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Viewing all 3977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支援芺蓉山村被逼遷居民

$
0
0

剛跟社署署長開會,就領展賣商場牽涉的私營院舍及投標服務,進行一個半小時的會議。會後,馬不停蹄去支援芺蓉山村居民被逼遷向創興銀行的請願行動。荃灣芙蓉山村117段十多名寮屋居民到中環創興銀行抗議,不滿作為地主的創興銀行倉卒收地。居民本月20號接獲執達主任通知,要求於本月27號或之前遷出,他們擔心不夠時間找地方落腳,要求創興延長搬遷期。村民指村內約有20戶、共40多人,有長者亦有孕婦,全是基層人士,根本無能力遷出。收地迫在眉睫,街坊急如熱鍋上的螞蟻,但只有短促的三個工作天時間令他們束手無策,亦不足他們另謀容身之所。

行動完後,代表創興銀行的律師行職員許先生接信時表示,銀行不會在27日當天執行收地,並願意安排下周與居民會面尋求共識。雖然暫緩收地,居民能安渡佳節,但大部分居民仍無能力搬走。希望銀行將遷出限期延至農曆新年後1、2個月,並望政府部門盡快協調及介入,協助居民安置家園,亦容讓居民有足夠時間另覓居所,不致流離失所。

想不到半年內,先後有工廈、天台屋、及寮屋居民被逼遷,大家都朝著同一方向「先安置後遷拆」呼求,但願業主、財團、政府部門不會塞耳不聽。祝各位街坊冬至快樂,家家團團圓圓。


營營

$
0
0

(圖片來源:http://s9.sinaimg.cn/)

東坡詞中我特別喜歡這首《臨江仙》: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彷彿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那種亦醉亦醒、入世而不迷失、無奈中顯灑脫的境界,雖不是尋常容易,卻也非高不可攀;不必是神人天才,只要人生體驗夠,反省力足,便有可能達到這個境界。

最近多思考了「營營」兩字。「營營役役」是常用成語,一般的解釋是「奔波忙碌,勞苦不息」,也意味著不知所為何事。根據這個理解,「營營役役」是同義複合的疊字,即「營營」和「役役」的意思相同,跟「快快樂樂」、「憂憂愁愁」、「偷偷摸摸」、「辛辛苦苦」等的結構一樣。

然而,《臨江仙》裏「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兩句,令我對「營營役役」有了新的理解。「長恨此身非我有」說的是「役役」,即被別人、被環境、被際遇、被自己的慾望所役,受著支配,身不由己。「何時忘卻營營」的「營營」,說的卻是另一回事,指主動的思想,所以才談得上「忘卻」;「忘卻」在這裏的意思不是忘記,而是不計較、不考慮、或放棄。(註一)「營營」指的主動思想,是猜度、計算、謀劃等關乎個人利害得失的思慮,而「忘卻營營」,就是放棄這種思慮。這樣解釋「營營」,不是憑空估計蘇東坡的詞意,因為「營」字本有計算或測量之意。(註二)

人生的迷失,不只在於役役,還在營營,而且營營的思慮令人受到更多的限制,即是加強了役役;一旦忘卻營營,便可減輕役役,明白到無論如何計算謀劃,耍甚麼手段,工於心計到何種程度,在人世和歷史的江海中,個人永遠是一葉小舟而已,何必呢!

(註一) 賈誼《治安策》:「為人臣者主耳忘身,國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義所在。」三個「忘」字都是不計較、不考慮、或放棄的意思。

(註二)《呂氏春秋》:「審棺槨之厚薄,營丘壟之小大。」

朴槿惠下台後,為何仍有不少韓國人想移民?

$
0
0

即使李明博及朴槿惠的腐敗政權現已倒台,而且新上任的總統文在寅亦有著手解決社會矛盾,並通過了新的財政預算案以求縮窄財富差距。不過,由年青人想出來的稱呼「地獄朝鮮」依然得到大多數人的同意,而且還有不少人願意放棄韓國國籍到其他地方生活。我們該如何理解這個現象?「地獄朝鮮」在比喻著什麼?

事源於韓國職業網站Incruit及民意調查網站Dooit Survey於今年12月初就「移民願望」進行了問卷調查,以職場上班族為針對對象。在3710名受訪者,有54.3%受訪者表示有移民的想法,而有31.6%表示沒有,不太清楚的則有14.1%。對於有年青人稱呼韓國社會為「地獄朝鮮」,有62.7%表示同意,不同意的只有14.2%。在這個調查中可見,有不少韓國人會為了成功移民而願意放棄韓國國籍。這時候,對於不太了解韓國的人就會有此疑問,韓流發展得這麼成功,證明國家富強,為何會有如此懸殊的情況?

韓流的興起,可謂把全世界的焦點放於韓國之中,這也許是個好時機讓當權者把整個韓國去政治化,予人金光燦爛的印象。可惜,關於韓國的「神話」,對於熟悉韓國情況的人來說,只是一個笑話。「地獄朝鮮」早見於朴槿惠執政的時期,並於近年成為非常流行的網絡用語,用朝鮮比喻現今韓國的社會環境是因為不少人認為現今與古代朝鮮沒什麼分別,同樣有著階級對立、財富差距擴大的社會問題,而且由一小部份的資本家及財閥控制了整個韓國的經濟,所以在這情況下,普通國民只能受到他們的壟斷及剝削。

此外,自朝鮮王朝已存在的「家世背景」風氣亦遺留至今,就是出生於富裕家庭的子女能夠得到特殊待遇,他們造成不少職場及學業上的惡性競爭,故令不少普通年青人對國家絕望。

承接著財閥家族壟斷市場經濟,這衍生不少社會問題令年青人一直未能克服,政府多年來失敗的經濟及社會政策,只令這情況變得更為嚴峻。住在首爾的話物價已是一大問題,據2011年的數據,韓國20-40歲的首爾青年人平均每月的生活費接近190萬韓圜(約13,600港元),他們不得不以私人補習或其他兼職以購取生活費及消閒娛樂的費用。此外,考進名門學府的競爭亦相當龐大,韓國有「SKY」一詞形容三大名校——首爾大學、高麗大學及延世大學(取自它們的英文名)。一張來自有名大學的畢業證書,彷佛成為了年青人考入大企業工作的其一「面試機會入場券」。

不過畢業後的就業問題依然是年青人不能克服的困難,正因為不少人渴望得到大企業的高薪工作以抵消不斷上升的生活費,在供不應求的情況下,大企業只優待履歷表非常優越的畢業生,甚至給予特殊待遇給家世顯赫的家庭。若比較大企業及中小企業的平均收入,就知道為何不少年輕人寧願失業都不進入中小企業裡工作,大企業正職人員的平均年薪為2986萬韓圜(約21萬港元),中小企業為2196萬(約16萬港元),這情況下,造就不少人為了考上公務員職位而失業,之前由我寫的文章都說過,2017年5月錄得的失業率為4.2%,但年輕人的失業率卻比整體失業率高達3倍,達12%。

在不少年輕人對國家失望的情況下,新上台的文在寅則被寄予厚望。除了改善韓國政府的貪污問題,還希望他能本著進步派的政治思維,作出貼地的經濟及社會改革。從文在寅作出不少努力去改變倚重財閥的管治體,例如實施公營機構「盲選」招聘,不看背景不看學歷,只看資格。另外還有開放更多公營機構的工作機會予年輕人,以求有更良性的競爭。

雖然成效還未見徹底改善的程度,但從他的動機上來看,可以稱得上「Better than nothing」,起碼他不會像李明博及朴槿惠般實行向財閥傾斜的政策,造成更嚴重的貧富差距。不過,若希望韓國能夠從經濟頹勢中徹底翻身,除了繼續發展重要產業,更應注重在民生上休養生息,實行更多讓年輕人受惠的社會政策,重拾他們對國家的希望。若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人有大比數人希望移民,則反映不少該政府的管治體問題。

中央對香港有條毛全面管治權

$
0
0

「一國兩制」在香港20年的實踐(之四)

為配合中共十九大「牢牢掌握憲法和基本法賦予的中央對香港全面管治權」的主旋律,打造中央治港的「新法理」,中央展開新一輪輿論攻勢。特首林鄭月娥邀請基本法委員會主任李飛講解香港在「習近平新時代」的角色與使命;中聯辦主任王志民發文章,重申基本法是根據憲法制定,是「母法」與「子法」的關係;中聯辦法律部部長王振民亦不斷發噏瘋,強調中央對香港的「全面管治權」源於國家主權;御用和擦鞋仔法學人強世功田飛龍等也撰文推波助瀾,可說是盛況空前。

「一國兩制」是和平統一港澳台的國策。《中國憲法》第三十一條規定:「國家在必要時得設立特別行政區。在特別行政區內實行的制度按照具體情況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以法律(基本法)規定。」歷史的痕迹清晰顯示,早在《香港基本法》起草階段,國內已經有人提出,《憲法》第三十一條同第一條及第五條相抵觸,不能在同一空間並存。有關基本法的法律地位和憲法對特別行政區的適用問題,就一直爭論至今幾十年,成為「疑難雜症」。

2007年香港回歸十周年,國家主席胡錦濤訪港發表重要講話,要求全面準確的理解和貫徹執行「一國兩制」方針。胡錦濤明確指出:「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是香港長期穩定的法律保障,是依法治港的法律基石,要維護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在香港的最高法律地位,嚴格按照基本法辦事。」2012年,胡錦濤在慶祝香港回歸15周年的重要講話再次強調:「基本法在香港特別行政區具有最高法律地位,是依法治港的基石。」

2017年香港回歸20周年,國家主席習近平「考察香港」三日,7月1日發表重要講話。習近平表示,貫徹「一國兩制」方針,始終要依照憲法和基本法辦事。習近平更在中共十九大強調:「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方針,牢牢掌握憲法和基本法賦予的中央對香港全面管治權。」

兩屆國家主席胡錦濤與習近平對「一國兩制」方針各自表述,立場南轅北轍誰是誰非?憲法和基本法的規定都證明胡錦濤是對的。

「一國兩制」是和平統一港澳台的國策,《憲法》第三十一條規定,「在特別行政區內實行的制度按照具體情況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以法律規定」。特別行政區內的具體情況是不確定的情況,需通過談判確定特區內的具體情況,因此憲法不能夠規定特別行政區內實行的制度。

憲法是以法律的形式規定國家實行的制度,特別行政區內實行的制度「按照具體情況」由全國人大以基本法規定」,第三十一條已明確宣示,基本法就是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憲法,具有最高法律地位。中國是單一制國家,只能有一部憲法一個中央政府,《香港基本法》就是國家憲法的組成部分,香港實行基本法就是實行憲法。

