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Viewing all 40213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談善樂堂事變:那些很苦很澀很痛的花生

$
0
0

最近基督教的最熱門話題,除了強國強拆十架外,大概就是有關善樂堂的人事糾紛事件,要知悉詳情,可以往基督教善樂堂網頁及林國墇牧師面書相關的回應聲明,睇完才大約知道事件來龍去脈。在我而言嘛,了解一番後,第一個感覺是:
1. 人地第一任老婆過世意圖續弦(又唔是重婚乜乜乜),關教會X事?
2. 夠膽指控牧師有財政缺失,講多無謂,兩隻字,報警,完

其實講咁多原因,真係好煩。這種人事糾紛去到這個階段,就好像一對就離婚的夫婦咁,你呼吸都是錯架啦。是咩原因並不重要,而家已經是「你的存在就是錯誤」,擺呢D理由上檯其實仲拿屎上身,花大堆時間解話。合則來不合則去,好來好去就好,而家咁搞法,雙方都是網絡公審,與小學雞向老師告發「你過左我書檯條界」、或者小狗苛尿爭地盤的行為無分別,貽笑大方、失禮至極,仲俾一大堆花生友指三道四,成地花生殼。簡單黎講,就是「我就是睇你唔順眼」,講咁多野唔煩呀?

在這些情況嘛,我覺得:要不、就坦誠到底,要不、就虛偽到底。坦誠到底,即是坦白在聲明中講「我就是睇你唔順眼要炒你呀?」不必搬出這樣那樣既不完整又故弄玄虛的理由,讓花生友抽秤一番;虛偽到底,即是大家好來好去,講聲「牧師榮休了,大家祝他前程似錦阿門!」就算。咁簡單的辦公室政治都唔識玩,起度學人玩權鬥?而是次事件中,涉其中的唔是牧師就是教會長執。呢班人有無做好「愛人」的榜樣?定是口中講「大愛包容」,事實卻是你唔鐘意我我又唔鐘意你?教會成日講乜大愛包容,包容左你最睇唔順眼果個先啦。

我知道事件繼續發酵之下,出現了袁陳錦美師母「敦請善樂堂委託獨立調查委員會調查林國璋牧師事件」的聯署事件,以及其後續。個人而言,雖然我真心明白袁師母背後的心意(真心明白!),但事實是華人教會「家醜不出外傳」、連刑事案件都夠膽聲言「教內解決」的風氣下,「獨立調查委員會」的出現機會微乎其微。這樣的話,倒不如報警解決,教內中人亦不用拿這趟渾水上身。

最後最後,我想講作為平信徒,今次我食花生食得流著淚:這些花生很苦、很澀、很痛。教會本為一體、現在卻因信徒的罪性而四分五裂—一次又一次的鞭打耶穌身體的,哼,果然就是我們吧?

最近在教會詩班,在指揮一首名為「教會一家」的詩歌,願歌詞僅為寄語。「願獻奉我生命,在教會作肢體,沒有私見驕橫,盡我生榮耀基督!」

教會一家
願愛護勝兄弟,大眾又似身體,沒有手腳不行,沒有口,沉默無聲。
共暢聚勝姊妹,大眾又似屋宇,沒有磚瓦不行,沒有窗誰住這裡?

恩賜須運用,要多方建立信徒;彼此用愛心分享主裡各樣恩典。

願愛護眾兄弟,大眾或有差距,沒有偏見分歧,願挽手,齊步同心。
願獻奉我生命,在教會作肢體,沒有私見驕橫,盡我生榮耀基督!


跪血返終點不可怕 為何骨折其實更可怕——女運動員三合症

$
0
0

(圖:比賽片段截圖)

日前有日本駅伝驚見女跑手飯田怜在到達接力區前200米據稱和其他選手碰撞左腿脛骨骨折,為了可以完成比賽,飯田用跪爬方式到終點,賽道也留下她爬行的血痕。

有些觀眾覺得場面很熱血,另一邊廂有人覺得「留得青山在,哪怕無柴燒」,所謂用自己安全和健康去賭體育精神不值得稱頌。裁判被批評選手受傷也仍然堅稱要等等醫生指示停止比賽反應太慢,但長跑裁判就是沒有撞擊性運動裁判的警覺性,不會知道運動員在甚麼情況下不適合作賽。

但開始有人問:「為何會骨折?」

長跑比賽,強如世界紀錄保持者Eliud Kipchoge 都只是約時速20.65公里,以一般經過訓練的配速向跑手衝過去的碰撞力其實很難會造成骨折。有些練過跑的以為這是疲勞性骨折,但現時公開的資料卻已足夠否定疲勞性骨折的可能性:

1) 跑手疲勞性骨折通常是雙腿同時發作,極少單腳「中招」。
2) 飯田送院後需要動手術固定骨折,表示這宗個案有脛骨移位狀況。疲勞性骨折通常都沒有移位,治療只需休息,毋須動手術或打石膏。

飯田很可能患上「女運動員三合症」。輕輕一碰已經造成骨折,明顯有骨質疏鬆;骨質疏鬆連帶的,是厭食/ 暴食症症和女性荷爾蒙失調造成的停經和不育,如影隨行,故稱為三合症。

運動員由女孩到女人,身體要決定要將有限的能量攝取貢獻給訓練,還是要發育。這時期的女孩子,不論教練認為還是自己覺得,總是吃得太多,長得太胖。這會引致雌激素和黃體酮水平沒達標,初經遲遲也沒有來臨。反正女孩都不喜歡這些荷爾蒙轉變,因為這代表自己怎樣節食還是是會長胖,雖然這也代表了長高的時侯因爲生長荷爾蒙維持高增長,骨質密度會相對降低。結婚生小孩不是她們這一刻關心的課題,就算經期來臨都由一般女生每月一次變成三個月一次甚至一年一遇,也希望最好不要在比賽期間有紅潮,否則她們會找醫生開避孕藥或打荷爾蒙針去改變來潮的日子。

甚至到這一刻她們還是有認為自己太胖要節食的病態想法。

她們就是要完成賽事不理後果,就像飯田一樣只為衝線不顧小腿已經骨折,不顧手腳已經擦損了一條血路,也不會顧及當自己長大後有機會沒辦法生孩子和提早更年期症狀。有些女運動員退役後即時放縱暴食,將自己像氣球般泵漲;但更多的是,就算自己如何補償自己早年勒住的食量,最後已經太遲。年青時吃過量的避孕藥,也容易患上乳癌和子宮頸癌。

有日本婦科醫師也提出同樣的質疑,認為骨折過後更需要擔心的是,教練團似乎忽略了這些會影響女跑手終身幸福的問題,要流條血路才被公諸於世——究竟日本有幾多女跑手因為要贏駅伝而要這樣賠上自己的健康?

治療可以是荷爾蒙補充、骨質疏鬆藥、甚至是處理和厭食症有關的抗抑鬱焦慮的精神科藥物。偏偏,運動員和教練卻沒有想過要放過自己,將訓練強度調低一點,飯餐吃飽一點,卻要用如此昂貴和複雜的辦法去解決。因為成功的教練世世代代這樣教,運動員只好硬著頭皮做;朋輩間的競爭,除了遴選表現,就是要看誰的體重比較輕,盤子端著的菜可以勺多少——反正米飯已經早被教練列入黑名單了。反抗?她們會被認為沒有訓練紀律,有成績也會選不上,又何來有機會跑駅伝?

這些事比裁判如何不專業更關重要。

延伸閱讀:

英聯邦馬拉松的熱情與涼薄

美國電視史第一場直播打死人的拳賽

那些我們嚮往的「體育精神」

DSE壓力大 精英運動員患厭食症 張曉晴:朋友比我更極端

參考文獻:

Bennell K and Allene J. (2011) Women and Activity-Related Issues Across the Lifespan. Clinical Sports Medicine 3rd Ed. pp749-772

相關報導:

【永不放棄】日本女跑手接力賽意外骨折 跪爬 200 米交捧隊友

接力賽意外骨折,19歲日本女選手堅持爬200米交棒給隊友

駅伝:飯田怜骨折後跪地爬行事件後續|日本體育

原文刊在作者網誌
作者 Facebook Page

近七成深水埗攤販反對民建聯搬遷午夜墟 憂未「安置」先滅墟

$
0
0

有賴支持獨媒「社區新聞計劃」的你,工作坊已於今年十月圓滿結束,參加者已準備好以社區報人身分走入社區,報導各區大小事,讓資訊走入每家每戶,書寫社區願景,令社區不再只得「蛇齋餅粽」!以下為深水埗社區報與獨媒編輯室合作報導。

民建聯在本年9月初在深水埗區議會內,動議將午夜墟「安置」至欽州街與通州街交界部份臨時停車場及旁邊斜坡用地,為攤販們提供合法擺賣的地方。深水埗社區報記者訪問33檔檔主,結果近七成受訪者反對相關倡議,認為選址人流少、治安欠佳,憂慮遷墟等同滅墟。

只是遷墟還未落實,食環人員已頻密打擊午夜墟的檔主,又是罰款又是沒收貨物;民建聯遭強烈反對後雖暫未再談及遷墟,但對於記者詢問民建聯會否再啟動相關討論,深水埗區議員鄭泳舜卻未有回應。關注綜援低收入聯盟組織幹事李大成批評,民建聯未有諮詢下提出動議,食環則「一味打」,兩者皆可能要負上滅墟罪名。深水埗「平民天堂」的平民們,可能夠支撐到「安置」之日?

