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Viewing all 3977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新中史課綱意見書(第二段)

$
0
0

胡亂嫁接張冠李戴 剪裁史實侮辱歷史

此舉有兩大問題:其一,中學歷史科與小學常識科職能不同、範圍不同、手法不同,將兩者強行嫁接根本不妥。根據教育局2017年《小學常識科課程指引(小一至小六)》「課程架構」一章的「學習範疇五:國民身份認同及中華文化」,其引言表示「整體期望提升學生對國家的認知和對國民身份的認同」,關鍵詞在於「認知」,而「學習重點」則提及8次「認識」、4次「了解」或「初步了解」、2次「知道」,技能則較著重識別、閱讀,可見小學常識科旨在為幼童提供較簡單的世界觀,模塑學童對身邊環境的認識。另一方面,歷史科與常識科的職能南轅北轍,正如司馬遷於《太史公自序》所言,所謂「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歷史蘊含人類社會變化的前因後果、世界格局,歷史科更有責任培養學生對歷史事件及歷史人物的鑑賞能力與批判思維,其理路與常識科的「初步了解」、「認知」絕不相同,歷史科的深度及複雜程度亦絕非常識科所能比擬。故此,將中學中史科視為小學常識科之延伸,把中學中史科「建基」於小學常識科之上,無疑是荒謬之至、貽笑大方。

其二,承接上文所述,歷史科既然旨在「培養學生研習歷史的能力」,正好需要直面真實,正視前人所踏過的泥淖與血污,從而避免前人所犯的錯誤。教育局若因政治意識型態驅使而任意剪裁甚至竄改史料,則有違學習歷史應有之理性求真態度,更是對學生植入扭曲的認知架構,非但不能「培養學生研習歷史的能力」,反而是毒害學生、蒙蔽學生,摧毀及扼殺「學生研習歷史的能力」。由此可見,第三項的培養「歸屬感」與第二項培養「研習歷史的能力」兩者互相矛盾,更遑論「學習目標」部分提及的「鑑古知今」的境界。簡而言之,教育局若認為,為了符合當權者的政治需要,史料可以任意剪裁,以服膺當權者的意識型態,再將之灌輸給學生,則是對歷史教育以至歷史本身最大的侮辱。

二、課程目標

承上文所述,新中史課綱既然以培養學生對國家政權的「歸屬感」為宗旨,比照其推行國民教育的往績,為此極有可能扭曲學生的歷史認知,故課程目標雖看似冠冕堂皇,但仍難免經不起史實的推敲、盤問與反證。下文將列舉數個例子,指出課程目標在政治意識型態統攝之下如何變得虛無:
中國歷史科(中一至中三)課程的目標在於讓學生:

1. 以多角度認識中國政治演變、民族發展和社會文化的基本史實;
「多角度」包括多少種角度、包括甚麼角度?會否以其他國家的「角度」觀照中國政治演變?
甲午戰爭時,日本帝國海軍總司令官中將伊東佑亨曾致書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提醒他因為清廷不思變法圖強,因此與日本海戰必敗無疑,因此勸丁汝昌率艦隊投降、保留實力, 留待他日時機來到時才回國效力。
教育局會否因為不能冒犯「國民身份認同」的大不韙,禁止老師或學生提及有關「角度」?

2. 採用不同的方法理解及整理歷史資料,並以求真持平的態度分析及評價不同的史事,從而培養他們客觀分析與評價史事的能力;
「不同」、「求真持平」「客觀分析與評價」的具體意涵為何?是否以不冒犯「國民身份認同」為大前提?
英國檔案處最近解封文件,當中提及1960年,華僑事務委員會主任廖承志和香港工會代表開會時,曾批評美國人建議在新界建立自治政府,並警告英方:「若這個(類似美國的)建議是由英方提出的,就是另一回事了,到此非常時刻,我們將毫不猶疑採取積極行動,解放香港、九龍和新界。」中國官員公然恐嚇英方,如果一旦在香港出現直選的地方政權,解放軍便立刻揮軍南下奪取香港。
教育局會否因為不能冒犯「國民身份認同」的大不韙,禁止老師或學生以「求真持平」的態度,「客觀分析與評價」現有政權所曾犯下的種種過失?

3. 理解不同史事的因果關係及相互影響,了解現今事物的由來、演變及發展趨勢,進而建立史識,明白歷史鑑古知今的意義;
同樣,「因果關係及互相影響」、「鑑古知今」是否不能冒犯「國民身份認同」?教育局希望學生建立何種史識?
中華蘇維埃政權曾經借助蘇聯共產黨資助,又藉日本侵華,乘機推翻國民黨統治;毛澤東後來曾多次在公開場合感謝日本侵華,例如早在1956年,毛澤東與訪華的前日軍中將遠藤三郎談話時,便說過:「你們(日本皇軍)也是我們的先生,我們要感謝你們。真是你們打了這一仗(侵華),教育了中國人民,把一盤散沙的中國人民打得團結起來了,所以,我們應該感謝你們。」(王俊彥《大外交家周恩來》,1998年,經濟日報出版社,頁210)
教育局有否胸襟容許師生提出相關見解?

4. 研習與中國歷史相關的香港重要史事,了解香港由古至今的發展歷程及其與國家的互動關係;
「香港」在這條目中的定義為何?市民到底應採取狹義(即1842年開埠至今)還是廣義(媚川都、新安縣等)理解「香港」?若「香港」與「國家」的互動關係不無齟齬,師生應如何處理有關史料?
舉例而言,從宋代的鹽販暴動以至南宋末年的流亡朝廷,明代的屯門海戰,清朝的張保仔及海盜等香港的歷史一頁頁都是充斥著地方勢力與中原王朝的對抗。再者,現代香港人更不時幫助中國發展,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曾受到國際制裁而面臨禁運,上至香港商人走私盤尼西林,下至一般平民寄日用品及食物,八十年代後香港的精英又帶領中國企業到貴為國際金融中心的香港上市。
由此可見,香港不曾一次對抗「國家」,有時亦有幫助身處北方的中國人,其「互動關係」並不一定指向「國家」照顧香港的「主旋律」。教育局又會否容許師生以「求真持平」的態度,「客觀分析與評價」這些「互動關係」?

5. 透過對中國社會文化發展、民族交往、中外文化交流、科技發明的認識,了解、欣賞及承傳中華文化兼容並包、開拓創新的精神,提高學生對中華民族及文化的情感,並能尊重及關懷不同的文化與承傳;
「中華民族及文化」的界線具體適用範圍為何?「兼容並包」、「開拓創新」、「尊重」、「關懷」的具體原則為何?
若按照當今中國的「多元一體」史觀,藏族無疑是中華民族的一員,而藏人文化或可算是「中華文化」的一支;那請問教育局是否包括應該「關懷」藏傳佛教達賴喇嘛,或噶瑪巴法王的傳承,甚或達賴認證班禪喇嘛的去向?
再者,若現今中國政府的作為與「中華民族及文化」的「承傳」有所牴觸或違背之處,師生又應如何自處?例如,學生如何「了解及欣賞」北京拆掉古城牆及胡同後重建的新貌?又譬如有學生想「傳承」儒家或道教文化,但孔子嫡嗣及張天師都是在台灣,學生因而想到台灣學習中華文化,請問這算是「中外交流」還是「到內地交流」呢?

6. 透過對歷史人物及史事的認識,培養學生優良的品德,以及對社會、國家及民族的責任感和歸屬感。
正如前文所述,學生若已認識「基本史實」,能以「多角度」、「求真持平」的態度,「客觀分析與評價」其所認識的史料,並不一定指向「對社會、國家及民族的責任感和歸屬感」。
毛澤東曾經感謝日本侵華;林彪曾經在長春圍城時餓死十萬平民;周恩來曾經支持左派在香港暴動,對無辜平民發動恐怖襲擊;陶鑄及趙紫陽亦曾經在廣東土改時殺了過百萬地主;鄧小平亦曾經在八九民運時下令以坦克碾壓學生。以上的史實均有白紙黑字紀錄,無可否認。學生若已認識相關史實,並已具備相關能力就其作出評價,未必能保證其對「國家」擁有「歸屬感」。
與第二條同樣,教育局會否因為不能冒犯「國民身份認同」的大不韙,而禁止師生討論相關史實?再者,承接前文,學生學習中史科的學習目標,是否以此條為最終依歸?


別忘記,落案起訴朱經緯的都是警察

$
0
0

朱經緯被判囚三個月,警隊一哥盧偉聰、警務督察協會主席李占安等,公開表示痛心、失望、難過,但我想市民對他們的態度會更痛心、更失望。

與其他同樣撐朱經緯的人或團體不同,盧偉聰和李占安均是現役警察,而作為現役警察,公開為一個被法庭判了有罪的犯人講好說話,還要用納稅人的錢向犯人及其家人提供支援,究竟是否恰當?其中李占安更盛讚朱經緯案發當日臨近退休仍站在最前線執勤是模範,我想問,是否臨退休就無責任執勤?臨退休是否不用出糧?同樣道理,是否一個醫生臨退休就可亂開藥醫人?亂開藥醫死人是否可不用負法律責任?

