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Viewing all 39949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警提大量無關證供控龍和道示威者 官斥浪費時間

$
0
0

(獨媒特約報導)去年10月15日雨傘運動期間,示威者佔領龍和道,警方展開清場行動引起大規模衝突,並拘捕多名示威者。其中社民連成員李善芝及4名市民被控阻差辦工或襲警,今早到東區裁判法院進行預審。裁判官斥控方提交了與本案無關的證供,浪費法庭時間。同樣在10月15日發生的七警打人事件,至今仍無進展。

IMG_9499
攝:Manson Wong

在預審期間,辯方指控方提交的證供包含與案件無關的內容,例如控方所呈交的影片的拍攝日期是從10月14日開始,那些部份顯然與案件(發生於10月15日)毫不相干。裁判官兩度指控方提交了大量證供,然而當中不少混雜了與案件不相干的證供,直斥這浪費法庭處理案件的時間(watse of time)。

李善芝於預審後表示,警方提交比較早前更多的證據,包括有影片以及多了4名警員的口供,她表示會繼續檢閱控方的證供是否與事實相符和翻閱影片以證清白,並慨嘆那些證人的口供只是任其所說。控辯雙方定下次預審將於7月7日下午2時半進行。

去年10月14日,示威者衝出龍和道,並佔領行車隧道,該路段全線受阻,示威者與警方對峙並多次發生激烈衝突,多人被近距離施放胡椒噴霧、遭警棍襲擊等,45人被捕,多名包括香港獨立媒體網在內的記者遭警方攻擊及阻撓。其中公民黨成員曾健超更被7名警員拖至暗角拳打腳踢,片段公開後引起公眾嘩然,無線新聞管理層一度刪去影片泛民主派議員在10月15日早上強烈譴責警方濫權。

IMG_5458
圖:曾健超被七警毆打及拘留後,在10月16日返回金鐘發言(攝:李司祺)

記者:楊家偉

另看:
添馬公園原來仲危險〉— Joyce Lee
識得鬧一定係咁鬧〉— 周諾恆 jaco
警察行私刑 ‧ 港版 Rodney King〉— 區家麟
我在龍和道被捕了〉— 唐先生


「懷仔」事件背後的陰謀

$
0
0

「懷仔」的故事近日成為城中熱話,究竟香港發生甚麼事?有人擔心日後入境處開綠燈讓更多內地人用此方法來港取得居港權;有人擔心建制派藉此挑起本土派激烈行動轉移政改問題;更有人認為只是陳議員沒有腦袋聽了親中央嘅社福機構社工以為可以藉此吸納新來港市民嘅選票。

作為社工的我,就「懷仔」一事有以下的思考:

(1)既然施恩莫望報,那為什麼陳議員要開記招大肆宣傳呢? 到底陳議員是否利用炒作這新聞來為自己吸引一些曝光率,甚至利用事件來轉移市民的焦點,引發支持和反對者另設火線,大家便忽略了政改問題。

陳議員說不後悔開記招,因為她認為這樣才能給予入境處一定的壓力。可惜,根據陳議員的「功」績,過往針對政府的政策發聲時也是起初雷聲大,之後連雨水也沒有,甚至轉軚支持政府放棄選民。不幸的是,不少市民並不會留意陳議員如何跟進下去,更會誤信她的「付出」,一班數字龐大的新來港人士,日後將會成為她的鐵票。

(2)開記招時坐在陳議員身旁的社工,究竟是否已深思考慮高調開記招對「懷仔」和婆婆的利弊和日後有機會面對的壓力或衝擊呢?本人之後在電視看見新家園的服務總監解說整件事件,真的想問作為社工的宗旨是甚麼。是協助權貴達到目的,還是真心考慮服務使的利益呢?

在協助處理「懷仔」一事上,如果有議員或社工本著私心,希望能做點表現「拉攏」新來港人士,更把市民的視線從普選的議題上轉移到小朋友身上,那實在叫人感到極為鄙視和難過!

