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Viewing all 40213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非要給填海面積加一個上限的話……

$
0
0

[明日大嶼] 今天交椅洲
林鄭談填海,鬼拍後尾枕,一言驚醒夢中人,我的記憶回來了。

特首說,人工島填海面積「毋須糾纏於一千公頃或是千七公頃」,先研究再決定最終規模。首先,臨場彈弓手,諮詢未有結果就先作決定;臨場加碼,填海面積一千變千七;他選擇的專家學者成為木偶佈景板,林鄭一手推動的土地「大辯論」變成大笑話,「真諮詢」實乃真欺騙。被問到何時決定一千加碼至千七,事事親力親為好大膽好打得的林鄭竟然說「我唔知喎」「我無去理解」「不是我決定」,然後還說自己受「網絡欺凌」,自大傲慢,不贅。

「毋須糾纏」填海面積,一時一千,一時千七,一時又說可以先來一千,即是說,注碼可加可減;政府最好老實一點,告訴大家,最終規模,可以千七,可以三千七,可以五千七。

填海五千七公頃不是夢。

看現時的規劃草圖,將要建三五條公路鐵路連接人工島,預料耗費幾千億。天價基建完成後,當然要物盡其用,發揮更大效益;反正有的是海,下一步,就是一路向南,繼續填,填得理所當然,填得海枯石爛,填得比海還深。(要挖走淤泥,確實填得比海還深)

這絕非信口開河,填海大好友團結香港基金,除了近期發表的「加強版東大嶼都會」的中部水域填海願景,正正又是這個基金,早於去年四月,已發表另一填海大夢「新玫瑰園計劃」,主張南部水域填海,即現時「明日大嶼」之南,長洲與南丫島之間大填海,連其他近岸填海,填足三千五百公頃,搬遷貨櫃碼頭等等。三千五公頃,加上「加強版」東大嶼都會二千二,剛好五千七公頃。


[圖片:團結香港基金]

「東大嶼都會」落實後,南部水域填海又是否繼續上馬?團結香港基金最好講清講楚,讓市民知道,是否一開始填海就會填到天腳底。因為以基建投資之鉅,根本不可能填一千公頃就收手;基建起好後,就是大條道理層層加碼之時。

而根據團結香港基金的開天殺價估算,香港未來三十年需要九千公頃土地 (即是比香港島還要大),若特區政府繼續聽命於這基金的研究,三十年內追上目標,代表着「明日大嶼」大填海還未完工,那本來大家以為是「遠期」的南部水域填海,就要火速上馬,讓肥水不停地流,讓工程公司長做長有。

還不止。去年底,另一小型智庫「博滙」,也提過更有幻想力的未來構思,建議一路以人工島串連的方式,直填到伶仃島、擔桿列島、萬山群島等珠海水域,容納二百萬人!創造力量同幻想,會嚇你一跳。初看草圖,我以為是一場笑話,現在看來,為了榨乾香港儲備,沒有什麼不可能。


[圖片:「博滙」建議之填海填到去南海,淺草綠色部分大部分為人工島]

這就是林鄭「毋須糾纏」的意思,現時說一千公頃,前菜而已。

投資未來有很多方式,要填海,其實工程界、政府和團結香港基金自己,都提出過不少方案,例如屯門西的龍鼓灘、屯門南、小蠔灣、青衣西南、將軍澳工業村一帶等等,加起來已經過千公頃。近岸填海,爭議較少、交通配套較齊備,用錢也較少、技術風險較低,為何捨易取難?

不要忘記,這項超級工程,是持續數十年、每年最少五百億的龐大利益輸送,也代表着,不管你承認不承認,就是特區政府以購買基建方式,半清庫房,上繳中央。

部分權貴中人,也許安於好心,他們念念不忘的,是內地新發展區的瞠目規劃,參觀得多,看慣中國模式,以為無地不行,愈大愈好。

我們要警惕的,正是這種基建大過天,卻不尊重民意、不惜工本、捨易取難、旨在震懾人心、製造現代圖騰的好大喜功怪癖。

千七公頃,格局太小了。如果說,要這些填海大好友,非要給填海面積加一個上限的話,他們的希望應該是,一萬公頃。

(本文原刊於明報專欄《2047夜》,此為加長版)


與天鬥與海鬥,其樂無窮

$
0
0

[「明日大嶼」政府規劃圖]

平日習慣安坐家中追風,對颱風襲港有一丁點小常識,現在試試從打風角度,看看「明日大嶼」人工島的明日風暴。

吹襲香港最經典的十級颶風,絕大部分都有相似的「完美」路徑,就是近距離略過香港南方,然後於香港之西登陸;這條路徑,令香港長時間吹偏東風至偏南風,風由海面吹來,無遮無擋 (見天文台解釋:東登西登)。

那麼香港何處最當風呢?以山竹為例,天文台八個參考測風站,只有長洲錄得最高持續風力達颶風級數,每小時165公里,相對市區風站,啟德錄得每小時91公里,青衣錄得每小時63公里。即是說,市區居民高呼一世未見過咁大風時,長洲朋友會說,你那些係小兒科。

現時香港市區,維港兩岸有山巒作屏障,才令香港市民打風時也念念不忘出街看電影約朋友大戰十六圈。「明日大嶼」就在長洲附近,面對同一方向同一大海。明日的嶼民,平常或許風和日麗,椰林樹影;打風時,一定好 high,安坐家中也暈浪。

你看看華南沿岸沒有屏障的海岸線與小島,幾千年來人口稀少,總有原因,除了交通不便、水源不足以外,我一直猜想,同颱風頻密吹襲也有關,處身颱風的航道上,隔十年八載重建一次,任何社區都不容易蓬勃發展。大海上的人工島建成,將成為全香港最當風的新市鎮,沒什麼,一定頂得住,主事者會說,現代科技先進,最多玻璃窗爆幾排而已。

還有風暴潮,當颱風於西登,在香港之南掠過,偏東南風會把海水吹向岸邊,加劇風暴潮,猶如小型海嘯 (見天文台解釋風暴潮);颱風溫黛死得人多,有百多人正是死於沿吐露港湧來的風暴潮;澳門天鴿風災死了十人,舊區大水浸,乃因為風暴潮,不是大雨水浸。

前天文台台長林超英踢爆團結香港基金顧問報告,模擬結果謂颱風期間人工島浪高「限於約兩米」,實在粗疏 (團結香港基金解釋,引用此數據只為說明南方列島能減輕波浪)。林超英找出土木工程署交椅洲實測波浪數據,過去十年已有兩年測得五米以上的波浪 (此數據似乎未計風暴潮,亦未計算未來氣候暖化海平面上升幅度)。意味着,以後拍攝打風威力,記者們除了杏花村與大澳,又多一個長駐新蒲點。

也沒什麼,一定頂得住,人工島最多海堤建高一點,五米不夠,八米十米亦可,不會比監獄的牆更高。


[團結香港基金規劃圖,中間小島四周的狹窄水道可能加劇風暴潮]

大家請留意,現時人工島的草圖,為了保護原有島嶼的海岸生態,留有狹窄水道,不會填死,這些水道正對東南方。即是說,風暴潮加颱風巨浪,會把海水沿着狹窄水道推高,放大風暴潮。團結香港基金的草圖中,有些水道更是沒有出海口的,到時人工島裏的風暴潮有多激烈?

也沒什麼,若有錢塘江觀潮的氣勢更好,香港有新景點。

聽說明日大嶼很零碳排放很環保,公共交通都在地底行走,那麼為了擋住大浪海水風暴潮倒灌,要把人工島抬高多少?要建多高的海堤?

當然,主事者會說,人定勝天,一切風暴巨浪地球暖化海平面升高,都在預計之中,工程設計有辦法化解風險。

與天鬥與海鬥,其樂無窮;萬億天價,有什麼不可以。明白。

我想起一位英國作家 Douglas Adams 寫的科幻小說 Restaurant at the End of Universe,故事裏有一家觀景餐廳,設在星體毀滅的時空邊緣,食客一邊用餐,一邊欣賞星系的生滅奇觀。

建議在日後的人工島岸邊海平面,建立一家玻璃屋餐廳,主題是親親巨浪風暴潮,食客一路咬龍蝦吃生蠔品美酒,一路欣賞颶風來襲全過程,直至餐廳被風暴潮淹浸,玻璃天花頂有洶湧巨浪,食客安坐繼續食甜品,想想也興奮。大灣區新景點,香港終於找到新定位。

有志氣與天鬥與海鬥,聲聲迎難而上,卻不敢動粉嶺哥爾夫球場的權貴娛樂,也不敢詰問石崗軍用機場佔用大幅平地是否真正有需要,正是捨易取難、優次不分、本末倒置。

(本文原刊於明報專欄《2047夜》,此為加長版。)

【文化論政】小西:施政也是個文化問題

$
0
0

最近,特首林鄭月娥發表了一年一度的《施政報告》。一如過往,文化界的朋友把《施政報告》中與文化產業、文化藝術、活化工廈等等相關的章節剪輯,並張貼網上或私下流傳。或許,因為特首今年在《施政報告》提出的「明日大嶼」計劃實在太過震撼,5000億的造價也太聳人耳聞,加上新一份《施政報告》在文化藝術的政策上,也不過是沿着過去幾年的「文化凱恩斯主義」(Keynesianism)大方針走──即相信政府該採取擴張性的文化政策,通過增加文化需求促進文化市場增長──正如歐陽檉上星期在本欄中指出﹕「林鄭月娥的施政報告,從文化的角度來看,算是不過不失,但也沒有驚喜。就像朱鎔基總理說過的昔日中美關係一樣:好又好不到哪里去,壞也壞不到哪里去。」(本欄,2018年10月15日)

「功能組別化」社會中的「文化政策」
但何謂「文化角度」? 所謂「文化政策」,就僅僅侷限在一地的文化藝術發展的施政方針嗎? 或許,深受殖民時代的「功能組別化」的思維影響,香港特區政府在施政方面一直沿用「照顧與平衡各個界別利益」的方針,是典型的「行政吸納」管治模式。當然,這一場所謂「照顧與平衡各個界別利益」的遊戲,在現實中也不見得各個界別都真的平起平坐,能夠在政策層面分餅分到多少,主要還是看你的財力與政治實力。但「文化政策」就僅僅是文化界在這一場分餅遊戲中的界別資源分配方略嗎? 「文化政策」又是否跟政府的其他政策完全無關,政治的歸政治,經濟的歸經濟,文化的歸文化?