事到如今,有很多人仍忽略最重要一點:當日是警方經過調查認為有足夠證據,才落案起訴朱經緯把他送到法庭的(當然,如非監警會,相信這也不會發生)。盧偉聰和李占安等人不斷公開為朱經緯開脫,潛台詞是否指警方當日胡亂起訴無辜的人?你們有否尊重過當日負責調查案件並決定落案起訴朱經緯的同袍?

警方搵夠證據落案起訴一名嫌犯,然後卻公開表示對嫌犯被定罪感到失望、難過,究竟是甚麼邏輯?盧偉聰今日應該做的,是要公開表揚當日落決定起訴朱經緯的同袍大公無私,公正調查案件,而非為一個被判囚的犯人說好話。

驚艷的回來:丁薇《鬆綁Untied》

$
0
0

專輯創作與製作都是由他與丈夫林朝陽包辦,錄音也是在倫敦進行。第一首作品已來不及就來個Trip Hop,從開首像是輕輕鬆鬆的唱著到Chorus崩緊壓迫音域廣闊,他用上帶點歇斯底里的唱法,歌詞寫得抽像卻讓我想到人云亦云到迷失自我萬劫不復,到發現時已來不及。聽聽這歌

流浪者早於2015年以流浪者之歌發表,依然是Trip hop加迷幻,歌曲氛圍一直維持著低氣壓,庸懶散慢地呢喃著,除了他的vocal外,他跟丈夫的和音是令歌曲加分的,很有感覺的一首作品;唱片最後那首跟Suzanne Vega合唱的Gypsy是Suzanne Vega填詞,不過不甚特別,而兩人好像找不到一個相同的pace去唱這作品,兩人沒有火花,所以有點可惜。點題作鬆綁節奏更強,迷幻度更高,而且有點偏鋒,活像被困著要走出去的感覺,歌曲末段的呢喃才是精點所在,不如你們感受一下

搜愛繼續迷幻的氛圍,用上弦樂在Chorus前引入增加戲劇效果,而歌曲中段過門的音樂編排頗長,歌曲後段越來越喧鬧,所以之後的三四點夜裡的美夢,是冷冷的都市節奏,這兩首歌放在一起,就像是從一個迷幻派對離開,三更半夜回到位於鬧市中的高尚住宅區。

雪成堆用上鋼琴與小提琴帶我們到最荒涼無盡的雪地,我想起他的舊作冬天來了,是刻意悲涼的讓人聽到心痛,而雪成堆意境高很多,歌詞更是很多很多兩字詞組成,是無助的,是心死的

那片天再次回到Trip Hop的節奏,同樣是兩個字兩個字的歌詞,配上口白,迷幻工業風,末段是帶點壓迫的,點到即止,像是一部未完的電影,停頓,再帶我們走到未知的結局。然後紀念應該是最平易近,偏向悲情,可惜歌詞較為俗氣,以致這歌跟唱片其他作品有點格格不入。重來沒有很多的樂器,單單靠他的唱,帶點粗糙,希望重來,卻讓人聽到無力感,可堪回味。

我知道KKBOX有這張唱片可以聽,另外,這裡也可以有試聽,這是2017年一張不能錯過的唱片,聽過你就會明白為何他會獲得英國音樂品牌青睞。

原文刊在此
三十過後一個人住 Facebook Page

《藍天白雲》:空洞如無物

$
0
0

文:談晉霖

這部電影其實沒甚好說。

一開場便用英文引經據典(除了討好國際影展評審,我再想不到有其他原因要以英文引錄而非中文),導演張經緯大概希望剖析所謂「壞人」簡單、善良的心靈,以及家庭兩代的相處隔閡和違和。但是,我一點也無法理解劇情如何呈現這樣人性化、生活現實的主題。

基本上,整個劇本都是空無一物的,像鄧麗欣角色的屋企一樣,毫無生活氣息,當然你也可以辯駁這是一種象徵,因為導演處處留白,白到一個部分,你不能去駁斥每個角色的虛假。例如 Connie 父親態度賤格仆街,心底卻又保護女兒。觀眾對他的認識僅是三四場戲,與淺薄的背景,我們都不會好好了解這個人,他就被殺害了。

或者導演想說的是倫常慘案,父親身教不成,女兒變成惡魔,心理扭曲壓抑,背後訴諸的是家長的其身不正,自招惡果。或者這才是故事的 high concept。但我從電影中,完全看不到 Connie 因為父母有怎麼樣的成長變化,由頭到尾她也是這樣子,有點叛逆因子,最終有一天捱不住責罵(也想跟男友生活在一起),而動了殺機。影片只提供很簡單的原因,解釋每個角色的心理受壓/不平衡,觀眾可以從千萬種閱讀角度去代入他們的想法,「腦補」故事沒有說明的部分,例如兩名女性面對自己父親處境如何相似,但這樣叫作「思考空間」嗎?還是空洞扮有智慧,(對角色)冷漠裝作關心?這個問題似乎更有思考餘地。

「一地兩檢」與全民愚昧

$
0
0

愚蠢比邪惡更可怕,中國的悲劇,主要是驚人的全民愚昧造成,香港回歸20年都是悲劇,證明前人的智慧值得尊重。中國人愚昧,只因缺乏邏輯,一個不講邏輯的民族,註定會幹盡蠢事。

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西九「一地兩檢」合作安排的決定,全城熱烘烘,指責缺乏法理基礎,浸會大學新聞系高級講師呂秉權嘲諷,全國最高權力機關竟拿不出相關的《基本法》條文作基礎。呂秉權同時也是傳媒人,講《基本法》講一國兩制,法律界同傳媒界對香港傷害最深。

全國人大常委會等於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常委會對《基本法》擁有全面而不受限制解釋權,香港的權力由中央授權,一系列缺乏邏輯的「理據」,導致香港亂足20年,香港人的無知,正是典型的全民愚昧。

香港回歸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特別行政區,理應認真解讀國家機關的憲政關係。但香港人只知吃喝玩樂,政治領域普遍是東方之豬,從未認真對待《基本法》,什麼是「一國兩制」20年都仲未搞清楚。

全國人大是國家最高權力機關,人大常委會是其常設機關,人大常委會也是國家最高權力機關,成為「一地兩檢」的法理基礎,特區政府對「一國兩制」認知只有鸚鵡學舌之本領。「全國人大是國家最高權力機關。人大常委會是其常設機關。」兩項規定應該用句號分隔,政府同傳媒都是偷換概念蠱惑人心。

《中國憲法》第五十七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它的常設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五十七條共有兩項規定,全國人大與其常委會是兩個性質不同的機關。第一項: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屬於性質描述,是全國人大的法律地位。第二項:「它」是指全國人大,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常設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最高國家權力機關不是常委會的法律地位。

全國人大與其常委會是兩個性質不同的機關,《憲法》第六十二條規定全國人大職權,第六十七條規定全國人大常委會職權。第六十二條全國人大職權第十一項訂明:「改變或者撤銷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不適當的決定。」常委會的性質是全國人大的附屬機構下級機關,《憲法》第六十九條已經明確規定。

《憲法》第二條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 第三條訂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都由民主選舉產生,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

《憲法》第六十五條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選舉並有權罷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組成人員。」第六十九條訂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負責並報告工作。」

全國人大由人民選舉產生對人民負責,是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最高機關。常委會由全國人大選舉產生, 對全國人大負責,常委會是全國人大的下級機關。常委會和中央人民政府一樣,都是根據全國人大制訂的法律和決議,行使全國人大授予的具體職權,常委會不是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

香港特別行政區的範圍,由全國人大授權中央人民政府劃定,是全國人大行使國家最高權力規定,常委會不是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無權以任何方式改變全國人大的決定。《憲法》第三十一條明文規定:「在特別行政區內實行的制度按照具體情況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以法律(基本法)規定。」「一地兩檢」合作安排的決定缺乏法理基礎,違反《憲法》違反《基本法》。

中央於《憲法》的權力,只適用在《憲法》規定的行政區域。國家是以《基本法》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中央的權力對香港特區可行使的權限,由《基本法》賦予及規限。特區政府根本不知「一國兩制」為何物,回歸20年來對《基本法》爭拗,都是中央和特區政府不尊重《憲法》不遵守《基本法》。

《明報》呂秉權:「一地兩檢」三上釣
香港特區政府就「一地兩檢」的回應

※溫馨提示※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顔如玉。國內法學人王振民、饒戈平、韓大元、陳端洪、強世功、鄒平學、宋小莊、田飛龍以及香港的陳弘毅教授等人,對香港《基本法》的解說大部分都是顛覆性論述,屬於賣身求榮之作,只能視為反面教材參考。國內法學人之中,以強世功的論說最邪惡,宋小莊和田飛龍的論說則最低檔最下賤,賣身求榮之色彩同樣十分鮮艷。