本人偏向:
(1)在理解「懷仔」的個案後,如無特別的人道或恩恤原因,當然「懷仔」也不能破例留港,需要盡快安排旅遣返回國。「懷仔」事件令我想起幾年前院舍內一名沒有人能照顧的孩子,他也是以「行街紙」暫時批准留港,他由小學讀至中三,於他足18歲時正式返回國內生活。我們不需要為遣返他往那一個省份而煩惱,因為他已有能力在國內找工作養活自己。對於「懷仔」日後會否取得本地居留權,我實在看不到他有任何機會;

(2)在香港調查的這段時間內,基於人道理由,安排「懷仔」到合適的學校上課學習是需要的。在調查期間,安排基本教育予孩子,這本來是兒童的基本權利。沒有機會受教育,對孩子的心身發展有一定的影響,婆婆也真的有困難去管教一名開始進入青春期又被父母遺棄的孩子。可是,為何我們那麼擔心呢?甚至在他準備應考的小學大門張貼大頭相,舖天蓋地的文章恥笑他。我相信大家絕不會對反叛或頑劣的孩子作如此大規模行動吧!大家的反應源自對香港的擔憂。不少人說讓這些孩子上學,只會「開綠燈」予偷渡兒童,日後助長更多內地人士偷渡孩子來港,更會合理化國內人士來港生雙非或單非兒童。可是,雙非兒童的問題是反映中國並不能成為市民安居樂業及培育孩子的好地方,令父母費盡心思來港生育。真正問題是香港沒有決定權控制來單程証和雙程証的來港政策,一切聽命於中央希望如何輸入大量內地人以將香港同化。我認為政府有關部門有責任跟進及處理事件,並定期向公眾交代調查進度,以讓公眾釋懷,不需要擔心政府沒有足夠理由便讓「懷仔」留港。

利申:我不反對於政府完全漠視市民溫和靜坐或遊行時,抗爭人士需要使激烈的手法引起公眾甚至是國際的關注,但我們必須小心是否會有人借機令抗爭者的形象變成一班「蝦」細路的流氓。因為,現今的政府實在比過往更有手段,我們經常要保持頭腦清醒,認清真相,小心被利用。

我常擔心中國政府一直努力將社福界洗腦,用錢資助開設暗撐中央的社福機構,令更多社工自願、被迫或不自覺成為中央扭曲市民思想的工具。透過一班經常接觸基層的社工,慢慢攏絡基層的市民,再散播歪曲的思想,更利用他們達到目的,事後卻「扮」好人去同情他們的遭遇。無知的我過去曾參與這些機構的義務工作,親見他們努力經營背後為了名聲和攏絡的目標,上報拍照便是最快提高知名度的方法,真正協助個案已不是他們主要目的。

我謹希望社工界認清有問題的社福機構,堅持自己的社工信念,不要被政權所利用,也不要被名利蒙蔽了自己的良知,假借社工之名合理化所做之事。

可可、圈地與資本主義

$
0
0

可可、圈地與資本主義
文/陳三白

破土編者注:印尼勞傑地區的農民在「圈地運動」之後大都獲得私人土地,但是完整的土地權利並沒有讓他們更好的保有土地,在經營失敗、家庭困境面前,農戶不斷失去土地;而對於「新農業」這一路徑來說,雖然看似可以獲得更高的收益,但在生產、生活資料商品化態勢下,農民面對的將是無情的資本主義生產邏輯;至於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的中農模式,在資本主義的生產邏輯下將被快速分化,小部分得到發展,大部分則境況越來越差。

對於當前中國的農業發展道路,學界主要有三種看法:主流經濟學家主張美國式的規模農業道路;美籍學者黃宗智提倡在「新農業」興起基礎之上,發展小規模的資本-勞動雙密集型家庭農場;華中「三農」學者賀雪峰支持小農經濟中自發興起的、適度規模經營的「中農」。三者爭論不休、莫衷一是,或許是因為我們「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加拿大學者Tania Li的新著《土地的終結:一個邊疆土著地區的資本主義關係》(Land’ s End: Capitalist Relations on an Indigenous Frontier)或許能幫助我們理解上述問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或未可知!

