

英國政府今年6月發布《數據道德框架》(Data Ethics Framework),作為政府推展其《國家數據策略》(National Data Strategy)運用數據的計劃以提供創新公共服務時,須考慮的道德標準,尤其是透明度和問責性方面的考量。

香港個人資料私隱專員上周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舉行的第40屆國際資料保障及私隱專員會議上發布「處理數據的正當性」研究報告,正正點出了香港需要探討道德數據管治文化及處理創新科技(如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等)所帶來的個人資料私隱風險。

我期望繼續促進政府當局、公民社會、學者和企業討論開放數據需要思考的道德問題,例如怎樣平衡公眾對私隱和監控的關注,教育公眾多運用政府提供的數據集進行創新等。政府將全面推展政府開放數據政策,並在智慧城市中收集和運用愈來愈多的數據,必須與時並進,同時研究適合香港的數據管治和道德框架,才能得到市民的信任。

2018年10月30日 刊於信報 (本文為增訂版)

【延伸閱讀】
ODI: What organisations need in order to share more data: our research
ODI: Why businesses aren’t sharing more data

加拿大太平洋鐵路華工與香港

$
0
0

多倫多市中心的鐵路華工紀念碑

前言

最近連寫了兩篇美國太平洋鐵路華工的文章:分別是〈1865至1869:美國鐵路華工的抗爭與成果〉,載《惟工新聞》,和〈美國華工的生活〉載《獨立媒體》,。今次談加拿大太平洋鐵路華工的情況,與香港的關連更大。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向德宣戰,以工代兵安排華人受僱到歐洲戰場工作,協助英法的後勤工作,曾乘坐火車經太平洋鐵路横跨加拿大東西岸轉船赴歐。

加拿大太平洋鐵路

美國加州發現金礦後,加拿大西部卑詩省(英屬哥比亞省,British Columbia)弗雷澤河(菲莎河,Fraser River)也出現淘金熱,華工湧往掘礦。隨着金礦業的開展,建立了自已的社區,各業華人陸續前往尋找不同的工作機會或商機,社區日益擴大。(1)助長了香港的金融、貿易和航運業的發展。

華人湧往美洲為香港船公司開拓了新貨源,當時開往香港的美國貨船,大多數是空船駛來港,裝上中國旅客就開走。(2)據估計,1849-1882年赴美華工累計達卅萬人,他們對西部的開發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同時長期遭到白人種族主義者的迫害、淩辱、焚掠、驅趕和屠殺,種種暴行愈演愈烈。最後,美國政府於1882年下令嚴禁華工入境,這時加拿大也發生排華事件。(3)

從1860-1865年,來自亞洲港口到卑詩省維多利亞市的船舶不少於16 艘,主要是由香港出發,大部份船舶每次載上二至六百名乘客,大半都是華工。(4)

加拿大太平洋鐵路(Canadian Pacific Railway)於1880年4月動工,1885年7月竣工,僱用了過萬華工。動工前鼓吹反華人移民的政客諾亞•莎士比亞(Noah Shakespeare,1839-1921)、駱臣(John Robson,?)、亞瑟•巴斯特(Arthur Burster,?)和阿莫爾•德•郭士模(Amor De Cosmos,1825-1897)等已注意此事,詢問曾興建美國太平洋鐵路的承建商安德魯•翁德唐克(Andrew Onderdonk,1848-1905)將會僱用甚麼勞工。翁德唐克回答說先僱用法國人,然後選用印第安人或華人。(5)

太平洋鐵路橫跨西岸溫哥華(Vancouver)至東岸蒙特利爾(法文:Montréal),並跨境通往美國中部明尼阿波利斯(Minneapolis)、中西部芝加哥(Chicago)和東北部紐約(New York)等城市 。鐵路全長6,115公里,於1986年停止客運服務,只行駛貨運列車。

太平洋鐵路5年興建期內總共僱用華工一萬七千餘人,佔卑詩省人口五份一,當中數千人原是美國鐵路工人。 (6)

1880年卑詩省有白人人口三萬五千人,以法裔為主,估計可以受僱興建鐵路的工人不足四百人。但翁德唐克需要招募一萬名白人工人,日薪為1.5元,管工月薪為125元。可是在維多利亞市(Victoria)申請職位的142人中,只有39人符合工作要求,只好轉去美國西部三藩市(舊金山,San Francisco)招工,但招來的工人質素差。相比之下,以前美國太平洋鐵路的工人日薪已是1.75至2元間,在如此低工資故招聘工人當然出現困難。資方乘機轉為招聘華工,如此日薪更可再低至只需1元。加拿大總理約翰•亞歷山大•麥當奴(John Alexander Macdonald ,1815-1891) 表示支持僱用華工。(7)

動工一個月後,工程到達傅里沙峽谷時,施工難度增大,白人勞工紛紛私下離去。翁德唐克便可以勞工不足為由,命華商李天沛(?)到三藩市招募160名華工,兩個月後香港更來了473名華工,當中336人在該鐵路工作,137人轉往美國西北俄勒崗州(State of Oregon)波特蘭市(Portland)。 (8)

太平洋鐵路華工

1880年6月首批華工160人和白人工人40人從三藩市到達卑詩省耶魯鎮(Yaletown)。隨着工程的全面展開,勞工的需求量增加和迫切,翁德唐克於是再委託李天沛大量招募華工,再在三藩市招募了813人,又在美國華盛頓州(State of Washington)標緻海峽(Puget Sound)招募了387人。(9)

李天沛是台山大江鎮水樓鄉龍慶里人,曾招募華工到美國修築太平洋鐵路,他與廣安隆李祐芹(?)、廣華源李天寬(?)及泰源李奕德(?)合資在維多利亞開設聯昌公司(又譯為李卓公司),專營招募華工生意,聯昌公司從波特蘭招聘了一千五百名華工進入卑詩省興築鐵路。接着招募人數仍不足,第二年(1881年)春,到香港招募二千名華工,租用6艘船從香港載運到維多利亞轉送耶魯工作。(10)負責運送的是施爾施密特與沃德公司(Stahlschmidt and Ward)和韋爾奇與里瑟特公司(Welch and Rithet),是年從各地共運送了五千餘人。1882年該鐵路華工約為八千人,另一個主要承包商是廣安和(Wing Sang),其督理人是葉春田(1845-1927),香港代理人是大創行(譯音)和利良奕(?)的利澤行(譯音)。聯昌公司成立前維多利亞招募華工的代理商是李奕德的泰源,及李佑芹的廣安隆,後合組為聯昌公司。(11)

聯昌公司為翁德唐克提供華工,在香港和維多亞設有支行,負責招募、運載、收容及其他細節等。包辦三藩市和波特蘭的招募工作,聯昌公司甚至未取得合約前即招募華工,並預墊交通費。(12)

在中國招聘華工

華工僱傭關係是以賖單方式執行,由公所貸款四十元,華工以妻子作抵押,公所則解決其簽約後的生活費,回國前要清繳所欠貸款,另加所得工資2.5%,否則不能回鄉。(13)

華工上船前收到一張船票紙,說明船費已付及目的地。

船票紙

茲請接收一名(終站地點)旅客上船,
姓名_______。年齡_______。
_______國_______縣人,運費在(某地)已付。旅客負責自己的行李,任何人執有此票上船均被接納。簽名_______
代理 (14)

前往加拿大航程約兩三個月,華工抵達維多利亞後稍作休息,隨即乘船橫過海峽,駛去傅利沙河上游,乘平底車往勞工營,這段旅程有如被搬運的牲畜,没有人的尊嚴。(15)

根據資料1881年從廣州到維多利亞的鐵路華工有以下數批。4月19日曉拔•柏勒號(Herbert Black)運來300人,4月亨利•畢克號(Henry Buck)運來250人;5月利富號(Nee Foo)運來600人,6月壯號(Chong)運來500人,7月寬號(Quinta)運來人數不詳,9月仙尼亞號(Xenia)運來200人,(16)總數約為二千餘人。

經香來的華工

1882年單是來自香港的鐵路華工資料如下:

1882年經香港到加拿大的華人有8,083人,從香港運來約為7,508人,詳細如下:
4月羅夫號(W. J. Roth)運來139人,藍衣號(Blue Jcket)運來466人,愛斯甘比亞號(Escambia)運來902人,阿當•申浦森號(Adam Simpson)運來500人;5月8日西倫號(Syren)運來325人,5月蘇伊士號(Suze)運來890人;5至6月有7艘船各載137至750人,共運來3,454人;7至12月有832人,總共7,508人。是年另有來自三藩市的295人,及標緻海峽來的280人。蘇伊士號和愛斯甘比亞號是為李天沛運鐵路華工的船。 (17)

1881卑詩省華人為10,492人,內有鐵路工人2,900人。1882年底九千名鐵路工人中只有二千五百人是白人,其餘六千五百人是華人。由於市民開始冀望鐵路完工,令到反華聲浪日細。1883年維多利亞國會議員莎士比亞和貝克要求聯邦政府限制華人入境。1883翁德唐克出現財政困難,虧損了二百五十萬元,要解僱三千名華工和五百名白人工人,因而拖慢了工程進度。到了1884年財政問題得以解決,繼續招工。(18)

1883年鐵路僱用了六七千工人,白人技工為八百人,普通工人為三千人,使用華工大減。但來自三藩市的仍有1,874人,而標緻海峽來的為793人,合共3,223人,香港來的只有556人。 (19)

1884年翁德唐克接洽了新的工程合約,建築從沙旺拿港到哥倫比亞河西岸鷹關(Eagle Pass)鐵路,全長一百五十哩,僱用工人九千人,華工為七千五百人。

1884年鐵路建設進入尾聲時,上半年仍有1,456華工入境。1885年動工的雅拿鐵路(E & N Railway)委託維多利亞泰昌公司,從香港招募華工2,120人,後來再加600人。年中以後泰昌再從香港招募約一千華人,艾登•貝斯號(Alden Besse)載運802人,及瑪打號(Martha)載運35人,另太平洋皇后號(Queen of the Pacific)從三藩市載運80人。此後再無招募鐵路華工,總計建築期內總共招募了一萬七千名華工。 (20)