然而,若果套用台灣前文化部部長龍應台的話說,所謂文化政策,其實是指「一套整合的機制,以文化為核心思維,以這個思維去檢驗政府這個機器,檢驗它本身的結構是否符合文化的發展所需,檢驗其他的齒輪是否配合文化的發展,檢驗機器運轉的方向是不是一個文化所能認可的方向。」歸根究底,文化政策的核心關注是﹕「到底一地人民希望過一種怎樣的生活?」,而文化政策的責任則在於成為政策的整合機制,讓政府各個層面的政策均符合一地人民的文化願景(Cultural Vision)。

從文化觀點看施政報告
但何謂一地人民的文化願景? 政府各個層面的政策又如何跟一地人民的文化願景相關? 就以《施政報告》中直接跟文化藝術界利益相關的「文化藝術」一節為例,跟去年的《施政報告》相似,「文化藝術」都被撥歸「宜居城市」一章當中。按《施政報告》中「宜居城市」一章的解釋﹕「『宜居』的生活環境,可以令香港人活得開心、有希望、對前景有信心,對香港有歸屬感。隨着社會進步,市民對「宜居城市」的要求也相應提高。我們除了要解決土地和房屋供應的迫切問題外,也會致力發展便捷的交通、綠色的郊野、美麗的海港、可持續的環境、具歷史氛圍的文物、以至高質素的文化、藝術、康體活動和良好的社會秩序,讓大家嚮往在這個地方落地生根。」換言之,所謂「宜居城市」,關注的其實是「到底一地人民希望過一種怎樣的生活?」的問題,也就是一地人民的文化願景。如此說來,從文化的角度看,文化願景不單與該地文化藝術的發展相關,若按今年《施政報告》的分類,更與本地的交通運輸、環境及自然保育、動物福利、城市管理、文物保育、體育發展、安全城市等相關。但問題是,在這些相關的政策範疇,施政者又有沒有注入負有政策整合作用的「文化觀點」,以符合一地人民的文化願景?

其實,同樣的「文化觀點」也可以應用到《施政報告》中「良好管治」、「房屋及土地供應」、「多元經濟」、「培育人才」、「改善民生」、「與青年同行」等各大政策範疇上。若果沒有「文化觀點」的政策整合,所謂《施政報告》也不過是一場在「功能組別化」社會中零碎的分餅遊戲。香港未來能夠擁有一份具文化願景與視野的《施政報告》嗎? 或許,我們首先需要的,是本着「文化民主」的精神,來一場貨真價實的「文化大辯論」,共同形塑我們的文化願景。

作者為文化評論人

文章刊於2018年10月22日信報專欄。本欄由「香港文化監察」邀請不同意見人士討論香港文化及文化政策狀況,集思廣益,出謀獻策。

日內瓦游說三要點:維權律師、新疆維吾爾再教育營、香港問題

$
0
0

昨日,關注組召開記者會,交代10月9至12日到瑞士日內瓦參與中國在聯合國第三輪普遍定期審議的前期會議。

主席何俊仁表示,遠赴日內瓦參與游說,就是期望國際社會更多關注中國和香港的人權狀況,並讓世界清楚中國政府打壓異見人士不遺餘力,行為無法無天。

在是次游說中,除了一再促請中國盡快批准(Ratify)《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之外,何俊仁亦提出三點關注,分別針對維權律師、新疆維吾爾人及香港。第一是促請立即廢除兩條管理辦法,即《律師事務所管理辦法》、《律師執業管理辦法》,並停止以吊銷或註銷執照等行政懲戒手段,以及利用年檢制度威脅律師執業權,以保障律師能享有集會、言論及表達自由。同時,促請中國政府立即釋放所有維權律師,尤其關注被失蹤超過三年的王全璋。

第二點我們促請中國政府停止逼害,包括禁止使用如再教育營、酷刑等手段逼害維吾爾族人。現時新疆維吾爾族人面對的處境近乎種族清洗,絕對是反人類的行徑。同時,我們促請當局立即釋放維吾爾學者伊力哈木,並爭取聯合國派特別報告員探訪新疆觀察當地人權狀況。

第三點,香港的人權狀況在近年急劇惡化,港人的政治權利也因為人大釋法而不斷收窄,極可能令一國兩制名存實亡。關注組執委劉慧卿表示,中國政府利用人大釋法無理取消6名民選議員資格,甚至因候選人的政治立場而取消參選資格,剝奪其權利終身,可見香港高度自治蕩然無存。何俊仁指,失去高度自治的香港不旦危及其獨立關稅區的身份,更使國際社會質疑香港能否遵守曾簽署的國際條約。

明日大嶼(可能有既)空氣質素報告

$
0
0

專享全港最惡劣既空氣

根據香港環保署的空氣質素模型,2020年全香港最高二氧化氮(NO2, 主要來自車輛、發電廠及船舶)污染的地區,主要集中在大嶼山以東、港島以西、青衣西南一帶。

NO2是香港主要的空氣污染物之一,根據中大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黃子惠的估算,NO2及PM2.5不達標,就會令香港人的壽命平均縮短五日。

根據政府明日大嶼的填海位置,有關超巨大填海的地域,將會覆蓋部分空氣污染超標的地區,住戶及商戶將享有全港專享的特高NO2污染。

44646627_536146996811867_253482510179106816_n
圖:2020年香港空氣污染(NO2)分佈預測,顏色由綠轉黃及橙紅,代表空氣越污染;粉紅色位置代表「明日大嶼」預計填海的1700公頃地段所在

硬食大陸臭氧放題

44760801_2196604183916563_7081024293567463424_n
圖:標準臭氧襲港日的濃度分佈,數字代表臭氧濃度,黃色箭嘴代表「污染直送通道」

林超英先生曾經在網誌草雲居分析過,由珠三角南下的氣流及其空氣污染物,會被大嶼山的山脈所阻隔,然後往東北方向「直送」到港島以西的海域。無錯,「明日大嶼」所在的位置,正正位處林超英所指的「污染直送通道」。

在香港微風、打風之前的炎夏,「明日大嶼」用家將專享全港特有的「冰火二重天」,先硬食大陸的臭氧放題,然後颱風來臨時,在兩米高的大壩保護下,觀賞明日之後式的特大風暴潮威脅。

車輛圍城的污染快感

香港現時有76%的就業職位,是由人口佔59%的市區(包括荃灣葵青)提供的,所以住在新界東及新界西的各位,每日都要逼車返工返學。「明日大嶼」一個孤島,將會令更多的新界人由北向南返工,日日交通逼爆。在「明日大嶼」的高樓之上,用家將可以遠眺香港獨有的車輛圍城奇觀,順便呼吸來自珠海、屯門、上水以至深圳等車輛的「清新空氣」。

44597622_532788640524279_5249593171322601472_n
圖:全港職位與居所分佈圖,「明日大嶼」將會令就業更集中在市區

定風波

$
0
0

秋意來了又回,2018年10月第三個星期天的晚上,天色澄明卻乾燥得溫熱,我和女友在有點反常的天氣下,幹了一件相識以來應該從沒有做過的事:我們安坐電視前,等待一個節目播映。過去有八、九年時間,一個人由一間劏房搬到另一間劏房居住,最大的不過150呎,一部電腦和一隻上網的手指,一張床就是睡眠工作娛樂不停置換的空間,不會亦不必要扛抬一部電視踏上唐樓的梯級送入名乎其實的斗室。

間中CCTVB 推出神劇也好膠劇也罷,一口氣網上重溫即可,當今天下哪會定時定刻逐集追看,後來無條件節目重溫竟變成要登記登入,電視相關的話題正式宣告退出生活,直至新的電視台出現。對上一次類近心急「睇電視」的經歷,是2014年11月29日的夜晚。記憶清晰的原因,是因為那是雙學決定升級的前夜,我和女友在清場不久的旺角吃過晚飯,正躊躇在消息未明之際不知為了什麼而趕過去金鐘佔領區,忽爾傳來台灣縣市長選舉結果,執政國民黨兵敗如山倒;蔡英文2012年敗選的演說成了當代華文政治演講的教材,在傘運師老無功的當下,極之渴求能在直播中見證台灣變天的前兆,蔡英文會勝選時會說什麼,當中有否能夠振作香港人心的說話。

但我倆的電話,一個快要電盡而亡,一個因遲交電話費沒有數據,回家的路太遠,心想身處事實比黃大仙更有求必應的旺角,一定能找到一處地方能安靜坐下收看直播新聞台。結果我倆在西洋菜街和女人街之間來回穿插,終於找到一間苟延殘喘的漫畫cafe,兩人在裏面其中一個榻榻米式小包廂內的電腦面前,上網看台媒新聞直播畫面。結果我們看到一個得到創黨以來地方選舉獲得最大勝利的政黨,主席蔡英文率領黨的領導層,個個表情肅殺又如喪考妣,蔡英文以沉重的語氣說要以國民黨的失敗作警惕,因為「一個政府如果不站在人民這一邊,人民會把權力收回去」,然後一群堪稱勝利者在鏡頭前彎下腰把頭低下去。電腦螢幕面前我倆一臉茫然,身在千百本漫畫包圍之中,剛剛收入眼簾的就如科幻片情節,要香港在朝一干人等於人民面前時刻戒慎恐懼如履薄冰簡直天方夜譚,而人民隨時能打權力收回來這種口號式修辭,在這麼近那麼遠的國度竟是可實踐的真理。