Tania Li觀察的地點是在印尼蘇拉威西島中部勞傑高地一個農業社區。一直以來,勞傑高地都遵循「誰勞動,誰佔有」的所有制原則,即在付出一定勞動之後,勞動者就是其勞動產品的所有者。但因為自然條件的限制,生存不易,高地居民在強調自身個人權利的同時,也重視對他人和社區的責任,通過相互依賴以求生存。這點也體現高地地區實行的集體土地所有制度上。集體土地主要包括兩種:未經開墾的原始森林(do’at)和拓荒者(pioneer)開墾的土地(ulat)。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後者。根據「誰勞動,誰佔有」的原則,拓荒者在開墾一塊土地之後,便自然成為這塊土地的所有者。等到拓荒者去世後,其子孫後人可以使用這塊土地,但不能將之分割,也不能占為己有。按照高地人的風俗,子孫後人只是從拓荒者那裡「借用」這塊土地。久而久之,這塊土地也就為周邊鄰居和社區成員所共用。如此,私人的ulat就獲得了一種「公有」性質。

高地居民雖久居山林,但深諳市場交換原則。在1990年代之前,高地居民和沿海地區之間就存有緊密的市場關係。高地居民為沿海的商品所吸引,但相比之下,沿海地區更需要高地居民給他們提供山貨和食物。另外,由於土地輪流使用制度,即每個人可以輪流使用相應的土地,給予高地居民基本的生產資料,所以沿海地區沒有辦法強迫高地居民出賣其勞動產品,也無法強迫他們去生產多於其自身需求的食物。當貿易條件不合適的時候,高地居民就不會出賣他們的勞動產品。所以,一定意義上,高地居民在和沿海地區的市場關係中佔據主動位置。但相比于繁華的沿海地區,高地居民一直羞愧于自身的「低素質」、「低文化」,他們極力想改變自身的境況、嚮往現代村莊生活;他們渴望政府可以提供基本的社會服務,包括道路交通、學校、醫院等;他們渴望能夠融入到整個國家的主流中去。

懷抱著發家致富、提升生活水準的夢想,高地居民在1990年代初期開始將可可引入當地種植。可可作為一種高產值的「新農業」,取代了傳統意義上以糧食作物為主的「舊農業」。但也正是因為這一改變,瓦解了勞傑高地土地集體使用制度,建立了土地私有制度,進而在根本上顛覆了高地的傳統實踐,並將新的實踐和社會關係帶入高地。高地地區的「大轉變」之所以會產生,主要是因為可可樹「多年生」的特性打破了當地「每年輪流使用的」土地集體所有制度,使得土地被私有化和商品化。

在勞傑高地,整個「圈地運動」通過三種模式來展開。第一種就是高地居民社區內部,主要是通過排擠親屬而佔有ulat。第二種則是圈佔公共原始森林。到了1996年,當社區內部土地差不多已經被分割完畢之後,高地居民開始圈佔原始森林。在這一圈佔過程中,擁原始森林管轄權的通靈者「近水樓臺先得月」,率先在原始森林中搶佔了大量土地。第三種則是政府的發展規劃。在現代「發展」理念引導下的當地政府視高地居民為「落後、未開化和沒有生產效率的」,因而積極鼓勵「資本進山」,讓更為「先進、文明和有生產效率的」沿海地區居民進入勞傑高地投資買地,從事可可、丁香樹的種植。這就進一步加劇了勞傑高地土地的私有化和商品化,並進而影響到更為偏遠的內陸地區,從而使土地私有化浪潮有如多米諾骨牌一樣,從沿海波及到內陸地區。

看似再普通不過的作物種植結構的變化卻影響深遠。可可樹、丁香樹的種植悄無聲息地打破了原先的土地集體使用制度,建立了土地私有制度,這無異於是勞傑高地發生的一場「土地革命」。在這場「土地革命」中,大部分高地居民或多或少都「圈佔」到了屬於自己的土地。他們樂觀地期望能在自己的土地上通過辛勤勞動來獲得豐收的果實,以提高物質生活水準,過上一種穩定的「中農」式生活。但讓他們萬萬沒想到,結局卻是少部分人掌握了大部分土地,而大部分人或苦苦在小塊土地上掙扎生存、或被迫出賣勞動力換取工資收入。原因何在?

