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Viewing all 40208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創科局新措施,創立了一堆新名詞

$
0
0

創科局提出了13項新措施。其假大空莫如將『發揮香港在科技研發、國際化等領域的優勢,積極參與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成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當作今年度新措施。香港的科研及新技術工業遠遠落後於深圳,珠海横琴等地。

其二是一雞兩味,例如:

· 支持香港科技園公司,發展科研基建和設施,以加強對其租戶和培育公司的支援。(創新及科技局)(新措施)
· 向香港科技園公司提供20億元,在工業邨建設先進製造業所需的生產設施。(創新及科技局)(新措施)

兩者本是同一東西,在香港科技園公司增加設施,賴貓莫如楊偉雄。

其三是商家不賣賬,政府自己用返。例如,當中的5項是,先撥給自己五億元,再舉辦「城市創科大挑戰」,自己用返;成立智慧政府創新實驗室,請業界給意見,自己用返;外加一個聊天機器人和「數碼個人身份」。

據KPMG最新發佈的2018年二季度全球風險投資報告顯示:本季度全球風險投資總額698億美元,其中,美國市場280億美元,歐洲市場億56美元、亞洲市場359億美元(中國市場超過250億美元)。香港不入流,因為香港政府資助的初創的金額只足夠那些青年人日常消費。以色列的初創成功是因為國際間的天使基金發覺那裡的投資有利可圖。關於這點,創科局永遠不會明白。

在馬丁繁榮研究所(Martin Prosperity Institute)的《全球創業城市的崛起》(Rise of the Global Startup City)報告中,以創投基金計,深圳排20,在2015至17年間創投基金投資為333億港元;香港排名32,為174億港元,可能當中不少來自政府資助。

就以今年計,創科局投入的資源有,將「大學科技初創企業資助計劃」、「國家重點實驗室」及「國家工程技術中心香港分中心」的資助,增加一倍;成立20億元的「再工業化資助計劃」。

創新平台

創科局選擇了醫療科技、人工智能╱機械人和電子競技作為新措施重點,但沒有人知道這是否合適香港,因為創科局從來沒有進行比較研究。以英國國會資助量子工業為例,它們開聽證會 (Quantum technologies inquiry,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ittee (Commons)),說明其重點為何及原因為何,香港的立法會有嗎?

後語

我們不用期望現有的創科局可幫到香港創科。錢是花了,如「明日大嶼」,其結果是什麼?是明日的事。

參考

1. 在香港科學園建立醫療科技和人工智能╱機械人科技兩個創新平台,積極引進本地、內地及海外有關科技領域的頂尖院校、科研機構及科技企業落戶,進行更多研發合作。(創新及科技局)(新措施)
2. 將向指定大學技術轉移處提供的資助上限、「大學科技初創企業資助計劃」對指定大學的資助上限、向「國家重點實驗室」及「國家工程技術中心香港分中心」提供的資助,增加一倍。(創新及科技局)(新措施)
3. 舉辦「城市創科大挑戰」,邀請各界就民生議題提出創科解決方案。獲選的方案除可獲得獎金外,亦可在合適的公營機構試用,以實踐和優化方案。(創新及科技局)(新措施)
4. 支持香港科技園公司,發展科研基建和設施,以加強對其租戶和培育公司的支援。(創新及科技局)(新措施)
5. 加強「數碼港培育計劃」和「數碼港創意微型基金」,並推行「海外及內地市場推廣計劃」和「易著陸」計劃等新措施,
6. 支持數碼港推動本港的電子競技發展,包括提供專屬的比賽場地、舉辦本地及區域比賽和盛事、推行培訓計劃及公眾推廣活動、支援業界,以及培訓人才。(創新及科技局)(新措施)
7. 發揮香港在科技研發、國際化等領域的優勢,積極參與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成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創新及科技局)(新措施)
8. 優化「香港政府一站通」網站,引入人工智能和聊天機械人功能,方便市民搜尋和使用電子政府服務,並通過應用「數碼個人身份」(eID),提升電子政務的推行。(創新及科技局)(新措施)
9. 成立智慧政府創新實驗室,統籌及協助推動智慧政府的工作,包括邀請業界就不同公共服務提交資訊科技應用方案及產品建議,並為合適的方案安排測試及驗證技術,讓部門更有效制訂創新的措施改善公共服務,並為本地初創及中小企業創造更多商機。(創新及科技局)(新措施)
10. 在1823電話中心試驗以聊天機器人處理公眾查詢。(創新及科技局)(新措施)
11. 向科技統籌(整體撥款)增撥五億元,進一步促進政府部門借助科技提升服務質素。(創新及科技局)(新措施)
12. 成立20億元的「再工業化資助計劃」,以配對形式資助生產商,在港設立智能生產線。(創新及科技局)(新措施)
13. 向香港科技園公司提供20億元,在工業邨建設先進製造業所需的生產設施。(創新及科技局)(新措施)


聯署聲明﹕反對遷拆展亮中心 強烈抗議強霸土地

$
0
0

圖片取自維基百科

2018-19年施政報告提出於觀塘興建公務員學院,並選址觀塘翠屏道(翠屏邨旁),即現時職訓局轄下的「展亮技能發展中心」用地。如此計劃最終落實,該展亮中心將會於2021年被拆遷,令就讀的殘疾人士於學習及適應上受到嚴重影響。

現時全港共有三間職訓局轄下的「展亮技能訓練中心」,分別位於觀塘、薄扶林及屯門,為殘疾人士提供各項職業訓練課程和就業協助等服務。觀塘中心於1968年起投入服務,有接近650名學員(包括全日制及部份時間制),在培訓殘疾人士方面擔當重要角色。可想而之,一旦搬遷中心,將會有數百名學員受到影響,而往後入讀的殘疾人士亦會受到波及,而當中政府於拆卸中心後,會否重開同樣的技能中心,抑或以其他職業復康服務代替,仍是未知之數。

缺乏諮詢,對持份者極不尊重

根據報道所指,政府以保密原因,在公布計劃前從來沒有諮詢中心的教職員、學員和家長,他們都只在施政報告公布後得悉中心將會被拆卸,並用作設立公務員學院,我們對於政府處事手法極度不透明,從來沒有打算諮詢持份者,了解拆遷對他們的影響,對他們極不尊重的做法,表示憤怒。

搬遷引致學員適應困難

展亮技能中心的服務對象為不同類別殘疾人士,當中不不乏肢體殘疾、智障等學員。對他們而言,他們需要面對各種適應問題,包括交通障礙、地區適應、新環境轉變等,現時的中心鄰近港鐵觀塘站,學員能夠輕鬆往返中心參與培訓,假若中心被搬遷到其他地方,我們擔心當中的交通配套和環境會否為殘障學員帶來障礙。相反,公務員學院的主要培訓對象為公務員,對於選址條件的要求限制較少,政府強迫殘疾人士讓出地方,以遷就公務員的培訓,明顯於理不合。

展亮技能訓練中心不遷不拆

我們現邀請不同團體/組織及個人聯署支持我們,強烈要求政府原址保留觀塘展亮技能訓練中心,政府應該重新考慮以其他「政府、機構或社區」用地設立公務員學院,避免殘疾學員受到影響。聯署名單將會於日後行動轉交政府當局,如對聯署內容有任何查詢,請致電2613-9200與張超雄議員辦事處職員葉健強先生聯絡。

聯署截止日期: 2018年10月24日(中午12時)

發起團體﹕
(排名不分先後)

推動特殊教育政策及立法聯盟
自強協會
張超雄立法會議員辦事處
楊岳橋立法會議員辦事處
郭家麒立法會議員辦事處
郭榮鏗立法會議員辦事處
陳淑莊立法會議員辦事處
譚文豪立法會議員辦事處
邵家臻立法會議員辦事處

【港甲打吡】南華愉園四年後再會 「文明能壓碎,情懷不衰」

$
0
0

(獨媒特約報導)香港甲組足球聯賽下午在黃大仙蒲崗村道公園上演「天王山之戰」,昔日班霸南華迎來爭取升班港超聯的愉園,超過三百名球迷入場。南華雖然最後三球不敵愉園,但雙方的職員、球員和球迷不但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更沒有忘記球隊昔日的歷史;「文明能壓碎,情懷不衰」,莫過於此。

IMG_3393

百年老店南華在前季自降甲組,前立法會議員林大輝繼任足球部主任。無巧不成話,林大輝同曾擔任愉園足主。而愉園在2014年降班後一度連降兩級,當時更捲入打假波醜聞,但球隊在前季開始反彈,先後拿下丙組及乙組聯賽冠軍,今季擴軍劍指港超聯席位。賽前被看低一線的南華在上半場有不少攻勢,但在下半場被愉園連下三城,分別由袁世傑、安度美斯及馬希卡歷各入一球,取得開季六連勝。

IMG_3459

李志豪:難免有些感觸

愉園今季不但坐擁三名外援,更有多名前港超聯球員包括陳立明、李志豪和鄭禮騫。後兩者均曾效力南華,李志豪曾是南華的「生招牌」,今日遇上老東家,「虎哥」表示心態其實和平時一樣,但踢了南華多年難免有些感觸。「南華高層、球員都唔同哂,依加都算係新開始吧。」有記者問到愉園一旦升班,李志豪會否再戰港超聯,「今日唔知聽日事,再講吧。」

IMG_3364

前季自降甲組的南華今季續由潘耀焯領軍,他曾效力愉園長達11年。潘耀焯在賽後表示,沒有特別感受,強調足球是各為其主及全力爭取成績。「你要我講,就係想愉園無咁容易贏吧,我哋上半場其實係成功。」南華上季成功在港甲護級,潘耀焯希望球隊能培訓更多年輕球員,但要在青訓及成績中作平衡便有點難度,「以前的香港隊得一、兩個鬼,今日的香港隊得一、兩個華人,真係要反思一下點解會咁。」

IMG_3469

岑國培:無南華無今日嘅我

愉園則由岑國培任主帥,他在南華渡過了長達14個年頭,「對南華,其實踢東方時都對過啦」。岑國培對獨媒稱,自己在上星期時已有特別的「感覺」,「我會諗,希望愉園贏定南華贏呢?」他重申南華是最喜愛和栽培自己的球隊,「無南華無今日嘅我」。他讚揚南華今場的鬥志和團隊精神都是一流,「嗯,有昔日的精神吧,係我鍾意的南華,都俾咗不少壓力我哋。」

