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Viewing all 40213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大坑豪宅項目申建天橋 千份灌水意見屈楊雪盈支持

$
0
0

(獨媒特約報導)大坑道4-4C號發展商近年多次申請重建為豪宅,但因設計以近50米高停車場墊高樓宇,遭居民及政府部門反對。發展商6月再闖城規會,在大坑道增建行人天橋為籌碼闖關。在公眾意見環節,逾千份樣式類近的意見向城規會「灌水」支持,部份意見書字跡近似,又直指連番動員居民反對的當區區議員楊雪盈,指行人天橋屬其建議。楊雪盈向獨媒表示,她不支持由發展商興建行人天橋,而她更關注的是該段道路的超速問題。

大坑道4-4C號的發展商,近年多番向城規會申請重建為30層高的豪宅,而豪宅下增建多層停車場,並佔用屬公家地的「綠化地帶」,興建新車路連接大坑道(上段)。當區區議員楊雪盈及居民多次動員反對,認為以停車場墊高項目並無必要、增加交通負荷及影響景觀等原因反對。

螢幕快照 2018-10-24 下午12.56.20

發展商則多次主動撤回申請,在修改資料再次重申提交。最新一次申請,發展商建議興建行人天橋橫跨大坑道(下段),稱可提供無障礙通道連接上下兩段大坑道,但佔用的公共土地及影響的斜坡範圍更大。

最近兩次城規會的公眾諮詢階段,楊雪盈均有動員居民反對。另一邊廂,支持的意見亦大量「灌水」式向城規會提交。記者到城規會翻查,兩個諮詢階段分別有684份及1,182份內容相似的支持意見書,該批意見書分別在7月20日、9月24日及9月26日以人手方式送交城規會,相比之下,反對意見雖然亦有多份樣本信,但送交城規會的方式較為多樣,包括人手送達、傳真、電郵及使用城規會系統等,日期亦遠較分散。兩階段目前共收到意見總數為1,332及2,266份。

photo_2018-10-24_13-19-54
楊雪盈向居民投寄信件動員居民反對

該批支持意見書中,版本均十分類似,指大坑道上下段路途遙遠,擬議的行人天橋能提供無障礙通道,更好服務老人家。部份意見書的版本,更指行人天橋屬當區區議員楊雪盈在區議會會議上提出,矛頭直指動員居民反對項目的楊雪盈。

不過這些支持意見書疑屬「灌水」意見,不少意見書的簽名欄及姓名欄筆跡相似,以及有類近的「簽名方程式」,例如署名「Carol Law」的意見書,簽名為「Carol」、署名「Shirley Kwan」的簽名為「Shirley」,以及署名和簽名的寫法近乎一模一樣。

201810245

楊雪盈回應稱,支持意見書引述其言論未盡全面。她指該次會議是討論2016年11月有行人在大坑道遭撞倒一事,會上她引述有居民意見指可考慮研究興建行人隧道及行人天橋橫過該段路面。楊雪盈重申,她不支持發展商今次申請擬議的方案,她只是認為可以探討可行性,「就算係起都係政府起」及由政府管理。至於該段路面最急切需要的,其實只是一部超速攝影機。

楊雪盈又指,發展商擬建的行人天橋管理權不明,至今未有政府部門願意管理。她以中西區荷里活華庭升降機為例,因為維修費高昂,業主議決停用升降機至今逾十多年。

IMG_0354
資料圖片:灣仔區議員楊雪盈

多個政府部門則維持對項目申請有保留,地政總署亦質疑行人天橋未來管理權。規劃署則指是次申請的行人系統,與發展商重建的樓宇屬同一項目,應一同申請。規劃署亦指,重建的樓宇不必要地由停車場墊高47米,而擬建連接大坑道(上段)的行車道,不必要地佔用「綠化地帶」。該署重申除非有強烈理由,否則一般不會同意。

建築署則指計劃影響多個斜坡,而擬建的建築物亦構成巨大阻礙,對景觀構成影響,又要求發展商就擬建的行人天橋獲得地政總署書面批准。土木工程拓展署則重申重建的樓宇可使用現時位於大坑道(下段)的出入口,新建車道連接大坑道(上段)並非惟一可行的選項。

楊雪盈重申反對目前的重建方案,批評發展商明知方案對環境構成嚴重影響,仍然繼續申請,而擬建的行車道亦屬不必要。

螢幕快照 2018-10-24 下午12.57.27
發展商擬建的行人天橋建議於升降機連接浣紗街,升降機將佔用政府土地並緊貼鄰近樓宇

photo_2018-10-24_13-20-00


九個湛江阿姨的抗爭 揭露「補充奴工」黑幕

$
0
0

剝削照顧體系的怒火,這個六月在院舍及勞工處燃燒。九個來自中國湛江的工人,為院舍地獄式工作,被長期非法扣薪,居住和工作都在院舍中,為老人沒日夜地工作。牛頭角宏光護老院中的九個湛江阿姨,不堪長年的剝削,終踏上抗爭之途。在社區及院舍照顧總工會的協作下,她們在6月14日踏出院舍,以「變相解僱」形式離職,並向香港社會揭露這個吃人的外勞制度。

黃姑娘由踏出血汗院舍那一刻起,至今已經兩個多月了。她熬過了宏光護老院八年多的時光,大兒子剛好升大學,小女兒還只有十歲。儘管如此,她和其他八位同樣來自廣東省的姑娘按捺不住,終於不再忍受宏光護老院的剝削。

長年以來,透過「補充勞工計劃」來港的工人都遭到院舍和中介人的操縱,空有一紙《標準僱傭合約》,卻無人監管。人生路不熟的湛江阿姨,縱然知道院舍並無按合同辦事,卻只能啞忍,有苦自己知。曾經到深圳入廠做女工九年的她,以為香港的院舍總算是包食包住,尚可以儲錢,哪知自己已陷入另一種不堪的處境。

《標準僱傭合約》是透過補充勞工計劃來港的基層工人都要簽訂的基本合約,由勞工處的補充勞工科規管。香港並沒有標準工時法例,這份標準合約卻有規定工人每天工時上限為九小時,加班應有「補水」。按理,這份合約下的勞工,工資不會低過同職位的本地工人工資中位數,這份合約上的「優差」,自然對她們有吸引力。

合約還合約,現實還現實,是兩回事。多年以來,黃姑娘的工作沒日沒夜,每天十四小時照顧老人,早就將她的體力透支。僱主有責任提供住所,「住所」卻只在護老院的樓上,幾同與世隔絕。所謂的「包伙食」,也就是老人家吃的清淡菜。

院舍擠逼、惡劣的環境早就為港人所知,致令不少港人「未到最後一刻」,都不去入住私營院舍。為港人照顧老弱的工人,同樣面對這樣的情況,又有誰人問津?

誰把她們「賣」來香港?

移工要來港工作,大家都知道,是為了對家人的愛與責任,也是因為窮。然而來港打工的工人並不全都來自山窮水盡處,因為在「窮」這個「推因素」之外,還需要充分的正式和非正式制度,才能把這些湛江阿姨「拉」來香港工作。

誰把她們「賣」來香港?跟著黃姑娘她們的腳步,我們可以窺見黑中介和老闆如何透過「補充勞工計劃」的正式程序,輸送廉價外勞給老人院剝削。2010年,她經一位福建人李先生介紹,得知香港有位「張先生」,可以為她們在香港找工作。李先生告訴她,工資有七千多,不過每個月要「回水」二千多元,工資只有五千元,一年後還收取「勞務費」三千六百元。還有另收每月工資百分之十的「伙食費」。

隨著最低工資落實,院舍工人的工資提升,「回水」的金額也提升了。2015-2016年,工資雖然提高到一萬元,但「回水」三千元,加上每年四千元的「勞務費(即中介費)」,工人每年的損失達四萬元,年收入卻只有八萬左右。還未計算老闆欠假的工資薪金。

跟著黃姑娘離開宏光的工友說,她們年資較淺,來港前湊合著借款,向「張先生」支付了兩萬一千元人民幣,進入宏光工作,首四個月都要「回水」給老闆,每個月盛惠五千港元,這筆「勞務費」前後折合港幣足足四萬四千。至於「張先生」和宏光如何分賬,當然無人知曉。黑院舍宏光透過「中介人」張先生在廣東省找女工,繼而合謀向她們收取鉅額勞務費用,向工人隱瞞其權益,視《標準僱傭合約》為無物,令工人陷入「抵債勞動」的剝削處境。讀者在下文可以見到,宏光老闆手持的院舍不止一間,而在院舍工作的「補充勞工」的數量節節上升,在人口老化的背景下,這當中背後牽涉的黑中介剝削網絡,實是一盤販賣人口的大生意。

Screen Shot 2018-10-24 at 11.24.40 AM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為補充勞工計劃算帳

宏光外勞工友受嚴重剝削的個案,揭露了勞工處讓僱主透過「補充勞工計劃」輸入外勞的嚴重漏洞。

放水予私營安老院,兩年增五成

現行的補充勞工計劃,容許僱主在未能聘請本地工人時向政府申請輸入外勞。為確保本地工人優先就業,僱主提出申請時,必須首先在報章刊登招聘廣告,並透過勞工處進行四星期的本地招聘。在確定未能聘請本地工人後,申請才會轉交勞工顧問委員會審批,獲批後始能輸入外勞。

根據政府向立法會提交的資料顯示,私營安老院舍近年透過補充勞工計劃所輸入的「外勞」(來自大陸)持續增加。

unnamed

院舍老闆陰招,政府隻眼開隻眼閉

社區及院舍照顧員總工會過往曾經到那些有意輸入外勞的院舍「放蛇」面試應徵工作,了解所謂的本地招聘的實況。放蛇行動揭發這些院舍要求應徵者每天工作11至12小時,遠多於招聘廣告上所寫的9小時。根據不少工友向工會提供的消息,假招聘相當普遍,實質上是無良僱主虛應勞工處審批程序的指定動作。

與此同時,社區及院舍照顧員總工會曾多次揭發這些輸入外勞的院舍,要求外勞每月回水(以支付中介費為藉口)及無償加班。輸入外勞不只慳錢,更有錢賺,幾乎已成為行業慣例。試問僱主還有甚麼動機要招聘本地工人?