2014年民進黨破紀錄贏得13縣市執政權,在公佈結果當晚的記者會上,主席蔡英文說:「 每一張選票我們都珍惜,會當成一份責任,提醒全黨上下要用誠惶誠恐、如履薄冰心情看待成功。今晚開始要以國民黨失敗警惕,如果不站在人民這邊,人民會隨時把權力收回去。」

四年下來台灣變了天地方又再選舉,香港則是DQ參選人和當選者補選一個接一個,此刻排排坐等待收看《獅子山下2018》,大部份的情感是出於易水岸邊送別壯士的感受,彷彿看得見背後的製作人員拼了命才將這一集訴說銅鑼灣書店店長林榮基的故事送到螢幕前播放,劇集的編劇兼導演和神情與林先生似足九成的雄仔叔叔,未來的遭遇恐怕有如李安的《色戒》中湯唯和王力宏等一班同學最後的結果。可是編導在訪問中卻表示驚奇於我們對他這種「壯士一去不復返」的反應,這可能是香港電台內部有人仗義頂住長官意志默默守護著創作自由,也可能是我們這一班寒蟬不經不覺自我設限畫地為牢。

然而一開場就呈現林榮基矇眼被國安部門帶著前行的一幕,如此毫無修飾的直線抽擊還是教人震撼,尤其當你知道那一幕背後緊隨林榮基是八個月的幽禁,不其然將自身代入其中,那揪心之痛不下於看《逆權大狀》少年被韓警施以水刑一幕。投入主角內心的掙扎,所有熟悉的街境頓變成壓於胸口的張力,唯一瑕疵兩位飾演廟街企街的女演員質素太高,過於超現實。戲中滿街警察,卻無一能保護林榮基與銅鑼灣書店眾人的安全,練跑的年輕人在警察面前為停泊的車輛入錶,除了是教曉林鄭八達通的另一種用途,也是警民關係最深刻的反映。而最攞命的是每每看到雄仔叔叔/林榮基電話響起,要按照電話中普通話傳來的指示去辦,我不其然想像到香港茫茫人海中,此時此刻由港鐵車廂到商場或街上,幾多默默無聞的人為了自保,更多精英權貴為了自利,同樣要隨時拿起電話,接受普通話的命令。

林榮基揭露銅鑼灣書店事件始末,至今已經超過兩年,但事件遠遠未算告一段落,今日的李波仍然不敢張聲,桂民海依舊音訊杳然。可能我們要習慣在極權下平靜地生活,一如《定風波》劇中營造的氣氛,整個城市無風無雨,卻又不見天日。我們為了在風暴過後或港鐵故障覓路返工,關心林榮基或外國記者會馬凱不會超過一天半日,現在鮮有人憶起9年前《國殤之柱》的創作者丹麥雕塑家高志活被拒入境的憤怒,或君子雜誌臨時抽起六四專題用郭富城筋肉照填塞版面再解僱有關記者的荒誕。不過劇中最後一個場景,就是重塑林榮基在九龍塘站外那改變抉擇的三支煙,背景正是獅子山下。獅子山下2018的精神,不再是什麼胼手胝足邁向小康歡笑多於唏噓,而是忽然面臨極權巨壓於身時,在一念間選擇入閘穿過獅子山背後一路向北,還是留在獅子山下為持守香港人的核心價值哪怕歷劫。這樣的抉擇不獨考驗兩年前的林榮基,也是在考驗今日訪京的傳媒高層,為大嶼填海計劃表態的學者,響應何君堯投票的執業律師,還有馮檢基。是否回頭過來,終會記錄在獅子山下。


《獅子山下2018‧定風波》最後一幕

身份政治操作:以基進女權為例

$
0
0

圖片來源:https://spotlights.news/page/128

 

同志是一種政治身份。為身份加上「弱勢」標籤,在左翼世界就能取得道德高地,在主流媒體裡有話語權,牽動一般人的正義感和同理心。身份的政治,會在人與人生活的細微層面裡運作,一句問候、一種坐姿、性別身份等都會受到這種政治的主宰和制約。[1]本文嘗試以基進女權作為切入點,觀察身份政治的操作。

同志,LGBTQIA+,不單包括同性戀(Lesbian、Gay、Bisexual),也有關乎性別認同的(Transsexual/Transgender),自主、流動、顛覆的性別理論(Queer),因著性別發育障礙定義為同時有兩種性別的(更準確地說,是兩種性別的身體都不完整)(Intersex),以及支持同志政治的異性戀者(Ally)、無性戀者(Asexual)等等。

「+」是指更多其他關乎性(sexuality)的標籤,很多時隨政治需要而彈性替換。當同志要表達更包容時,「+」就被演繹為包括性虐待的癖好(BDSM)──被正名為「愉虐」的生活品味。某些固有的同志(LGBT)未必接受這些「+」,亦不希望一般人將同性戀、變性者污名為性癖。[2]

這樣,我們不妨將同志理解為一個集合名詞。每個身份,都有自己的群體特性和想法,之間有錯綜複雜的利害關係。他們的共通點是都常以「小眾」、「不認同=打壓」的標籤,操作話語權。

 

男/女

基進女權主義(radical lesbian/radical feminist)認為,男性階級在歷史一度坐擁權力,為了保持一己私利,維護壓制和束縛女性的文化制度。女性需要政治覺醒,擺脫男性階級,反抗打壓;男性同樣需要覺醒,覺察自身的打壓,萎縮男性的特性是種悔過。女性取得改革社會的權力和主導,實現女人不需、不為男人而存活的理想。這種女性政治身份稱為Lesbian。以上說的都是生理女性。

身份政治的操作包括了宣稱身份、尋找敵對的身份、加以控訴、從敵對身份中取得權力。

媒體流出一條俄國短片。一名自稱是女權主義女子(宣稱身份),向地鐵上劈腿而坐的男性(敵對身份)的下體潑灑腐蝕液體。她就著侵害別人身體作出辯解(取得權力),要代表社會懲罰男性群體一貫的性別侵略──男性劈腿坐姿(manspreading)──阻止男性以坐姿象徵擴充男性權力的空間(加以控訴)。

最後,事件被揭發是真做戲、假新聞。[3]然而,身份政治的真實性表露無遺。影片之所以流通且備受討論,反證這類身份政治的操作是廣為流通,亦得到承認。

 

男人本身就是惡

這種「打壓」並不在乎作為男人的他「做過」甚麼事,只在乎他的身份「是」男人。網民熱議:「試想像潑人的是男性,豈不是性侵典範?國際傳媒必定群起而攻之」、「有些男子身邊沒有人,沒有任何人的空間受到他的侵佔」、又貼上「女性也會劈腿而坐」的貼圖。在基進女性主義者眼中,只要「是」男人,本質上就有原罪,不論做了或未做甚麼都應找到批鬥的正當理由。

 

順/跨

同志群體內部劍拔弩張時,也動用身份政治的操作,常見於近年跨性別主義(transgenderism)。只要確認「心理女」都屬於「女性」的政治身份,就算有男性的身體結構,也成了被打壓的弱勢。被誰打壓?跨性別主義者認為,生理、心理認同一致的生理女性(順性別女,cis-female)坐擁女性身份的特權,打壓生理為男的心理女(跨性別女,trans-female)。

若果基進女性主義是一種「男/女」的身份政治,上述政治可說是「順/跨」的身份政治。

倫敦2018年中的同志遊行裡,[4]反跨聲四起,形容跨性別主義是反基進女性主義(anti-lesbian),即男性以「跨」權奪取生理女的標籤──話語權,形成與「順」女性敵對的狀況。

在跨性別主義者眼中,順性別主義本來是一種霸權──順性別女階級為了維護自身利益,異化和排拒了心理女性。排跨女性主義(trans-exclusive-radical-feminist, TERF),恐跨症(transphobia)等污名標籤排山倒海而來,跨性別者在論述裡,取得小眾和受到打壓等標籤。敵人是「順女階級」。倫敦的同志團體出公開信譴責基進女權者,控訴她們排跨,不寬容、心態歧視。[5] 

對於基進女權來說,跨性別主義可說是父權的變種,以男性權力消除女性的定義和存有──當男人都是女人時,無疑消滅女性的存在意義。Female Erasure: What You Need To Know About Gender Politics' War on Women, the Female Sex and Human Rights一書描述了有關狀況,適合想進深了解有關議題的朋友閱讀。

 

短結

不論是「男/女」還是「順/跨」的身份政治的操作,都扎根於當代的性別意識形態(gender ideology)。它將「資本階級/勞動階級」的馬克思理論模型,應用於性別範疇上,透過基進女權對抗男人和跨性女這兩個同志內部張力的事例,可讓我們初步理解身份政治的操作。

 

[1]參本文配圖:「女權主義者看世界的樣子」,網址:https://spotlights.news/page/128(截圖日期:2018年10月18日);英文原圖來自「AntiFemComics」,網址:https://web.elastic.org/~fche/mirrors/antifemcomics/050-world-looks-like-r.html。

[2] 2013年台灣的同志遊行就曾有同志內部對接納「娛樂用藥、性工作、愉虐」加入成為同志標籤的討論,詳參:Nana:〈同志大遊行,誰的遊行〉,queerology,2013年10月23日,網站:http://queerology.net/2013/10/twpride-whospride/(最後參閱日期:2018年10月19日)。在本港的同志群中,也有那些人是否會「映衰同志」的討論,詳參:石姵研:〈【在同志以外 2 】同志遊行主流化 邊緣訴求無聲出〉,《香港獨立媒體》,2016年11月25日,網站: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46061(最後參閱日期:2018年10月19日)。

[3] Chelsea Ritschel, “RUSSIAN WOMAN SQUIRTS LIQUID ON MANSPREADERS ON PUBLIC TRANSPORTATION,” INDEPENDENT, September 26, 2018, https://www.independent.co.uk/life-style/manspreading-train-russia-bleac....

[4] Yas Necati, “Prominent LBGT+ people come together to condemn anti-trans protesters at London Pride,” INDEPENDENT, July 11, 2018, https://www.independent.co.uk/news/uk/home-news/london-pride-lgbt-anti-t....

