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Viewing all 3977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周庭 :2017年的回顧

$
0
0

每年的尾聲,我都習慣問自己一個問題:過去這年,你過得無悔嗎?今年,答案顯得比往年更複雜,也更深刻。遭受連番挫擊,面對新的挑戰,踏上波折征途──我希望來年的自己,會是更好的人。

年初,即使頂著DQ官司,眾志的發展還是相當不錯。議會工作、公民社會聯繫、社會運動,各方面有長足的進步,我在聰辦也擔當政策研究,孜孜不倦的跟進財委會的各項重要戰線。基本工程儲備基金整體撥款、南港島線、港珠澳大橋、沙中線等等甲級撥款,我都在無數個挑燈晚上,抵著睡意為阿聰準備相關資料。

然而,2017年被號稱主權移交以來倒退最大的一年,惡夢始於下半年。即使經過DQ和13+3等難接踵而來的打壓,我們那般熱熾的赤子心,始終沒被澆熄。和香港憂戚與共的一年,的確使我改變許多,由站在背後轉到幕前更光亮的位置,準備承擔更大的托付和信任。位置有變,要不忘提醒自己,要成為更好的人,才能報答戰友的期許,完成自己的使命。

問題是,我們到底要成為如何「更好」的人呢?過去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也曾經迷茫,不知自己應往何處去。在考慮參選時,在與父母的攀談中,我突然想通了──原來答案一直就在身旁。過去參與學運時,父母非常擔憂,經常出言相勸,有時釀成些許衝突和情緒失控,我也因而做了許多的退讓,包括在高峰時辭任學民發言人職務。這些經驗令我和父母的關係,曾經陷入段低谷。在眾志創黨後,退居幕後的我終於可以多花時間與父母互相溝通和理解,令我與他們的關系重新起步,建立信任和支持。與父母重修關係,也令我回想起,原來由小至大,我想努力、學習想成為的對象,正是堅強無比的媽媽。

小時候,陽光午後灑落在花園上,個子還小的我仰目看著母親爬樹修剪的身影,瞇著眼晴看,那矯捷身影而來的安心,我到現在還忘不了。母親在新界的村落長大,自幼貧困,是六兄弟姊妹中的大家姐,負責在最艱難的時候照顧弟妹 。她自少便養成強悍、堅毅、適應力強的性格,在我眼中,沒有她處理不了的奇難雜症。小至打理家務,大至在家中花園爬樹剪樹,樣樣俱備──事實上,家中的芒果樹、枇把樹,還有樓高五層的杉樹都是由她悉心栽種和打理。

即使我們的政治立場未必一致,但有些性格特質,是可以超越政見欣賞和學習──我想成為能夠堅定地克服難關的人,就像媽媽,一路走來,照顧她的弟妹,養育我成長,扶助整個家庭。在我承擔新的崗位上,這是不可或缺的成長。

未來的征途,是要帶領著一個團隊,在昏暗時刻中穩住腳步,再破冰前進,為社會增補力量。戰友入獄後,最初定下心志披甲上陣,總是忐忑不安,害怕不能兌現到公眾和戰友的期望。然而,經歷反覆與團隊商討、磨合,這幾個月來,我們以團結的姿態,步上選舉的軌道,為了宣揚理念而每天打拼。我希望團隊能感受到我每天的成長,克服更多難關;我的成長,也能夠眾志以及香港的低氣壓,帶來轉變。

2017將逝,這是糟糕的一年,我們習得的,是有更成熟的心理準備面對可能更壞的2018年。謝謝所有照顧、提點、支持,或者批評促使周庭成長的人。在此,我要非常感謝901團隊在議會內為眾志紮下非常成熟的議政根基、以超越100%的努力部署未來挑戰的眾志團隊,以及所有基於民主理念和公義人權而支持我們的朋友。

「結伴同行,捲土重來」。政治犯、DQ議員、民主派議員、901戰友、所有民主同路人,讓我們結伴同行,凝聚力量; 在經歷2017年風浪後,同路人團結一致,以行動換取希望,民主運動定必捲土重來!


伊朗民主化希望再起

$
0
0

1.

雖然伊朗在開明派魯哈尼上台後,慢慢由強威權變成了半民主政體,但這次示威卻反映伊朗仍有很多地方需要改善。

伊朗魯哈尼上台後,他作風相對開明。也正因如此,社會氣氛比以前寬鬆。面對示威,伊朗政府沒有出盡所有方式壓制和打壓,沒有軍隊鎮壓,魯哈尼發言都表示尊重民眾示威權利,只會拘留進行暴力行動的示威者。事實上,魯哈尼管治下,伊朗和美國關係改善了,伊朗都暫緩對核武器的開發。

不過,今次示威的發生,就證明伊朗的民主化仍面對阻力,體制有很多問題。由於伊朗是神權政體,最高領袖哈梅內伊有很大的權力,他們可以影響魯哈尼的政策,掌管軍隊和政策的決定,決定甚麼人可以出選伊朗選舉(香港民主派所講的「篩選」)。因此,群眾示威,是希望移除宗教領袖的絕對權力,令伊朗順利過渡到民主。事實上,伊朗在面對示威時,馬上封鎖互聯網,更是不尊重新聞、言論、網絡自由,可見伊朗仍有不少問題需要改善。

因此,伊朗政府當局應該明白,他們不能停留在半民主,而是要過渡到完全的民主,才可以平息民怨,同時令伊朗民主憲政體制更為完善。雖然我不熟悉伊朗,但面對這一局面,為何伊朗不進行君主立憲制?讓宗教領袖成為名義上的虛君,但權力重歸更為專業和問責性更強的議會內閣,這樣就可以有利伊朗民主化。

2,

很多中東伊斯蘭國家無法轉型到民主,卻陷入內戰和專制。理由有很多:
1. 伊拉克、利比亞、敘利亞、阿富汗有太多政見、宗教、族群分歧、外國政府武力干預,動盪不安很容易進入內戰。巴勒斯坦一帶經常受以色列壓制,很難成為主權國家,令他們在外力壓制、政局動盪不安下很難建立民主。
2. 專制獨裁者從來沒有為以上國家解決過任何問題。就算伊拉克、利比亞和敘利亞這類國家可以有獨裁者專制統治令全國統一,但一旦獨裁者勢弱,就會重新陷入內戰。樹立另一獨裁者,只會在獨裁者變弱時重新陷入內戰。
3. 阿拉伯地區很多產油國家利用出售石油,取得暴利,都取得美國等國家的軍事、經濟和人力支持。因此,他們有巨額資源維穩,派福利安撫人心,令民主化面臨困境。
4. 由於有以上種種困境,步向民主化和自由化的國家的中東北非國家,只有少數特例。其中之一是突尼西亞,原因是突尼西亞成功化解各派系分歧,讓各派系多元共存。另一個特例是伊朗,理由是伊朗的政府在開明派上台後有序地推動自由化,更是因為伊朗的宗教派系主要是升葉派,較少伊斯蘭教內部宗教派系紛爭。

面對重重困難,中東各國需要學習重建穩定的政局和多元共融的文化。那是因為,如果他們重建穩定的政局,開始學懂與別的教派多元共融的文化。既然天主教和新教可以由世仇轉變為共存,我相信伊斯蘭教派都可以。

更重要的是,中東各國的人民都有對民主人權的要求。要不是,就不會有今次在伊朗的示威。要不是,就不會有茉莉花革命。因此,只要他們有決心,總有一天,他們會取得成功。

Btw: 我覺得特朗普總統的抬頭,未必不利全球民主人權。特朗普對委內瑞拉、北韓、中國、敘利亞等威權國家都比歐巴馬更為嚴厲。事實上,伊朗一禁止網絡對外通訊,特朗普就馬上Twitter發文反對伊朗做法。可見,特朗普重視美國利益,但絕對不是要令美國回到孤立主義,特朗普的鷹派作風,未必對我們不利。

民陣元旦遊行將於公民廣場外集會 (15:32)

$
0
0

(獨媒特約報導)由民陣發起的元旦大遊行今年的主題為「守護香港」,並設七個副題,包括反一地兩檢、反粗暴規劃、反廿三條立法、反閹割議會、反政治打壓、反社會不公和反財團壟斷」。

民陣召集人葉志衍解釋,現今不同議題都處於水深火熱中,每個議題都是戰線,近年抗爭成本上升,希望新一年市民珍惜每一場運動,不知何時會連元旦遊行都被打壓,除了遊行外,所有行動都要民眾支持。

由民陣及職工盟帶頭的隊伍於下午2時30分由銅鑼灣東角道起步,遊行至公民廣場外添美道集會。葉志洐預計會有幾千至一萬人出席遊行,他稱在威權統治的艱難時刻下,抗爭成本大增,「有一百人參加都己經好好」。

14.50.02

對於不在公民廣場內進行集會,民陣副召集人洪俊毅解釋,公民廣場封閉良久,計劃遊行時沒有預計政府會重開。他不滿政府太遲才公布重開安排,並設下苛刻條件,又認為公民廣場除了回憶外,與普通集會地點無異,所以不執著一定要進入公民廣場舉行集會。

葉志衍指,如群眾堅持進入公民廣場集會或留守,民陣身為主辦方會配合並「留守至最後一刻」。他提到,集會的不反對通知書申請至晚上11時59分,如警方採取行動清場,民陣會全力協助,但要視乎警方的態度有多強硬。

15.30.07
民陣召集人葉志衍

市民袁小姐表示,參與遊行是不滿政府不尊重法治,例如近年新界東北土地規劃,及近日一地兩檢中,政府毫無理據,明顯私相授受。袁小姐認同大律師公會的言論,指中國不尊重香港和缺乏法律理據,損壞《基本法》。她質疑如果中國視香港為其他內地城市,為何當初要收回香港,「唔想咁快被同化」。

15.29.54
不願出鏡的袁小姐

14.49.49

記者:李嘉雯、鄭樂煒
攝影:黃健航

【元旦遊行】內地生關注勞工權益 港專畢業生反對國歌法

$
0
0

港專畢業生余同學

(獨媒特約報導)來自內地、正在香港修讀研究生課程的王同學表示,自己不是第一次參加遊行。他今日參與民陣元旦遊行,他表示較為關注勞工權益、議事規則及DQ事件,又表示留意到最近海麗邨清潔工人罷工。王同學指有朋友在內地工會工作,然而情況並不樂觀。他希望兩地工會都能保存實力,留下抗爭的火種。被問及會否擔心參加遊行影響生活,王同學指不認為接受訪問會有影響。

15.42.54
內地生王同學

港專上月舉行畢業禮,校方要求畢業生在播放國歌時全體肅立,有社工系畢業生不滿,拒絕站立,結果被趕離場。參加元旦遊行的港專畢業生余同學表示,事件正正表示出《國歌法》是一條惡法,已無聲無息地入侵香港。他質疑港專「未立法先執法」,當時有些學生只是安靜坐在位置上,並未騷擾畢業禮進程已遭趕走,並不合理。

余同學又指,了解到其他院校也開始出現類似情況,故除了遊行和發表聲明書外,將與其他院校合作關注事態發展。

16.17.03
蘇同學

浸大社工二年級蘇同學表示,參加遊行是為了向政府表達不滿,例如土地改劃用途等。對於各大院校學生會近年甚少參加遊行,蘇同學指有機會是出於政治光譜的考量,對此表示尊重,但強調各團體需做好自己的責任。

15.42.59

記者:鄭樂煒
攝影:黃健航

海麗邨清潔工參與元旦遊行 冀港人關注外判制度不公

$
0
0

(獨媒特約報導)海麗邨清潔工人罷工來到第六日,職工盟、清潔服務業職工會連同23名罷工工人參加「元旦大遊行」,希望對市民講解遭外判商民順剝削及拖欠遣散費,並籌集「罷工基金」,支援參與罷工工友的生計。

長沙灣海麗邨在10月底更換清潔服務承辦商,由民順取代香港工商,但民順誘騙工人簽署自願離職信,逃避遣散費。工人至今罷工進入第六日,他們不但要求發環遣散費,更促請香港工商能承認工人的年資。