立法會繼續自閹 財委會明勢落實修改規則程序

$
0
0

(獨媒特約報導)立法會大會修改《議事規則》後,建制派再欲修改財委會、工務小組委員會及人事編制小組委員會程序,縮窄議員議事空間。由於財委會並無訂下修改《會議程序》的程序,故在今早及明日舉行特別會議討論。主席陳健波在會議舉行前24小時前,才訂下會議程序,包括每名議員發言8分鐘時限、合併辯論及裁走部份民主派議員提出的議案。民主派批評建制派繼續「自閹」立法會功能,亦或違反《公共財政條例》訂立的財委會職感。

議案由財委會副主席田北辰代秘書處提出,包括修訂《會議程序》的程序議案須於12日前提出,以及不得就修正案再提出修正案。毛孟靜及陳志全就此提出修訂,包括須於18日提出及要求主席裁決須於會議前10日書面作出等。朱凱廸亦提出六個就修訂《會議程序》的程序議案,但被排在田北辰議案之後,一旦田北辰議案獲通過,朱凱廸的六個議案便無須表決。

螢幕快照 2018-01-05 上午9.56.20
陳健波

財委會今早舉行特別會議,多名民主派議員質疑主席陳健波安排,人民力量陳志全及朱凱廸批評陳健波裁走他們提出的議案及修正案,其中部份只涉及中英文版本手文之誤,他們批評陳健波判斷的標準,不同於去年裁決政府提交、關於亞投行的文件可即場修訂。陳健波僅稱議案內容有歧義,而部份議案在限期前才提交,秘書處無足夠時間修改。民主黨尹兆堅指,過往秘書處亦曾提醒他就議案中英文版本以至號數上的問題,質疑是否有政治壓力。

陳健波限制議員就修訂《會議程序》的程序議案,每人最多只可發言8分鐘,毛孟靜質疑為何是8分鐘而非7分鐘、10分鐘或大會的15分鐘,陳健波稱考慮了眾多因素,8分鐘是一個平衡。

螢幕快照 2018-01-05 上午9.03.27
毛孟靜

朱凱廸又指陳健波過往多番公開表達支持修改《會議程序》,認為應避席不主持會議。陳健波指今日僅討論修改程序,日後如正式進入修改程序「會有方法處理」,又指自己任主席是「一人一票選出嚟」。陳志全反駁陳健波,稱修改程序討論的正是要「如何閹割」,與他的個人立場相關。民主黨許智峯則諷陳健波是「零票選出嚟」,今日是為日後修改《會議程序》鋪路。陳健波則稱不應以票數衡量議員,而是要看其貢獻及價值,稱不是「恃住多票嘅議員就大曬」。

葉建源則質疑陳健波以處理修正案的方式處理七個議案不適當,認為即便通過田北辰議案後,亦應就朱凱廸議案投票。陳健波一度動氣,指葉建源發言超時,稱考試學生過鐘可否繼續答卷,葉建源堅持站立發言要求回應,陳健波僅稱會以書面回應。尹兆堅反駁如老師上課一小時,但完全無回應學生,「咁會點呀?你就係咁嘅老師。」

螢幕快照 2018-01-05 上午9.29.18
葉建源

螢幕快照 2018-01-05 上午9.37.50
尹兆堅

民主黨鄺俊宇批陳健波是「財毀會」主席,「六個朱凱廸議案,你都唔俾佢講,咁講咩?」公民黨郭榮鏗稱如要訂立修改《會議程序》,應參考大會先舉行委員會討論。

陳志全指會議原訂於12月舉行,最終延期至今日舉行,秘書處時間充足,批評陳健波24小時通知會議程序是「有心」,不容民主派議員討論及修改,又指自己有權。陳志全則反駁「咁你坐低講都得啦!」

螢幕快照 2018-01-05 上午9.50.52
陳志全

朱凱廸在動議議案時指,建制派在無跨黨派共識下,單方面修改議事規則及會議程序,自閹權力。他稱今日是為日後由建制派班長廖長江提出,具體修改《會議程序》預備。朱凱廸稱立法會正在吃一餐「自閹的大餐」,他指整個財委會程序是要議員向政府提問,如今建制派卻計劃以多數票禁止議員提問,違反《公共財政條例》財委會監察政府開支的職能,為的是符合建制派將立法會「人大化」的想像。

螢幕快照 2018-01-05 上午9.57.53
朱凱廸

朱凱廸在發言結束後,動議休會議案,至會議結束時間未完成辯論。立法會財委會明早會繼續進行四小時特別會議,料在建制派支持下將通過田北辰議案。田北辰則在今日會上指自己明日不在席,陳健波則稱他已提出議案,不影響進行表決。

何偉航:前蘇聯秘密軍事港口—極權統治衰落的象徵

$
0
0

拉脫維亞的一道傷痕
前蘇聯秘密軍事港口—極權統治衰落的象徵
撰文︰工黨常委何偉航

上篇談到立陶宛人的集體抗爭回憶,今集我繼續北上,與大家分享波羅的海另一重要國家,拉脫維亞的一段不敢回憶、未敢遺忘的往事。

一般旅客造訪拉脫維亞,大多從維爾紐斯(Vilnius)或塔林(Tallinn)乘搭舒適的旅遊巴士,約三至四小時到達其首都里加(Riga)。我形容里加古城是一個精緻、色彩繽紛的旅遊地點,能夠兩小時內閒逛所有街道的中世紀城市,城市包羅萬有。但我會說這只是旅客繼續前往目的地的一個優良緩衝站,而我也是抱持這個目的。

我從里加中央市場(Rīgas centrāltirgus)旁的巴士總站出發,乘搭巴士前往拉脫維亞西岸,第三大城市利耶帕亞(Liepāja),這個著名的波羅的海沿海城市。一望無際的白色沙灘,滿載熱情的青年及慢步的家庭,每當太陽下山之時,金黃色的餘暉提醒人們要為每一天的美好「感恩」。但原來這個城市背後,卻有一段令人不寒而慄的事跡。

DSC_1262

下車後前往海邊旅館放下行裝,同房有位日本旅者剛巧回來,即席引介我去北部市鎮Karosta(當地語言即「軍事港口」),一個屬於前蘇聯的軍事陣地,那裡有很多已破壞失修的軍事設施,而且因為在海邊,可以觀賞日落。由於當時已經是下午六點三十分,我立即跑到市中心,乘搭公共小巴22號(班次很密,但要留意尾班車回程時間)直達當地,並希望於天黑前回程。

DSC_1282

Karosta起源於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是波羅的海地區史上最大的軍事領土,佔據了利耶帕亞北部三分之一地區。1890年,俄羅斯沙皇亞歷山大三世(Alexander III)頒布官方命令,在這裡開始大規模的防禦工事和軍營建設。後來他的兒子沙皇尼古拉二世(Nicholas II)將當地命名為亞歷山大三世港(port of Alexander III)。這個港口當時是一個擁有自己的基礎設施,如發電廠、污水處理系統、教堂和學校,是一個完全自治的人口稠密地區。

DSC_1294

在蘇聯時期,Karosta是一個完全封閉的隱蔽地帶,稱為秘密行政區(Closed city),那是一種特別行政區劃,用作軍事工業的科研及生產地方,在地圖上一般不會標示,也不對社會公開,即使是當地農民和村民也需要特別許可證才能進入。

蘇聯為了牢牢掌握波羅的海控制權,在那裡建立一個巨型的波羅的海海軍基地和核武器倉庫,六O年代開始更完全用作軍事用途,當時據稱軍事人員達26,000人,而蘇聯波羅的海艦隊第14潛艇中隊也在當地駐紮了16艘潛艇。

除著蘇聯解體,俄軍遷出,以及各項經濟及政治因素,這裡的人口數目短短幾年間大幅下跌,各項建築物失修,呈現出一片荒涼的景象。於是這裡不僅在拉脫維亞,而至全世界的歷史和建築物中,都是一個壯觀、充滿矛盾和特別的地點。這裡的環境反映沙俄的軍事優越與蘇聯軍國主義的相互作用。你或許喜歡或不喜歡它,但是當我們漫步於超過兩公里的防波堤,思索這裡曾經駐紮巨型艦隊及潛艇的時候,Karosta當然不會讓我們無動於衷。

今日,這裡已經轉化為情侶渡步尋找夕陽、或釣魚高手一展技能的地方。但從當代中美等大國的軍事發展,由中國第一艘航母在回歸期間駛經維港的片段,回想這裡舊時的「軍事繁榮」,反映當權者當初沒有以人民為本、永續發展的概念,只追求一時的政治控制權,霸意旺盛;就算更強更大的軍事設備,最終也敵不過受壓迫的人民的頑強反抗,最後當地換來的,就是頹垣敗瓦、荒涼的收場。

(波羅的海系列 2/4)

下集預告︰人民在邊界上的自主公投

DSC_1272

DSC_1274

DSC_1369

DSC_1427

王炳忠涉嫌諜案的「星火計劃」ABC

$
0
0

顯然,中共對台灣的統戰策略已經是「一代一線」,「一代」就是青年一代,新黨青年軍急統觀念正是合適的對象,借他們的「星火」,「燎原」到青年一代,而掌控台灣的未來。爭奪青年一向是毛澤東培養革命接班人理論的精髓,在台灣也是如此。