工會每次投訴後,勞工處不單以投訴未能通過毫無合理疑點此極高的舉證標準,而不對無良僱主提出檢控,更索性採取鴕鳥政策,把無良僱主剝削外勞的惡行當作沒有發生,未有在審批時加強把關,亦不會加強對這些院舍的巡查。結果,補充勞工計劃被無良僱主予取予攜,勞工處則貫徹林鄭月娥為資本家服務的政綱,打開香港的大門,大量輸入廉價勞工,盡情地壓榨和剝削他們之餘,亦壓低了本地工人的薪酬待遇。

唇亡齒寒的道理你要懂

不要以為輸入外勞與自己無關,政府近年多番提出要擴大輸入外勞,隨時會蔓延至各行各業。

私營安老院數年前開始輸入外勞,尤如打開了潘朵拉的盒子,引至連政府資助的安老院都聲稱人手不足、招聘困難而要求政府准許輸入外勞。工會一直批評,資助院舍招聘困難源於那些拿政府撥款的社福機構,一直都「過水濕腳」,將政府撥款「打斧頭」。職工盟認為,最低工資水平應大致跟隨勞動生產力及通脹調照顧員低於撥款額的工資。此外,工會又陸續揭發有資助機構,以照顧助理的職稱去聘請一整,2019年5月最低工資水平應提高至44元。一般照顧員,工資就每人每月少了二、三千元!

即使政府提出額外撥款,讓資助院舍的照顧員可獲得兩個增薪點,但勞福局局長羅致光表明只會鼓勵,卻不會強制要求資助機構將新增的撥款全數加薪予前線員工。政府這種不負責任的行徑,就好像一些發生天災國家的政府,任由貪腐的地方官員或所謂的救援組織將賑災物資和善款「落格」,令災民坐困愁城。可不要忘記,不少拿政府資助的社福機構,近年積累了豐厚的儲備,有些甚至高得要「回水」予社會福利署;同時,機構的高層管理人員,荷包近年也進帳不少。

堵塞漏洞,非不能也實不為也

以上種種現象,著著反映政府施政向僱主傾斜,任由僱主濫用外勞,壓低本地工人待遇。這個重商輕民的政權,為了向資本家輸送利益,到底可以去到幾盡?

其實要堵塞漏洞遏止無良僱主濫輸及嚴重剝削外勞,政府只要實施下列措施,就可輕易收到成效:

一、暫停輸入外勞,全面檢討監管機制及勞工處巡查制度。
二、強制要求僱主安排外勞在入境四個月後出席由政府部門舉辦,並讓工會列席的簡介會,於期間查問僱主有否違反合約甚至法例規定;而每位外勞在合約完結前,再次由勞工處會見,以作出查證。
三、政府成立支援外勞伸張權利的援助基金,當外勞遇上勞資糾紛時,可獲得留港追討的生活開支援助。

洗脫販運人口的惡名,難道不及向無良僱主輸送利益重要嗎?這個道理,你懂的!

《摔不壞的攝影機》

$
0
0

由阿拉伯裔導演艾曼博納特(Emad Burnat)及猶太裔導演蓋戴維迪(Guy Davidi)共同製作,曾於2011年獲提名競逐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的《摔不壞的攝影機》(5 Broken Cameras),將於十月下旬於第十一屆華語紀錄片節在港公開放映。

亦為影片主攝影師及旁述的艾曼是來自西岸地帶比利恩村(Bil’in)的一位普通爸爸。2005年,他購買了一部攝錄機,原打算用來拍下幼子的成長過程。那時正值巴勒斯坦人第二次起義,以色列政府的隔離牆工程進行得如火如荼。由於隔離牆築建時佔用了比利恩村的土地,又阻礙村民耕作,他們於是組織非暴力的抗爭行動。艾曼的五部攝錄機一邊拍下孩子成長的喜悅和希望,另一邊亦記錄著村民困局的悲愁和憤怒。喜樂與哀怒漸漸地交織在一起,旁觀者也慢慢地成為了當局者。比利恩村亦因為其持續性的抗爭行動走上了國際舞台,成為以巴衝突的其中一個聚焦點。

門票現正於MOViE MOViE Cityplaza票房發售。導演艾曼並將於10月28日下午三時在香港文化中心,以及29日的放映後出席座談會。

除此以外,第十一屆華語紀錄片節尚有三部有關以巴的電影—《拉娜的革命》(Naila and the Uprising)、《捉鬼》(Ghost Hunting)及《檢查站》(Checkpoint)。

原文刊載於「華人基督徒聖地和平關注組」

那些我們嚮往的「體育精神」

$
0
0

文:Edkin @RTW

體育精神是一種很模糊的東西。

小時後在學校內的陸運會, 來來去去哪幾個「有練過」的同學,在場上發光發熱,仿如明星。然而八條線的跑道上,總有一兩個被社監半推半就推上跑道的同學,在眾目睽睽之下慘敗。短途賽還好,大不了幾分鐘的難受。那些千五米之類的長途賽,整整十幾分鐘,冠軍的同學已經衝線,跑最後的同學卻還在後面,落後了不止一圈,跑得橫隔膜抽痛面色發青,在全校師生面前一個人捱完最後一圈。痛苦與尷尬都要承受,因為這樣才有「體育精神」。

不過我們都知道,年青的純愛到後來還是會變得功利。體育精神也是一樣。

每年在渣打馬拉松,在半程之後的救護站裡,總有幾個貌似精英的跑手退賽。甚至在2017年的波士頓馬拉松,在歷年以來最壞天氣的情況下,眾多冠軍級精英都退賽了,退賽比率更加高達六成。話說,對職業選手而言,贏不了獎金的賽事,還不如中途退賽保留實力,以備再戰。

嗯。

現代社會,贏不了就止蝕,合情合理。我們也不曾想過要去怪責棄賽的跑手沒有體育精神。

雖然,那一位拚著半條人命完成千五米的同學著實很可憐,因為我們長大之後發現,體育精神原來很有彈性,那位同學最後的一圈也真是白捱了。

最近,日本實業團跑手飯田怜,在驛傳比賽中因傷倒下,卻爬了近300米去交棒給隊友的一段片段熱傳。大家對這種流血都要完成比賽的行為大表感動之際,也有些人對這種不顧自己身體傷害也要繼續比賽的感覺不以為然。「體育精神」又再次成為討論話題。

是什麼比賽如此重要,即使爬得手腳都是鮮血都要完成?對驛傳這種賽制有所認識的話,就會知道這跟所謂「體育精神」並無關係。平常的個人賽,運動員要是受傷了,鬥心再強也只得乖乖退賽。偏偏在驛傳這種接力賽,團體的利益遠在個人之上。「 一個人累全隊」 的壓力下,當下一刻自會置自己的安全於度外,即使玉石俱焚也要爬到接棒區交棒。

要說裁判為什麼沒有終止飯田怜跑手繼續比賽? 在那短短的幾分鐘之間,看著跑手帶著遇神殺神遇佛殺佛的眼神正掙扎到接棒區,要作出終止比賽這個裁決,沒有說的那麼輕易*。結果跑手繼續爬,裁判繼續旁觀,電視機旁的觀眾就現場觀看這一幕,熱血得甚至有點荒謬的drama,再然後經互聯網,傳遍其他社交媒體,令更多不知就裏的觀眾,熱血沸騰地說這很有「體育精神」。

可能,這是因為一般觀眾心底裏都嚮往戲劇英雄。《Slam Dunk》 裡的櫻木花道,在對山王的比賽中撞傷腰部,之後還是忍著劇痛要完成比賽。「我人生最輝煌的時候,就是現在了。」 如此魯莽的舉動,卻是我們津津樂道,最難忘的對白之一。如櫻花一樣在盛況中殞落,多麼浪漫。

沒有啦,現代的體育,精神是不要玩命。留得青山在,總可以擇日再戰。安全地勝利最重要, 不會勉強要捱完全程,或者搞得傷上加傷。我只希望沒有那麼雙重標準,對精英寬容之餘,可以不必強調那些舊款的「體育精神」,勉強落後的同學跑完最後一圈就好了。

*可以參考本站作者之一Megan《英聯邦馬拉松的熱情與涼薄》一文,寫有關在今年英聯邦運動會馬拉松選手Callum Hawkins 不支倒地之後發生的種種批判。

作者Facebook Page

台灣人的危機感,西方國家懂嗎?

$
0
0

透過民主選舉實現政黨輪替,是民主制度的一個重要內容。台灣經過了三次政黨輪替,似乎已經禁得起檢視,台灣人以此自詡,也為西方國家所認同。

然而做為生活在台灣的筆者,對每次台灣的選舉卻是戰戰兢兢的心態,因為台灣的政黨輪替與其他西方國家有很大不同:台灣國內存在著對國家認同的重大歧異。

不像美國,不論哪一個黨上台都認同美利堅合眾國;即使是烏克蘭,也只是親俄或親西方。

然而台灣的政黨,要嘛是台灣本土政黨,要嘛是認同獨裁中國的政黨,例如中國國民黨。國民黨雖然詭辯說他們認同的是中華民國,然而每一任黨主席都要到北京朝拜中國國家主席,即使馬英九任內沒去,也要想方設法在第三國會見中國國家主席,而且隱匿自己國家的名稱;現任主席吳敦義因為「口誤」而未被北京認可,為此深感不安。

自蔣經國解除黨禁報禁,再由李登輝出任總統後台灣民主就往前走,帶來本土政黨民進黨執政。然而二○○八年馬英九執政後就來個大倒退,對本土派進行政治清算,並且急劇倒向中國,如果不是太陽花學運的阻擋,台灣可能已經淪為中國的半殖民地或殖民地。

這種危機感是西方國家所難以體認的,也如同他們難以了解國民黨黨產與十八趴對民主制度的嚴重侵蝕。這是因為他們從來沒有這個問題。

現在,美國發現他們國家被中國大舉滲透,就會體認到中國對台灣的滲透必然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中國第五縱隊在街頭搖旗吶喊,甚至安營紮寨成為中國的灘頭堡,而政府相關部門的反擊因為種種原因而差強人意。

這次九合一選舉雖為地方選舉,卻因為會牽動二○二○年的總統選舉,不但國民黨使出各種花招混淆視聽,例如製造假民調來打擊綠營支持者的信心,並營造對政府與執政黨的不滿;中國也運用各種手段介入,尤其利用網路炮製假新聞,還有在台灣的內應大力擴散。在這個情況下,台灣的選民更應該擦亮眼睛,理性分析周遭出現的言論與事件,多點停看聽而不是做出衝動反應而造成混亂。

由於中國崛起與馬英九國民黨八年開門揖盜及目前的困獸鬥,解決台灣的困境,對現政府的挑戰遠比以前的政府大許多。綠營內部也存在激進與溫和之爭。激進與溫和必須為國家的生存而分進合擊,絕對不能分裂而相互攻伐,導致中國黨的復辟而亡國滅種。台灣只有內部解決了國家認同的歧異,各政黨都是台灣本土政黨,綠營的激進與溫和派別才可以「分裂」成為兩黨,並且透過競爭進行政黨輪替,台灣的民主制度才真正穩固。

原文刊在自由時報

日日談日劇:《熱舞啦啦隊》 公式但熱血

$
0
0

《熱舞啦啦隊》(チア☆ダン)
(註:大量劇透)

有些時候,想看一些不必用腦的劇集,所以近期就選看了這一齣日劇!