SKY_1230

民協當區區議員楊彧提到,今次參與遊行是希望引起廣大市民關注清潔工罷工及外判制度的不公,並為工人籌募罷工基金,以支援工人罷工期間的生活。楊彧估計,清潔工每人的日薪為250元,十日的罷工行動需要6至7萬元。他促請資方儘快回應工會三個訴求,包括發還工人遣散費、合理提高工人薪酬水平和承認工人年資。楊彧續指,會和工會到訪其他屋邨宣傳清潔工人權益,包括講解遣散費的計算方法和「自願離職」信的內容,希望防止其他屋邨工人再被外判商誘騙。

SKY_1233

罷工工人連日來曾到競爭事務委員會投訴兩間公司合謀定價及圍標、並向三個政府部門包括運輸及房屋局、勞工及福利局和財經事務及庫務局遞信,要求政府介入。

職工盟秘書長李卓人透露,工會、區議員和工人明日會和資方進行談判,表示對形勢有信心。他認為,工人已罷工長達一星期,可見工人對取回遣散費的決心。李卓人指出,即使香港工商聘請替工維持清潔服務,但亦只能提供有限度服務,「海麗邨居民已經怨聲載道」。

SKY_1223

參加遊行的清潔工麥女士在海麗邨工作9年,指薪酬水平不合理,「人哋同一個老細(香港工商)一個月有9千零幾,我哋得8千600幾」。她又表示,即使今次罷工「手停口停」,但會和其他工人堅持下去:「一定會繼續追落去,直至公司應承。」另一名在海麗邨工作了6年的梁女士則希望,政府能夠介入:「希望房署壓落嚟,咁公司先會畀返哋啲遣散費我哋。」二人都是首次參與遊行。

SKY_1261

記者:李嘉雯

一地兩檢 可能成為外國勢力殺入北京的捷徑

$
0
0

木馬屠城記,相信很多人都聽過。而一地兩檢方案,一不小心,恐怕成為外國勢力或恐怖份子攻打北京的一條暗道陳倉的捷徑,成為現代版的「木馬屠城記」。

香港是一個極度自由的地方,好的說是華洋混雜,不好的說就是龍蛇混雜。軍火走私,經過香港是完全不意外的事。最近期的例子有二零一六年新加坡就經香港偷運九輛裝甲車及不少爆炸品。那些大型易發現的軍火也這樣明目張膽地運,不難想像小型易收藏的軍火也會經過香港,甚至收藏在香港。

試想想若有心人士先將大批軍火收藏在香港,然後籍著一地兩檢的特別地理環境(一個微小的內地管轄區在廣闊的香港包圍著),巧妙地通過國家檢查能力有限的西九管轄區,然後快速及直接乘坐高鐵直入中國心臟—北京,再來一招裡應外合,北京和中國人民必然會受到一定傷害。

當然,在習近平主席的強政勵治下,這個情況必然沒可能發生。然而,在中國憲法下,習近平主席也會在數年內卸任。往後的中國領導人,會不會對一個習而為常的交通工具仍然小心翼翼?

經濟民生固然重要,但若將國家安全放下,為了讓市民快十分鐘,換來國破家亡的機會,恐怕是得不償失。

民陣:1萬人參與元旦遊行

$
0
0

(攝:Alex Leung)

(獨媒特約報導)民陣召集人葉志衍宣布,元旦遊行參與人數為1萬人。他表示數字令人鼓舞,不認為需要失望,又表示參與集會與否是良知的問題,而今時今日不應教導小朋友何謂良知,因他們長大後需要埋沒良心,才能成為社會眼中的「好人」。他希望市民能向意見相左的朋友慢慢解釋,說服他們,令來年有10萬人參與遊行。

對於今日警方只開放軒尼詩道最左一條行車線,葉志衍對警方僵化處理表示不滿。他認為「逢燈必停」令遊行速度緩慢,指警方不應只按民陣的申請,而非實際情況開路。

今天是政府重開公民廣場後的第一個大型集會,民陣申請的遊行終點包括添美道及公民廣場。遊行隊伍到終點後,部分遊行人士進入公民廣場,又衝上升旗台,與保安及警員發生衝突,一度有人不適被送上救護車。葉志衍回應指,民陣視公民廣場和其他集會地點沒有不同,而警方有責任處理衝突。他又表示,公廣內沒有發生不守秩序的行為,認為無需民陣入內處理,又強調公廣和添美道終點是同一活動,屬一個整體,不存在「兩個大台」。

19.29.10
民陣召集人葉志衍

記者:鄭樂煒

2017年「新片」年度十大

$
0
0

想了一段時間要不要做今年的「年度十大」,本來不欲太從俗,可是細看自己2017年的觀影,某些影片倒值得再提出一下,最少提醒一下自己在2017年曾被這些新片開了眼界。

本來以為不會選得到十部2017年新片,但加上在一些影展的觀影,最後倒是超出了十部之數。而院線片及影展片之中也有好些影片我錯過了/未有時間觀影,可能也會有一些如果看了,會上榜的作品。不過既然回顧是一件個人的事,我就姑且只從自己的本年觀影,挑選出十部。

「新片」加了引號,因為這些影片並不都是2017年的出品,甚至可能有比2016年更早的;可是在我的觀影歷程之中,在2017年遇上而「比較上」新而已。絕對不嚴謹,也歡迎較真斟酌。排名先後根據觀影時序,並非喜愛程度先後。

一、《風景》

去年的首部觀影,就是在元旦看了許雅舒導演的《風景》。這部電影上榜,在於其之於香港電影的重要性(還有就是其之被忽略也實太不成比例了):嘗試走出口號式的政治重召,刻劃社會運動及「日常」對不同人的影響、傷害、衝擊,詰問「香港」「本土」。不但題材重要,其形式也是港片近年已甚少見的半紀錄、半劇情,嘗試鬆動形式之間的界線,戲劇中的角色/事件/情緒可以就是真實的。

經過2017年「13+3」等事件的衝擊,影片裡一些本來我覺得太戲劇化、難以進入的情節,突然變得無比真實、貼身。去年年末出版的《偽現世的風景——電影《風景》的真實叩問》不止是電影裡發生的訪問文字化、主創者及演員訪談,更有對香港社會運動及香港「日常」的討論,作為對電影的補充或者「在場的延伸」都相當有價值。

參考文章甚多,買返本《偽現世的風景》睇啦。

二、《濕濡的女人》

作為「日活羅曼情色電影紀念企劃」之一,也是當中首部在港上畫的系列作。情節爽快生猛,間宮夕貴更絕對是亮點,相當可觀的作品。(當然,同其要致敬的《濕濡的戀人》比較,這部難免遜色⋯⋯但觀影滿足感還是很高的)

參考文章

三、《日曜日式散步者》

在香港獨立電影節觀看的2016年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得主。觀影難度甚高,但是筆者最欣賞的是其處理歷史紀錄片「再現」的聰明做法,加上在浩如煙海的資訊之中梳理出「故事主線」,難怪能在2016年台北電影節贏得「最佳編劇」。當然其中的聲音及畫面處理,也是相當具實驗性的(而且我也覺得有趣),但對此認識不夠,就不在此討論了。

(而因為對此片的喜愛,其出版的主題書刊及其後推出的DVD/BD版影碟筆者也入手了⋯⋯)

四、《Manchester By The Sea》

好像基本上每個評選都會入選的十大呀,就不在此多說了。欣賞其劇本,但對多人稱譽的「夫妻重遇」場口,我是不太喜歡的,覺得有點太過的感覺。

五、《The Woman Who Left》

Lav Diaz的影片想見識已久,但之前電影節選映都沒有入場觀看,2017年國際電影節選映了此部金獅獎得主,馬上買票入場。首部觀影,以為會是高難度觀影但原來不是,故事強度十足、節奏恰到好處,攝影也好,四個小時的影片完全如行雲流水一樣,將一段復仇與尋索的故事講好。聽說這未必是Diaz最好的作品,希望可以在未來補補Lav Diaz的課呢哈哈。(但當然,我相信其作品在大銀幕觀看會有不一樣的體驗)

六、《Streetscapes [Dialogue]》

也是在國際電影節的觀影,同日下午有《七俠四義》文化中心場,但選了此戲絕不後悔。影片主要是一段虛擬(?)的對話,當中談及的問題及辯證趣味橫生;而其剪接及攝影也令我開了眼界。

去年看完也寫了幾點⋯⋯現在看來只有重召回憶的作用了

七、《Paterson》

也有不少影友談過,不多說了。純粹就是,看得很舒暢吧。是「舒服」的觀影。(而這也似乎成為了一些朋友批評此影片的進路呢。)

八、《塑料王國》

在亞洲電影節觀看。都說敘事之於紀錄片其實同樣重要,當然紀錄片工作者都要有問題意識。《塑料王國》全程緊跟兩家人,卻從中折射中全球化之下的「邊沿」「低端」人口如何維生,而他方的消費者又如何跟遠在天邊的兩個中國家庭發生關係。當然,當中的階級、家庭、教育等等問題都有涉足(而且不輕)。相當值得各位朋友留意的影片,而影片除了公映版亦另有一媒體版,據說兩版的影像並無重複。

九、《Logan Lucky》

另一部有「觀影樂趣」的院線片。喜歡其信手拈來的成熟技術,還有優勝於不少所謂「大片」的娛樂性。要知道,好多所謂「大片」可能是連基本故事都說不好⋯⋯演員們的演出和場面的調度也很好。

十、《大佛普拉斯》

2017年最得我心的華語劇情片。首次觀影在除夕夜,只看到敘事部分,希望有時間再入場看。影片得我心之處在於其完整,角色雖少各有特色,對社會邊緣的刻劃也相當深刻,簡直是入心入肺。生祥樂團的配樂也相當好。再觀影會更留意其場面、攝影等等。至於其黑白攝影、VO的角色等等,筆者則要再思考,及留意會否有有意思討論出現了。

曾經想過放上十大但最後沒有,不過對我而言都是值一提的(次序也是跟時序):

《Toni Erdmann》(院線)
《等一個人的心灣》(院線)
《情今以後》(電影節)
《The Sense Of An Ending》(院線)
《Manifesto》(院線)
《City Of Ghost》(電影節)
《Gimme Danger》(院線)

可能因為種種原因錯過了2017年的一些期待過的影片,大概也是緣份未到(哈哈)。期待2018年會在院線及影展看到更多好片吧。

作者Medium
作者Facebook專頁


元旦看世界

$
0
0

枯黃是悲還是正常?新葉是喜還是異常?

一覺醒來已是2018年元旦,張眼外望,我的世界很小,只有樹木幾株。

首先映入眼簾是最近兩星期變成枯黃的大樹,秋冬的蕭索終於以顏色展示出來,悲觀者大概感到蒼涼,不過天地循環,本來如是,枯黃才顯得四時有序,乾坤運轉如常。

信步窗前,道旁的樹梢不知何時悄然長出新枝新葉,驟眼看無甚動靜,細心看則隱然見到彎曲的幼枝正在發勁,準備伸直指向天頂,再讓樹葉長出來,一片生機勃發的景象,樂觀者大概讚嘆生命力的彰顯,不過時值冬季,何以樹木會展現春天的模樣?是樹傻了,還是天氣壞了?