檢察署和調查局終於宣佈了新黨發言人兼青年軍召集人王炳忠等4人涉嫌捲進中國諜戰的「星火T計劃」。這是從派來台灣活動的中生間諜周泓旭的隨身碟中查出來的。

「星火計劃」的「星火」兩字,來自1930年毛澤東在井岡山寫的一篇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為了給黨內對革命悲觀情緒(傳說代表人物是林彪元帥,毛澤東死後又被否認)打氣而寫,原題是〈紅旗到底打得多久?〉,編入《毛澤東選集》時改名。果然,中共後來從落草的井岡山西竄陝北,最後「燎原」而顛覆了國民黨政權。

1927年南昌暴動(中共建軍節)30週年的1957年,北京徵稿「革命回憶錄」,出版《星火燎原》一書。書名由毛澤東親自題字,這是毛澤東親自題字的唯一一本書,可見對此書推動世界革命的重視。然而此後中共高層權力鬥爭,涉及高層將領,例如:1959年毛澤東對彭德懷元帥右傾機會主義路線的鬥爭,那麼對他的軍事功績哪能進行吹捧呢?何況還涉及「反黨集團」,會牽涉多少將領誰也心中難數。

為此此書出了3集就沒有再出。那個時候我正在北京中國人民大學修讀中共黨史系,對這些重要的革命回憶錄是逢出必買。除了這3本《星火燎原》,當時還出版不定期的革命回憶錄雜誌《紅旗飄飄》,也是根據《紅旗到底打得多久?》而取名,後來也因為黨內鬥爭而不了了之。

顯然,中共對台灣的統戰策略已經是「一代一線」,「一代」就是青年一代,新黨青年軍急統觀念正是合適的對象,借他們的「星火」,「燎原」到青年一代,而掌控台灣的未來。爭奪青年一向是毛澤東培養革命接班人理論的精髓,在台灣也是如此。中共有共青團,國民黨有三青團,來台灣後是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台灣本土政黨與本土政權,有什麼來反制中共對青年的統戰與諜戰?

看看他們要利用青年打入國軍便於未來策反,這在國共內戰中屢見不鮮。井岡山時期紅軍還很弱小,卻已經有董振堂、趙博生的「寧都起義」;二戰結束國共簽署《雙十協定》,也就是停戰協議,然而10月30日國共在邯鄲開戰,高樹勳立即率軍投共,打了國民黨一個耳光。

此後國軍「反正」就多如牛毛,包括長春戰役的曾澤生、鄭洞國,平津戰役的傅作義,徐蚌會戰的廖運周、何基澧,共軍渡江後湖南的陳明仁等等。他們有的本人就是共諜,有的是被共諜策反的。這些導致關鍵戰役中國軍不但背後被插上一刀,也導致軍心崩潰。

現在中共要策反國軍更是容易許多,不但有一批投共大唱「國軍共軍都是中國軍」的老長官人脈,還有巨額金錢的收買。可是台灣太陽花與反課綱的天然獨年輕人,願意去服兵役護衛台灣嗎?

「星火計劃」中間加個T,相信是指Taiwan,即「星火台灣計劃」,目標就是推翻台灣民選政府。既然有T,是否還有(假如用英文拼音而不是漢語拼音)K計劃(朝鮮)、V計劃(越南)、P計劃(菲律賓)、M計劃(馬來西亞)、S計劃(新加坡)、I計劃(印尼)等等?總之,這是中國要征服全球而進行滲透的「世界革命」計劃。排行A的計劃,應該是中國最大敵人的美國了。要反制星火計劃的,不只是台灣,而是全球的民主國家與中國的鄰國。

原文刊在民報


陪清潔姨姨去愛民邨,意想不到的感慨萬千

$
0
0

4/1 何文田 愛民邨

陪清潔姨姨去愛民邨,意想不到的感慨萬千

* * *

在何文田房屋署總部,工人集會之餘,工會點出不過幾步之遙,愛民邨的清潔工人遭受同一境遇。六七名清潔姨姨,自告奮勇一起去愛民邨「洗樓」,詢問同工是否同樣抱冤。

所有攝影師都熟悉愛民邨,打卡勝地,附近正有學生拍畢業照。但當懷著其他目標,陪清潔姨姨去垃圾房找同工,景隨心轉,所見隨之丕變。

我們平時見慣清潔工,像機器般對她們視若無睹。垃圾房的臭味令人醒覺,她們在身旁有血有肉地活著,在我們平時不願去的一角。當她們在公共領域挺身而出,我們才願意正視「陌生」的她們。

走過幾座公屋,終於見到一名婆婆,穿著同類制服。婆婆初見後生有點抗拒,但見海麗邨的同工,終於打開話題。

2

「你地罷左幾多日?」聽到是第九日,婆婆難以置信,說自己昨晚才知有罷工(應該是「托賴」外判商打記者之故)。

婆婆對姨姨說:「你地個運動我唔想參加,屋企有新抱有 BB 要養。我用同事身份同你講,坐十日就冇左十日嘅錢,坐吓坐吓一個月,炒左你,又黑名單。條氣係唔順,但又要喺嗰度做番。我講你聽,無謂呀。」

一行人每遇年邁的清潔工,其取向俱與婆婆類同,都說已屆 65 歲,已拿到一筆包括強積金的錢(儘管數目不清不楚)。遙寄同情,但不想摻和。

與婆婆攀談的清潔姨姨(圖一),休息時在椅子托腮,默默無言。她屬另一邊廂,未屆 65 歲,「左手交右手」後,九年年資化為烏有。

繞愛民邨一圈,清潔工回饋該邨數十工人,都屬同樣狀況。分別在男工人加薪幅度較高--十三蚊。

3

* * *

最後我們遇到阿 X。

她年紀不大,鳳目稍斜,語氣天真得像孩子,有點怕生,第二次相詢才願意搭腔。問題幾乎都不得要領,她基本都不曾在乎。「我唔清楚呀。」那是她最常說的答案。

她有五年年資,遭遇同其他姨姨一模一樣。儘管每天要搭兩程車到愛民邨上班,但為免去更遠的屋邨,她簽下「左手交右手」的合約。

熟習勞工法的朋友掏出手機,告訴她本應有近三萬的遣散費。「我唔係好知。。。」她呆了半响,一面困惑。

筆者制止自己聲音有變:「佢地有冇計番你五年年資?」面對我們連串問題,她往往尷尬地笑。

4

朋友和姨姨絮絮告訴她應有的福祉。未幾她怯生生地說:「我要繼續做嘢啦。。。」似為擺脫我們而感抱歉。

筆者呆呆地說「拜拜」,望著她的背說了好幾遍。

只要幾步,便由幽暗的屋邨大堂,回到光亮的公園。腦海如潮如湧,根本想不到其他事情。

腦海閃爍的,盡是書內電影內的片段,突然破土而出:《烈佬傳》、《將軍族》、《憤怒的葡萄》、《在世界與我之間》、《法國大革命講稿》。

印度文化支配中國文化?

$
0
0

東西文化有根本上的差異,這早已是不爭的事實,然而,將人類文化分為東方的和西方的,卻是有點過於粗略的劃分;就以中國和印度為例,雖同屬東方,但其實是兩個獨特的文化,如果只以「東方的」這個概念來理解,便模糊了這兩個文化的重大差異。

關於印度文化和中國文化的差異,去年十月便發生了一場外交小風波。在一個全國旅遊業慶祝活動的典禮中,印度內政部長辛格(Rajnath Singh)在致辭時,特別提到印度文化對中國文化的影響。他的說法是:「印度不費一兵一卒,就在文化上控制並支配了中國逾兩千年。這就是印度的影響力!」辛格還搬出了中國文化名人胡適,認為這個說法是胡適也贊同的。被視為中國政府喉舌報的《環球時報》立刻出了文章反駁,批評辛格此說誇大其詞,不過是為了激發印度人的民族自豪感;文章還指出佛教在印度早已式微,印度现在的主流宗教是印度教,即使古代的印度文化曾經影響中國,也不代表現在的印度文化對中國有何影響。

那麼,辛格所言,究竟是對是錯呢?首先,不容否認的是,中國曾經受印度文化影響。最廣為人知的當然是佛教遠在漢朝傳入中國後,廣為流傳;單看全國佛寺之多,便可以知道佛教在中國流傳之廣。佛教、儒家、及道教鼎足而三,令中國成為儒釋道的三教文化;重要的是,佛教的影響不限於中國民間宗教信仰和習俗,還深入了讀書人的世界,因而影響了中國的哲學思想、文學創作以及藝術情趣。

然而,辛格說的,明顯是言過其實——印度文化對中國影響深遠,這是事實,但不等同印度「在文化上控制並支配了中國逾兩千年」。佛教傳入中國後,是經過了深刻的本土化,才能夠廣泛流傳,與印度本來的佛教,已有很明顯的分別。例如在中國流行的禪宗,便是充滿中國色彩的佛教,不屬於印度;到禪宗影響後來的宋明理學,若問那是不是印度文化影響中國,可以答「是」,也可以答「不是」,因為那影響已是相當間接的了。