以福井縣的啦啦舞隊為題材的作品,或許大家會想起廣瀨鈴和天海祐希主演的《Cheer☆Dance ~女高中生用啦啦隊舞蹈征服全美的真實故事~》,此劇雖與《Cheer☆Dance 》有關連,卻並非該片的電視版,故事的時空設定在電影版後數年,廣瀨鈴也有客串出場,還鼓勵了女主角藤谷若葉(土屋太鳳飾),而一眾角色也經常提及天海祐希飾演的強勢老師。

劇集中也有電影版中的福井中央高等學校出場,不過主線其實是另一所學校——福井西高等學校,中央高校反而成為了一眾主角們想超越的目標!

開始的設定還算有趣(雖然例牌),一位立志參加啦啦舞的女生,卻入讀了不設啦啦舞的學校,本來心想希望已經幻滅,只得認命,但某天桐生弘里(石井杏奈飾)轉校過來,鼓勵大家組成啦啦舞隊,希望有朝一日可以擊敗福井中央高等學校,稱霸日本,並前往美國參賽……這個由零至一的故事,不禁令我想起《H2》來,而劇集比較好看的,就是主角們如何游說其他人加盟,如何由烏合之眾慢慢苦練成有競爭力的隊伍!

其後便變得有點公式了,主角們例牌一人有一個故事,例牌像打機那樣面對一道又一道難關,例牌地有無數的選擇,例牌地主角們突然省悟,然後例牌地講出一些熱血的台詞,例牌地眾人忍不住哭起來,最後例牌地重新團結、重新站起來,之餘此類!基本上每一個情節,大家都估計得到,我甚至試過連下一個是誰走進練習室也猜得到,是的,是完全不必用腦,而說台詞時永遠一人一句緊接着,完全不人性化,這也是日劇的通病,還有,小田切讓中段淡出到尾段才歸隊,也讓人覺得突兀。

雖然這樣說,但我還是看得很開心,第一,哈哈,一個又一個年輕(是否貌美則見仁見智)女子穿上啦啦舞衣展露迷人身段,已經是很好白的娛樂,而眾人也不像TVB劇集那樣,求求其其練幾招扮吓嘢就算,看得出她們真的有練習過,跳起來也似模似樣,甚有美感,單看表演已是賞心樂事!第二,雖說那些熱血台語有點例牌,但還是很鼓動人心的,特別是關於追求夢想,關於選擇做自己喜歡做的事,都是看得人感動的!第三,劇集拍得輕鬆,看的時候沒有壓力,可以完完全全的Relax,加上很多角色都很討好,個人覺得最有趣的是木下鳳華飾演表面嚴肅但其實很關心學生的教務主任,甚至比佔戲較重的小田切讓更搶鏡。

最終主角們未能創造奇績,不過這倒很合理,畢竟對手可是超級勁旅,主角們勝出反而不讓人信服,同時也說明,過程,其實永遠比結果重要!

最後最後,土屋太鳳不知第N次演高中生了,已經23歲的她,拍着其他98、99年出生的女角如石井杏奈或大友花戀,看得出有點兒超齡,加上她穿上緊身衣,又顯得頗大份,唔……看來她開始要轉型,不可能永遠扮學生啊!

原文刊在作者網誌

屯門公園無水撲 安裝飲水機要等埋電線

$
0
0

有賴支持獨媒「社區新聞計劃」的你,工作坊已於今年十月圓滿結束,參加者已準備好以社區報人身分走入社區,報導各區大小事,讓資訊走入每家每戶,書寫社區願景,令社區不再只得「蛇齋餅粽」!以下為屯門社區記者彭順風與獨媒編輯室合作報導。

有些事物是否存在會引來大迴響,例如「八萬五不再存在」,但似乎「屯門公園沒有飲水機」卻不是這類觸目的不存在。

一年前的盛夏,筆者帶着兒子到屯門公園的滾軸溜冰場,才赫然發覺這問題。

還記得當時問保安員、清潔工,他們都是一臉愕然,最後辦公室出來一名大姐,禁不起我的吵鬧,就幫我往辦公室取水。

然後保安員說,「舊式公園係咁架啦。」

但其他市鎮公園如元朗、天水圍、荃灣都有飲水機,再去遠啲既美孚荔枝角公園、港島香港公園也有。屯門公園既是市鎮公園,又有運動設施,卻連飲水機都沒有。

公園辦事處職員回應,說飲水機已有計劃安裝,但需要鋪設電線,須等待機電工程署設計,但沒有預計安裝日期。後來發覺屯門公園有兩部飲品販賣機,卻沒有所謂供電問題。

事隔一年,一切照舊。難道一直無人留意這問題?或者覺得不重要?

遊人反應不一

訪問公園遊人,因為很多是住在附近,確實可以接受這問題。

中年人一夥在公園踢毽,每人帶一大支水。有個媽媽帶兒子溜冰,也是自備水壺喝完便回家。在公園獻唱的大媽也如是。問到是否贊成裝一台飲水機,又多數表示歡迎的,因為覺得飲水機更健康。

屯門居民黃小姐表示,每星期都會帶小朋友來屯門公園一至兩次,做運動及遊玩。由於沒有飲水機,每次都需要在附近買一大枝或數枝樽裝水。她對於佔地甚廣的屯門公園沒有飲水機表示不滿,認為這是要貧窮的公公婆婆被迫買水,小朋友口渴也沒得即時有水飲。如果有飲水機,她願意自備水樽,不製造膠樽垃圾。

photo6230842149210007566
屯門居民黃小姐

但同時也有人認為飲料售賣機更好,因為覺得人們缺公德心,導致飲水機污糟,膠樽水更衛生可靠。只是覺得販賣機和小食亭距離多用途球場太遠,甚至因為那裡雲集唱歌大媽,有媽媽覺得「烏煙瘴氣」,不欲帶子女過去買飲品。帶着兒子溜冰的媽媽,則說那邊太嘈吵,都不願去到涼亭和人工湖一帶。不過受訪者當中,卻沒有人從環保減廢的角度考慮問題。

拒裝原因五花八門

由於場地管理權不同,飲水機可以是由房屋署、地政署、康文署、民政事務署等多個不同政府部門提供。而安裝飲水機涉及的部門可以包括機電工程署、水務署,甚至衛生署。部門互相推搪,安裝進度緩慢。

工黨屯門區議員譚駿賢表示,曾經向房署申請在友愛邨裝設飲水機,但衛生署反對,認為容易傳播疾病。「這是荒謬的,這樣說這麼多球場運動場的飲水機又可安裝?又不怕傳染?」

要求政府回購領展出售之商場
屯門區議員譚駿賢

政府曾經拒絕在青山灣海濱長廊加設飲水機,因為怕被偷竊。譚駿賢表示,有地政署官員表示無必要安裝飲水機,因為「在附近買樽裝水也很方便」。他曾在區議會查詢為何屯門公園沒有飲水機,康文署官員表示市民可以買樽裝水。

「 Water for free 撲水」是一手機應用程式,收集了各區飲水機的位置,讓市民查閱取水,其創辦人彭凱恩(Rachel)提到屯門曾有緩跑徑安裝了飲水機,但過了一年,飲水機仍未能使用。

螢幕快照 2018-10-25 上午10.35.00
「 Water for free 撲水」手機應用程式所見,屯門公園一帶「缺水」

然而這些是否真正拒裝的原因?筆者提出安裝售賣機可令政府有收入,而且不須負擔維修成本。Rachel 亦認為售賣機的收入可能會影響安裝決定。「曾接觸過一些學校,聽說校方歡迎飲品售賣機,因為可以有收益。」

譚駿賢卻不認同兩者有關,反而估計是由於守舊思維。「售賣機有多少錢呢?而說飲水機的保養,你看維園只得那三幾部,但也經常污糟得可以,又誰去理呢?根本官方仍是停留在這種階段,除非公眾形成足夠壓力,他們不願主動做甚麼。」

20180920_171752

相關文章:
撲啖水有幾難? 現況是……

記者:彭順風
獨媒記者:梁敏德

撲啖水有幾難? 現況是……

$
0
0

圖片來源

有賴支持獨媒「社區新聞計劃」的你,工作坊已於今年十月圓滿結束,參加者已準備好以社區報人身分走入社區,報導各區大小事,讓資訊走入每家每戶,書寫社區願景,令社區不再只得「蛇齋餅粽」!以下為屯門社區記者彭順風與獨媒編輯室合作報導。

2016年12月,在各公共設施的飲水機和自動售賣機︰

螢幕快照 2018-10-25 上午10.28.13
資料來源︰郭家麒議員提問 - 立法會十四題:政府場地飲水機(2016年12月14日)

據《蘋果日報》2017年11月報導,政府場地自動飲品售賣機已增至1,540部。《東方日報》2018年3月報導,康文署轄下場地有飲水機1800部,飲品售賣機800部。即是飲水機數量不變,但飲品售賣機增加100部。至於社區會堂/中心的情況,飲水機數量不變,而飲品售賣機多了一部。

令人奇怪的是,飲品售賣機的數量在2017年增加近三分之一,而飲水機只有小量增加。

在政策層面,2017年,時任行政長官梁振英在最後一份《施政報告》中提到,要在市區步行徑加設飲水機。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剛公佈的第二份《施政報告》提到,政府場地在3年內將加裝500部飲水機。

今年2月20日起,政府實行新的環保政策,政府場地飲品售賣機,會陸續停售一公升或以下的樽裝水。

說好的環保呢?

飲水機如果很易找到,人們樂於自備水樽盛水,是可以減少膠樽造成的廢料。

現實情況是,政府更熱衷加裝飲品售賣機多於飲水機,以至不少場地只有飲品售賣機,市民口渴只得花錢買樽裝或罐裝飲品,有違減廢目標。

新政策只針對細支樽裝水,對大支樽裝水以至其他飲品不作限制。飲品供應商會否以其他產品代替?「撲水」Rachel 表示,暫未見飲品供應商有這種部署。「你去賣大支裝要改動售賣機的機件,因為重量大細都不同,要調校硬件,不是容易的。」如果是轉賣有氣產品,這又與其推廣「樽裝水健康清純」的形象有分別,他們未必願意。

IMG_3088

場地何時裝飲水機有無標準?