我是悲觀墊底的積極,在樹梢看到氣候變化通過植物發給我們的警號,也在枯黃中看到無言的上天堅持着「四時行焉」,我相信上天自有安排,人類總體作為有醒覺的生物,認識到氣候變化的禍害後,能夠糾正自身行為,其中包括我們每一個人在生活中,以無數日常行為去減少排放二氧化碳和沼氣(甲烷),防止危險氣候變化的出現。

新年願望:人類選擇簡樸生活,不靠消耗浪費而開開心心地過日子。

【一地兩檢】項莊舞劍 志在閹割香港法院的違憲審查權 落實中央對港全面管治權

$
0
0

我在去年8月中時,看到有線電視新聞的報導,一直有一個疑團,就是為什麼明明可以在深圳福田站做到南下的一地兩檢,仿效英法或美加的雙邊一地兩檢做法,無須繞過基本法,無須在香港境內的西九站或車廂實施內地法律或剔除香港法院管治權,中央政府卻偏偏在2014至2015年間,突然取消在福田站預留位置作一地兩檢口岸的決定,令到香港好像別無選擇,除非放棄一地兩檢,否則只能在西九站實行全世界都沒有先例的「市中心一地雙向兩檢」(讓國內南下香港的乘客在遠遠離開內地管轄範圍後,才在香港市中心心臟地帶,辦理出境及清關手續),藉此產生實際操作上的需要,以嘗試解釋在香港部份境內全面實施內地法律及剔除香港法院管治權的必要。但正如湯家驊在7年前擲地有聲地說:「在香港市中心進行『一地兩檢』,在憲法上根本完全是沒可能的。你在邊境進行是可行的,但在市中心進行,我就看不到為何可行。」

即使幾經爭取,最後在九月初有機會獲得律政司司長、保安局局長及運輸及房屋局局長一起親自接見,閉門討論了兩個多小時,努力表達我對開創先例破壞《基本法》的憂慮及嘗試說服對方考慮一些折衷方案,最終亦不得要領。

我心中的疑團隨著近日的發展終於得到一個我內心不願意相信但從客觀分析上卻令我不得不感到憂慮的結論,就是整個安排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真正的目的是要閹割香港法院的違憲審查權,落實中央對港全面管治權。主要推論基礎是人大常委會於2017年12月27日通過《決定》,透過《基本法》沒有設計的程序,選擇不引用任何《基本法》條文但卻「一言九鼎」地確立一項政府不斷誤導市民說是有先例可援的所謂「一地兩檢」 (但實際上是史無前例的「市中心一地雙向兩檢」)方案的合憲合法性。隨後香港政府於2017年12月30日發出聲明,當中包括以下的論述:

「在每一個制度下必會(亦必須)有一個最高、最終權力機關。在一國兩制下,香港特區依據《基本法》享有高度自治,但亦必須尊重國家《憲法》和全國人大常委會在國家憲制中的地位和權力。

全國人大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而全國人大常委會是全國人大的常設機關。是次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出《決定》的整個過程,[… ]完全符合國家憲制程序。換言之,是次《決定》是完全依據國家《憲法》及相關程序而作出的決定,具有法律效力,並非有意見指《決定》只為行政決定,亦不是某人說了算的情况,更遑論是人治或落實《基本法》的倒退。」

《基本法》所有的條文及保障明顯適用於整個香港,若立法會通過法例,將香港區域範圍內的「內地口岸區」及行駛中的列車在法律上視為香港的區域範圍以外,不實行香港法律而實行內地法律,不受香港法庭的司法管轄,不適用《基本法》的相關條文,這項本地立法,必然會因為違反《基本法》(特別是第18、19、22(3) 及39條的規定)而被香港法庭裁定為無效。正如基本法委員會委員譚惠珠今天早上在電台節目上承認,如果沒有人大常委會這項《決定》,香港本地立法一定會被法庭推翻。

但人大常委會現在只是透過《基本法》沒有提及的程序作出這項《決定》,而非依據《基本法》第158條作出對香港法院具約束力的解釋。按照終審法院在2001年7月20日《莊豐源》一案作出具法律約束性的判詞規定,這項《決定》充其量只能代表人大常委會的一種意見,對特區法院解釋《基本法》並沒有任何法律約束力。在《莊豐源》一案,雖然較早之前人大常委會在1999年6月26日作出釋法時已經白紙黑字地表明,釋法內容「所闡明的立法原意以及《……基本法》第二十四條第二款其他各項的立法原意,已體現在1996年8月10日[全國人大][香港特區]籌備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通過的《關於實施<……基本法>第二十四條第二款的意見》中。」 但因為該部分內容嚴格來說並非具法律約束力的釋法的一部分,故此終審法院最後並沒有接納籌委會的有關意見,反而按普通法的原則詮釋《基本法》的條文,最後裁定香港政府敗訴。當年中央因為仍然願意尊重一國兩制及香港法院的獨立審判權,故此並沒有透過釋法去推翻終審法院在《莊豐源》一案所作出的裁決。

我相信當年任律政司司長、現任基本法委員會副主任的梁愛詩,亦清楚明白終審法院在《莊豐源》一案所作出的裁決,知道根據香港現行法律,香港法庭「有責任在常委會沒有作出具約束力的解釋的情況下,按照普通法來處理法律釋義」 (終審法院判詞第8.3段),故此她昨天在無綫節目《講清講楚》上說,人大常委會現在這項《決定》並非法律解釋,亦沒約束力。

故此,中央政府及香港政府也清楚知道,即使有了現在第二步走的人大常委會《決定》,本身並不能夠阻止本港法庭行使違憲審查權推翻第三步走所制定的本地立法。那麼劇本將如何走下去呢?

我相信根據精心安排的劇本設計,當香港政府完成第三步走的本地立法程序後, 將會出現以下「閹割香港法院違憲審查權」的另類「三步走」程序:

1. 第一步:按照《基本法》第17條的規定,香港政府將實施「一地兩檢」的本地立法「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基於在立法過程中出現的法律爭拗所產生的不明朗因素,為了需要於2018年第3季如期落實「一地兩檢」安排對香港經濟及整體發展的重要性,及實踐2012年由時任港澳辦副主任張曉明談到中央實踐一國兩制「新思想」中要落實人大常委會對特別行政區立法的監督權,人大常委會為此特別審議這項本地立法是否符合《基本法》。最後,經過完全符合國家憲法規定的嚴謹程序,按照《基本法》第17條的規定,通過《決定》確認這項本地立法完全符合《基本法》的規定,合法合憲。

2. 第二步:縱然有了人大常委會以上按照《基本法》第17條所作的《決定》,仍然會有人認為人大常委會並未有作出對香港法院具法律約束性的釋法,故此會有人提請司法覆核,挑戰這項本地立法的合憲性。基於本港法庭要作出終審裁決需要很長時間,但為了需要於2018年第3季如期落實「一地兩檢」安排對香港經濟及整體發展的重要性,人大常委會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主動根據《基本法》第158條,經過諮詢基本法委員會的意見後,就《基本法》第17條作出以下解釋: 按照《基本法》第17條呈交人大常委會備案的本地立法,凡是經過人大常委會行使立法監督權,特別審議而被確認為符合《基本法》規定的,香港法院必須視為符合《基本法》,故此沒有權力裁定該本地立法違憲。

3. 第三步:香港法院繼續審理該司法覆核訴訟,基於人大常委會所作的具法律約束性釋法內容,最後裁定香港政府勝訴,確立人大常委會按照《基本法》第17條行使立法監督權的法律地位,是《基本法》設計的一部分。

我們需要明白,要徹底落實中央對港的全面管治權,唯一的阻力便是香港法院的違憲審查權,因為行政長官及立法機關已經完全在中央的掌控之中,但中央卻無法指使或干預獨立的法官怎樣判案。故此,只要香港法院仍然擁有獨立的違憲審查權,中央就不能夠隨便要求特區政府通過任何根據普通法原則演繹會違反《基本法》保障香港高度自治及居民的權利與自由的條文的法例(註:中央不容易以人大釋法的權力解決這問題,因為中央必須先找到一些相關的《基本法》條文作為釋法的基礎)。

所以,當完成「閹割香港法院違憲審查權」的三步走程序以後,便可以徹底落實中央對港全面管治權,亦可以為下一步的《基本法》23條立法掃除法律上的阻礙。中央屆時可要求特區政府在23條立法中加入任何中央認為有需要或合適的內容,即使有關內容會違反《基本法》保障香港居民的權利與自由的條文,也無需懼怕會受到司法覆核的挑戰。因為到時只要23條立法的草案公開後,即使有包括大律師公會及法律學者的所謂小部分的法律界精英認為草案內容違反《基本法》,中央及特區官員也可以即時表態說草案內容是合憲合法,當立法會在爭議聲中通過有關法例後,香港政府將法例報人大常委會備案,人大常委會便行使立法監督權作出特別審議,確認有關法例完全符合《基本法》。特區政府屆時便可以振振有詞,表示整個立法過程充分體現香港的高度自治,因為立法的內容是由代表香港民意的立法會大比數下通過,中央並沒有插手,同時亦引用法院早前確立人大常委會立法監督權的案例,要求法律界及全港市民都應該尊重法院的裁決,接受有關法例是合法合憲,是完全符合法治的表現。

我過往從來沒有用陰謀論來公開評論人與事,但是「一地兩檢」事態的發展到目前為止,卻令我不得不感到極度憂慮,我衷心希望我以上的分析,可以讓歷史證明是錯誤的。

正如我今日在香港電台「左右紅藍綠」的節目中談及法治時指出,中國欠缺的不是法律,而是法治,我一直相信在一國兩制下,香港對國家最大的貢獻,就是我們可以繼續持守和捍衛我們的法治和核心價值,為國家樹立好榜樣,幫助國家真正達致富強及法治,而不是窮得只有錢、高科技及政治實力。

在2018年的法治寒冬中,當香港法治受到衝擊時,我希望更多香港人不會無恥地奉承、無知地擁抱、無奈地接受、無望地放棄,而是無畏無懼地緊守崗位及堅持信念,繼續捍衛我們寶貴的法治。

2018-1-1

還不是為了男人:《血觀音》

$
0
0

拿下金馬獎最佳電影、最佳女主角與最佳女配角等幾項大獎的血觀音,因此慕名而來的香港觀眾多的是,我想買票入場的場次都幾近爆滿,而觀看的那場亦是。電影其實比較貼近台灣文化,所以對於香港觀眾,當中部份安排是不太習慣,不過,電影劇情的主軸與及演員的演出無礙讓觀眾印象深刻。

「世上最可怕不是眼前的刑罰,而是那無愛的未來」是電影最後的結語,但我看畢的結語是:「無論男女,為了愛情而萬劫不復,自作孽不可活。」

電影沒有交待故事發生在哪一個時代,大概是在台灣吧,也沒有交待棠夫人一家的背境,只是一開始,棠夫人一家只有三個女人:棠夫人棠佘月影(惠英紅)、長女棠寧(吳可熙)及幼女棠真(文淇)。棠夫人從事古玩生意,因此跟政商名人素有來往,故事從棠夫人介紹林議員一家買地與巴結立法院院長王夫人(陳莎莉)開始,而林議員的女兒林翩翩(溫貞菱),跟棠真是一同成長的朋友——表面上是朋友。

在一頓棠家與林議員、王夫人、縣長伉儷與議長等人的飯局後,林議員一家三口被滅門殺害,之後的故事發展才是電影的戲肉,而事前事後的事情真相,也陸續在之後被揭露。

棠夫人一直最疼錫幼女棠真,而長女棠寧從電影開首被妹妹偷看他跟兩名下人翻雲覆雨,時常喝得爛醉,棠夫人好像也沒他法子一樣,而棠真跟他的關係看來也不好。後來才被揭露,棠真其實是棠寧的女兒,只是棠夫人為了掩飾才安排這名孫女成為女兒。至於棠寧,一直被棠夫人指他是「公主命丫鬟身」,究竟是他不自愛,還是一直聽命於母親的擺布換成如此,我們不知道,不過肯定的是,棠寧某程度上還是配合母親所作的壞事,他亦清楚母親表面慈悲實質奸險的真面目。

棠真是不是一直都知道自己的身世呢?電影開始讓我們覺得他是純品文靜的女生,不過當慢慢得知棠家所作所為,就算他只是一個十四歲的小女生,怎可能純品無知?然後,我們從他於林夫人面前刻意揭露翩翩與馬夫Marco相戀一事,與及後來在昏迷的翩翩病床旁讀報之後的種種所作所為,我們記得電影一開首王夫人說的一句話:「你們這一家站出來呀,全場都給你們鎮住。」是的,就算這個小女生,也並不簡單。

是什麼育成他有這種性格呢?或者,耳濡目染之下,他知道不想被欺負,就要不擇手段。

本來,這三母女相安無事繼續笑裡藏刀做世界,是什麼讓棠寧決定跟母親反目要帶女兒離開呢?說來說去,都是一個情字。大概是他發現母親想將兩名下人滅口(一死一生還),棠寧是不是跟這兩名下人其中之一歡好而誕下棠真呢?不得而之,不過相信棠寧對兩人是有點感情的,又或者,他之前的荒淫放蕩的日子,已經覺得自己是活死人,不想女兒步其後塵呢?