辛格搬出胡適來支持他的說法,其實很有反諷意味(ironic),因為胡適雖然承認印度佛教對中國文化的深遠影響,甚至稱佛教東傳時期為中國的「印度化時代 (Indianization period)」,但他對這影響的評價是十分負面的。胡適曾經這樣說:「我必須承認我對佛家的宗教和哲學這兩方面皆沒有好感。事實上我對整個的印度思想從遠古時代,一直到後來的大乘佛教,都缺少尊崇之心。我一直認為佛教在全中國自東漢到北宋千年的傳播,對中國的國民生活是有害無益,而且危害至深且巨。」(見唐德剛整理《胡適口述自傳》第十二章)如果胡適對印度思想的評價是對的,那麼,印度文化對中國越有影響,那便越是壞事!不過,胡適的說法雖然沒有辛格的那麼誇張,卻不免偏頗,例如他說的「印度化」,便有點用詞不當,應該是「佛教化」才對;此外,佛教對中國國民生活的影響也不盡是壞的,胡適只是由於推崇科學、痛恨迷信,從單一角度評價佛教,才得出他那極端的結論。

無論如何,一個文化對另一個文化的影響是很複雜的事,必須深入研究才可以弄清楚;然而,如果是沒有影響,卻很容易觀察到,例如印度文化對西方文化並沒有甚麼影響,那是很明顯的。今年是披頭四樂隊拜訪印度瑜伽大師優濟 (Maharishi Mahesh Yogi)的五十周年,雖然當年是盛事,卻不代表印度文化對西方文化有重要影響。有趣的是,中國在古代受印度文化影響,在近代則受西方文化影響,但中國文化卻對印度和西方都沒有影響。為甚麼會這樣?這當然也是要深入研究才有答案,不過,我不妨大膽提出可能的解釋:儒道兩家的思想及道教作為民間迷信都缺乏宗教的感召力量,因此只能對周邊文化較弱的小國有影響,卻難以滲入印度這樣以宗教為主的文化;另一方面,儒道思想亦沒有西方近代文化在科學和政治上的明顯作用,容易被視為守舊或不夠進步,自然影響不到崇尚進步的西方文化。

原載於國泰航空機上刊物 Discovery,2018年1月號

房署稱密切關注海麗邨工潮 工會重申政府責無旁貸

$
0
0

(獨媒特約報導)海麗邨外判清潔工罷工進入第10日,工人繼昨日後,今日下午將再到何文田房屋署總部抗議。房屋署昨晚回應傳媒查詢時表示關注事件,及會嚴肅處理,聲明指如發現有個別承辦商在投標過程中或履行合約時有違規行為,房委會及房屋署會嚴肅處理。職工盟屬會清潔服務業職工會幹事杜振豪批評,房署聲明說到非常強硬,但卻只傳給傳媒,沒有正式回應工會,「講到咁堅決,但一個官員都無回應過,尋日喺房署成日都無回應。」他重申,房署連日前答應的調查亦未公佈結果,要求盡早詳細交代。

房屋署在回應中又用上「勞資糾紛」的字眼,杜振豪批評,房署是清潔工的大僱主,有責任監管外判商和保障外判工人的權益,「政府係絕對有份,唔好扮唔關事。」

對於民順和香港工商被指有關連,轉手是「左手交右手」,房署稱根據房委會的《工程承辦商及物業管理服務供應商登記指引》,公司之間的關係如符合香港會計師公會頒布的《香港會計準則》中「關聯方」的定義,才視為有關聯的公司,意味房署認為兩間外判商並無關聯。杜振豪不滿,指從今次的現實情況來說,如果房署認為兩間公司沒有關聯,便即是守則有問題,「咁都話無關聯,咁咩係有關聯?」

對於民順誘騙工人簽署自願離職信,房署亦推得一乾二淨,指辦事處會透過通告或函件,提示工人及後的工作安排盡早進行溝通和切勿輕率簽署任何文件。杜振豪批評,房署的說法有問題,指工人的確有收到通告,但工人的教育程度不足,未能仔細查閱,「你咁樣搞係浪費時間。」

記者:麥馬高

問責官員缺席財委會 朱凱廸提中止待續 陳志全撕文件抗議

$
0
0

(獨媒特約報導)立法會自閹後,政府高官缺席立法會會議情況持續。今午立法會財委會審議西九地庫36億撥款,民政事務局局長、副局長及常任秘書長均無出席。朱凱廸提出中止待續以示抗議,指是立法會自闀的惡果。政府就上次會議議員提問的回覆內容,亦被指是「廢話」,人民力量陳志全在席上將文件撕毀。

昨日立法會舉行帳目委員會,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缺席,主席石禮謙不滿,一度擬取消會議。今午舉行的立法會財委會,續審36億西九地庫。在財委會上一次會議(去年12月8日),財委會主席陳健波已經劃線,最容許議員作最後一次發言。期間多次財委會會議因讓路大會取消,到今日會議,民政事務局局長、副局長及常任秘書長同時缺席,出席官員稱常任秘書長正在休假,局長及副局長則另有工作。

螢幕快照 2018-01-05 下午3.43.46
陳健波

朱凱廸提出中止待續抗議,指立法會「一自閹就有個趨勢」,他稱要透過這一個機會向政府表態,指立法會「唔會放過你㗎。」他認為政府完全不尊重立法會,上一次會議工黨張超雄要求的財務分析報告和資料,政府的回覆「一個數字都無,答咗五段字返嚟都係廢話。」

公民黨郭家麒指建制派是「求仁得仁」,政府無視立法會,指目前立法會「仲衰過自動提款機,密碼都唔洗帶嚟。」他指官員如「唔得閒既就唔好拎(撥款申請)上嚟啦!」

人民力量陳志全指,政府答得如何肉酸亦無所謂,因為財委會主席在上一次會議已經劃線禁止議員提問,「我地無得再問喇麻!」他在席上將政府的回覆撕毀。

財委會主席陳健波亦動氣,多次反駁民主派議員稱「唔好咁大義稟義,12月8日你地咪又搞休會」,又指技術官員比問責官員更適合回應問題「真係做野既,呢班人先適當。」他又稱政府在12月14日已回覆上一次會議的議員提問,反問民主派如不滿意答案,為何不一早提出,「議員咁既質素我好失望。」

中止待續議案在建制派反對下遭否決。

螢幕快照 2018-01-05 下午4.12.46

海麗清潔工勝利 外判商跪低 支付遣散費兼加薪

$
0
0

(獨媒特約報導)海麗邨外判清潔工罷工第10日,工人今日下午再次到何文田房屋署總部抗議,他們將工人畫的烏龜及塗上黑色眼睛的房屋署署長應耀康照片,轉交房署職員。職工盟屬會清潔服務業職工會同時宣佈已與資方達成協議,工潮結束,工人將會在明日復工。據了解,外判商民順和香港工商昨晚答應發還遣散費,以1,200元乘以每年年資,每名工人另加薪172元。

清潔服務業職工會幹事杜振豪指出,原本計劃在今早到房署抗議,但在昨晚收到民順的電話,對方表示願意作出和解。工會和工人遂在今日中午開會商討,工人最後答應民順開出的條件。

16.23.07
房署職員接收請願信。

杜振豪又重申事件在制度上未解決,外判制度必須進行改革。他感謝工人站出來,不但爭取自身的權益,更揭發了外判公司間的可疑關係。深水埗區議員楊彧亦感謝媒體報導,講述工人的故事,而工人今次罷工亦令外判問題得以廣泛知道,有助往後的工人抗爭。杜振豪重申,房署應立即公佈早前的調查結果。

東北支援組陳大吉表示,今日特地由沙頭角出來支援工人。她指媽媽是清潔工,但從小到大都不讓她跟住倒垃圾,一直得不到應有的尊重,最後更遭外判商拖欠遣散費,呼籲工人不要放棄爭取自己的權益。

負責清理屋邨垃圾房、一個人做四個人工作的鄧伯對今次成功爭取感到高興,「民順敢企出嚟,算佢有種」。但他表示,希望外判商能正視清潔工的待遇問題,「搵多個人嚟執都好呀,一個人真係做唔哂。」

16.23.20
清潔服務業職工會幹事杜振豪(前)、深水埗區議員楊彧(後)

海麗邨在去年11月更換外判清潔商,由「香港工商清潔服務有限公司」接替「民順清潔有限公司」。民順誘騙清潔工人簽署自願離職信,逃避接近100萬元遣散費。

《有線新聞》早前報導,兩間公司共用辦公室。香港工商和工人「重新」簽約後,月薪由8,617元加到8,628元,只加了11元。工人早前到勞工處進行談判,民順當時只願意以一年年資200元賠償,即以9年年資計算,工人最多只得1,800元。