[5]同志團體刊出女性主義聲明“FEMINIST SOLIDARITY: CIS AND TRANS PEOPLE WILL NOT BE DIVIDED!”,希望能疏解順跨的衝突,詳參:https://solidaritystatement650530505.wordpress.com/

 

【歷史無限Loop】:明日大嶼 昨天蘇聯

$
0
0

近日政府公佈「明日大嶼」東大嶼山人工島填海計劃,激起社會廣泛討論。受消息帶動,愉景灣「大地主」香港興業的股價更曾一度上升7.6%。

今日回望,香港興業於40年前開始投資愉景灣看似有先見之明,但其實整件事是源於中英雙方擔心東大嶼山會跌入蘇聯勢力手中。

六十年代的愉景灣是荒蕪之地。直至66年中國爆發文革,面對大陸對港食物供應短缺的危機,商人王永祥於是在愉景灣開設養牛場。到了七十年代,黃決定把牛場發展為大型度假村,可是他因海外生意連番失利而陷入財困,唯有把他旗下的香港興業的股權作借貸抵押,而主要債權人就是蘇聯駐新加坡的莫斯科納羅尼銀行(Moscow Narodny Bank)。

最終,王未能如期還款,被該銀行追債。當時正值中國與蘇聯冷戰時期,北京擔心若愉景灣這幅地落入蘇聯手中,他們就會在此設立情報站,以監視後毛澤東的中國動向。同時,香港前途問題令英國不想蘇聯勢力在港擴張而惹怒中國。

此時,本在荃灣經營中國染廠的商人查濟民收到阿爺的一個電話後,迅速購入這地皮。而整件事的重點是,當年先後擔任新界政務司及布政司的鍾逸傑在行政局不知情底下,批准查家將度假屋項目轉為住宅發售,之後香港興業多次更改圖則以及申請增加地盤面積亦毋須補地價。香港樓市在八十年代中開始起飛,加上政府之後決定於赤鱲角興建新機場,令昔日人跡罕至的愉景灣樓價飆升,頓時成了金礦。

不過,查家意外獲得愉景灣這個金礦卻差點要付出性命的代價。事緣王永祥密謀發展愉景灣期間,已找得一名劉姓判頭,但查濟民接手後,卻不再與劉合作。判頭追討賠償不果,盛怒之下闖到香港興業位於中環的寫字樓,向查濟民長子查懋聲胸腹間開了一槍,而他在醫院經搶救後才執番條命仔。 至於鍾逸傑,他退休後就到了查家的上市公司「名力」出任董事。

於2004年,審計署強烈批評政府當年容許發展商在無補地價的情況下把愉景灣度假村變成住宅項目。翌年,年屆77歲的鍾逸傑被傳召到立法會為事件解畫。他解釋當時若政府不出手,愉景灣就可能會落入蘇聯手中,而他也對立法會事隔幾十年後找他老人家來「鞭屍」深感不滿。

今日愉景灣安寧恬靜,之後相信亦會繼續為地產商當搖錢樹,真難想像,這一切是源於中蘇冷戰時期的一場角力戰。

圖片標題
愉景灣於七十年代末開始發展為住宅項目之前,其實曾為中蘇冷戰時期的一個爭據點。 (圖:Si-mintchocicecream)


東涌先賣地再設街市惹質疑 營辦模式未明 鄧家彪:反對所有外判

$
0
0

工聯會離島(逸東邨北)區議員鄧家彪(右)接過團體有關街市選址及經營權之請願信

(獨媒特約報導)東涌街市物價出名昂貴,街坊終於盼到新建公營街市,惟政府打算先將選址賣地發展成商廈,再於該商業項目中空出首兩層作街市;有區議員於昨日(22日)區議會會議上質疑,公營街市服務居民的目標,與發展商的商業考慮能否協調。署方表示會完善賣地條款,而設置街市所需費用傾向會向立法會申請撥款。

要脫離「捱貴餸」之苦,街市營辦權亦備受關注,工聯會離島(逸東邨北)區議員鄧家彪明言「反對任何外判」,要求食環署親自管理,以保障小商戶生存空間。署方表示會以「整潔而不高檔」為目標,惟對實際經營模式仍「持開放態度」。

IMG_8869
食環署助理署長(街市特別職務)陳國衛(後排左二)

本月發表的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將公眾街市建於東涌第六區,即東涌港鐵站旁的公共運輸交通交匯處現址,並未採納民間投票所得的7個新街市選址方案,然而當日發言區議員皆認為選址合適。該址將先通過賣地發展成商廈,再將商廈中其中兩層設為街市,地面重置交通交匯處。西貢及離島規劃專員譚燕萍表示,該商業項目於高度限制下將不多於30層高。

食環署助理署長(街市特別職務)陳國衛表示,新街市定位為新一代「龍頭街市」,強調與過往食環街市不同,將加強管理,消除「食環街市就係濕漉漉」的印象。街市將置於商業發展項目及毗鄰東薈城,望「與商業相輔相承」。

工聯會離島(逸東邨北)區議員鄧家彪表示最擔心街市經營權問題,明言「反對任何外判」,不僅不要領展,也不接受由房署將街市管理權外判予承租商,否則無法管制租金上揚、無法保障檔販的續租權,最終只會剝奪小商戶的生存空間。

署方表示,暫擬由食環署管理,惟實際經營模式仍「持開放態度」。他強調新街市定位是「整潔而不高檔」,一切會以服務居民為本。

議員質疑公私合營難協調

選址將透過賣地興建商廈。鄧家彪指出,建築物一般會由地皮中標發展商負責設計,憂慮現時議會討論出的街市定位,最終亦需與發展商協調,促署方解釋相關安排。

鄧家彪質疑公私合營的模式是否可行,認為將公營街市置於已賣地的商廈中或引起衝突。他舉例指出,公營樓層租金比商場便宜,自然可以較廉宜價格吸引客人,或引起商場中提供近似服務的商舖、超市、餐廳不滿,發展商亦會有其商業考慮,協調並不容易。

新民黨離島(東涌北)區議員傅曉琳同樣表達食環與商廈能否共同管理之憂慮,並請署方於工程期間開設臨時過渡街市,以解燃眉之急。

離島(逸東邨南)區議員郭平建議,讓東涌居民代表加入街市管理委員會,以反映當區街坊真正需求。他又促署方交代街市預期落成時間及動工時間表。

署方表示會完善賣地條款,並盡快開展相關程序,惟未有確實時間表。署方指會考慮增加地區諮詢。

IMG_8861
郭平(右二)及新民黨傅曉琳(右一)

周浩鼎促增設熟食中心 食環望公營樓層維持3層

民建聯離島(東涌南)區議員周浩鼎認為,東涌熟食中心為東涌居民多年所需,應於新街市中設置,回應街坊訴求。鄧家彪亦指東涌「十點半後無嘢食」,正正因為大部分食肆受制於商場由上而下的管理,希望公營的熟食中心能提供更多選擇,照顧居民需要之餘,亦能建立東涌特色。

署方回應稱會積極研究設置熟食中心,但因據過往經驗,第三層或以上人流稀少,仍打算將公營樓層限於兩層內;如空間不足,或以熟食外賣攤位取代食堂。

周浩鼎認為,東涌居民「肯定唔只係想要外賣」,而且渴望如於舊式市政大廈中用膳、打冷的氣氛,若空間有限,相信有擴展到第三層的需要。

IMG_8854

郭平憂慮交通流量大增 現時配套不足

多位區議員亦關注項目帶來的交通問題。郭平指出,現時選址周邊交通配套不足,尤其需要紓解達東路經常擠塞的問題,再加上選址附近有往愉景灣等穿梭巴士,「龍頭街市」又或吸引大嶼山南居民到來,現時配套將難以承載。

運輸署總運輸主任(新界西南)莫英傑同意當區交通承載量已飽和,會就發展項目作交通評估,並制訂紓緩方案。

記者:梁敏德

潑墨事件後各地撤下習近平畫像

$
0
0

原文連結:中國勞工論壇

獨裁政權害怕任何公開的反對行動,哪怕只是向領導人的畫像上潑墨水。因為一旦這種公開挑釁獨裁政權的行動蔓延起來,很可能開啟群眾運動的閘門。

單向度 國際社會主義前進

7月4日清晨,董瓊瑤在推特直播她在上海海航大廈前控訴習近平和中共一黨獨裁,然後對街頭的習近平肖像潑墨。董瓊瑤隨即被失蹤,及後被當局以攻擊領袖罪名抓捕,直播這一事態的華涌和董建彪也已被當局半夜抓走。其後等到7月22日傳出被送至湖南的精神病院。但當媒體打電話到該精神病院詢問時,院方稱董瓊瑤是政治犯,並說她是受「境外勢力」指使。

董瓊瑤父親董建彪和異見藝術家華涌也因要求當局釋放董瓊瑤而被捕。而且警方命令董建彪所工作的煤礦將他解雇,並拖欠了他三個月的工資。警方也曾建議董建彪製作假病歷,來「證明」董瓊瑤患有精神疾病,從而為董瓊瑤換取較輕的處罰。有消息稱,三人均被指控「攻擊國家領導人」。

儘管宣傳部門大肆歌頌習近平,豎立個人崇拜,但社會上存在廣泛不滿,習近平政權的群眾支持並不是表面上那麼穩固。董瓊瑤在街頭公開譴責中共專制暴政,表達對龐大鎮壓機器的蔑視,也表達了群眾憤怒情緒,得到了網民的廣泛迴響,令當局害怕會因很多人效仿。董瓊瑤的行動已引起一些零星的效仿。在當前中國工人和年輕人愈發激進化、而獨裁政權加強鎮壓反抗行動的情況下,遍布街頭的習近平海報可能會成為群眾公開發洩怒火的渠道。

中共政府非常擔心這成為一種潮流。獨裁政權害怕任何公開的反對行動,哪怕只是向領導人的畫像上潑墨水。因為一旦這種公開挑釁獨裁政權的行動蔓延起來,很可能開啟群眾運動的閘門。特別是在習近平建立起個人獨裁之後,加強民族主義和個人崇拜宣傳,但這是一場賭博,因為他個人權威的削弱將對整個中共政權造成更大的威脅。所以潑墨事件發生後,中國100多個城市迅速撤下習近平海報。

潑墨事件以及近幾個月的大規模罷工、抗議表明中國社會局勢正越來越具有爆炸性。新自由主義政策和專制鎮壓正在將越來越多的工人和年輕人推向政權的對立面。實際上,十多年前董建彪就曾為了給女兒繳學費而盜取銅線,雖然僅賣了三千元,但被判入獄9年。要想終結政治迫害和爭取言論自由,需要群眾集體鬥爭,打倒中共專制政權及其後的資本主義統治。

對壹周刊【新移民呃綜援實況】報導之回應

$
0
0

看畢訪問,我們先有多點疑問︰

1. 老闆陳生表示︰「綜援戶會要求做一份假的入息證明,假入息申請公屋易啲」。事實上,綜援戶要申請公屋,憑綜援證明已可以,何來要假入息證明?而入息多少(只要低於限額)、綜援與否,皆不會影響申請快慢,何來會「易啲」?