我們最後得知棠夫人的不擇手段原來是為了男人,只不過他因利乘便再賺多筆;至於棠真,為了男人,也是仆心仆命,最後落得斷腳的下場,咎由自取。

電影流暢度其實不足,特別是用上盲人唱戲在當中穿插(不過這應該是台灣本地文化元素),不過劇情推進中後段非常緊張,對白出色,而最重要是這部電影的女演員演出都異常精彩:從飾演院長夫人的老戲骨陳莎莉,議長特助陳珮騏是台灣電視界演得之人,就算演林太太的大久保麻梨子出鏡不多,幾個鏡頭舉手投足都有戲(向棠真查問翩翩與Marco一同失蹤那段戲),而溫貞菱演的翩翩人前人後兩個樣也非常厲害,當然不能不提客串演棠真成人版的柯佳嬿,金鐘視后也不會讓人失望的。

幾個女角,文淇是最驚艷的,從開首到最後變化極大而且渾身是戲,棠真這個角色不好演,所以他成為金馬最佳女配角實在並不出奇;吳可熙也是演得極好,對棠夫人,對官員,對棠真,對廖隊長都有著不同而極具說服力的演出,只不過沒有文淇的驚喜而已。不過其實公道點來說,三名女演員的演技是相互緊扣的,誰只要演得不夠水準就影響了別人,更會被比下去。至於惠英紅,我相信這個角色對他來說並不難演,他的演出也是沒話說的好,其中兩段是最最深刻的:在卡啦OK唱幾句歌再播閉路電視片段講幾句說話霸氣離場,與及一手要送棠寧去死同時在佛像面前邊唸心經邊流淚的那一幕,影后級表現,大概如此。

究竟是不是笑到最後也不代表贏了其實不重要,做人最重要是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麼。大概,自私一點,不為誰人為自己而不擇手段,到後來真的有報應,至少也心甘命抵。

原文刊在此
三十過後一個人住 Facebook Page

香港回憶錄之「任職港大」

$
0
0

1980年代初期,香港大學經濟金融系主任張五常在《信報》的「論衡」專欄,以他的經濟學理論縱談中國、香港與世界的經濟問題,行文通俗流暢,深受讀者歡迎而聲名鵲起,後來集結成《賣桔者言》。這當然與他的經濟學學養與中文根底有關。我也因為在《信報》的專欄被他看上,邀請我做他的研究助理。我在考慮幾天後答應了。在港大一待就是11年,是我在香港居留期間的一半以上。

結緣五常

1986年初,台灣的《中國時報》駐香港特派員江素惠告訴我,張五常想見我。我受寵若驚,哪有拒絕之理?後來在江素惠安排下,在一個飯局裡與張五常見面。他們遂坦言問我要不要去港大做他的助理研究員。

於是我去港大見張教授詳談工作事宜,那時經濟系還在鈕魯詩樓。他問我在《信報》的人工多少,給我相同的人工。因為是學校,不是私人企業,所以沒有年終雙薪與獎金,但是不必坐班制,只要完成工作,外面寫稿隨我的便。他還覺得把我從《信報》挖過來,對林老闆不好意思,要我說是我聽說他要請人而我去找他的。但是我向林老闆請辭時,他也沒有多說甚麼,相信他已經習慣勞力市場的自由流動。

我是1986年3月份到港大正式上班的。林老闆對我不錯,因此離開《信報》我感到不好意思,也依依不捨。當時我決定到港大工作,也與文革期間被上海一位人大同學羞辱只配在工廠裡教書有關,要給自己爭回一口氣。《信報》有位北京出來做校對的張大姐接我的工作,她不是學文科的,因此我沒有一走了之,而是留下一段時間讓她比較熟悉後才離開。

張五常之所以請我,乃是因為他對中國的經濟改革極為看好,一位江浙籍的著名商人查濟民便捐了一筆錢給他,讓他做研究。他在香港請了兩位助理研究員,在深圳請了三位。請我是因為我了解中國,這點他也徵求過當時《七十年代》主編李怡的意見,李怡在《信報》逢星期一有個署名「齊辛」的長篇評論文章。他聘請我不是我懂得經濟,而是我很了解中國政治,而中國的經濟與政治難分難解。

另外聘請了他的老朋友王深泉,也就是香港著名的散文大家舒巷城,幫他潤飾文章,另外也以非政治、非經濟人物的眼光來看他的經濟專論,猶如唐朝詩人白居易那樣。另外透過中共深圳市委,也請了劉姓、楊姓、盧姓三位助理研究員,因為我們研究的重點,放在中國改革開放最前沿的深圳。張五常有個他在廣州讀書時的學姐,在香港新華社協調部(統戰部)工作。深圳那條線應該就是通過她。

據張五常對我說,他的這位學姐知道他聘請我之後,責難他為何用我。但是張五常是美國自由派作風,不認為用我有何問題。不過後來還是有某位在左派媒體任高職的李姓政協委員寫信給深圳市委,揭發我的「台灣背景」,說我的子女都送到台灣讀書去了。這根本是謊言。當時我的兒女連台灣都沒有去過。這個情況,是我在深圳的一位朋友告訴我的。

也因為如此,我隨張五常多次到中國做考察訪問,但是很低調,沒有在我的專欄與評論文章中寫考察訪問經過,避免影響我們後來的工作。後來即使寫,也是著重遊記而避免與考察有關的議題,包括與官方的接觸。對這些訪問,張五常從他的角度寫了一些;但是從我的角度,有些沒有記下,我也沒有寫日記,時間一長,有些記不住了,非常可惜。例如1986年底訪問福建,我個人以遊記形式寫了〈故鄉三點行〉,但是避掉了在鼓浪嶼與當時是廈門市副市長習近平的見面;在福州特地去見被外放的改革派理論家李洪林;在福州東湖飯店吃早餐時還意外見到作家白樺,因為他們政治處境不佳,我都沒有寫出來以免給他們造成麻煩。

張五常常常到深圳,眼觀六路、耳聽八方,馬上就可以對中國的改革狀況做出判斷。他的敏感、他的細密讓我非常佩服。張五常形容佛利民(Milton Friedman,台譯傅利曼、中譯弗里德曼,1976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思想「快如閃電」,其實張五常自己不遑多讓。

作為一位經濟學者,他做買賣也很精明。他喜歡蒐集奇石,尤其是壽山石與雞血石。我看他的殺價功夫,讓我都同情那個賣家。所以我知道我不是做生意的料子,如果做生意,一定貴買賤賣,最後破產。

張五常古文根底之好,使我非常意外,可以背出許多古典詩詞與散文段落,這也得益於他的記憶力。他尤其喜歡蘇東坡。因為這個底子,因此雖然在美國許多年沒有運用中文,但是回到香港,用中文寫文章並不費力。後來每星期一篇的專欄文章,外界有傳言說是我協助他寫的,我趕忙否認,心裡也很不安,怕他知道,以為是我在外面吹噓的。還好,他一直很信任我。

在工作上,教授是我的老闆,但是,在其他方面,他是把我當朋友看待,會邀請參加他的一些私人聚會,包括與他的家人相處。甚至一些私密的話也會告訴我,我也知道做人的道德底線而守口如瓶。所以我們關係很融洽。

不懂經濟的我,當然膺服教授的自由經濟理論。雖然也覺得他的「自由」有時太絕對,對社會福利極為反對。政治上,他對民主的觀點,我也不全認同,但是這些沒有影響我們的工作與友誼。這點,他是美國人的作風。當然,他也勸過我,幾百人遊行,你去參與不妨,只有幾個人,就不要去了。這當然是對我的愛護,因為有一次電視播出我與幾位朋友在新華社門口抗議,只有七、八個人。

散文大師

我的工作同事王深泉也是一位奇人,更響亮的是他的筆名舒巷城。他的文學修養極高,對古詩詞,尤其粵語、粵劇功底非常深厚,是香港著名的散文大師,《鯉魚門之霧》是他的香港鄉土文學代表作。二戰期間他從香港逃難到雲南,還擔任過美軍翻譯。他處世低調,為人敦厚,難怪教授非常相信他,相交數十年。他們同是筲箕灣的老街坊,當年還有後來回中國後首奪世界乒乓球賽冠軍而在文革期間被批鬥自殺的榮國團。教授曾經寫了紀念榮國團的文章。

教授比我大兩、三歲,深泉的年紀比我們大十幾歲,教授曾經要我告訴他,他的餘生,甚至以後的一切,教授都會包下來,讓他安心工作。果然教授也實現了他的諾言。深泉太太後來在他的出版社工作,出版社還出版了舒巷成的文集。

深泉為人十分理性、冷靜,幫教授潤飾文章,是要保持文章的「香港味」。如有偏激的地方,他也會勸教授修改。他還是一位任何一個人都不會感到他的威脅的人,十分好相處,也十分坦蕩。我與他在一個辦公室裡,完全沒有「辦公室政治」可言,加上教授的信任,所以我可以一做11年,到我1997年移民外國才自動辭職。深泉在我離開香港後兩年去世,享年78歲,他是在家裡坐在沒有扶手的椅子上安詳的走了。我在《信報》寫了一篇悼念文章:〈瀟灑的活,瀟灑的走〉。

(未完待續)

原文刊在看雜誌

公關實在了不起!文在寅成為首個模仿韓國綜藝節目的總統

$
0
0

雖說每個當權者都會人前人後兩個模樣,但無論在選舉、施政上,要有非常完善或高質的公關技巧,才能令人信服並順從他的管治體。最近韓國青瓦台的一個舉動,得到不少韓國人的稱讚,而且讓文在寅的形象再次得到提升。從這事情亦能讓我們反思一下昔日韓國總統如何不得民心,並能反思香港的情況。

事源於12月20日,韓國青瓦台在其官方Facebook專頁上發佈一則關於文在寅到訪海外進行國事訪問的片段,片中有不少為他外訪的幕後花絮。不過,此短片的形式卻稀奇地出眾,因為無論在特技效果、字幕、設計及拍攝模式上均模仿了在tvN播出的綜藝節目《懂也沒用的神秘雜學詞典》,而且這是韓國著名的羅䁐錫PD製作的電視節目,因而引發不少討論,甚至得到不少韓國人的稱讚。

雖然有民調顯示不少韓國人認為關於文在寅這次外訪的報導有失公允,並認為對於中韓破冰的前景不樂觀,但青瓦台在宣傳總統外訪的工作上,可謂花了不少功夫,而且在公關技巧上來說,絕對值得一讚的。這次恰巧地利用引發新一輪韓流的羅䁐錫PD的作品,作為其宣傳技巧,不但能夠展現政府親民活潑的一面,而且能夠再次展示文在寅貼地的形象,對於韓國電視界的當紅節目作出呼應。從建構韓流的功臣前總統金大中說起的話,以往會這樣利用韓流來為政府宣傳的真的寥寥可數,極其量只有政府官方舉行的韓流文化活動,或者朴槿惠曾稱讚過韓劇《太陽的後裔》而已。然而,文在寅這次在Facebook發布這短片,適當地「抽水」引起不少宣傳效果,從而展示與過往政府與眾不同的形象。這橋段的確好使好用。

雖說這於一些國民眼中,只是毫無意義的「公關騷」,但利用這些機會展示政府有意擺脫過往威權統治的形象,都能夠有助政府進行有益的施政,而且可以獲得更多支持,當然前提是,文在寅需要有更大的政績,才能完全修補撕裂。回望文在寅上任後進行或實施過的活動,都反映出他致力改善政府的形象。大方利用Facebook等社交媒體進行多樣式宣傳不在話下,還在剛上任時有意把總統辦公室搬去光化門,實行與民親近的官場風氣,此外還在每一次演說中容許記者提問,擺脫過往嚴肅莊嚴的氣氛。

此外,還在青瓦台的官方網站中讓國民任意留言提出訴求,甚至進行國民聯署,讓政府了解更多大部分國民在關心什麼、希望什麼。文在寅還多次落區親近國民,並主動參與有關韓流的活動如今年舉行的釜山電影節,參與展映後更聯同秘書、大學生與孔孝真、嚴智苑共晉午餐。他如此盡力進行所謂的公關騷,可見他的確有誠意去改善過往十年保守派政府創造的壞形象。而在他的施政上,亦充分可見希望,我亦期望他能作出更進步、更具前景的政經政策。

不過,文在寅前的兩位總統,均沒有利用這些平台塑造自身形象,青瓦台予人印象莊嚴嚴肅,連演說都會給予距離感。此外,在施政上亦清晰可見其立場是為了討好當日建構國家經濟的財閥家族。即使朴槿惠有官方Facebook,但其貼地程度絕對不及文在寅,而且她對於基層的關心程度亦明顯遜於文在寅。