四年前開始接掌愉園,岑國培表示,球隊除了旗幟鮮明要由丙組回升港超聯,苦心裁培年輕球員同樣是球隊的主旨,希望每年都能提攜1999年出生的年輕球員加入球隊。「你話年輕球員,其實好多球會都有,但質素同經驗就係問題,如果沒經過預備組同有上場機會,上到港超都唔會踢得耐的。」

IMG_3448
右為郭裕洪

昔日愉園重臣 郭裕洪看得很「化」

「呢場應該擺大球場啦,屌。」在南華的球員名單上,還有昔日愉園重臣、43歲的中場郭裕洪。他曾效力愉園長達12年,今天倒戈相向,同樣表示沒有特別感受,「隔咗咁多年,以前就真係倒戈啦,現在只係業餘心態吧」。

「如果南華要升,一定要好強大咁升上去,焦點嚟嫁嘛。」郭裕洪因為右腳受傷,今場沒有上場,但對愉園大灑金錢感到開心,衷心祝福對方盡快重返港超。他慨嘆球壇現時沒有新血,指昔日每隊都有青年軍,但現在的港隊卻是入籍球員當道,「想要成績咪要用(入籍球員)囉,但係咪真係要咁呢。」

IMG_3411

被問到效力愉園時最難忘的事情,郭裕洪表示,永遠忘不了18歲時第一次上陣對聲控通,「第一次落場就入球,夫復何求?」但他卻看得很「化」,從前的球衣一件都沒有儲下來,「都唔會著出街,儲乜鬼呢,踢過咪得囉。」

雙方球迷更特別印製了場刊,紀念這場事隔四年後再碰頭的賽事,未開場前已全部派完。

IMG_3445

念念不忘蔣世豪 「青島啤」球迷期待東山再起

時代巨輪一轉又已十多年,愉園獲得商人陳志實入主大搞,但球迷沒有忘記昔日的愉園。身穿愉園印有「青島啤」贊助廣告球衣的劉先生在觀眾席上份外耀眼,他表示自2002年起喜歡愉園,原因十分簡單,因為「蔣世豪好好波」。身上這件「青島啤」在旺角奶路臣街的興發所買,但今天亦已作古,「我記得,當年佩迪里都係著呢件。」

IMG_3362

「見到郭裕洪四十幾歲都仲咁勁,仲想點。」劉先生自言,對愉園是又愛又恨,愛的是有幸見證蔣世豪和郭裕洪等黃金一代,恨的是鄺曉明將愉園弄得一塌糊塗。但足球終究是歡笑多於唏噓,劉先生今季已多次入場支持愉園,他希望球隊能重返港超,「不過,唔好用那麼多外援球員,註六出四唔掂,久而久之足總就唔願搞青訓。」

難怪說,世間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

記者:麥馬高

【九西補選】民主派聯合造勢 李卓人:背水一戰,我哋許勝不許敗

$
0
0

(獨媒特約報導)多個民主派議員與地區組織今午於石峽尾聯合亮相,支持出戰立法會九龍西補選的李卓人。出席者包括劉小麗、梁國雄、施德來、黃之鋒、毛孟靜等,期間他們輪流發言,呼籲市民投票支持李卓人,並高喊「為下一代背水一戰」、「人人撐阿人」等口號。

李卓人提到特首林鄭月娥自稱與劉德華同遭受網絡欺凌的言論,他斥責林鄭正是透過制度暴力欺凌劉小麗,香港人亦被政府欺凌多年。《金融時報》亞洲新聞編輯馬凱被港府拒續簽證時,林鄭曾言「自由無絕對」、「自由都會受限制」,李認為這反映香港的未來非常堪憂,是次補選乃兩個陣營的對決,有著關鍵性作用,「我哋許勝不許敗」。

前立法會議員梁國雄提及馮檢基參選一事,他指自己至今仍視馮為朋友,但完全不同意他的做法。他直斥馮檢基不應參選,質疑如果馮參選是為了表達對民主派不夠民主的不滿,何以又不為政府DQ參選人一事發聲,「你馮檢基有無講過DQ係仆街?」期間他高呼「一票不投馮檢基」的口號。同時,他點名批評黃毓民呼籲支持者不要投票的做法,斥此舉有如「捉老鼠入米缸」,「如果你肯用鬧民主派十分一嘅力去鬧共產黨,我都多謝你呀!」

IMG_0317
(左起)民協副主席何啟明、主席施德來

民協主席施德來及副主席何啟明亦有前來為李卓人助選,他們表示民主派應該團結一致、集中票源支持李卓人。雖然不少街坊的投票意向仍未明朗,但他們「期望街坊可以跟從民協嘅決定」,希望馮檢基能體諒民協的做法。施德來指出,雖然馮檢基已退出民協,但在房署外判、反加租等議題上仍有合作,他亦希望雙方能繼續保持合作關係。

被問及民主派的勝算如何,李卓人認為只要大家願意團結,並且能夠保住姚松炎上次補選的得票,民主派就有機會勝出。他希望大家不要被無力感淹沒,因為投票是為了下一代著想,而投白票只會便宜了保皇黨。他同時表示希望劉小麗2020年繼續參選,並能重獲被選舉權。

參選九龍西補選的還有陳凱欣、伍廸希和曾麗文。

IMG_0321

記者:湯偉圓

「抗議鄭匪有權用盡 校董選舉專權不公」— 一群嶺南學生就校董選舉不公之公開聲明

$
0
0

抗議鄭匪有權用盡 校董選舉專權不公
哀我嶺南染紅腐朽 傀儡敗類大權盡握

致嶺南大學校董會主席歐陽伯權、鄭國漢教授及各位校董會成員:

我們是一群關心嶺南發展的學生,今天發起請願行動,是因為對近日校董選舉乃至在過去一年校方的施政感到憤怒及失望。

本來我校校董會的組成已是將勢力傾斜於權貴,漠視民主精神,與「員生共治」的理想背道而馳。現時校董會33名成員,高達 25名校董都是由行政長官直接或間接委任。加上校長副校長二席,可以說校董會共27人,即超過八成的校董都是代表權貴,同時代表今日港府極權的意志。

雖然校董會尚有6席由民主選舉產生,全體教職員可以直選3席、教務會議可以互選2席,以及由學生會會長擔任唯一一席代表學生的學生校董。但在今年學生幹事會缺庒,來年亦未知學生會會否從缺,校董會中沒有學生校董的情況下,鄭國漢卻有權用盡,在教務會互選的校董中安插自己勢力。在兩星期前,鄭國漢和莫家豪聯名提名了2個教務會互選校董的候選人,而據悉其中1人已成功當選。

鄭國漢既是校董,也是教務會主席,亦僭越了校長一職,本來應該公正嚴明地主持校務會的他,卻毫不避嫌在會內選舉提名了2名候選人,其中一人更是校長辦公室之要員,可謂嚴重影響選舉公正性。鄭國漢濫權若斯,企圖扼殺異見,安插親信,其心可昭。所幸教務會互選所選出之兩席校董尚有一席不是由鄭,莫二人提名,否則所謂的民主選舉與鄭國漢委任無異。

去年十月,學生自發組織嶺事館就何君堯「殺無赦」事件發起連串聯署、示威、論壇等以作出抗議,希望校董會會聆聽學生聲音。怎料時至今天,校董會給予的學生答覆仍僅是「大學已在不同場合回應同學相關查詢,現時沒有其他補充。」,亦即「殺無赦」論僅為何君堯工餘言論,與嶺大無關亦不會追究,就連鄭國漢教授亦曾向明報指「唔係好覺得校方有正式調查過(何君堯殺無赦論)事件」。

在過去一年,校方不斷利用不同行政手段收窄學生自由。例如在去年民主牆風波中,校方曾以「風頭火勢、為免民主牆再現具爭議性的字句」,要求與學生會「共同管理民主牆」。而在嶺事館針對何君堯「殺無赦」言論的示威中,校方曾以布製橫額「有安全隱憂」為由,強行拆除示威標語。在今年暑假,校方又謂「為確保校園資源被有效運用」,阻撓嶺南勞工關注組舉辦活動,甚至要脅出借活動室以協辦活動的同學,暗示如果同學堅持向關注組提供場地,學校有權收回他們活動室。從不同事件當中,可見校方藉行政理由行兇,借此剝奪同學應有權利。由以上林林總總的事件中,均足以反映校方無意聽從學生訴求。

今年是對我校重要的一年,因為部份校董席位會被重新委任。我們未知校董會會否聽從學生訴求,向行政長官溝通,反對何君堯、陳曼琪等人繼續成為我校校董。但正如上年嶺事館所言,在今日腐壞不堪的大學條例制度底下 ,即使撤走一個何君堯 ,仍然會有下一個政權的白手套。例如今天我們得悉消息,知道在早前土地大辯論中歪言迎合權貴,背叛學術操守, 指「高爾夫球場有高度歷史價值故不應回收」的劉智鵬教授已經被教職員選為新一任的校董。一個又一個不識教育、不為公的的權貴傀儡當上校董,反映的就是大學條例的落後以及香港的禮樂崩壞。

因此我們要求
校方兌現承諾,交待檢討修改《嶺南大學條例》的進度
校方表態,善用大學與行政長官之溝通機制對何君堯續任提出反對
透明校董遴選

希望校方能正視我們的訴求,並作正式書面回覆,不要辜負嶺南同學的期望。

行動發起人:
潘嘉傑(文研三)
蕭翠萍(文研四)
陳穎茵(工管一)
陳錦而(翻譯一)
何紹軒(社科三)

二零一八年十月二十一日

《Bad Samaritan》:為別人放棄人生 真的可以嗎?