1885年太平鐵路完工,三千餘名華工被解僱,衝擊了勞動力市場,部份華工為了活命,只能求乞或偷竊,引致社會動盪。中華總會館安排4艘船載華工回鄉。再加上美加排華,中華總會館致電東華醫院,着它勸喻華人不要到美加,(21)同年聯邦政府通過限制華人入境法案。

鐵路華工的生活

鐵路華工必須每月從工資中,扣取5角或7角5分以償還旅費和伙食費,為了償還債務,他們必須工作4-10年不等。(22)

他們每天工作12小時,每週工作7天。不分工種日薪1元,自備膳食,由承建商供應營帳、廚師和的僕役,還供應日常生活用品。合約規定日用品和工具要自資在公司的商店購買,所以每天實際所得為80分加元,每月約為25元,一年約為三百元。扣除開支年淨收入為118元。而白人勞工日薪為1.5-1.75加元,技工如木匠則為2-2.5加元,並且包膳食。翁德唐克僱用華工可節省三百至五百萬加元。(23)

螢幕截圖 2018-10-31 上午11.38.46

1901年澳洲頒佈《反東方人法案》,遏止了印度人移民澳洲。在這情況下,印度人轉為移民加拿大,前往香港乘搭剛開通(1891年)的香港至温哥華太平洋航線,到加拿大卑詩省。這時加拿大為阻止華人入境提高人頭稅至500加元,但1907年加拿大總理威廉•萊昂•麥肯齊•金(William Lyon Mackenzie King,1874-1950)卻提出引進東方移民的建議,不久,勞工部副部長便敎授旅客代理從印度召集移民以取代華工。(24)

招募鐵路華工與另一相似的苦力貿易很大分別同,運送的船能給予人的基本尊嚴,工作情況和生活比較理想,工資高。鐵路華工部份日用品經香港向國內採購,工資亦經香港匯回鄉,香港的金融和外貿因此得益。有關這方面的論述請參閱〈香港繁榮的恥辱──苦力貿易〉載《汗血維城──香港早期工人與工運》,第88至114頁。

直至1906年在香港進行苦力貿易的新舊猪仔館尚有廣祥合、合興棧、源發棧、鴻發棧等21間。(25)

整理本文時參考了大量網上資料:如《維基》、《雅虎》、《百度》和《僑報網》等上百條資料,若未能在註解列出,請見諒。

參考:
1)黃昆章等著:《加拿大華僑華人史》(廣州:廣東高等敎育,2001),第29-33頁)。
2)張曉輝:《香港近代經濟史》(廣州:廣東人民,2001),第68頁。
3)李勝生著:《加拿大的華人與華人社會》(香港:三聯,1992),第72-96頁)。
4)黃昆章等著:《加拿大華僑華人史》,第27頁。
5)編輯委員會:《無名英雄的豐碑》(温尼伯:出版者不詳,?),第24-25頁。
6)沈衛紅著:《金釘》(廣州:廣東人民,2017),第343-344頁。
7)編輯委員會:《無名英雄的豐碑》,第24頁。
8)蘇紹興撰述:《加拿大太平洋鐵路華工建路史實》(多倫多:紀念加拿大鐵路華工基金會,1987),第53-54頁。
9)編輯委員會:《無名英雄的豐碑》,第24-25頁。蘇紹興撰述:《加拿大太平洋鐵路華工建路史實》,第53-55頁。
10)麥禮謙著:《從華僑到華人》(香港:三聯,1992),第13頁。李勝生著:《加拿大的華人與華人社會》,第22頁。編輯委員會:《無名英雄的豐碑》,第24頁。沈衛紅著:《金釘》,第45頁。
11)麥禮謙著:《從華僑到華人》,第13頁。李勝生著:《加拿大的華人與華人社會》,第22頁。黃昆章等著:《加拿大華僑華人史》,第37-38頁。蘇紹興撰述:《加拿大太平洋鐵路華工建路史實》,第49-50頁。
12)蘇紹興撰述:《加拿大太平洋鐵路華工建路史實》,第49-50頁。
13)蘇紹興撰述:《加拿大太平洋鐵路華工建路史實》,第50-51頁。
14)蘇紹興撰述:《加拿大太平洋鐵路華工建路史實》,第51頁。
15)蘇紹興撰述:《加拿大太平洋鐵路華工建路史實》,第50-51頁。
16)蘇紹興撰述:《加拿大太平洋鐵路華工建路史實》,第55-56頁。
17)蘇紹興撰述:《加拿大太平洋鐵路華工建路史實》,第56-57頁。
18)編輯委員會:《無名英雄的豐碑》,第24-25頁。
19)蘇紹興撰述:《加拿大太平洋鐵路華工建路史實》,第58-59頁。
20)蘇紹興撰述:《加拿大太平洋鐵路華工建路史實》,第58-60頁。
21) 黃昆章等著:《加拿大華僑華人史》,第157-158頁。
22) 黃昆章等著:《加拿大華僑華人史》,第38頁。
23) 蘇紹興撰述:《加拿大太平洋鐵路華工建路史實》,第65頁。
24) 王昺主編:《文化馬賽克》(北京,民族,2003),第326頁。
25) 劉澤生著:《香港夜譚》(香港:三聯,1990),第158頁。

別了傳奇班主——維猜

$
0
0

李斯特城泰國富商班主維猜,星期六觀看李斯特城對韋斯咸的英超賽事後,乘坐私人直昇機於主場皇權球場外的停車場墜毀,享年60歲。這位免稅店集團主席,為李斯特城創下神話,2015-16年的英超冠軍,是自同區東米德蘭郡的諾定咸森林1978年於聯賽封王後,近40年來最富傳奇色彩的冠軍球隊。

信任領隊能力

在維猜到來前,近半世紀以來,除了奧尼爾領軍年代,李斯特城可以說是平平無奇,最為人所認識,是鋼門賓士,以至他的門生施路頓、80年代的連尼加、史密夫以及90年代末期成名的黑人前鋒希斯基。維猜2010年入主後,重建了李斯特城。有別於前總理他信,維猜並沒有入像曼城這樣的歷史悠久名牌球會,相反他入主當時選擇仍在英冠的李斯特城。

在選擇領隊的過程,維猜並不完全信奉名牌,當保羅.蘇沙離去後,他請來了瑞典名帥艾歷臣,在上任初期的確令球會有起色,可是2011年夏天球會大肆擴軍,買入了紐根特、卡斯柏舒米高以及高捷斯基等名將,成績不似預期,2011年10月,艾歷臣掛冠而去,維猜聘用了務實的前米杜士堡中堅皮雅臣。這位崔護重來的舊帥,2014年領導猢狸兵團重返英超,2014-15年球季,李斯特城在頭29場賽事,只錄得少得可憐的4仗勝利,可是最後九場比賽,狐狸兵團竟然取得7勝1和,唯一的敗仗是以1:3不敵當屆冠軍車路士。

同年6月,皮雅臣因私人醜聞,離開李斯特城,維猜請來了雲尼亞里,開創了不可能的成就。上季在沙士比亞離開後,他也找來了務實的佩爾領軍,令李斯特城能夠企穩英超。維猜甚少插球會管理事務,他就如昔日精工的班主黃創山,不止愛足球,更懂得足球管理,以成功的商業手法締造李斯特城的傳奇。

難都要打:要與對手抗衡,大家一齊貼海報

$
0
0

【成為義工】|電話 9456 7205|網上報名

昨晚我和朋友帶一堆李卓人小麗海報,8到11點,貼了四個小選區;兩個人貼了過百張。

黃之鋒 Joshua Wong問,大佬你立法會議員走去貼海報,係都走去黃埔開街站。但面對俾人不斷撕海報、面對無理DQ,我地呢邊真係需要更多人,成條花園街近太子一邊的攤檔就唔會係清一色陳氏海報;萬聖節就到,深夜走過之時,你係感到心寒同絕望的(註)。前線如我,尚且至此,教住在附近的民主派選民如何自處?

好多人話議會好無用,只係覺得我作為民主派立法會內一員,這次建制派又贏,謝偉俊那些又再改議事規則,立法會僅餘的空間,又不知壓縮多少。早前Liah Greenfeld講座,教授問,你人生幾時感到「有尊嚴」?我說做區議員時促成到些事,居民會覺得受尊重,我也覺得欣慰。但在立法會幾乎每日都是受辱的——天價撥款不義議案一路過,政府已經無興趣聽市民的聲音;你只要一點異議,大口狗動輒趕你出會議廳。

這些都是DQ6後修改議事規則的貽禍,而今次選舉,直接決定建制派改議事規則得逞與否。不管是誰,我只希望有番個人頂住。好卑微好卑微的願望。

==================================

3月也好、今次也好,對方都鋪天蓋地打資源戰,卻理屈詞窮。我們徒有論述,輸給一街海報,甘心嗎?親身接觸,好多商戶的內心或者比我更熱熾。

餐廳打烊,外邊大大張陳氏海報,我們還是面懵懵入去問,老闆話:「得呀,有位你咪貼囉」無位,「咁你搣走一張啦。」搣人海報我們是絕不做的,結果將人海報褪過少少,人家兩大張A2,我們至少一張A3。撇除斷言拒絕的商戶,只有一家暗示有壓力,其他都係一間一間店掙番黎。

#背水一戰 是這樣實踐出來,我會繼續貼海報,有興趣的朋友,歡迎聯絡團隊(見標題),一齊組隊去貼。

(註:我選過批發及零售界,排檔的人的確各有攤販商會"照住"。你問我係咪個話事人落左命令封殺,有可能是的,那沒辦法。但例如煙廠街係不同派別都貼的,這點該區的區議員一定比我清楚。其實,那時甚至連果欄--suppose主事人最支持民建聯自由黨,我當時都是膽粗粗走入去逐間問的,商會是一回事,商戶是另一回事。)

習近平同床相就 安倍異夢連連

$
0
0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訪問北京,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晤時終於見到習的笑臉,雙方聲稱建構了「化競爭為協調」、「不是威脅而是夥伴」和「發展自由、公正貿易體制」的「新時代日中關係」,然而日本媒體稱之「同床異夢」,中國學者說未來變數仍大。

中國為了離間美日關係而改變外交孤立的狀態做了重要犧牲:

一,習近平以藉釣魚台主權問題煽動反日情緒起家,證明自己是塑造「中國夢」的男兒。如今收回了往日所揚言的「寸土必爭」,不但迴避釣魚台問題,鷹派的《環球時報》還鼓吹中日「共存共榮」。中日「共存共榮」,「建立大東亞共榮圈」還是80年前日本侵略中國的遮羞布,現在居然被中國拿來重溫,習近平大可取代汪精衛的歷史地位了。

二,由導演蕭鋒執導,好萊塢巨星梅爾吉勃遜當藝術總監,描述80年前重慶大轟炸的抗日電影《大轟炸》原定10月17日全球同步上映,但在中國被臨時喊卡,放出的消息是因為有逃漏稅被罰的范冰冰的鏡頭,可是在美國卻是照樣上映,可見是怕得罪來訪的安倍。

日停對中39年經援

總之,中國要聯日反美時就會宣稱中日同文同種、共存共榮;要聯美反日時,就一再宣傳珍珠港事件來勾起美國的慘痛回憶。然而這種把戲玩久了也會失靈。
安倍雖然帶了500名企業家訪問中國尋求商機,然而在一些重大問題上並不相讓,甚至有新的作為:

一,過往日本首相訪問中國都被逼要求就歷史問題進行道歉。據統計日本共道歉了約50次。日本從來不敢觸及中國的人權問題,甚至在六四後還遣返逃到日本的一位中國廠長。然而這次安倍在與中國總理李克強會談時破天荒強調,包括日本在內的國際社會,正關注中國國內人權狀況。這被認為是針對大批新疆維吾爾族人遭拘留在「再教育營」表達看法,而日本有許多維吾爾族留學生。

二,安倍在北京宣布,日本對華開發援助已經完成歷史使命而結束。這個開發援助是向中國提供3兆6500億日元的經濟援助,有近半是無償援助,其他是優惠貸款,被認為是替代戰爭賠款。然而中國因為有其政治目的而長期向中國民眾隱瞞。2003年,隸屬於《南方日報》報業集團的《21世紀環球報導》曾做過「日本對華援助調查」的專題報告,不久這家報章就關門大吉。由於中國的崛起與軍事預算迅速增加讓日本倍感威脅,國內要求停止援助的呼聲不斷,終於在這次慶祝中日建交40周年之際,不是延長而是停止了長達39年的經濟援助,不能不是一個絕大的諷刺。

印太戰略地位不動

三,美國在與其他國家簽署自由貿易協定時會附加這些國家與「非市場經濟國家」簽署貿易協議時要知會美國,看美國是否同意,這被叫做排除中國的「毒丸條款」,但是安倍沒有公開承諾在與美國簽約時排除這個條款。

四,安倍27日回國,28日在私人別墅款待印度總理莫迪,印度是印太戰略的重要一員。中國在東非吉布提有一個唯一的海外軍事基地,日本在那裡也有軍事基地,並且將與印度合用。而10月25日安習會晤前夕,日本最大的直升機護衛艦之一的「加賀號」與「稻妻號」在九段線的越南南方海域接受美國補給艦加油,其間中國派出兩艘蘭州級驅逐艦跟蹤與觀察。這顯示日本在印太戰略中的地位絕不會動搖。10月初日本內閣大改組,此時進一步修憲增強國防實力,習近平也難以翻臉。

安倍是成熟的政治家,而習近平被中共元老李銳稱為小學程度,未來的中日關係還有許多好戲可看。

原文刊在台灣蘋果日報

一代宗師查大俠

$
0
0

查大俠去矣,標誌一個武俠小說朝代的終結。金庸小說將一種本被視作通俗、難登大雅之堂的文學體裁帶到學術上的新高度,一至於文人相繼研究其小說作品而另作新書,名如《金庸小說的女子》、《金庸小說與文學》等等。論其作品的流行程度更是一言難盡,除了已翻譯成多國文本,於電視、電影、電玩的「經濟效益」更如日中天,誰想得他其實已封筆幾近半個世紀?

金庸小說中有大情大性、正氣凜然的英雄俠客,也有大奸大惡、蛇蠍心腸的卑鄙梟雄。更多是不學無術、虛偽善妒、看風駛舵的無名小輩。以前讀小說時只道人物都是虛構的沒有在意,直至最近幾年才發現有跟小說裏小輩角色如出一轍的人物在眼前走馬燈般經過,始知原來是自己入世未深。金庸在其小說中創造了好些超凡脫俗的人物作我們的楷模,連他自己也不期然被讀者封為一代大俠。

查大俠既是一名出世的大俠,也是一名入世的報業大亨。他創辦的明報確立了報章應有的客觀持平與不畏強權的典範。他亦義不容辭的出任基本法起草委員,即使他的政見未必獲得認同,也無愧於其為民請命的大俠心腸。

所謂人有人格,報有報格,查大俠都做到了,經歴三段婚姻的他謂自己不是一個很成功的丈夫。若與韋小寶相比,查大俠做丈夫也許真未及他一半成功,但世事豈有完美?若我說自己的志願是有未及查大俠一半的成功,大抵會有十億人跑出來駡我癡人說夢吧!

本土意識無毒無害

$
0
0

本土意識,政治學上屬於族群主義的一種,即是人們將自身族群的利益優先,並保護自身族群文化、社會、政治制度,對外來文化及人士採取保留態度。拋完書包,一句到尾:本土意識是Local First。它並不邪惡,甚至有助推動民主及改善民生。

每次談及民生問題,第一時間都會討論人口控制。人口之所以是一大關注,因為還引伸出醫療、社區、交通、房屋等承載力問題。香港在人口方面十分寬鬆,每日批出150張單程證,讓大陸人在這裡「落地生根」,結婚、生育、孩子入學、工作......本土意識之下,市民有感社會被迫接納外來人口、加重本地社區負擔,所以反對這樣的人口政策也是合情合理。所謂Local First就是這種概念。

且看看新加坡的本土意識。當地政府發表《人口白皮書》,第一頁便說新加坡人是社會的核心。而反對黨工人黨的吳佩松( Daniel Goh ) 在2015大選期間,指新加坡當下人口政策的重點,應以本地人為基礎,如鼓勵他們生育和提升他們的技能。新加坡的本土意識強烈,令他們奉行一套只接收精英的人口政策,一方面推動社會、一方面解決人口老化。

事實上,各地移民政策都是「條件式」,即是無學歷無技術也有兩桶金,才可以成為當地公民、擁有居留權。反觀香港,以「親人團聚」為名,就知放任三姑六婆來港居住,對社會毫無建樹之餘,無疑是拖低港人生活質素。

美國本土主義抬頭,特朗普打著Make America Great Again的旗號,當選總統。想當年戴卓爾夫人與歐盟談判,也是說I Want My Money Back。族群以自身利益優先的原則思考問題,是正常不已。

每年支付約80億英鎊、支援希臘等經濟疲弱不振的國家,同時損害主權、被迫接收難民、移民申請......歐盟有數不盡的「罪行」。單單過去10年,已經有超過100萬成員國如羅馬尼亞的移民不斷湧入英國境內,爭奪多項社會福利、削弱英國公民的就業機會。某程度上,老一輩的本土主義者選擇脫歐是明智的,畢竟他們都相信Local First.

本土意識爭取自身族群的利益,好似特朗普所言: Hire Americans. 在這裡設廠、請本地的人,因為我們美國「自己人」的失業情況是應優先解決的。競選時揚言在墨西哥邊境建城牆的他,也是本土意識的一種形態,單純地覺得呢度我地頭黎架,你地呢班難民憑咩踩我場?仲要我收留你?

Local First.

美國特朗普上台、英國脫歐,不僅是21世代出現post-truth的最好例證,更是本土意識不斷膨脹的案件。做了幾十年偽君子,西方國家已不再提倡「包容博愛」。國際舞台再次洗牌,各地人們只會關心自身利益,不再做觀音、關愛窮苦大眾。

是的,本土意識聽起來雖然像一種盲目又狹隘的民族主義,但本土意識對一個社會不可或缺。一定要有足夠嘅本土意識,政策才會「以民為本」,真正切合市民需要。除非出現特朗普這種瘋人總統、聲稱要在墨西哥邊境建圍牆,否則一般都會「益街坊」,讓本地人受惠。

本土意識在本質上是關心自己族群,但實際上還會間接推動民主發展。

嶺大文化研究系教授羅永生的《香港本土意識的前世今生》就提到,自六七暴動、八九民運以至零三七一,令香港經歷了三波本土意識熱潮,自2003年反23條五十萬人上街,本土意識與香港政治民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本土意識令市民更關注自身權益及政治,引起不少對香港政治制度以及前途問題的討論,令本身政治冷感的人關注,「公民覺醒」。例如嶺大陳雲《香港城邦論》、教院方志恆《香港革新論》及港大刊物《學苑》對本土意識的一系列文章,擴闊對民主的討論,令港人參與政治、百家爭鳴。

民主不能流於制度,耶路教授Robert Dahl提倡「多元民主政體理論」,指除了普選制度,更重要的是當地言論自由、法治制度等,欠缺這等元素,社會只淪為「半桶水」民主發展模式,好似泰國、菲律賓、印度一樣。即使本土意識在某程度上是一種排外情緒,但不可否認的是它引起廣泛討論、促使更多市民關注社會發展。

另外,本土意識累積了公民社會的資本。哈佛大學教授Robert Putnam指,公民社會對民主極其重要,因為從中可以建立社會資本、信任及共同價值。本土意識催生的民間團體,包括:杏林覺醒、精算思政、法政匯思及進步教師同盟等都是在傘運期間出生的。組織以交流意見、協商甚至投票等民主元素運作,累積有利民主的社會資本。

大家常常罵這種想法對香港社會零貢獻,我希望為它討回公道。甚至,香港本土意識是愈多愈好。我們愈是有感應該local first,愈是排拒外來人口,反對派就愈,我們就愈有話語權向中共說不。