16.23.01
房屋署署長應耀康仍未現身,社民連曾健成製作有其頭像的「縮頭龜」。

記者:麥馬高

大學生製作快訊 撐海麗邨清潔工:畢業後一樣係工人

$
0
0

中大基層關注組成員阿樂

(獨媒特約報導)海麗邨外判清潔工罷工10天,成功爭取獲發還遣散費及加薪。連日來和工人同行的除了工會和區議員,還有多名大學生,其中多人都是中大基層關注組的成員。今日中午,他們更印製200份罷工快訊,派發予海麗邨街坊。獨媒訪問了其中兩名學生,他們異口同聲表示撐工人是責無旁貸:「學生畢業後一樣係工人。」

阿樂是中大社會學系三年級生,她強調,清潔工爭取被拖欠的遣散費是天公地道,因為都是合理和應得的待遇,「佢哋唔係貪心,唔係因為我哋唔係不是工人,就覺得唔關自己事。」她表示,學生在畢業後都會是工人,將來有機會面對一樣的情況,所以關心工人權益是理所當然。

阿樂又提到,今次是第一次參與支援罷工行動,認為支援清潔工都是民主的一部份。「大家第日都會打工,勞工係政改以外,好重要同好貼身嘅事情,所以爭取勞工權益都好重要。」

她表示,街坊都知道工人的處境,態度很正面和十分理解。經過10日的工潮,阿樂認為工人很有能量,「自己唔會先入為主覺得佢哋慘,反而見到佢哋好多才多藝,唔係清潔工就乜都唔識。」

16.39.09
中大基層關注組成員阿偉

另一名學生阿偉都是中大基層關注組成員,是歷史系四年級學生,亦一直關心基層勞工的權益。他表示,4年前的碼頭工潮時,自己年紀還細,未有機會參與。「今次好難得,工人願意走出嚟,對工運、工人甚至自己都係難得。」

這10日來,工人到過政府總部、競爭事務委員會和房屋署抗議。阿偉表示,最深刻是工人參加元旦遊行,「佢哋喺登龍街現場,發現有工人第一次嚟港島,見到佢哋一字排開攞住籌募箱,嗰一刻覺得團結就係力量。」

他不諱言,要和大學生講基層有一定難度,因為他們的教育程度較高,所以要講多兩者的關係和接軌,讓他們明白共同面對的處境。

6.41.30

記者:麥馬高

海麗邨工潮完結 工會幹事:而家想返屋企瞓覺!

$
0
0

清潔服務業職工會幹事杜振豪(前排左)

(獨媒特約報導)「而家想返屋企瞓覺!」職工盟屬會清潔服務業職工會幹事杜振豪感嘆,經過海麗邨外判清潔工10日罷工,現在疲累不已。他形容今次取得的結果令人滿意,亦可以作為示範,「只要你肯企岀來,就可以帶來改變!」

杜提到工友在罷工第六、七日曾感到懷疑,他們會問「都無回音嘅,得唔得㗎,阿豪?」杜指當時自己也「無乜信心」,不知能否爭取到成果,但隨著工潮白熱化,工友也不再懷疑「有無勝算」,他也愈來愈有信心。他多次提到「信心」,是這次工潮成功的主要因素。「雖然好辛苦,但這次勝利能俾正能量我。」他興奮表示。

17.38.30
民協楊彧

海麗邨區議員、民協楊彧表示政府在這次事件的責任「一定走唔甩」,希望改革外判制度,包括投標時要求承建商提供工資中位數,再與整個行業的工資中位數比較,才能讓承建商中標。

楊彧又指出政府應徹查各外判商的關聯性,因政府對外判商有「關聯」的標準太低,未能阻止新舊外判商「左手交右手」。他表示現階段懷疑海麗邨清潔外判商「香港工商」和「民順」有關聯,或在競標時存在不可告人的事,政府應立即徹查。

他形容事件是改革外判制度的契機,達致「一石二鳥」效果,令更多人關注外判制度流弊,對政府改革制度拖加壓力,同時亦能告訴工友們不用擔心岀來爭取會有後果。

17.38.41

記者:林肇麟、麥馬高


只屬於一個人的時間 - 當我談跑步時 我談些什麼﹙一)

$
0
0

村上春樹 (2007)

當我談跑步時 我談些什麼

讓村上春樹來談跑步,的確是一件很適合的事。以他的文筆,加上多年來跑過各種賽道、距離,就連超級馬拉松與馬拉松起源的雅典賽道也體驗過,這樣的組合難怪會引起不少讀者的興趣。

作為午餐飯桌上的日常話題之一,工餘時間的運動種類經常會被提起:當提到足球,現職同事會告訴新人原來公司裏也有著一隊小型的足球隊可以讓他參加,又會提起昨天半夜的球賽巴塞隆那是如何大勝對手;如果提到羽毛球,換來的則是隔個週末後的邀約,或是談到家裏的小孩又如何的喜歡上這種運動。但只有長跑,是一個無法被延續的話題:「我跑長距離的。」「那即是十公里囉。」「比那長一點。」「那即是馬拉松嗎?會不會很辛苦?」「也還過得去。」「是嗎?真厲害!」「謝謝。」

無疑,跑步是個人的,賽道上只有你一個人在向終點默默前進,踏出的每一步,都並非為了比這人或是那人先一步到達終點,而只是為著打破PB 而繼續。跑步之中,有的只是自己的存在,那是我們和身體對話的私人時間,左腳要提起多一點少一點,右腳落地的姿勢要不要調整一下,背部有夠挺直嗎,心跳速度有沒有異樣,最重要的是呼吸,節奏千萬不能被打亂,難怪村上指跑步之時其實腦袋並沒有思考任何事物:我跑步,只是跑著。原則上是在空白中跑步。也許是為了獲得空白而跑步。(1)

所以,孤獨可以說是跑步的代名詞。你可能有曾經看見兩個人一邊跑步一邊聊天,他們可能是兩個好朋友,也可能是一對熱戀中的情侶,但無論如何,他們絕對不是在跑步,充其量只能被界定為緩步跑,因為正如以上所說,當跑步需要的是對呼吸的專注,根本就沒有讓說話打亂節奏的餘裕。當然,換個角度來說,既然跑步是一個如此差勁的群體活動,那就代表它其實是一個人的時候的最好消遣。

一個只有自己的運動,即是一個只對自己負責的運動。既然沒有隊友,就不用擔心失約,但卻也代表可以因著各種各樣的理由而選擇將跑步時間延後甚至取消。對此,村上對讀者說:忙就中斷跑步的話,我一輩子都無法跑步。堅持跑步的理由不過一絲半點,中斷跑步的理由卻足夠裝滿一輛大型載重卡車。我們只能將那"一絲半點的理由"一個個慎之又慎地不斷打磨。見縫插針,得空兒就孜孜不倦地打磨它們。(2)這裏的跑步,已經並非一種單純的運動,而代表著一個人的身份價值與自我認同。這些莫非又能因一個忙字而放棄的嗎?

1. 村上春樹 (2007),當我談跑步時 我談些什麼,第一章 2005年8月5日 夏威夷州考愛島
2. 同上,第四章 2005年9月19日 東京

Fear the Walking Dead — 貫徹始終地犯(觀)眾憎

$
0
0

見有朋友講開Fear the Walking Dead,我又講兩句。

睇番Fear the Walking Dead嘅Fandom Wiki, 第一頁係跟出場時序列番晒啲唔同嘅角色同所屬家族或組織。

基本上女主角Madison一家就好似死神一樣,去到邊度都會害死人全家。前前後後都有十幾個家族俾佢地直接或間接害死晒。

呢個劇表面上好似好多元,故事發生在LA、墨西哥、美墨邊境、男主角Travis係毛里人、男主前妻係拉丁裔、最聰明同本來有錢嘅係黑人、主角一齊逃難嘅家庭係薩爾瓦多人、第二季大部份角色係墨西哥人、第三季有一半係印地安人,故事裡面嘅白人多數都係衰人。

但係睇睇下,其實真係用大陸網民講法,係高級黑(曲線)。先黑有色人種,裡面啲有色人種,大部份都係容易被煽動、迷信、唔係毒犯就係被毒犯欺壓、衝動。再黑白人至上,裡面啲白人至上主義者,又係乞人憎而且全部俾主角一家害死。而最黑得絕嘅應該係女主角一家呢種白左。女主角同佢對仔女,女主角表面上係大愛包容,但實際上全套劇最自私最搬龍門都係佢,佢就好似死神咁不斷去到邊都害死人。

不過我諗劇組係知道觀眾反感,收視差,所以去到第三季尾,要安排女主角全面黑化,搵個大反派講出晒佢最虛偽自的嘅地方。

Anyway, Fear真係好奇惟,明明睇落budget似乎唔少,場面仲大過Walking Dead正劇,但就寫到啲觀眾一係就棄劇,裡面冇嘢係可以好似Walking Dead正劇咁啲角色面雖然都會做壞事,但觀眾會代入佢地內心世界,會建立到對角色感情。我見Fear啲外國同大陸討論板,啲人一面倒係鬧,個個都問主角團隊幾時捨得死。

本來係安排做角色成長嘅女主角對teenager仔女,男的係好靚仔,而且算係做得好,劇本已經安排佢做男一(本來毛里人男主角無啦啦死咗),要佢負責做番啲冇咁乞人憎嘅事,但結果佢都係要害死(其實係殺死)全劇最好人、最靚仔、佢個妹個男朋友。至於女主角個女,由第一季開始已經西面,直到第三季都係西面,開心時又西面、唔開心又西面、驚又西面、談情又西面、上床又西面、殺喪屍又西面。我初頭諗,可能佢要扮演一個18歲港女,講錯,係少女就係咁,但後來我都係發現其實佢就係來來去去嗰個表情,就係臭臉。

雖然收視唔及得Walking Dead正劇,但係都仲開到第四季,而且呢季仲會加入正劇俾人鬧得最勁鬧佢聖母病嘅Morgan,呢次係第一次有正劇角色crossover,可能係要谷番少少收視。不過,crossover都仲要係最多人鬧嘅角色,真係貫徹Fear嘅特色。

Morgan呢個角色係不死咁滯,應該唔會俾呢家人害死… 掛?