DSC_1994
北河街一帶街道皆有食環職員(圖右兩白衣者)監視,過了晚上11時仍不離去,街道甚是冷清

深水埗社區報記者於上月底親身前往深水埗午夜墟,嘗試訪問所有本地地攤檔主。記者兩晚採訪所見,食環職員都在晚上11時30分方散去,令檔販們在午夜前人流較旺的時間,僅得半小時的機會做生意。

33名受訪攤販中,近七成反對民建聯建議,原因是選址離地鐵站太遠,人流太少,更表示「冇人流,等於趕盡殺絕」。少數贊成者亦同意選址偏僻會對生意有影響,卻因可以合法擺檔、不用冒被罰款風險而無奈接受。

更多:
擺攤十年養大過度活躍兒 深水埗蘭姐願「被安置」:罰款一次如失一個月收入

僅三成受訪檔主知道計劃,大部分都表示只靠同行口耳相傳才得知是次遷墟倡議,從未接收任何來自民建聯或區議會的消息,更遑論諮詢他們的意見。

photo6237589194939672585

攤販不解食環打壓:午夜墟正正係政府提倡嘅環保

午夜墟的檔主大多擺賣二手物品,回收別人眼中的「廢物」,「日頭清屋,晚上擺檔」,再以平價轉賣;當晚更見一輛大貨車以貨櫃作為攤檔,賣的都是近乎全新的東西。賣雜物之檔主金婆婆表示,她擺攤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為舊物棄置感到可惜,認為很多狀態良好的二手物品都可以再用,並能在墟市中找到需要它們的買家。另一不願透露姓名的檔主認為,深水埗夜墟小販們不但「自力更生」,更「正正係政府提倡嘅環保」,不理解為何夜墟不斷慘遭打壓,又表示若情況持續,唯有被迫選擇領取綜緩度日。

IMG_7338
民建聯深水埗區議員鄭泳舜早前於區議會討論動議時,被反對遷墟之街坊及團體包圍

記者曾向民建聯深水埗區議員鄭泳舜查詢,請他就攤販對選址之不滿回應,並詢問民建聯會否再啟動「安置」午夜墟之討論,均不獲回覆。雖民建聯於最新文件中再無提及「墟市」,惟鄭泳舜早前仍表示,於欽州街與通州街一帶設立墟市有很大討論空間,又強調安置建議非為取締午夜墟。

關注綜援低收入聯盟組織幹事李大成指出,欽州街與通州街一帶相當僻靜,除非是辦熟食墟,否則也難以吸引居民特地前往;而深水埗午夜墟的顧客對象為途經港鐵站周邊的低消費群,讓他們「尋寶式」以廉宜價格購得心頭好,民建聯選址明顯不是理想地點。

李大成批評建制派從未諮詢關綜聯及攤販意見,認為長遠的墟市政策「要慢慢傾,唔係一味打」,若食環繼續嚴厲打壓、建制區議員妄顧攤販需要就提出動議,兩者皆可能要負上「滅墟」罪名。

深水埗社區報記者:甘璟諭、朱鳳翎、張慶穎、劉兆康、李健豐
獨媒記者:梁敏德

擺攤10年養大過度活躍兒 深水埗蘭姐願「被安置」:罰款一次如失一個月收入

$
0
0

有賴支持獨媒「社區新聞計劃」的你,工作坊已於今年十月圓滿結束,參加者已準備好以社區報人身分走入社區,報導各區大小事,讓資訊走入每家每戶,書寫社區願景,令社區不再只得「蛇齋餅粽」!以下為深水埗社區報與獨媒編輯室合作報導。

晚上10時於深水埗北河街,穿白色和灰色制服的食環人員穿梭於排檔之中,與拿著大包小包的中老年攤販靜靜地對望。50多歲的攤販蘭姐(化名)只祈求今晚的食環比較「好人」,可以盡快離開讓她開檔。近幾個月來,因食環職員幾乎每天到場執法,原本熙來攘往的深水埗午夜墟,變得愈來愈冷清;蘭姐辛苦拉車仔帶來賣的成人紙尿褲、行李喼、相架及手袋,可能要原封不動拉回家。

原來,蘭姐上月尾遭食環票控,被罰款1900元。1900元,等於她一個多月的淨收入。民建聯深水埗區議員本年8月曾動議,將午夜墟「安置」至欽州街與通州街交界部份臨時停車場及旁邊斜坡用地;直斥選址「無人流」的蘭姐,卻因為無法再承受一晚失去個多月收入的罰款,委屈同意搬墟。

DSC_1999

蘭姐回想當時情況,仍一臉怒火:「果晚個市政(食環職員)衝過嚟搶我啲嘢,條仆街話要告我兩條罪。跟住佢就叫警察嚟,話唔合作就告我3條都得。」蘭姐稱,當晚食環職員於11時左右離去,待眾人鬆械開始擺賣後,卻折返捉拿檔主。於沒有任何警告下被告阻街及無牌擺賣,她原本打算不認罪,但得知要付500元作保釋金,便決定放棄,「都唔知果500蚊拎唔拎得番」,最後一共被罰款1900元。

把拾荒長者汗水 轉售成基層心頭好

一個28吋完好無缺的行李喼只賣60元,原以為蘭姐賣的貨物全無成本,誰知部分貨物其實購自附近拾荒的長者。所以,即使遇到「好人」食環,扣除成本後,蘭姐一晚的收入最多也只有百多元。1900元的罰款,以現時每星期只有機會「偷雞」擺賣一至兩天的狀況來說,蘭姐需要一個多月才賺回來。

拾荒者的貨物未必好賣,為何蘭姐還要向他們付錢收貨?「有啲阿婆好慘㗎!成七八十歲都仲要出嚟做嘢,我咪收佢哋執番嚟嗰啲嘢囉。」自己也位於最基層,似乎更能體恤其他弱勢社群。蘭姐曾見一位弱智中年男街坊於街上遊盪,於心不忍,竟帶他回家借宿,「覺得佢好慘,咪叫佢去我度訓囉!點知被我兩個女鬧死呀!」蘭姐邊講邊取笑自己的「單純」。

生意難做,同行也不一定如敵國。「近幾個月我地好難擺到檔,我見擺我隔離個女人窮到無錢開飯,我就買個麵包過佢食,但飯盒就唔會買㗎喇,買咗就等於無左一晚生意。」

2018-10-27-19-46-02

捱得過癌症痛苦 捱不過食環打壓

收入如此微薄,但鋌而走險於夜墟擺賣,似乎是如蘭姐般的深水埗基層的唯一選擇。育有三名子女的蘭姐於10年前開始「日頭湊仔夜晚擺檔」的生活,「我個仔有過度活躍,日日喺學校打架,老師就打嚟話要見家長,成日做做下嘢要走咗去,仲邊會有老細肯請?」要隨時「on-call」回家,只能自己做老闆,而且要於晚上方可幫補家計,唯有選擇擺攤,時時做到凌晨四點半。如此顛倒的生活,身體受得了嗎?3年前,蘭姐被確診淋巴癌三期半,眼見身邊有患癌朋友於等待公立醫院治療期間不幸離世,縱然不富有,蘭姐也只好用盡她與丈夫的積蓄在浸會醫院治療,現在只能靠擺賣以填回醫藥費。

民建聯區議員於今年8月底提出,將現時北河街及桂林街一帶擺賣之墟市,「安置」到欽州街與通州街交界部分臨時停車場,與現時地點相隔至少十分鐘的腳程,亦遠離地鐵站,惹來強烈反對,民建聯於新文件中暫未再提搬墟建議。蘭姐批評民建聯的選址「無人流」,但眼見近月食環執法力度加大,隨時一晚失去個多月的收入,所以無奈地同意搬墟,「只希望租金唔會太貴」。

深水埗社區報記者:何盈盈、劉兆康
獨媒記者:梁敏德

新亞講座:楊國榮教授──肯定與疑問

$
0
0

第五屆新亞儒學講座,日期是二零一八年十月二十二日至十月二十八日,分別在香港中文大學康本國際學術園、中大邵逸夫堂、銅鑼灣中央圖書館舉行,講者為楊國榮教授,三場之中,此文只談可容納觀衆1438人的逸夫堂那次。

肯定甚麼

一 「當天沒有活動」是逸夫堂官網月曆字樣,原因可能在於此乃「書院雙週會」,新亞學生必須每學期出席三次「雙週會」,或兩次「雙週會」加一次午餐晚餐或加一次公開講座,以本次為例,設有「意見」「回應」﹝註1﹞用來「核實」「出席次數」,用心良苦,重視「人文價值」;
﹝註1﹞a聚會值得,b有所獲益,c參與是積極和有建設性

二 學術「公器」,校外人士可以walk in,歡迎自由聽講。學生固然有機會聆聽專家學人演講,公眾同樣有機會;

三 司儀先請全體起立,唱「山巖巖,海深深」一一錢穆校長作詞、黃友棣先生作曲的「校歌」,富於承傳意義。但這次週會僅能聽到很少的唱歌聲音,台上的司儀嘴巴稍有開合,播放的錄音異常單薄,顯然不符音樂系老師陳偉光編曲的要求;

四 講演完畢,有答問時間,任何人都可以提出問題,而不是台上「一言堂」,只聽不問。

疑問

一 「何為儒學——儒學的內核及其多向度展開」〔註2〕是楊國榮教授的講題,為甚麼用「何為」而非「何謂」?網上有人問二者分別,答案是意思一樣,不過,梅天再三斟酌例句解釋,恕難接受,楊教授亦回答:「為」字有二解,此處解作「是」。似乎此一說法,和成語「前仆後繼」可作「前赴後繼」、以及「揠苗助長」可作「拔苗助長」,有「異曲同工」之「拙」!
〔註2〕英文的What is Confucianism - lts Kernel and Mutiple Dimensions,「甚麼是儒學 - 它的內核和多向度展開」似較對應;「內核」,是否即「核心價值」?孰者優勝?

二 衣裝隨便與週會莊重,兩者頗不協調。主持人哲學系王教授穿長袖白襯衣,楊教授灰西裝同樣不打領帶,也許,有人以為年輕人喜歡Casual,卻忽畧了今天是大場合,而且主題「儒學」也非「休閒」,應該以身作則,衣履適當。

三 週會有時間限制,講了三十分鐘左右,講者一再看錶,台下一女士示意前排王教授,可能是「過時了」,楊教授似亦會意,第三次看錶,旋即結束。開講前的介紹,以及演講後,聽眾都禮貌地拍掌,但主講人「回拍如儀」,雖未免大陸之俗套,幸好前面拍了兩三下,之後只多拍了幾下。隱約「醒覺」不該回拍!

四 答問照常,並未取消。主持和講者坐在台上中央,由於無人舉手,王教授先問;回答之後,前述的女士到通道「咪」處第二次提問,在幾乎沒有其他人發言的時候,一位涼鞋長者用粵語說:請主持人翻譯。王主持忠實地一句句轉述成國語,衣着Casual的外客先問「何為」怎麼不是「何謂」,再問:孔孟、王陽明、錢賓四、唐君毅諸位,人格都非常獨立,儒學如果成為政治附庸,在座的大學生怎可能認同?楊教授對後一問題答覆是:儒家也重視民眾!(以上均為大意)。筆者不敢說他忽視「慎獨」功夫,那是反省極致時到達「內聖」的法門,同時追求「治國平天下」的「外王」事功,因此,個人道德修養是根本也是完成,「依附」「巴結」「屈從」之類,絲毫不容許含糊。

五 楊國榮教授,擔負華東師大哲學系主任、所長、院長、哈佛研究、斯坦福學人等海內外公私要職,包括孔子學會副會長、國際哲學學院院士等等,地位絕對崇高,學問肯定堅實,可惜,在年輕人懷疑「建制精英」的背景下,很難不「無感」,甚至輕視這些頂層人物!旁座男女青年 ,一個始終玩手機遊戲,一個先記錄後看書,算不上警示呢?警示甚麼?真誠信實,言行一致,讓人有感,否則,自說自話而已。

還有一件值得稱許的小事:
講台放了一個玻璃杯,內盛清水,免得嘉賓仰頭喝水,大失儀態。

「明日大嶼」:天地人三理不容

$
0
0

圖片來源:青衣島民
文:黎廣德(公共專業聯盟政策召集人)

自從特首林鄭月娥在施政報告推出「明日大嶼」 人工島填海計劃後, 可說是兵敗如山倒 ,不但市民群起遊行抗議 ,建制陣營 也內部分裂, 土地供應小組成員亦公然唱反調。 儘管林鄭開始以退為進: 把計劃說成願景,把1700公頃說成分期發展, 但社會上質疑之聲卻有增無減。

究竟明日大嶼為何落得如此下場 ?或許從另一國際大都會 -美國紐約市如何規劃未來的經驗, 可以一窺端倪。

十位美國科學家去年底在美國國家科學期刊上 聯合發表了一篇重要論文, 指出紐約市需要面對 因氣候變化而導致海平面上升的風險〈註〉。 簡而言之 ,除非全球各國大刀闊斧深度減低碳排放, 南極冰原溶化 和 大西洋環流減弱 等一連串效應勢必加劇, 在最猛烈的風暴潮肆虐時, 到了本世紀末紐約市沿岸海平面會上升2.5米, 200年後上升10米 ,300年後上升 15.7米。 這是紐約市規劃未來時必須面對的殘酷現實, 因此紐約市長 Bill de Blasio積極推行一項名為「一個紐約」(OneNYC) 的氣候應變計劃,不但推出涵蓋全城規劃的「氣候韌力設計指引」,更準備鉅額投資以保障紐約市民生命財產的安全。

正如紐約市氣候政策高級總監 Daniel Zarrilli所言:「 氣候變化是對我們城市和地球生死存亡的威脅, 當我們 投資200億美元提升氣候韌力的時候, 我們正尋找方法使投資的效用拉得更遠, 以換取更多時間為紐約市民減低風險。」

香港的地理環境 固然與紐約市不同, 但海平面上升是全球現象 ,所有沿岸城市均須面對風險。或許有些香港人會說, 過百年後我們都不在人世 ,還需為此規劃嗎?