689送給習大大的清快丸

$
0
0

話說清末有一個小官員,靠拍馬屁由九品扶搖直上,官拜三品。

有一次,他側聞慈禧太后龍體違和,立即搜購了當時東洋出產的「清快丸」( 類似今天正露丸)入宫獻給慈禧太后,滿心歡喜等待加官晉爵……

誰不知,當時清朝已經岌岌可危,慈禧太后聽到「清快完」三個字,立即下令將這個芝麻官冚家推出菜市口滿門抄斬。

連續幾天,689在facebook大吹大擂他在摩洛哥出席一個什麼 World Policy Conference,超級梁粉陳啟宗做主持人,邀請他講一帶一路……

我從來沒有聽過這個什麼WPC,報紙亦未察覺到有任何報道,好奇心驅使,剛剛上網看一看, 上星期有一段片upload上 youtube,全世界只有50人觀看,我是第51個。

原來是一個圍爐取暖的「國際」小組織, 689和一個不知名的印度人加一個不知名的印尼人在互相交流, 689 力推一帶一路,其他與會者不以為然,我看了兩分鐘便離開。

才不久之前,國家主席習近平主持港珠澳大橋開幕,只簡單講了12個字 :「 我宣佈,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 」。

習主席今次明顯有別於過往洋洋萬字宣言,什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克服天險排除萬難,把全世界最長最深的跨海大橋建成,是中國十三億人民的偉大勝利……下删五千字」

此舉在在反映了中國已經開始改轅易轍, 調教了「厲害了 我的國」 那種暴發思維,逐漸回復鄧小平時代韜光養晦、悶聲發大財的治國方針。

森林定律,當黑猩猩族群的一哥,發現有其他黑猩猩威脅牠的地位,便會用一切手段加以剿滅,所以族群中排第二的黑猩猩,必定要完全低調才可以生存,詐傻扮懵等待時機, 有足夠實力時才一舉殲滅黑猩猩一哥。

當習主席轉趨低調的時候,689還不知好歹,繼續大吹大擂一帶一路,硬要把中國推向特朗普的砲口,不就是那個芝麻官的「 清快丸」?

錦上路站先起住宅 商場街市落成無期

$
0
0

圖片說明:左邊淺藍色為現時的公眾停車場,將會發展住宅,永久公共交通交匯處,以及地底公眾停車場。右邊則是臨時公共停車場和臨時公共交通交匯處。圖上桃紅色是要移走的單車泊位。

編按:錦上路西鐵站項目,是在去年由信和等財團以83.3億投得,可建樓面面積為123萬平方呎。規劃署是在2014年完成錦田南研究,去年修訂《錦田南分區計劃大綱圖》

@錦上路站發展分一、二期,信和地産是做第一期住宅發展

今日與信和地産代表和建築師見面,在見面前我一直以為信和是會一次過發展西鐵站整個項目,聽佢地講才知道政府將項目分為第一和第二兩期。第一期是在D出口那邊建11萬平方米樓面的住宅,第二期才會於C出口那邊建商場等零售設施。因此很多大家的訴求都不適用。

由於政府沒有另闢地方安置公眾停車場,因此第一、二期不能同時發展,需要按以下的次序做:
1)將D出口的公眾停車場和C出口馬路邊的公共交通交匯處全部遷到C出口公廁對開(2019年第一季至第二季完成)
2)發展D出口對開的空地做住宅,包括地底的新公眾停車場及地面的新公共交通交匯處(最遲2025年完工)
3)拆卸臨時公眾停車場和臨時交通交匯處,進行第二期商場工程(仍未招標,所以不知完工日期)

@車位數目及單車泊位

遷到C出口公廁對開的臨時公眾停車場,私家車車位維持約620個,另外會新增45個電單車位。奇怪的是,將來位於地底的永久公眾停車場只會有私家車位,不會有電單車位。目前在D出口外上落客的私家車和客貨車可以去邊度停,信和冇講,要再追問。

另外,位於B出口對開的單車泊位,將會稍為向西移。

@跳虱市場

信和表示,由於跳虱市場不在第一期範圍內,他們不知道港鐵和政府的打算。

@第一期發展內容

第一期的總樓面面積為11萬平方米,會建約1600個單位,建築物高度限制為69米,建築群中間要留30米的生態走廊(畀雀鳥飛過)。而D出口至A出口會留一條闊八米的緊急車輛通道,據建築師說應該是公眾可以步行穿過的。

@總結及跟進

八鄉錦田居民所有最擔心的事一次過發生晒!政府只顧賣地起樓賺錢,但第一期只有1600伙住宅,沒有任何商業和公共設施,將令交通和各方面的負荷進一步增加。第二期的商業項目因為要等第一期完工才可以開工,落成日子遙遙無期。

由於政府和港鐵多年來都沒有詳細向立法會和區議會說明發展內容,整個社區都被蒙在鼓裏。我會約見港鐵及政府官員,要求他們改變目前先塞人再起設施的安排,也會印一份單張在社區派發,引起關注。若大家有何疑問,或者想幫手一齊諗和一齊搞,請留言。謝謝。

螢幕快照 2018-10-31 下午2.00.16
規劃署提交城規會文件的西鐵站上蓋住宅預想圖

隨筆說金庸:我亦為沾露者

$
0
0

昨晚回打鼓嶺老家。獨自播種、插枝時,在電視看到查良鏞先生去世的消息。

自懂事以來,家中看的就是《明報》。父親選《明報》,大概與其辦報方針及政治立場有關,我也受其影響。查先生任基本法草委時,引起頗大政治爭議。這時我還在讀小、中學,對事情只一知半解,許多都是長大後再回顧。

1998年至2001年間,我在明報當過3年多的記者。這時查先生已在《明報》退下來了,不過當時申請入《明報》工作,的確與敬仰查先生有關(很老土吧)。這幾年日子過得很充實,記者的經驗對我日後也有重大影響。

除了報紙,少不了也看金庸小說,我小四時開始看倪匡,小五開始看金庸,第一本看的是《雪山飛狐》;到中二上學期就全部看完了,最後一本是《鹿鼎記》。雖然對流行文學帶來重大影響,但看過他後記的人都該知道,他抗拒「文以載道」的包袱,小說自有其價值及意義,沒必要講大道理。

金庸小說大多有着其歷史背景,內容也常談及國家和民族。但小說主角追求的,卻往往是個人心境,例如楊過、令狐沖、韋小寶等。《笑傲江湖》描寫的,公認是一個政治的江湖。但主角令孤沖,卻偏偏是一個不喜歡政治、追求自由的人。

我沒令孤沖的灑脫,較喜歡的主角,反而是《連城訣》的狄雲(很冷門吧)。狄雲是個簡單的人,但心志堅定,沒因厄運或學了蓋世武功就改變自己。在金庸小說中,他大抵是唯一會種田的主角,連別名也叫空心菜。(《飛孤外傳》的程靈素也是種田的,我也喜歡)。

最觸動的情節,則是《天龍八部》最後的雁門關一段。坦白說,《天龍八部》的前、中部份,只是個別情節精彩,整體及不上《神鵰》、《笑傲》般好看。但最後一段卻將全故事人物匯聚過來。雁門關一役,喬峰是由始至終都沒有出過手,因為兩邊都不是他的敵人。這也成就了最後的悲劇英雄。

隨筆到此為止……查先生是一個對社會有鉅大影響力的人,我亦為沾露者。安息。

題為編輯所擬

《緊急救命﹕劇場版》﹕鐵粉新Fans大對決﹗

$
0
0

(含少量劇透)我不是《緊急救命》(Code Blue)的老粉絲,對長達十年故事的前因後果並不了解。正因為此,影片開首也貼心地加入劇情回顧,為新觀眾「打個底」。以戲論戲,《緊急救命》的救人場面十分逼真,且節奏明快,鏡頭與剪接也帶出「救命」的緊張氣氛﹗單單欣賞幾場十萬火急的拯救戲碼,經已值回票價。加上男神女神山下智久與新垣結衣坐陣,根本無得輸﹗

另外,幕幕感情戲也令電影剛中帶柔﹕愛情、親情、手足情……全都催淚,眼淺者宜帶定紙巾。儘管我沒有灑淚,也會反思若我身處其中,我將如何自處?最觸動我的,是父母決定捐出「腦死」兒子的器官,遺愛人間的一段。兒子明明還有呼吸、有心跳,身體依然是暖的,你卻說他「死了」,更把他「分」給陌生人?作為父母,我簽署「同意」一欄,難道在謀殺親兒?直至他們遇到一位接受別人捐贈心臟的兒童,聽到他卟卟心跳聲,感受到生命的延續與希望,才肯定自己決定正確。兒子沒有離開,他只是以另一種方式生存下去,同樣有愛、有意義。

救人與被救、生存跟死亡,是醫護人員每天面對的事。然而對於尋常百姓,生和死,一次已足夠。作為觀眾,看到身處現場般的命懸一線,難道我會坦然接受自然定律,或我仍會為那一息尚存而努力掙扎跟慨嘆?

《緊急救命﹕劇場版》大部份時間都精彩吸引,奈何作為未看過電視版的觀眾,最後那二十分鐘實在有點難熬。導演彷彿把一眾主角的「前世今生」來個了解。如果是資深fans,應該會十分安慰﹕「我終於等到這一幕了﹗」但我卻不禁納悶。我本期待一場偉大的救人高潮即將發生,那應該是一個迴腸盪氣的終結啊﹗唯天氣不似預期,到底完場未?

總結﹕我想追回電視版。

愛情、旅遊、性別與文化、貓奴
作家、文化研究/性別研究雙碩士
FB Page: 香港作家胡世君 https://www.facebook.com/WriterKenneth
IG: 胡世君 https://www.instagram.com/writerkenneth/
Email: kennethwu66@hotmail.com

面臨「全城無水」危機 南非首都暫時成功延緩

$
0
0

開普敦居民在當地的高山泉水(Highlands Spring)據點取水。圖片:Jacqueline Flynn。南非,2018。

肩膀上掛著十幾個空盪盪的塑膠水瓶,Rukayah Salie匆匆地穿過一條繁忙的街道,加入一群口渴的開普敦人的隊伍,等待著從路邊的水龍頭處取一些免費的、乾淨的食用水。這是南非開普敦(Cape Town)附近的城鎮Muizenberg。

「這邊的水味道最好,」她說。「而且比開車到另一個山泉點更快,特別是在齋戒期間。我只用這邊的水來煮食和飲用。」

Salie在過去的6個月,一直都是每週來這個山泉點一次——自從開普敦因面對一個世紀以來的最大乾旱而實施制水以來。

今天,開普敦在水資源保護方面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進步——當中像Salie這樣的居民可說是功不可沒。他們改變了日常用水習慣,通過取山泉水,或者使用洗手消毒液來代替肥皂和水——小小的改變帶來巨大的效果。

早在2018年1月,開普敦的水危機成為了世界頭條,該城市意識到它可能要面對「零水日」——城市的水龍頭將被逼關上,居民將不得不前往預設的水分配據點來領取每日用水量。隨著政府逐步發布應對細節,驚呆了的開普敦人開始意識到他們過去十年一直漠視的水威脅原來是真實的:經過連續3年的降雨量嚴重不足後,他們快要沒水可喝可用了!