Rachel 表示,多年來要求康文署在尖沙咀太空館、文化中心一帶裝設飲水機,但康文署不予理會。

康文署曾回應傳媒查詢指,動態康樂場地設置飲水機,靜態活動場地則一般不會有,而部分會設餐廳和售賣機方便公眾。然而屯門公園明顯有滾軸溜冰場緩跑徑等動態設施,卻未見跟從康文署政策設置飲水機。

「地氣 Earthing」facebook 專頁是一群園境師成立,從而向公眾推廣園境知識,其負責人回覆︰「每個公園均由獨立場主管理,因而設施不盡相同,怎分配也無準則。加水機唔容易,因要攞「水纸」即政府水務署審批,又要鋪水管、加過濾器……未必個個場主想加,而且要有budget。康文署內「山頭」林立,分工明確,除非上到地區經理層次,否則很難與場地負責人逐一商量。」他也對康文署會否配合環保署表示懷疑。

Rachel 和譚駿賢同樣批評政府消極,而環保署是「無牙老虎」,不能推動部門間的合作,也不能迫使康文署積極行動。

飲水機數據並無主動公開

政府現時並無公佈已安裝飲水機場地的比率,在各區的情況也沒有公開,包括飲水機在各類場地的普及程度 - 運動場、公園、圖書館、博物館、表演場地、泳灘及游泳池,這些訊息康文署也沒有在網上發放。

公眾無從監察各區飲水機的加裝進度,也未能得知是否有分佈不均的狀況,例如同樣是區域公園,為何一些有多部飲水機,一些則完全沒有。

「撲水」每年會透過政府熱線1823向康文署查詢飲水機最新數據。「根據公開資訊守則,政府會回覆市民的。當然,這是在要求下提供資料,卻沒去到主動向公眾披露。」

公眾對衛生程度的疑慮

市民對飲水機的衛生程度欠缺信心,覺得很多人沒有公德心,會用來漱口、洗手、傾倒食物殘渣。飲水機有青苔,洗水盆被頭髮和食物碎屑弄至淤塞都時有出現。

對此, Rachel 鼓勵市民主動要求改善。「誠然公眾缺乏信心,但不應淪為口號,從此避開公眾場地的飲水機,這樣不會有進步。」

「你可以打去1823(政府熱線)追問,要求跟進。點解這部飲水機好像出白泡?為何無換 filter,無消毒清潔之類。這樣飲水機的質素才會提升。」

她進一步說明,政府熱線是會將投訴交予相關部門,再認真跟進回應的,這未必是飲水機真有問題。她舉例指,飲水機可能曾停水,再恢復供水時就會有氣泡,飲用是無害的。如果真的有問題,相關部門也有責任解決。

市民沒主動尋求改變,也可見諸屯門公園遊人的態度。他們都樂於見到加裝飲水機(也有喜歡飲品售賣機的),但他們卻從沒試過向政府投訴。問到他們最想公園改善的設施,他們也往往說不上來。

如果政府定期抽驗飲水機水質,能否加強公眾信心?Rachel 贊成這措施,但很懷疑能否落實。「始終仍是權力問題。康文署隷屬民政事務局,環保署隷屬環境局,彼此互不統屬。就算環境局出了政策指引,說要定期驗水,康文署是否會跟從?」

飲水機除了安裝工程,也有形象工程

除了是因有人欠公德心弄髒飲水機,市民對飲水機的惡劣印象,可能也涉及公關操作。Rachel 指,曾經在網上流傳一張污糟到駭人的飲水機相片,「那其實是在武漢,不是在香港的。」兩三日後林海峰在電台節目提到此事,電台亦派人走入地鐵站,拿著相片訪問搭客,是否贊成港鐵安裝飲水機?再然後免費報紙都有接力報導。

「除了大賣廣告,樽裝水生產商的公關也會在其他方面積極下工夫的。」

區議員作為敦促者

就是因為官員「踢一踢,郁一郁」,很多時便由區議員負責踢郁官員。因為區議員要和不同的官員打交道,累積不少人脈,也熟悉政府編制運作。這有利於就具體問題找適當職位的人員施壓,相互溝通也省卻不少摸底探路。

於是由屋邨光管照明壞了,以至要求調遷,居民也樂於找區議員支援,否則面對複雜的政府人事架構,可能被部門推來推去曠日持久。起碼由他們信任的議員幫忙拆解,當官員說要時間處理的時候,那些是實話,而那些又是官腔托詞。

在現行這種體制下,市民很難可以參與促成改變政府政策,就算小至在公園安裝飲水機,也是如此。

筆者就相關政策,以書面查詢康文署,至截稿前,康文署並未回覆。

「人若渴了,可以到我這裡來喝!」

假如連基本的飲水需要,也要花錢才可解決,這反映出社會價值觀,是把一切活動都商品化,一切「向錢看」。

飲水不只是市政設施,不只是環保,也關乎公義。

相關文章:
屯門公園無水撲 安裝飲水機要等埋電線

記者:彭順風
獨媒記者:梁敏德


七環團聯合示威 促政府盡快提交垃圾徵費草案

$
0
0

(獨媒特約報導)七個環保團體包括綠領行動、綠色力量、綠惜地球、長春社、環保觸覺、綠色和平和香港地球之友,今日下午到政府總部外示威,不滿政府14年來就垃圾徵費作出多次諮詢,但又遲遲未落實任何具體措施。他們促請政府於下星期三提交都市固體廢物收費條例草案予立法會審議,並呼籲議員盡早審議及通過草案。

環保團體用黑膠袋砌成2米乘3.6米高的「垃圾收$」巨型橫額,高呼「垃圾徵費無晒影」、「要求政府立即上馬」、「不要免費揼垃圾」、「盡快實施垃圾徵費」等口號。團體認為,政府拖延立法,當堆填區垃圾量超出負荷,香港將再無位置容納垃圾,倘若政府屆時再推出擴建堆填區或焚化爐等方案,只會得不償失。

無標題

綠領行動高級項目主任王珮芝表示,環境局局長黃錦星今年8月曾承諾將於立法會復會後,提交垃圾徵費議案予立法會審議,但立法會昨日舉行復會後首次大會,卻未見有任何相關的議程。對於政府一再拖延,她深感失望,指相比鄰近城市,香港的廢物處理政策遠遠落後,政府必須勇於承擔垃圾圍城的問題。她指,政府要回應社會對源頭減廢的需求,才能共同守護下一代的環境和資源。她相信社會對垃圾徵費已有共識,亦了解垃圾徵費的重要性,如果政府遲遲不正視問題,垃圾問題只會日益嚴峻,「如果再唔實施垃圾徵費,三個堆填區就會等唔切,相繼飽和。」

綠色力量總監鄭睦奇認為,垃圾徵費提供經濟誘因促使市民或商家源頭減廢,又形容垃圾徵費是一個公平的制度,各人按自己的垃圾量交費,「按照污染者自付的原則,避免少揼垃圾嘅人幫多揼垃圾嘅人支付垃圾費。」

記者:湯偉圓

「靈」活運用 樂「齡」科技

$
0
0

將院舍服務電子化、智能數據化是現今趨勢,但院舍將服務電子化時的同時,難免同樣要面對資金、人手配合等問題。有安老服務單位就靈活變通,想出新的解決辦法。

圓玄學院社會服務部去年先與本地科研公司合作,在現有復康設備中加入數據收集系統,得出長者真正運動量的完整資料;今年再與產品代理商合作,借用醫療產品,評估長者步行狀況。兩個數據配合,制定最合適長者的復康方案。

圓玄學院社會服務部經理鍾安妮表示,現成的智能系統選擇除了費用昂貴,安裝上亦需要很多配套及空間,還需要上訓練課程;故想出將現存的工具及器材智能化,達致如虎添翼的效果,不但更符合需要,也有可能比購買全新的現成品相宜。透過跟創科公司、產品代理商及任何有關持份者多方合作,可達至成本攤分、互惠共享,將想法變成現實。

「樂齡科技博覽暨高峰會2018」

日期 :2018年11月22日至25日 (星期四至日)

地點:香港會議展覽中心展覽廳 1A -1B

網址 https://gies.hk/

歡迎對業界從業員、照顧者及公眾人士參與,免費入場

《屍殺片場》創意締造票房奇蹟(不含劇透)

$
0
0

日本電影《屍殺片場》(カメラを止めるな!)是一齣非常難評論的電影,因為評論時很容易透露劇情,嚴重損害未觀看者的觀影樂趣。《屍殺片場》製作費只有約300萬日圓,2017年曾經在日本小規模上映過,今年再次在日本大規模上映。由今年6月23日起大規模公映至今已經4個月,但仍然未落畫,截至10月21日,日本累積票房高達28億4千萬日圓,共有200萬人次入場,必定是日本電影史上最成功的刀仔鋸大樹作品。

電影講述一位瘋狂導演帶領劇組在深山廢墟拍攝一齣喪屍電影,在拍攝途中遭受到真喪屍襲擊,導演決定繼續拍攝,並以一鏡到底的方法記錄劇組成員一個接一個成為喪屍……

如果要簡單形容這齣電影,我認為它有點像鬼才導演園子溫的《一代電影粉皮》(地獄でなぜ悪い)(2013年)和《不是色情電影》(アンチポルノ)(2017年),具體相似之處不說了,以免劇透。

日本原來的片名《カメラを止めるな!》意思為「不要停止錄影!」,香港譯名《屍殺片場》明顯是「抽」韓國電影《屍殺列車》「水」,迅速令觀眾知道電影主題,但創意欠奉;而台灣譯名《一屍到底》則透露了電影37分鐘「一鏡到底」的特色,同時讓人知道這是一齣喪屍片,台灣譯名稍為出色。

電影製作成本雖少,但非常高質素。96分鐘片長入面,頭37分鐘都是以一鏡到底不剪輯的方法拍攝,單單是這一點就值得大家在完場後拍掌!電影另一個厲害的地方是你完全猜不到下半部份的劇情發展,充滿層次感,極為過癮、爆笑,大量細節位都是經過精心設計,萬分敬佩編劇和導演上田慎一郎的創意。敬請仔細觀看每個細節,否則你一定要觀看多一次!

《屍殺片場》是由日本電影專門學校「ENBU Seminar」(ENBUゼミナール)製作的獨立電影,所以導演和演員,我通通都不認識。演員們都是舞台劇演員出身,「1 take過」對他們來說絕非難事,今次他們更演出得很自然,相信大家今後要好好記住他們的名字,包括飾演導演的濱津隆之、飾演導演妻子的しゅはまはるみ、飾演偶像的秋山ゆずき,這三名演員最令人印象深刻。

電影成為話題之作後,棒紅了多位演員,例如濱津隆之隨即被電視台邀請參與日劇《毛骨悚然撞鬼經驗2018夏天特別篇》和《SUITS》的演出;秋山ゆずき參與日劇《科捜研の女》的演出;真魚也參與日劇《毛骨悚然撞鬼經驗2018夏天特別篇》的演出。

總結來說,《屍殺片場》必定會成為我在今年看過的十大電影之一,極度推薦!

公務員治港

$
0
0

最近,一位前規劃處的副處長伍華強先生的一篇文章,吸引了很多人關注到,香港並非一定要填海建「人工島」,還有很多方法可以解決用地的問題。上星期,我第一次聽到他的聲音,他上了一個網台,城寨的「彌敦道交易所」,他和另一位經濟學專家同台一個節目,非常之精彩,精彩並不是他們什麼出色表現,而是令人覺得,這個政府究竟在做什麼呢?