這條問題的答案, 其實已經寫入「 紐約市韌力設計指引」的目標之一:「規劃新資產的服務年期須按照未來氣候預測作出評估, 以保證投資確有成本效益。」

投資一棟建築物或許只需考慮 幾十年壽命, 但居住過百萬人的人工島呢? 難道預計它一二百年後被淹沒仍然投資? 若果我們期望它300年後仍然安全 ,人工島又該如何設計 ? 成本效益如何能達標?

其實我們 不應只質問人工島投資的可行性, 更應向特首提出迫切的課題: 為何香港沒有一如紐約市為加強氣候韌力作出投資,全面保護沿岸基建? 颱風山竹襲港時大澳、杏花邨、海怡半島和將軍澳等地居民已經身受其害,過不了幾年受災社區必定越來越多,對他們來說加建防災基建不是遥遠的願景而是迫切的訴求。

政府不顧市民現有資產的安危, 反而巨額投資風險極大的人工島, 試問如何燃點香港人對未來的希望?

林鄭月娥不但刻意「與天鬥」, 更違背經濟邏輯與理財紀律。

姚松炎教授上週已經作出詳盡分析,說明1700公頃人工島 的投資估算 為9500億元( 見《明報》 10月14日「星期日生活」版)。 但這是保守估計,因為沒有計算 「政治超支效應」, 即因為政府官員明知無需問責而縱容項目超支所產生的額外成本。 這組效應並非憑空的政治指控 , 而是根據特區政府十大基建的往績( 包括已建成的高鐵、港珠澳大橋及中環灣仔繞道項目)確認平均超支 25%至30%。 因此計入政治超支效應後, 明日大嶼的總成本可達 1.2萬億元。

相比之下 , 鄉議局成員侯志強已公開點出真相: 「用一二千億元可買幾千公頃農地 」,人工島的呎價成本比起購入農地或棕地貴五倍, 再加上政府收回農地後可以順勢理順新界規劃長期累積 的用地衝突矛盾 ,足以改善全港一半人口的生活質素。 孰優孰劣, 一目了然, 為何林鄭還要「與地鬥」?

人工島的另一矛盾是遠水不能救近火, 政府要耗盡這一代人累積的萬億儲備, 但未來二十年整整一代人不會有所得益, 更須負擔巨大的機會成本 , 斷送了把儲備用於改善民生福利 的機會。 政府一方面警告市民關於人口老化 、 退休保障不足 、市區樓宇老化 、 大學學位不夠 、醫療設施緊拙 、 城市競爭力下降等種種危機, 但又只懂把資源投入基8建, 這已經不只是「堅離地」,而是背棄公共管治的基本倫理。

有工程顧問和建制派學者出盡六壬為政府護航, 解釋人工島將來賣地收入足以支付高昂成本 。但這種邏輯不值一曬, 因為即使麵包 真可以賣得很貴, 但是明明有兩袋質量相同的麵粉,為何偏要買一袋貴幾倍的麵粉來製造同樣可以賣得出去的麵包呢? 況且把麵包價抬得很貴, 等於預告將來市民永遠無法用可負擔的價格購置人工島上的居所, 這豈非揭開遮醜布,替政府倒米 ?

只要看清背後邏輯, 便明白林鄭的明日大嶼其實是「與人鬥」,犧牲整整一代香港人利益。

「 與天鬥、與地鬥、與人鬥,其樂無窮」 是毛澤東的鬥爭哲學,成為上世紀50年代「大躍進」造成4500萬人死亡的註腳( 見香港大學馮客教授著《毛澤東治下的大饑荒》), 為何相同的邏輯會見諸今天的香港?

***

本月初離世的九龍華仁書院耶穌會魏志立神父, 為他過去半世紀以來春風化雨的學生( 包括筆者 )留下一句歷久常新的教誨:「告別一片土地前先讓它變得更美好」(Leave the place better than you found it)。

雖然歷史上無數證據說明,不少人掌握權力後自欺的能力亦同步增長 , 真心相信自己所做的一切不論好壞都是好事 ,但願鄭月娥同學在夜闌人靜時撫心自問, 「明日大嶼」真可以為香港人世世代代留下更美好的土地嗎?

〈註〉Andra J Garner, et al,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New York City’s coastal flood hazard: Increasing flood heights from the preindustrial to 2300 CE”, November 2017

原文刊於 《明報》論壇版2018年10月25日

向城規會申請 將天秀欖球場改為社區大樓

$
0
0

期待已久的天水圍公眾街市選址終於在今年《施政報告》公布。新街市位於天水圍西鐵站對出的天福路路段。可是選址並未顧及天水圍中至北部居民的需要,未能徹底解決居民跨區買餸的現象。即使街市建成,天水圍北居民亦要花約15分鐘的車程前往,與到元朗買餸無分別。

另外,當局以一貫手法推展民生工程項目,未有充分諮詢居民的生活習慣及看法,諸如「一地多用」及選址要兼顧全區居民出行習慣的意見都遭忽略,導致食衞局現今提出的「創新」方案不但欠缺民意代表性,還可能引發南北居民新一輪紛爭。

因此,本人要求城市規劃委員會將申請地點從「休憩用地」及「道路」地帶改劃為「綜合發展區」地帶作社區大樓、街市、熟食中心和停車場用途。地盤面積約為10486平方米。

我希望將過去一年收集到的居民想法融入申請中,喚起大眾關注天水圍長遠規劃終局的議題,縱使我們已經預計該申請將會被否決,但這將會是對政府摒棄「與民共議」原則、以不透明方式推展民生建設的最有力抗議。

然而,我了解今次申請中的欖球場,是眾多欖球愛好者及區內校隊的主要訓練場地,我希望今次建議能夠促使政府回應,為他們安排遷置到一個臨時球場,並覓地興建一個選址優越而且設施更齊全的標準永久欖球場,以確保區內體育場地無「淨損失」,兼有助進一步發展本地欖球運動,以舒緩新界西北區內同類場地的緊張問題。

我希望每一位持分者,包括居民、議員、運動員等在街市選址議題上,可以理性討論,互相聆聽,從而達至一個多嬴方案。

了解更多
根據第12A條申請修訂圖則 : Y/TSW/1
摘要

【專訪】學生獨立聯盟陳家駒:中美貿易戰 中共倒台日子不遠 香港公投獨立

$
0
0

(獨媒特約報導)本土派自青年新政兩名立法會議員被DQ、議會之路中斷,加上多名旺角騷亂抗爭者包括梁天琦入獄,聲音開始沉寂。有說中國帝國主義的強權壓境,本土派被輾個粉碎再難東山再起;有人歸咎本土派昔日鋒芒太銳、樹敵太多,終致兵敗如山倒。在這個威權統治的時代、本土派千瘡百孔之際,仍有人敢接獨派的棒,敢於創立異見團體,殊不容易。

學生獨立聯盟召集人陳家駒在「港獨」議題遭政權重手打壓下,仍堅持創立聯盟,日前亦美國駐港總領事館遞信,促加強向中國及港府施壓。陳家駒認為,中美貿易戰下,中共倒台的日子不遠,港人需爭取國際支持,公投香港獨立。

國際支持 香港獨立

當國家意志凌駕法律,獨派永遠無緣問鼎立法會及區議會議席,議會之路壽終正寢。另一邊,街頭抗爭的成本極高,牢獄之災動輒以數年計算,中共以絕對主權的姿態粉碎所有正在萌芽的抗爭。

不過陳家駒認為「港獨」有出路,「我地要有國際承認。第一,殖民地公投權利,我地應該要求聯合國比番依個公投權利我地⋯⋯係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入面,共產黨只係暫時取代左中華民國,但共產黨倒台之後,中華民國就可以名正言順攞番個席,所以我相信到時我地就可以有番公投嘅方向。」

陳家駒的假設是建基於中共倒台,但中國崩潰的設想似乎存有極大的不確定性。他則反問:「我可以好大膽問一句,大家覺得中美貿易戰到最後,中國會唔會變到好強大,贏埋美國呢?除左《文匯報》之外,無人會答你中國係贏硬。」

中美貿易戰開打,陳家駒認為中共倒台之日不遠,「我地可以見到金正恩依個咁大嘅政治危機,Donald Trump (美國總統特朗普)可以好快用政治手段解決,ISIS一年內可以殲滅。呢次美國傾全國之力對抗中國,我相信中共未來嘅日子唔會好長遠。」

他認為《中英聯合聲明》將是香港日後舉行獨立公投的關鍵,「《中英聯合聲明》當中好多條文已經被中共違反,例如一地兩檢、港人嘅言論自由、集結自由,我地需要有個更大嘅壓力令到英國政府承認中共毀約嘅事實,將事件放上國際。依個亦係一個機會令香港有番公投,又或者脫離中國統治嘅手段。」

從現實主義者的角度看來,國際關係往往涉及權力分配、國家利益,如何說服西方國家為港人扶植獨立建國的勢力?他認為香港的金融市場仍佔有優勢,「香港嘅金融體制有好多美國嘅資產,甚至香港人夜晚揸美股、美國人夜晚揸港股。係一個好好嘅避險股票市場機制,佢地係唔會希望流失左呢個地方。」

陳家駒亦對國際形勢抱有樂觀態度,「美國點解會幫香港,就好似美國點解要幫南韓一樣。全世界嘅國家都想安穩,唔想會一個文明國家有內亂,尤其是佢見到你係有能力行民主嘅話,佢絕對會去促成你去建立民主⋯⋯民主輸出不嬲都係美國嘅想法黎,西方國家不嬲都係有輸出民主依個概念。」