2018年1月1 日,該市宣布了正式的用水限制:全省每天用水量限於4.5億公升;採取6級制水措施,每戶每天的家庭用水量限於50公升。六個多月後,開普敦市發布招標建設3坐緊急海水淡化廠,並減少農業用水量60%。該市籌集資金用來研究節水和採水的技術,以及研究水源多樣化的可能性——旨在降低對該市日益減少的水庫水作為主要水源的依賴。

在探討該危機根源的過程中,出現了一場陰暗骯髒的指責遊戲;當局政府被指責未能預測情況,而受到重大的政治影響。開普敦的主要官員,本來應該就未來的乾旱氣候做出規劃,但當危機比大家預期的來得早的時候,他們被殺得措手不及。他們突然不得不趕緊想出一個更有迫切需要的解決方案。

雖然非洲南部的形勢極其嚴峻,但是,開普敦並不是唯一面對水危機的城市。2018年2月1日,英國廣播公司新聞(BBC News)就報導了一項研究表明,到2040年,全世界將有11個主要城市會耗盡飲用水;倫敦、東京和邁阿密是這些全球熱門地區中的其中3個。事實是,現在全球就有三分之二的人口每年至少一個月是生活在乾旱天氣中。洛杉磯也正面臨著該區歷史上最嚴重的乾旱之一。乾旱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

「這不是一個別人的問題,因為這正在成為每個人的問題,」為ABC和CNN報導水危機問題的南非電影製片人Chris Kets指出。

但這場危機也帶來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好處:像Salie這些居民,他們並不僅僅是因為制水或者全球水威脅而跑去取山泉水。一場用水習慣運動已經席捲了該區,使當地人永遠地改變了他們對水的看法。許多人會承認,他們要等到頻臨失去水源的時候才改變了他們的觀點。在每個街角、每個公共浴室、每個店面,都出現了「擊敗零水日」的海報,不斷地提醒著大家這危機的嚴重性。

「有時候,要考慮到人們的情感,」開普敦市的水與環境衛生部的Johannes Prins先生表示。「這不只是關於提供資訊給大家;是要幫助大家來理解這些資訊,以及幫助他們來明白他們需要改變的原因。」

居民在Springs Way不受管制的臨時水源處取水。

許多居民都認真地對待這危機,他們努力地去通過不同渠道去取水,例如天然山泉水或收集雨水。但也有一些居民,包括了當地的一位水權社運家、作家和博主Helen Moffett(海倫·莫菲特),長期以來一直倡導明智用水的生活方式。

「我是在Karoo長大的。在那裡,我們從來沒有可依賴的水源。我一直都很重視節約用水和重新用水。在公佈零水日之前,我的朋友經常取笑我;但現在,他們則紛紛向我求助。」Moffett說道。

屬於中產階級的Moffett位於Noordhoek(諾德霍克)的房子幾乎完全不需要政府的供水服務。他們珍惜每一滴水。走進她家,可以看到房子的每個角落都放著水桶。她不用標準的淋浴設施,而是利用噴殺蟲劑的泵來製造一個強力的噴灑器,大大減少了清洗所需的水量。她甚至每次離家的時候都會隨身帶上一個裝有5公升水的水壺,這樣她就不會留下她稱之為「水足跡」的痕跡——相當於現在常見的「碳足跡」的概念。

她說:「我會把它帶去朋友家裡用來冲廁所。如果我去餐廳,而他們已經有重複用水的話,那我就會把水壺放在旁邊,讓其他人拿回家用。」

另一位奉行明智用水的開普敦人是名廚和有機城市農業提倡者Justin Bonello,他一直在宣傳市民可持續用水的責任。Bonello的房子除了用來做個人用途外,同時也用於發展其烹飪和可持續性城市生活的事業。他重新設計了他的房子,令一滴水也不會被浪費掉。

「我在設計房子的時候,嘗試模仿森林的地面,以減少水被沖掉、流失掉;我從沒發生過沒水用的情況,即使是在乾旱季節。」在旱情期間,他的雨水箱也能一直保持在水量充足的狀態;他表示這足以證明,即使是有旱情發生,他的節水技術還是可以維持食物和水的供應的。

Moffett和Bonello他們會上電視和電台節目去做宣傳,提醒人們該次危機的嚴重性,並分享他們日常的生活方式和習慣,鼓勵人們在生活中做出小小的改變——他們並視這些倡議活動為自己的事業。Moffett的著作,《101種明智用水的方法(101 Water Wise Ways)》,裡面就有很多例子,告訴大家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出一些簡單的改變。

Moffett認為,提供獎勵措施可以大大提高行為改變的機會。她通過向大家展示簡單的變化如何對他們的用水產生可觀的影響,讓人們感覺他們已取得很大的成功;這使Moffett成為了當地的名人。

儘管開普敦在過去幾年面對各種起伏,但這次的水危機的最大教訓可能是人們迫切需要認真對待明智用水運動。沒有人可以逃得掉旱災。但是,如果開普敦向我們展示了些什麼東西的話,可能就是:小小的改變實際上可以帶來很大的效果。我們面對的真正的挑戰並不在日常生活的改變,而是讓人們認真聆聽來做出改變。

正如Helen Moffett在她的博客上寫道的那樣:「事實是,我們許多人都已經意識到這真的是新的常態——我們永遠不會再假設,我們要用水的時候,水就會從水龍頭裡隨時流出來。我在每個地方都看到了小小的改變。」

來源:Global Health NOW
筆者:JACQUELINE FLYNN

英文原文:
https://pulitzercenter.org/reporting/how-cape-town-defeated-day-zero-now

【一地兩檢】政府代表指《基本法》須符中國憲法框架 司法受干預說法錯誤

$
0
0

(資料圖片)

(獨媒特約報導)廣深港高速鐵路香港段通車至今一個多月,一地兩檢的司法覆核今日於高等法院續審。代表政府的資深大律師余若海陳詞指,高鐵站的內地口岸區只為出入境的特定目的而設,符合中國憲法及《基本法》,人大常委會的決定具約束力。他批評入稟方重《基本法》而無視「一國」,但事實上《基本法》應在中國憲法的框架內。

余若海:內地口岸區為特定目的而設 符合憲法

入稟方為社民連梁國雄、青年新政梁頌恆、新民主同盟古俊軒、「長洲覆核王」郭卓堅和社工呂智恆,由名譽資深大律師陳文敏、資深大律師李柱銘、大律師公會主席戴啟思和資深大律師潘熙代表。古俊軒昨向法庭申請撤回申請,獲法官周家明批准。

代表政府的資深大律師余若海今陳詞指,高鐵香港段連接了中國的鐵路網,有助增加中國與香港頻密來往,是一項重要的基礎建設,一地兩檢的安排是符合中國和香港的憲法。

代表入稟方的資深大律師李柱銘昨陳詞時指,如果香港容許一個全面實行內地法的「小特區」存在,先例一開,未來將會出現更多個「小特區」。余若海回應指,內地口岸區只是為乘客在西九龍站出入境、國家安全的目的而設,強調它的存在有特定目的,不會在香港境內隨處設立。

余若海:高鐵站口岸區與港其他口岸無異

對於李柱銘指「小特區」內實行「一國一制」,余若海表示,香港有其出入境制度和程序,如果真的實行「一國一制」,便不會有出入境關口的存在。

余若海指,一個人要入境到中國內地,他們會清楚自己將要遵守內地的法律。他們乘搭高鐵出境前,需要經過西九站的內地口岸區,這並沒有侵犯到他們的權利。余又指,如果到過西九龍站親身視察過,便會發現那裡的內地口岸區和羅湖口岸沒有分別。

指《基本法》第18條沒有禁止一地兩檢

李柱銘昨表示,《基本法》保障香港司法獨立,政府為了實施一地兩檢,反以《基本法》第18條作為基礎,在香港未進入戰爭或緊急狀態時便引入全國性法律。余若海回應指,第18及19條並沒有禁止一地兩檢的實施,現時情況並不是將全國性法律應用至全港範圍,第18條的設立背景是「一國兩制」要實行,目的是為了中央政府對香港的管治方針能夠實行。他批評李柱銘只提及條例的背景,以此模糊視線,事實上第18條並沒有涵蓋一地兩檢的情況。

法官周家明昨休庭前向余若海查問,法律是否容許在香港範圍內設立其他國家的口岸區。余今指,此屬外交層面的議題,若中央政府允許,香港國際機場內亦可設立其他國家的口岸區。

余稱人大決定具約束力 批入稟方重「兩制」無視「一國」

人大常委會早前就一地兩檢開綠燈,李柱銘昨質疑人大決定是否對香港有法律約束力,認為爭議應在香港的司法系統內解決,不受干預。余若海今稱,人大常委會有《基本法》的最終詮釋權,其通過的決定包含了對《基本法》的詮釋,因此是有法律約束力。

余引用港大法律學院教授傅華伶的報告指,涉及中央政府與特區關係的議題,是「一國」部份的問題。該報告雖認為香港的法律問題不宜透過人大常委會解決,但沒有否定到它的合法性。余稱,人大決定對香港具有強制性和法律效力。

余又引用梁頌恆與游蕙禎的宣誓案判詞,指這些爭議關乎「一國」多於「兩制」。余指,《基本法》是全國性法律的其中一部分,並且必須符合中國的憲法框架,「一國兩制」是中國法律系統下的產物。余若海認為,一地兩檢會干預香港司法獨立的說是對司法系統的錯誤概念。他批評入稟方只著眼於香港和《基本法》,無視了中國憲法賦予人大常委會的權力。