雖然公關騷未能代表總統的政績,不過能夠花時間改變政府的形象,並且致力爭取更大多數的支持度,是不輕易的。而且公關騷加上更好的施政,的確有助改善社會的矛盾及撕裂。對於文在寅日後的施政,固然值得關心,但在這次模仿綜藝節目上,絕對值得讚賞。

領隊分析:摩連奴站在執教生涯中年危機的十字路口

$
0
0

曼聯早前英超三連和,雖然剛剛贏愛華頓止血,但今季已難奪英超,而且更大的問題在於以球隊發展狀態,今季以後似乎難有樂觀展望,而問題的核心,在於摩連奴的戰術停滯。

戰術洪流尤如大江大海,這分鐘你脫穎而出,一刻鬆懈便被時代遺棄。雲加剛上任時,以講究球員營養及歐陸球探系統大殺四方,這些秘訣被對手洞悉或者需要幾年,被對手複製或者也需要幾年,所以當十年八年之後雲加再沒有推陳出新,便只能在同儕中碌碌無為,甚至被時代超越。而摩連奴的故事,竟與雲加有幾分相似。

摩連奴在波圖及第一代車路士的成功,歸功於幾個秘訣,包括大幅提升訓練質素、建構力量型及體力化球隊、建立無敵主場成績等,而更重要的是戰術變革,以433及4231輔以防守反擊的務實足球席捲歐洲。其時甚至還未興起單前鋒,亦遠遠沒有現今般以結果來講究戰術,摩連奴憑戰術變革取得空前成功,亦令歐洲球壇開始跟隨新潮。

但隨著時間過去,摩連奴某程度上成功改革了歐洲球壇,但另一角度看,歐洲球壇亦開始追上了摩連奴。直至摩連奴2010第二次贏歐聯,433及4231已不再是新聞,他的防反及務實足球亦已深深為人熟悉,那麼摩連奴有沒有持續創新、再創新猷呢?似乎沒有。

而正因為這個「沒有」,形成了今日的曼聯。現在的曼聯除了防守仍舊穩健外,在整體戰術上你很難說出有甚麼鮮明特點,而干地、普捷天奴、高普及哥迪奧拿(這裡沒有雲加)則各自有明顯的足球哲學及戰術風格,看他們的足球你可以看到他們對空間的運用、迫搶的些微不同風格、攻守轉換的預備與執行有著鮮明而獨特的理解,即使不看隊徽,你不難認出這是哪一個教練的球風。

這不是說摩連奴沒有戰術,而是那些戰術已是被現今足球視為「標準」、「例牌」的類別,在2004年也許很前衛,但在2017年已是人人皆已掌握、不再獨特的了。

這亦不是說這些教練的戰術一定是完美必勝,但我們可以見到他們在不停改進完善自己的那套足球哲學,例如高普今季便明顯放緩了上季的瘋狂迫搶風格,以適應英超賽程及鞏固後防;干地將343間中改成352,向對手發出截然不同的另一種問題;哥迪奧拿改良了中前場的迫搶,成功隱藏了後防的不濟。但摩連奴在戰術上,還是吃老本。

這種吃老本導致曼聯這兩季強強對戰的被動。由於摩連奴不懂應對這些教練的新派哲學,只能在戰術較量核心的中場撤退,轉為依賴自己依然擅長的穩健防守應敵,而反擊亦因對手的迫搶壓縮而顯得蒼白,穩守而沒有突擊之下於是場面就變成「泊大巴」,頂多末段以爆炸頭等高塔發起空襲搏偷雞,但在戰術哲學較量上,老實說,摩連奴已交了很久白卷了。

而摩帥對防守的擅長,而對迫搶、進攻的停滯,某程度上開始令他對足球愈趨保守,從而影響了旗下進攻球員的發展。摩帥再次回歸車路士前,馬達夏薩特奧斯卡的進攻組合水銀瀉地,摩帥一到首先便因防守不力廢黜馬達,再將奧斯卡改成工兵,再因夏薩特防守不力吵大獲,以夏薩特天賦亦要求如此,可見摩帥已視防守工作為進攻球員的一大重點,但這種心態確實會減慢甚至拖垮進攻球員的發展。

這引伸到最近「曼聯班底不比曼城差」的有趣論點,這裡集中看進攻,先撇除今季現況,試比較雲高爾時代的華舒福/馬斯亞,會比初來曼城報到的史達寧/辛尼差嗎?曾入球助攻雙20的馬達,歐洲助攻王的米希達恩,甚至祖記的普巴,會比上季仍算碌碌無為的施華迪布尼差嗎?要是只看今日,你當然會說曼城那批好得多,但追溯摩連奴時代之前的潛質,曼聯那批絕不比曼城差。所以很多曼聯球迷說「福仔馬仔回塘了」,「米希回晒塘」,「馬達回塘了」,回塘的不是他們,而是缺乏一個懂教進攻的良師。你可以想像,假設哥帥教曼聯的話,今天他們就是曼聯的辛尼、史達寧、施華、迪布尼。沒有分別。

當然這不是說摩帥一無是處,事實上哥帥教好進攻球員的能力,正是摩帥教好防守球員的能力,君不見連特洛夫亦被摩帥調教好,摩帥手下可謂沒有教不好的後衛,這正是摩帥的長處,一個只懂教進攻球員,一個只懂教防守球員,分別只是哥帥的足球哲學(完善迫搶)令曼城後衛今季被挑戰的機會減至最少,那後防犯錯也就最少了。

摩連奴現年54歲,在教練來說剛巧是中年吧。初年的變革讓摩連奴享受了空前成功,但今年已不再是2004了。要擺脫這個中年危機,摩連奴必須在穩固防守以上,開始研發一套包括防守、亦包括迫搶戰術、進攻戰術在內的完善足球哲學,並放開懷抱讓進攻球員放心飛翔,才能趕上新一代戰術潮流,不被時代淘汰。

願港人繼續不識時務 對抗強權與蛀蟲

$
0
0

人大常委會一致通過就一地兩檢安排的合作建議,其實並不令人感到特別意外。由2016年開始提出的種種說法,已經清楚表明,無論在基本法中是不是有可以言之成理的理據,落實一地兩檢安排已經被中共當局視為是中央權力在香港進一步展現的重大政治問題,法治注定只能再一次讓路。再加上近期又發明了中英聯合聲明中沒有,基本法中也沒有的所謂「全面管治權」這個說法,因此,就算律政司長絞盡腦汁,先後提出了「租房論」、提出了「大業主把部份已經租出地方收回己用論」、也提出了基本法第20條,「一地兩檢關注組」及各界人士又提出過其他可以考慮的安排方案,一切都只是徒然,一切想把一地兩檢安排納入憲政及法治軌道的意圖,都敵不過專制政權的權力欲望。

當這些構想與建議全部都有著明顯的漏洞,無法自圓其說之後,中共的一貫作風自然就是利用其把持着的專政武器,以「人大常委會」這個所謂至高無上的、完全不受監控制衡的所謂國家最高權力機構赤膊上陣。然後又胡扯了一大堆子虛烏有,似是而非,「他說有便有,沒有也是有」的所謂「基本法立法原意」。至於基本法第18條那一段短短的,完全沒有爭議性的文字,無論是如何清清楚楚,無論是如何具體說明在什麼情況下可以在香港實施全國性法律,總之就是人大常委會一言九鼎。然後就輪到一眾奴才嘍囉大花臉登台唱戲,為中共政權賣膏藥了。

本來,中國的專制封建體制就是最容易滋養奴才走狗的了。而且這種專制封建不但沒有隨着年月要消減,反而有越演越烈的趨勢。據說在清代以前,一般朝廷的士大夫要奏請皇上或提出意見,至多也只是自稱為「臣」,但到了滿清,這個「臣」字,便變成「奴才」這兩個字了。

有一位內地的中國歷史及文化學者曾經這樣說:「中國的皇帝是最專制,權力最不受限制的,在臣下們的配合下,皇帝的聖旨一出,不論是如何乖戾不通,聽到的總一片“吾皇聖明”的歌頌聲」。

不要以為孫中山先生革了命,或者共產黨說「中國人民站起來了」,便以為這種狀態會有改變。只要一天憲政不行,權力繼續受壟斷把持,政府及當政者不受制衡,在權力及權勢的指揮棒下,仍然只會不斷滋生奴才。而甘心做奴才的,又會得到皇帝的寵幸,就算是出身卑賤,品格卑劣,但只要工於心計,長於奉承,仍然可以作威作福。透過挑撥離間,為獨裁者敲邊鼓唱大戲買膏藥,還可以騎在人民頭上以,以皇帝的代言人自居,好不威風。

由中英談判結果有眉目,至回歸過渡期,以至主權移20年來,最令人憤慨的就是香港越來越多奴才嘍囉及大花面。

人大作出了那個決議之後這個星期,看一看那些中共奴才嘍囉大花面的表現,可以說是旣可笑、又可憎、也可恨。李飛一句一言九鼎,那些奴才便可以說到人大常委講的每一句話都具有法律效力,都無需經過正常社會的立法程序,不需受人民及議會的監察,變成無上權威,甚至說今天文明社會底下的法庭也無從置喙。在極權社會及體制之下,拾高官的牙慧,是作為奴才成本最低的政治尋租行為。

香港大律師公會在這個時候竟然提出一個措詞強硬的聲明,甚至指出這是九七主權回歸以來在法治及在落實一國兩制上的最大倒退,可以說是十分不識趣的。香港的一國兩制20年來就算如何受到衝擊,尚幸仍然可以容許大家作出這些不識趣的反應,大家還有空間拒絕做奴才,大家仍然有空間揭穿那些嘍囉大花面的假面具。

過去20年,代表港人治理香港的那位特首,欽點意味越來越重。一國兩制,就是不斷高舉一國、不斷矮化兩制。基本法原本是要為一國兩制確立政治守則及行政依據,但也越似變成一部可以由權力意志隨意舞弄的虛文。將來如果仍然有人繼續不識趣,要以司法覆核的形式來作出法律挑戰,北京當局還有「釋法」這一道如來神掌第九式,到時一句「萬佛朝中」,去到終審法院也是無可奈何。前律政司長梁愛詩女士已經說得很明白,難道人大常委會到時會作出一個與今天那個全票一致通過決議不一樣的 conclusion?

中共今次利用這一種「人大常委作出決議」的方法,是要順水推舟,以這一種從來未用過、也明顯不符合基本法的處事方式作為一個突破口。從此以後,不但可以更直接地干預香港的內部事務,也可以進一步把本地法院的權力削弱。而且,這一次更明確地把中央政府的意圖展現出來,為「全面管治權」建立另一個平台,也可以打擊部分香港人仍然要捍衛一國兩制的意志。

君不見差不多八年之前,湯家驊大律師已經清楚指出,「要在香港市區落實一地兩檢,在憲法上根本是完全沒有可能的」。但到了八年後的今天,同一位湯大律師,已經貴為行政會議成員,今天面對大律師公會的聲明,他已經不再從法律專業的角度來回應了,而只是指責大律師公會對人大不尊重。怪不得有專欄作家說:「數下流人物,還看湯渣」。

再看一看今天的那一位特首,面對大律師公會那一份聲明,她也不能再在理據上作出反駁了,而是竟然抬出「香港部份法律界人士一貫以來嗰種精英心態或者雙重標準」這一類「誅心之論」。北京一再違反承諾,拒絕讓香港人以公平的方式選出特首,看來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要令這個名義上是代表港人的特首,繼續貼貼服服當中共的奴才。看看林鄭月娥這幾天的表現,與痰餵豬、犯婦人、量米昏、湯渣那一類奴才嘍囉大花面又有甚麼本質上的分別?