$
0
0

劇情片之所以吸引皆因影片依仗角色的演技﹑對白和氣氛支撐,而非利用一幕幕令人眼花撩亂的CG場景作重心。美國恐怖劇情電影《Bad Samaritan》集中描寫人類直面罪惡時的心理矛盾,惡趣味十足。

一個在餐廳外當代客泊車的年輕男孩,和自己的朋友合夥,利用客人車上的GPS記錄到客人家裡盜竊。本以為自己是宇宙最聰明的犯罪者,沒想到踢到鐵板,遇上真正奸狡險惡的連環殺人犯。一次在闖進陌生客人的家後,一時的好奇心,打開了潘朵拉的大門,男孩驚見一個女孩被鎖在椅子上,明白自己是遇到了非法禁錮的受害者。本想救出女孩,卻又猶豫膽怯了。

看到這裡,或許有觀眾會想:不就是那一套嘛,男主角逃跑後醒悟了,人品爆發勇救女孩,打敗殺人魔,故事便HAPPY ENDING完結了。幸好故事朝著另一個方向奔走,男孩要求朋友一同合作,朋友愛理不理。轉向警方求助,卻被殺人魔巧妙地化解。高智商的變態犯罪者並未有立馬殺了知曉秘密的男孩,卻想著用另一種方式玩弄他。先是導致男孩與女友在一種難堪的狀態下分手﹑讓他失去工作﹑害他的父母被上司解僱﹑殺害他的好友,再把女友弄至重傷,男孩就此成為一個神憎鬼厭的壞人。把一個人的事業﹑愛情﹑家庭﹑友誼通通摧毀,顯然不單要抓捕男孩的肉體,更要把男孩的靈魂玩弄在掌中。

劇情發展至此,男孩憑著一股熱血﹑少年人的正義感﹑對世事還存有的天真,試圖拯救女孩。在這部份上,男孩不放棄的原因略為薄弱,導演若能在這方面花少許功夫會令故事更豐滿。但亦不禁令人聯想,若直面這樣的危機,那濃濃的內疚感淹沒過來時,是選擇放棄拯救一條生命,還是拯救自己的人生?若成功拯救了女孩的生命後,卻要面對著支離破碎的人生,可如何自處?救人則害己,光想像就有種頭皮發麻的感覺。

【放開塊靚地】誰扣起了300公頃官地儲備?

$
0
0

文:夏至

家住天水圍,細細個就望著濕地公園旁邊大片荒地,長年圍著鐵絲網,面積達數十萬呎,隨時夠起多兩條屋邨。不過,天水圍早年缺的是社區設施,尤其是天北,兒時附近連足球場都沒有,小朋友需要「爆入」政府圍起的爛地踢波,而這塊地唔同年代曾聽說過不同的發展計劃,有人話要用來起天水圍醫院、有話起公園、也聽說過要做平民「大笪地」,但結果以上種種都無發生到。荒地曬了十幾年太陽之後,最近賣了給地產商起豪宅。

這幾年在灣仔工作,就常常經過謝斐道舊灣仔警署對面的一幅政府土地,18,000呎,丟空至少五、六年,後來開始堆放鐵馬水馬。雨傘時見到,格外不忿——為什麼屬於公眾的土地資源,長年被佔用來放一些對付市民的工具?鐵馬有必要用咁大塊地來放嗎?政府又打算將幅地攤到什麼時候?

類似的政府土地,全港約有5,800公頃,在長遠規劃落實前,多以短期批租或臨時撥用的方式供私人公司或政府部門使用。但亦有好多案例是短租變長租、一臨就臨時了十幾二十年。無論是批租撥用的條款和機制、土地使用狀態、相關規劃進展如何,資訊都相當不透明。上年土地供應專責小組開展內部討論時,曾經將這類用地列作可考慮的土地供應選項;今年正式公眾諮詢時卻以「會持續檢視」為由將選項DQ了,不再進一步公開資訊讓市民選擇。

但從日常生活到考察所見,我們相信這批土地肯定未盡其用,於是展開「隱藏選項:香港臨時使用及閒置官地研究」,透過地圖工具逐塊檢視相關土地的狀況,找到至少300公頃的「未善用官地」。這些土地大多位於現有社區內,全部有道路接駁,目前只被低效使用,如做臨時停車場、物資堆放等,甚至是空置,不需任何收地成本就可發展。

咁便利的土地資源,為何無拎出來用?除了特首林鄭刻意製造「缺地」假象、欺騙市民支持填海,另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政府各部門推搪失責。

像我們在東隧港島區出口旁,便找到一幅2.35公頃(約25萬平方呎)的官地,市政局年代已規劃了做鰂魚涌公園二期發展,其後接手的康文署也打算2004年動工。然而,1995年起該地就以臨時撥地方式先後批予警務處、食環署和水務署,用作汽車扣留及驗車中心、臨時車房和維修站等。到康文署想拿回土地建公園時,各部門卻遲遲不願遷出。水務署由2009拖到2014年才把地交還,警務處及食環署更至今未有具體搬遷計劃!即使東區區議會八年前已通過在柴灣興建綜合大樓重置該批設施,發展局仍歎慢板,打算明年才向財委會申請撥款。

我們又發現大批「短期租約」用地其實長期租予私人公司經營收費停車場,有36幅土地、共24.5公頃的露天停車場更續租逾20年以上。既然長年有泊位需求,為何不興建多層停車場然後釋放相關用地?

我們於是追索其中一個續租28年、位於筲箕灣道及興民街的個案。原來東區區議員自2015年已要求在該處改建多層停車場,但政府部門之間互相卸責。地政總署指如屬長遠設施用地,須由規劃署及運輸署作評估研究;規劃署就說提供運輸設施是運輸署的管轄範疇,改劃多層停車場需要運輸署「有意向」;但運輸署只表示會檢視區內泊位問題,結果令多層停車場訴求一再落空。

更不公平的是南區深灣九號旁一幅「短期租約」用地,面積達35,500呎,自1986年起就租予深灣遊艇俱樂部,上面設有三個網球場和一個籃球場。該用地原規劃作「休憩」及「政府、機構或社區」用地,但遊艇會只開放予會員進入,該籃球場更寧願荒廢多年都不讓公眾使用。地政總署僅稱「沒有條款要求承租人開放康樂設施給予公衆使用」,南區區議會雖於2015年通過收回籃球場用地、由康文署改建兒童遊樂場,惟至今因路權問題遲遲未能開展工程。

研究「未善用官地」的意義,不只是多找出300公頃的潛在供應,亦揭示了政府失當的土地使用和分配方式。由於政府拒絕開放資訊,研究面臨多重限制,對「未善用官地」的定義亦採取了非常保守的篩選條件,實際因部門敷衍失責、欠缺長遠規劃而浪費的土地資源肯定更多。當政府自己都未點算同善用手上的土地,又有何理據向市民推銷耗費巨額環境和財政成本的移山填海計劃?

香港公投:被封存的香港歷史

$
0
0

我們研究團隊在英國國家檔案館(The National Archives)中,找到一份名為《香港公投》(Hong Kong: Referendum)(註一)的解密檔案,時任港同盟主席的李柱銘一度打算在立法局動議,表決是否就彭定康1995年政改方案進行一場全港公投(玩鋪勁),讓市民表達是否支持香港進一步民主化的集體意志。

(問過馬丁,他說基本上已經忘記有件咁既事,都是檔案最有記醒。)

後來的發展大家都知道:公投議案告吹。那檔案裡還有告訴了什麼?沒有。因為這份《香港公投》整份有6份文件(folio)連同附件,但當中4份則以「影響外交關係」 (Exemption 27(1))為由將大部分內容抽起,結果無法得知當時公投議案無疾而終的原因,例如是否有中方因素考慮被迫告吹?港英政府當時如何介入事件?可能香港歷史從來都是這樣不明不白。

無法得悉這場「公投運動」(如有)胎死腹中的原因,皆因各個部門可以根據《資訊自由法》下的豁免條款,將部分檔案內容抽起而豁免廿多年後正式公開,例如:

同類被「暫時扣起」(temporarily retained)亦見於其他最新公布的解密檔案。這類檔案因不同理由被強行扣起的現象相當普遍,而且大多舉出的理由是「有行政上需要」或「載有敏感資訊」。被扣起的檔案往往牽涉決定香港重大發展的議題,直接窒礙香港人了解過去歷史重大時刻。

除了這些「暫時扣起」的檔案外,政府部門亦會將部分解密檔案的重要內容塗黑(Blackened),例如其中一份1987年檢視香港代議政制的檔案(註二),當中整整三版紙內容全部被塗黑。

第三類便是部門強行整份「封鎖」(closed)的檔案,這些檔案本身已過檔案法訂下的封存年期,但相關部門在檢視檔案後決定加碼,將相關檔案「封鎖」年期延長,相當一部分甚至去到2049年,意味即使香港「五十年不變」的年限已完,香港人仍然無從窺探這些檔案真貌。

為了揭露這些被扣起、塗黑、封鎖的密檔,我們 香港前途研究計劃 Decoding Hong Kong's History 研究團隊過去一年開始引用《資訊自由法》上訴(俗稱「FOI request」),要求英國國家檔案館公開。

過去工作主要集中封鎖至2049年的密檔,我們下一步全面檢視這些不同程度冰封的密檔數目及類目,繼而透過FOI request向相關部門「追債」,還香港人了解香港重大歷史的知情權,讓更多歷史檔案可以早日重見天日。

註一:FCO 40/3579 Hong Kong: Referendum (Courtesy to The National Archives)
註二:FCO 40/2396 Review of Representative Government (Courtesy to The National Archives)


有種疲憊,是因為無法想像未來 — 記坦桑尼亞 Nduta 難民營

$
0
0

【本文所有圖片:高仲明/樂施會義務攝影師】

上文談到,坦桑尼亞某程度上,都是一個自顧不暇的國家,但已是周邊國家難民的樂土。

西部邊陲,被遺忘的角落,有三十萬難民等待援助。

我們從最接近的機場,驅車五小時才到難民營;沿路的紅土高原,旱季不能耕種,地廣人稀,很多村落缺水缺電,還要照顧二十五萬布隆迪難民與六萬剛果難民,重責就落到國際救援組織身上。

也許大家會問,布隆迪的種族衝突不是廿多年前的事嗎?還未平息嗎?

新一波難民潮2015年開始,這次肇因主要不是種族仇殺,而是政治逼害。做滿兩任的總統恩富倫齊扎競逐連任,聲稱合法合憲,引發反對派抗爭;聯合國讉責當地施行酷刑、暗殺、法外處決,高峰期有三十五萬難民逃到坦桑尼亞。

我們在難民營遇到二十七歲的 Jacques,「資深難民」他當之無愧。Jacques 的人生,大部分在難民營渡過。兒時因家鄉種族屠殺,父母帶他避禍,2010年局勢緩和,重回故土,新生活在望,怎料五年後他又回到難民營。

Jacques 說,布隆迪的執政黨逼年輕人入黨成為武裝民兵,會配槍,要你向反對派勸降,若然拒絕就逼你大開殺戒。

來回地獄又折返人間,Jacques 在難民營參加了樂施會辦的種植班;他的夢想是做一個好農夫;他認為,這裏的人耕種不夠認真,他深信自己務農,可以改變命運。

他眼神堅定,夢想亦卑微貼地,不過,難民營無地耕種,如何圓夢?