李柱銘指18條限制內地法在港實施

李柱銘回應指,雙方以不同字眼來形容西九站實施內地法的範圍,代表律政司一方稱之為「口岸」,代表司法覆核申請人的一方則稱之為「小特區」。

李指,這個「小特區」關閉了香港系統,但開啟了中國系統。他又表示,從未在香港的法院聽過有人以某事項是否違反中國憲法作為辯論理據。就《基本法》第18條的爭議,他強調需要留意條例的語言,其用意是限制中國法律在香港實施。

李指出,《基本法》設立時,人大常委會有意識地約束自身的權力,因此《基本法》在全國性法律中是獨特的,而且它的修改需符合《中英聯合聲明》。他批評立法機關容許一項違憲的條例在議會通過,引入「一國一制」。李又表示,最孝順做法是「先意承志」,即父母未開口便順著他們的心意而行,但這並不應該是香港法庭的做法。

代表梁頌恆和梁國雄的資深大律師潘熙補充指,即使人大常委會作出決定與解釋法律相似,但它始終仍未就此爭議釋法。

青年新政梁頌恆入稟申請的答辯人原為立法會主席及律政司司長,惟他的代表資深大律師潘熙今向法庭申請,將答辯人改為剩下律政司司長。代表立法會主席的資深大律師莫樹聯亦指,不應將立法會主席列為答辯人。

法官周家明宣佈押後裁決。

記者:黎彩燕、湯偉圓

遊行權利不容剝奪,十一月十七日上街撐同運

$
0
0

回應性傾向條例家校關注組:

日前性傾向條例家校關注組發信特首辦、保安局及警務處,聲稱香港同志遊行「公然宣揚這些有傷風化的意識, 及作出這些有傷風化的行為」,更反問「是不是一句『言論自由』就可以作為尚方寶劍,要社會容許,甚至要長時間佔用道路及公共設施,要政府及警方護航」,促請政府取締「有傷風化及淫褻性」的香港同志遊行。

言論及集會權利一直是構成香港自由社會的基石之一,《基本法》第二十七條列明,「香港居民享有言論、新聞、出版的自由,結社、集會、遊行、示威的自由,組織和參加工會、罷工的權利和自由。」香港同志遊行至今已舉行第十年,其過往一直致力推動社會平等,要求就性傾向歧視立法, 同運組織從未以言論自由作為尚方寶劍,強逼社會認同同性戀價值及跨性別價值,相反,性傾向條例家校關注組的信件要求政府取締同志遊行,無疑是剝奪同志和跨性別人士遊行甚至表達自我的權利。而關注組所言的「風化」亦會隨時代變遷而改變,以婚姻為例,目前全球已有25個國家的法律已正式認可同性婚姻,不同性傾向亦慢慢被各地社會人士理解及接受。

同志運動所追求的,無非是所有人,包括同志、非同志都能在社會上活出真我,共同建設一個無人受歧視的平等社會。在此願景未竟之時,我們仍需以遊行等方式向大眾宣傳及政府爭取制度改變。在此,我們再次要求政府盡快就性傾向歧視條例立法,並呼籲大家十一月十七日參與香港同志遊行。

社會民主連線
二零一八年十月三十一日


【專訪】日夜瞓身拉票 劉小麗:用200%努力,唔想第日有遺憾

$
0
0

(獨媒特約報導)立法會九龍西補選在今月25日投票,被撤銷參選資格的劉小麗昨日傍晚先在白田邨外擺街站,再到石硤尾邨進行洗樓,出盡全力替代表民主派參選的李卓人拉票。劉小麗接受訪問時強調,在餘下的三個星期將會瞓身拉票,「我已經決定用200%努力的了,唔想第日有遺憾。」

在遭到撤銷參選資格的一週後,劉小麗確立了這個想法。她緩緩地對記者說道,即使面對逆境,都要替民主派全力奪回這個議席。她近日忙於為李卓人準備論壇的工作,又在統籌活動上扮演輔助的角色。從外表上看來,她沒有受到DQ的太大影響,實際卻又不然。

2018年10月12日,劉小麗遭選舉主任郭偉勳DQ參選資格,理由是和香港眾志的羅冠聰及朱凱迪簽署了民主自決的聯署綱領,並認同港獨可以作為民主自決的其中一個選項。她不諱言,雖然早已安排了Plan B、團隊過渡和向義工交代等,但遭到DQ時還是來得比想像中難過,「嗯,即係實踐理想之路遭奪去。」

IMG_4176

「在灰暗的海洋中,給漩渦捲走」

劉小麗坦言每日都有難過的時候,每次都會用15分鐘梳理心情。「人生中沒有試過這『處境』,如果失戀,係會喊,但知道原因後好快無事。我份人著重實現一件事,依加就好似喺『灰暗的海洋中,給漩渦捲走』,理想俾人攞走咗。」說到這裡時,她的眼睛又紅起來。

訪問在石硤尾的一間茶餐廳內進行,劉小麗笑言,從小到大都愛吃苦瓜,因為媽媽煮得很美味;而潮州人都愛吃滷水鵝,但她卻會「搣走塊皮」。因為工作繁忙,劉小麗過去半年只見過爸爸三次。遭到DQ後,她主動以Whatsapp 向家人交代:「我還好,你們不用擔心。」家人在安慰她一輪後便沒有再找她,「其實都幾溫暖,多謝佢哋俾咗好大空間我。」

IMG_4162

本能地從公屋收復失地

在今年三月的九龍西補選,姚松炎不敵民建聯鄭泳舜落敗,民主派在回歸後首次在地區直選落敗。姚松炎在多個公屋的得票更遭對方大幅拋離,其中在石硤尾社區會堂的票站更大敗達801票。石硤尾邨更是在啟德南的票站外,民主派和建制派錄得最大差距的票站。

民主派在美孚、黃埔及長沙灣四小龍的私人屋苑得票一向較高,但劉小麗希望能爭取更多公屋及基層居民的支持。記者問道,「即係邊度跌低邊度起返身?」劉小麗認為中產和基層都要好好接觸,不能側重任何一邊,「只係本能地要喺呢度(公屋)收復失地。」

茶餐廳播住葉倩文的歌曲《傷逝》,「誰能避免傷逝傷逝,但離別是否這樣可畏」,老闆娘先拿來湯水,表明會票投李卓人,「點呀你,你要俾心機呀。」劉小麗用微笑回應。吃過晚飯,劉小麗和義工們便到石硤尾邨美賢樓洗樓,逐家逐戶按鐘,雖然石硤尾邨的反應相對冷淡,但她還是改不了老師的「職業病」,語重心長地呼籲街坊投票。

IMG_4258

街站、跑步、洗樓

「你好,我係三號李卓人團隊的劉小麗,25號要出嚟投票,因為李卓人真正撐基層、勞工權益,同會爭取全民退休保障。千祈唔好投陳凱欣,多謝哂。」

「盡一切努力,呢個好重要。」劉小麗在昨日早上五點半開街站,七點在區內跑步,昨日便沿著啟晴邨跑到九龍城,再到酒樓和街市接觸街坊。「跑步可以同更多街坊有交流,而且感覺較主動。」未來三個星期,這名中學時代長跑好手將繼續由早到晚奔走社區。

「候選人其實有很大壓力,我依加無咗壓力,希望可以喺奔波勞碌和細節上補位吧。」然而,遭無理DQ後,劉小麗觀察到市面的氣氛有所不同,有市民對她表示十分傷感,更有市民問她,「你有無得選?咁我要投邊個?」所以她認洗樓十分重要,把握機會向街坊講述現時局勢,「孖頭海報都好重要,可以同選民講自己全力支持李卓人。」

IMG_4209

著名武俠小說作家金庸日前逝世,研究興趣為「香港社會與文學的關係」的劉小麗笑著說「我都好鍾意睇」,「會考時扮溫書,化學書後面其實金庸小說。」中學時最喜歡《射鵰英雄傳》,因為欣賞郭靖的正義和老實,「傻瓜蕩江湖,赤子之心,都很難得吧。」劉小麗後來愛上《天龍八部》,因為世界觀廣闊,故事中包含很多哲理,喜歡虛竹的敦厚,並尤其愛鑽研小人物的心路歷程。

兩年前從學者身分轉移從政,卻遭到兩度DQ,劉小麗自言更認同老師當年的一番話,「《笑傲江湖》是政治小說無誤」,「所謂的名門正派經原來係大奸大惡,身處所謂的大奸大惡又原來係正派,呢個社會其實就係咁。」那又難怪,香港外國記者會副主席馬凱不獲續發工作簽證,有候選人大放厥詞,指事件和新聞自由無關,昨日更被揭發抄襲民主派區議員政綱,竟一字不漏地搬字過紙。

IMG_4262

1125重要過2020

九龍西的正邪大戰同樣如箭在弦,但補選的選舉氣氛卻未見熾熱。劉小麗指有主流媒體刻意封殺自己,有些居民更連她已遭到DQ都不知道。但有公屋居民對她說,「撐落去,不要氣餒」。

李卓人的新競選海報近日剛剛印好,義工和民主派立即空群而出貼海報和洗樓,立法會議員區諾軒亦親身上陣。劉小麗感謝他們的不辭勞苦,「真心多謝大家支持。」記者最後問到2020年立法會換屆選舉的部署時,劉小麗則搖搖頭,「到時再算吧,1125重要點。」

九龍西補選其他候選人包括伍廸希、馮檢基及曾麗文。

記者:麥馬高

【九西補選】區諾軒親身貼海報 「條街有多啲宣傳,先會有士氣」

$
0
0

(獨媒特約報導)距離立法會九龍西補選投票不足一個月,選舉氣氛並不熱烈,上星期有關李卓人的新聞,更只有宣傳車的司機衝紅燈。立法會議員區諾軒現時情況形容是「前所未有咁急」,他連續兩晚到油尖旺區內商店和「三不管」的地方貼海報,希望能令更多街坊看到李卓人的宣傳,「條街有多啲宣傳,先會有士氣」。

立法會大會昨晚辯論要求當局交代不向香港外國記者會副主席馬凱續發工作簽證的議案,在休會前尚未完成辯論。區諾軒剛「收工」,馬不停蹄便到達李卓人位於旺角的競選總部,拿了200張海報到區內張貼。