《心動120》:不用賣弄煽情,也可迴腸和蕩氣

$
0
0

文:Jaz(G點電視特約記者)

原本有點猶豫要不要去看《心動120》:人人都說沒有兩包紙巾千萬不要進場;但意想不到的,我竟然只流了一滴淚 —— 為此我反而很感激導演Robin Campillo的處理手法。它沒有一般社運電影的滿腔熱血,反而可以更理性地吸收劇情的發展及拍攝手法;然後就會發現,《心動120》能夠做到感情及藝術層面兼備,沒有側重去煲大主角們的豐功偉績,但卻能夠讓我們看到bigger picture,看到整個愛滋病組織的正負能量。除此之外,電影的鏡頭運用及剪接更將電影推上一層樓。種種的說故事技巧結合而成的火花,難怪被喻為「本年度最不能錯過的同志電影」。

你可能會感興趣的文章:
五對親子教我們該「這樣教小孩」- 《當他們認真編織時》影後感
曾經是同志失落時代 – 《曾經是同志》《失落時代》影後感
寫在世界愛滋病日之際:基督擁抱痲瘋病人,也擁抱愛滋病感染者


第一次參加Pride時,成員都在跳啦啦隊舞,像是在參加派對一樣;到電影中段的第二次Pride,Sean開始沒精打采,穿着黑色衣服,主題也變成「this might be the last Pride I’m in」。

故事發生於90年代初的巴黎,取材自導演當時參與,源自美國紐約的「愛滋平權聯盟」(Act Up)巴黎分部的行動、會議等情況。主角Nathan(Arnaud Valois飾)是組織的新成員,在Act Up裡邂逅另一位主角Sean(Nahuel Pérez Biscayart飾)。電影主軸雖然圍繞二人的愛情故事,卻沒有很深入刻劃二人的感情;反而藉二人的視覺描繪組織的內部矛盾、成員間so close yet so far的關係,透過二人的經歷探討愛滋病人所面對的治療及日常生活上的轉變,以及所承受的壓力、無力感,以至最後面對死亡時的不忿及解脫。

想看到更多像這樣的文章嗎?
捐款支持我們。


Act Up的其中一次行動是「血染」藥廠,迫使藥廠不要再拖延公開藥物研究報告。

「愛滋病」這三個字時至今日仍然是一個禁忌,雖然在藥物及妥善治療下,愛滋病已不再是「死症」;但在二十年前,愛滋病仍然被社會污名化,而且被跟同性戀(尤其男男性交)扯上關係。愛滋病本身症狀恐怖,就算患者接受藥物治療,也附帶一大堆的副作用;加上在一片恐同的氛圍下,「愛滋病」三字基本上代表了無知、歧視、仇恨。因此,對於愛滋病人及社運人士而言,為愛滋病人平權是迫切的。所以故事中的Act Up巴黎就透過各種勇武抗爭,迫使藥廠分享研發治療愛滋病藥物的報告及新藥物,同時透過一些「貼地」的行動及同志遊行,打破大眾對愛滋病的誤解。

以下內容含劇透,逃生門在此

在剛看完《心動120》的那一剎,坦白說,我是不喜歡這套電影的:嫌它節奏慢,過了一個long day後要看兩個多小時的沉重題材電影實在是吃不消;加上電影本身沒有明顯的高潮起伏,在電影放映了兩個小時左右後,竟然聽到旁邊叔叔的鼻鼾聲。大概因為電影有點像紀錄片的關係,它沒有花多餘章節刻劃組織各人物性格,在處理主角二人的感情線也沒有投放太多的深入研究,因此會比較難投入Nathan的角色,當下對Sean的離世並未有太大的體會。當然,最後也沒有像外國影評所說的:要哭兩包紙巾。加上因為大家對電影都有很高的評價,難免會有點失望。但過了幾天,才知道原來自己對電影是又愛又恨。

朋友說電影讓他不寒而慄,我起初感受不到;幾天後,我才發現《心動120》的恐佈之處:it stays。過了兩天三天甚至是一個星期,等巴士的時候會突然閃過Sean病重臥床骨瘦如柴的樣子;手機碌Facebook時會閃過Sean質問「Am I not sick enough?」的畫面;工作時會突然想起他們參加同志遊行的口號「this may be the last Pride I’ll be in」;洗澡時會想起那一整個浴缸的迫真得很的假血……導演巧妙地讓大家無意識地感受到Act Up各行動的迫切性:畢竟,不少愛滋病患者成員也根本就已經時日無多。心臟不其然跳到120bpm,窒息的感覺來自彷彿主角在耳邊不斷提醒你:「我要死了,我沒有時間和理非非;我想死了,我想解脫。」


Sean讓我們看到愛滋病的演化過程,到後來他不得不住院時,已經瘦得不似人形;但當然,電影所展示的只是冰山一角。

這就是一開始提到的藝術價值,在鏡頭運用及剪接技巧上都創出了獨特的表達故事方式。之前看過的社運電影 —— 尤其關於人民抗爭的、以雞蛋打高牆的 —— 少不免偏向以煽情或熱血的手法敍事。沒有說好不好,只是有點抗拒這種努力要讓大家站在同一陣線的拉扯,很容易會有種「try too hard」的感覺。高興的是,在這電影中未有看到這個情況。《心動120》的拍攝手法有點像紀錄片,電影一開始就呈現了Act Up一個失敗了的行動,加上用了不少over the shoulder鏡頭,讓觀眾以新成員Nathan的視點觀察組織,好像是置身其中的一份子,一起參與及後的會議跟行動。

用心去看,不難發現導演在鋪排上的心思。HIV病毒在現今世代的治療,可以在大部分病例做到讓患者在藥物治療下過正常生活;但在故事發生的九十年代,愛滋病基本上跟等死沒差。雖然導演很心急,卻沒有把患者所承受的壓力像填鴨般硬塞到我們身上。但留意電影細節的話,就會知道愛滋病對患者的影響有多大。就好像第一次Nathan跟Sean的sex scene,一輪打得火熱之際,Sean的鬧鐘在凌晨二時突然響起,提醒他吃藥。 原來當時愛滋病的治療藥物需要每隔四小時準時服用,你能夠想像日復日年復年只能夠睡四小時的日子嗎?組織開會的規則也很有趣 —— 如果你認同成員的言論,你也不可以拍掌,因為掌聲會蓋過言論,阻礙開會進度 —— 連拍掌的時間都沒有,在僅餘的日子裏,每一秒也很寶貴。從組織成員的關係也看到導演的迫切性,雖然成員每個星期都舉行會議,又會一起行動、一起被捕,他們之間卻沒有很深厚的感情,甚至連大家組織以外的職業也不清楚:彷彿組織以外的事根本不重要,又或者,他們根本沒有時間沒有精力去互相了解;投放太多感情建立關係,他離去時,會很心痛吧?


Act Up的會議每次都很趕急,每個成員的發言都有時間限制,就算和議發言者,也不能拍手讓掌聲蓋過發言,只能彈手指以示支持。

戲內跟Nathan同期的有另一位新成員Jérémie(Ariel Borenstein飾),他由故事一開始已經病得很重,在跟其他成員的一次小組會議中,他問到其他患者有關治療的意見,那一幕其實讓人看得很心酸。幾位成員若無其事地分享自己對藥物治療的成效,白血球數量下跌速度有多快……只看畫面,你可能會以為這是會考的小組討論而已。他們對醫生、各種治療、各種藥物,以至藥廠所有動向及報告的熟悉程度跟他們的「自然」形成很心噏的對比,你會知道,他們到底經歷了多少挫敗、多少失望、多少的無力感,才會有如此豐富的知識可以分享。到底距離死亡有多近,才可如此泰然自若?