Jacques 說,他看不到出路。

我問他何處是家,他苦笑一下,說布隆迪是他的家,但一天現任總統與他黨羽掌權,他都不會踏足故土。

半輩子活在難民營,這裏的生活,有什麼美好回憶?Jacques 說,他喜歡這裏的平靜。他已經在難民營裏結婚生子。


攝影:高仲明/樂施會義務攝影師

探訪難民營之前,樂施會人員已多番提示:這不是你想像中的難民營,沒有密集營房,有的是森林和原野。

坦桑尼亞政府待難民不薄,這裏有的是土地,幾片山頭劃作難民營,佔地甚廣。我們到訪的Nduta 營地,有一片大森林,驅車繞一圈需時半小時。難民初時住在帳篷中,時日一長,自己燒磚建平房,門前有空地可以種少量蔬菜。難民營也沒有圍牆,難民可以偷偷出外撿拾柴薪,甚至幫附近村民打工種田。若非營內滿是救援組織的標記,你會以為這是一條較為人多的村落。

去年八月,在反對派杯葛選舉下連任的布隆迪總統恩富倫齊扎,親臨難民營試圖說服難民回國;坦桑尼亞亦隨即關閉邊境,不再接收難民,開始自願遣返計劃,到2018年八月,已有萬多人遣返,四萬人登記輪候中,剩下廿多萬難民有些舉旗不定,有些堅拒回國。

其中一位難民對我們說,不能信任恩富倫齊扎,因為一切亂局他是始作俑者。恩富倫齊扎的身份也很特別,多年前他曾經在這裏的難民營待過,徵集義士、組織遊擊隊奪取政權,今天身份逆轉,他深明一幫反對派聚集於邊境不遠的難民營,乃計時炸彈。

其中一位表明不會回國的,是35歲的寡婦 Niyela,她帶着五個孩子走難。Niyela 身型瘦削,滿臉愁容,我們透過兩重翻譯訪問,她全程沒半絲笑容。她是胡圖族人,而非較弱勢的圖西族;她說逃難是因為一位姐妹嫁了一位圖西族人,結果雙雙被殺,她收養的姨娚也因為有圖西族血統,生命受威脅,她只好帶同自己四個仔女,一齊逃難。


Niyela 與她的子女們【攝影:高仲明/樂施會義務攝影師】

難民的食物,由聯合國的世界糧食計劃署統籌分發,但因為資金不足,去年只及營養標準約七成。Niyela 為免孩子捱餓,忍痛賣了逃難時帶在身邊的一部單車,用錢買食物。她全屋最值錢的東西,是早些時她到森林裏收集的柴薪;煮食要生火,一燒就化成炊煙的柴枝,乃難民的寶貝。

我們問 Niyela,若有一天要離開難民營,有什麼最寶貴的一定會帶走?

Niyela 說,她一無所有,最寶貴的,就是她的子女。

這片被世界遺忘的角落,廿多萬人,無聲地等,志願組織能做什麼?他們提供補充糧食、鋪設水利工程、解決食水衛生,又在營裏組織訓練班,教他們修理摩托車、教他們種植新知,務求他們在無止境等待的日子,有一技旁身,不會虛耗光陰,重燃希望。

近月來,情況慢慢起變化。坦桑尼亞政府催谷難民回國的態度漸趨強硬,例如加強管理難民營,阻撓難民去附近森林斬柴、禁止難民外出工作;往日難民營內外有市集,難民可以做小買賣,賺點外快或補充糧食,現在市集次數大減;政府亦禁止志願組織用派發現金方式濟助單親家庭或病弱的難民。種種措施,限制物資的流通,難民生活可能愈來愈艱困,目的就是要減少難民留下的誘因,選擇自願遣返。

堅持留下來的人,不幸的故事還有很多。

有一個家庭,本來已經自願遣返回鄉,卻發現田地已被侵佔,無法生存,只好重返難民營,但接受遣返後會失去難民身份,無資格取得任何援助,以後只能依靠親友接濟。

一位女士逃難時,和十五歲的女兒失散了,她一直尋找女兒蹤影,不願離開。

是去是留,很多人害怕公然談論,他們說,布隆迪政府在難民營布滿耳目,縱使身在外國,也恐防被老大哥盯上。

有種顛簸,不是三餐不繼,而是無處容身、漂泊徬徨;有種疲憊,不是坐困愁城,而是無法想像未來,又不能免於恐懼。

從難民營走出來,我仍惦記着孩子們天真的笑臉,他們還未知道成年人的險惡世界,他們在等待一個正常的童年。


【攝影:高仲明/樂施會義務攝影師】

*** *** ***

坦桑尼亞行之六

本文原刊於《信報》,略有修改。

獅子山下

$
0
0

港台31,星期日晚播出新一輯《獅子山下》,將銅鑼灣書店五人失蹤事件,其中之一的林榮基故事重演。

最令我覺得恐怖的,並非劇中真實內容,而是坊間紛紛表示港台十分「大膽」、「勇敢」……

當大家說真話都需要勇氣的時候,香港還有希望嗎?

堂堂國際刑警組織主席,孟宏偉返中國之後也會失蹤,他的妻子在法國報案,完全是緣木求魚,難道希望法國政府派軍隊去中國營救?

除了聯合國, INTERPOL 就是全球最大的國際跨政府組織,中國加入之後,只管政治不顧罪行,踢走了台灣,所以才發生年初一個香港青年帶女朋友去台灣下毒手,皮喼藏屍證據確鑿但也不能控告謀殺的荒謬事情。

國際刑警主席尚且自身難保,香港竟然還有傻人相信什麼警務處長、保安局局長,有能力調查銅鑼灣書店事件。

白恩逢之家籌旗(下):同志移工爭平權 「這便是我,沒必要隱藏。」

$
0
0

Filipino Lesbians Organization 主席 Ivan Delfin,是一名跨性別男子。

(獨媒特約報道)上文提到白恩逢之家籌旗活動中播映的《T婆工廠》,記述2004年尾台灣飛盟關廠案, 一班台灣移工如何對抗制度剝削的真實故事。反觀香港,一班移工所遭受不公平對待甚至受虐,及在居留期限的制度下面對的艱鉅問題,而白恩逢之家便成為他們的後盾。但在缺乏政府的支援下,團體亦只能強撐下去。

本篇文章,我們會再從《T婆工廠》出發,過今次會把焦點放在另一個議題上-香港的外傭同志。

性小眾短暫實踐性別展演的自由

《T婆工廠》中,不難看到一班台灣移工的抗爭過程中,彼此之間展現的親密關係。雖然在不自主的制度下看似絕望,但移工們親厚、猶如家人般的感情卻讓他們默默堅守下去、互相扶持——他們就是彼此的家人。

41550818_10156396352280240_9151289768229732352_n
《T婆工廠》劇照

在抗爭者當中,有七對是同性情侶。在記錄片中,可以看到他們與一般情侶無異:同樣經歷暗戀、熱戀、爭執、對將來感到迷惘等。移工 Ellen 為見心上人一面而爬窗到宿舍,最終被舍監拉著耳朵,禁足一個月;又例如當他們談及情侶間的房事,也會互相取笑誰的聲音最大,因為他們是合宿在一間小型房間,大多只能用布當簾幕把床圍起來,再進行私密的事情。每次回憶起當初的往事,就像家人般的移工總會表現得十分喜悅。

不過甜蜜及溫馨的背後,在同性戀這個身份下,他們背負著多一重壓力。不論在他們國家還是台灣,同性戀同樣不被大眾接納。在菲律賓,他們會因同性戀這個身份而受到生命威脅,一些因宗教信仰而仇恨同性戀的人會傷害他們,所以家人一般都會反對同性戀。其中一位移工 Bing 一直擔心自己與伴侶的關係不被家人接受,畢竟家人亦希望她像一般女孩子談婚論嫁,為家族開枝散葉。不過另一位移工 Myra 鼓勵她說:「如果你們兩個可以證明自己的愛情,你媽媽一定會接受的」,「飛盟」抗爭時常用的口號「 人民若團結,就永遠不會被打敗」(the people united, will never be defeated)亦不斷提醒著 Bing。

photo_2018-10-22_09-41-09
《T婆工廠》劇照

回國後,不少情侶雖然跨越了台灣飛盟關廠案等考驗,但卻敵不過回國後的分離及身份責任等等。最終他們大多分開,有的更嫁給男性。

也許在他們的世界,從來無人給予他們權利發展一段長遠而穩定的同性感情,同性戀這段路不易走,但他們亦始終擁有了短暫實踐性別展演的自由,做回自己。

同一天空下 香港同志移工的遭遇

在香港,我們亦不難看到一對對移工情侶的身影,但背後卻蘊藏著不同的故事及他們希望表達的聲音,同樣地,他們亦不被大眾接納。

記者訪問了 Filipino Lesbians Organization 的主席 Ivan Delfin,他是跨性別男子。Ivan 原本在菲律賓是一名老師,但他指即使在該國當專業職業,薪金亦十分低微,不足以應付高昂物價。為了家庭,Ivan 來港工作已有14年,亦因同性戀者這個身份而經歷了許多不愉快的事情,例如被僱主要求以女性打扮示人及被僱主疏離。

Ivan 原先與第一位僱主就像朋友般的關係,有時候 Ivan 更會幫僱主按摩。然而僱主知道 Ivan 是同性戀者後,便漸漸疏遠 Ivan,甚至不再與他續約。他坦言這個轉變令他十分難過:「我們之間突然多了一條分界線。」不過,Ivan 從來也沒有刻意隱藏性向,他指:「這並不是什麼壞事,對他們亦無影響,我有做好自己的工作。」

同志移工:這便是我,沒必要隱藏

談到 Ivan 的祖國菲律賓,他指自己年約13歲時在學校被欺凌,同學也嘲笑他的男性裝扮,而家人亦不希望他成為同性戀者。不過即使不被家人及社會接納,他仍然選擇表現真我,「這便是我,沒必要隱藏。若果你也隱藏自己,又怎樣令人接受自己?」就是因為這份堅定的信念,最終 Ivan 亦獲得家人的接納。