區諾軒在3月的立法會港島補選中擊敗新民黨陳家珮,相比之下,他認為今次事態嚴重,指近日的焦點明顯不在補選,傳媒亦沒有太多的關注。「好多人唔知要投票,其實我貼海報有乜大不了?記者會關心我去貼海報,即係真係無新聞啦,目光應該放喺候選人身上。」

IMG_4304

「建制派貼邊我哋貼邊,呢啲係地區智慧。」區諾軒一向熟悉區選的區份,他對記者如數家珍,「尋晚走咗五區,大角咀南、大角咀北、大南、櫻桃同南昌南,但得大南有貼多少少。」他邊說邊搖頭,多番強調「真要貼海報」,而且要最大努力「拜舖」,力爭東主允許張貼。

「搣咗咪再貼囉,三個禮拜後就投票了。」區諾軒昨晚和朋友沿著砵蘭街、上海街、油麻地果欄,再殺入民建聯油尖旺區議會主席葉傲冬的地頭,儘管排檔盡是陳凱欣的海報,但「拜舖」的效果卻出奇地好,有少數族裔的店舖東主更主動用膠紙貼上李卓人的宣傳海報。

「好像《戰爭論》入面講的行軍要道咁,船堅炮利當然重要,但精神面貌同樣重要。即係如果成條街都係陳凱欣的海報,民主派選民士氣會很低落,條街有返啲李卓人(海報),咁先有更大的投票理由嘛。」

IMG_4328

區諾軒認為,必須讓社區看到選舉的宣傳,「要令人有印象,先會知道有得揀,咁先係選舉」。他又透露,在3月競選時,灣仔有茶餐廳特地讓他張貼海報,事後特地去感謝東主。「你知唔知,如果人哋唔貼建制,而俾你貼,個感覺好好,要努力點發掘這些店舖。」

「馬凱事件都話唔關新聞自由?你係咩傳媒人?」區諾軒批評建制派在立法會內「也文也武」,不需要多一個沒有主見和是非不分的人進入議會。他嘆道,這大半年來在議會的時間都是困難的,因為經歷了不少黑暗日子。

民主派在立法會修改《議事規則》前,要求成立公屋及居屋商場及停車場事宜小組委員會,爭取回購領展,但委員會轉眼便要走到盡頭。「林健鋒做主席喎,話我同范國威講唔到邊十個商場又會拆售,成件事咁就完咗。你班人唔想開咪無開囉,想收工咪收工囉,無阻住真係做嘢嗰啲人囉。」

IMG_4320

「果欄入面啲人可以提名特首,真係成個範圍都有票嫁。」區諾軒在2016年立法會換屆選舉曾參選功能組別,從批發及零售界的經驗中,他學會寸土必爭,「唔問就唔知道有這些可能。」記者和他邊走邊做訪問,說時遲那時快,又在一間煲仔飯食店成功達陣。「即係兩軍對時,要俾人知道你有我都要有,咁選民先才知道係有得揀,先能夠有分野。」

「巡舖」工程最後由晚上十點貼到十二點,從油麻地南到佐敦南,足足貼了百多張海報,務求和陳凱欣分庭抗禮。區諾軒去了平時常去的食店,又去了少數族裔所開的士多和餐廳,以後者最為友善,「民主的光有幾何照到這裡呢?我無以為報,只可以俾到卡片佢哋,有事一定盡力幫。」

九龍西補選其他候選人包括伍廸希、馮檢基及曾麗文。

記者:麥馬高

2018年台灣九合一選舉,除了柯文哲外,還有甚麼焦點?

$
0
0

台灣11月24日舉行「九合一選舉」。九項選舉包括直轄市長、直轄市議員、縣市長、縣市議員、鄉鎮市長、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長、鄉鎮市民代表、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民代表、村里長。除了選舉,選民還可就十項公投議案表態。

外界認為選舉是對民進黨政府的中期試。柯文哲能否連任,可能是台灣以外的人較為關心的議題。除此之外,選舉還有甚麼戲碼?「華文越界答問」邀請了台灣的自由工作者 Yifan Lin 撰寫她的觀察。在答問題之前,她先簡介縣市議員選舉的意義。

===========================

談到台灣的縣市長與縣市議員選舉,首先要了解這兩者選舉在台灣的意義。

縣市長擁有可以自由操作的地方資源,也有更多時間可以經營地方人脈,地位等同諸侯。實力堅強的縣市長,在全國黨務上有可以與黨主席相當的發言權。2014年反核運動者佔領台北火車站前的忠孝西路時,當時的總統兼國民黨黨主席的馬英九漏夜開會,被請來開會的就是權傾一時的國民黨籍縣市長。這方面可以參考目前民進黨方面的報導。

另一方面,在已經有兩位台北市市長轉任總統(陳水扁以及馬英九),台北市長的大位也被視為總統候選人。相比之下,其他成績斐然的縣市長則是行政院長的跳板,之前的例子有曾任高雄市市長的謝長廷以及台南市市長的賴清德。

至於縣市議員選舉的部分則有不同的考量。台灣的地方選舉發展很早,所以講求的是接地氣,過去的說法就是穩固樁腳。

台灣的民代包含縣市議員選舉和以往立委都是大選區相對多數制,在今日立委選舉已經改為小選區兩票制(一票投立委,一票投政黨),前者的優點是鼓勵少數聲音如綠黨出線,缺點則是讓少數意見偏激的候選人得以當選。當然,這是一體兩面,何者為進步小黨何者為偏激候選人端看各自評判,這也是為何這次地方選舉中出現中國色彩濃厚的候選人(後詳述),因為台灣地方議員的選制對這種少數人支持的候選人有利。

以下進入正題。

問:四年前,選民用選票踢走國民黨,表達對兩岸服貿協議及藍營執政不力的憤怒。今次的選舉有甚麼主要的爭議題目?

答:此次競選主題,我認為類似美國的中期選舉,是檢驗2016年上任的執政團隊的滿意度。正如2014年太陽花學運後的地方選舉中,國民黨兵敗如山倒,就預測了2016年民進黨執政。

當然,因為是地方選舉,主要還是看候選人自己的表現,尤其是追求連任的候選人。但在一些選情搖擺的地區或選民身上,執政黨整體表現就會是重要考量。執政黨這兩年來最陷入爭議的就是年金改革、勞基法、同婚。前兩者沒有成為年底公投的議題,第三樣有,而最近發生的普悠瑪列車的事故,因為台鐵單方面咎責於司機,若行政院一昧跟隨台鐵的說法,將讓年金以及勞權的問題進一步發酵,會更加衝擊年底選情。(台鐵的營運資金據信有相當的比例是用於退休人員,這也促成台鐵在管理上的許多問題。)

問:截至今年六月,台灣政治大學的民眾政治偏好調查顯示,民進黨的認同比率稍稍比國民黨高逾3%,自稱中立的佔47%。今次市長及各級地方選舉,政黨因素仍然重要麼?

答:政黨因素依然重要,痛恨國民黨過去專制的選民很難投給國民黨候選人,而對民進黨不信任的選民,假如選區中的民進黨候選人並不傑出,就不可能投給民進黨。然而,台灣的年輕人對於國民黨往往沒有老一輩的有根深蒂固的情感(痛恨也好、忠誠也好),所以政黨因素對年輕一輩的選民影響較小。

問:減火力發電、台灣正名奧運會、同志平權等公投議題,是否重要的爭議議題?與選舉有沒有及有甚麼關係?

答:公投議題中,同婚議題是最熱門的,也佔了十個公投的五個。而目前在網路上逐漸加溫的則是以核養綠公投,可能是資金逐漸匯入的關係,以台灣可能面臨電力供給不足這一項論點來論述2025年必須讓應除役的核電廠延役甚至讓核四復建。核四廠已經開始將核燃料運回,可說是邁向終結,但此議可能會再度引爆核四議題。東京奧運公投被視為獨立公投的前哨,但被民進黨政府刻意冷處理,就另一方面而言,這個公投結果如何由行政單位具體化,以及此舉是否影響台灣選手參賽權,這都是投票者的考量。至於深澳電廠因為行政院已經決定停建、台中市也將最大燃煤發電廠降載,相信滅火力的公投已經失去動力。

問:上屆選舉,時代力量、綠黨、社民黨等的聲勢不小,今屆的第三勢力的力量如何,各自代表甚麼利益及立場?根據現時民調,哪些第三勢力的候選人有望勝選?

答:時代力量、綠黨、社民黨在2016年聲勢浩大,但最後只有當時與民進黨戰略結盟的時代力量頗有斬獲。這次三黨也都力拼縣市議員選舉,尤其以時代力量最為強勁。雖以素人參政落於劣勢,但是主訴清楚和接地氣是時代力量的強項,綠黨則是以環保團體為後盾,社民黨因為訴求不夠明確又被批評不接地氣,主要需要仰賴候選人自身的經營與魅力。雖然三小黨目前不被看好,但正如一開頭所介紹,台灣目前縣市議員的選制有利小黨出頭,所以結果如何未可知。

問:日前中國國台辦表示,大陸不介入台灣選舉,但會幫助台商返鄉投票。在台灣角度看,這個說法可信嗎?如否,大陸在哪方面影響選舉?

答:中共對台灣選舉若沒有任何程度的干預是不可想像的。雖然選舉是國內事務,但在民主國家,選舉本身就是用來代表不同利益團體,只要台灣有傾中派的一天,台灣的選舉就不可能沒有來自中國的影響,關鍵是中共的手法是否符合台灣法規的問題而已。不以這次選舉為例,看看王炳忠等人拿中共資金在台灣從事政治活動,就知道國台辦說不介入台灣選舉根本是睜眼說瞎話,頂多可以說中共的真正目標是2020年總統大選,而非這次的縣市長縣市議員的選舉,但是要影響2020年總統大選,這次的選舉對國台辦來說是個極好的練兵機會。

問:假新聞、假消息有沒有介入今次選舉?媒體引述中央選舉委員會回應,指因為帳號在境外,難以打擊。現在有沒有甚麼假新聞、消息影響選舉?