《憲法》第三十一條訂明「國家在必要時得設立特別行政區」,但憲法並無規定港澳台成為特別行政區,特別行政區不是憲法規定的行政區域。是《基本法》第一條規定香港成為特別行政區,全國人大是通過《基本法》第二條對香港授權,國家是以基本法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中國奉行人民主權,國家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回歸前香港由英國全面管治,國家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就是由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民制定基本法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

習近平7月1日的講話強調,作為直轄於中央政府的一個特別行政區,香港從回歸之日起,重新納入國家治理體系。「國家治理體系」的潛台詞,就是中央在憲法的權力全面適用在特別行政區,全面管治權構成「習近平新時代」治港的「新法理」。

1990年3月28日在全國人大會議上,基本法起草委員會主任委員姬鵬飛說明《香港基本法》草案。姬鵬飛明確指出,草案第十二條規定:「香港特別行政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享有高度自治權的地方行政區域,直轄於中央人民政府。」這條規定明確了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法律地位,是草案規定特別行政區的職權範圍及其同中央的關係的基礎。姬鵬飛主任的解說正確。

國家實行的制度決定中央和地方權力的關係。特別行政區不是憲法規定的行政區域,國家是以基本法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香港實行的制度由基本法規定,中央和香港特別行政區權力的關係,由《基本法》第二章具體規定。 中央的權力在憲法的規定不適用在特別行政區,國家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中央對香港有條毛全面管治權。

化繁為簡,就以中央人民政府的統一領導權說明事實。中國是奉行人民主權的單一制國家,只能有一部憲法一個中央政府,國家實行的制度決定中央和地方權力的關係。《憲法》第三條第四款規定「中央和地方的國家機構職權的劃分,遵循在中央的統一領導下,充份發揮地方的主動性、積極性的原則。」《憲法》第三十條第一項訂明:「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行政區域劃分全國分為省、自治區、直轄市。」省和自治區及直轄市就是中央人民政府統一領導下的地方政府。

國家實行的制度決定中央和地方權力的關係。特別行政區不是憲法規定的行政區域,香港實行的制度由基本法規定,中央和特別行政區權力的關係由《基本法》第二章規定,第十六條訂明:「香港特別行政區享有行政管理權,依照本法的有關規定自行處理香港特別行政區的行政事務。」中央在憲法的權力,對特別行政區適用由基本法具體規定,中央人民政府的統一領導權不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國家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中央對香港有條毛全面管治權。

御用法學人和擦鞋仔法學人一直指稱基本法是根據憲法制定,憲法和基本法是「母法」與「子法」的關係,子法不能限制母法的權力,中央在憲法的權力就全面適用在特別行政區。但1990年4月4日全國人大通過《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已經明確指出,《基本法》是根據《中國憲法》、按照香港的具體情況制定的,是符合憲法的。

回歸前香港由英國全面管治,香港成為特別行政區是《中英聯合聲明》訂明,「香港的具體情況」就是《聯合聲明》。《聯合聲明》第三條第十二項訂明:「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對香港的基本方針政策和本聯合聲明附件一對基本方針政策的具體說明,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將以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規定之,並在五十年內不變。」

《香港基本法》是根據《中國憲法》按照《中英聯合聲明》制定,基礎規範是法律的淵源,《聯合聲明》的具體內容正是《香港基本法》各項規定的基礎,《聯合聲明》是《香港基本法》的立法依據是法律淵源。基本法不是根據憲法規範制定,就不是母子法關係,憲法只是基本法的效力淵源。

基本法同憲法的規定相抵觸,憲法同基本法就只能是同位階的一般法與特別法的關係。特別法優於一般法是法律適用規則,因此特別行政區可實行基本法而不是直接實行憲法,憲法規範對特別行政區適用由基本法具體規定。《憲法》第三十一條規定基本法只在特別行政區實施,是實行「一國兩制高度自治」必需的條件。

基本法是國家憲法的組成部分,國家是以基本法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基本法》第十八條明文規定香港特別行政區只實行基本法,香港實行基本法就是實行憲法。否定基本法在香港特別行政區具有最高法律地位,主張「一國兩制」必須走出鄧小平時代,強調「牢牢掌握憲法和基本法賦予的中央對香港全面管治權」,是擺明車馬欺師滅祖顛覆憲法顛覆基本法顛覆共和,不但奪取香港人民的權力,更是奪取全國人民的權力。

胡錦濤在香港回歸十周年大會上致辭全文
胡錦濤在香港回歸15周年大會
講話(全文)
習近平在香港特區政府就職禮重要講話全文

※溫馨提示※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顔如玉。國內法學人王振民、饒戈平、韓大元、陳端洪、強世功、鄒平學、宋小莊、田飛龍以及香港的陳弘毅教授等人,對香港《基本法》的解說大部分都是顛覆性論述,屬於賣身求榮之作,只能視為反面教材參考。國內法學人之中,以強世功的論說最邪惡,宋小莊和田飛龍的論說則最低檔最下賤,賣身求榮之色彩同樣十分鮮艷。

成家而立室,安居而樂業

$
0
0

香港人遲婚,出生率低,各種問題都無法避開一個根本問題:缺乏安全感。

不論什麼人,有什麼理想,無不是追求在一個地方活得「安隱」。

成家立室,安居樂業,指的就是人生各方面的安隱。成家是尋找人際關係的安隱;安居立室是尋找一席之地的安隱;樂業是尋找工作上的安隱。三者一環扣著一環,互相影響。

但是誰也知道,在香港想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地方,一個安身之所,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即使你和另一半各月入3萬,亦無法負擔高昂的入場費。困於既無法置業,卻又不合公屋資格,即使已經邁入三十,卻不能三十而「立」。不能立室又如何能夠好好發展,亦導致結婚問題也就一直拖著。而政府對此明顯愛理不理,公共屋宇連最低下階層的那一群也遠遠無法滿足,更遑論大學畢業,每天朝九晚五辛勞工作的打工階層,薪金遠追不上樓價,最終只能承受昂貴的租金,替別人供樓,還得每每面對加租壓力。

到底有沒有辦法令香港人住得安隱呢?首要必需解決昂貴的首期問題,500萬一層樓,首期大約200萬,假設每月你和伴侶二人能夠儲3萬,即使不計算通脹也起碼要五年。恐怕如果今天你女朋友向你抱怨要結婚,你也不敢跟她說五年後吧!但是如果地產商能夠把首期減半,以100萬為計,便可以幫助很多想要組織家庭的中產。新世界之前提出新世代首置計劃,無疑是針對這個社會現況,將首期降至7.5%,幫助有意上車的年青人,以近乎二手樓的門檻提供新世界這種質素的新樓,可說是十分化算,最重要是給年輕人多一個置業的機會。也讓其他發展商看到一條新出路,只有先將入場費降至更多年青人可以承受的起點,長遠而言才能吸引更多客源。

當然只是減首期,仍然難以解決買樓貴的問題。但是從地產商開始減首期,下一步就是銀行減息,增加按揭。付過首期後,長年的供款同樣是一大考驗。現行莫約八成按揭根本不符合現況,應配合政府樓市措施逐步提高按揭,並拉長還款期。否則在新一代搶破頭「上車」後,卻發現自己無力供款,到時紛紛「跳車」,有機會出現斷供潮。

最後是政府免稅,加大力度推行首置優惠、免印花稅等政策,甚至模仿外國政府進行家庭單位補貼。政府歷年庫房水浸,派糖政策不妨多做,像是早前三萬元大學補貼可見港人十分受落,以港人貪小便宜的性格,減免本地人印花稅這些政策肯定大受支持。其實世界各地都不乏幫助年青人置業的方案,只是港府多年來盲目奉信「自由市場」,結果這種社會創新的項目政府不敢承擔,責任就落了在發展商身上,如上文提到的新世代首置計劃,雖樓盤不多,亦算是勇敢打破樓市死局,打開了第一步,如果有更多的地產商仿傚,加大力度,甚至與政府,銀行互相配合。新一代的年青人要成家立室其實並非沒有可能。

看完這三步,你或會不屑地恥笑柳臣:「銀行、地產商和政府怎會這樣做?柳臣你太離地了!」如果你這樣想的話,且多聽柳臣最後一語:「愈多香港人活得安隱,那時是不維而隱,到時香港人能成家立室安居樂業,政府與商家又能袋袋平安,可謂皆大歡喜。要不然繼續下去,真的香港人大部份人買不起香港樓時,再高的首期、息口、稅項也是擺設。」

「明哥寫的一封信」(黃耀明與梁天琦)

$
0
0

達明一派卅一週年的演唱會,我看了四場,昨晚在電影中心是第五次再看。來不及吃飯,好肚餓,於是我跟基爵說:「中間我可能要竄出去麥記食個包。」誰知在銀幕上再看這個演唱會,感覺完全不一樣,真的非常好看。我看得很自在,有點覺得,今次我是真真正正能夠純粹的去享受這個演唱會,而且是一個明哥想我們看到的版本,是他心目中認為最接近完美的那一個版本。他花了很多時間 produce 這條片, 也堅持要在戲院大螢幕上和大家一同看一次。於是我忘記了肚餓。不單是看到當時在現場我沒有留意到的影像,也更深入的了解明哥在後雨傘之後的感傷。

可能是因為最近看完林子穎的「地厚天高」,所以當我聽到「梁天琦」這個名字,份外激動。當我再清清楚楚的聽到明哥朗讀自己寫 David Bowie的一封信,向抗爭者致敬,當我聽到梁天琦的名字時,我的心的確是十分沉重。這封信是明哥自己親手寫的,並不是讀稿,所以他自己也忍不住哽咽起來,在網上找到這封信,看了又看。

「親愛的大衛:

Ashes to ashes, funk to funky (是David Bowie 經典歌曲Ashes to ashes 歌詞)。

您離開我們已經一年,您步着星塵回到您那黑色的星球。但您的音樂,您的歌,您寫的一詞一句,卻繼續存活在我們心裡。

關於您,樂隊《Pulp》歌手Jarvis Cocker曾說過:「He was like an umbrella for people who felt a bit different」意思是:對於我們這些異類來說,寶兒,你就是撐着我們的一把傘。當我們害怕自己異於常人,或者當我們被社會打垮的時候,您的歌總是讓我們重新得力。

1997年,您與林夕合作了一首歌,名為《剎那天地》。裡面不停唱着:「我祝福你,天地不過一剎那。我祝福你,一生一剎那 。」

我想把這首歌送給天上的您,亦希望您保佑那些被打垮、被挫敗的一群。他們是誰?