一直以來,我還是信奉由公務員治港是最有效的管治,這個只是我曾經在政府做過,明白到,九七前的官員是何種訓練。伍署長和很多和我年紀差不多的人一樣,不上網,也不聽網台,因此,他更被其他主持和嘉賓用善良來形容他的見解和看法。在他之前,有陳方安生女士和平叔王之平先生,這兩位都是對社會和政治有所評論,是較具爭議,也會引來很多的猜測背後的推動。

到近年,前天文台長林超英和這位伍華強署長,他們的專業知識,完全不會有爭議,從兩位前輩所提及的社會和政府內部問題,其實,香港一點問題都沒有,只是受到政治的阻礙,若以當年一切都以公眾利益(Public Interest)作為首要考慮,今天的政府就不會積下這麼多民怨,當然,這個也是在下的睇法,沒有代表性。

我們不談英國和中國的分別,就以傳統公務員的處事作風,無論是九七前或者九七後,都具備效率和遠見的一班高級公務員,他們長期在政府部門處理各方面的問題,更加上具備專業資格,好多時,讓很多政策都可以順利執行。最重要就是,政府一切事情都是講程序,你可能說是落後,但這些程序,在世界各地都實行中,那來落後呢?

就從這次填海建「人工島」來看,好像石頭爆出來的一個想法,完全沒有任何專業評估,也沒有諮詢公眾意見就推出。這個從他們向外界如何解讀就知道,是一次「急就章」的做法,並未能說服公眾,因此,有兩位較為專業的前高官一說之下,無所遁形,可以說是醜態百出,完全不能回應公眾的疑問,我甚至認為,去到荒謬的程度。

當然,大家都會問,今天不是由公務員治港嗎?那有所分別呢?這個就和良心和熱愛香港有關,今天坐在高位的前公務員,他們並沒有愛港之心,教育的兒女都在外國受教育,特首一家都準備到英國退休,財政司也是不將下一代放在香港,這種表現,我會以偽善來形容。但他們口口聲聲說為了下一代,你能不氣憤嗎?

英國政府用了很多時間才願意放手給華人做高官,他們認為是一種信任,事實上,我入政府時候,全香港真的沒有幾個首長是「華人」,這個就是後來能夠發掘更多人才的原因,政府是有足夠資源去給香港公務員再受到專業或者學歷上的補不足,大家看看前特首曾蔭權的學歷你就明白。當然,他因為被染紅了,現時還在受著牢獄之苦。並不代表他沒有辦事能力。

當然,說到最後,就是今天香港已經不能再走回當日的英治時代,再加上,沒良心,偽善的官員一個一個的走出來,他們從沒有真心愛這個香港,也沒有真正拿出他們的看家本領,這個是天真想法,若果太愛香港和有良心的高級公務員,可能已經退了休在他方生活,事實上,和這些前輩長官傾過,他們都不認為今天公務員能力有問題,只是理念上違背了很多專業操守。

大家當然知道,背後的手影,而更加多的利益團體來控制這個政府,因此,讓你更有能力,更有良心的都不做好治港方針。

谷歌向中共妥協 試圖重返中國市場

$
0
0

原文連結:中國勞工論壇

如其他資本主義企業和跨國公司一樣,谷歌對於利益的追求遠大於其所謂的自由民主的價值觀追求。

肇維 中國勞工論壇

據報道,谷歌正在開發一個自我審查的搜索引擎以配合中國的網絡審查體系,進而重回中國市場。這個「清潔版」搜索引擎可能於6-9個月內完成。它可以屏蔽政府黑名單上的網站,以及六四屠殺和其他政治異議內容。而且回到中國後,谷歌隨時可能將中國用戶的個人資料交給政府。在被曝光之前,在這個有近9萬名員工的互聯網公司中只有幾百人知道該項目。谷歌和其他資本主義企業本身就在工作場所施行專制!事件曝光後,約1400名谷歌員工聯署,反對幫助中共政府進行網絡審查,並要求公司提高決策透明度。

2010年,谷歌公司以無法接受中國政府的互聯網審查為由退出中國,並以此在中國大陸贏得了「不作惡」的美名。但這更像是一場政治作秀而已。從2006年直到退出中國,谷歌中國(google.cn)其實一直在幫助中共封鎖政治敏感資訊。當時中國異見人士郭泉批評說:「Google從此為了錢,成了中共腳邊的一條搖尾乞憐的哈巴狗了。」因此在當時的中美衝突中,谷歌成了美國資產階級建制的攻擊目標。最後由於中共試圖進一步收緊對谷歌的控制,並指使黑客盜取谷歌郵箱用戶的資料,才導致谷歌不情願地退出中國。

但谷歌一直沒有放棄與中國企業的合作(包括開發被中共用於社會監控的人工智能)。現在中國從許多方面來說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互聯網市場,對於谷歌的誘惑愈發變大。如其他資本主義企業和跨國公司一樣,谷歌對於利益的追求遠大於其所謂的自由民主的價值觀追求。如果谷歌最終以服從審查制度為條件重返中國,中共政府會是另一個受益者。這會被宣傳為中國網絡審查制度的「重大勝利」,而其他跨國公司也可以以此為藉口,為自己順從中共政權或者其他政府的專制措施辯護。

我們堅決反對中國政府對於政治異議的打壓,支持言論自由和其他所有民主權利。要實現這些,依靠的不是跨國資本集團及其政治代表的虛偽言辭,因為它們將利潤看得比民主更加重要,而是依靠群眾性運動。只有終結專制的資本主義制度,將互聯網公司民主公營,才能實現真正的、徹底的網絡和言論自由。

中共幫你離開這憂鬱的地方

$
0
0

在澳門,我憂鬱,我沉迷

中共駐澳門中聯辦主任鄭曉松曾經在外交部和財政部任職,在習近平掌握大權後扶搖直上,出任福建省副省長和省委秘書長,以及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副部長等,並且是中共十九大中央委員,看來是習近平的嫡系,但不幸,嫡系都要憂鬱地離開,結束生命。

有人認為鄭曉松到任澳門一年多期間,感覺他的權力凌駕於特首崔世安之上,勢力彷彿在澳門割據一方。美國華爾街日報新聞是用中國政府駐全球最大博彩巿場澳門的最高級官員身亡;澳門賭博業與拉斯維加斯有過之而無不及,在港澳的窗口之下,官員與業界除了關係良好,就算不能每天聲色犬馬,總會一起時常昇平歌舞。更重要的是,澳門的特殊位置,或者有可能對境外重要人物及單位做統戰工作,成為中共對外統戰和收集情報與會面的重要平台之一。在這背景下,沉迷於燈紅酒綠的日子裡,憂鬱是藉口,背後內情你要問米去問鄭曉松本人才知道了。網上有說他之前被中紀委問過話,有罪證在別人手中,是否實情不得而知。近年及至十九大後有很多中共官員自殺,綜合網上媒體資料,中央國家機關職工心理健康諮詢中心已公布數據,由2009年至2017年左右,有243名官員自殺。當局通常對死因輕描淡寫,不少人官員是被指患有抑鬱症而死的。

陳毅「空降兵」之說

1949年中共掌權後,據說當年上海巿長陳毅,每天晚上聽匯報,會問到今天又有多少空降兵?即是說今天有幾多商人和資本家跳樓自殺身亡,由於中共進行土地改革及消滅地主和鎮反運動,並在各城市中裡了打著「五反」名義,消滅城鄉民族資產階級的工商改造等運動。 上海巿最後有幾多空降兵應該不會有數字統計,不過,根據1996年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等四個部門合編的《建國以來歷史政治運動事實》的數據,在「三反五反」中,有叁拾貮萬叁千壹百多人被捕,貮百捌拾餘人自殺或失蹤。我認為這不能反映真實的數字,因為那個年代後多事情都被隱瞞,歷史永遠是個謎!而陳毅在文革洪流裡,沒有好下場地被軟禁和病死。

習總精神科診斷的憂鬱症

永續習總年代起,相信患憂鬱症自殺或任何原因自殺的中共官員數量,有可能將會遠超過文革時期。鄭曉松是不是有抑鬱有情緒病,大家已可以自行判斷。資料顯示,根據中共國務院港澳辦官網2018年10 月21日發布消息(比澳門警方更快報導),澳門中聯辦主任鄭曉松在20號晚墜樓身亡,原因是「患抑鬱症」。同時,根據澳門傳媒報導,鄭曉松在墜樓身亡的前一天,即10月19日在澳門辦公室內會見澳門民聯智成員;澳門中聯辦官方網頁在10月18日報導,鄭曉松在澳門美高梅出席澳門仁協之友聯誼會慶祝國慶暨10周年會慶活動,與澳門特首崔世安、全國政協副主席何厚鏵、外交公署特派員沈蓓莉共同主禮及該會領導班子合照等。據了解,在這些公開活動,多人認為鄭曉松沒有任何異樣,結果突然就死了,你說沒有內情,誰會相信?身兼全國人大常委、港區人大及民建聯成員譚耀宗對鄭曉松墜樓一事定性,說大家要相信官方公布內容。這就是中共為你窩心的精神科診斷了,不用看醫生和服藥的,或許有事情不能解決就用自殺方法可以了,更保家人平安。

擺平與不正常死亡

有大陸網民嘲諷說:「在中國,普通人都是患了抑鬱症才自殺,而官員都是自殺了才患抑鬱症。」僅十九大之後,這年墜樓及自殺的中共大小官員已有一張長長的名單,我認為與分贓勻不勻,或者事情能不能夠擺平很有關係的。剛才提及中共1949年得到政權後,上海巿長陳毅對空降兵的態度是那種不是人的冷漠無情!據說當時上海馬路上無人夠膽走,因巿民也怕突然被空中飛人壓死。而當時決定自殺的人亦要有全屍,不能跳黃浦江,因為中共找不到屍體,就當你是浪奔浪流去了香港旅遊逃走,繼續迫死者相關家屬,所以是必須跳樓、上吊,或者服藥自殺的,死要有屍體。

回望薄熙來與家人的下場

事情擺平不了,是不是一定要像鄭曉松一樣選擇了輕生,我看也是未必的,總有少數能解決。還看2012年傳媒報導薄熙來下台,2012年10月26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公告:重慶市人大常委會罷免了薄熙來的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職務,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法》的有關規定,薄熙來的全國人大代表資格終止,可移交司法。2012年11月7日,中共十七屆七中全會確認中共中央政治局對薄熙來開除黨籍。在2013年9月22日,濟南市中級人民法院做出一審判決,以薄熙來犯受賄罪、貪污罪、濫用職權罪,判處無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並處沒收個人全部財產。2013年9月23日,薄熙來提出上訴,至2013年10月25日,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就上訴人薄熙來受賄、貪污、濫用職權一案作出二審裁定:駁回上訴,維持一審無期徒刑判決。

不過,在2013年11月17日,根據星島日報報導,透露了薄熙來在秦城監獄的近況,表示薄熙來在秦城監獄的待遇不錯,由醫護人員監護和陪同,可以通電話,還可以允許探視。另外,據知薄熙來兒子薄瓜瓜,從牛津利奧爾學院哲學、政治學及經濟學畢業後,進入了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攻讀公共政策碩士。畢業後至2013年7月,薄瓜瓜進入哥倫比亞法學院就讀,並在2016年5月畢業取得法學博士學位。可想而知,事情能夠擺平了,兒子在英國和美國之民主自由自在的土地裡開心愉快地生活,暫時不受影響。(可參考2016美國之音報導)

禍不及妻兒?深表同情!