答:假新聞在此次選舉的影響重要是打擊民進黨政府(蔡英文在水災後視察以及關西機場關閉後駐日代表處遭受輿論攻擊)以及為高雄市市長候選人韓國瑜造神,另外針對柯文哲攻擊其在中共對法輪功迫害的角色算是比較複合式的手法。這些有些是來自中共的操弄,有的是台灣本地金流。因為台灣人習慣追求速食訊息以及不習慣深究事件,很容易被假新聞操控輿情,才會讓選戰落入假新聞的輿論戰場。詳看台灣媒體《鏡周刊》的報導

問:強大的文宣和網上宣傳是台灣選舉的特點。今屆選舉有何特別例子?

答:這是我近十五年來第一次接觸台灣選舉,很明顯的是連像縣市議員這種強調草根性的選舉都比過去大幅減少路邊候選人旗幟以及街頭巷弄的宣傳車。詢問了幾個朋友,大家一致認為目前的選戰都在媒體中打,現在即使是老一輩的台灣人也都習慣從電視以及LINE群組接受訊息。所以,針對中年族群,要靠在臉書上以及PTT的文宣「帶風向」,針對長輩,要靠LINE群組方便轉貼的長輩圖以及真/假新聞。跟過去陳水扁以及柯文哲的文宣相比,現在在意的是傳播廣度,如何跨越電視媒體、網絡媒體、社交網站並且相輔相成是重點,最好的例子我認為是關西機場關閉後對駐日代表處的攻擊以及韓國瑜的造勢。

問:上屆民進黨推舉柯文哲參選,順利擊敗國民黨連勝文。為甚麼民進黨今屆不繼續「抬轎」,而派姚文智出選?

答:一般的說法是民進黨基層認為台北市市長這麼重要的職位,即使拿不下也該推候選人出來,否則就沒有執政黨的氣勢。當然,柯對於兩岸局勢始終沒有讓民進黨支持者滿意的論述,也是民進黨基層認為一定要有自己的候選人的原因。

然而,民進黨推出的候選人姚文智並非出身民進黨內聲勢如日中天的新潮流派系,而姚也沒有辭了自己的立委職務參選,可見民進黨中央打從一開始就沒有認真想要拿下台北市市長。

我自己相信的說法是,民進黨中央需要防範柯在2020年或之後出來競選總統,在競選期間對柯的任何醜化都可以推到姚的團隊或是民進黨的選舉操作。簡單來說,柯並不打算聽民進黨指揮,所以民進黨對柯有所防範並趁機打擊也是預料之中。

問:根據選前民調,柯文哲有望連任。為甚麼他能擺脫民進黨,穩住支持力量?

答:柯文哲和時代力量都是之前跟民進黨合作但之後漸行漸遠。原因我只能說是台灣人都有自己想當老闆的基因吧。

柯能夠站穩腳步的原因我覺得就只有「認真做」和「廉潔」這兩項。而這兩項特質也是讓他能經歷那麼多講錯話的風波依然還能站穩腳步的關鍵。換言之,投票給柯的並不用真的喜歡他,只要認同他比其他候選人有治理台北市的能力就好。

問:不少媒體在報導兩位國民黨候選人侯友宜(新北市市長選舉)和韓國瑜(高雄市市長選舉),為何他們特別能在市長選舉中威脅民進黨?

答:侯友宜就不用多說,他只是繼承朱立倫在新北打下的基礎。我並非新北市人,但對於朱立倫的政績(新北的建設)和手腕(核一二廠的處理)都有印象。

韓國瑜對台北人是個謎,不過其實他在國民黨也算經營很久。有評論認為王金平對他的支持以及操盤是他聲勢上揚的原因,但我認為他有類似川普的魅力,就是不管政見好不好都能清楚陳述引發熱議。詳看《蘋果日報》的報導。

反對將機場巴士線和港珠澳大橋連上關係

$
0
0

又不知那位高智慧官員想出來一條「屎橋」,港珠澳大橋上周開通,旅客去澳門珠海又多個選擇。根據區議會文件,運輸署提出就專營巴士路線將再作調整,將來全部往市區方向的機場A線巴都要改經連接屯門至赤鱲角南面的連接路,並加設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站,旅客搭A車去機場記得要留意,這個真的完全不能理解原因,唯一答案就是為珠海和澳門居民設方便,否則,也想不到真正原因。

每次我到機場,都必定是搭機場巴士,主要是地區關係,每次都感覺到,時間是預期的慢,主要就是入青馬之前的交通狀況,在這樣的情況下,好可能要搭早一班,因為機場巴士並非想象中的密,相信很多乘客都因為這個安排,要預多半個鐘或以上的時間。

另一個令人擔心的是行李保安的問題,現時已經覺得機場巴士處理行李是有進步,也未至於要看實每一件行李,主要大部份巴士都裝了閉路電視。現時因為一過了青馬橋,就會只停迪士尼站,就會到機場,因此,大家就算去到機場發覺行李出問題,都應該是同車的人出錯。但車經了港珠澳的大橋入口之後,相信那些行李老鼠就會出現

當車去到港珠澳大橋入口,有人拿走了行李,到機場才發覺,這樣真的未嘗不可發生。我不認為一定是大陸人,這是給人一個機會犯法,這個是較為擔心的一個環節。

從來對這些高智慧的官員想法有所理解,若果認為是港珠澳的客這樣重要,為何不設專線來往機場,他們可以搭那班車都可以,同樣,他們認為想從機場到大橋,就是這個穿梭服務,更能提供方便而不致影響到到機場的乘客。難道這樣的簡單問題都想不通,反而考慮將機場巴士經大橋入口。

重申,我是反對這個做法,當然,又是那一句,一班奴才的區議員,為了和政府妥協,一定通過,但我真心希望眾區議員也學我一樣想法,設穿梭巴士,就算去到免費服務,一年要多少錢呢,建一條過千億的大橋,這樣都想不到,真令人費解。

填海與發展主義霸權

$
0
0

《別矣海與島》
小島勢被海填連,豚魚漂泊更迫遷。
拔地新城來滄海,凌霄廣廈欲攀天。
波浪乘濤曲江岸,畔崖拍打折堤垣。
精衛虛勞三千歲,東海平埋要幾年。

《別矣海豚》
海豚遲早要絕蹤,想睇動物去長隆。
荔園拆了成豪宅,天奴逝矣上天宮。
人稠地貴多劏房,草短林疏少樹窿。
小民慨嘆居不易,魚蟲鳥獸也不容。

(註:孩提時代每年最渴望的其中一件事,是家母帶我去荔園看望一次那大象天奴,以後恐怕就連出海看海豚都會成為絕響了)

想說說為何要反對政府在施政報告那個1700公頃的填海建議。

老實說,我從一開始便不是完全反對填海,我對填海的看法一直都有跡可尋。我早就說了,面對住屋困難,確實有時需要作出取捨,不能又要保住郊野公園每一棵樹,又不要破壞山脊景觀,又想完全不觸動白海豚生活的海,又不想在已建成的地區提高密度。面對資源有限,人有時總要作出一些痛苦的決定及取捨。

不過,確實難以同意「填海優先論」及「填海無可避免論」。始終認為,也說得很清楚,考慮到填海是對戰環境最粗暴的一種干預,棕地、由政府以平價批租的私人遊樂場用地、及被非法佔用的新界官地,都成為了反對輕率填海及開發郊野公園的有力論據。而且抱持這種觀點的,也不單止是環保組織、基層關注團體及一些政府視為被誤導了的公眾,還包括政府前高官,例如前天文台台長林超英先生,也包括前規劃署助理署長伍華強先生。

最令人反感的,是政府在次宣布這個大規模的填海構想,完全不顧及一貫以來的諮詢程序及制度。土地開發工作小組的諮詢報告還未完成。一年多來,小組提出的長遠需要1200公頃土地及作出以1000公頃作為諮詢的基礎,數據都是來自政府的2030+規劃大綱,政府總不能夠當市民係阿斗,突然間可以生出一個比原先方案多出70%的建議出來,然後自說自話,以「長遠需要」及「土地儲備」兩個意念便要人接受政府的方案。

香港的土地發展及房屋政策規劃,一向都是傾斜於既得利益,土地公義從來都不在香港政府政策考慮之內。支持「填海優先論」最力的,除了是政府之外,大都是與地產發展關係千絲萬縷的利益團體、行政會議成員及建制建制色彩濃得化不開的所謂智庫。

說要大規模填海之前,政府首先需要說服大家,為什麼保留那個長期以來只為幾千人而設,面積等同10個維園的土地,會比為人人可以享用的郊野設施優先,會比破壞海洋優先?

政府也必須首先說服香港人,為什麼要向那些遍佈新界各處的棕地動腦筋時,便要瞻前顧後,顧慮多多。但另一方面卻要勇往直前,不惜把已經被擠壓到退無死所的中華白海豚的僅存生存空間,也要用來填建為與環保意識背道而馳的大規模人工島。

有前行政會議成員說,一旦決定填海,「那些海豚會自己諗掂,自行另覓棲息之所」;又有立法會議員索性說:「何必理會那幾條魚」;又有地產界中人說,「梗係要諗咗人先,自己都未搞掂就先為動物諗,是本末倒置」。類似這樣的的觀點,已經不只是置土地公義不顧,甚至可以說是極端的對環境不公義及對大自然的不公義了。香港社會發展到今天,真的只能停留在這樣的一個低檔次嗎?

幾年前,世界上很多國家都簽署了巴黎協定,除了說要減排及減用生化能源之外,也透出了一個更根本的訊息,就是不能以發展之名,繼續對環境及地球造成進一步的傷害。今天面對的很多生態災難及大自然危機,包括極端天氣、溫室效應、及越來越難以掌握的風災水災,都是與早年盲目追求發展而不惜環境代價造成的惡果。這一種在成本計算上不計算未來的經濟發展,與只顧利潤最大化的及商業原則,及不惜以剝削大自然環境作代價的發展主義,讓我們這一代要承擔惡果。如果我們繼續如此,下一代可能就連承擔進一步惡果的可能性都會被扼殺掉。

移山與填海以前確是被視為開拓土地最利便的選項,相關的技術無疑也在不斷更新提升,但其對大自然環境的野蠻本質卻不能抹煞,當還有其他選項的時候為何還要只從利便着眼?而且,林超英先生及其他人士從科學的角度指出,如此龐大的填海計劃,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及將來那個人工島的潛在風險,就真的可以一句危言聳聽就置之不理嗎?

Viewing all 40213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