公民黨到本土派

本月反對明日大嶼遊行同日,學生獨立聯盟發起到美國駐港總領事館遞信,促訂立《香港人權民主法》。這個新興本土組織的召集人,亦經歷一番轉折才投入本土派的政治光譜。

在2014年雨傘運動爆發前,陳家駒曾在公民黨工作。他稱當年因為港視爭取發牌事件,感到公民黨比較貼近他的政治理念,故選擇加入。「公民黨以前係偏本土㗎,例如五區公投、攞番單程證審批權、毛孟靜都會反對太多自由行、新移民⋯⋯公民黨個陣都唔係咁泛民。」

要求689發牌予香港電視!
港視不獲發牌,市民連日包圍政府總部(攝:Alex Leung)

其時,佔領中環運動在公民社會藴釀發酵,他從9月26日開始參與學聯及學民思潮發起的罷課及重奪公民廣場運動,雨傘運動期間亦長期在佔領區留守。運動無功而還後,他繼續回到公民黨,豈料上司的一席話令他萌生離開的念頭,「完咗佔領之後,有次我問我上司點睇雨傘革命,佢就比張相我睇,話佢都係銅鑼灣留守過㗎。不過佢叫我對住啲市民就唔好講咁多啦,會影響選票。」

他有感無論再祟高的政治理念和原則,終究要向選票「跪低」,於是毅然訣別公民黨,輾轉考慮過加入本土民主前線和青年新政,但最終未有成事。

直至今年3月,他在連登討論區發帖徵召有志推動港獨的同道,網上一呼百應。雖然實際現身的聊聊,他仍然順勢成立「學生獨立聯盟」。

無懼打壓 「真正受苦嘅係仲係監獄坐緊監嘅人」

在今日的時勢,主張「港獨」必然受到政府以各種手段打壓,但陳家駒早有心理準備,第一重招呼自然是《文匯報》記者跟蹤的所謂「調查報導」。「學生動源同香港眾志都試過有成員嘅屋企人比人騷擾,我屋企人知道之後都會擔心。但我每次都係講番同一番說話:我人生唔應該係貪生怕死、或者只係享受片刻嘅安寧。」

創立聯盟前,他前度女朋友曾游說他一同移民歐洲,他思慮再三最終拒絕。他認為與其做個有名無實的歐洲人,倒不如做個真正的香港人。

「真正受苦嘅係仲係監獄坐緊監嘅人,梁天琦六年、光明(盧建民)七年,仲有其他朋友⋯⋯個啲年青人當日都係諗住支持本民前,去掃地、保護小販。」相比正承受牢獄之災的同道,他自覺自己的付出微不足道,「我要係我仍然有能力嘅時間,做多啲我應該要做嘅抗爭。」

IMG_9831
如今正在服刑的梁天琦

「民族遭外族入侵必然招致獨立運動」

本土派強調港人的主體意識,講究身分認同,陳家駒這樣看:「本土就係尊重依個地方嘅民族文化,捍衛我地香港人嘅語言廣東話,捍衛我地嘅香港文化,就好似本民前⋯⋯就算啲小販未必係支持抗爭,本民前都會去捍衛佢地賣野嘅權利,因為依個係香港嘅文化。你去捍衛香港人嘅文化、語言同價值⋯⋯香港人嘅價值觀就係醒目、拼搏、堅毅不屈,依個係所謂獅子山精神。」

民族主義或香港民族,乃本土派主流論述,不少本土組織亦推崇公民民族主義的概念,主張香港人作為民族理應享有民族自決以至民族獨立的權利。陳家駒亦是擁護香港民族的其中一員,「民族依個概念,就係佢地擁有共同嘅語言、文化同制度,例如山區個啲少數民族,佢地有自己嘅服飾文化、語言、制度,例如點樣結婚、村入面嘅規則,既然咁小嘅村落都可以係一個民族嘅時候,咁點解香港唔可以係一個民族呢?」

「當然中國好擔心香港民族依個概念,因為當一個民族形成咗之後被外族入侵,最後結果一定係獨立抗爭,係唔同嘅政治歷史上,我地可以見到依個係必然發生嘅事。」

2047年《基本法》「到期」,屆時將是決定香港未來命運的關口,2016年立法會選舉,不少民主派政黨及政治人物均提倡公投自決前途。這場「遲來的自決」,被視為彌補九七前港人「被回歸」中國的錯失。

許多人或會同情地理解「民主回歸」這項選擇,畢竟八十年代的情感記憶與身分認同與現今大相逕庭,置身殖民地時代,難免令當年的民主派領袖投入虛妄的祖國夢。陳家駒對此未盡同意,「支持民主回歸嘅領袖係有責任。」他認為中共血腥屠城後的政治動盪,乃最有機會推翻中國收回香港的時機,可惜卻因香港人過於天真、盲目順從領袖而錯過。

「佢地無意識到個領袖所相信嘅野,到底合唔合符自己利益?好多人盲目順從領袖,無好好去了解件事。」

陳家駒認為,今日香港從昔日的國際大都會淪落至粵港澳大灣區的二線城市,民主回歸論的倡議者難辭其咎,「民主回歸一定係錯!」

IMG_1570 拷貝

促本土派展示更有效抗爭

對於目前仍留在議會的民主派,陳家駒看法一如大部份本土派:議會失效、立法機關淪為橡皮圖章、民主派無法力挽狂瀾,有時甚至為政府擋駕護航。他批評部份民主派言行不一,例如當年投票贊成港珠澳大橋撥款、呼籲市民前往大灣區等,他認為在政府第一次剝奪議員資格時,民主派理應集體總辭。

不過陳家駒認為,本土派應該向民主派支持者展示更有效的抗爭,本土派與民主派雖然互相競爭,但應毋須互相攻訐,「如果我唔同意泛民嘅抗爭手法,我就應該做一個更有效嘅抗爭,等泛民支持者知道仲有其他野可以參加嘅⋯⋯令到泛民支持者有更多思考,同時令到泛民有個危機感,唔係佢地壟斷哂,令到佢地成為更加進步嘅反對勢力。」

六四列香港史

堅持香港獨立、否定民主回歸論及質疑民主派的抗爭意志及手法,屬本土派的基本共識,不過對於六四,陳家駒卻有另一種看法。

「我明白點解本土派會對悼念六四覺得反感。」陳家駒同樣批評支聯會行禮如儀、因循守舊,「每年做番同樣既儀式,然後最大既運作就係籌錢,好多人賣T-Shirt,好多人嗌咪、收支持者,我唔認為依個係有效嘅抗爭。」

他認為年青人未曾經歷八九年的風起雲湧,對六四的情感不及上一代乃正常現象,倘若上一代動輒斥責不去維園六四的年輕人就是冷血、涼薄,只是道德綁架,最終只會把年輕人越推越遠。

「我好想同李卓人(支聯會秘書)講,有無可能將六四放上國際層面,例如擺上聯合國,或者國際法庭,我覺得佢地肯咁做嘅話係會有番年輕支持者,但佢地又未有依個心態。」

陳家駒與主流本土派對六四看法的分歧,在於他不認為六四是鄰國事務,港人毋須關心。他認為現今的獨派與當年的北京學生面對著同樣的獨裁政府,因此港人有必要去理解六四的來龍去脈,認清極權的本質,「如果日後我有能力可以控制教育局,我直頭會將六四放落香港史嘅教科書入面!」

IMG_9926

記者:湯偉圓


東大嶼人工島先造一千公頃的發展規模估算

$
0
0

2018年10月23日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政策簡報會中發展局局長披露了關於東大嶼人工島第一期「交椅洲填海」一千公頃的發展規模準則。他的發言內容大致為:根據2030+,住宅單位不足之數為100萬間,若以插針、加大密度、新發展區等方法可建造60萬間,... 在兩個策略增長區,新界北可容納25萬5千人口,即大約8萬個住宅單位,交椅洲填海可容納40萬人口,即大約15萬個住宅單位,兩區相加共23萬間單位。」詳細原聲錄影可參考(時間由 1:54:30 開始)。

然而,這個發展規模不但比建制派提出的規模細得多,比一般發展規模的準則還要低,結果會出現非常低密度的發展,或者非常大單位面積的結果,形成浪費。以下我試把他的「交椅洲填海」一千公頃的發展規模準則詳細計算出來,讓公眾討論是否同意:

情景D(建制派提出的發展規模參數):

建制派近日為了製造一種填海有錢賺的氣氛,在傳媒間提出一半填海地可以建屋,地積比率可高達6倍,每尺賣地價可賣8000港元,賣地收入過萬億的估算。然而,若以此參數,及局長的發展規模參數(公私營房屋比例以單位數量7:3比,公屋平均面積500尺),會得出非常嚇人的結果!包括島上私樓單位平均面積為5500平方英尺,每單位平均樓價1億1000萬港元(每尺售價2萬元)!普通香港市民根本不可能負擔得起。(圖1-4,D幢)

情景A(我根據一般新市鎮規劃參數):

即使根據一般新市鎮規劃參數,只有三成填海地可以建屋,地積比率3.5倍,每尺賣地價4000港元,賣地收入只有2100億,但私樓單位平均面積仍然高達1167平方英尺,遠高於現時的平均數。即使這是政策目的,若每單位尺價只需1萬元,每單位售價仍需1167萬元!即使6成按揭和30年低息還款,每月供款仍需27213元,首期4668000元!(圖1-4,A幢)

be0091e1-91fd-44d2-86da-997107bc8e77
圖1 交椅洲填海發展參數1

12684e9a-fdd5-46d9-ba1f-a2079155da8d
圖2 交椅洲填海發展參數2

a3724d3e-2429-4d48-813e-39912d7a2781
圖3 交椅洲填海發展後賣地收入估算

ddcb3966-fa51-4fc2-b588-68297389e622
圖4 交椅洲填海發展後賣樓價格估算

換言之,1000公頃的東大嶼人工島交椅洲填海方案,只容納15萬戶的規劃屬超低密度發展規模方案,以三成面積建屋,每單位面積仍需過千尺。除非私樓樓價大跌至遠低於每尺一萬元,否則大部份香港人仍然難以負擔得起!因此,分析的結論明顯,如果東大嶼人工島項目政府要有過萬億元賣地收入,市民就要繼續捱貴樓。

為誰而設的過關通道

$
0
0

這一年,先有高鐵,再有港珠澳大橋通車,未來更有新的蓮塘過關通道,加上這三條通道,香港海陸空的過關通道,有超過十條只是通往大陸,若果是真正發展的話,香港真的比以前方便得多,更加上有陸路前往澳門,相信對於香港人實在是極其方便,但我又想問,究竟一日真的有多少人從香港上大陸呢?看到那些由港人出資的龐大工程,又為誰而設呢?