2. 老闆陳生又表示︰「身邊有朋友攞綜援,已經幫2個仔女買哂樓,一年去兩次歐洲旅行」。首先,在香港,醫生律師都說買樓難,要月入多少,才可以「幫2個仔女買哂樓」,如那個朋友也是「攞綜援現金出糧做飲食」,難度時薪幾十元可以買2層樓?還是幾千元綜援可以幫補買樓?事實上,申請綜援要以同住家庭為單位,如果是仔女另外有樓住,而父母在其他居所申領綜援,則是另一回事。

3. 另一位老闆黃小姐︰「(綜援人士)好巴閉,成日旅行,買股票,你都唔知佢地幾富貴」老闆一方面指綜援戶要求現金出糧,避免銀行過數,但買股票要開戶口吧?有清楚的出入數記錄,而綜援亦有明確的資產限額,以3人個案為例,資產限額為63,000,可以如何「炒股」?如超出限額,社署在深入調查也可以發現。

4. 這些印象、論述,其實又多可靠?周融說大部份人支持「袋住先」方案,你信嗎?有人說︰「我見香港而家有好多南亞裔」,你又信嗎?(「少數族裔」(不計家傭),其實佔香港人口3.6%,南亞裔佔約1%);當有人說︰「我都識身邊好多人都呃綜援」,其實實際可以清楚指出那一個呢?有多少個?有甚麼證明,為何不舉報?

而事實上︰

1. 根據社署資料,「居港少於 7 年的綜援受助人」個案數目,由2007年24454宗,跌至2017年的11524個宗,跌幅約53%。這些個案主要包括單親(38.5%)、年老(26.8%)及健康欠佳(12.0%)。

2. 2017年底,整體申領綜援個案為232134宗,年老個案佔62.1%(144198宗),永久性殘疾佔7.4%(17133宗),健康欠佳佔10.2%(23632宗);未滿7年個案佔不足5%。

3. 另外,今天同屬壹傳媒的蘋果日報亦指出「社署最新資料顯示,涉及18歲或以上居港少於7年的新來港人士申請綜援及獲批個案數目,均有下降趨勢,新移民申領綜援人數由2015/16年度4,380宗下降至去年底2,739宗,獲批個案則由1,339宗減少至825宗;過去3個年度,涉及新移民的綜援支出僅佔整體開支約4%」。

4. 理工大學於2009年有個《香港市民對綜援態度》意見調查,其中問到受訪者是否同意:「大部份申領綜援的人士,都是新來港移民。」,得出54%「十分同意/同意」,但同期新移民人士佔綜援人士總數5.8%。報告建議政府應提供資訊減少因誤解和猜測造成的不合理歧視。

我們認為,任何制度都有漏洞,任何漏洞都要堵截,但斷不能將綜援人士妖魔化-他們一直受貧窮之苦,如今再受歧視所累,我們可以憑理據還他們一個公道嗎?

警錯估冰價 被告洗脫販毒罪名

$
0
0

冰毒(資料圖片)

上訴庭昨日頒佈特區 對 黃沛和案的判決理由,被告成功推翻販運冰毒的控罪,改為藏毒罪成,而且基於「特別原因」(unusual and exceptional reasons),刑罰由入獄 53 個月大幅下調至罰款 20,000 元。

被告於兩年多前被警方搜身,發現身上藏有重大約 31 克的晶狀物體,經化驗後證實含有約 3.54 克冰毒。被告自稱已有十多年吸食「冰」的習慣,並向法庭表示願意承認藏毒罪名,但控方堅持控告販毒罪,經審訊後由區院法官沈小民判販毒罪名成立,按 3.54 克冰毒估算,判處入獄 53 個月。

控方取得警方毒品調查科的評估,當中指涉事毒品的市價為港幣 10,830 元,但沒有提供詳細估算方法;辯方不反對控方的估值,因而成為被告承認案情的一部份。被告並親自作證指,事發當日他花了 3,000 元從賣家處買來毒品,但付款離開後就在不遠處被警察搜身。區院法官裁決時指,被告本身家境不佳,很可能需要其他經濟收入維持吸毒習慣;根據被告承認的案情,涉事毒品扣除買入價,被告有可能得到大約 7,000 元的利潤,由此產生的唯一合理推論,就是被告買入毒品的目的就是轉售圖利,所以販毒指控得以成立。

被告及後由法援署委派大律師代表提出上訴,質疑控方沒有詳細披露對被告有利的資料,包括針對案中毒品純度(purity)而言的正確估值方法。上訴庭法官麥偉德(McWalters JA)指示控方向負責估價工作的高級督察鍾文齡索取供詞,並且要向熟悉毒品問題的精神科專家索取報告。及後鍾高級督察和陳佳鼐教授的證詞均獲上訴庭接納為新證據。

鍾高級督察的證詞解釋,毒品市價是以所有晶狀物的整體重量、而非冰的份量,作為計算的基礎。一般而言,多數案件的冰毒純度頗高,以 2016 年 1 月至 2017 年 3 月的案件為例,絕大部份檢獲冰毒的純度均在 95% 至 98% 之間,只有 5 次是從 88% 至 93% 不等,所以警方估算毒品市價時,通常毋須依照冰的實際數量調整。

然而,本案中 30 餘克的晶體中只有 3.54 克冰毒,陳教授的證詞就直言︰「本案毒品的純度只有 11.3%,我從未見過如此低純度的冰毒;反之,我正處理的另一宗案件,冰毒純度達到 100%。」鍾高級督察的報告亦有解釋,如果冰毒純度遠低於一般市場供應習慣,價值亦會隨之大降,以純度 10-14% 的冰毒而言,每克市價就可能只有 95 至 143 元,而非一般冰毒每克達 346 元的市價。

因此,如果以低純度冰毒的每克市價乘以案中晶體的總重量,就正好與被告買毒品所支付的 3,000 元大致相若。控方亦在上訴庭聆訊中認同,基於控方未有披露、而最新為法庭獲悉的估價方法,無論是辯方承認的案情,抑或是主審法官的判罪理據,都再站不住腳。由麥機智副庭長(Macrae VP)、麥偉德及薛偉成法官(Zervos JA)組成的合議庭,因此裁決販毒定罪不穩妥,改為接納被告認罪,藏毒罪成。

但當上訴庭要為新的定罪判刑時,就遭遇了難題。

按正常做法,由於被告有涉及毒品的前科,法庭一般不會考慮更生式刑罰,而要判處即時監禁;另一方面,被告由案發到獲准保釋等候上訴時,已經在囚大約 6 個月,而按照本案冰毒份量而言,藏毒罪的量刑起點大約是 14 個月,再加上認罪扣減三分一、獄中行為良好亦可再減三分一,就差不多等於他已被收押的時日。上訴庭本來就打算改判監禁刑期為他已經服刑的日子,使他可以即時獲釋。

可是,根據《危險藥物條例》第 54A 條,除非法院先就被告向懲教署長索取戒毒所報告,否則不可判處藏毒犯任何監禁刑罰;該法例又進一步訂明,如果法院需要時間索取戒毒所報告,被告可在等候期間被還押不多於 3 星期。

合議庭認為,本案的被告在坐了 6 個月的牢後獲得保釋,至今的一年間已回復到有穩定的工作,實在沒有理由純粹為了縮減刑期的緣故,而要他再入獄 3 個星期等候報告。因此,法庭改判被告因藏毒罪罰款 20,000 元。法庭並要求政府考慮檢討第 54A 條,以賦予上訴法庭更大的判刑彈性。

韓劇《我的ID是江南美人》:因有自信,所以美麗——對性別定型的挑戰

$
0
0

人人愛美麗,相信這早已成為全世界之間都認同並實行當中的意識形態。尤其在外貌上,不少人為了一刻或終身的美麗,不惜花下天文數字的金錢去保養自己,令自己能夠變得更美。韓劇《我的ID是江南美人》更大講韓國的整容文化,一個整容的女主角在大學的故事,如何挑戰著社會的性別定型,是此劇的看點之一。究竟美麗是否一定要看外表才能判定?一個人能否透過自信展現美麗?