由此可見,要成為中共培養出來的特種空降兵部隊,未必一定鄭曉松一樣選擇了輕生。當然,權力使人腐化,是非全靠實力!要不成為習總人治下精神科診斷之憂鬱症患者,需不要需要自殺被自殺,可能就要看你有甚麼籌碼在手,牽涉何事,能不能夠擺平事情,或許可以禍不及妻兒了。再者,我想講的是,不論是任何自殺事件,不論是任何原因自殺,這都是一宗一宗的悲劇,願死者能夠安息,我對家屬深表同情和希望他們在身心靈上得到支持和安慰。

時至今日,在紛亂和鬥爭的中共時局世代裡,中共必須結束一黨專政,建立民主政制的中國,使官員交代問責,並不需要用自殺或被自殺去解決,更不用此方法保家人平安。

生始其時、恰如其分──《SSSS.GRIDMAN》

$
0
0

特攝?

《SSSS.GRIDMAN》這部由圓谷製作(円谷プロ)操刀、TRIGGER擔任本製作的動畫作品,可說是今季之中的一匹「黑馬」。特攝、超人、機械合體、女子高中生(JK)、腿……(咳),《SSSS.GRIDMAN》既不是一部單純的特攝動畫、也不是一部普通的「賤賣」JK的動畫。

02
JK?

誠言,筆者對於原作——《電光超人グリッドマン》並不認識。翻查資料,原作是1993年於日本播放、曾推出過以《電光超人古立特 boys invent great hero》命名的短篇動畫、1994年被美國DIC娛樂公司改編成《Superhuman Samurai Syber-Squad》、1997年以《電光超能人》的名字於「大台」登陸、2018年以《SSSS.GRIDMAN》的名字成為2018年10月新番動畫……上述都是網上資料,僅供大家參考一下。

特技時代 生始其時

畢竟是一部特攝為主的作品,故事當中也出現了不少令特攝迷──特別是喜歡ウルトラマン系列(下稱超人系列)的朋友為之亢奮;變身器、變身時的畫面、超人著地時的重量感、各種各樣的必殺技、不同的形態──還有加入戰隊場系列的合體元素,充份滿足了特攝迷的各種喜好!

03
《SSSS.GRIDMAN》(上)與原作(下)的變身對比

04
登場畫面也是為人相當熟悉的風格

05
著地時重現了強烈的重量感,筆者最深刻的記憶是超人佳亞(下)

時代轉變,現在的超人系列已經與當年平成三部曲(超人迪加、帝拿、佳亞)不同,各種各樣的配件、武器已經不是罕見的事件,令到今時今日看到GRIDMAN手持武器、合體應戰也不見突兀。

06
大劍!

07
合體!

畢竟,上述這些元素都是原作之中既已存在的設定,而動畫迄今(截稿前)來到第三集,也正處於概述世界觀、基本設定的程度,對於日後會否有更多原作之中的情節或是畫面、會否有更多特攝的經典元素出現,光是這點已經足夠與一群特攝迷吊著胃口!

08
忠誠地還原著傳送資訊、配件、武器等的方式

09
顯示器中的GRIDMAN,而且還是那種最原始的CRT顯示器

10
重現著當年某話的登場飛踢!(雖說這種登場飛踢在超人系列作品中也挺常見)

平衡需求 恰如其分

畢竟是動畫市場,「餵飽」一群「硬派」的特攝迷之後,接下來就是要對動畫界的一群宅宅施展「軟功」——作品中的兩位女主角(?)、寶多六花(聲優:宮本侑芽)和新條茜(聲優:上田麗奈)也是長得一雙好腿……更正,是正直花樣年華的女子高中生——這點跟超人系列倒是有點相似,隊伍之中必然會有些樣貌出眾的美少女隊員「充撐場面」。

11
你喜歡的是充滿「JK」味的六花?

12
還是茜的魅惑生足(及黑絲)?

13
利申:說到「超人系列的美少女」筆者是綠川舞(超人帝拿)派的(私心)

話雖如此,但作品(迄今)的「福利」場面還是恰到好處、不慍不火,暫時還未見什麼喧賓奪主、走火入魔的端倪。但網絡上、討論區上、Facebook、Twitter、Pixiv等等平台之上,這兩位少女也已經是「當紅炸子雞」。有關六花、茜的同人作畫已經多如海砂,甚至有畫師已經準備推出同人誌了──這除了驚嘆同人畫師的行動力之外,也足見《SSSS.GRIDMAN》的「戰術」非常成功。

生始其時、恰如其分──筆者認為這是對於《SSSS.GRIDMAN》的最佳形容。為了重現《電光超人グリッドマン》的風格、為了滿足動畫市場,《SSSS.GRIDMAN》在「硬派」的特攝風格之中,揉合了(看似)柔弱的兩位美(腿)少女,令作品不僅是一部特攝動畫、也不僅是一部學園少男少女的普通動畫。當然,筆者也聽過一些批評,指圓谷屈服於現代動畫市場之下,以美少女賣腿向宅宅「下手」——不過說實話,即便是任何一部作品,是要挑剔、是要吹毛求疵的話,總是有一千一百萬個理由。說到底,《SSSS.GRIDMAN》怎麼看都是一部有力挑戰本季《哥布林殺手》、《關於我轉生變成史萊姆這檔事》等等話題作的「黑馬」作品。


印尼地震海嘯 「災難性」「超乎想像」的破壞

$
0
0

Photo credit: UNHCR/Fauzan Ijazah

印尼地震引發海嘯發生已一個月,死傷人數眾多,當我們開始沒有在傳媒報導中得知相關消息,其實災民仍處於水深火熱之中,急需災後的緊急救援及心靈創傷的照顧。印尼與香港關係密切,很多巿民亦慷慨解囊為災民提供急切庇護,有關的救援工作及災後重建定必是香港巿民關心的課題之一。

印尼蘇拉威西島於9月28日發生7.4 級地震,引發鄰近海岸城市帕盧市西岸的致命海嘯,席捲帕盧市泰麗絲海灘及棟加拉海灘。海嘯之後餘震不斷,超過 300 次的餘震影響範圍甚廣,令災民流離失所。死亡人數逾二千人 ,近五千人嚴重受傷,估計仍有 680 人失蹤。至今超過二十萬人無家可歸,正在尋找臨時庇護所。是次災情嚴重,預計約 150萬人受影響,受災人數預計亦將持續增加。

聯合國難民署當地的工作人員表示,印尼地震和海嘯所造成的破壞「是災難性的」,災情的嚴重程度「超乎想像」,房屋、學校和醫院化為瓦礫,整座村莊被完全抹去。

在重災區貝托波(Petobo)和巴拉羅亞(Balaroa),許多地區都被淹沒在泥濘之中,不但房屋被毀,就連建造房屋的土地也不復存在。聯合國難民署與聯合國糧食計劃署正與印尼政府密切配合,運送和分發救援物資。

許多倖存者都感到傷心欲絕但卻相當堅韌,亙相幫助,並分享各自的經歷。一名婦女表示,她覺得自己已相當「幸運」,丈夫和兒子都得以生還,但父親卻不幸遇難。

另一位婦女表示,她曾返回從前的住所,希望能尋回一些倖存的財物,「我唯一找到的就只有一張床墊。我從小長大的房子已經完全被毀。」其他人則表示,面對地震後的廢墟,因無法返回從前的家園而感到極度傷痛。

聯合國難民署已於10月19日上午將435個緊急帳篷運抵受災的中蘇拉威西省相鄰的東加里曼丹省最大城市巴厘巴板(Balikpapan),由我們當地的合作伙伴發放這些帳篷,向大約6,500名最脆弱的災民提供急需的庇護所。並於10月22日繼續將1, 305個帳篷運抵印尼。

與此同時,聯合國難民署正準備空運更多物資予有需要的災民,包括更多的緊急帳篷以及基本救援物品,如睡墊、蚊帳和太陽能燈,預計未來幾周內將陸續送達,約供 20,000 人的緊急基本所需。

聯合國難民署現緊急呼籲香港市民透過官方網站捐款,支持是次於印尼的救援行動。如是次印尼地震緊急救援行動籌得足夠資金,餘款將用於聯合國難民署其他亞洲區的緊急救援行動。

聯合國難民署資源拓展部總監 (香港及澳門特別行政區) 林碧瑤
商界出身的林碧瑤,曾任職香港賽馬會、酒店集團及國際廣告公司等。十多年前從北京返香港後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意義,投身非政府組織的助人事業。在加入聯合國難民署前,在國際扶貧的非牟利組織工作十一年。由2015年起擔任聯合國難民署 (香港及澳門特別行政區) 資源拓展部總監,運用自己的專業營銷知識與團隊,以創新科技和趣味活動來吸引更多市民和香港商界認識及支持因戰亂和衝突而流離失所的人,為他們發聲。

「紅van」不再亡命接受規管 商會主席:已經是紅綠混血兒

$
0
0

本年開始的「社區新聞計劃」,工作坊已於今年十月圓滿結束,參加者以社區報人身分走入社區,報導各區大小事,書寫社區願景!以下為青衣社區報《青衣島民》與獨媒編輯室合作報導。

俗稱紅van的非專線小巴,近年數目不斷下降,只餘下約1,070部,佔全港小巴總數不足25%。紅van商會之一、香港公共小巴車主司機協進總會主席張漢華坦言,紅van沒有前景,只能逐步接受更多政府規管,紅van已經是「紅綠混血兒」。

紅van不同於綠van,並不如綠色專線小巴般有固定路線、班次及收費。紅van路線可以突然取消、改道或加價,運輸署無權規管。紅van的優點是靈活,可以隨時改道避過擠塞,又可以因應客量在短時間內增加路線及班次。缺點是或會突然加價、整條路線消失,車速亦高,戲稱為「亡命van」。

不過張漢華說,時代已經不同。

IMG_4625

紅van行駛範圍限定於市區道路,不能取道高速公路,在鐵路服務擴張下,經營環境愈來愈差。「一般早晚兩更,依家早更(0000至1200)好多都無人做。」本來屬紅van天下的凌晨時份,亦隨香港夜生活及消費模式轉變,而變得愈來愈難經營。「卡啦OK都少咗好多間啦!」「你睇下夜晚彌敦道,靜英英。」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去年提出的公共交通費用補貼計劃,業界成功爭取納入紅van在資助範圍,但換來的是紅van失去本身的特色。加入計劃的紅van,將需要組成公司、安裝八達通、路線班次及收費均需要固定,這些規管措施,根本與專線小巴無異。