不過在社會這一環,要得到接納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菲律賓是天主教國家,社會普遍不接受性小眾。Ivan 指在信徙眼中,這些性小眾就是惡魔,更甚的是一些人對同性戀憎惡(homophobia),會殺害或是傷害性小眾。然而菲律賓政府卻無政策措施保護他們,Ivan 表示,他與前女友亦曾經擔心過不能回國,回國或會被殺害。

photo_2018-10-22_09-41-19

同志平權路上 盼得到社會的接納

今時今日,Ivan 選擇發起組織,為香港移工及性小眾爭取權益。現時移工被政策剝削基本權利,當中包括「兩星期規定」(每年必須離港兩星期)、強制與僱主同住、不受最低工資法例保障等。

「我們在香港工作,同在香港的法律下,也是社區的一份子。希望社會亦能關注到我們的聲音。」Ivan 希望終有一天,不論在菲律賓或是香港,同性婚姻能合法化。

對於未來的盼望,Ivan 表示自己終有一天要回到菲律賓,他不可能永遠留在香港,而且他亦想念家人。他表示回國後亦不會放棄為性小眾爭取權益,「如果我唔做,無人會做。邊個會為你做?所以只能自己做。」他希望充權菲律賓同志社群,繼而推動當地平權抗爭,最終讓社會接納這群性小眾。

白恩逢之家籌旗(上):危難中尋找公義

記者:文海欣

RubberBand《Hours》:尋回他們音樂上的好風光

$
0
0

2008年,是RubberBand首張唱片《Apollo 18》面世後的第十個年頭,他們趁這時機,推出了以《Hours》為題的專輯。整張作品有關「時間」的概念性並不十分之強(RB其實也很少做真正的概念碟),直接跟主題相關的歌曲,可能只得《脫軌時刻》、《城市當代配樂團》、《阿發好風光》和《未來見》此四首;但通過音樂風格上的"connected",一些歌又能flashback到他們以往的創作之中(如洋溢巴西/南美熱情的《那一端》與多年前的《細街盃》),令交織著「從前」、「當下」、「未來」的時間線索,能更明顯地浮現了出來。

提神的《脫軌時刻》,流淌著Funk的血脈,其節奏帶著「衝擊之感」,RubberBand一開始就以令人能躍動的音樂,鼓勵大家跳出日常的運輸帶或生產線,「及時甦醒大步闖出新世界」。而在《脫軌時刻》的「熱身」過後,融入Gospel元素的《城市當代配樂團》,則把RB的舊作暗藏於歌詞之內(像第一句「伴奏過賽跑 叫你發力加速」,就跟《成長說明書》或是它的MV有關;第三句「伴奏過結婚 成長中的感觸」,指的可能是《囍宴樂隊》等等),回顧了過往,給聽眾特別是熟悉RB的歌迷,留下了窩心的印記。而Bass突出的《阿發好風光》,巧妙借用「人頭馬一開,好事自然來」的廣告語,象徵了香港80年代至90年代初的黃金歲月;聽這首的編曲,也特意於描述阿發當年好風光的部分,讓調子舒爽、有Trumpet繽紛地出現來潤色,可到了阿發好景已逝,並寓意香港不再如前的時候,音樂也仿如暗沉了下來,而電結他的點綴,亦是有著「無力」、沮喪的感覺。

在乍聽之下,《那一端》是一首很歡快的作品,但RubberBand以帶著森巴熱情般的曲調包裝,實質卻唱出了巴西、南美當地、乃至第三世界和其它地區貧窮人口的生活慘況,和貧富懸殊、勞力被剝削等問題。而編曲生猛、於「狼煙吹起」時相應地更重拳出擊的《動物兇猛》,又涉及到了人類對動物的虐待,及大自然終有一日會對人類進行報復!RubberBand一向創作出的不少歌曲,都具有較宏觀的視野,或是能對社會的變化、時世的崩壞作出回應。像6號在主歌中改用失落的語氣所演繹的《發麻》,感歎了商業化社會裏,人們對生活,乃至愈來愈多出現的現實荒謬劇情,都漸漸產生了麻木之感;此首能聯繫到近年香港一系列荒誕事件(人大釋法、議員被DQ等)的歌,希望借著有如山河氣勢般的音樂,能喚醒大家的知覺,「即使荒誕 你別任傷口結疤;即使可笑 別太快睇化」。

而偏柔的《你會有一天學會面對》,被放於幾首較具power的作品後面,起到緩衝之作用,且又因前一曲《發麻》有「降溫」般的Outro過渡,令到它們之間的銜接顯得自然;此首化解愁懷、看破生死的《你會有一天學會面對》,音樂帶點傷感但又有暖意,它後段(3分17秒處開始)及跟著的過門編曲,如雙手鬆開,蝴蝶從中飛出,讓傷痛過的靈魂,不再畏寒。遞升式的《未來見》,雖然鋪排仍是那般模式、沒有要標新立異,可它的旋律本身就已足夠動人,釋放的情感也是很具感染力,再搭配"HeHe"味濃、有著與摯友從前和現在之關係對比的MV「服用」,更能夠使到大家感觸萬千。最後昂首的《逆流之歌》,就像是RubberBand版本的《敢愛敢做》(Nothing's Gonna Stop Us Now),如此陽光、勵志之風格的作品,可謂是屬於他們的拿手菜式之一。

回到前面所說過的,新舊歌曲能相互地"connected",由另一個角度去看,你也可認為新碟內的RubberBand基本上沒有突破、徘徊不前;不過我們都知道RB一開始出唱片時的起點已是頗高,能keep到水準的新作,也代表著於橫向比較下,它們仍是有一定優勢。這張《Hours》依然承繼著RubberBand過往唱片中,音樂元素豐富、題材多樣等「傳統」,且在不斷蕭條、「罐頭」歌曲還是充斥的當下樂壇,它憑藉一首接一首優秀的、或能「擊中」人的作品,暫時地「恢復」了我們,那漸漸已發麻的聽覺。

推薦:動物兇猛、未來見
評分:7.7/10

原文刊在作者網誌

將軍澳海濱長廊啟用四年爛三次 街坊無得揀焗用

$
0
0

(獨媒特約報導)上月颱風山竹吹襲香港,各區多個設施損壞。其中將軍澳海濱長廊遭遇「小海嘯」,海水倒灌浸沒長廊,石躉沖上岸撞毀欄杆,地面百歲磚被湧浪捲起四散。

一個月後,大部份設施仍未修復,一截單車徑斷裂,但不少市民已經在爛地旁邊跑步、散步。25年將軍澳居民Billy說,對將軍澳南新建的私人住宅居民而言,海濱長廊是他們唯一的公共空間,只能繼續在這片爛地上休憩。

西貢區議員張美雄指,長廊自2013年啟用四年以來,三次遭颱風損毀的設施均是一樣,促政府部門重新規劃。

IMG_7596

根據2016年中期人口調查,西貢區人口有46萬1千,當中將軍澳新市鎮人口為39萬8千。全港12個新市鎮當中,將軍澳人口僅次於屯門(約48萬)、沙田(約45萬)。Billy和我步出港鐵將軍澳站,向南方一直走,他說,2015年後這裏一下子有5、6個私人屋苑入伙。當我們橫過寶邑路後,便身處將軍澳南一眾私樓之中。將軍澳南12塊住宅土地由6間發展商瓜分,合共提供7,803個單位,新地、會德豐各佔4塊地皮。

螢幕快照 2018-10-22 上午10.34.41
將軍澳海濱長廊是鄰近多個新屋苑的公共休憩空間

「不過,這裏只有一個公共空間,就是海濱長廊。我有朋友在這裏上班,每次到來和他吃飯,總感覺這一帶非常焗促,密密麻麻都是樓宇。」Billy並非住在將軍澳南,他住在寶琳北路的康盛花園,那是將軍澳新市鎮少數不是建於填海地上的住宅。他自言成長歲月中看將軍澳一再填海。從2012年天晉第一期落成,直到他大學畢業的那年,將軍澳南從填海地變成私樓區。

IMG_2677
從長廊望向將軍澳南屋苑群

耗資2億興建,全長3.2公里的將軍澳海濱長廊在2013年開放公眾使用,供居民散步,跑步和踏單車。然而2014年颱風「海鷗」和2017年「天鴿」吹襲後,不少欄杆、樹木被毀,當時已經引起網民質疑為「豆腐渣」工程。上月強颱風山竹吹襲,Billy從朋友打聽到當日本來是華懋的「Monterey」入伙日子,另一私樓「嘉悅」亦因水浸導致停水停電。

「我覺得規劃上,一來要重新審視將軍澳的抗災力,畢竟這裏絕大多數土地都是填海而來。二來是要反思像將軍澳南這種幾乎都是私樓,欠缺街道,欠缺公共空間的社區。海濱長廊更像是一條通道,儘管有個寵物公園,但佔地不大。例如坑口有單車館、公園、體育館,有些屋邨商場,價格相宜,社區設施種類較豐富,也見到有分工。這比較貼近我心目中的社區想像。」Billy說。

IMG_7604

西貢區區議員張美雄形容山竹吹襲一個月後,市民在並未復修的海濱長廊上跑步是「與損壞設施共融」,他說海濱長廊是將軍澳南唯一比較舒服的公共設施。

10月15日的西貢區議會舉行特別會議,政府各部門匯報颱風吹襲後設施損毀情況。張美雄指全體區議員都要求當局重新檢討海濱長廊的設計及物料,重建而非復修回原樣。「基本上三次颱風吹襲,壞的設施都一樣,百歲磚照樣被浪捲起,日出康城有幾段特別貼近海岸的長廊同樣每次都被損毀。我們需要考慮不僅僅是修復,而是怎樣才能杜絕下次天災導致嚴重破壞,例如是否繼續鋪磚?或者興建離岸防波堤,像避風塘一樣,防止長廊受風暴潮直接衝擊。」

44306268_113140549578609_5563771686882377728_n
西貢區議員張美雄

在區議會會議上,當局稱完整復修未有時間表,各政府部門僅表示會進行復修。張美雄表示,路政署將於11月起動工修路,但如果要檢討海濱長廊的設計,則要找土木工程拓展署。

他苦笑道,海濱長廊管理涉及數個部門,部門間容易各自為政。康文署管理將軍澳一段的長廊,而鄰近日出康城一段由路政署管理、土拓署負責工程。「就像塌樹,食環署只會處理根部完全斷裂的樹木,只要根部尚連結,我只能先找出哪個部門負責種那棵樹。」「我也不知道,原來樹木辦沒有權力協調部門之間處理塌樹。」