我是從1976年開始頻密的北上,以廣州為多,事實上,在二十多年前,香港人更加多是上深圳或者東莞一帶消遣,確實真的是不夠用,相信當年有上過都知道,逢假日就會「打蛇餅」,隨著九七年左右,關口一天比一天的多,這個情況也開始改善,主要是增加關口和有了二十四小時通關的問題。但從九七年之後,政府好似看不到或者沒有研究,實在有多少人是每天都北上的香港人。

隨著關口之多,香港人到深圳和東莞消遣之後都不成問題。反而從2003年開始自由行之後,這些關口就是大陸人用的居多,而我前述的三個通道,就完完全全的是為大陸人而設。香港政府和親政府人士常常都談到經濟效益,這樣的話,大陸人來港真的增加經濟效益,我個人是有所保留,主要我就是太熟悉大陸人的性格。

若果講到計算,香港人一定不及大陸人計,就以高鐵,我有幾位親友都講述,為什麼我要從廣州南搭直接到香港的高鐵,真的要搭就是從廣州南到深圳北,再轉直車到香港,原來可以省回幾十元。而更加是到北京和上海,情況也是一樣,另一方面,回程的情況也是一樣。我真的不知道,所謂效益在那裡,再加上這是「新屎坑」的理論,未來完全不能樂觀。而港珠澳大橋也是有同樣情況。

若果有留意到這兩條通道的用意,相信今天走出來談什麼效益的人真的要重新思考,最重要就是,就算你給所有中國大陸人自由行,他們都會計算,到時最多人就是羅湖和落馬洲,事實上火車就是最方便和便宜。真正思考這些事情用不著讀很多書去研究,只要用一個月時間,做些實地的探討,答案就會出現,大家看看今天的直通火車,從廣州到紅磡,那些客量是非常之少,相信這個就是大陸人懂得計算的關係。

有些時候,當大家去討論這些問題的時候,你就會發覺,香港真的是沉沒了,就以填海建人工島大家就明白,和高鐵與港珠澳是異曲同音之情況,看到這些決定並不在香港,大家就明白和見到今天兩大通道的結果,當然,大家都談到運兵,更談到大陸人執法等,這些都可能是主要考慮的問題,而並非客量和效益的問題。

最後,香港人因為九七之後,完全不能成為民主社會,沒有民選政府,沒有民主的議會,這樣下去,相信未來赤字財政是指日可待,這個已經不是我們這一輩人所想,因為到人工島建成之時,唔死都無用。但我總是想,為什麼不在真正要開工時,好好討論,看到陳建波更指,會做醜人,盡快通過初期撥款,這種無良及無恥的說法,相信只有香港才會出現。

「永遠地改變足球世界!」 ——星河下悼維猜

$
0
0

星期日的晚上,足球壇傳來了一聲歎息。

入主李斯特城後奇蹟贏得英超冠軍的班主維猜(Vichai Srivaddhanaprabha),在賽後所乘的直升機墜毀後,終於沒有奇蹟。出事近24小時後,證實與兩位助手及飛機師同葬身空難。維猜是英超最成功的班主之一,入主短短八年,不止創造了奇蹟,也在歪風不絕的球壇,樹立班主榜樣。事發後李城球迷哀痛無比,發自內心,因為如官方的新聞稿所說,「世界失去了一位偉大的人物。(the world has lost a great man)。」

英超的球迷冠絕全球,其收益也如天文數字,根據德勤的報告,20支英超球隊加起來的利潤高達45億鎊,球星周薪幾十萬鎊也是等閒;保守估計,一個英超席位至少值1.6億鎊,可想而知有多吸引。20支球隊,就有20位班主,每個作風都不同,但深受球迷歡迎的,少之有少。撇除惡棍如紐卡素的肥佬班主Mike Ashley,簡直成了球迷的死敵,就算曼聯和利物浦,其班主也受球迷非議,認為他們睇錢太緊要,好的球員嫌貴不買,自家的見價高就沽,結果實力不上不落,球迷自然不滿。

正因英超是下金蛋的鵝,引來各地富豪慕名而至,但真心愛足球、愛球會的萬中無一;生意人當然把球會營運當成一盤生意,甚至將個人喜好凌駕球會傳統價值之上,由藍轉紅,會徵大變,成績不行,面目全非。要知道,英國球迷睇波係家族傳統,每星期入場打氣代代相傳,當見到愛隊走樣,當然心痛。

當年格拉沙家族入主曼聯,將債務轉移到球會上,一度令曼聯負債達5.75億鎊,之後又試過上市集資,從中抽水,如非費爵爺頂住半邊天,球隊勢難在艱難時刻不斷封王。至於John W. Henry的FSG集團,幫助利物浦解決了之前的債務問題,可是健康理財建基於出售主力,當把菲臘比古天奴售予巴塞隆拿,球迷不滿去到頂點,幸好高路普眼光甚好,一方面提拔新人,從平價貨中找來好手,之後力爭下也得高層肯首,以破英超紀錄買下門將及中堅,加上班主甚少干預球隊(或者對約翰亨利來說,入場睇剛贏世界冠軍的波士頓紅襪才合理),球隊成績亦穩步上揚,批評才慢慢止息。

球迷要求很簡單:班主要付錢買球員,也盡量不要干預球隊行政,因為不在其位,而且與英超球星來自世界各地一樣,各隊班主也不同國籍,未必明白傳統。報導李斯特城球會新聞逾15年的記者Rob Dorsett,對此就深有體會。

這位視李城為家的記者,指維猜在2010年收購「狐狸兵」後,在一次訪問中笑言因為球會的顏色與其「王權帝國」的主色一樣,只是說笑,背後卻是想長遠將球隊改變成一流勁旅。Rob認為,維猜入主後肯為球會償還1.03億鎊的債務,然後盡情放手買人,將本來500萬鎊的球會買人紀錄,逐步提昇到與英超中上球隊級數的數千萬,是具眼光的行為。他欣賞維猜沒有改變會徽,也沒有改變任何傳統,只是付出金錢,讓球隊運作,然後盡量抽空入場睇波。維猜試過打馬球時送季票予球迷,也經常請主場球迷飲啤酒和食蛋糕,為球迷作客打氣時提供長途巴士,真的急球迷所急。

不止Rob的文字,今早看BBC訪問李城球迷,是個四、五十歲的大男人,典型的英國硬漢模樣,卻是邊講邊拭淚,令人動容;在他們眼中,維猜是個慷慨、大方及平易近人的好班主,從來沒有高高在上,對一班視足球為生命的男人來說,有甚麼比遇上一個班主肯一起喝啤酒睇波更幸運,也更令人不捨?

英超創立了26年,贏過冠軍的屈指可數,曾角逐的49支球隊中,只有6隊曾高舉冠軍;豪門如雙曼一車一兵以外,就只有布力般,以及李斯特城在15-16球季打破壟斷。我不是李城球迷,卻仍然記得那個封王球季,他們韌力十足地從後反勝曼聯5:3,將英超那種張力充份演繹,也肯定是李城球迷父子相傳的經典賽事。

是的,一手創出足球壇最美麗的神話,讓一支賠率達5,000倍的冷門小卒,壓過豪門,成為馴服雄獅的王者,單是其魄力和眼光,已足以讓維猜永垂不朽;但讓球迷真心愛戴,球員痛哭垂淚的,不止於此。維猜說過,他待球員和球迷如家人,沒半點虛言,他視李斯特市為第二個家,「修橋補路」式的付出數百萬鎊,在市內起醫院,又捐錢予大學,遠超一個班主能做或應做的責任;他也沒有忘記繼續投資在李城,一個價值逾億的訓練場,本來即將開工。更難得是絕無架子,上至球員,下至球迷,都能打成一片,所以得悉直升機墜毀的慘劇後,人人都悲慟不已;他們不是簡單地寫一句R.I.P.,而是字字泣血,老資格如卡斯柏舒米高,據報在意外當晚目睹經過,一直難以置信,不肯離去,之後又在twitter發長文悼念維猜,提到老闆非常友善,花時間去接觸隊內每一個人,關懷社區,又不時進行慈善活動,最重要是眼光遠大,從不以弱旅自居,承諾會成就大業,最後成功贏得冠軍,「永遠地改變了足球世界!」所以球迷都說,應該在王權球場外面,為維猜樹立一座不朽銅像。

沒有維猜,有多少球迷會認識李斯特城?

英國球迷曾被他信(Thaksin Shinawatra)所騙,在這個世代,愛財如命是常態,幾多道貌岸然之人為了利益,連家鄉也肯出賣;維猜卻恰好相反,他來到英國,不是為了搵錢,而是把另一種價值觀帶到李斯特,用一座本來不可能的冠軍,用身體力行,用行善用慷慨,用一顆「藍色的心」,真真正正成為李斯特市的英雄。

其生也榮,其死也哀,維猜讓李斯特城在足球版圖上佔一席之地,也在一手築起的王國中隨火消逝,令人惋惜。英國球壇蒙上的黑紗終會隨時日撥開,不用叫球迷記住,以後在李斯特市的夜空抬頭,見到星河燦爛,都不會忘記那顆光明星星。

【天水圍新街市】區議會傾向馬路上興建 促盡快交代造價

$
0
0

(獨媒特約報導)政府在新一份《施政報告》中,公佈在領展壟斷的東涌及天水圍,興建兩座新街市,元朗區議會今日討論天水圍新街市選址。議員均促盡快落實工程,並傾向在道路上興建的方案。不過政府則傾向在地面興建,指造價較低及施工期較短。有建制派議員則促盡快公佈造價,稱免日後像元朗朗屏站行人天橋般遭「五大學會」反對。

食物及衛生局建議的天水圍街市選址在天水圍西鐵站旁,並提出兩個興建方案,分別是在天福路道路上興建(「道路上蓋方案」),或封閉兩條行車線在地面興建(「車站廣場方案」)。「道路上蓋方案」於四條行車線的天福路上興建街市,並直接連接西鐵站大堂,提供約100個攤檔,而天台則會設有咖啡店等。「車站廣場方案」則在地面上興建街市,攤檔數目可增至約150個,而造價及施工期亦會較低及較短。

螢幕快照 2018-10-29 下午3.54.30
「車站廣場方案」需收窄天福路行車線

不過「車站廣場方案」需永久封閉天福路兩條行車線,餘下兩條行車線日後將劃為巴士、小巴及荊往街市的車輛專線,目前使用該路的約8,400架其他車次需使用其他道路,當局估計行車時間將增加7分鐘。政府較傾向此方案,食環署副署長黃福來在會上重點提及其優點,包括可大幅減低成本,而車站廣場亦可成為聚腳點,「唔止係買餸咁簡單」。他又指對使用公共交通的居民不受影響,只是私家車需予改道。

螢幕快照 2018-10-29 下午3.54.07

今日元朗區議會會議上,大部份議員均反對「車站廣場方案」,憂會造成天水圍交通擠塞。區議員湛家雄指天福路是區內的主要交通幹線,「你話巴士不受影響係不可能。」工聯會區議員姚國威指此方案只會「攬炒」,指目前276A線由天水圍北到天水圍南行車時間已超過15分鐘,日後勢將更高。民主黨區議員黃偉賢指區議會根本「無得揀」,當局明知他們必定會反對永久封閉行車線。