他們是叱吒於漆黑街中的馬路天使、皇后大道十個救火的少年、仍然看着老大哥的Winston和Julia (即是 George Orwell 《1984》的主人翁Winston Smith 與情人Julia,是那個極權世界中,還未被徹底洗腦的人);

等待一個明月出現的青豆和天吾(即是村上春樹的長篇小說《1Q84》的角色;)

尋找理想的家明、羅賓(謝安琪主唱、因雨傘運動而生的流行曲《家明》及張敬軒的《羅賓》;

Alexter (周永康與岑敖暉)、Ken Tsang(曾健超)、梁天琦;

還有親愛的瑪嘉烈、露絲瑪利;勞斯萊斯;秀慧、樂敏;偉業、永達;所有燈光裡飛馳失意的孩子,無論世界有多崩壞,我們有多失敗,我們有多奇怪,在黑色星球的您,請您祝福我們。」

突然記起英國有朋友托我傳遞給明哥的信息。她說:「梁天琦很高興知道明哥在演唱會中提及他,托我傳一個口訊。」我也希望能有機會送給梁天琦這隻 blue ray,告訴他明哥和很多香港人對他的掛念。天佑每一位在獄中或即將入獄的抗爭者!

《瑪莉與魔女之花》後宮崎駿時代的日本動畫

$
0
0

筆者對上一次觀看宮崎駿徒弟米林宏昌的作品,是2014年在日本上映的《回憶中的瑪妮》(思い出のマーニー)。隨後,他跟西村義明在2014年12月離開吉卜力工作室,一起自立門戶創立了Studio Ponoc。而最近在香港上映的《瑪莉與魔女之花》(メアリと魔女の花)作為Studio Ponoc的第一齣動畫長片,亦是米林宏昌離開吉卜力工作室後的首次執導作品,動畫質素非常之高,絕對能夠媲美吉卜力工作室。

《瑪莉與魔女之花》跟《回憶中的瑪妮》一樣都是改編自英國文學作品,今次的《瑪莉與魔女之花》改編自英國作家Mary Stewart在1971年發表的兒童小說《小掃帚》(The Little Broomstick),講述一名長著紅髮的11歲女孩瑪莉搬到新社區跟姨婆夏洛特生活,並認識了一名叫彼得的少年。某一晚,瑪莉在追逐彼得所飼養的黑貓的過程當中,在森林裡發現了一些發出著藍光的花朵,並摘了一朵帶回家中。

原來這朵花是被名為「夜間飛行」的「魔女之花」,每隔7年時間才盛開一次的。隨後,「魔女之花」帶給瑪莉和掃把神奇的魔法力量,她便藉著魔力掃把飛行到藏在雲海裡的魔法大學,展開了一段不可思議的旅程……

相對於上次同樣由米林宏昌執導的吉卜力工作室動畫長片《回憶中的瑪妮》,今次的《瑪莉與魔女之花》故事緊張刺激,娛樂性豐富。上次的《回憶中的瑪妮》雖然拍得優美,但講述成長鬱悶的文藝懸疑故事其實有點沉悶,今次《瑪莉與魔女之花》回歸宮崎駿式的奇幻歷險故事,就算劇情沒有大驚喜,小朋友也必定會看得很投入。

值得留意的是,今次《瑪莉與魔女之花》雖然沒有吉卜力工作室的招牌,但除了畫風接近之外,裡頭有不少宮崎駿動畫片的影子,很多地方都會讓人覺得似曾相識的,包括女主角瑪莉的造型像《龍貓》的次子;魔女與黑貓的設定令你聯想到《魔女宅急便》;魔法大學裡面的一條長樓梯像《千與千尋》戲中一條長梯的……

日文配音陣容非常強勁,由杉咲花、天海祐希、小日向文世、滿島光、佐藤二朗、大竹忍、神木隆之介這個明星級陣容為電影配音,可謂隆重其事。可惜,香港粵語版方面就只得蘇麗珊一個明星為電影配音,未能成功製造話題。

票房方面,《瑪莉與魔女之花》在日本共錄得30.2億日圓票房,比《回憶中的瑪妮》的36億票房遜色,但作為Studio Ponoc的首部動畫長片、沒有吉卜力工作室的招牌作招來,也是一個非常好的成績,打開了屬於Studio Ponoc的後宮崎駿動畫時代。

不太戰術的分析:雲加失敗的防反・古埃及文明的七傷拳

$
0
0

足球比賽的戰術固然重要,但冷靜與激情同樣是足球的靈魂,有時更會凌駕了戰術,今場正正由士氣與失誤主導了整場比賽,但這裡權且分析一些戰術要點。

開局可見雲加有趣的戰術部署,由於首循環被利記反擊打得體無完膚,但防範反擊的三後衛陣式未準備好(梅斯達菲狀態未足),於是雲加以四後衛迎戰,但折衷辦法是縮後讓利物浦主控,壓縮文尼沙拉衝刺的空間,以放棄控球來防備反擊。

這佈陣的確令利記沒有太多反擊機會,但殺敵一萬自損八千,雲加這個部署令阿仙奴的進攻疲弱,因為拿卡錫迪的屬性是禁區之狐類型的純射手,要他在前線作為單一支點接應極為困難,而且沙加奧燒等亦未能因應拿卡的走位來傳送,加上山神亦態沉,雲加這個防反部署令進攻變成了一潭死水。
另一重點對決是新人Niles應付沙拉,有說雲加是因為他速度較高拿仙錫快,較能緊貼沙拉而讓他正選,而在利記的陣地戰中,可見Niles在正面防守沙拉時的確不錯,防止了沙拉近幾場的「無限內切洛賓」,但在不是單對單防守時Niles的位置感甚差,因為沙拉幾次挑機失敗後高普便轉為在左路由羅拔臣/古天奴/文尼傳中,令遠柱的Niles屢屢失位,被費明奴及沙拉接應得險象環生。

而首兩個失球皆有Niles位置感欠佳的因素。第一球的開始是利記的界外球,Niles在對方幾腳傳送後突然有兩秒想衝前防守有隊友跟進的古天奴,古天奴隨即送直線給沙拉,令高斯尼被迫放棄位置盯防,最終沙加突然放棄追住古天奴當然有錯,但Niles令防線變形才是問題核心。

第二球Niles在接近對方角球旗位置失去控球,被沙拉直接打反擊責任就更直接了。其實見到Niles上前助攻才不過幫忙倒腳幾下,全場錄得0次傳中,雲加安排Niles安守在後場防範反擊其實更好。(當然應否出高拿仙錫就見仁見智了)

上半場中後段阿仙奴終於有意識反撲,但這個反撲意識與雲加的防反戰術互相拉扯而令攻守顯得進退失據,造就利記出現很多「半反擊」攻勢,但文尼繼早前4打1堅持射門後,今場明顯繼續受到今季「降格二師兄」的不甘心態影響表現,幾次心急成為全場主角而失機,包括放棄控低再射空門而嘗試凌空窩利,及嘗試花俏控球等,令阿仙奴沒有在半場已被埋葬。(高普需要與文尼上一上心理課)

落後0:2後,一直表現垃圾級別的阿仙奴突然神奇的全隊醒覺,但其實醒覺歸醒覺,槍手亦沒有造出甚麼入肉攻勢,只是利記的防守配合適時自爆,三球分別由祖高美斯(等波到)、米勞列(處理理應更好)、安利簡(中途停止追貼one-two的奧燒,向沙加致敬)交出失誤而失波,及後費明奴的入球亦因槍手雙中堅的恐怖失位造成,這般失誤主導的比賽,與其再深究戰術流向,倒不如開懷欣賞這場球迷奇遇記更好吧。

今場說明阿仙奴的確不太適應防守反擊部署(至少還需要極多磨練),令槍手上半場進退失據全隊癱瘓,雲加如要在戰術上增加這個選項,必先訓練好特定反擊套路;利物浦的自爆問題不想再重覆,今場顯示的另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是「古埃及文明」確實行雲流水,但對防守造成的負擔更大,尤其缺乏純防中之下令球隊自爆機率更高,高普必須先解決這個問題(例如古天奴墮後433,而非424會否更好?),否則盡出古埃及文明只會成為風險甚高的七傷拳。


談工人階級及其文化 : 香港工人文學運動的將來

$
0
0

工人有其文化,工作領域,世界觀的限制,工人文學的文藝價值被學院派認為是很少,在新詩美學乏善可陳的言論甚多,至今仍有人議論工人詩文學是否可匯入主流的問題,然而,學院派未有聚焦於他們的生活,及作詩的處境,恐怕工人的文學及工人階級困境,被一如既往地邊緣化。美學觀點是他們生產文學的一部分而已,他們都是在人影響人的情況,基本上是人脈之下,開始創作,建立大家對文學的典型及質感,建立屬於現實主義的美學 :「表里一致」,「感性誠實」焉於產生。

後來者,劣勢者的工人階級文學不應該就連這進程及發展未開始就停止。我們階級作為一個處處受限的群體就沒有權用以時間轉化,發展,等待更好的作品,或是創造一套可以對比的美學標準,我們階級因為種種限制,需要用時間來換取美學及典型發展的過程,有些人,尤其是身於學院派的一些人士,視我們被視為鄭衛之音,有意義嗎 ? 在萬別標準中只判一個標準是最好的,有意義嗎 ?

找出工人文學運動的方向,我簡單舉凡如下
一,不是以一派的風格作主導,
二,門檻絕對是讓初試者,只要有水平的人打開,
三,向不同階層的大眾開放

苜先,團結工人團體及在堅實的群體基礎下,介入,並建立會欣賞及願意寫作的梯隊,引入既有工人觸覺及文學水平風格之人士。

二,雜誌功能非只選已達學院派水平,寬容而多元性是工人文學文化的特色,從事運動的同濟們,應予鼓勵,提點,待他人日後進步,刊登成熟之作。我們運動的問題,仍然是本土具水準者不多。

三,工人文學必有存在的價值,我們要開始思想以不同方式去讓工人仍然有刊出文學,工人寫作團體狀大及文學欣賞寫作群成長的空間。但問,各工會會不會以工人文化為重,我們如何了解工人階級群體,我們如果介入他們,團結他們,爭取他們,提供什麼活動令他們感受到文化其實是可以令他們充權並有尊嚴?