除了要補救海濱長廊不足以抵抗天災的問題,對於整個將軍澳南規劃,張美雄認為跟日出康城的情況相近。由於海邊地皮屬私人發展商,「居民只可以隨港鐵或發展商的時間表和商業因素走,冇say。」

2012年至今,共有6個發展商在將軍澳南興建私人屋苑,政府的公共設施僅有海濱長廊以及「中央大道海濱公園」。原為將軍澳南第66及68區地區休憩用地,今年4月康文署拋出新規劃方案,擬於公園增建兩層地下停車場,完工時間將由2023年延長至2030年。

「我覺得社區配套跟不上人口,現在西貢區人口已經接近50萬。而日出康城總共有13期,目前落成3期,第4期正在拆棚。2013年海濱長廊開放後,久久未有新的公共空間,即使鄰近有將軍澳單車館,但居民要走20分鐘路程。日出康城那邊同樣有一間足總興建的足球中心,但暫時未開放予公眾使用。」張美雄說,預計未來將軍澳新市鎮人口只會有增無減,但是設施一來不足,二來抗災力存疑,所以海濱長廊必須重新檢討設計。

IMG_7423

IMG_2692

記者:陳子雲

東大嶼人工島賣地收入方案比較

$
0
0

昨日有報導指有全國政協常委引述不具名專家估算,名為明日大嶼的東大嶼人工島填海項目可獲過萬億元的住宅賣地收入 [a],但兩份傳媒報導均引述我較早前的估算,該項目的住宅賣地總收入只有3600億元 [b],差別巨大,特此再詳細比較兩方案的分別,以供讀者參考。

下表一詳列兩方案的資料來源及計算方式比較。


表1a方案比較


表1b方案比較

兩方案有幾項參數的差別導致一方案蝕,另一方案賺。首先,島上發展住宅的土地面積若由35%上升至50%,可發展住宅的土地面積由600公頃上升至850公頃,但其他空間將因此而減少,與現時一般新發展區的三成土地作住宅用途不符。

第二,地積比率由5倍升至6倍,可令私樓樓面面積由9000萬平方尺升至1億5300萬平方尺,但建築密度變高,與現時新市鎮的3.5倍高出近倍(其實我的估算已經升至5倍,已經相當高)。

第三,由於住戶總數上限為40萬戶,增加發展面積令每戶平均尺數由750尺升至1275尺(公屋相同),戶戶變豪宅,售價倍升(估算如下),市民能否負擔?

第四,每尺地價估算的差別最大,我和謝議員均估算為每尺4000元[c],但該引述的專家估算為6000-8000元,相差一倍。三項參數倍大令虧蝕變大賺,賣地收入由3600億元變12240億元,估計這就是該引述專家的所謂過萬億元收入的計算。

然而,只要化為每單位平均售價,大家就知該估算是否合理。根據兩方案的估算,平均每單位售價由750萬元升至1785萬元,升幅接近1.5倍,首期4成將由300萬元升至714萬元,每月供款由16972元升至40394元,可負擔的家庭將會大減,換言之,東大嶼人工島不是為香港人而建,因為香港人大多不能負擔!

結論非常明顯,如果東大嶼人工島項目政府要有過萬億元賣地收入,市民就要繼續捱貴樓,其實即使該項目的賣地收入只有3600億元(項目需要虧蝕),市民在島上的置業負擔仍然不輕。

[a] 蘋果日報 (2018) 權貴發功力撐明日大嶼,林建岳「不填海賣地難維持低稅」,10月20日。
[b] 姚松炎 (2018) 東大嶼人工島項目將虧損5900億元,10月17日。
[c] 立場新聞 (2018) 力撐「明日大嶼」 謝偉詮指五成地建屋賣地可賺千億 惟新發展區建屋比例僅三成,10月15日。

廿五歲前打了十分工 嘆「唔想一生都做唔想做的事」(青年工海浮沉錄 二之下)

$
0
0

[草根.行動.媒體] 文:林紫蘇

系列序:https://wp.me/p2HdPx-436


四)在保險公司學懂:勞動不可無底線

說得出做得到,大學三年級,P真的沒有再做功輔班類的工作,她又去了勞工署找工作。在勞工署她看到一份觀塘保險公司私人助理的工作,只上半天班,早上九點至下午一點。「申請後老闆A叫我去面試,之後回我電話時,老闆A說想解僱原本做下午班那個職員,問我想做上午還是下午。但到第二天她又打來說,老闆B,亦即大老闆,想見我,想我做全職,亦即是同時做兩個老闆的秘書。」

這份工作的狀況非常複雜。P笑言雖然她是一間大保險公司的區域總監的秘書,然而,她卻不是這間公司的僱員。事緣,這間保險公司是看級數,若僱員已升到總監級數,就會在他們的薪水裡面多一筆讓他們可以請私人秘書的錢,但他們若不要請人當秘書,也行,可以袋袋平安公司也無問題。有好多高層的職員,因不想自己在薪水中拿錢去請一個全職秘書,但又想有個跟頭跟尾的人,於是往往便合起來出一份薪水去請一個同時服侍數人的秘書。因此,像她這樣的秘書所簽的勞工合約,與大公司無關,故而公司僱員本身有的福利,如醫療、上班的穿梭巴士等,與她這位秘書無緣,雖然她每天都在大公司的辦公室裡上班。

更複雜的是人事,老闆A和B原是姐弟,弟弟是大老闆,而弟弟的老婆、老婆的妹夫,都在這間公司工作。而之前老闆A打來說想解僱那名下午班的職員,也是一個「皇馬胯」,但不曉得是那方面親戚。在P到公司之前,有位大秘書是跟大老闆,而「皇馬胯」是跟姐姐(即小老闆),兩個秘書要同室共事。初時P以為是解僱,但原來「皇馬胯」只是要去醫院產子所以暫時放下鎖匙走了。由於親戚關係,這位「皇馬胯」產子後來又回來了。故,P入職時,剛好是這位「皇馬胯」不在公司期間。聞說在「皇馬胯」去產子前就與前任秘書不和,後來她產子完畢後回公司工作,對P而言就是她每天的惡夢,因此人頤氣指使,工作都推給別人,該上班也可不上班(大概因為是「皇親國戚」有特權)。後來前任大秘書走了,P要每天獨自面對此人,實感難受非常。

大老闆是個區域總監,下線有200個不同級別的保險經紀,包括他們的親戚。這些營業員都靠老闆接到的單維生,整天在外面跑不會回公司,而他們的收入,全部都要付佣金給大老闆。換句話說,大老闆不用做任何事每月都收入可觀。然而,P這位小秘書,就等同了那200人的秘書,她笑說:「公司有做過調查,110個可以請秘書的人裡只請了4個秘書,換句話說,每人都有幾個老闆,而他屬下營業員,都會覺得你是他們的秘書,分不清楚,工作好混亂…200人!人人每人給我$100我都發達啦,可惜無!」

同時,由於大、小老闆和秘書都坐在同一個空間做著同一間公司的事,有時工作難免有些重疊和難以界定。「小老闆覺得:『我既然付同等錢,分到你來用的時間應該是一樣的,因此你下午就不應該繼續做他的工作!』小老闆早幾個月有斥責過我,叫我爭氣一點。她也有提過如果大老闆的工那麼多,那她付出夾秘書的錢可以少些,可以七三或六四比,不過我就覺得七三或六四更難分到,還是五五對來我來說清晰些,所以我就努力調整一下,現時,小老闆已無埋怨了。」

秘書作為老闆的私人助理,如果老闆沒有分寸,你本來就可以是一個等同於貼身傭人的角色,從文書工作到搬枱買飯,都可以叫你做。故此,這份工作本身需要的技能,就有無限潛在的可能性,加上要滿足如此多人的願望,其難度就可想而知了。那麼,這份工薪水好嗎?「首三個月未過試用期的月薪是$9000,過了試用期是$9500。後來前任大秘書走了,要我做她那一份只加了$500。有時,小老闆間中塞些車馬費給我。大老闆的老婆有給我證件去搭本來只有保險經紀才可搭的專用穿梭巴士,這些資源我一定會去享用的!」

「做這份工,真的尊嚴擺到落枱底!」P一提起她現在這份工就憤慨莫名,不過她亦提到,那位前任大秘書教懂她很多事,叫她學懂即使環境惡劣也要爭取自己權益。那位大秘書教她見工時,如果老闆一開頭說過了試用期加薪,當時就應問即是加多少,不要讓老闆朦混過關。另外,由於工作混亂,有時大秘書會做一張CHECKLIST給老闆,教育老闆他有責任去監察哪些人哪些工作有沒有完成。如果她老闆下線那以百計的保險經紀打來問一些不是她責任問題,例如公司有什麼課程報或幾時有穿梭巴之類的問題,大秘書會叫他們自己去查看。「有次,老闆下線有個經紀說有大量按摩器,老闆說要,就拎個行李箱回來,叫我們兩個人去拖回來。大秘書堅持不肯做,最後,我們都堅持到沒有去拎。」P很慨嘆,指出前任大秘書辭職前,已為其他同事建立到一些較好的工作環境,亦身體力行了即使打工亦有所不為,故從她身上學到很多。

雖然P認為這份工很難挨,可是,她想自己履歷表上有一份做了兩年的工作,那麼日後會更容易找工作一些。「講真,大老闆面試第一句就問我幾時辭職,你說我何必為他挨呢?對嗎?」

五)返工社會生活感:人際冷感、同流合污、無能為力

談到打工,好多時都很兩極,不就是一味談到那份工好找錢比較多,不就是談及勞工權益勞資問題。可是,一個返工的人,人生其實大量時間都在返工,那這種返工的生活質感,對一個七年未夠就打了超過十份工的人而言是怎樣的呢?