一個自小因長相其貌不揚而被同學孤立及欺凌的女主角姜美來,在考上大學後決定透過進行整容手術改變自己,希望在未來能夠享受新的生活及人生。豈料,得到一個美貌的她,卻因為遇上中學同學姜慶錫而引起了不平凡的校園生活,除了受人熱議美貌的由來之外,還處處害怕被取笑為「整容女」。整容的風氣,反映人人都想變美的文化,有人認為改變容貌無傷大雅,亦有人認為這猶如傷害父母的心。這劇帶出的,不只是整容背後的意識形態,還反映了韓國現實社會中,對於女性的審美觀還有價值觀。

人美,就受歡迎;人醜,就被排斥。姜美來原是性格開朗、平易近人的女孩,但因為外貌關係就被孤立及排擠。而男主角家世好、外貌又俊俏,偏偏性格孤僻寄怪,但又得到不少女生的青睞。這正正反映社會中早已變得恆常卻極不尋常的現象——與人交往,外在美比內在美更為重要。多個女角色在劇中不斷被塑造為被消費的對象,例如被男同學評頭品足,不斷因為第二女主角的美貌而著迷,甚至出現男學生偷拍的畫面,為了美女瞻前顧後,這些反映著帶著社會間的審美標準同時,亦諷刺著部份人有此行為背後的惡意。

究竟整容,是否只為了愛美或者貪慕虛榮?早有聽聞此劇正式改編自漫畫時,作家表達過任其創作理念,啟發自她對教授歧視整容的不滿。該教授把整容女性定義為「江南美人」、「大醬女」,比喻她們為貪戀虛榮而不惜動刀傷害自己。而顯然,此劇想表達的,是一個大諷刺。姜美來決定在母親的帶領下整容,除了為了變美之外,更想從外貌改變裡獲得「正常的生活」,亦即時迎合主流的價值觀。是否只有虛榮錢財這麼簡單?不過,此劇亦有客觀地呈現韓國人對整容的歧視,例如姜美來被背後取笑為「整容怪物」。

即使姜美來變美了,是否就擁有自信了?顯然不是。整容後的她,有大眾認同的美貌及身型,但卻在大學生活遇上阻滯,如不善與別人溝通,及非常內向。縱使被人認同及讚賞外貌,亦不敢表現自己,劇中亦有交代她有懷疑自己的外貌,對自己沒有信心等。中學同學姜慶錫反而對她改變了外貌感到失望,認為她以往更美麗,隨著劇情的發展,慶錫亦對她的外貌不以為然,因為他喜歡的是姜美來的內在美。這部份縱使不太現實,或者在現實社會上難以實踐,但這部份反映了一種信念,就是人擁有自信的話,都可以擁有美麗。

此劇採取的「整容」題材比起之前更大膽,亦透過這一現象去結合更多韓國社會的現象,令觀眾能夠明白外在美與內在美的問題。當然,此劇的愛情戲份看似是千篇一律的戲碼,但夾上整容的主題,賦予整個故事有不少新鮮感。

沙中線紅磡站懷疑滲水事件的技術分析

$
0
0

圖1 台北捷運地下車站結構防水工程示意圖 [1]

報章報導沙中線紅磡站有嚴重滲水事件[1],但港鐵和路政署都不作回應,令公眾對車站工程的質量水平產生懷疑。然而,工程界專業人士一般都理解地下工程由於地下水壓問題,大多需要特別處理防水,有些情況更加是難以達至零滲水,而只可以採取疏水處理。因此,港鐵和政府有責任向公眾說明今次懷疑滲水事件,是否符合工程指定規格,抑或屬於違規或不達標工程,以釋公眾疑慮。

譬如台北捷運地下車站也有滲水情況,台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土木建築設計處課長 黃怡超和台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路權室副工程司趙志堅總結了台北捷運的地下車站結構防水工程的技術。其中解釋滲水原因是由於『地下車站結構物也常年承受著高地下水壓之作用,一旦地下結構體之水路產生後,此高水壓產生的滲透力量將加速滲流水進入結構體,並於混凝土表面產生白華,是地下結構物滲漏(Leakage)最主要的成因。』[1]

圖1 顯示地下結構的防水工程效果與(1)地下環境,(2)採用單牆、複合牆或雙牆結構,(3)以正水壓面或負水壓面防水方式,(4)防水物料和(5)手工有關。有些因素是人力所不能改變,亦有一些是與設計和採購有關,並不一定是承建商的責任,政府理應進行工程分析,以確定滲水成因和責任,以便根據合約執行補救,確保車站安全和質量。

從台北捷運的工程標準,不同的構件須要的防水規格有所不同,下圖2 顯示4類不同構件的防水要求,水密性分為4等級 A,B,C,D:

  • 『A級水密性者應無滲漏、滲透及潮濕痕跡等。
  • B級水密性者容許微量滲漏,此現象僅限於施工縫處或隧道襯砌環片接縫處之混凝土 表面有潮濕痕跡但無可見水流。
  • C級水密性者允許滲漏,此現象僅限於混凝土表面及水平施工縫處有潮濕斑痕,或牆 面垂直施工縫處有似小水珠滲漏,但不得有連續性滴水或噴流。』[1]


圖2 台北捷運地下結構物水密性 [1]

根據台北捷運的經驗,『地下結構體(側牆)發生滲漏的次數最多,其中尤以自施工縫滲漏最大宗。』[1] 而從報章報導的照片似乎有部份滲水位置也是在施工縫位置(圖3)。

所謂施工縫是指大片混凝土的施工,由於各種原因包括不能夠一次過完成整片混凝土,因而出現新舊混凝土的接駁面,或與土壤接觸之連續牆造成水路,則將自結構內牆施工縫產生滲漏與白華。

事實上,近年的防水技術已大大提升,除了傳統的非黏結式防水膜,亦有黏結式防水膜。可惜報導沒有公布紅磡站工程的防水技術是採用那類防水物料。網上顯示紅磡站的防水工程合約分判商是Mapei China Ltd,所用的物料為 Purtop 400M HK,這種防水料的質量規格書可參考Mapei (2017) [3]:

“Waterproofing for Cut & Cover tunnel (6,000 m2); concrete corrosion-inhibiting protection (Purtop 400M HK, Mapefer 1K, Mapei Advanced Injection hose)”[4]

然而,這與報導的分判商名稱不一樣,希望政府盡快提供詳細資料,以便分析有關防水物料對紅磡站工程的水密能力和補救辦法。

最後,報導提及到『禮頓曾向盈發發出不合格報告(non-conformance report),列出共16項問題,包括工地其中一個施工範圍的連續牆,有多達200餘『個螺絲帽消失(missing)、連續牆底部無法連接石層、以及有鋼筋紥錯等,但文件未有顯示如何補救。』[1]

[1] 蘋果日報 (2018) 紅磡站石屎浸到爛 港鐵早知狂滲水仍死撐「潮濕」,10月20日。
[2] 黃怡超,趙志堅 (2017) 臺北捷運地下車站結構防水工程,捷運技術,51,41-57。
[3] Mapei (2017) Purtop Brochure - Spray-applied polyurea waterproofing membranes
[4] Mapei (2018) MTRC Shatin to Central Link Contract 1112 Hung Hom Station and Stabling Sidings

【港珠澳大橋】陳帆視察香港口岸 稱需時建立人流和車流

$
0
0

(獨媒特約報導)港珠澳大橋今早九點通車,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到香港口岸視察,在旅檢大樓見記者被追問大橋開通後的預期人數,陳帆稱任何大型基建在開通初期時,人流和車流均會較少,需要時間慢慢建立。他表示,香港的旅遊業及運輸業業界將會作大力宣傳,方便更多港人往返內地及讓內地市民來港旅行和參觀。

記者亦多次追問,初期人流和預期的估算會否有很大出入,陳帆指估算是由今天到2030年,但因為隨著經濟發展、城市出行和運輸上均有所轉變,所以只能用作參考。陳帆承認,今天的人流不會太多,稱「首發團」是有興趣和熱心的市民蜂湧而至,「呀,好多人呀,好似潮水咁,大批車嚟好多人,然後又返少人,咁係自然現象。」

陳帆今早先到口岸視察,指見到很多市民都十分興奮,為了坐首班車更是很早便來到口岸,指有不少市民是前往澳門、江門及珠海。陳帆稱,警方在今天早上八點四十五分已將通往香港口岸的路障移除,以便市民直達口岸。他表示,多個部門及執法單位已做足所有準備,為市民及旅客提供輕鬆和愉快的出門體驗。他期望,屯門至赤鱲角連接路在2020年落成及開通後,港珠澳大橋香港段屆時將會更方便。

IMG_3883
運輸署署長陳美寶

運輸署署長陳美寶則稱,各區在本地及跨境交通上都已準備就緒,包括三條本地專營巴士線即在機場、東涌和欣澳,均已在早上八點四十五分開出;前往機場的A線亦會在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停站。

陳美寶表示曾向業界了解,今日將有超過100部跨境巴士接載5,000人往返內地及澳門,她一度錯稱為「1,000部」,並呼籲市民盡量選取公共交通工具前往香港口岸。

IMG_3932

記者:麥馬高


【港珠澳大橋】運房局新聞組安排混亂 記者採訪受阻

$
0
0

(獨媒特約報導)港珠澳大橋在今早九點通車,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及運輸署署長陳美寶到香港口岸視察,運房局運輸新聞組安排記者今早到旅檢大樓採訪和拍攝,但安排混亂和令記者採訪受阻,引起記者不滿。

記者早上八點在東涌近東涌發展碼頭的港珠澳大橋工程資訊中心集合,乘坐前往旅檢大樓的專車。在到達旅檢大樓後,運房局運輸新聞組職員要求記者進入指定範圍採訪及攝影,有記者斥「不如返政總做啦」,職員不但沒有協助,更反唇相譏稱,「採訪通知講到明做mic stand 囉」,多次將記者接回指定的範圍。

IMG_3851

在九點時,首批旅客到達旅檢大樓,有記者跟隨觀塘APM商場的旅遊團到達,並自行在禁區內採訪,但運房局運輸新聞組職員並無全力阻撓。《無綫新聞》及《鳳凰衛視》記者更衝向旅遊團作拍攝及訪問,無視運房局運輸新聞組的「要求」。

IMG_3848
《東張西望》記者游莨維進入禁區內採訪

職員更對記者稱,參加運房局採訪安排的記者,禁區紙列明必須留在指定範圍,說法引起不滿,有記者斥是限制記者採訪。運房局運輸新聞組職員更稱,「總之一完就要佢哋(記者)離開禁區先。」

記者:麥馬高

《翠絲》:做回自己的幸福

$
0
0

幸福究竟是什麼?每個人都有不同答案,有些人會認為結婚產子、事業成功才是幸福人生,但當我看完電影《翠絲》之後,感受到對性小眾來說,能夠做回真正的自己就已經是一種幸福。不過,這件看似平凡的小事,於香港實在遙不可及。