一個至關重要的原因是可可價格與糧食價格的相對比率。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時期,可可價格飛速上漲,超過糧食價格,部分農民獲得一筆意外之財。看到可可價格上漲,農民跟風種植,勞傑高地的土地基本上被可可樹覆蓋,包括原先生產糧食的土地。這就促使農民「生活資料的商品化」,他們開始依靠市場來獲取基本的生活資料。但好景不長,隨著糧價的不斷上漲,價格擠壓效應開始顯現,「中農被腰斬于剪刀形的物價動態下」。特別是在2008年世界糧食危機期間,必須買進的糧食價格飛速上漲,需要賣出的可可價格持續低迷。大部分農民無力償還借款,出售土地成為他們的唯一選擇。另外,種植可可樹所需的高昂農資投資,對於原本就缺少資金的小農戶來說就是一個沉重的負擔,他們的生產狀況只能是越來越差。除此之外,一些偶然性因素,例如乾旱、家庭成員的生來病死、不良嗜好(賭博)、欠債等,也會使得無地、少地的農戶陷入更為窘迫的境地或者失去土地。

在這些極為平常的因素共同作用下,「意料之外的後果」就是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建立。但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建立,並不僅僅取決於土地、勞動力的商品化,還取決於另外一個重要過程——即原先可以使人們獲得食物、勞動力、土地和幫助其渡過危機的「非商品性關係」被侵蝕了。儘管勞傑農民傳統的生活並非是一個田園詩歌般、無災無害的烏托邦,但因為能夠較為順暢地獲得土地、困難時刻又有親屬鄰里的幫助,所以至少也可以維持生存。也正是因為「非商品性關係」的存在,所以無論是否有「效率」,勞傑農民都可以年復一年、代複一代的自在耕耘。但在土地私有化為商品之後,傳統的「非商品性關係」都被侵蝕了,勞傑農民開始經歷「簡單再生產的擠壓」。資本主義關係在勞傑地區「一旦建立,這些關係就體現出其強制性,它們侵蝕選擇,既不能被取消,也不能回避」。沒有競爭力的農民喪失土地等生產資料,淪為無產者。

本以為通過種植可可樹、丁香樹,加上辛勤勞動,總能獲得富裕,但勞傑居民沒有預見到自己和鄰居之間會出現這樣一種新形式的不平等;他們也沒有看到使他們難以過上穩定的「中農」式小康生活的那些因素;更沒有預料到競爭、利潤會悄無聲息地重構他們的社會關係。 「圈」到手中的土地還沒有捂熱,一個接一個的「巨浪」打來,土地便接二連三地被圈走。要麼進入市場,要麼等著餓死,這就是勞傑農民唯一的選擇了。

那勞傑農民是否有可能退回到之前的生活呢?答案是否定的。首先是土地的終結。在國際社會的壓力下,印尼政府將境內一些山地、丘陵地區(包括勞傑地區)劃定成環境保護區,但這一政策的實施並沒有考慮到當地農民的土地使用和生計問題。保護區的劃定使得無地和少地的勞傑農民難以像其父輩那樣再去開拓出新的土地。其次是勞傑農民自身也不想回到過去。儘管自己和鄰居的差距越來越大,但是他們一方面沒有意識到導致這一差距產生的機制,另一方面也不將其視為一個問題。相反,他們認為是一些特殊事件、個人天性、機遇等這些偶然因素才導致了鄰人的富裕和自己的貧窮。他們認為總有一天可以在自己的土地上獲得成功,而現在唯一需要的就是勤勞和決心。

那勞傑農民是否可以找到另外一條發展路徑呢?似乎也是希望渺茫。雖然當地政府以增加就業為名大力發展油棕櫚行業,但種植園的經理更喜歡雇傭外來工人,而非勞傑土著居民。雖然也有資本進入勞傑地區投資(開辦種植園或者開礦),但資本在乎的只是土地,而不在乎當地勞動力的多寡。另外,外出打工被欺騙、被出賣的慘痛經歷,使得當地居民不願意外出打工;而語言差異、受教育水準等因素,使得他們即便外出也難以找到工作。