中共一方面是要打擊香港人捍衛一國兩制的意志,另一方面,也是要以這一種所謂「一言九鼎」的姿態君臨香港,要招降納叛,要把更多像某些大狀及特首一般「識時務的俊傑」變成為中共敲邊鼓賣膏藥的奴才嘍囉大花面。

八十多年前,魯迅曾經幫那些敢於與主流文化圈唱反調,不識時務不肯順從左翼文化圈那一種「文藝為革命服務」的年輕作家組織了一個叫做「奴隸社」的文學團體。魯迅當時說曾經說過這樣的話,可能大家有天都免不了要做奴隸,但「做奴隸總比做奴才強」。他在一封寫給蕭軍及蕭紅的信中說了這一句:「最可怕的是自己營壘裏的蛀蟲,許多事都敗在他們手裏」。

我當然不會對香港的情況感到很樂觀,暫時也不至於認為香港人有天可能也免不了要做奴隸。最起碼,我們仍然可以繼續不識趣,繼續有空間認清楚及揭穿那些奴才嘍囉大花臉的真面目。今天香港人要繼續悍衛一國兩制,要面對的中央政府仍然是以前那個中共,還要面對香港社會內部也真的越來越多奴才嘍囉大花臉,他們就是魯迅所說的「營壘裡的蛀蟲,許多事都敗在他們手裏」。

新年的願望,是希望更多香港人繼續不識時務,繼續起來對抗強權與蛀蟲。

原文刊在蘋果日報


2017年我最喜愛的十齣電影

$
0
0

首先祝大家新年快樂!

在2017年,大約有三百多齣電影在香港的戲院公映,筆者觀看了其中的104齣:

魔海奇緣
星聲夢裡人
十個拆彈的少年
奪命瘋捕
完美謊情
天煞異降
伴諜同盟
晨早!動新聞
月亮喜歡藍
阿修羅
情繫海邊之城
恐襲波士頓馬拉松
槍狂帝國
漫漫回家路
藥到命除
第一夫人:積琪蓮甘迺迪
我‧不低頭
型人狗仔隊
LEGO蝙蝠俠英雄傳
NASA無名英雌
一念無明
攻殼機動隊
乘風破浪
不是色情電影
外星生命
救殭清道夫
沉默
美女與野獸
大創業家
活埋35 夜
盧根
創世魔劫:喪屍圍城
迷幻列車2
何者─ 我們都想成為「誰」?
春嬌救志明
拆彈專家
時代偽證者
波士BB
奏不響的風琴
狂野時速8
非正常械劫案
聲之形
想死冇咁易
加勒比海盜:惡靈啟航
巴黎影舞者
流亡詩人聶魯達
失眠
毒。誡
訪.嚇
29+1
天賦的禮物
今晚打喪屍
壞蛋獎門人3
戀愛病發
戀愛病發
熱血狂拳
盜墓迷城
沙灘拯救隊
神奇女俠
報告老師!怪怪怪怪物
姊妹欲蒲團
星際特工:千星之城
鄧寇克大行動
編寫美好時光
無名女孩
猿人爭霸戰:猩凶巨戰
臘腸狗四圍走
蜘蛛俠:強勢回歸
打死不離三父女
銀魂
出貓特功隊
天使愛芭蕾
悟空傳
EMOJI 大冒險
鯊海47米
我的毒男叔叔
煙花,應該和誰看
LEGO旋風忍者大電影
情人眼裡巴基斯
逆權司機
寶貝神車手
西謊極落太爆‧太子‧太空艙
東京喰種
7刻時空
當他們認真編織時
風河谷謀殺案
解憂雜貨店
獵殺星期一
血色羅馬
帝一之國
銀翼殺手2049
死亡無限LOOP
鬼網
正義聯盟
再見魅了緣
盧根急轉彎
情謎梵高
乒乓情人夢
玩轉極樂園
逃出魔幻紀:叢林挑機
瑪莉與魔女之花
東京夜空最深藍
明天,我要和昨天的妳約會
22年後の告白 – 我是殺人犯 –
要從以上104齣電影之中,挑選10齣我最喜愛的電影推介給大家,其實十分困難,因為部份電影在藝術上雖然有非常突出的表現,但主觀上我未必太喜歡,相反亦然。
我主要考慮娛樂性、滿足度、藝術成就、反思性四個因素,挑選出以下20齣我最喜愛電影:
玩轉極樂園
槍狂帝國
寶貝神車手
鄧寇克大行動
LEGO蝙蝠俠英雄傳
一念無明
盧根
帝一之國
蜘蛛俠:強勢回歸
神奇女俠
十個拆彈的少年
銀翼殺手2049
29+1
何者─ 我們都想成為「誰」?
天煞異降
鯊海47米
悟空傳
出貓特攻隊
明天,我要和昨天的妳約會
逆權司機

然後,我再揀選出以下10齣我最喜愛電影(排名不分先後):

玩轉極樂園(Coco)

這齣迪士尼‧彼思最新動畫作品非常破格,令人驚喜滿足,送給觀眾一個溫馨感人、親情滿載的鬼故事,絕對是其中一齣2017年必看的電影。除了在動畫質素、配樂和劇本各方面接近滿分之外,還具有教育意義,正面和直接地向小朋友觀眾講述何謂死亡。正因為人的生命是有限期的、生命無常,我們不會知道自己和身邊的家人朋友何時離開人世,所以才要珍惜眼前人,這是「愛」的基礎。

一念無明

《一念無明》是一齣完成度非常高的電影,不論是劇本、演員、配樂、攝影、燈光調色、資料搜集、氣氛營造等各方面都非常優秀,人物情感描寫得細膩。戲中發生了一連串悲劇,除了有個人和家庭因素之外,社會因素亦不能夠忽視。片長雖然只有1小時41分鐘,但已經觸及至少10個社會問題,發人深省,特別適合社工、教師、議員和政府官員觀看。

悟空傳

《悟空傳》除了「非常、非常、非常」熱血之外,還是一齣以中國大陸資金拍攝的「後雨傘電影」。編劇兼導演郭子健把一部中國大陸的網絡小說,改編成一齣充滿香港角度的「抗命」電影。戲中有不少政治隱喻,香港的觀眾或許會有較大的感受。另外,電影擁有大量漫畫式的熱血對白和劇情,讓觀眾們看得很興奮。

明天,我要和昨天的妳約會

在如今純愛故事泛濫的年代,原著小說作者七月隆文還能夠寫出這個如此新穎奇幻的純愛故事。電影成功讓觀眾看得很窩心,甚或淚流滿面,因為劇本結集了好幾個經典的催淚元素,包括:「命中注定的愛情」、「一生只有一次的愛情」、「遺憾美」、「悲劇」、「有限期的愛情」等等,將愛情最美麗又遺憾的一面呈現出來。

出貓特攻隊(Bad Genius)

泰國神片《出貓特攻隊》表面上是一齣青春校園片,但骨子裡其實是一齣神偷犯罪片。「考試作弊」這個主題非常貼地,成功引起觀眾的共鳴 ,因為幾乎每位觀眾都曾經在學校作弊過(不論成功與否)。電影在拍攝、剪接和配樂各方面都很出色,成功將「考試作弊」這個小罪案拍得很誇張,又製造出緊張的氣氛。由於進行作弊的時候,幾乎都沒有對白,所以演員們的表情尤關重要,他們亦發揮得很好,應記一功。另外,電影還在批判教育商品化、教育等於考試求分數、基層難以向上流動等社會問題,雖然力度未夠強,但也嘗試引起觀眾反思。

逆權司機(A Taxi Driver)

講述光州事件的《逆權司機》拍得緊湊和感人,讓我不禁流下眼淚。如果《逆權司機》在十年前放映,相信香港人未必會有如此之大的共鳴,因為我們未曾經歷過2014年的雨傘運動。戲中那種群眾運動純潔無私的精神,必定會讓人想起雨傘運動,大家齊心一意追求相同的理想,非常難能可貴。《逆權司機》提醒我們:每個人都有道德責任對抗謊言,亦要珍惜得來不易的言論自由和新聞自由 。不要以為自己是小市民就沒有影響力,每個人其實都可以在自己崗位努力。

鄧寇克大行動(Dunkirk)

神級導演Christopher Nolan把一件二戰歷史事件拍成電影《鄧寇克大行動》,運用了他最擅長的時間小把戲,以非線性方式敘述「一星期」、「一天」、「一小時」三段主線劇情,玩味十足。而這三段故事分別涉及「陸」、「海」、「空」三個領域,交替插敘的手法讓整部電影張力十足,同時亦充滿懸疑氣氛。《鄧寇克大行動》是一部非一般的戰爭片,片長只有106分鐘,以Christopher Nolan的作品抑或是戰爭片來說,實在很短,對白很少,主要靠仔細的動作場面推進劇情。緊湊的劇情再加上配樂,成功營造出抑壓緊張的氣氛,讓觀眾彷彿置身於戰場。

寶貝神車手(Baby Driver)

《寶貝神車手》絕對是一齣「神作」,結合了犯罪、賽車、音樂、愛情、甚至歌舞劇的元素,風格非常強烈和獨特,甚至有種《星聲夢裡人》(La La Land)和《殺神》(John Wick)混合在一起的有趣感覺。愛情線的部份讓人看得很舒服,黑幫犯罪線的部份亦拍得很緊湊。片長1小時52分鐘,大約有8成時間都在播放配樂,抑或是播放著70年代經典流行歌曲,觀眾可以同步聽到主角Baby的耳機所播放的音樂,音樂配合劇情發展和情節的氣氛,玩味十足。

LEGO蝙蝠俠英雄傳(The LEGO Batman Movie)

《LEGO蝙蝠俠英雄傳》動畫流暢,故事非常好笑,内有大量對DC英雄的自嘲,又有大量華納電影經典奸角客串。粵語配音版加入了大量香港本土元素,抵死搞鬼,非常驚喜。戲中對蝙蝠俠和小丑關係的描寫在其他DC英雄電影找不到,LEGO迷和DC英雄都值得一看。

槍狂帝國(Miss Sloane)

這齣由Jessica Chastain主演、以政治說客為主題的電影,雖然輸了票房,又與金球獎和奧斯卡擦身而過,但口碑其實不錯。Jessica Chastain飾演一名為求爭取通過槍械管制法例而不擇手段的政治說客,有大量內心戲份,反映出她超班的演技,完全是靠她推進整齣電影的劇情。故事揭示民主制度、金權政治的黑暗面,緊張刺激,對政治感興趣的朋友不容錯過。

【非常學堂】輟學青年重返校園

$
0
0

社聯頻道:【非常學堂】輟學青年重返校園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csudjnamB0&t=

現時全港每年約有一千六百個輟學個案,當中近八成是初中時輟學。輟學原因可以有很多種,亦可以互相扣連,有的因為在學校不開心,如對主流教育沒有興趣、師生關係未如理想、在校被欺凌等;因而更容易受不良朋輩影響及教唆而離開學校;以及家庭問題,例如好像【非常學堂】的畢業生嘉駿般面對父母離異及貧窮,又或因家人的健康或精神問題,令青少年情願犧牲自己的學習而留在家中守護家人等。

香港遊樂場協會總發展主任張若蝶指出,輟學對青少年的現況及將來有著不同程度的影響,包括:學歷一定受到影響後,前途方面可能容易遇上較多的發展限制;第二,不用上學後多了時間在街上遊蕩,較容易被不良份子招攬,從事不法活動;第三,不上學而留在家中時間長了,與家人的磨擦亦會增加,令家人關係變得緊張等。

因此,香港遊樂場協會自1996年起舉辦【非常學堂】計劃,協助輟學或是瀕臨輟學的青少年,提供為期十星期的課程,課程內容包括:「生活技能訓練」由社工透過小組讓他們認識自己,目標定訂,管理自我情緒,避免受別人影響而做壞事等,教他們如何做人;「重返校園預備班」是預備青少年重返校園,教授一些基本及有趣味的、中、英、數及通識的課堂,幫助他們去適應校園;與及「職業體驗」讓青少年初步了解不同職業概況及工作要求,為將來投身社會作出準備等。社工亦會跟進畢業青少年,協助他們適應校園生活。張姑娘表示,超過九成參與計劃的青少年找到自己的出路,當中四分之三的青少年重返校園,其餘ygva的四份之一會參與職業訓練或就業。

其中一位【非常學堂】畢業生嘉駿因為父母離異,需要與自己關係不好的爸爸生活,再加上朋輩相處不佳,而爸爸所給的生活費不足讓他支付三餐,所以決定輟學,到親人的茶餐廳工作,賺取生活費。其後因為工作壓力及前途問題,嘉駿想重返校園,最後他參與了【非常學堂】,在社工的關心及協助下,找到合適中學讓嘉駿重讀,現時與同學之間的相處亦有所改善。

影像串流: 
影像串流: 