再者,要正視的,當然是我們我如何回應及介紹工人文學予主流的學院派的作者 ? 而同時,我們團結階級本身,工會尚是難以團結,階級文藝者更是,找有質素者成為風潮,待是偶然。

工會在這樣多年新自由主義加上難以團結的情況下,我們難凝聚工人具體的力量,何況要在這團結了的力量上去開始培養工人水平。

我們實在希冀可以在發展工人文學時,在工人維權及團結中,工人文學運動可以扮演具影響力的要角,文學既是是團結工友,也是傾訴勞動苦處的場域。日後的日子,我們需要考慮如何有機的,與工會團體合作。

只准賣馬槽,不准過聖誕

$
0
0

我在大陸坐飛機,偶爾會遇上一些猶太教的拉比。除了河南極少部分猶太人的後裔之外,中國信仰猶太教的恐怕屈指可數;猶太教又一向不主動傳教,他們來中國是幹什麼的呢?後來看到報導,才曉得原來中國有一千五百家專門生產猶太「潔食」(kosher)食品的工廠。無論是做餅乾零食,還是種植人參,整個過程都不能夠沒有拉比的監督甚至參與。那些拉比之所以來到中國,是因為這裏是世界的工廠。

這座巨大的工廠,不只生產符合猶太教規的食品,而且還是許多其他宗教的後援。河北省有一座人口不足兩萬的小鎮,叫做黨城,鎮上有好幾家石雕工廠,他們負責替南歐和拉丁美洲的天主教教堂生產雕像。如果你去旅行,在意大利一個鄉間小村莊裏頭的教堂,看見一些聖母瑪利亞或者十二門徒的雕像,且別急着讚歎當地傳統匠人的手工藝術;它們極有可能就是從黨城過去的,百分百地made in China。幾年前金融風暴,歐美發達地區極度不景,中國許多石雕工廠也都跟着進入了困境。可是專靠教堂石像賺錢的這些工廠就不同了,就像其中一個老闆對記者說的,歐債危機再嚴重,教堂也還是需要聖母瑪利亞吧。看來這確實是門好生意。

基督徒大概都知道,在中國流通聖經是很困難的。除非你是信徒,在教堂或者團契裏面能夠取到一本聖經;一般教外人士在書店和網上幾乎是絕對沒有可能買到聖經的。就算市面上偶爾有一些聖經譯本,多半也得加點學術包裝,好降低它的宗教成分。儘管如此,世界上最大的聖經印刷工廠也還是得坐落在中國。南京的愛德印刷廠,早在五、六年前,就已經突破了一億冊的總印數,他們生產各種語種的聖經,行銷全球七十多個國家。不止產能高,聽說他們的質量還相當好,能夠製作世界上最薄的聖經紙所作的精美聖經。

很多老外慕名而來,前去參觀,並且不乏達貴。英國聖公會的坎特伯雷大主教韋爾比(Justin Portal Welby)也曾在幾年前剛上任時訪問過這個世界奇觀,當時他說:「今天的參觀訪問是一次令人鼓舞的經歷,它讓我了解到在中國能如此開放、自由地生產、印刷、發行聖經,展示上帝的恩典」。即便這不是客氣有禮的外交辭令,他也不算說錯。中國在聖經的生產和印刷上面的確是有自由的,發行也不是問題,只要最後不在中國派送和販賣就好。

最近大陸很多機構不是正在推動黨員跟學生別去湊熱鬧過聖誕嗎?但你上淘寶看看,應節的裝飾品還是一項不缺,光是最具宗教意味的馬槽微縮景觀,至少就有好幾十款。一邊替全世界各種宗教生產他們最需要的東西,另一邊嚴格管控它們的流行;在我看來,想要瞭解今日中國社會境況,恐怕很難找到比這個看起來十分諷刺的矛盾更加鮮明的案例。「開放」的意思大概就是這個樣子:只要和錢相關,一切都好說;可是只要碰到意識形態,那就寸步難行。

聖誕節的問題就在於它是個意識形態問題,打從很多年前開始,就有些老領導老幹部不滿中國人過洋節的潮流了,特別是聖誕節這種帶着宗教意味的節日。安徽省共青團的公眾微信號前幾天甚至發表文章,認為聖誕節應該是恥辱節才對,因為它會讓我們想到西方列強對近代中國的入侵。也有些又紅又專的評論家分析,認為聖誕節的背後,是西方反華勢力亡我之心不死的又一明證。(奇怪的是,多少年來,各種喉舌媒體反覆暗示美帝就是西方反華勢力的總旗手,但特朗普政府最近正式宣佈中國是美國競爭對手,真的認了自己是反華勢力,我們的官方卻又急忙出來否認,強調中美共榮共存,和諧的很)。

這聽起來是不是有點義和團的味道?其實它不是,因為義和團運動的背後多少都還有點佛道以及中國民間宗教的色彩。而在這幾年在「文化自信」的大旗揮動下,有些愛國青年竟然連佛教都不能接受了,覺得它也是印度「阿三」的舶來品,算不上是根正苗紅的國產貨。難怪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印順大和尚」也得急忙出來表態(可千萬別和已經往生淨土的臺灣印順長老混淆):「十九大報告就是當代的佛經,我已經手抄了3遍」「而且還要準備再抄10遍」。這是有苦衷的。既然基督教有太強烈的西方色彩。伊斯蘭又常常和新疆聯繫在一起,非常危險。佛教又跟印度相關,印度則和我們有邊境爭議。那麼道教又怎麼樣?千萬別搞錯,真正的重點還是宗教本身。

我知道這很牽強,但在這個情況底下,每當看到中國替各大宗教生產商品的新聞,我都會莫名其妙地聯想起馬克思所說的「異化勞動」。除了薪資之外,印刷聖經的工人和他所做出來的那本聖經,其實一點關係都沒有。任何宗教的神像在我們這裏都只是商品,並且只能是商品。按照馬克思青年時期的講法,異化勞動是會帶來精神空虛的問題的。恰巧現在就有很多人認為,中國人面對的最大問題之一,就是精神的空虛以及生命意義的匱乏。

且以自身經驗為例,我只不過是個在媒體上面說說文化介紹書的人,但偏偏行走大江南北,總是收到各種的觀眾讀者來信問我一堆生命意義的問題,卻把我當成人生導師。但無論我再怎麼說明自己不適合回答這種問題,這類提問還是屢見不鮮。尤其可怕的,是偶爾有些六七十歲的人,竟然也會滿臉苦惱地跟我討論人活着到底是為了什麼?十有八九,這類討論最終都會指向另一個問題:「我是不是該找一個宗教來信?」

他們這麼容易就想到要信一個宗教,是因為宗教總是和終極關懷相關。「終極關懷」所關懷的,無非就是人如何面對死亡?人死之後會怎麼樣?假如一死百了,那麼生命還有什麼意思呢?這全是任何人都會想也該想的問題,中國人當然也得關心這些問題;除非我們「中國特色」已經特色到了中國人根本不擔心這個問題的地步,達到了人類演化史上的新境界。

讓我詫異的,是我們有那麼多人(包括中老年人)會公開為這個問題憂心。其實要解決這些問題,不一定需要宗教,世界上有許多無神論者一樣可以活得安心自在。傳統中國也不見得是宗教性特別強烈的一個國度,我們的先人卻照樣找得到安身立命之道。今天的問題是宗教也好,非宗教的精神傳統也好,所有能夠照顧終極關懷的精神資源,在中國似乎都沒有一片自由自在的立足之地。

你可以因為雕神像而發財,但是你並不能夠因此解決你的生命問題。共產黨一定明白這個道理,也一定明白今天的中國是個什麼樣子的社會?所以這幾年才會常常強調「信仰」。但他們所說的信仰能夠對治人生最終極的問題嗎?這個信仰的實質意義又是什麼呢?不要百姓信仰宗教,只要他們信仰黨和國家,信仰黨的領導,信仰國家會變得越來越強大。難道黨真能負責一切?包括料理我面對死亡時的疑惑和恐懼?國家強大了,我也就不怕死了,可以放心的去了,是這樣子嗎?

原文刊在蘋果日報

在台灣看房子,經紀問我怎樣看《23條》立法後的香港?

$
0
0

圖片來源

我說,因已有很多風聲指《23條》可在現屆政府任內立法,《23條》看來會在兩年後成事。到時香港應該會出現逃亡潮,而留港的人亦從此不敢發言,因不肯定這句言語會否入罪。最後做決定的是法官,你不知道他的取向,就算你幸而在法庭勝訴,政府也會上訴,總有一次會遇上一個保守和親建制的法官而被定罪。又因香港實行《普通法》,到時這就會成為先例,作為日後判案的參考,那就沒有人敢作聲。期間各敢言者亦有可能因訴訟費而破產。

而在罪成的一朝,大學學者甚至校長,法律界人士以及報章社評就總有人說這項判決高舉法治,他們尊重法治云云。

你可能會說,香港社會面臨這樣嚴峻的變遷和威脅,為何竟然沒有人仗義執言,仍盡在風花雪月,談的盡是沒有內涵。我又要再次重申存在主義大師海德格的說法:這個世界大部分人說的都是一些無關痛癢的「閒言」──就算你一段尼采都沒有看過,你一定要記得這句話。

這些「閒言」其實不只沒有用處,還是有害的,因為海量的它們會淹沒了那星星之錚言。「三人行必有我師」、「開卷有益」等說法都是錯誤的,因為這類無謂文字,往往會令你錯過了真正的要聞。最近不少人討論Facebook是否道德,我認為它的不道德,就在於某些機構可以利用銀彈戰術,來在你的「即時動態(News Feed)」裡淹沒其他有用的訊息,操控輿情和愚弄民智,就像你經常會看到「XXXX基金」或「XX香港」的垃圾帖子一般,那不啻是五毛的一種高級變體。

大家對這件要事守口如瓶,也與中國大陸的影響力攸關。現在即使千里之外的國家也要向中國買帳,不敢批評大陸的人權問題;有外國大學在邀請達賴喇嘛演講後遭到報復,被大陸政府制止學生前往深造;Cambridge(劍橋)等大學出版社又應中國政府施壓而抽走六四和新疆動亂相關的文章,12月16日的《Economist》探討了這些現象,認為中國已破壞了全球的學術自由。假如連外國也要臣服,難道近在咫尺的香港竟可獨善其身?只有荼毒更深吧。識時務者為俊傑啊,像姓屈姓雷的就是真俊傑,吾遠遠不如也。

香港最終失去了言論自由和真正意義上的法治,說實在的它們就是斷送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中──港豬不問世事或顛倒是非,港奸則阿謏奉承推波助瀾,這個組合無人能敵、無堅不摧。這場核心價值的悲劇,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責任,包括你和我。