導演努力營造的對比情節也應記一功。電影初段他們就策劃了一場「血染」藥廠的行動,闖進藥廠後四處掟以假血水球,行動期間他們被警察拘捕。回程在火車上,Sean跟其他成員依舊談笑風生,但他突然又認真起來,說什麼珍惜當下的大道理;窗外映着夕陽下的城市,Sean跟其他患病的成員只是這世界上一個個急促的過客嗎?這城市對他們冷漠,他們又有能力改變嗎?鏡頭一轉,原來Sean只是跟大家開玩笑,他們又繼續談論行動中的攝影師有多靚仔。生命對他們開玩笑,他們就以自己的方式對抗吧。然而,去到電影後段Sean跟Nathan的另一段火車旅程,情況已經完全相反。Sean開始病重,連外面的世界也變得荒涼,灰濛濛一片。


Act Up的這個「瞓死」行動,在多屆的國際不恐同日(香港區集會)中也有做過。

有別於一般gay movies的性愛場面,Sean跟Nathan的sex scenes是既有層次,又有深度的。從二人在派對後互相flirt到床上,到安靜下來相擁分享當初Sean如何染上愛滋病,大家見證着這份危險的甜蜜的誕生。二人關係開始穩定時,Nathan問Sean要不要一起住,戲院彷彿瀰漫一股心酸的甜蜜 —— 明知Sean時日無多,明知照顧Sean會很辛苦,Nathan卻不認為這是一個負擔,雖然大家也知道,愛不會讓Sean奇蹟康復。Sean在醫院治療期間的那一個sex scene應該是電影史上top 10最浪漫又最撩人最洋蔥的一幕 —— Sean開始感到絕望,甚至開始放棄自己,Nathan不能表達自己的心痛,唯一可為他帶來短暫快樂的,就是替臥床的Sean來一次hand job。去到電影的最後,Nathan的對手已經不再是Sean了 —— 透過跟組織決策人Thibault的sex,他終於捨得放手,終於接受到另一半已離去的事實 —— Sean透過死亡得到解脫,Nathan也終於能夠從悲傷中釋放。


Sean和Nathan在戲裏的sex scene變化也很有趣。除了甜蜜,背後還有什麼?

從種種跡象,看得出導演是着急的,但拍出來的節奏卻不會很倉卒,反而給觀眾一種life goes on的感覺。情感上沒有一下子的大爆發,不安感原來會自動爬進我們的腦袋;平平無奇的畫面,卻會纏繞幾天。愛滋病的恐怖需要時間消化,需要好好沉澱。


換轉是你,你知道另一半時日無多,還會跟他開始嗎?

更多劇照

序言書室開業十年,十年一隅結集成書 鍾耀華:消逝了的更加重要

$
0
0

為紀念十周年,序言書室出版《十年一隅》文集,並舉辦「十年仲未沉得」慶典,與談者有李達寧、周保松、鍾耀華、小西。

鍾耀華從自己說起。他當「文青」的起步點,比一般人想像遲,進入大學方知悉序言。

「我從冇諗過自己會讀書。」一如多數年輕人,他在中學對書本毫無興趣,閱讀報告的書都是「老作」,老師大抵知曉但沒點破。

讀文科的他不曾看過一本歷史書。「我就係咁樣被教育出嚟。教育制度要你識得一套應試技巧,睇 Notes 睇 Point forms 就 OK。歷史對我嚟講係一啲斷句,答題時將斷句砌埋出嚟。」

「所以當時覺得讀書好冇意思,對我嚟講係好撚無聊嘅事。」那時鍾認為讀書等如應試,解決不到困惑和理想,對生命沒意義。

及至進入大學,發覺師長都能長篇大論,「我剩係識喊一兩句口號,好崩潰」。同學提議他去序言,「以前住喺元朗只去三聯,序言係第一間我去嘅獨立書店。」

「好記得入嚟時第一下感覺,嘩,冇諗過書店可以咁樣。同三聯啲書完全唔同,冇暢銷書。」不同周遭世界,可供安靜思考,鍾說在序言找到一種「感覺」。

「我喺大學時周圍問老師前輩:其實你喺大學讀書時,有冇諗過成為一個點嘅人?唔係具體做咩職業,幾多人工,住喺邊度。我想問嘅係生存狀態。作為無力嘅個體,點樣面對群體,搵到自己站得住嘅地方,做到自己想做嘅事。」

「當大家講序言點巴閉,我想反一反高潮,已經消亡嘅人、消亡嘅書店仲犀利。我從來都覺得,睇一件事唔係睇當下;而係要置身脈絡,經過幾多掙扎,仲要出嚟實踐,先係最艱難嘅事。」

「想個人仆街死,就勸佢搞書店,到而家都冇變。《十年一隅》唔會剩係見到十周年有幾巴閉;而係還原番開業前後嘅掙扎。喺一個不斷收窄嘅環境,唔想跟既定嘅遊戲玩,仲想搵更多空間,提供另一種可能,依啲先重要。」

是故鍾更念念不忘,李達寧開辦過另一間二手書店「實現會社」。見證會社由全盛到式微到結業,鍾一直不離不棄,定期造訪。現在他同拍檔,便在元朗大橋街市創立了二手書店「生活書社」。

先從二樓愈搬愈高,繼而搬到街市(解憂舊書店)甚至農舍(比比書屋)。書店和地點殊途同歸,都在發展中被一再取締。「遷移到城市遺棄嘅地方,書店先搵到空間。」

「當序言成功撐出一片空間,睇落好簡單,但唔好忘記國家機器正不斷收窄,佢地每一刻都拚盡全力,先冇被夾死,撐得落去。如果唔係序言,我都唔會做後來嘅事。有唔同嘅人堅持,我地嘅城市先會有啲唔一樣。」

鍾轉述朋友感想:書店不只屬於店主,更屬於讀者群。「聽到真係好鬼感動,係大家一齊經營間書店。」若只有趨時的「打卡」,卻一去不返,沒有書店可長久,需要讀者結伴同行。

「相比七百萬人口,序言讀者只係好少眾。但序言話畀你聽,有啲人唔想跟既定遊戲,提供一個空間畀我地喘息,不至於消亡--有啲人繼續生活喺依個城市,但靈魂已經死亡。」

鍾一再重申,消逝了的更加重要。

他回憶一位在中大的學弟。「佢好正直,正直到令人難堪,好似動漫人物,永遠係正義朋友。」

當朋友去超市,他會批評朋友協助壟斷;當朋友結束抗爭,重返校園,他會勸朋友堅持下去,多分力量。「某程度上佢就係大家所謂嘅『道德撚』,有啲令人難堪,有時我地都會嘲笑佢。」

鐘的聲音開始斷斷續續,說不下去。生活書社草創之際,他還過來捐書,但沒交談。「我以為佢趕住返工,臨走前佢仲望左我一眼。」

「一個月後,佢選擇左返中大跳落去。」

「我好記得葬禮,佢爸爸同我講:『如果。。。如果個仔關心社會嘅時候,我冇 discourage 佢,同佢一齊關心,佢未必會死。。。』」

「如果城市有多啲人繼續堅持做多啲嘢,唔駛做大事,都可以生活到,佢係咪唔會死呢?」

「我一直想講依個故事,佢嘅選擇係想話畀更多人,有啲嘢比一切都更重要。」

「只要有人肯創造空間,就能夠畀更多人覺得,原來有啲人咁辛苦,就嚟死但都未死得喎。可能就會選擇堅持落去,創造到更多事情。」

* * *

(筆錄參考了鍾耀華在《十年一隅》的文章。承蒙信任,不勝感激。)

問馬恩國大律師:《基本法》有不小心的遺漏?應該「讀入」什麼句子?

$
0
0

「中澳法學交流基金會執委會主席、大律師馬恩國昨日發表聲明,強調有關決定合憲合法,而香港法院在這問題上根本沒有所謂的「違憲審查權」,並批評張達明誤導公眾,抹黑中央政府,必須強烈的譴責。」

文匯報今天的報導,正正印證我的擔憂。特別是當有北京信任的香港執業的大律師,居然聲稱即使根據普通法及《基本法》,香港法院根本就沒有「違憲審查權」。「本來無一物,何處被閹割? 」 夫復何言!

馬大律師提及「即使在普通法制度下,當立法機關在立法時不小心遺漏了一些文句導致有錯誤出現時,法院都會把一些錯漏的遺漏了的字詞「讀入」法律條文內,以達至一個合乎立法原意的結果。憲法也是一樣,在憲法條文有遺漏時,法院會找出那些被錯誤排除的字詞,然後「讀入」」

但在他的聲明中卻沒有指出可以在《基本法》的條文中讀入什麼句子,以彌補當年中央官員聲稱《基本法》每一字一句甚至標點符號也經過嚴密考慮的不小心遺漏。 希望他可以幫助公眾明白,他是否認為中央當年草擬《基本法》時有不小心的遺漏? 他又建議應該「讀入」什麼句子? 但我希望不是要「讀入」一句: 「縱然《基本法》條文有其他相反規定,只要人大常委會根據中國憲法作出決定,這便是法律,這便是《基本法》。」

(註:希望大家不要人身攻擊馬恩國, 雖然我與他對法律的見解不同,但我與他仍然是朋友, 他亦有他可愛的一面。)

Viewing all 3977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