P指,很多散工,因為從一開始就覺得很快會不再見,所以大家都從一開始無打算發展什麼良好關係,這麼多年來,她只在工作場合結識到兩至三個叫做有點來往的朋友。至於在保險公司做,她慨嘆:「一個人一生都會變成一堆字和一張紙。」她有見過一些長者過身時,一生的東西變成一張紙,而其子女也拿一張紙來獲取遺產的保險部份。

在她現在在保險公司的崗位裡,由於她的老闆有做勞工保險和強積金,而客人就是僱主,於是會遇到頗多勞資之間的事。第二次訪問期間,P氣憤地講了一個故事:大概就是,有一個移民家務工,在僱主家受了傷,過了整整一周,僱主無帶她去驗傷或做任何救治,原因只是,移民工的中介公司,叫僱主先不要驗傷,要打來保險公司問清楚該去那家診所,診斷怎樣寫才能獲賠。她作為秘書,也要處理一些文件,當看完文件之後,她斷定醫院裁定的傷與僱主所說故事有出入,而且應該因為延醫,該名工人的傷有變嚴重了。可是,她估計,大概是老闆不想失去大客,故這點賠償還是願意做的,於是讓她去根據僱主的故事處理文件。而且不單是她,辦公室內其他秘書,有時也會接到一些僱主客人打來的電話,比如說,查問如果有個為自己工作了幾十年的僱員,要解僱的話可以對沖多少強積金代遺散費。「每當遇到這些情況,整個辦公室的人都會罵那個僱主,但無辦法,只可照做,他是你公司的客人。」

記者問及,當面對這樣的狀況,不單止不可袖手旁觀,有時還要幫助明顯是無良僱主客人,間接協助欺壓其他打工仔女,她們會有什麼感想?會不會有任何小節上偷偷幫到個案中的僱員一把?P托著頭,想了一會:「同流合污囉。作為工作,這就是我要做的……無能為力啦……」

六)「唔想人生時間都係做著自己唔想做的事」

記者問及P本身想做什麼類型的工作,她說:「我不是個可以做超穩定沉悶死板工作的人。可是不想再做自僱人士,不想再做外判秘書…」

「返工有尊嚴…就好像搭車返工,我搭巴士,當然有遲到的可能,當然,如果我早上六點上車一早來到就可以,但無理由嘛!有尊嚴的工作,就是僱主有彈性有溝通,不是所有事都按章辦事,因為人生太多突發事件了。有時有些事情,即使僱員不敢講,老闆自己都應該要主動表態,有體諒啦…至於滿足感,有滿足感的工作,又不一定有尊嚴喎。有滿足感,就是有挑戰性的工作啦,可以每日用盡所有方法去完成一件事。」

「即是可以經常解難?」記者問。

「對。像最近,政府出了公共年金,公司就有個內部比賽,大家設計個計劃,要好過政府那個。我老闆有參賽,要我做計劃書。這是我第一次認為我讀書那些知識,可以用到在實際工作上。後來老闆將我的計劃書用來參賽,拿到冠軍,當然是他的名義。但這不重要,反正我自己也不相信那個計劃是什麼好的退休計劃,因為要人在年青時就先放幾十萬在公司,放幾十年,我自己都不會啦!!」她笑說,其實整個認真做研究的過程,以及其他人都知她在做重要工作而不拿其他工作來煩她,才是最享受的部份。

她憶述以前曾有同學說,畢業後一齊直讀社工,但我想畢業後先去打一年工,再做決定。當初的確有想過做社工。中學時覺得,可以幫人的工作很多,也不記得從那裡得到一個印象,社工既可幫人又可以讓自己去成長和反省。雖然面對好多受助人可能要吸好多負能量,但我覺得我應可以。只不過,現在又發現,我從未在一個社會工作機構工作過,對這行全不認識,好多事情,無法簡單是非黑白,所以要先想清楚。像社工,你真的要選好目標對象,然後再決定你做事方法,是否要完全符合機構的想法,如果不要去符合又可怎樣做?如果真是能夠做到幫到人又可以自癒的,就會是我心目中的『好工』。」(註2)

註2 P看完以上報導後,另外回覆了一段說話:「自主我認為自己在尋找中,至今我仍未了解理想尋找既自主在那或最終既目標,可能係有份尊嚴&支持自己生活既工資工作;可能係有一個專長去令自己可以做啲份工唔同既野,暫時都講唔定。