《翠絲》由鮮浪潮大獎及最佳導演得主李駿碩首次執導,並由舒琪、李敏與李駿碩編劇,由舒琪監製。它是香港首齣以跨性別人士為主題的長篇劇情電影,所以有「港版丹麥女孩」之稱。

故事講述51歲的佟大雄(姜皓文 飾)突然接到年輕作家邦(黃河 飾)的來電,得悉好友高正逝世。佟大雄、高正和池俊(葛民輝 飾)三人是中學時期的死黨,而邦則是高正的同性丈夫,他把高正的骨灰帶回香港但在入境時受阻。雖然大雄外表剛強,但一直偷偷穿著女性內衣。在經歷了好友高正逝去和重遇擅演花旦的舊朋友「打鈴哥」(袁富華 飾)之後,他決定要做變性手術。妻子安宜(惠英紅 飾)堅拒接受、兒子立賢(吳肇軒 飾)和婚姻觸礁的女兒碧兒(余香凝 飾)則感到迷惘……故事除了讓我想起《丹麥女孩》之外 ,還有《緣來他不夠愛我》(45 years)和Robin Williams的遺作《人生有彎轉》(Boulevard)。

「黑仔」姜皓文入行33年,今年終於憑《拆彈專家》贏得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配角獎項,今年更有兩齣首次主演的電影作品,分別是《翠絲》和《電影痴漢》,兩齣都是天下一電影公司的作品。姜皓文的演技不錯,只是一直欠缺合適的演出機會。大家還記得亞視的時政綜藝節目《香港亂噏》(2009年)嗎?姜皓文在節目中曾經扮演過「長毛」、奧巴馬、成龍等角色,扮得神似過癮!

《翠絲》是一齣寫實、平實、不花巧的作品,題材大膽直接,劇本和表達手法還有種舞台劇的文藝感覺。此外,電影細膩地描寫主角身邊的多段關係,整體來說,令人窩心但不算沉重,偏向正面樂觀。故事結構完整,大雄在戲中有多段充滿感情的關係,包括跟高正和池俊的兄弟情、跟高正的愛情、跟邦的曖昧之情、跟安宜的「夫妻」之情、跟打鈴哥的「前輩跟後輩」之情、跟子女的親情,多段人物關係都處理得相當好。

姜皓文、惠英紅、黃河與袁富華這四位演員應記一功,電影已經獲得台灣第55屆金馬獎最佳男配角(袁富華)和最佳女配角(惠英紅)兩個提名。大雄一直知道自己的靈魂是女性,但幾十年來都拒絕「出櫃」,甚至已經成家立室、生兒育女,在經歷了好友高正逝去和重遇「打鈴哥」之後,重新發現自我,決定要做變性手術,身心上由男變女。這個重大而漸進式的轉變,外表剛強的姜皓文演出得很自然,變性前後有很鮮明的對比。在電影上半部份,飾演「打鈴哥」的「綠葉」袁富華比姜皓文更搶戲,中段開始姜皓文和惠英紅開始演技大爆發。至於飾演同性戀者的台灣演員黃河,演出得傳神到讓我認不到他就是《紅衣小女孩》男主角!

《翠絲》是一齣充滿香港特色的LGBT電影,反映世代之間對LGBT平權和其他社會問題的矛盾,有「藍絲vs黃絲」世代撕裂的影子。社會上的恐同心態,或許是出於對性小眾的不了解和誤會,因此,《翠絲》充滿的教育意義和時代意義,讓觀眾了解什麼是跨性別人士及其想法(至少學懂分清楚跨性別人士與同性戀者的分別吧!),為爭取LGBT平權出一分力,希望將來的香港電影業界能拍更多同類型的電影!

山竹過後的修樹實錄 :劉姐家的龍眼樹

$
0
0

「真係唔該晒你地啊哥哥姐姐。」稱呼我們為哥哥姐姐的,是比我們人生閱歷多的清潔工劉姐,也是這次我們協助修樹的對象。

跟劉姐的真正認識,始於山竹過後清理街道時。那天一邊搬運塌樹枯枝,閒談間得知劉姐住的寮屋有一棵大大的龍眼樹,因為生長空間不足導致它根部發展受阻,地面的水泥有被迫破的跡象令劉姐每天憂心,打風前夕她亦不敢回家,到了鄰居家暫住兩晚。

「個鄰居好好啊擔心我叫我過去訓,但我都係訓得唔好,成日諗住棵樹。」

當天待她放工後,我們(包括樹藝朋友)便跟隨她回家看看大樹情況。雖然經歷山竹,但樹木大體無損,健康狀況也不如劉姐口中般危險。但為了盡量減低樹的倒塌風險,樹藝朋友也決定幫忙修整樹冠,令樹木得以繼續健康生長。

654A2167
修樹的實戰情況

跟劉姐相約了修樹的早上,我們一行六人(當中包括三位義不容遲的樹藝師)拖著裝備與工具到訪她位於楊小坑村的家。幾位樹藝朋友在樹下研究過後,便開始架設工具準備上樹。行外人如小編看著他們修樹的過程感覺新鮮:先是找出目標修整的樹枝,再把協助引領攀樹主繩的豆袋拋上適當的樹椏上,然後便穿上裝備上樹去。

654A2053
義務的樹藝師先檢查裝備,做足安全措施

偶爾會發現他們以行內術語溝通:「一手捉唔住,應該有百二粗。」原來攀到樹上,量度工具就回到最基本。「嗰個位要swing過去,然後limb walk出去。」像特技人一樣,我們看來驚險,他們卻有自己一套知識與經驗結合的安全操作方法。

654A2078
兩位樹藝師交替攀樹與修樹

在兩位樹藝師交替攀樹與修樹的過程中,餘下的一位充當了即時旁述,向我們及劉姐解釋每個判斷及舉動背後的用意,讓事情變得顯淺易明。每回鋸下樹椏後,樹下的我們都拿起手鋸把樹椏修短,分工合作運送到旁邊的叢林,回歸泥土。

654A2257
劉姐拿出家中柴刀手起刀落~

「我想」取代了「它想」

「修埋上面個幾枝,修晒佢啊麻。」在大樹旁居住的村民,走出來指點了幾下。對於樹木,很多人的出發點就只有自己。當樹藝師在樹上以專業判斷修他們認為適當的樹枝時,樹下的村民在指點前卻沒有把對樹藝行業的尊重、對樹木健康的考慮放在心上。那一句:「幫我修埋個枝啦不如。」說出口,「我想」取代了「它想」,樹木的命運就這樣為滿足人類需要而變得脆弱,專業知識似乎也變得甚麼都不是了。

經歷了接近四小時的「刀仔鋸大樹」後,把主要四枝大枝椏及若干枯枝修下,龍眼樹的樹冠看起來乾淨倒落。這時劉姐端出預先炮製的住家老火湯,我們一起在龍眼樹下享用著湯水、碌柚與麵包,這次修樹任務也告終結。

654A2455
劉姐為義工們準備的靚湯

山竹過後的沉重反思

超強颳風山竹為我們帶來的,除了超過四萬宗塌樹、交通大癱瘓及無限民怨外,還有對樹木生存空間的警告。當數十年的大樹因強風而倒下時,我們才詫異樹根異常地淺短,這才驚覺常伴左右的樹木原來一直屈就生存著。劉姐家的龍眼樹幸運地不受風災影響,但修樹令我們領悟,樹木(萬物)本應擁有自由生長的權利,但基於認知不足而情感欠奉,大自然一直沒有被好好對待與愛護。當近日聯合國發表報告訴說我們再不改變不持續的生活習慣,12年後將面對氣候及生態災難;而北極的「全球種子庫」又因氣候暖化而水浸情況加劇時,又有誰能夠獨善其身?

654A2461
完成後那乾淨倒落的龍眼樹樹冠

香港同志遊行2018:攣直皆平等 弘揚歧視法

$
0
0

(Photo credit: Wing Yau)

香港同志遊行2018將於11月17日(星期六)下午二時在銅鑼灣維園開始,遊行至中環愛丁堡廣場,今年的主題為「攣直皆平等 弘揚歧視法 Call for the LAW, Equality for ALL」。 香港同志遊行的籌備委員會由5個活躍的香港同志團體組成 - 大同、女角平權協作組、香港彩虹、 跨性別權益會、Pride Lab。去年香港同志遊行參加者高達1萬人,是本港同志每年一度的爭取同志平權活動,今年人數有望再創新高。

遊行主題:攣直皆平等 弘揚歧視法

讓不同性別、性傾向的人都能平等地在社會中生活是世界的大趨勢。可惜,香港到今天還未有法例保障市民不受性傾向歧視。按今年公佈的港大民調顯示,支持立法的市民已高達三分之二,佔大多數。這讓我們看見,真理不會因為保守團體的抹黑而埋沒,理智的市民最終定會站在平等、共融的一邊。

今年以「攣直皆平等,弘揚歧視法」作為主題,就是要讓更多人認識「人人生而自由,在尊嚴和權利上一律平等」是人權的最根本的精神。透過弘揚無所歧視的理念,說服政府承擔應有的責任,訂立性傾向歧視條例,使「人人平等」的人權精神在香港得到彰顯。

關注議題:性別友善設施

今年香港同志遊行特設關注議題,在香港眾多性小眾平權議題中,顯突一項值得關注的卻又常被忽視的具體訴求。

今年的關注議題是「性別友善設施」。在性別二元觀念根深蒂固的社會環境中,廁所、更衣室、試身室這類設施多以性別區分,任何分類都總有少數人被夾在尷尬的處境當中,我們看見跨性別者及家庭照顧者就是這少數人。 增設「性別友善設施」就是照顧主流大多數的同時,為有同樣需要的少數人提供多一個有尊嚴的選擇。