李卓謙:「北京切除」的冷暴力背後——記「卑賤.低端.離散」講座

$
0
0

文:李卓謙

十一月底,香港氣溫驟降,但氣溫再冷,都不及北京傳來的影像令人揪心。一天之間,樓房化為廢墟,家具細軟被棄置街頭,人民淪為裸命,在寒冬之中流離失所,這不是遙遠的戰爭亂象,而是現今在北京活生生上演的人間慘劇。2017年11月18日,北京市大興縣新建村聚福緣公寓發生大火,兩日後,北京市政府以消除安全隱憂為由,展開為期40日「安全隱患大排查、大清理、大整治專項行動」,將聚居於出租公寓、地下室、物流中心、工業園區等地的外來人口清查,限令他們以三天至一星期的期限遷離住所,後被稱為「北京切除」、「清理低端人口」事件。

香港文學館於12月17日九龍城書節中,舉辦一場名為「卑賤.低端.離散」講座,邀請曾居住北京的資深文化記者盧燕珊、端傳媒總編輯張潔平、香港作家韓麗珠、李智良,由文學館總策展人鄧小樺主持,以多角度探討這次事件。盧燕珊分享多年居住北京的經驗,指出這種清除事件其實有跡可尋,並非偶發、也非突然;站於傳媒前線的張潔平則帶來全面的數據與第一手資料,協助我們掌握事件背後牽涉的國家政策。

看見畫面中一片頹垣敗瓦,所有原本充滿層次的生命被輾平、被呈現為「低賤」,鄧小樺忽然產生一種認同感,覺得那些人就是自己,「可能只是因為偶然,我們沒有去到那些境地,未算是社會底層,但我們仍然能夠從這些標籤中看見自己的倒影。」她形容這是一種「內心認同超越外在現實」的狀態,而文學或多或少也在建基於這種狀態。所以她想以文學角度切入,並邀請兩位作家出席,李智良分享文本之餘亦反思國族、民族等概念是如何運作,韓麗珠則分享對這事件的個人反思,思考事件背後邏輯與我們切身的關係。

頂著12度低溫,兆基創意書院的小劇場中坐無虛席,足見這件看似遙遠的事件實質也在我們心底敲響警號。

盧燕珊:「現在發生的事,其實這幾年都一直在發生。」

臨走前,她問一個北京朋友,問他覺得這幾年北京有什麼轉變,他說:「北京正式成為一個首都。」

DSC_0270

盧燕珊2008年移居北京,在大興火災發生24小時後,離開生活了九年半的地方,回到香港。她的離開和這次事件不無關係。講座上,她分享很多在北京拍攝的照片,帶我們「由高至低」審視這座城市。那時她住在東三環附近,能望見「中央電視台總部大樓」和「人民日報社報刊綜合業務樓」,這兩棟當區最高建築就如兩隻怪物矗立在民居頭上,她說,在北京,天際線是屬於「高端」的權貴們的。

同屬朝陽區,在798藝術區附近的望京,聚集許多創新科技公司,距離這些外型新穎奇特的大樓不遠處就是暗不見天日的地下室。曾經為預防空襲而建的防空洞,如今已成為廉租屋,500元人民幣,百多二百呎的空間,盧燕珊說,其實比香港的劏房要好。但這些地下室同樣有其弊處,空氣不流通、沒有陽光、衛生差等等。她說,每次發生天災人禍時,城市結構本身存在的問題都會浮現。其實,自2012年北京發生大水災之後,這些地下室便不能再住人,可是她於2015年底到訪時,那裡仍然住著很多人。而夜裡會有人在地下室噴殺蟲劑,令空氣不流通的空間變得難以棲居,藉此驅趕居民。

若沒有官方默許,這些地下室早已不存在,她說,以前在北京其實有好多「走盞」位。直到2014年,習近平提出北京首都的四個核心功能,一、政治中心,二、文化中心,三、國際交流中心,四、科技創新中心,所有與這四樣核心功能無關的都要撤走。北京市政府遷往通州區,服裝、建材批發市場搬往天津、河北,這些都只是前奏,再之後就是控制北京外省人口增長,遂開始清理地下室、控制北京戶口,這是北京奧運後北京最大的城市改造。

大約是2015、16年,她發現住家樓下的店鋪開始逐一消失,連買煙買了九年的鋪都被封了,那是北京整治「開牆打洞」的行動。「開牆打洞」指人們打通住家的牆,闢出空間來經營小商店、酒吧、咖啡店,前鋪後居,常見於胡同巷弄,是北京人生活的一部份,也構成北京獨有的城市景觀,可是這些原來屬於灰色地帶的「違章建築」,有天被政府直接派人在原有的商鋪前面建起一堵堵水泥牆,把它們封起來。一兩星期之內,小店變成廿四小時便利店、書店,她形容這些新建築就如facade(門面)虛有其表。「北京正式成為一個首都。」意思是,北京終成為一個只為權貴服務,而不是為市民服務的城市。北京作為一個都市的多元性,已經被急速地磨滅。

張潔平:北京切除是一場暴力士紳化

「北京太無情了。」這是他們採訪時聽得最多的一句話。面對極大規模的「北京切除」,端傳媒與200多名志願者合作,走訪不同城區,用搜集得來的數據製成圖表和短片,顯示出除了中央城區,周邊地區都被大規模清拆,「明明只是大興火災,可是清拆卻大規模進行。」因為北京市六城區計劃在三年內減少二百萬人。這些志願者有些來自清華大學,在短片發佈後兩天,這些學生都被警告,指他們與境外勢力合作,甚至學生的家長也受到威脅。

「低端人口」一詞來自「從事低端產業從業者」,被清除的人大部份從事快遞員、外賣員、清潔工人、垃圾處理工等等,「很難想像一個以工人農民為口號來執政的執政黨,以這樣的手法來清理自己的工人農民。」張潔平說。整頓北京市已持續推行五年以上,一方面說是要治理城市病,另一方面是為了確保北京政治安全。據官方統計北京人口有二千萬,實際上卻可能超過三千萬,意味有一千萬人不在政府掌控之下,加上這些人無法在北京紮根、收入不穩定、數目難以估算,總總因素都令他們被視為對北京管治有威脅的人群,甚至被稱為城市的「新流氓階級」。

張潔平認為背後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為了騰出土地發展「高科技產業」。由於一般鄉村土地不能隨便拍賣,而大興火災則給予他們藉口大規模清拆樓房,再讓土地流入拍賣市場。她接觸過一名有份規劃的人,他指經政府規劃後的北京,彷彿一個宮廷的後花園,只為當外國官員到訪時有一個體面的形象。

除了「清理低端人口」、整治「開牆打洞」,北京此刻還在推行「煤改氣」(以天然氣代替燒煤)和清理天際線(拆除「不合格」的招牌、廣告牌),這一連串行動背後的邏輯其實相約,生活在資本主義社會的我們應該不陌生,那就是「士紳化」(Gentrification)。很多人訝異於清除的殘忍,卻很少人反思士紳化本身的問題。事實上,這種事在上海、廣州、香港、台北等地也會發生,只是這些地方將士紳化過程拉長至幾年進行,以經濟手段慢慢將低收入人口撤走,令人感覺不到背後的慘酷,但感覺不到不代表問題不存在。這件事引起如此反應,是因為清拆的速度迅猛,沒有底線,更沒有任何社會力量制衡——過往曾因四川地震而萌芽的公民社會組織力量都被政府高壓手段擊潰,沒有媒體、沒有輿論、亦沒有律師肯站出來,民間無力自救,過程猶如一場「沒有麻醉的截肢手術」,她形容為「暴力士紳化」。

令人無奈的是,國內的報導文章不夠兩小時被刪除,剩下來的都是一些「中產的苦惱」,例如外賣速度慢了、快遞不到了。「如果我們只以自身角度去理解這件事件,其實是一種偽善,如果事件對我們沒影響,是否就不重要?」張潔平觀察大陸年輕記者的反應,認為這件事對他們的衝擊,猶如四川地震對她們那一代記者的衝擊。由於國內媒體環境惡化,已經愈來愈少記者報導民間疾苦,只聚焦一些「高大上」報導,例如創新科技,但這次事件卻有不少年輕記者紛紛趕往前線採訪,「或許這衝擊對他們是好事,未來或能孕育出新的東西。」她只能這樣希望。

李智良:是否存在超越國家、超越暴力的社會想像?

面對災難的時候,文學該如何反應?有人說,文學不是表態,並不要求直接回應現實,但無可否認的是,一個時代的傷痕與當時人們的生存狀態還是會從文學當中浮現出來。李智良帶來的是布朗修(Maurice Blanchot)的小說The Most High,小說於1949年出版,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數年,經歷法西斯主義的洗禮、耳聞目睹猶太人被殘酷屠殺的慘象,方知人類的理性與文明是如此不堪一擊,大部份知識份子都不知道歷史的進程還能怎麼走,那時候誕生出不少籠罩絕望氛圍的文學作品,例如奧威爾的《1984》、卡繆的《鼠疫》,而布朗修的The Most High是其中之一。

DSC_0252

小說名字能解釋為「至高上者」,指人類已經提升至神一樣的地位,國家機器取代神權政治,人們活在國家權力全面覆蓋的時代。在布朗修的理解中,國家機器是一種高度理性、世俗化、以人為本的處事模式,The Most High中沒有英雄,即使存在革命者,其形象也和官僚無異,利用官僚邏輯去統籌革命活動。而主角則是與革命者相對的國家官僚,活在充滿瘟疫、暴力的地方,國家進入無政府狀態,公共與私密的界線被取消,人的死生輕於鴻毛,生命無更高追求,也無價值,歷史失去力量,最終懸擺在終結與不能終結之間,被無限延長。

「當事實擺在眼前,讀文學作品還有什麼力量?」這是李智良不斷在反問的問題,「當我們所能想像的最差的情況,都已經在我們眼前發生。小說中的無感與漠不關心正是我們現在的狀態。」事件發生後,不少人將Facebook頭像切換成「低端人口」,李智良則感覺這種行為太過廉價,即使我們能從事件中找到與自身生活狀態相似的地方,我們是否就夠無差別地將自己等同於那些遭遇和條件比自己差這麼多的人?這會否是一種偽善?在新自由主義的社會裡,人人居無定所、難以安身立命,我們同樣每天面對失落與鬱悶,即便如此,對比起中國大陸那些必須離鄉別井、穿州過省去打工養活自己和家人、最後仍逃不過被驅逐被剝削的命運的人,顯然我們與他們仍是有很大差距,他指,我們必須明白兩者的差異,再去思考各種可能的行動與回應。

「這個國家不把我當中國人。」當李智良在受訪民眾口中聽見這句話時,便想起布朗修於1968年寫的文章〈沒有承繼者的共產主義〉,循著他的思路,讓我們重新思考何謂國家、民族。「國族主義就是用『裡外』之分,來掩蓋『由上而下』的剝削。」所以首先被針對的是外地人,這種排外行為在本土意識高漲、公民社會力量被閹割的時候更容易發生。他相信這不是一個例外事件,也不是只有中國會發生,當國家與資本結合,被犧牲和剝削的必然是小商戶、工人階級。問題是來自民間的力量太薄弱,不能抗衡國家主導的暴力。我們必須想像出超越暴力、國家機器、工具理性邏輯的方法,來重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才能抗衡這種暴力。

韓麗珠:怎樣才是城市的理想狀態?