張漢華形容,紅van已經是「紅綠混血兒」。

運輸署數十年來,一直奉行「紅轉綠」政策,不過張漢華指,由於「紅轉綠」要求將路線公開招標,而現有紅van路線往往是由自僱司機組成、車輛較舊,難與其他公司競爭,「紅轉綠」等於是將路線送予其他經營者,故此業界對此並不感冒,「無把握麻」,張漢華坦言。

不過在政府新推出的資助政策下,變相是取消是公開招標的環節,將紅van在不變色下轉為專線小巴。

紅van的特色,近年其實早已不斷「失去」,不少紅van路線已經「公司化」,司機只是僱員。另一「特色」便是黑社會操控及爭地盤,張漢華笑稱「無呢支歌仔唱啦」,經營環境艱難加上形象考慮,「業界自己有平衡。」

「亡命司機」亦愈來愈難找,除了不少小巴已限速每小時80公里外,職業司機風險亦非常大,張漢華形容入行等於「半隻腳入咗監」,一旦涉及危險駕駛導致他人死亡等交通意外罪行,幾乎肯定要入獄。

道路條件亦愈來愈難「亡命」,「政府唔限制私家車增長,無理人違泊,咖啡仔(交通督導員)都愈來愈少。」

近日紅van業界又繼續增加納入新一份《施政報告》中提出,豁免公共交通工具隧道費計劃。政府政策不變,紅van未來只會愈來愈綠。

【倫敦直送】英檔解密:振英是個人才

$
0
0

其實真係冇乜特別新聞同歷史研究價值,又唔算一件重要事黎,但係在整理解密檔案既過程中,初次搵到比較多篇幅咁解密到梁振英(Leung Chun Ying)既報告,我諗應該好多香港人想知檔案裡面講乜。

01

嗱,事先聲明,唔好一開始就覺得英國公開解密檔案就係想爆你大獲然後就出律師信告人,人地係剛剛夠期依法解封,反而其實今次檔案裡面英方係讚到CY既人品幾咁令人刮目相看,正到好似一隻漆黑中既營火蟲咁款。

解密檔案紀錄當年曾任中英聯絡小組的英方代表A R. Paul,92年初曾與梁振英一齊食點心,向外交部Peter Ricketts 及Charles Garrett提及,梁振英喺英方眼中表現得係一個個子高(tall)、帶有一種令人印象深刻既優雅形象(impressively elegant figure)、講得一口流利英文、有一定個人魅人(personal charm),同埋係個好有技巧既溝通者(語言偽術?)。同時檔案寫到,因為佢既底子「夠香港」,呢種人啱哂個陣北京口味(Peking's favour),前途真係一片光明。

02

唔單只係條「上等京菜」,檔案當面重寫左一堆可圈可點既手寫字,回覆同梁振英見面後既報告,指英方同佢既關係「幾值得培養」(well worth cultivating)。(嘩,個陣有冇食兩家茶禮先?)當然,究竟英方進一步既行動係要扶植佢、同佢繼續建立朋友之間既友誼、定係點呢?檔案裡面就冇進一步既透露,但就話佢係遊英常客,兩個月後佢去英國個陣英國外交部既官員應該去認識下咁,檔案亦再冇交代下聞。

其實CY好彩上位得早,依家好似啲政治人物去外國做下呢類國際連結,同外國人交流下意見,就會動不動俾人話係勾結外國勢力,條紅線標準已經唔同哂。

03

檔案都有透露,其實年僅37歲既梁振英個陣已經迅速自組緊個「梁營」 (base),明顯得看出佢有政治生涯計劃,亦估計佢喺幾年之後就會嶄露頭角。檔案覆述佢都話初頭以為中方搵佢做基本法草委,佢都以為想搵佢做下收信打雜 (post box),點知國家係有更大既任務俾佢,呢句就唔知係唔係真心話。

04

講左咁多,當年英方代表就預視佢日後「必成大器」,甚至已經覺得佢「已經具備所有做未來特首的條件」(all the attributes of a future Chief Executive of Hong Kong SAR)。點知又真係俾佢買馬貼中,最後做左第3任香港特首,依家重榮升國家領導人直情變左「國之大器」,除左恭喜梁生之外,都不得不讚嘆英方既對未來既判斷力。

從檔案裡面紀錄既對談,亦已經反映左梁振英兩種一早就種落既價值觀:

1. 佢認為中港矛盾既主因,責任係喺香港人既偏見態度上。佢批評香港人睇唔起大陸人,成日當佢地粗鄙、大動作既「阿燦」(Ah Chaan),可見佢在任特首個陣成日講既「中港包容論」,呢種「顧全大陸」既想法已經在90年代一早成形。

2. 個陣佢已經覺得立法會好政治化好多政治爭拗,影響左香港既有效運作(咦,今日唔知係邊個成日挑起啲政治爭拗先呢?)就此政府應該要更有威權(reassert its authority),同埋去簡化個(民主)程序(streamline the system)。(今日立法會既監察權又真係被streamline左......)

05

其實如果呢份檔案早5-6年公開,香港人就唔駛等佢上台做特首先知道佢呢啲價值觀,但這一切都來得太遲。睇到今日梁振英對FCC個英國記者咁樣趕盡殺絕法,重係咪好似檔案中描述中咁謙謙君子,真係好值得英方重新估計,普通香港市民就真係心裡有數。

PS: 特別鳴謝倫敦檔案挖掘小組,加油!

【島民點睇】~青衣夜車深度談第一回

$
0
0

本年開始的「社區新聞計劃」,工作坊已於今年十月圓滿結束,參加者以社區報人身分走入社區,報導各區大小事,書寫社區願景!以下為青衣社區報《青衣島民》與獨媒編輯室合作報導。

紅van倡開放青衣禁區 鬆鬆頭上金鋼圈

你想青衣有紅van嗎?《青衣島民》訪問紅小商會主席張漢華,不久前商會已向運輸署建議,在深宵時段開放青衣長安邨一帶供紅van上落。訪問中他稱紅van經營者或開設旺角至青衣專線,而部份往來荃灣的紅van路線亦可加停青衣。

「希望政府開放零晨12至6的時段畀我地入青衣,算係畀個機會紅van做生意,亦都畀個方便畀島民出入…」香港公共小巴車主司機協進總會主席張漢華一臉無奈地說

被政府列為新市鎮,發展超過40年的青衣島,南北橋前都有一個禁止小巴進入的路牌,這個被紅van視為「金鋼圈」的牌,將紅van封鎖在青衣島以外。市區紅van從來只往荃灣、葵芳等地,過青衣而不入 。

44764807_486061105225143_376670989796245504_o

深宵交通深深影響著青衣人的生活習慣。早前運輸署處即將就青衣開設往來油尖旺的綠色專線小巴深宵交通作公眾諮咨詢消息一出,小編第一時間想起香港公共小巴車主司機協進總會張漢華主席,莫非兩個月前他不斷游說有關部門,開放禁區給紅van行駛,對運輸署構成壓力?

一站上落,青衣變天

走到總會的辦公室,第一眼看到牆上貼滿爭取開放禁區的報導新聞。一直有說政府想取締紅van,即使要開小巴線,都只會以專線小巴(綠van)公司開新線,紅van憑什麼去競爭? 張主席不急不忙地回答著,想必是已被問了千遍的問題:「紅van靈活性大好多,彈性高,而且紅van係四通八達,只要運署處係青衣畫一兩個紅van上落點,例如長安巴士總站,上落客後馬上由北橋離開青衣,咁就唔會影響到全青衣的交通。只要有上落客點,全香港既紅van線,例如觀塘線、港島線、油尖旺線的紅van,都可以入青衣上落客。」小編心中暗叫了一聲!這個設計,遠超我所想。一直以來,我們因循地構想深宵夜車線,只局限在點到點的新車線,例如旺角至青衣/灣仔到青衣。但張主席所提議的,是完全另一種規劃。

試想像一下,如果山上山下各一個上落站,無論由觀塘開車又或灣仔開車,都可在這站上落客,青衣變相等於多了好幾條深宵車線! 且慢,有那麼多深宵青衣客坐紅van嗎?張主席淡淡然回到:「唔係只青衣客既,灣仔返荃灣前加一個青衣站都得麻,觀塘去荃灣亦都可以加個青衣站丫,咁原本己有既車線都可以多番d人坐囉。」

44776210_485902001907720_4705608273062002688_o

變種怪物,紅綠混血兒

當我想得入神,目定口呆之際,我看到牆壁上貼了一張全版報導:「亡命紅van搵乘客教飛。」的確,《青衣島民》早前做過一次簡單街站收集街坊意見,大部分街坊都支持小巴入青衣,街坊非常關注紅van安全問題,對不受政府監管的紅van不太放心。「現時我地已經有d路線受政府監管,例如中環去荃灣。而我地出年一月就會加入政府既「乘車補貼計劃」(按:公共交通費用補貼計劃)內,同時亦會安裝八達通,而車亦有鎖速裝置,基本上,我地同綠van都無咩分別了啦。我形容呢個情況係叫『紅綠混血兒』!」似乎,為爭取生存空間,紅van可以去得好盡,即使過往賴以為生的經營特色都要放棄。

唐僧給多惹事端獸性難馴的孫悟空套上金鋼圈,限制孫悟空的一舉一動,金鋼圈終生未除。未知帶著金鋼圈多年的紅van,可有機會打破界限出入青衣,讓島民嘗嘗深宵筋斗雲往返市區?

#深度談紅van第一回
#仲有第二回綠van

請留1分鐘時間到以下連結,參與青衣島民網上問卷調查:青衣深宵夜車交通。大家一齊爭取夜車通行!!

香港人口數據匯集

$
0
0

如已閱讀以下簡介,可按此進入

1. 這是什麼東西?

這是一個數據匯集,目的是方便大家(特別是通識老師/學生、議員助理、公民團體同工等等)可以很快的找到一些最常用的人口數據,和知道有些什麼類型的數據可用。

2. 為什麼要做這東西?

第一,因為懶。之前為了回答一些關於新移民的討論,在網上找了很多相關數據,但發現這些數據的來源十分散亂。香港的信息公開還在起步中,很多東西都不是集中放在一起。例如要回答新移民的問題,有時在立法會的質詢入面有,在入境處的年報又找到一點,在房委會又找到一點⋯⋯為了方便自己,所以決定利用過去一個月本來會用來打機的時間把各種數據都放在一起,以後要用就易搵得多。

第二,順手幫人。間中做一些數據認知的講座和培訓,被問得最多的問題是「你的數據在什麼地方找到的」。其實認真找的話也不難找,而且人口普查網站的互動功能又可以找到很多有趣的東西出來。但我發現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這原來已經是一個不易跨過的門檻。我和一些通識老師談過,發現要他們自己學怎樣從網上系統匯出數據可能已經太困難,所以就在這先放上一些我認為對他們有用的東西,希望幫到手。(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我選擇用 Google Spreadsheet 而不是其他網上更盛行的數據分享格式。因為這方法可以讓完全沒有技術訓練的朋友直接看到數據,然後直接剪貼使用。)

第三,想提倡比較扎實的公共政策討論。香港政府在這方面做得實在不好,看高鐵客量預測就知道。但政府做得不好,不代表數據分析本身是沒有用的。相反,我認為「大話怕計數」,政府有很多偉大願景都未必經得上實際考驗。提倡看數據,就是不想被人呃。與此同時,民間的討論有時也會情感主導和上綱上線,多看數據可以幫我們定義清楚問題,不被自己預設的想法限制。

3. 有什麼要注意的地方?