王牌vs殺手。意志力的對決

$
0
0

就算今日快艇如願大勝火箭,可能作客球迷都想看到,交易而來的Patrick Beverley可以上陣,讓攻入51分的James Harden不再予取予求;可惜賽前獲致敬的比華利因膝傷關係,只能在後備席打氣,雖然贏波,卻總是有點不足。

防守,越來越難。在聯盟刻意修改規則下,今日的防守已如九十年代般,注重一對一的防守;沒有了hand-checking,非法防守規則在千禧年初廢除,有段時間球隊乾脆以區域聯防來對付難纏球員,就算強如奧尼爾,在不斷的夾擊下也不再橫行。至於外圍的防守球員,手不能隨意放在持球進攻者的腰部,於是防守的難度也增加。所以有段時間,聯盟的「最佳防守球員」獎項成了高佬的囊中物,除了03-04年的Ron Artest(即今日的Metta World Peace),其他全都是中鋒或大前鋒,包括Ben Wallace和Dwight Howard等。

單對單的防守技術,是王牌 vs 殺手的對決,近年又再成為焦點,多得Kawhi Leonard的出現,蜘蛛般纏死敵人,聯盟和球迷也再一次欣賞近乎失傳的防守起來。上季的DOY是勇士的Draymond Green,他除了單對單的防守能力出色,其協防也是一流水準,以其身高幾乎可以守足五個位置,是現代籃球獨有的奇材。

在三分球盛行下,聯防的缺點表露無遺,所以外線防守球員再一次被重視;如比華利這種重守輕攻的後衛,或者所謂的3-D球員,即既有三分,又能守外圍的小前鋒,也同告吃香。今早分享了比華利「愛回家」的影片,有朋友留言問:「你覺得Beverley算茅嗎?尤其對WB那記膝撞。」

茅,也不算太茅;不是模稜兩可,而是要討論這個問題,首先要探討何謂好的防守。我認為當中有三大關鍵,體能、經驗、意志。

體能,不止是如彈跳力和速度,包括身型和臂長,如近季兩贏DPY的Kwahi,其長臂簡直是異形般的生物,對手有時以為避過還是被他偷波,又或者入樽時以為夠快,豈料還是被封走;當然速度和彈跳力也非常緊要,這裏說的速度不是100米跑9秒9那種,而是瞬間的爆發力,否則對手明爆你,但跟不上就跟不上。日前寫過公鹿的Malcolm Brogdon,大學時號稱可守四個位置,贏過所屬聯盟兩次最佳防守球員,但在NBA,就是因為速度跟不上,成為對手單打的重點對像。

至於內線防守球員的要求當然有點不同,因應高佬的腳步沒這麼快,故此肌肉的力量更為重要,對手不會用速度硬食,而是用身體硬爆,要是不夠力頂住,那幾高手幾長也沒用。未贏過DOY的球員中,有兩個內線「矮仔」是我印象較深的,一個是紐約人的Anthony Mason,另一個是馬刺的Malik Rose,兩個在內線都算矮,可是那個馬步簡直是開車撞上去也紋風不動。就連步法在籃下無敵的Hakeem Olajuwon也承認,美臣令他吃盡苦頭;至於馬歷路斯雖不如前者出名,但在馬刺冠軍路上,亦貢獻良多。幫活塞及公牛皆贏過總冠軍的洛文(Dennis Rodman)又是另一種,他最厲害是那個馬步和橫移速度,年輕的球迷想必也看過他硬扛奧尼爾的片段,雖然不是全場都做到,但以相差的高度和重量來看,簡直是防守的一代宗師。進攻要練,防守也要練,例如防守的姿勢,橫移的速度等,都是重要課題,防守的體能,就是這樣練回來。

要是體能輸蝕,速度跟不上,那就只能放棄?當然不是。經驗,是防守者的另一重要武器。《男兒當入樽》中,也討論過這問題,海南的牧紳一就一針見血,指出櫻木體能勁爆,但防守不行的原因,就是因為缺乏經驗。

筆者也很執着於防守,記得當年打比賽,經常都會先去吼路,先看看對方的王牌,然後寫下重點,回家分析,希望在碰頭時守死對方。今日大部份的比賽都有片,要做這工作就更簡單,所以NBA每隊都有影像分析員(Video Coordinator),他們的工作就是就不同位置,剪輯對手的片段,讓球員知己知彼。自己會看幾個重點:首先當然是用左手或右手,之後就留意他的慣常得分位置,喜歡切入或跳射,有沒有小動作,脾氣如何,防守怎樣等。例如對手是個只懂用右手的球員,那你的企位就會是死企他的右方,迫使他用不擅長的左手運球;若果他切入飛快,但射波一般,那退後一步來防守,甚至放射不放鏟,又是另一種策略。有些球員在射波前總喜歡先fake一下,那你就可以留意他把籃球放在那個地方,如太高就一拍偷走,其他還有極多細節,不能盡錄。脾氣差的故意挑釁,屢見不鮮,因為防守從來都是一門學問,不仔細留意不行。隨住不斷比賽和練習,就會培養出防守的經驗,懂得那個位置,那種防守會更有效,所以年輕球員通常防守較差,一方面是不肯用心,也因為防守的經驗不夠。

放在NBA,其實也在做同樣的事。所以76人的「準新人王」Ben Simmons越來越難打,就因為對手看準他遠射不行,收窄防禦令他難以輕鬆入楔取分;就算是三分王Jason Tatum,也越來越難在擅長的零度位輕鬆起手,因為對手早早堵塞那處,於是近期綠軍也用他開波或是放在弱邊,先用入楔打亂防守才交予他。NBA之所以難打,季後賽之所以難打,就是因為對手集中分析強弱,要是得一兩招,肯定出事。所以很多球星前期和後期的打法大不相同,就是因爆發力下降後,要發展出不同的進攻招數,才能繼續生存。

談到防守,最重要的還是意志。
進攻,可以摧毀對手,防守,同樣可奪其心志。MJ和Kobe在攻守兩端都犀利,因為他們有「贏,就要贏到盡」的心態。意志要具體表達的方式有很多,如世界和平或比華利,那種惡型惡相望而生畏;也有是嘴巴不饒人,如洛文或披頓(Gary Payton)般,用垃圾話來摧毀對手。

好的防守,與過了火的茅波,有時只差一線,例如楔腳是否故意,防守時的手和腳如何擺放,有時都是觀點與角度的問題。像柏賓(Scottie Pippen)和尼拉特(Kawhi Leonard)等防守又好又乾淨,或者像保雲(Bruce Bowen)般非常骯髒的反而是少數;更多是在球證看不到的「合法」角度下,用小動作招呼對手。活塞的杜馬士(Joe Dumars)是公認的防守高手,也是當年Bad Boys中少數的君子,也透露過防守頂尖射手時,要訣是趁球證不為意快速輕打對方前臂,從而打亂節奏。至於傳奇控衛史托頓(John Stockton),防守時更是陰濕非常。

有時擺明打茅波,如活塞的Bad Boys般,是意圖用茅招擊沉公牛的意志,結果MJ在這場對抗中勝出,才有之後輝煌事蹟。打落門牙和血吞,不理前面對手用何種招數仍要打垮對方,那是男人的爭鬥,也是意志的對決。如我們回看八九十年代的防守,如活塞、紐約人和熱火等球隊,今日標準來看,個個也肯定是茅柴,但回頭一看,這班球星經過「洗禮」,其成就也更高,其強悍鬥志也非今日的能相比。

究竟比華利當日是否故意撞傷韋少,只有他才知道,但看他招呼波仔(Lonzo Ball)、居里(Stephen Curry)或其他對手也是全力以赴,只可說這就是鬥牛㹴的風格,無論用甚麼手段都要「咬死」對手。這也解釋了如保雲和林比亞等球員為甚麼從不理自己惡名昭彰,而繼續以踩界風格來整治對手,因為這是進攻不行的球員唯一生存之道。你可以恨之入骨,也可以鬧他們垃圾人渣,但他們卻是不少球隊的至愛,也是所有人都想擁有的隊友。

解構基文特下馬

$
0
0

又來到十二月,「因雲」果然又一次在這溫馨佳節讓領隊慘吃無情雞。球迷為基文特抱不平的同時,基文特在這半季又有沒有做好自己本份呢?

因管理不善而聯賽排名節節下跌的史雲斯 (又稱「因雲」),終於在這星期宣布於領隊基文特 (Paul Clement) 分手。這是繼2015年的蒙克 (Garry Monk)、2016年的巴特利 (Bob Bradley)後,連續三年有「因雲」領隊於12月被辭退,令美國班主接手後的「因雲」,得以繼續保持十二月必換領隊的「優良傳統」。

如果「因雲」能在年底前聘用新主帥,那將會是球隊從2015年12月至今,兩年內的第五任領隊。相信大家都會同意,領隊人選換得這樣頻繁,管理層方面要負上相當責任。前任班主Huw Jenkins在揀選領隊方面獨具慧眼,又把球隊歷史性帶上英超,甚至在英超取得一定成績。相比之下,現任美國班主Steve Kaplan和Jason Levien就更顯得不濟,管理不善之餘,領隊的安排與任命也連番失手,令球隊成績節節下跌。

當初,新班主留得Huw Jenkins當球會主席,讓他擔當新班主在威爾斯當地的代表,為的就是他點石成金的能力,以及球迷對他的絕對信任。誰料經過這兩年多的動盪後,就連Huw Jenkins聖人般的崇高地位也被動搖,漸漸失去了球迷的信任,慢慢被球迷視為新班主的傀儡。關於管理層和班主對「因雲」戰績倒退的責任,筆者在今年四月及去年十二月都曾提及過,這裡就不多說了,反而想看看基文特應負上多少責任。

不少球迷認為「因雲」沒落的主因,是球會近年一直只顧賣走陣中球星,而且沒有作出相應補充,令球隊每季的實力都被削弱,因此無論是誰當領隊,任務都一樣艱巨。原則上,筆者也同意這個說法,但這是否意味基文特領軍的表現和戰績都合格?