面對今次事件,韓麗珠首先意識到的是修辭的力量,一個詞語是如何潛而默化地影響一個人的思維。當「低端人口」還未出現的時候,我們會以「低收入人士」、「基層」、「勞動階層」、「低下階層」來形容這些人,這些詞語都不是帶有太多貶義,至少承認這些人是社會的一部份,可是「低端人口」卻更像一個污名,彷彿他們並不屬於這個社會,是需要切除的「腫瘤」。

DSC_0262

回到香港,同類事件是否就不存在?其實不是。韓麗珠很直接聯想到香港露宿者的遭遇。幾乎在北京清理低端人口的同時,北角糖水街行人天橋亦在驅趕露宿者,他們的家當被清走、床位被拆掉,這種事情在過去幾年皆有發生,韓麗珠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發生在去年最冷的時候,路政署派員洗隧道,露宿者的家當、床墊、紙皮都被淋濕,但他們無力反抗,只能帶著濕透的被單另覓一個安身的地方。

北京異見藝術家華湧因為拍攝「低端人口」被逐的影片而被拘捕,盧燕珊說藝術家、創作人常常是被針對的目標,因為創作人都比較「麻煩」。韓麗珠就舉出三個文學界的「低端人口」,他們都不肯順從社會主流價值,分別是蕭紅、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坎伯(Joseph Campbell)。蕭紅的文學作品其中一個特徵是對飢餓的描寫,在寒冷的哈爾濱,一個剛分娩的女子,帶著疲乏的身軀忍受飢寒交逼。蕭紅本是地主的女兒,因為反抗父親安排的婚姻而四處飄泊,也是這種經歷讓她寫出逼真的餓。第二位是哲學家梭羅,著有《湖濱散記》、《公民不服從》等經典作品,他有兩年多時間於森林隱居,遠離社會體制讓他反思人為何必須服從政府,人擁有自由意志,而政府只是由人選出來的。第三位人類學家坎伯,生活於戰後經濟大蕭條的年代,同樣拿著書本隱居森林,作品《千面英雄》同樣對後世有很大影響。他們選擇不同主流的生活方式,靠著自身的創造力,最終為自己的人生覓得出口。

「然而他們都不是真正低端人口。真正的低端人口,是那些沒沒無聞、沒有樣子也沒有名字的人,他們只是很努力地掙扎求存。」上述三人的成就讓他們擺離了所謂「低端」的標籤,但韓麗珠提醒我們,以成就來評價一個人,正正就陷入了資本主義的邏輯。韓麗珠反思自己作為全職作家,每天計算著自己寫了多少字、是否達到世俗認可的標準、是否具備「生產力」,原來自己在潛而默化之中也認為人的成就很重要,但文學/藝術的本質卻是相反,文學是一種冒險,而冒險並不必然有成果。

韓麗珠認為城市動人之處在於那裡充滿不同類型的人,不同人種、不同階層,雖然擠逼,但卻充滿流動性,陌生人之間會有碰撞,同時也會發展出不同可能。如果一個城市只奉行單一價值觀,人的選擇就會相對減少,生活、思想、自由亦會受到鉗制。明刀明槍的暴力不可怕,最可怕的是當暴力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一部份,可能有一天我們會成為施暴者。(想想我們是否認同用三十年時間供樓是上進表現,卻指責申領綜緩的人不夠努力?)清理低端人口事件讓她有危機感,因為她知道這城市同樣也利用經濟手段,將貧窮人口一步步驅趕到城市的邊緣,而這種不可見的暴力更加可怕。她相信有怎樣的人民就有怎樣的政府,假如惡法能夠順行無阻,我們是否應該反思,自己的冷眼旁觀,是否亦是一種助紂為虐?

結語:無法置身事外

今天被標籤為「低端」的是他,會否有一天就是你和我?面對國家的暴力,我們都無法置身事外。在這次事件中,有人自發幫助受壓逼民眾,有年輕記者主動前往報導,有人寫文章揭發惡行、記錄那些受苦受難的人和事,儘管這些力量暫時還很微弱而且分散,但卻是建構公民社會的重要元素,若連這些失去,我們還可以依賴什麼?

台山危機急轉直下 核安全局難辭其咎

$
0
0

自從2015年4月法國核安全局發出通報,正在興建中的台山核電廠與法國弗拉芒維爾核電站的核反應堆質量同樣出現問題,事隔兩年多,安全隱患不但沒有解決,反而越揭越多。台山核電廠的業主中廣核集團一如剛被告知患上癌症的病人,採取拒絕相信否定診斷的態度。令人詫異的是肩負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中國國家核安全局,擺出一副置身事外的恣態,至今未向民眾交代實情。

根據過去30個月法國核安全局公佈的資料和本港「傳真社」的調查報導,可以歸納出事件演變的關鍵以至市民非認清不可的事實:

一、質量不符 證據確鑿

台山兩台核反應堆壓力容器頂蓋鍛件的碳含量超標的情況一如法國弗拉芒維爾核電站,這項事實中廣核已經承認。2017年10月法國核安全局判定弗拉芒維爾核反應堆的頂蓋因為投產後無法仔細檢查裂紋,所以只可以臨時應用至2024年,屆時必須更換新頂蓋。法國核安全局這項決定受到法國社會質疑,諮詢期間收到1.3萬份公眾意見書,大部份認為它受到核工業利益集團的壓力才同意容許不合格的設備投產。綠色和平已經聯同其他民間團體向法國國務院提出申訴,要求推翻容許臨時投產的決定,所以弗拉芒維爾核電站究竟能否如期在2018年底裝料起動 ,實在大有疑問。

台山廠的問題比弗拉芒維爾核電站更大,因為2號機組位於核島內部由日本製鋼所製造的兩個蒸汽發生器頂蓋,亦被驗出碳含量超標,與反應堆壓力容器一樣,有可能因未能承受高壓而破裂,導致核洩漏。2號機組共有四個蒸汽發生器,除了出事的兩個以外,其餘兩個由東方電氣(廣州)重型機器有限公司組裝的蒸汽發生器頂蓋,以至1號機組的4個蒸汽發生器頂蓋由誰製造,中廣核未有公佈,究竟有沒有獨立覆檢碳含量,外界更一無所知。

二、利益掛帥 逃避責任

中廣核迴避問題的取態,早有前科。上月12日傳真社揭發台山核電站製造1號機組的除氧器在投產前測試中破裂,但中廣核當天下午回應輕描淡寫:「除氧器是常規島熱力系統通用設備,用於去除給水系統中的氧氣,不屬於核安全相關系統,常規火電廠也有同類設備。」中廣核沒有說明除氧器是二級迴路供水系統中的重要組件,除氧器破裂有機會導致熱水洩漏,引起水位波動,大亞灣核電站及嶺澳核電站,都曾因為除氧器內水位波動,最終導致反應堆超出了設計的指定功率運行,產生過多熱力。

更有甚者,中廣核早於2012年哈爾濱鍋爐廠製造該除氧器時已知有質量問題,當時只在施工現場採取補救措施,但誰知一開始調試已經破裂,相比起裝滿核燃料運行才出事,已屬不幸中之大幸。中廣核表示這只屬「局部缺陷,公司採取了更換措施」,但究竟是更換了整個除氧器還是一如2012年修補了部份焊件便怱怱走過場,語焉不詳。中廣核越強調「試驗結果符合設計要求」,越令人擔心它為了維護商業利益而掩蓋問題。

三、監管含混 風險倍增

由於中國民用核工業與軍事工業有千絲萬縷的關係,一向透明度偏低,保障核安全的責任全賴國家核安全局。國際原子能機構曾經兩次派出國際專家團到中國作綜合監管考察,報告以含蓄的外交語言列出一系列安全隱憂:包括未有國家法律規範核安全責任,核工業與核安全局人員的「旋轉門」過於頻密,審批核電技術的專家欠缺獨立性,核電廠擴張速度過快,專業人員培訓跟不上等等。

北京也意識到核安全體系的不足:國務院於2016年1月發表了首份《中国的核应急》白皮书,全國人大於2017年9月首次頒佈了《核安全法》,法例的94條條文中法律責任佔17條,原意是通過增加違法成本,加大企業的法律責任。可是企業違反《核安全法》的最高罰款額是500萬元,相比中廣核在台山核電廠投資逾500億元,看似阻嚇的條款可能在企業眼中變成為風險封頂的保障條款。

四、黑箱作業 社會不穩

由今年1月1日起實施的《核安全法》有專門章節針對「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其中第六十四条規定「核设施营运单位应当公开本单位核安全管理制度和相关文件、核设施安全状况、流出物和周围环境辐射监测数据、年度核安全报告等信息」;第六十六条規定「核设施营运单位应当就涉及公众利益的重大核安全事项通过问卷调查、听证会、论证会、座谈会,或者采取其他形式征求利益相关方的意见,并以适当形式反馈。」

針對市民對台山核電廠的疑慮,中廣核於2016年6月曾派管理層到澳門召開記者會,當時公共專業聯盟致函邀請中廣核派員到香港出席座談會,同時向董事長張善明提出十條核安全質量問題,但均不獲回覆。如今《核安全法》生效,中廣核會否履行法律要求,面向港人解釋安全隱患的疑團,而非只懂以上市公司從港人身上集資?

內地施行重大項目前不僅要進行「環境影響評價」,還要做「社會穩定風險評估」。若果台山項目在安全隱患越揭越多的情況下硬闖下去,必然影響社會穩定,企業所得的利益由國家埋單,到頭來得不償失。

台山核電採用全球未經考驗的第三代核電技術,連開發技術的法國還未試產,所以安全隱患未解決前不能裝料調試,解決方案須經獨立專家公開驗證,若無法妥善解決便須放棄項目,是人所公認的常識。國家核安全局如何向公眾交待?上月當選的港區人大代表是否敢挺身而出?大家拭目以待。

一個人做四個人工作 垃圾站清潔工:上司曾叫我唔好報工傷

$
0
0

(獨媒特約報導)海麗邨罷工進入第七日,工人今日下午到長沙灣政府合署進行談判。在罷工工人的身影中,鄧伯可說是年紀較大的一位,他的工作量亦是最龐大。他今年80歲,「一腳踢」負責屋邨整個垃圾收集站的工作,「一個人做四個人的工作」。鄧伯去年因工受傷,休息了一個多月,上司事後竟叫他「唔好報工傷」。

鄧伯每日早上五時多便起床,六時十五分到房署辦公室打卡。他每天的工作就是整理居民丟置的傢私,「砌好床褥玉同沙發,唔係就有人投訴」。「啲特大床褥最難搬,成8吋厚,壓落嚟真係咪講笑。」

垃圾收集站原本有4個工人,但兩年前只剩下鄧伯,原因簡單;因為除了辛苦,就是辛苦,都是辛苦。走進垃圾收集站的範圍,眼前一件又一件的大型傢私,記者認真數過,有睡床、沙發、雪櫃、床褥和大衣櫃等,連嬰兒床都有一張。

photo_2018-01-02_16-18-23

去年十月,鄧伯便因為一次工傷,休息了接近一個月。「諗住睇下床單蓋住啲乜啦,點知有個馬桶喺入面成個跌落嚟,結果撞到腳。」鄧伯說來倒倒輕描淡寫,但如旁邊的清潔工所形容,「都幾撚大鑊」。

鄧伯在受傷後,自行坐的士去明愛醫院急症室,逢了兩針。「阿頭叫我唔好報工傷,最後係無報,佢俾返的士錢同病假錢我囉,三百幾蚊。」鄧伯現時尚未痊癒,左腳仍然一拐一拐:「依家唔舒服就睇下跌打,年紀大機器壞嚕。」

photo_2018-01-02_16-18-24

在一座又一座,整整齊齊的傢私大山背後,是源自工人的努力。食環署的外判承辦商來收集垃圾的時間不定,有時一星期一次,有時則一星期兩次。鄧伯提到,管工有時會「叫執好少少,咁就知道係有人投訴」。「如果有人嚟執二手,就多數要再執過。」有時候,更會有其他附近屋邨的棄置傢私「慕名而來」。香港的廢物分類,不但落後,而且完全沒有關顧工人的實際情況。

十一點有一小時吃午飯;再工作到下午四點。「食乜?去商場食『波仔』囉,一個人點煮飯,無營養?無辦法啦。」鄧伯又表示,每到農歷新年和季節換季前後最多人掉傢私:「唔環保?都唔諗呢啲啦,做完收到工就好啦。」

鄧伯如果放假的話,海麗邨更是沒有任何替工:「唔係無人做,係無人想做邊有人想執垃圾先?」工作量多,人工卻低得可怕。香港工商在去年11月接替民順,工人的月薪由$8,617加至$8,628,多了11元正。鄧伯指出,初入職時月薪是$7,777,「4條7呀嘛,有最低工資咪加咗囉」。然而,辛苦工唔止辛苦,還要面對受傷的風險。「有諗過唔做嫁,但可以點?你話我知。」

昨天是他第一次參與遊行,「我年紀大,大家齊心就好」。鄧伯做過不少工作,11歲便學師做封喉,後來跑了去做海員,去過不少地方:「嗰段日子真係好開心,最自由自在。」後來行船不再,回到香港,又學起做鋁窗來,一做便是幾十年來。2018年,是他在海麗邨做清潔工的第四個年頭:「貪住得近,又想自食其力嘛。」

記者:麥馬高

Viewing all 3977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