IMG_4772
多名居民旁聰會議,右一為元朗區議員黃偉賢

新街市選址天水圍南西鐵站旁,引起多名天水圍北區議員不滿。工聯會多名區議員席前放有方案「堅離地」示威牌,工聯會區議員劉桂容指天北街坊「鬧爆」,新街市設在西鐵站「咁點解我唔搭去元朗」。她又不滿新街市攤檔數目少,遠少於元朗大橋街市近300檔,「點樣做到龍頭呢?」區議員姚國威指選址對天北居民來說不合理、失望,他又批評局方事前並無諮詢,食環署亦拒絕落區與他們會面。區議員鄧焯謙亦直言指天北居民不會到新街市。

IMG_4743

身兼立法會議員的工聯會區議員陸頌雄形容新街市是「雞肋」,稱難以令居民獲得幸福感。區議員麥業成亦指方案無考慮天水圍北居民,促同時在天北興建臨時街市。多名區議員促當局設立接駁專車,接送天水圍北居民到新街市。

會上亦有多名區議員促增加攤檔數目及設施,以及再規劃正式的市政大樓,區議員李月民與十多名議員聯署,促加建一層社區中心,以及在天水圍南北及各增一座市政大樓。區議員周永勤指即使增加層數,亦不會高於西鐵路軌。多名鄉事派議員則促增建地底停車場,以便利鄉郊居民駕車前往。區議會副主席王威信指元朗區人口會再增加,促同時考慮在元朗東興建公營街市。

元朗區議會早前因朗屏站17億行人天橋問題,引起建制派及民主派爭議。區議員郭慶平重提事件,促當局交代是否必然會興建及評估造價,譏「一陣又五大學會(按:五個建築及規劃專業學會反對朗屏站行人天橋方案)」。他又反建議將天福路馬路改建為隧道,引來議員「議論紛紛」。郭慶平在第二輪發言時,繼續表達不滿,要求當局表明「呢個街市一定起既!」

IMG_4794
郭慶平

IMG_4774
區議員杜嘉倫在首輪只簡短站內發言,內容只有一句: 「天福路興建新街市,快!」多名區議員鼓掌。

當局嚴陣以待,派出食衛局副局長徐德義出席,徐在議員發言後只簡單回應稱會繼續諮詢,食環署副署長黃福來則重申「道路上蓋方案」有技術限制,攤檔數目亦較少。他指天水圍新街市將以濕貨為主,不同於其他街市同時設有眾多乾貨攤檔。黃福來指工務工程「急唔嚟」,單是建築期已需三年多,再加上前期技術評估等,時間難以縮短。

IMG_4752區議員陳美蓮指目前街坊「買餸痛苦、苦不堪言」,促盡快補償。但她憂由今日到落實或需五年,促盡快設計及定期向區議會匯報進展。

螢幕快照 2018-10-29 下午3.54.19
「道路上蓋方案」

【文化論政】唐健朗:香港體育政策的共同願景和想像

$
0
0

在今年施政報告「施政綱領」,體育政策與去年一樣,置於「置業安居 宜居城市」一章之中,篇幅共十二段,較去年少一段,新政策有兩項,分別是「全港縱貫性社區體質調查」,及「首階段優化體育資助計劃」。前者的政策定位比較像基層健康政策,目標是持續監測市民的體質狀況;後者則是希望資助體育總會作海外比賽及代表隊訓練,並強調會增加對清貧運動員的資助。

政府的決心和誠意?
其實,在體育方面,政府近年都顯示出一定決心和誠意,無論政策出台的數目,以及資金投放量都很大。最矚目的政策固然是建造啟德體育園,雖然落成日期一推再推,但預計最遲今年年底便會批出合同,造價可高達319億。去年施政報告的「康樂及體育設施五年計劃」,也共斥資200億,涉及26個工程項目。除了基建項目外,政府也於年初的財政預算案宣佈向精英運動員發展基金再注資50億元,前後共60億。今年財政預算案宣佈推行的「體育盛事配對資助計劃」亦花費五億元,去年宣佈的「隊際運動五年發展計劃」也共耗資1.3億。2015年起的足總「五年策略計劃」,足總每年獲最高 2,500萬元撥款推動,計劃總值亦可高逾一億。單是以上的計劃,便斥資近600億,尚未計算「香港殘疾人士體育發展」計劃、公共康體服務的全新智能系統、改善香港體育學院的配套開支、剛宣佈的「首階段優化體育資助計劃」,以及工程超支。

政府的施政報告固然獲得屬建制派的體育領袖叫好,港協副會長貝鈞奇指「體育界會因為今次施政報告得益,對備戰東京奧運的運動員來說,港府加強多方面支援,更有很大鼓勵作用」。香港體育學院主席林大輝甚至表示今年的施政報告對於體院來說「實在是一個令人振奮的佳音」。然而坊間就是一貫地冷感,有人會批評報告缺乏新措施,有「炒冷飯」之嫌,也有人關注政府對非精英運動的支援不足,但身邊的朋友對報告更多是沒有意見。

把決心和誠意化為願景
政府投入龐大資源到體育發展,錢多、政策多,卻換來公眾冷待,主要原因是市民感覺不了一個政府和市民共同擁有的政策願景,這個願景是需要人們並同想像,並透過嚴謹的公共政策設計來付諸實行。

現時政府體育政策,主要循著「普及化、精英化、盛事化」三大目標。這三大目標是源自2002年,董建華年代,民政事務總署體育政策檢討小組發表的《生命在於運動》檢討報告書,距今十六年。啟德體育園和體育盛事配對資助計劃是希望為香港走向盛事化打下基礎;康樂及體育設施五年計劃則是為了提供更多公眾體育場地;精英運動員發展基金和「首階段優化體育資助計劃」則是協助香港體育發展精英化。

香港體育「普及化、精英化、盛事化」是一個宏大的目標,然而我的心裡就有一連串疑問,首先是技術性的疑問,經過十多年後,這三大政策目標是否要再重新定義?如何作政策評估,包括有否量化指標,如市民參與率、盛事經濟效益?若果政府和公眾連現況基線都掌握不了,就很難作出成效估算,比較各個政策方案,但近年政策其實動輒以上億元計算。

更重要是,當政府強調體育普及化時,整個體育政策制訂過程也需要更普及化,有更大的公眾參與,這才能構建一個共同願景。上述三大目標還切合現時港人對體育發展的想像和期望?有沒有其他政策價值需要被考慮?例如,香港市民可能會考慮整個體育政策是否公平,管理是否良好和具透明度,運動員的退休生活有否得到保障;香港的體育又是可否潮向本土化,以及兼及更多創新項目。

我希望以愛爾蘭的例子作結。愛爾蘭的例子非常有趣,人口僅400多萬,比香港少約三百萬,他們卻在2016年的奧運和殘奧共錄得十三面獎牌,2013-2016年間,在歐洲及世界大賽奪獎牌255面,去年體育經濟佔全國國家生產總值1.4%,43%成人經常進行體育活動,而且愛爾蘭發展出強烈本土色彩的蓋爾式運動。在今年七月,愛爾蘭推出了國家體育政策2018-2027》(National Sports Policy 2018-2027)。這是一份非常詳盡政策分析報告,長達108頁,經過大量諮詢和研究工作,有完整的政策目標及分析指標。愛爾蘭政府計劃把每年投放體育開支由1.1億歐元,提升到2.2億歐元一年,折合大概19億港元。然而,在2015/16年度,香港政府花在體育政策的開支便約41.8億元,相信現時數目只會更龐大。

我看到最感動的,是整份報告的政策願景一欄 (p.18):「人民會受到啟發,他們的生活會變得豐盛,他們會尋求樂趣,他們生活質素會得到提升,全因他們積極參與體育,以及我們國家運動員在海內外取得成功」。 (People will be inspired, their lives enriched, their enjoyment enhanced, and their quality of life improved as a result of their own active or social participation in sport, and as a result of success by our top sports people in competition)。 「人民 (People)」是整個政策願景的主體Subject,以民為本,這就是愛爾蘭體育政策賴以成功的原因。

作者為新媒體outside.hk成員

文章刊於2018年10月29日信報專欄。本欄由「香港文化監察」邀請不同意見人士討論香港文化及文化政策狀況,集思廣益,出謀獻策。

【天水圍新街市】黃偉賢工聯會針鋒相對 爭拗動議內容

$
0
0

民主派及工聯會區議員互相不支持對方的動議,圖為表決陳美蓮及黃偉賢動議時,工聯會四名區議員未有舉手支持。

(獨媒特約報導)元朗區議會今早討論政府提出的天水圍新街市方案,區議會意見支持盡快興建,不過民主黨區議員黃偉賢與工聯會區議員就動議內容爭拗並針鋒相對,最終兩派分別提出動議並獲通過。

工聯會多名區議員在議程結束前提出動議,促在天水圍南、中及北各興建設有公眾街市及熟食中心的綜合大樓,民主黨黃偉賢批評在天水圍中部興建大樓未經討論,只會造成混亂及拖延目前天水圍南新街市方案。部份區議員此時又建議加入更多選址要求,新民黨區議員王威信稱動議如加入元朗東及市中心設街市會更獲支持,區議員杜嘉倫亦稱可在選區錦繡花園附近設公眾街市。工聯會動議動議人姚國威嘗試「解圍」指今日是討論天水圍街市,故動議集中在天水圍。

IMG_4764
黃偉賢

黃偉賢在區議會主席沈豪傑宣佈表決後稱提出修訂,引來工聯會區議員不滿,陸頌雄批黃應一早提出,「你第一日做議員呀?」區議員麥業成則建議就政府方案及工聯會臨時動議分開表決,亦指政府並無拒絕在天水圍北增設街市,無須在此時提出動議。

IMG_4797
黃偉賢提出修訂時,工聯會區議員面露不悅。

另一名區議員陳美蓮則提出修訂動議,內容為區議會支持天水圍興建街市,但需增加多一倍攤檔。元朗區議會主席沈豪傑指黃偉賢提出修訂的時間稍遲,而內容亦與工聯會動議違背。黃偉賢表示不滿,指他已即時要求修訂,亦與原動議無抵觸。

主席裁決將工聯會動議付諸表決,三名民主派區議員黃偉賢、杜嘉倫及陳美蓮反對,姚國威譏是「政治表決」,多名鄉事派則棄權,動議在18票支持、3票反對及7票棄權下通過。

IMG_4804
陳美蓮趕忙撰寫另一動議內容。

陳美蓮及黃偉賢則提出另一動議,支持在天水圍天福路興建街市。黃偉賢重申,他認為要先表態支持政府在天水圍南興建街市,再爭取在天水圍北興建新街市,不應在此刻要求同時在天水圍南中北興建街市「拖後腿」。動議在部份鄉事派支持下,以10票支持、無人反對下通過。工聯會四名議員全部棄權。