應注意數據本身的定義。如定義本身和你要問的問題不相配,就會帶來錯誤的解讀。舉個例,把不同年份的入境簽證數目加起來,不會得到香港因為這種簽證所致的人口增長,因為簽證類別可能包括短期簽證,有關人士可能入境數天後便離開香港。

應注意不同的母群定義。在香港,最常見的分別為是否包括外籍家庭傭工。例如如果統計的目的是人口擠迫的程度,則應計算在內,因為外籍家庭傭工和其他人一樣佔用物理空間;但如果統計的目的是推算投票取向,則不應計算在內,因為外籍家庭傭工沒有投票權。

應注意群體的數據不能用來預測個人的行為,即統計學上的區群謬誤。例如如果我們發現當一個屋苑喜歡食雪糕的人比較多的時候,喜歡打機的人也比較多,那我們只能做屋苑層面的預測,卻不能做個人層面的預測(即不能因而假設喜歡食雪糕的人通常都喜歡打機)。

匯集中的所有數據都會列明數據來源。如果你本身不熟識這些數據的話,強列建議你回到數據來源那兒,先看清楚數據本來的定義和搜集方法,確保你想問的問題和你找的數據對得上。例如你想問新移民有沒有學廣東話,你要看的不是他們的「慣用語言」,而是他們的「居港年期」和「是否懂得說廣東話」之間的關係。用錯了數據,就會有數都冇真相。

4. 可以立即告訴我有些什麼有趣的東西嗎?

以下是我準備這個匯集時無意中找到的東西:
- 香港越來越多姐弟戀,但數目仍然極少:新郎較新娘年輕5年的比例從1986年的1.6%增加至2016年的3.2%。
- 有68.5%的白人收入是3萬以上,參照全港工作人口只有20.2%。
- 有2.8%的香港人只會聽英文歌;只聽普通話歌的有0.9%。
- 香港收入最高的10%住戶,賺了41%的錢,同時交了78%的稅。
- 2011至2016年期間有170個人有東涌搬了去大埔。

4. 怎樣可以找到更多數據?

首先,這個匯集是會持續更新的。很明顯,有些數據大類我還未處理。選擇是否包括某個數據在這個匯集的準則,是我能否想像得到會有中學通識老師可以用來出考試題目。比這個標準複雜的,我就不一定包括了。不過如果你有什麼類型的數據希望我加進去,也可以告訴我,我會試試找找。

我鼓勵你到人口普查網站看看,還有嘗試學會使用互動功能,因為還有太多太多奇怪但有意思的數據組口可以查看,例如「不同國籍的人在香港住了多久才學會廣東話」,就是一條要用互動功能才能找到答案的問題(答:日本人學得勁慢)。

香港政府正在逐步推動信息公開,政府的數據集在這兒,包括了不同部門的數據

民間也有不少能人在推動信息公開,這群人很值得支持:https://g0vhk.io

除了屬性數據,空間數據也可以做到很多東西。這兒有使用空間數據的教學: https://medium.com/@leungkaichihk/草根組織及媒體地圖制作指南-1-70f0695d2cdb

5. 你是誰?

我是梁啟智,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地理學博士。我的學術訓練其實不是做統計的,對實證主義本身也有一定批判。我喜歡看人口普查是源於讀博的時候有兩年在明尼蘇達人口中心工作,那時候我們要電腦化美國立國以來的所有歷史人口普查數據。這個經歷讓我慣了看普查數字,和知道這些數字可以回答什麼問題。現在間中會做一些數據認知的講座和培訓,人生總是一個個的圈圈和巧合。

香港人口數據匯集

1 總數、性別、年齡及推算

按年的人口總數
人口數目及其組成部分的轉變
按年齡組別(五組)劃分的人口比例
按年齡組別(五年)劃分的人口
按年齡(一年)劃分的人口
按區議會分區及年劃分的人口
按主要屋苑劃分的人口
人口總數推算

2 出生

按年活產嬰兒數目及粗出生率
按年內地女性在香港生產的嬰兒數目
按年及活產次數劃分的活產嬰兒百分比分布
按年的年齡組別生育率
按年香港及選定低生育率經濟體的總和生育率
按母親出生年份及年齡劃分的最少有一名子女的女性百分比
按年女性首次生育年齡中位數
按母親出生年份及年齡劃分的平均生育數目

3 死亡

按年死亡人數、粗死亡率及標準化死亡率
按年齡組別及性別的死亡率
按死亡原因及性別劃分的死亡人數百分比分布 (1)
按死亡原因及性別劃分的死亡人數百分比分布 (2)
按年齡組別、性別和主要死亡原因劃分的死亡率(每十萬人)
按性別劃分的嬰兒死亡率
按年香港及選定經濟體的嬰兒死亡率
按年香港及選定經濟體的出生時平均預期壽命

4 婚姻

按年、年齡組別、性別和婚姻狀況劃分的人口
按年、齡組別、性別和婚姻狀況劃分的人口(不包括外籍家庭傭工)
按性別及婚姻狀況劃分的15歲及以上人口比例
按性別及婚姻狀況劃分的15歲及以上人口比例(不包括外籍家庭傭工)
按婚姻類別劃分的結婚數目
離婚數目及粗離婚率
按性別劃分的結婚年齡中位數
按年從未結婚男性與從未結婚女性結婚時的年齡差異
在香港登記結婚而新郎/新娘為中國內地人士的數目及獲發「無結婚紀錄證明書」(聲稱作為在中國內地申請結婚之用)的人士數目
在香港登記的中港跨境婚姻新郎及新娘的年齡差異

5 種族

按種族及年劃分的人口
按性別、年齡、年及種族劃分的人口
按性別、年齡、年及種族劃分的人口(不包括外籍家庭傭工)
按種族及區議會分區劃分的人口
按主要屋苑劃分的華人和非華人人口
按種族、性別及婚姻狀況劃分的人口
按種族、性別及教育程度(最高就讀程度)劃分的人口
按種族及在港居住年期劃分的人口
按種族及出生地點劃分的人口
按種族及慣用交談語言劃分的人口
按種族和能否說廣東話劃分的人口
按種族及能否閱讀中文劃分的人口
按種族及國籍劃分的人口
按種族及經濟活動身分劃分的人口
按種族及年齡組別劃分的少數族裔人士的勞動人口參與率
按種族及職業劃分的少數族裔工作人口的比例
按種族及行業劃分的少數族裔工作人口的比例
按種族及每月主要職業收入劃分的少數族裔工作人口比例

6 語言

按慣用交談語言劃分的人口
按年齡組別及母語劃分的人口
按能否說廣東話及出生地點劃分的人口
按能否說廣東話及種族劃分的人口
按慣用交談語言及能否說廣東話劃分的人口
語言能力自我評估6–65歲人士
語言使用情況/處境及使用口語的頻密程度 6 至 65 歲人士
按區議會分區/選區、性別及慣用交談語言劃分的5歲及以上人口
按種族及慣用交談語言劃分的人口

7 經濟

按行業及年劃分的工作人口
按職業及年劃分的工作人口
按工作地點及年劃分的工作人口
按工作地點及居住地區劃分的工作人口
按前赴工作地點的主要交通方式及工作地點劃分的工作人口
按每月主要職業收入及職業劃分的工作人口
按每月主要職業收入及行業劃分的工作人口
按性別及每月主要職業收入劃分的工作人口
按教育程度(最高就讀程度)劃分的工作人口的每月主要職業收入中位數
按十等分組別工作人口及年劃分的每月主要職業收入中位數
按十等分組別工作人口劃分的每月主要職業收入百分比分布
按十等分組別劃分的原本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不包括外籍家庭傭工)
按十等分組別劃分的原本住戶每月收入佔總住戶收入的比重
按十等分組別劃分的每月繳付薪俸稅及物業稅分布
按十等分組別劃分的平均除稅及福利轉移後住戶每月收入
堅尼系數
按區議會分區/選區及性別劃分的每月主要職業收入中位數
按主要屋苑劃分的收入中位數

8 教育

按區議會分區及教育程度(最高就讀程度)劃分的人口
按主要屋苑及教育程度(最高就讀程度)劃分的人口
按程度、學校類別及日夜校統計的學校數目
按程度、學校類別及日夜校統計的學生總人數

9 住屋

按區議會分區/選區及房屋類型劃分的人口
按居住地區、年及曾否作內部遷移劃分的5歲及以上人口
按5年前居住地區、年及居住地區劃分的曾作內部遷移的人口

10 移民

按出生地點及年劃分的人口
按年齡及出生地點劃分的人口
按年齡及在港居住年期劃分的人口
按種族及在港居住年期劃分的人口
發出簽證數目
根據「一般就業政策」 獲入境處簽發就業簽證/進入許可
按界別的獲批准內地專才個案
按年持單程證來港人士數目
按入境計劃從內地來港逗留七年並成功取得永久居留權的人數

10.1 單程證及內地新來港人士

持單程證來港人士的年齡和性別
持單程證來港人士的類別
推算單程證持有人的流入
內地來港不足七年人士的年齡及性別
內地來港不足七年人士能說的語言比例
內地來港不足七年人士閱讀/書寫語言比例
內地來港不足七年人士的教育程度(最高就讀程度)
內地來港不足七年人士的勞動人口參與率
按每月主要職業收入劃分的15歲及以上內地來港定居未足7年工作人士
按每月主要職業收入及在港居住年期劃分的15歲及以上內地來港定居未足7年工作人士
居港少於 7 年的綜援受助人及所涉及的綜援個案
按房屋類型劃分的內地來港定居未足7年人士
按居所樓面面積劃分的有內地來港定居未足7年人士居住的家庭住戶
從內地新來港人士在公屋一般申請者及其家人中所佔比例
按區議會分區劃分的內地來港定居未足7年人士

10.2 留學生

按大學、修課程度及原居地的教資會資助課程的非本地學生人數
按年、修課程度及原居地的教資會資助課程的非本地學生人數
按大學、修課程度及主要學科類別劃分的教資會資助課程的非本地學生人數
修讀經本地評審自資專上課程的內地生人數及百分比
根據「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回港就業安排」在港人士

Viewing all 40213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