自從基文特上任後,「因雲」已徹底放棄踢有觀賞性的足球的念頭,一心一意以留在英超為目標。在這種成績大於一切的前題下,大家要衡量基文特的功過,也就只有場上成績這唯一途徑。去季下半季,基文特專注調整球隊後防,成功提升球隊防守力,最後靠穩固的防線,輔以前場施格臣 (Gylfi Sigurdsson) 和洛蘭迪 (Fernando Lllorente) 這個組合,帶領球隊成功護級,達成目標。至於本季,在基文特被辭退的此刻,半季過去,「因雲」在聯賽榜敬陪末席,18戰僅得12分,護級形勢確是有點嚴峻。

剛才提到球隊實力受拆骨影響的情況,其實基文特過去一個暑假所面對的困境,已經比上幾任領隊稍微好一些。在2017年的夏天,球隊有施格臣、洛蘭迪和確克 (Jack Cork) 三位常規正選離隊,但看看「因雲」今夏引援花費,其實也達四千多萬鎊,略高於球隊出售施格臣所得的金額。沒錯,球隊未有將賣球員所得的款項全數撥回轉會budget內,確是領導層的不是,但前幾任領隊從賣球員所得的轉會資金比這季更少,所以基文特並不是唯一一位遇上這種狀況的前「因雲」領隊。

那麼,這四千多萬鎊轉會費,基文特是怎樣運用的呢?原來,超過七成半都用於中場中位置。球隊在這位置本已有費亞 (Leroy Fer)、寄誠庸 (Ki Sung Yueng)、湯卡路爾 (Tom Carroll)、布列頓 (Leon Britton)及年青小將富頓 (Jay Fulton) 共五人,何以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將超過75%的轉會預算,花在洛基美沙 (Roque Mesa)、古卡斯 (Sam Clucas)和借用連拿度山齊士 (Renato Sanches)身上?想引入其中一人以增強中場中實力和球員選擇沒有問題,但一下子引入三人又是不是增強球隊實力的最有效方法?如果去季有看「因雲」的比賽,想必都會認同這支球隊最需要補強的地方,是前鋒、中堅、以及施格臣離隊後的空缺,但結果基文特只將25%的轉會預算用於把邦尼帶回家,並借用年青小將艾巴咸 (Tammy Abraham),僅此而已。沒錯,基文特抱怨球會在夏天的轉會操作有其道理,但球隊陣容充斥中場中而其他位置又缺乏有實力的戰將,領隊自己也應負上一定責任,情況就似愛華頓擁有數之不盡的攻擊中場一樣。

新收購的表現又是怎樣的呢?才華橫溢的連拿度山齊士,一直徘徊正選後備之間,而即使正選上陣時,除了中場中外,亦客串過攻中及可移往中路游走的左中場。首先,不時轉換場上位置對山齊士的表現有一定的負面影響﹔其次,山齊士在中場中以外的表現亦乏善足陳,每每給人一種嚴重錯配的感覺。讓球員在邊路或中前場游走以尋找空間發揮其創造力,對大衛施華、蘭仙尼或施格臣等中場甚為適合,因為他們的創造力,足以彌補游離本位後暴露出來的防守空隙,但山齊士呢?筆者較多看到的,是他在遠處起腳的鏡頭,而非提供具創造力的傳送。事實上,數據亦引證了這一點:山齊士場均起腳1.2次 (其中禁區外達1.0次),而場均key passes則只有0.4次。至於洛基美沙,來到11月尾的快車期初段,才首次得到在英超正選上陣的機會,而邦尼上陣11場 (8場正選) 僅入2球。

有些人會說,此刻的英超,四千多萬只夠補強一個位置。可是,出色的球探和精明的收購卻可以讓四千萬鎊花得其所。就當基文特想複制去季的護級方程式,那麼上文提到球隊的弱點,又是否有應對方法?以施格臣的空缺來說,請看看白禮頓的格羅斯 (Pascal Gross),此子擅處理死球,長傳準繩,而且極具創造力,根本就是施格臣的完美代替人選。如果想改變比賽風格,洛夫斯卓克 (Ruben Loftus-Cheek) 也是一位甚具創造力的進攻中場。鋒線上,顯然邦尼或艾巴咸都不是洛蘭迪那種類型的前鋒,那麼基斯活特 (Chris Wood) 會不會在比賽風格上較相近呢?至於中堅方面,剛過去的夏天其實也有不俗的人選,例如轉投般尼茅夫的艾基 (Nathan Ake) 或外借到史篤城的蘇馬 (Kurt Zouma)。

當然,提到「因雲」的問題,最為人垢病的一定是其進攻。而如果想說明基文特的問題,艾巴咸就是活生生的最佳例子。通常一位球員加盟新球隊,隨著待在球隊的時間愈長,便愈融入球隊,表現愈來愈好,但艾巴咸卻相反,待在「因雲」愈久,入球觸覺和能力卻似乎漸減… 此子去季在英冠展現頗不俗的入球能力和觸覺,而本季來到「因雲」,第三次上陣比賽便於聯賽杯取得入球,其後在英超第三輪比賽也取得入球,其好表現一直維持到十月中的第八輪聯賽 – 那時他在八輪聯賽射入了四球。可惜此後一直再沒進帳,直至現在經過十八輪比賽,他的聯賽入球數字依舊維持在四球。等等,這某程度上能否算是「融入」了球隊?

當然,這情況可表示才二十出頭的艾巴咸出現能力倒退,但筆者更傾向相信是領隊似乎未能解決攻力疲弱的問題,甚至令情況出現惡化趨勢。筆者特別喜歡這項數據:「因雲」在整個十一月的英超賽事中,只錄得四個射門中目標… 就連被外借到史篤城的中堅蘇馬也比他們還要多﹗本月初「因雲」作客近況低沉的史篤城,三位攻擊球員邦尼、艾巴咸和阿尤合共製造了零次埋門機會,大家沒看錯,是零次﹗故此「因雲」在本季18輪英超賽事中,有超過一半的比賽場次 (10場) 未能取得入球,絕對不令筆者感到意外,而他們亦順理成章成為本季入球最少的英超球隊,入球第二少的西布朗也比他們多30%。以上情況,足證「因雲」的攻力有多疲弱。

無疑,基文特在球隊轉會操作上受到一定制肘,而班主們的野心及對球壇的了解也頗成疑問。不過撇除這些元素,可以見到基文特在辨別球隊的主要問題和制定應對方案這兩方面,都表現欠佳,因此他被辭退,固然有點可惜,但也是可以理解的決定。接下來就要看「因雲」能否找到合適的人選帶領他們護級了。

Box to Box Facebook Page

不要立志做大官——讀《羅宇回憶錄》

$
0
0

習總在五四青年節到一大學講話,說:「青年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練乙錚在一篇文章中,介紹了這句話的出處:孫中山1923年到一大學演講時的一句話。

這句話由習總說出來意義大得多了,因為整個國家都給共產黨分了。你要做大官,至少先要立志加入共產黨,但共產黨九千萬黨員,大官都給打江山的後代霸佔了。在《羅宇回憶錄》中,你不難找到證據—葉劍英問羅宇(中共大將羅瑞卿次子,86年任總參航空裝備處處長):你還沒有當兵啊?羅說:沒,我昨天己給鄧伯伯寫了報告,要當兵。第二天,楊成武打電話給羅宇說:鄧副主席批准你參軍了,你去哪兒?羅說:總參裝備部。楊說:那好,趕緊辦手續吧。

孔捷生說羅宇的《告別總參謀部》(即《羅宇回憶錄》)是珍貴的信史,自然地被國家謊言圍剿。但羅宇身份特殊,要否認書中事實頗難,於是直接對羅宇本人發動攻擊,比如他的政治取向,又或者人身攻擊他的亡妻。

羅宇看毛澤東:毛根本就是一個皇帝。無數理想主義青年把獨立、自由、民主、平等的理想寄託在毛身上。還有那千千萬萬個相信「均田地」為共產黨走到最前線的老百姓(龍應台在《大江大海》中指出,單是徐蚌會戰,就徵用了五百四十三萬民工,背糧食彈藥,還要上第一線衝鋒)。結果打出一個比國民黨獨裁更壞的共產黨獨裁政權。毛是戰略奇才,以100萬小米加步槍打敗300萬美式裝備。建立政權後,一幫將帥幾乎個個變成唯利是圖的小人,毛則轉化成一個空想社會主義者,一個土皇帝。

空想—要15年超英趕美,卻不知如何煉鋼,不知一畝地能種多少糧。在中國最窮的時候,還要輸出革命,去埋葬資本主義,援越100億美元,援助阿爾巴尼亞100億美元,文革中援助坦贊鐵路,又是幾十億美元。57年為改造知識份子的反右,將六十萬知識份子投入勞改營。58年大躍進,導致60年大饑荒,餓死三千萬人(龍應台在《大江大海》中指出,學者最新的研究成果,把大躍進時期的饑荒死亡人數定在四千五百萬人)。剷除毛幻想中的反毛集團,中央七個常委,倒了五個,這是文革的由來。毛的紅衞兵就是希特拉的衝鋒隊,盲目崇拜,瘋狂,沒有人性,完全摧毀社會(一說葉劍英指整了一億人,死了二千萬人)。十年,學生不上學,工人不上班,把中國封建文化中最卑鄙無恥的東西通通翻上桌面。想像美國會打過來的韓戰,犧牲了一百萬中國士兵。

社會主義者—從開始就是騙人的。毛根本不懂資本主義,也根本不懂馬克思說的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掛社會主義羊頭賣封建主義狗肉,中國根本沒有資產階級,何來階級鬥爭?毛把一切不喜歡的東西叫資產階級,一切喜歡的叫無產階級。土皇帝—毛反封建是假的,毛的思想精髓就是帝王思想封建權術,閉關自守就是為了獨裁。毛和中共只講政策,政策就是我想幹什麼就幹什麼。俄國從農業社會,中國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搞革命,完全跟馬克思拉不上關係。馬克斯開宗明義是資本論,但俄國中國革命時有什麼資本主義?