IMG_4796

元朗區議會拒傾多層棕土作業 鄉事動議中止議程

$
0
0

(獨媒特約報導)2016年,政府在元朗橫洲發展房屋一事上被指放過棕地後,委聘顧問進行「棕土作業上樓」的多層式大樓研究。顧問在今年9月概念設計方案,原擬今日在元朗區議會討論。不過鄉事派不滿,聯同民主派動議中止議程獲通過。

顧問公司建議的多層棕土作業大樓,選定在洪水橋「其他指定用途」9幅用地興建7至8層高的樓宇,並提供四種樓宇類型。在元朗工業邨附近,顧問則建議在福宏街及宏利街一幅約3.8公頃的「其他指定用途(工業邨)」興建。

螢幕快照 2018-10-29 下午3.50.47
元朗工業邨擬建的多層棕土作業大樓

主席宣佈進入議程、政府及顧問公司代表發言前,多名鄉事派區議員表達不滿,指區議會的立場是在有新的交通配套方案前,會拒絕討論任何新的發展,而屏山鄉事委員會亦拒見顧問公司以表達反對態度。

區議會主席沈豪傑則稱在今日會議開始前,已詢問各議員對議程是否有意見,不討論並不合適,但提示議員他只是跟程序辦事。區議員郭慶平指,元朗區議會慣例是如涉及鄉村土地,政府部門應先知會鄉事委員會,獲通過贊成才提交區議會討論,如今是「打茅波」。區議員湛家雄亦批評當局「架空」區議會下設的洪水橋小組,直接提交大會。

IMG_4859
區議會主席沈豪傑

當然議員鄧賀年欲動議中止討論,,沈豪傑指必須書面提出,鄧即在席上著另一名鄉事派區議員梁明堅撰寫。在討論期間,多名鄉事派議員又稱要離席抗議並離開會議室,包括梁福元及梁明堅等。

IMG_4760
鄧賀年

主席沈豪傑宣佈休會10分鐘處理,休會後鄧賀年提出中止討論,和議人則包括鄉事派區議員及屬民主派的陳美蓮及麥業成。動議在21票支持、5票棄權下獲通過,政府及顧問公司代表在未獲發言機會下便需離席。

IMG_4854

IMG_4863

IMG_4852


逢填海都反對

$
0
0

我昨日把一張1987年馬鞍山的相片放上網,相信大家一睇就知道,這些都是填海得回來的土地,也是前規劃副處長所講的填海方式,也是當年說是三十多年前的較為有效率的填海方法,不單止馬鞍山,我所知道,後來好幾個新地區都如是,若果無睇錯,將軍澳和東涌都如是。因此,我看到現時有人出來護航的人指,反對填海就這樣那樣,這個完全是誤導,反對的是在海中心填人工島,意義完全不一樣。

其實,香港好多人都是住在填海區,這個相信如我們這些年紀或者比我們年輕十到二十年都知道,事實上,土地不足情況下,填海是其中一個選項,也如伍華強副處長所講,應該是「Last Resort」,最後一招。因此,對於很多土地還來運用就填海,這個確實是一個不能接受的建議。

我每日步行都留意到,馬鞍山這邊有人拉橫額,反對馬料水填海,這個我真的不明白,據我所知,是一些環保團體的意見,相信這些團體就逢填海都會反對。其實,我是非常之贊成政府在馬料水一帶填海,記得曾蔭權做特首之時,曾經有個初步研究,據講是可行。計劃就是將濾水廠搬走,據講是搬到石門附近的廢物收集中心,只外就是將水警基地搬走,再從水警基地填海,與科技園碼頭連接,相信可以建很多房屋。

以上的計劃,相信是敵不過地產商,因為,附近建了很多豪宅,據講是超過三四萬一呎(估計),而我很多時過去跑步,住的都是「國語人」,相信這些人和地產商應該反對最激烈,因為有機會影響豪宅的景觀。這些業主是一班算是「惡人」,因為前年開始,很多的運動都不能經過他們的住宅附近,他們會直接向政府投訴。據講是嘈到他們。所以,要反對應該是這班人和地產商。

我不相抹黑環保團體,但當我看到有些地方,政府研究過可行性發展,他們就會走出來反對,其原因就是影響生態,我又覺得奇怪,影響什麼生態呢?可能我在這方面較為膚淺,沒有這方面的常識。當然,我不是支持政府處處填海,但必然有計劃和可行性,若果你問我,我認為最應該填就是大圍到吐露港一帶的城門河,相信可以解決更多問題,不過,一定比好多人反對。

你也不要怪這麼多人支持填海建人工島,好多時,大家是比機會政府發揮,連那些不吃人間煙火的奴才,都拿住劏房人數和輪候公屋來推行這個計劃。當然,填海建人工島背後更多的陰謀大家都想得到,相信要反對都反對不來,但我認為,真正要收地,填海是可行,不能讓地產商有了主導權。不過,又是廢話,無左呢班地產商,今天的政府什麼都不是。

誰最支持大規模填海?

$
0
0

萬人上街反東大嶼計劃後,地產佬施永青寫左篇《誰最反對大規模填海?》,開始標籤想反對盲目填海既普通市民,唔係環保人士就一定係反對人士,話佢地目的只係為左環保同反對,重散佈「反對填海 = 地產商壟斷土地 = 政府冇議價能力 = 支持地產霸權」既陰謀論,有啲普通人又好似真係走去信佢吹水。

不過咁,佢地開動輿論機器抹黑市民係件好事,更加證明左上次東大嶼遊行正中要害,因為政府通常面對挑戰,一般會扮聽左同扭曲你既意見扮做左,但係今次市民既訴求夠清晰同立體,政府壞機運作唔到,咁佢就只有抹黑同扮睇唔到黎處理社會既真實聲音。

用個腦諗下都知,「唔支持大規模填海 = 實質上支持地產商」根本係唔成立,有以下理據:

1) 特首係由地產商選出黎,人工島計劃既出現本身就係官商暗結既產物,施永青你話唔填海就令政府冇得同地產商議題,依家政府只會同地產商攜手合作,乜重會同佢議價架? 佢係從根本混淆左香港真正既政商關係。

2) 依家全行地產商都公開撐填海,包括施永青同收地產商錢既團結香港基金,咁係咪代表地產商反對緊自己?

3) 最新既大規模填海計劃都令地產商發過滿堂紅,白石角、西九龍、小蠔灣,全部都清一色賣地俾產商起豪宅。過往沙田第一城填海個陣地產商喉著政府起好多基建冇錢用,於是就攪「公私合營」俾佢地自己填海造地起埋樓賺錢,呢個計劃令當年華資地產商賺到驚人既利潤,依家佢地間唔中都拎呢個出黎J+ Sell政府。

4) 填海做左塊地出黎,政府都可以夾埋地產商慢慢「擠牙膏」,吊高黎賣,都可以繼續玩地產霸權,多左啲大塊田地產商多左彈藥玩,重可以俾其他新中資player玩埋一份添。

5) 地產商賺大錢唔係只係透過地,而係「土地——工程——基建」既循環產業縺。係香港賣左地既收益只會撥入去起基建,亦即係如果你要起一個萬幾億人工島,之後個十幾年每年政府都要狂賣千億公有地俾地產商,令政府更需要靠攏地產商,本來可以用黎做社福同公屋既地都逼著賣哂俾地產商起豪宅。

如果施永青咁想透過填海打擊地產霸權,最好既方法其實係政府用更低既成本收新界棕土,甚至零成本用番閒置官地,拎一千公頃地一炮過起公屋吸收哂啲逼左去私人市場既租住需求,將地產商打回原形變番做個普通工程承建商,結束玩左30-40年既地產霸權時代,但係佢似乎唔係咁諗。

成件事最有趣既係,呢個講法唔係出自施永青,我第一次聽呢個「唔填海 =撐地產商」既講法,係來自幾年前團結香港基金一個想sell我支持填海既代表,這似乎說明左一啲野。

幫陳健波講兩句公道說話

$
0
0

0. 陳健波原來上了《明報》頭版咁勁,lol。

1. 由於梁君彥先生不但冇資格做主席(放棄英藉的文書遠遠遲過報名選主席的日期),甚至冇資格做議員(12年來4次當選都冇申報英國公司利益,cls),所以對我而言,在立法會大樓裡,我會稱呼做「主席」的人類,就只有 KP 了。

2. 如果認識我的朋友,或者記得 2016 年前我係極之討厭佢,有幾個月好想諗點樣係咁係社交平台做佢。

但佢唔係 nonsense,雖然狡滑,但亦係真誠的建制派(真心相信地球要瘋狂發展,而不是直接操作北京意識),呢兩年贏到我一點尊重。

3. 佢話「十幾個鐘速批」的意思——其實我地真係要了解財委會的情況︰舊年廖長江一度建議大幅修訂《財委會會議程序》,包括小組委員會(工務及人事編制)可以決議,某啲項目在財委會冇得討論。

即係想殺左財委會。後來佢地最終收番呢個修訂,但KP其後不斷恐嚇,如果小組委員會已經傾左好耐的項目,就不可以在財委會傾得太耐。(否則……)

去到上年季尾,一個有爭議性的項目,在財委會,只會容許4小時左右的討論。好多項目,好快就劃線,問到第二輪第三輪,KP 已冇耐性。

所以,KP 話十幾小時,其實不是「速」批。

而是「皇恩浩蕩」,任你問,任你搞,睇死民主派冇貨!

4. 綜合上述,我的建議及分析是︰

A 把類似陳健波想法的人類,視作遊說對象,要講出右翼也無法抵擋的論據,才有機會推動 dynamics,創造真正的政治。

B 如果研究撥款,能夠順利上到財委會已死撚左100%了。要贏的話,就必須要贏曬財委會前的輿論,令佢上唔到財委會。

B2 唯一的可能,就是令區議會的建制派擔心影響選情。no more no less。

(5. 至於東大嶼 potentially 有機會壓倒經濟右翼的論據,另文再述~~)

我對他點我的頭,他對我點他的柒頭

$
0
0

西西一句「我對他們點我的頭」,點起了火頭。當然,這場火其實只在網絡上燒,慢慢又變成各自圍火取暖,對於從不關心此道者,仍然從不關心——如果普羅大眾因為這場火而去看看西西的作品,由看不下去到看得下去再結論「真的看不下去」,也是喜事一宗。

其他不多說,只談論戰中一個爭論點:文學創作是否要符合文法?