縱觀勞傑地區近20年的發展變化,Tania Li指出,可可的種植、土地的終結在勞傑地區最終可能會導致兩個發展趨勢:第一,土地越來越集中到少數人手中。這些手握雄厚資本的大戶,將抓住各種機會從貧窮者手中購買土地。第二,資本的撤離。隨著可可產業的衰落,具有趨利性的資本可能撤離高地地區,流向利潤更為豐厚的地區和行業。而對於大部分勞傑農民來說,「已經陷入到沒有土地、沒有工作、沒有福利以及沒有幫助的困境之中」,等待他們的只能是窮途末路。

《土地的終結》一書則向我們展現了資本主義關係得以建立的一種「隱秘的方式」。將勞傑高地農民趕出土地的過程並不是來自外部的力量——掠奪土地的公司或國家機構。換言之,資本主義關係並不是由外部力量強加到勞傑高地的,反而是在社區內部自發生長起來的。從糧食種植這一「舊農業」向可可種植這一「新農業」的轉變,並沒有給勞傑農民帶來他們夢寐以求的發展、過上一種穩定的「中農」式生活,反倒使得他們被吸附進了資本主義生產邏輯之中,在「價格的擠壓」和「簡單再生產的擠壓」之下,不斷失去賴以生存的土地,經歷著無產化和半無產化的洗禮。

回到中國農業發展這一問題上來,主流經濟學家認為應該在給予農民更為完整的土地權利的基礎上,促進現代規模農業的發展;黃宗智則宣導基於「新農業」的發展培育起小規模的資本-勞動雙密集型的家庭農場;賀雪峰則認為應當堅持維護當前中國式小農經濟並大力支持小農經濟自我調整產生出來的「中農」階層。然而,印尼勞傑高地20年急劇轉變的例子恰好給我們提供了檢視這三個辦法的機會。毫無疑問,勞傑地區的農民在「圈地運動」之後大都獲得私人土地,但是完整的土地權利並沒有讓他們更好的保有土地,在經營失敗、家庭困境面前,農戶不斷失去土地;而對於「新農業」這一路徑來說,雖然看似可以獲得更高的收益,但在生產、生活資料商品化態勢下,農民面對的將是無情的資本主義生產邏輯;至於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的中農模式,在資本主義的生產邏輯下將被快速分化,小部分得到發展,大部分則境況越來越差。中國農業出路何在,仍是我們值得反復思考和探索的沉重課題。

參考文獻:
Li, T. M. (2014). Land’s end: capitalist relations on an indigenous frontier. Duke University Press.

歡迎關注「破土工作者」Facebook專頁

神枱級的建築師?請以凡人看待柯比意

$
0
0

最近法國五月藝術節在大會堂舉行現代主義建築大師柯比意( Le Corbusier )的展覽,引起了對這位建築巨匠的討論。其中一個大家談論的焦點,就是柯比意於上世紀二丶三年代所設計的城市模型,竟然跟今時今日的沙田將軍澳等地區的城市面貌十分相似。柯比意創作的城市整齊地排列着一棟棟重覆的十字型大廈,如同預言一樣為半世紀以後的現代都市定下了雛形。柯比意的設計在當時來講算十分大膽,因此並沒有得到普遍的認同。回顧展很容易給人一種錯覺,極度濃縮的簡介往往令人覺得展覧主角充滿傳奇色彩,甚至將主角擺上神枱供奉。其實只要閲讀一下柯比意的著作和書信(尤其是他與母親之間的信件),就不難看出他事業充滿了錯敗丶憤怒和失望的情緒。有時為了取得設計的委託,更會改變自己去迎合客戶一方,因此後來有不少建築史學家都會以「機會主義者」來形容柯比意。要學習柯比意,我認為先要以凡人看待他。