「性別友善設施」就是在男/女設施以外,加設一個小小的性別中立空間,是一個讓跨性別者可以安心生活的空間。每個機構、公司、院校、小店也可以設立「性別友善廁所」,公營及私營的康樂體育場地可設置「性別友善更衣室」,讓跨性別者不用時刻在非男即女的設施選項之間,遭受不必要的生活壓力。

「性別友善設施」更可以是一個多功能的家庭及照顧者友善空間,例如帶著年幼女孩上街的父親,或是照顧行動不便長者的女性。推行「性別友善設施」並不代表取代現有的男女設施,我們同樣尊重希望使用性別區間設施的想法,但亦不能抹殺「性別友善設施」有其存在的需要。

現時香港也有性別友善廁所,例如是數間大學、多個商場及街市、醫院、以及眾多空間狹窄/小的小店等等。香港同志遊行2018的籌委會希望呼籲大眾支持設立「性別友善設施」,使之更為普及,藉以教育大眾瞭解小眾的存在和需要,讓香港一步步成為性別友善城市。

衣著主題:搶眼紫

因為紫色的顏料難以製造,相傳古時要以一萬隻海螺才萃取到一公克染料,長久以來只有上流社會才能穿著紫色的服飾,基層人民被視為不配擁有,令人聯想到性小眾長期被認為不值得擁有平等權利。但隨著技術的進步,紫色日漸流行起來。我們渴望人權也能像美麗的紫色一樣,隨著社會的進步而普及起來。讓每一個人,任何身份,都能共同享有平等人權。

就讓我們在今年的同志遊行上,穿上搶眼的紫色,一起弘揚平等和人權的理念,推動性傾向歧視立法,讓攣直都能共享平等。

主題圖案:蝴蝶

蝴蝶的美麗在於其翅膀,不同品種的蝴蝶各有不同的花紋,鮮艷奪目,惹人喜愛。可知道要蝴蝶要展現出其美麗和獨特,殊不容易,香港已有法例保護蝴蝶的生存環境。我們每一個人都和蝴蝶一樣,只要有良好的環境,就能讓我們可以活出真我,展現出各自的美麗和獨特。訂立《性傾向歧視條例》就是要確保我們的社會環境無所歧視,不同性傾向,人人都能活出最美的自己。

今年出席同志遊行的參與者,我們都是獨特而美麗的蝴蝶。我們在同志遊行的路上,一起展現出多元和艷麗。也用我們的雙翼,鼓動起平等共融的風氣。讓我們今年一同弘揚歧視法的人權理念,推動性傾向歧視立法。

【香港同志遊行2018】
日期:2018年11月17日(星期六)
集合時間:2:00pm
集合地點:銅鑼灣維園1, 2號足球場
遊行路線:銅鑼灣維園(集合)=>中環愛丁堡廣場(終點集會: 包括表演及展覽攤位)
主題顏色:搶眼紫
主題:攣直皆平等 弘揚歧視法
網站: www.hkpride.net

永恆的星光

$
0
0

悠揚的音韻在耳際迴盪, 如泣如訴, 彷似在娓娓訴說那個遙遠的年代。

《星光伴我心》(Cinema Paradiso)是筆者的啓蒙電影, 從此為我開啓了一扇門, 通往那迷人的光與影的世界。 今年適逢電影放映三十週年, 而這齣電影, 就是三十年前, 在灣仔影藝戲院看的。 記得那時候, 剛出來社會工作, 為了逃避工作的枯燥、鬱悶, 有時候就會溜出去, 看一場下午場的電影。 正如當年很多影癡一樣, 影藝是我經常光顧的地方。

喜歡影藝, 除了放映的電影適合口味, 還有它優越的地理位置。 它就在灣仔海旁寧靜的一角, 地點隱蔽, 遠離煩囂。 每次到了戲院門口, 可隨意觀看電影宣傳海報, 讓心情從鬧市中釋放出來, 然後才不徐不疾的買一張戲票, 等待入場。 來看戲的, 都是像自己般的文青, 大家都會靜靜的等待, 像朝聖般, 等候進入那黑暗又脫離現實的電影世界。 每次去影藝, 都像是一次洗滌心靈之旅。

如果讓我來票選歷來最偉大的電影, 《星光伴我心》肯定是其中之一。 此片可謂集電影藝術的大成, 無論拍攝技巧、人物描寫、故事結構、情節舖排等都有如行雲流水、渾然天成, 無論愛情、親情或友情, 都讓人刻骨銘心。

而每部偉大的電影, 必有偉大的電影配樂。 由配樂大師Ennio Morricone創作的電影配樂, 由開頭到結尾貫穿整部電影, 隨着劇情的推展、起伏, 不斷牽動觀眾的情緒, 達到笑中有淚、淚中有笑的效果。 也讓觀眾的思緒飄到遙遠的過去, 哀嘆世事的滄桑變遷及人生的變幻莫測, 而不能自拔。 每次特意重看此片, 或許其中一個原因, 就是讓自己再次沉醉於那美妙的樂曲, 讓感情得到昇華罷。

飾演電影放映員艾佛杜的著名意大利演員Philippe Noiret 一舉手一投足, 皆戲味濃郁。 笑位引人發噱, 淚位又妙語連珠, 充滿睿智。 飾演童年多多的小演員 Salvatore Cascio 可愛、佻皮、逗笑, 老是把Philippe Noiret 惹得發飆, 一老一少的忘年之交, 擦出火花四濺。 而青年多多的愛人艾蓮娜, 則由美艶不可方物的Agnes Nano 飾演。 Agnes 擁有一雙能顛倒眾生的藍色眼睛, 略帶傲意的薄薄紅唇, 在多多攝錄的八釐米短片中驚鴻一瞥, 一顰一笑皆令人印象難忘。

電影是導演Giuseppe Tornatore對西西里的童年回憶。 西西里島上的小鎮風光明媚, 民風純樸。 故事圍繞「天堂電影院」及電影院前方的廣場展開。 這是最有層次感的電影製作, 劇情層層推進, 在樂曲的伴隨下, 起乘轉合皆有條不紊。

電影開場, 是一個慵懶的午後, 怡人的海景, 微風吹起陽台後的窗簾, 多多的年邁母親拿起電話筒絮絮不休…鏡頭接下來就是中年的多多, 開着豪華房車回他的公寓, 兩旁羅馬的夜色顯得冷清寂寥。 當多多得悉艾佛杜的死訊, 瞬間思緒萬千, 童年往事的悲喜交雜, 青年純潔又苦澀的初戀, 一幕又一幕再次湧上心頭。 為了出席艾佛杜的喪禮, 多多決定重回闊別數十年的故鄉。

回鄉之旅, 是一次人生的回顧之旅。 在事業有成但感情空虛的中年階段, 則顯得尤為令人傷感。

「天堂電影院」曾經在大火後重建, 但當多多此刻重臨, 早已物是人非。 電影院內一片頹垣敗瓦, 等待拆卸。 從佈滿蜘蛛網的破爛窗戶向外凝望, 昔日只有行人及騾子蹣跚緩步的廣場上, 現今汽車川流不息, 喇叭聲浪震耳欲聾, 到處矗立大型廣告牌, 萬丈紅塵, 顯示時代巨輪的力量。

在引爆火藥拆卸電影院一刻, 多多看着身旁一個個既熟悉又年邁的身影。 這些長輩也敵不過時間的洗禮, 每一個人的臉上, 都刻劃蒼桑的歲月痕跡。 無奈看着陪伴他們走過青蔥歲月的電影院, 在沙塵滾滾中倒下、消失, 儼如一個時代的喪禮, 送別那逝去的美好日子。

電影的高潮, 是多多回到羅馬, 將艾佛杜留給他的遺物 – 一盒已塵封的電影膠卷, 獨自一人坐在電影院內放映觀看。 這是艾佛杜特意剪輯而成的黑白短片, 為多多獻上最珍貴的回憶。 艾蓮娜的婀娜多姿、回眸一笑, 再次映入眼簾; 不為神父待見的電影接吻鏡頭, 終重見天日, 一幕又一幕在多多面前浮現…除了主角多多, 我相信大部份觀眾看到這裡, 必定熱淚盈眶。 電影首尾呼應, 如浪濤拍岸般, 以高潮結束。

在每一個人的心坎裡, 回憶總是最美好的,甜蜜中摻和苦澀。 尤其是, 從童年到青少年的階段, 多少的無知、莾撞、悲歡離合, 對愛情的憧憬、親情的難捨、友情的醇樸, 到了人生的暮年, 均會歷歷在目, 無法忘懷。 回憶, 如星光般, 在心頭偶有一刹那間掠過, 稍縱即逝, 又震人心絃。

正如片名《星光伴我心》, 我們仰望天上的繁星, 她們離我們以光年計。 我們凝視星光的一刻, 那閃耀的星光, 已是多少光年前所綻放的光芒, 以光年計的速度傳送到我們眼前。 眼前的星光, 其實距離我們很遠很遠, 早已是遙遠的過去所發生的事。 在我們孩提時代所發生的往事, 不正是如星光般, 在我們心頭閃過, 只是無可追回的遙遠過去?

《星光伴我心》奪得當年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奬, Philippe Noiret 功不可沒。 其後他主演另一齣電影《事先張揚的求愛事件》(Il Postino), 片中飾演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 智利詩人聶魯達, 徹底演活了一代大詩人。 無論外型、氣質、談吐, 除了Philippe Noiret, 真不作第二人想。 此片奪得奧斯卡最佳電影配樂奬, 猶如與《星光伴我心》遙相呼應, 令人無限聯想, 也恰似以聶魯達的詩歌, 向偉大的電影致敬。

聶魯達其中一首最膾炙人口的詩歌《今夜我可以寫出》, 有詩句云:

「今夜我可以寫出最哀傷的詩篇。
寫, 譬如說, 「夜綴滿繁星, 那些星, 發出藍光, 在遠處顫抖。」…

晚風在天空中迴旋歌唱。…

愛是這麼短, 遺忘是這麼長。…
即令這是她帶給我的最後的痛苦, 而這些是我為她寫的最後的詩篇。」

Viewing all 40213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