這其實沒月什麼好辯論,答案當然是「不」。除了人工語言,所有自然語言(即你從媽媽和社會日常用語習得的)都是先有內容,才論到所謂文法家去逐一疏理分析,即內容、說法是先於文法規則的。所以,文法家永遠是「遲一步」,是先有文本,才有人去分析、歸納當中的修辭、語法等。作者或再簡單點說「語文用者」和語言學家是兩個截然不同的角色,出色作者可以破格,反語文習慣而行,效果就等後世評價;但語言學家、文法家都不能限定作者的語法,說這樣不准那樣不准,他們的任務是解釋語言現象,不是創造語言現象,這是真正語言學家都懂得的大體和道理。

文學的破格手法何其多?例如有名的「春風又綠江南岸」,當時的文法家看見了,恐怕看不下去——綠是動詞嗎?但這一句人人稱善,係喎,將個綠字當動詞用,意境又唔同晒喎,然後千古傳誦,語言學家還可說什麼?就是趕快增補自己的理論,添加「詞類活用」一欄,來解釋這種語言現象。然則,你可不可以隨便將綠字作動詞?一切得看效果,你說「綠化環境」,總要加過「化」字,因為「綠環境」有歧義啊;但中小學生仿作寫「春風又綠八仙嶺」,我就不會說寫錯了。

又好像蘇東坡的千古名句「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你如何跟中小學生說當中的文法?要說是說得通的:嬋娟指美女,先作借喻,比喻為姣好的月色,但「共嬋娟」解作「一起賞月」,個動詞去咗邊?冇,「嬋娟」同時又活用作動詞嘛(又或勉強說「共」是「共賞」的縮略),但其實無論怎樣解,都有點彆扭,但她就是寫得這麼美。一千年前,或者真有人看到蘇軾這兩句便看不下去——不知會不會是其政敵司馬光,但司馬光有什麼值得細讀的文學作品流傳至今?沒有,但蘇軾的作品可是中國文化的瑰寶啊!這從二人的性格也可知,蘇為人沒有包袱,文采豪放,司馬光卻是反變法的忠實Fans,所以一個是創作人,一個是守舊的大學問家(像那些文法家)。

這個世界,其實有一種人工語言,叫做「世界語」(Esperanto),與自然語言相反,是先有人設定文法,才有文字的內容,文法盡量簡單清晰,因為其設計目的是讓不同種族的語言學家使用作溝通。但世界語不可能用來創作文學作品,因為其文法必須保持簡單直接才能易學易懂易流通,但文學創作必須破格,必須擁有複雜的語法和修辭,才能達到種種文學目的,如果用世界語來創作,那必須打破其沉悶的語法格局,就違反了其目的。

今天為什麼各種語言都有這麼多句式和語法,為什麼不簡單一點?因為所有句式語法都只是後人歸納不同佳作而來,就算如世界語先設定文法,到創作時,也會忍不住打破。

說回「我對他們點我的頭」這句,我沒有看過原作,但這一句聽起來幾有趣,肯定不會看不下去。當然,要精簡,就是寫「我向他們點頭」,因為「點頭」只能點自己的頭,而不能點人家的頭,所以「點我的頭」看起來有點多餘。但創作是否不容許這樣寫?當然不是的,假設我跟好友珠西英相遇點頭,我在Status記錄這件事時寫:「我對他點我的頭,他對我點他的柒頭。」我覺得可以呃到很多Likes啊。

「點我的頭」又令我想起廣東話「仆你個街」。這句合不合理?按理,仆街只作名詞(如形容珠西英),也可作動詞,而仆是不由自主的動作,仆街當然是自己仆街,你怎能仆人家的街,但妙就妙在,「仆你個街」相信是「X你老母」的委婉說法,後者是禁語,但前者呢,粗俗一點但一說無妨,這種破格的語法便很有用了。

再說一個經典案例作結。1997年蘋果電腦推出了一個新口號,叫做「think different」。在香港操慣文法大的學生應該會立即大叫:「你寫錯英文,應該是think differently,我們只能用adverb來形容verb。」即在是英語國家,這句話也引起爭論。我在網上找過一些研究看看,那些文法家花了很大很大氣力,來說明這一句其實也可「符合文法」,但最後也戴頭盔說:不過很多人會覺得很怪或不自然。其實蘋果叫咗你think different,你卻執著think differently,不是中正廣告文案的陷阱嗎?這句句子在當時已引起語文的爭論,但無論如何爭論,它已成經典文案之一——我要強調這是非常藝高人膽大的,你不要隨便在廣告用一句錯語法的文案而自稱為創意,複製從來不是創意吧。我只想說明,創作就是有打破常規的勇氣,打破是否等於好?當然不一定。

後記:我很多年前已戒掉在網上泥漿摔角,因為我不想浪費生命。本文只談文法與創作,其他不論,也不要妄圖拖我入泥漿,你不會辦到。

要防海水會升多高 - 香港和人工島的世紀考慮

$
0
0

東大嶼人工島最近成為熱門話題,加上今年颱風山竹期間海水淹浸大澳、將軍澳、鯉魚門村、杏花邨、海怡半島等地,未來氣候變化帶來的海水上升成為我們必須關心的問題,究竟我們要防海水升多高?

人住在陸地上,不能讓海水淹沒地面是常識,不論是香港原有居民點還是擬建的人工島,都一樣面對:潮汐漲退、颱風帶來的風暴潮和極端海浪、全球暖化引致海平面上升等。

香港維港內的潮汐最高可達海圖基準面以上2.7米,現時的平均海平面高於海圖基準面1.4米,單講潮汐,海岸必須高於海平面1.3米。

風暴潮是颱風帶來的額外海水上升,今年(2018)颱風山竹襲港,維港內錄得2.35米的風暴潮(註1),今次山竹最接近時還有一百公里距離,再靠近的話則不只此數,而且全球暖化下颱風會愈來愈強,風暴潮有再上調的條件,讓我們保守地為風暴潮預留2.5米的保障高度。

足以抵禦潮汐和風暴潮疊加的海堤高度應為1.3 + 2.5 = 3.8米以上,另外海面不會永遠波平如鏡,海堤還需要預留安全高度,抵禦颱風襲港時的海浪,這個問題另文討論過(註2),稍後再談。

預計容納數十萬人的人工島,必須做好防災準備,填海造人工島時,地面高度必須把未來一、兩世紀全球暖化引起的海水上升幅度納入視野,當然我們不可以忘記現有的居民點,其中不少舊海岸線位於較低海拔高度,海平面上升也會增加水淹風險,有需要開始構想海堤之類的防禦工程。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簡稱IPCC)於2013年發表的第五次評估報告,對氣候變化導致的海平面上升作出了推算(註3)。

所謂情景,指人類社會的生活方式,以使用化石燃料排放二氧化碳的程度來區別,RCP2.6/4.5/6.5都假設人類大幅減排二氧化碳,目前看不可能實現,RCP8.5最能反映目前人類生活的實際情況,因此未來的規劃一般都參考RCP8.5的推算結果,眾多研究的平均海平面上升幅度是74 cm,這是平時我們聽到不少人講海平面到2100年上升約0.7米的源頭。

不過大家必須注意:這個數字只是研究工作中多個可能性的平均數字,如果我們的工作是防災備災,則需要掌握超出平均數字的可能性,前人智慧強調「不怕一萬,只怕萬一」,為了防災參照百分之一概率出現的高增幅是比較合理的,並應以此為基礎,設計匹配的防禦工程和建立匹配的對應制度,情況就像設計汽車,外殼的防撞強度不可以用平均車速去設計,而必須採用可能達到的最高車速,才能達到保障乘客安全的目的。

來源:註4

美國國家海洋及大氣局(簡稱NOAA)依循這條思路,以概率方式把未來的海平面高度升幅計算出來(註4),對於2100年海平面上升的結果見附表,RCP8.5情景下海平面上升1.5米的概率是1.3%,超過百分之一,根據這個數據,我們填海造島或保護舊居民點時,如果視野去到2100年,應該預防1.5米以上的海平面上升,而不是0.7米。

目前熱議的人工島規模巨大,預計是數十萬人的家園,牽涉無數人畢生積買入的家園,我們有責任保障他們和子孫長遠在人工島上不受海水上升傷害,我們的視野必須最少伸延到2200年。

來源:註4
NOAA在這方面也作出了推算,相對於2100年的1.5米情景,2200年的海平面上升數字是5.1米,增幅很大,主要因為海平面水升滯後於大氣層升溫。為了向人工島市民的安全負責,填海建人工島必須以海平面上升5.1米為設計指標,把這個數字疊加在前面得出的3.8米,人工島的地面高度和原有居民點的海堤高度應為3.8 + 5.1 = 8.9米以上,而這個數字還未計防禦颱風海浪的額外需要。

團結香港基金有關人工島建議的報告,沒有就氣候變化下海平面上升和颱風的風暴潮作出任何估計,是重大的遺漏,雖然說工程師有辦法解決人世間所有問題,但是造價是否高到香港不能負擔的數目,則是不可逃避的現實問題。

讓我們回頭看海浪,颱風帶來的海浪包括風浪和湧浪,土木工程拓展署在交椅洲(即人工島選址)記錄過5米以上的海浪(註5),據了解交椅洲的儀器間中會壞(對安裝海中的儀器不能苛求),往往在颱風襲港期間風力未到最強時已經失效,因此「5米」這個數字只是下限,設計時還應提高多些,我以有限資源從天文台橫瀾島數據粗略估計,也許要考慮浪高10米的可能性(註4),究竟設計應該採用浪高多少米需要深入研究,目前暫且以兩個數字中間的7.5米作為參考數字,一半是3.6米(粗略講海浪一半在海平面以上,一半在以下),即是防禦海浪應該預留3.6米以上。

這樣的話,人工島的海堤設計不得低於8.9 + 3.6 = 12.5米了,這個數字還未計海浪衝擊海堤會撞出更高的浪花。

面積10至20平方公里的人工島填高到這個地步,加上接駁交通如鐵路、道路和隧道等,要花多少錢煩請專家計算,不過就算相關的防禦工程可以用錢興建,重大的哲學問題是:為甚麼要花大量金錢,買一個本來沒有的額外風險送給香港幾十萬市民?

香港現有居民點全部面對同樣的海水上升威脅,部份地區如大澳、鯉魚門及比較老舊的海岸線如堅尼地城特別高危,香港政府必須立即啟動工程規劃,查明甚麼地方急需提高海堤和盡早展開工程,同時要以世紀時間尺度的視野,同步規劃對付2100年海水上升1.5米和2200年上升5.1米的全港整全工程策略,及時循序漸進地施工,確保香港不出現去年(2017)澳門海水淹浸市區的場面。這項相當於沿岸興建海上長城的工程規模巨大,所需資金數目相信以千億元計,因此香港政府必須預留所需資金,最怕此刻建人工島,既為香港增添天災風險,又抽走急需用於保護原有社區的海岸工程的資金。

橫看豎看,建人工島貼錢買難受,為香港自找麻煩,呼籲政府尊敬大自然規律,聚焦氣候變化和海水上升的跨世紀威脅,放棄人工島,為現有居民點做好防禦海水入侵的工程吧!

參考:

註1 香港天文台網頁,2018年9月7日:破紀錄的「山竹」
註2 《草雲居》,2018年10月13日:東大嶼人工島有多大浪?
註3 IPCC, 2013: Fifth Assessment Report (Chapter 13).
註4 NOAA, 2017: Global and Regional Sea Level Rise Scenarios for the United States. NOAA Tech. Report NOS CO-OPS 083.
註5 土木工程拓展署網頁:波浪測量

Viewing all 40213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