羅宇看鄧小平:鄧的四個堅持,實質是堅持封建主義,堅持自己當皇帝。鄧完全埋葬了共產主義,但堅持一黨專政,搞官僚資本主義,剝削中國人民,謀一黨私利。

鄧來自大地主家庭,其實除了彭德懷外,中共領導集團沒有一個是貧苦人家出身,絕大多數是知識份子。但中共當權後,知識份子可就慘了。

六四,鄧下「作戰命令」對人民開槍。無論在哪一個國家都是犯了戰爭罪行和反人類罪行。「作戰命令」由軍委主席鄧小平簽發,副主席楊尚昆加簽。38軍軍長拒絕執行命令,理由是軍委第一副主席趙紫陽沒有簽,軍令不全(不合法),不執行。「作戰命令」寫著「不惜一切代價」,結果就是屍橫遍街的大屠殺。

政治經濟上,鄧看到農民是老百姓的主體,只關心有飯吃,於是經濟開放,吃喝嫖賭隨便,但絕不能觸動的是一黨專制,結果孕育出官僚資本主義怪胎。鄧留下的國企和民企全是爛帳,國企是全民資本,由官僚經營,產權不明,是貪污的基本原因,每年幾千億壞帳;民企更可笑,所有民企都是靠和官勾結。在中國再合理的事,沒有官的利益辦不了;再不合理的事,有官的利益就能辦—一切都是權力轉化為金錢。

家族貪污,由鄧開始,王震陳雲趙紫陽葉劍英江澤民李鵬胡錦濤温家寶…到最後無官不貪。鄧的妹妹親對羅宇說:「現在要麼升官,要麼發財。」鄧晚年,民間有一民謠:西方白,太陽落,中國出了個鄧開拓!他為兒女謀幸福,他叫我們各顧各。自鄧開始,所有政治局委員,各路諸侯,通通把子女安排在各種公司撈錢,我給你兒子批八千萬,你給我女婿批幾個億。趙紫陽搞出一個價格雙軌制,黨、政、軍都開公司做生意,幹部子弟一窩蜂跑到各公司去官倒,去倒賣批文。

羅宇對胡耀邦說:「你看鄧家,王震家,趙紫陽家,兒子女婿都去官倒,這是誰賺誰的錢啊?一噸鋼,一噸煤,都是兩個價格,隨便一個局長、部長,大筆一揮,就給親戚朋友賺個幾萬幾十萬」。各級官僚直接從國庫拿納稅人的錢,開工廠、辦公司,剝削十三億中國人民,利潤就用來養活這個封建主義的黨。

Larry Diamond 在《民主轉型22講》中指出:74年民主國家佔29%,05、06年佔63%,之後稍退,11、12年又漲到60%。他說,未來數十年內,整個世界將會看到一個最重要的政治進展:中國的民主化。但羅宇說中國是永遠沒有出路的,沒有希望建立平等民主自由的國家,當封建思想仍然主宰中國人。再加上毛30年的摧殘,鄧20年的腐蝕,知識界逢迎獻媚,社會道德淪喪,民主化,任重道遠。什麼是封建思想?「誰官大,誰說了算,皇帝老子,一槌定音」。

香港需要更多條「原創街」

$
0
0

RG20(Rainbow Gala 20)於2017年12月17日圓滿結束,雖說活動(算是)平安渡過,但筆者留意到是,是那個默默消失了的名字──「原創街」。

設立「原創街」的做法始於RG15,當年緊隨著「香港原創同人誌Only」之後舉行,可謂一口氣把「原創同人創作」的氣氛推至最高點。然後五屆過去,「原創街」出現過首舉時的盛況,也出現過報名攤位不足、尚餘空缺的情況,最後一次見到「原創街」已經是RG18。之後的RG19、與及最近的RG20也已經不再復見……是因為作者減少了?還是讀者不足?

01

原創街已經不再復見?

缺乏平台 知音欠奉

同人創作主要吸引讀者的原因,除了是她原作的支持者之外,還有喜愛畫師的畫風,或是原創劇情者。而原創作品失去了「原作」的支持,一部陌生的全新作品擺在讀者眼前,靠的就全是作者本身的實力──還有整個讀者群的風氣。誠然,深受日本文化的影響,「宅圈」對於本土創作的熱枕確實遠遠不及日本、甚至是台灣的創作。並非香港缺乏這樣的人才,而是香港是「文化沙漠」這種思維早已經深深地植入於我們這一代的腦袋內。我簡單舉個例子──「粵語配音」──有留意的人,自自然然也能數得出好幾個具實力、發揮出色的粵語配音員,隨口也能唸得出幾句出色的對白、劇本;沒有留意的,光是見到「粵配」兩個字就已經想打冷顫,他們從根本就沒有接受粵配的興趣,早已經戒定了粵配「不行」。莫說要他們試著聽聽粵配──同樣的,香港的原創同人創作也日漸面臨這樣的情況,不是說他們實力不夠,只是難以讓已經被界定了他們的讀者放低「心魔」,嘗試接受、並了解他們的創作。

繪畫或是撰寫同人作品,東方不行的我可以做艦女人、艦女人不行的我就做動物朋友吧、再不行的換個作品試試吧,總有一次可以吸引到讀者;但是原創同人作品,又能以什麼手段突圍?作者們的確需要更多的機會和目光,去維持他們對於「原創」這件事的那團火,一旦每次都經歷欠缺展示平台、缺乏支持者的打擊,對作者的「火」而言,可說是雪上加霜。

02

RG15時的原創街攤位(網絡圖片)

增加平台 擴大知名度方為本

任何創作也好,都是需要支持才可以持續發展,原創同人創作也是一樣。真正需要的是更多的展示平台,讓讀者群知道「香港也有原創同人作品」這件事,讓他們知道、慢慢接受這些作品的魅力,一傳十、十傳百,像這樣密集而恆常的「宣傳」,才是能夠達至目標的法門──而不是單單依賴一條「原創街」。

對於創作活動的推廣有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香港同人創作好不容易才熬到了今時今日可謂「百花齊放」的境地,大型的同人誌即賣會隨口也能說出幾個,又不乏具實力的畫師及組織──甚至出現了衝出同人框框、進軍海外的個案,這全賴這幾年密集誕生同人活動,給予了本地的畫師、作者大量的創作、操練機會(當中不少作者甚至會挑戰澳門、台灣等的同人活動,繼而一步一步進軍日本Comiket),讓他們真正的「廣為人知」。

即使「原創街」的收座力不足,或是當中的攤主銷情不似預期,其實也不能全歸咎於主辦宣傳不足云云。畢竟「原創同人創作」的平台本身就很缺乏,很難要求一條「原創街」肩負起整個推廣的重任,真正要讓「原創同人創作」達至「百花齊放」的境地,就需要更多更多條的「原創街」,以及支持、願意投放資源、時間下去的作者讀者。


為何美斯會揀保連奴?

$
0
0

史上最早,八點就開波的西班牙打吡,最值得講的不是賽果,而是今年始加盟巴塞的球星保連奴。

早兩年,保連奴淪落到踢中超,不計酬勞,對一個正值盛年的球員來說,是相當之不光彩的事,一般人都相信那代表他的職業球員生涯走到尾聲(另一個際遇相近的是他的巴西同鄉奧斯卡)。

所以,當他收到消息說巴塞打算洽購他,初時他還以為人家說笑:「我會想,當市場上有很多比我好的選擇時,為甚麼他們會要我?或者教練只是想證明某些事,或者他想向高層說甚麼,總之就不會是好事,我不能了解這是甚麼情況。」

沒料到今年夏天,他果然以廿九歲高齡,由一個低端的聯賽回流歐洲,加入一隊使人聞風喪膽的頂級球隊,而且遊說他加盟的,是鼎鼎大名的美斯和蘇亞雷斯。

由於球迷原本期望利記的古天奴加盟,換來一個打中超的次貨,對保連奴完全不寄以希望,在魯營搞的歡迎儀式場面還相當冷清,可以想像保連奴的心情並不好過。但對於不肯認輸的他來說,最重要還是靠表現贏取隊友和球迷的支持。

在對基達菲一場賽事中,後備上陣的他射入奠勝一球。其後的比賽,他亦多次發揮後備殺手的本色(而他過往是踢防中的) 。他的出色表現,最終令他獲得正選位置,而且在西甲最重要的賽事中,身負重任。上半場,球隊處於劣勢,只有他的一射一頂最有威脅,和皇馬打成均勢。下半場,也是靠他頭搥補中迫對手犯手球,輸十二碼兼少踢一人,奠定令對手無翻身之力的局面。

當然,不是很多人有保連奴的運氣。但除了本身的實力,不肯認輸的精神/心態隨時更重要。正是因為踢中超也拚盡,吸引國家隊教練注意,召他出征,他才有機會在國際賽和美斯較量,使美斯看上他,推薦他給巴塞高層。

天意每每弄人,努力每每白費,但要相信努力會帶來改變的可能,這是保連奴足球生涯的啟示。

不如重看動畫版 - 《攻殼機動隊》(2017)

$
0
0

日本動畫拍真人劇場版,十居其九都強差人意。這次更是荷里活重拍,根據以往由日轉英的戰績,相信應該都是凶多吉少。《攻殼機動隊》是殿堂級科幻動畫,早於1995年已經在探討人與網絡,機械肉身與人腦靈魂的關係,影響一整代電影人的思想,其中Matrix導演便直認是受到《攻殼》啟發。這次荷里活落足本錢A級大製作,預告片忠實地重現動畫的幾幕招牌場面,加上電影香港取景拍攝,在香港未上映先轟動。

身為一個看過所有動畫和漫畫的《攻殼》忠實擁躉,原本我打算上映第一個週未去看,奈何事忙未能成行。然後一如所料,一眾影評劣評如潮,戲名被謔稱為《空殼機動隊》,於是我沒有心情去看了。早幾日去看《星戰》時,看到《銃夢》(另一套日本經典科幻漫畫)荷里活版的預告,記起原來還未看《攻殼》真人版,結果套戲太悶要分開兩晚才看完。看完真人版那個叫人翻枱的結局,滿腔怒火無處發洩,找了舊動畫版出來重溫,才為稍為回愎理性。平心而論,若沒有看過舊動畫版神作,只是一個普通觀眾看一部特技科幻片,《攻殼》真人版其實不過不失,至少那幾幕動作場面很有原著神髓,打得十分精彩。真人版故事簡單易明,說穿了就是著披《攻殼》外衣的女版《鐵甲威龍》。

香港網上影評人不多(或者說Google可以輕易search到的不多),通常一套電影只有三四個評論,很少見如《攻殼》般多達十幾個評論。我想寫《攻殼》影評,實在想不到什麼新鮮的角度可以寫。講靈魂肉體二元論哲學命題,過去三十年分析舊版《攻殼》的文章無數,其中不乏正宗學術論文,我這半吊子哲學生獻醜不如藏拙。若果是批評真人版新不如舊,插多兩刀鬧編劇亂改劇情,過了半年才來鞭屍也太遲。在思考如該何寫影評途中,我看了很多《攻殼》的香港影評,發現一些有趣的現像,當十幾個評論並排陳列,寫電影評論原來也有分門派。