「社會為打工狗規劃既人生基本係大部份人都要遲早進入的,只係可能將『平均年齡』/ 『適齡』既我地提早進入社會大學禁解,在我既理解,這未嘗不是一件不好既事,正如而家既小朋友一早失去左童真,冇左遊玩既時間,由3歲入幼稚園到新世代歲半就入N班,大家將整個人生提前左,所以呢樣好睇到底有咩原因令你會跳離規劃好既人生,進入社會,任人蹂躝,成為一個奴性既打工仔。」

~~~~~~~~~~~~~~~~~~~~~~~~~~~~
廿五歲前打了十分工 嘆「唔想一生都做唔想做的事」(青年工海浮沉錄 二之上) https://wp.me/p2HdPx-45p

[青年工海浮沉錄 之二. 完]


【港珠澳大橋】中華白海豚僅餘47條 環團批環評失效籲叫停「明日大嶼」

$
0
0

(獨媒特約報導)港珠澳大橋將會在星期三早上通車,港珠澳大橋香港段由2012年開始施工,根據漁護署調查顯示,香港水域的中華白海豚數量在六年間由80條減至47條,跌幅高達四成;而2016年及2017年更只有一條初生海豚。香港海豚保育學會開記者會,批評當局的環境影響評估報告失效,又憂慮「明日大嶼」將令海洋生態遭到進一步破壞;呼籲叫停計劃和要求當局重視保育中華白海豚。

香港海豚保育學會會長鄭家泰提到,自2013年至今年第一季,白海豚數量已「全部跌入行動水平」,即比工程前少超過7成或「甚至極限水平」,即比工程前少超過4成。鄭家泰批評當局沒有做好把關,重申如果跌至極限水平,當局必須作補救甚至停工,但環保署卻對環評報告視而不見。

IMG_3574
香港海豚保育學會會長鄭家泰

在2016年12月,當局在大嶼山以北水域劃設面積約970公頃的大小磨刀海岸公園,稱能保育中華白海豚及其棲息地,和提升該水域的海洋及漁業資源。但學會質疑作用成疑,指海岸公園的成立時間是在大橋工程後,選址更只距離港珠澳大橋150米,根本沒有海豚使用該海岸公園。鄭家泰又憂慮,當局無視環評的漏洞,但在其他大型基建如第三條跑道上,當中的援解及補償措施卻跟足港珠澳大橋,令環評機制名存實亡。

IMG_3563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施政報告中提出「明日大嶼」的1,700公頃填海計劃,鄭家泰呼籲當局停止計劃,他十分關注計劃中的「配菜」,指當中的龍鼓灘(220公頃)、小蠔灣10至20公頃和欣澳(80公頃)填海,勢令北大嶼山水域雪上加霜。

鄭家泰不滿施政報告中沒有任何保育海洋或海豚的方案,僅提出10億元大嶼山保育基金,提升大嶼山的鄉郊環境和防止傾倒泥頭等,「呢啲係違法行為,必須要取締,而唔係保育措拖。」他強調,白海豚假使有天絕跡香港的水域,港人將難以對下一代交代,指白海豚消失即代表香港的水域變差,「當指標性生物消失時,人類都會受到影響。」

中華白海豚相
相片由香港海豚保育學會提供

香港海豚保育學會早前發起「海豚三十•收復豚地」行動,收集了17,000名市民的簽名,要求當局修改高速船航道及合併西南大嶼和南大嶼海岸公園,認真保育香港的中華白海豚。

記者:麥馬高

【九西補選】李卓人、劉小麗到簡介會質問選舉主任 遭保安暴力抬走

$
0
0

(獨媒特約報導)立法會九龍西補選下月25日投票,選舉管理委員會晚上舉行候選人簡介會,代表民主派參選的李卓人和被DQ參選資格的劉小麗到會場質問選舉主任郭偉勳。每名候選人只能和兩名代理人進入會場,李卓人和劉小麗及工黨副主席麥德正三人在會場內抗議,反對當局DQ參選人,被保安強行用暴力抬走。

IMG_3729
選舉主任郭偉勳

簡介會在九龍灣國際展貿中心舉行,場地保安深嚴,多個樓層均有保安及警察戒備。工黨、職工盟及社民連等在開始前抗議,高叫「我要公平選舉」、「反對無理DQ,DQ候選人可恥」和「反對政治打壓可恥」等口號。

IMG_3682

劉小麗斥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用制度暴力欺凌香港人,「明日大嶼」更是明搶香港人錢,狠批對方無恥。李卓人同批評,林鄭月娥用制度暴力欺凌劉小麗,因為中共要用盡所有方法替保皇黨拿下議席,先用暴力剝奪參選資格,並進行挑撥離間,而興建人工島更是斷送港人的未來。

同被DQ議員資格,目前正就官司進行上訴的社民連梁國雄強調,撐劉小麗是義之所在,質問林鄭月娥「信邊一個上帝」,炮轟對方是網絡欺凌所有天主教及基督教徒,「內地拆十字架有無出聲呀,你係是咪信習上帝呀?」

在抽籤儀式時,李卓人及劉小麗高叫「DQ可恥」,李卓人又質問郭偉勳,「點解無劉小麗個名?」陳凱欣沒有出席簡介會,由選舉代理人、工聯會區議員簡志豪代為出席,另一候選人馮檢基亦沒有出席。

IMG_3739

伍廸希和前人民力量成員曾麗文則親身出席。曾麗文對記者稱,自己是獨立候選人,並代表公義參選,又表示要「聯合最多的人」。

IMG_3747

在完成抽籤後,選管會主席馮驊進場時,李卓人和劉小麗展示標語反對當局DQ候選人,遭十多名保安包圍和驅逐離場,李卓人更被保安以大字型抬走,做法十分粗暴。

最後抽籤結果如下:曾麗文 1號、伍迪希 2號、李卓人 3號、馮檢基 4號和陳凱欣 5號。

記者:麥馬高

東涌新街市選址港鐵站側 民間方案全落空 食環:望照顧區外需要

$
0
0

有賴支持獨媒「社區新聞計劃」的你,工作坊已於今年十月圓滿結束,參加者已準備好以社區報人身分走入社區,報導各區大小事,讓資訊走入每家每戶,書寫社區願景,令社區不再只得「蛇齋餅粽」!以下為東涌社區報《東蔥報》與獨媒編輯室合作報導。

本月發表的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於東涌港鐵站旁興建公營街市,離島區議會今日(22日)開會討論,東涌社區發展陣線、改善東涌居民組、富東街市居民組代表在會前請願。團體過去一年曾諮詢專業規劃師,並由逾千居民票投出7個新街市選址,惟無一被採納。他們批評政府漠視民意,並提出「十大東涌街市問題」,其中特別要求政府清晰回應為何否決居民共議所得的選址,以及促請食環署親自管理新街市。

食環署助理署長(街市特別職務)陳國衛於會議上簡短回應,表示署方曾認真考慮相關民間研究中得分最高的北大嶼山醫院旁用地,但因東涌始終需要一個「龍頭街市」,照顧東涌居民之餘,也希望龍頭街市能同時照顧區外市民需要,故宜建於港鐵站附近。

Screen Shot 2018-10-22 at 8.43.41 pm
區議會文件中東涌市中心擬議新公眾街市的選址位置

本月發表的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將公眾街市建於東涌第六區,即東涌港鐵站旁的公共運輸交通交匯處現址,通過賣地發展商廈,再將商廈中其中兩層設為街市。選址鄰近東堤灣畔及富東邨,與領展管理的富東街市相當接近。不過,選址與東涌西的公共屋邨逸東邨相距約2.5公里;東涌東的迎東邨居民亦需乘20多分鐘巴士才可到達該處。

區議會文件列出,街市以服務東涌居民為首要目的,同時該處為交通樞紐,故服務範圍不限於選址附近;「毗連商業區」亦為另一優點。

團體過去一年結合專業意見及街坊投票結果,曾提出7個新街市選址,得分最高的兩選址為達東路公園及臨時巴士站,以及北大嶼山醫院旁草地;居民認為,上述選址屬於東涌中心地帶,能惠及東涌東及西的居民。

不過食環署助理署長(街市特別職務)陳國衛於會議上表示,東涌始終需要一個「龍頭街市」,同時照顧區外市民需要,故宜建於港鐵站附近。

IMG_8849
東涌居民關注組成員Brenda Wong(右)

東涌居民關注組成員 Brenda Wong 認為,政府終於建新街市是「好過無」,但並未真正回應居民訴求。她參與東涌街市相關工作6年多,過去一年收集了超過1000位居民意見,更舉辦工作坊,與數位年輕規劃師及設計師共同研究,就東涌街市選址及設計達到共識。然而,政府突然提出第8個新街市選址,完全沒有民意基礎,「政府冇將居民意見放在腦內,如果呢個係新街市最終方案,東涌居民一定好失望。」

東涌社區發展陣線陳淑淇表示,8萬多東涌居民現時只能在領展或外判街市購買餸菜,物價一直高昂,今年方落實興建公營街市「好遲」。她對政府未接納市民意見另選新址表示失望,指現時建議與民間方案差距甚大,只於商廈中挪出一至兩層,亦未能回應居民對包括熟食中心等服務之綜合大樓的需求。她表示正在約見食環署專員,要求政府清晰交代拒絕民間方案的理據。

團體又強調,東涌居民捱貴餸的局面,為政府當年出售公營街市所造成,要求新街市由食環署管理,以避免物價騰飛:「如果日後起多個領展街市,有咩用?政府應該糾正錯誤。」

IMG_8837

工聯會同場示威 要求政府管理抑物價

工聯會亦聯同十多名街坊到場示威。工聯會離島(逸東邨北)區議員鄧家彪指出,領展的壟斷已令街坊多年捱貴餸,形容新街市「姍姍來遲」。他表示歡迎本周三港珠澳大橋通車,相信有助帶動東涌旅遊經濟,惟同時引起物價上漲的憂慮,故盡快設立政府親自管理的公營街市極為重要。

工聯會社區幹事劉展鵬要求政府於現時擬建的龍頭街市外,設立分流街市,以照顧東涌西龐大人口。另一幹事王俊偉則強調該商廈需要預留更多樓層,以提供街市以外更多市政服務。

《東蔥報》記者:馮小燕、張巧童
獨媒記者:梁敏德

林鄭月娥膽大妄為拒絕民眾監察

$
0
0

林鄭月娥最近因爲諗住起大愚人工島,而廣受民眾斥責。林鄭月娥喺幾日之前就話,自己成為網絡欺凌目標,又話祇有科技知識而無品德嘅人如同網絡黑客,對社會危險。言下之意,林鄭月娥即係視監察爲欺凌,同埋膽大妄爲到,拒絕受到民眾監察。林鄭月娥點可以拒絕受到民眾監察呢?

民眾係有權睇政府做啲咩,聽政府做緊啲咩,講自己想政府做啲咩。民眾就政府諗住起大愚人工島一事評論,係非常之合理。正如亞里士多德(Αριστοτέλης)所講:「……人係唯一有語言嘅動物……語言可以表達利弊同公正或者唔公正等等。同其他動物相比,人嘅獨特之處在於,人係有善同惡、公正同唔公正同埋諸如此類嘅感覺。」[1]評論林鄭月娥諗住起大愚人工島嘅人,其實祇不過係,有不得已者而後言,其皆有弗平者乎。林鄭又點可以唔俾人講呢?

民眾可以評論政府,固然係出於人嘅優良本能。「……人天生就係政治動物……」[2]亞里士多德早喺二千幾年前,就已經得出呢個觀點。人與生俱來就有呢個優良嘅本能,而存在喺政體之中,去處理公共事務,去評論政治,所以可以發揮呢個優良本能去評論林鄭月娥。林鄭月娥點可以扼殺民眾用呢個優良本能呢?呢個優良本能猶如四肢,豈容政府隨便斬走?

人嘅優良本能,如果受到政府壓制,最終祇係會禍害所有人。「……迫到一個意見唔可以表達出嚟嘅特殊罪惡在於,咁係掠奪緊所有人類,無論係對後代同宜家呢一代都係一樣……」[3]約翰·米爾(John Stuart Mill)已經表達過,言論自由不容侵犯。人如果表達出自己嘅意見,就有機會認識眞理。相反,不告之則稔禍於人,最尾淨係會令人損失知道眞理嘅機會。

林鄭月娥拒絕民眾監察佢,如果唔係猶如盜賊,對社會危險,咁仲會係啲咩?

註:

1. (希)亞里士多德(Αριστοτέλης)著,顏一、秦典華譯:《政治學》(臺灣:昭明,2003年),頁34。

2. 同註1。

3. (英)約翰·米爾(John Stuart Mill)著,程崇華譯:《論自由》(臺灣:唐山出版社,1986年),頁18。

新一輪P2P倒閉潮引發群眾抗議

$
0
0

原文連結:中國勞工論壇

P2P實際上正是中國整體經濟困境的縮影和預示。

周毅  中國勞工論壇

8月6日,數千名P2P(個人對個人)網貸平台倒閉潮受害者計劃前往央行和金融監管機構所在的北京金融街舉行抗議。由於警方事先得知消息,毫無意外地大批警力包圍了金融街和附近街區,火車、地鐵、公交站點和旅館亦有警察檢查身份證,截查抗議者。據稱有數百人被帶往久敬莊訪民關押中心。除此之外,全國各地許多其他受害者被警方採集了指紋和血液,並被警告不得去北京。在習近平統治下,此類鎮壓已成為「正常現象」。這次倒閉潮涉及的P2P網貸平台,背後多有社會名流與政府官員支持,令許多人認為這其實就是權貴階層與高官的聯手詐騙。

8月20日上海300名P2P受害者抗議同樣遭到警方暴力驅逐。其中一人於兩周後被發現在公園裡自殺身亡。她在遺書中寫道:「這個國家太令人失望……驅趕金融難民的警察比維權的人都多,果然權勢都是為資本主義服務……股東甩鍋的理直氣壯,辦案人員拖拖拉拉,維權上訪百受阻撓」。警方扣押了該名受害者的遺體,並於次日迅速火化。她的家人被禁止接受媒體採訪,甚至不得外出。

今次P2P倒閉潮涉及數千億元人民幣,造成幾百萬「金融難民」,其嚴重程度可能超過2014-15年。中國是全球最大的P2P市場,現有貸款總額達1.49萬億元人民幣。但同時它也是中國影子銀行體系中最危險、受監管最少的部分。官方從2016年起收緊監管,要求各P2P公司最晚在今年6月按規定完成整改,但最後期限變成了關門跑路的信號。截止2018上半年,中國P2P網貸平台已有4,334家崩盤。例如因背負巨額債務和涉入中共權斗而聞名的海航集團推出自己的P2P平台和產品,作為信貸緊縮下新的融資渠道。今年7月底,海航關閉了旗下的P2P平台「前海航交所」,目前還未公開違約金額。與此同時海航的另一個P2P平台也已開始出現違約。

網貸平台承諾的投資回報率經常是銀行存款利率的數倍,因而吸引了許多投資者。但從網貸平台借款的個人或公司往往是因為還款能力弱或者沒有抵押資產而難以從銀行貸款,所以這也就意味著相比於銀行,網貸平台面臨著更高的違約率,最後甚至可能變成龐氏騙局。當中共政府試圖收緊流動性和去槓桿,並導致經濟重新開始放緩時,P2P便成了中國債務問題中首先破裂的一環。P2P實際上正是中國整體經濟困境的縮影和預示。

八月中,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命令四大「壞帳銀行」(資產管理公司)幫助處理網貸平台留下的債務。同時一些地區也已停止注冊新的P2P公司。儘管P2P倒閉潮本身不太可能會引發連鎖反應,危及整個金融系統,但它反映出中國經濟存在的嚴重問題。不過政府現在首先擔心的是會有更多受害者參加抗議。

中共政府很可能會出台更嚴厲的監管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P2P金融的風險。但政府難以真正減輕整個金融系統和債務問題的危險。自2017年以來習近平的去槓桿運動並未有效改善中國金融狀況,但已經成為經濟再次放緩的重要原因,迫使他至少在一定程度上重拾經濟刺激策略。政權內部似乎正就在多大程度上減輕去槓桿力度進行著權力鬥爭。習近平一派似乎既想採取刺激政策,又想繼續減少債務,因此猶豫不決、難以取捨。他注定會失敗。這可能也意味著未來P2P或者類似金融工具的復興,以及下一輪或者更加嚴重的金融災難。比起2015年「習近平牛市」,群眾在今次P2P危機裡更清楚見到中央政府有責任為金融災難負責,因此工人階級以至中產階級會激進化起來,更有意識地聚合在中央政府機關的地點來行動。經過其他一系列政治挫敗之後,P2P危機再次打擊了習近平和中共政府的威信,而赴京上訪這趨勢令各種維權運動有可能聚合成更大的力量。

Viewing all 40208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