宅派影評講求考究,比較真人版和動物的異同。宅程度有分輕重,最宅的肯定的是我思空間 - 為何《攻殻機動隊》真人版電影被戲稱為《Shell without Ghost》(空殻機動隊)?,逐一把真人版向舊作致敬的鏡頭例出來。盛讚完真人版還原度高後,接著就大鬧故事如何膚淺,主旋律有林兆彬 -《攻殼機動隊》真人版電影:虛有其表的「神還原」?陳韋迪 -《攻殼機動隊》(Ghost in the Shell)—— 新不如舊,越鬧越差有宅人街臨時憂棄處 - 《攻殼機動隊(GHOST IN THE SHELL)》–衰到貼地 柳凝之 -【攻殼機動隊.影評】戲迷的佳作;動畫迷之零分重作陳廣隆 - 略談真人版《攻殼機動隊》的所謂「神還原」比較特別,從鏡頭美學的角度去分析,新版如何及不上舊版。評論一面倒地捧舊版踩新版,如果有人說新版好看過舊版,恐怕會被人當成異端送去行火刑。

哲學派影評志在借題發揮,當然一千幾百字的影評,不能很深入地討論。有講自我認知的許銳宇 - 從「攻殼機動隊」說起:Who am I?李駿碩 - 攻殼機動隊:靈魂與軀體的哲學思辨
朱珏瑾 -【攻殼機動隊.影評】虛幻迷蒙 只剩空殼 ,上升至社會學層面有01觀點 -《攻殼機動隊》來港取景,為何港人又自豪又自卑?黃柏恒 - 素子與香港:記憶與身分認同

最後還有路人派,即是沒有看過原作的人,把《攻殼》當一套普通電影去評論。資深影評人石琪(我細細個就睇佢)石琪 -《攻殼機動隊》有軀殼欠靈魂依舊交行貨,他文章中竟然說「主要角色與背景則大致上與日本原作差不多」。資料錯到喊救命!上面的宅派肯定不會放過他,不過他的影論成日都唔識扮識亂講。李卓倫 - 從《大都會》到《攻殼機動隊》──如何由混雜景觀看我是誰把《攻殼》對比《大都會》有新意,其他交行貨的影評只懂對比Blade Runner。明報和蘋果的影評人相信很後生,沒有看過舊版,所以連提人沒有提,看張晴 -《攻殼機動隊》滅罪生化人盧逸文 - 《攻殼機動隊》中素子的自白 ,才感覺到真人版不算太差。最後陸小菲 -《攻殼機動隊》的戀愛課:回憶不可信 失戀不可怕這篇別出心栽,把《攻殼》影評寫成舒情文,終於有人講全世界都不理他的「男主角」久世。

原本想寫《攻殼機動隊》的影評,結果成了meta影評,也算是一個新嘗試。

原文連結

廿年後重看,終於看得明 -《攻殼機動隊》(2015)

$
0
0

睇完真人版《攻殼機動隊》,由於劇本亂寫原著故事,對情感被騙回憶被破壞十分不滿,於是把舊動畫版找出來重溫解毒。記得當年我是在大學的動畫同好會看《攻殼》,那個年頭還未有互聯網下載,想看動畫十分困難,香港至少還有租帶舖,去到外國只有郵購英文版。由於看動畫實在太不方便,加上是有點精英主義的小眾娛樂,大學的動畫同好會應運而生。每個月舉行一次動畫放映會,星期五晚上借用學校的大演講廳,精選當時最流行的動畫,七時開始一直播到兩三點。有的是英文配音,也有的是英文字幕,大慨是入手什麼便播什麼,那年頭有得睇就已經好好,不用講究一定要看日語原音版本。

《攻殼》貴為科幻經典動畫,由日本紅到歐美,老實說當年我是不懂欣賞,我記得我係睇唔明套戲講乜。今次二十年後重看,不論是宅度還是科幻的造詣,我己非當日吳下阿蒙,可以很輕鬆地講句,其實初代《攻殼》唔係好難明啫。「什麼才算是人?」是貫穿初代的中心思想。由百份百純肉體一定是人開始,更換機械義肢人腦加入電腦輔助,雖然改裝程度不同,仍然無損身為人類的身份。主角素子全身機械義肢只有腦袋是活細胞,她在劇中質疑自己是否人類,她拍檔的回答很禪,「別人當你是人,你就是人」。不過答了等於沒有答,那別人該用什麼準則去衡量你是不是人呢?

至於劇中的「反派」傀儡師,是政府間碟組織開發的人工智能,醒覺後獲得自我意識。逃出監控在網絡四處駭客,逃入機械人獲取肉體與第九課連絡,最後與素子融合進化。以前看到人工智能有生命,把靈魂上載網絡等情節,會覺得很科幻很前衛。現在不知是否職業病的關係,先會想到自我意識的資料在儲存什麼地方,有沒有足夠的寬頻把整個靈魂上載網絡,上載入網絡其實是上載去那裏,執行意識運算時能源的效益等等,只有造電腦的人才會考慮的技術問題,然後很大煞風景的說,在科學理論上那是行不通的。

不得不佩服導演押井守的功架,二十多年前拍的動畫,今天看仍然不覺得過時,畫面甚至比不少現今的製作精美。中段那三分幾鐘旺角水鄉蒙太奇,以前看時覺得很悶,不知道他在搞什麼,今次再看忽然懂得欣賞這段的美感。大慨與之前看真人版有所對比,真人版太平舖直述打完又打,反而動畫版的節奏減慢一些,場景之間讓觀眾有思考的空間。原本我是看2009年的2.0版本,當年的CG動畫真的好唔掂,畫直升機高樓大廈地圖等靜態畫面很靚,但跳樓和潛水那兩段的CG素子,同手繪動畫完全格格不入,結果我最後還是看1995年的初版。

原文連結

聖誕雜談

$
0
0

又到聖誕,像往年一樣,有些鄰居在十二月初便為聖誕佈置家居,不只屋內,連屋外也掛上燈飾,放些擺設,晚上本來暗黯的街巷陡添華彩。我的鄰居比較踏實,聖誕裝飾不至奪目耀眼,不過,離我家不遠處,便見到這樣誇張的佈置。

至於我家,兒子小時候,為了讓他開心,我們會裝置聖誕樹,掛上很多飾物,下面擺些用花紙包好的聖誕禮物;不過,到兒子十歲時,我們知道他已不在意這些裝飾,便再沒有這樣做了。聖誕不聖誕,家裏沒有兩樣。

我說不上很討厭聖誕節,但至少是完全不當一回事。如果說是有點討厭,就是那鋪天蓋地的聖誕商品宣傳,以及聖誕前幾天的繁忙交通;我居住的 college town 只有約十萬人口,平日到處交通暢順,但到了十二月二十日左右,很多地方日間都塞車,本來十分鐘的車程被拖慢為三十分鐘。

聖誕期間,我也樂意向人說聲 "Merry Christmas"或 "Happy Holidays"。這兩個說法,我沒有偏好,想起來,可能是說 "Merry Christmas"多一些。大約十年前開始,美國的保守派為了攻擊「政治正確」,製造了所謂 "the War on Christmas",主要是透過 Fox News (尤其是評論員 Bill O'Reilly) 的洗腦式宣傳,一方面不斷重複「美國是基督教國家」這個錯誤的說法,另一方面極度誇大自由派極端分子的影響,以偏概全地將自由派描繪為「只許說 "Happy Holidays",不許說 "Merry Christmas"」,令人覺得他們十分霸道。事實上,很多說 "Happy Holidays"的自由派並不介意說 "Merry Christmas",這個情況《華盛頓郵報》在幾年前已報道過;以個人經驗為例,我的自由派朋友都會說 "Merry Christmas",就連我系裏那兩位最堪稱「左膠」的同事,也不堅持一定說 "Happy Holidays"。

美國不是以基督教立國,這是文化常識。不錯,美國大多數人信奉基督教 (廣義的,包括天主教) ,但這不等同於美國是一個基督教國家 (a Christian nation);早兩天在臉書見到一幅趣圖,說的正是這一點:

(圖片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TheOther98/)

猶太人不慶祝聖誕,這也是文化常識吧。雖然對於大部份人,說 "Merry Christmas"或說 "Happy Holidays"沒甚麼分別,但對不信耶穌不慶祝聖誕的猶太人,還是說 "Happy Holidays"恰當些。(兒子的女朋友是猶太人,我因此多認識了美國猶太人的生活,例如他們在聖誕節那天,大多會到中國餐館吃晚飯,已幾乎成為習俗。這個做法的起源,據說是由於多年前聖誕節那天仍然營業的只有中國餐館,猶太人不在家弄聖誕餐,出外吃,便惟有光顧中國餐館了。)

其實,大家都知道,聖誕節的主角根本不是耶穌,而是聖誕老人。

《阿媽,今晚食乜餸?》:珍惜眼前人,善待父母吧

$
0
0

香港人有句老話「衣食父母」,多作庸俗解說,等同「米飯班主」。但看完「阿媽,今晩食乜餸?」,恍然大悟,東方社會傳統的倫理關係和親情,其實正是建基於生常生活的根本,莫過於父母的養育之恩。今天有外傭照顧起居飲食、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新世代,母親多是無飯主婦,當然更不會明白母親含辛茹苦,天天親自下煮為子女煮三餐的關愛之情,一切都以為理所當然,從不感恩,倘若生於安樂而長於憂患,面對世道艱難,飽受折騰,更會抱怨父母對他們照顧不周,有所虧欠。

今時今日,養子方知父母恩已經變成老掉大牙的笑話,備受嘲弄,他們會很關切自己的子女,對父母則另眼相看,甚至厭惡。但人若不反省,永遠都不會長大,難怪父母尤其是母親有「養兒一百歲,常憂九十九」之嘆了。

電影改編自真人真事,主角一青妙父親是台灣人,母親是日本人,六十年代末期邂逅,母親隨夫嫁至台灣,要融入中國人社會,努力學習煮中華料理,煮得一手好台灣菜。二二八事變後,心灰意冷的父親移居東京,患癌辭世,一青妙和窈兩姐妹與母親相依為命。儘管生活艱苦,但在堅毅樂天知命的母親撫養下,天天堅持到市場買新鮮食材,為兩個女兒烹調台灣料理,讓她們在記憶中的美味中成長。

電影頭段有點沉悶,但一如不少日本文藝電影,細節的細膩舖排,令電影漸入佳境,觀眾也愈來愈投入。隨著一青妙追憶母親的往事,真切了解母親無私養育的苦心,連自己的愛情也犧牲,觀眾亦不知不覺間深受感動,不期然反思自己和父母及下一代的關係。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又有誰不愛錫自己的子女?只是東方文化含蓄,中國人的文化基因(尤其是男性)不擅於表達感情,所以往往在生離死別以後,才感到父母恩情深厚。

死去原知萬事空,人去了,再說再做什麼也於事無補,徒然遺憾,還是珍惜眼前人,善待父母吧。

題為編輯所擬

Viewing all 3977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