圖: 愛因斯坦(右)和柯比意(左)的合照

柯比意原名為Charles-Édouard Jeanneret-Gris。1915年他發表了Dom-ino House設計。簡單的一張透視圖展示了一個混凝土骨架。坊間有很多Dom-ino House的論述都是錯誤的。首先Dom-ino House的混凝土骨架並非他本人的發明。美國建築師Albert Kahn在比他早的時間已經採用混凝土骨架設計工廠。他當時看準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機會,成立了一家混凝土製造廠,希望藉戰後的重建機會來推出一個能夠迅速和經濟地建造房屋的產品。Dom-ino House的混凝土模板以鋼來製造,因此可以多次重複使用,甚至可以在人們之間互相借用來建造房屋。此設計的原意希望這樣能夠減低建造房屋的金錢和所需的技術。後來這盆生意徹底地失敗,失意的他在母親的勸告下離開了位於瑞士的故鄉,到巴黎尋找機會,並取了一個新的名字 – 柯比意( Le Corbusier ),然後重新出發。當時他應該還沒有料到這個失敗的工業産品會成為後世對他歌功頌德的原因之一。


圖: Dom-ino House

1925年他在汽車製造商Gabriel Voisin 的贊助下設計了巴黎Plan Voisin 方案。柯比意提議將巴黎市中心近5平方公里的城市拆毀,以18座玻璃幕牆十字型大廈取而代之。這些大廈取名為Cartesian Skyscraper(Cartesian乃「理性」(rational) 的法文)。每棟大廈之間相距近400米,並以廣闊的綠化地帶隔離, 確保大廈的室內空間有充足的陽光及空氣。新發展區以寛倘丶筆直的道路貫穿,為剛開始的汽車時代提供了發展的平台,而且創造出對汽車的需求 ( 難道這就是汽車製造商給他贊助的原因? )。可是這個現代化的設計在歷史感豐富的巴黎惹來了很多的批評,說他的設計冷酷無情,不懂珍惜歷史建築等等。雖然最終柯比意的設計亦沒有得到市政府的接納,但其前衛大膽的設計卻令柯比意得到了媒體的聚焦和留意,亦令這位現代主義建築師一夜成名。後來他在世界各地到處宣傳這個設計,希望有政府會採納,但是最後都無功而回。他後來在日記中寫道:「I am kicked out. Doors slam behind me. But deep inside me I know: I am right, I am right, I am right…」


圖: Plan Voisin的一部分

筆者懷疑柯比意是唯一一個同時被指為資本家丶共產主義者丶以及法西斯主義者的人物。他經常在自己的設計上加諸一些意識形態的論述,以迎合客戶的口味。在意識形態戰爭的年代,這並非是一個光彩的態度。柯比意相信權力和官僚體制,認為約制和管理乃是現代化城市的基礎。信奉權力能改變社會的他在二戰期間加入了法西斯主義的法國維希政權(Regime de Vichy),希望能夠實現自己的都市設計方案。幾經辛苦以後,維希政府拒絕了他現代都市的方案。自此他決定以後不再涉足政治和意識形態的討論。此後柯比意進入了人文主義的階段,在建築設計的表現上亦變得自然和隨心。

歷史充滿了編寫者的偏見和偏好。柯比意展覧中我察覺到展品的介紹牌將所有柯比意在蘇聯的項目都寫成俄羅斯,不知道策展人是否刻意要將柯比意跟蘇聯這個西方國家視為敵人的極權政體切割,抑或只是手民之誤。但無論如何,要真正從柯比意或任何一位建築大師身上學習,都切忌把他奉為神人,否則他的事業和成就便頓成不可能超越的神話,對學習並無絲毫的幫助。

唔去維園 港大學生會自辦六四集會

$
0
0

(獨媒特約報導)港大學生會今日宣佈將會自行舉辦六四晚會,他們表明不滿支聯會「建設民主中國」的網領。晚會主題為「守住香港,毋忘六四」,晚會於六月四日當日晚上七點半在港大中山廣場舉行,首先會進行悼念儀式,然後會舉辦論壇,預計1,000至1,500人參加。

當晚論壇主題為「從六四看香港人身份認同及香港民主進程」,嘉賓為當年六四在北京採訪的記者謝志峰、《城邦舊事》作者徐承恩,以及《香港民族論》編者之一、《學苑》前總編輯梁繼平及現任港大學生會會長馮敬恩。他們暫未計劃晚會後會否有行動,除邀請校內師生出席外,亦會邀請其他學生會出席。

六四悼念晚會|June Fourth Commemoration

「誰能控制過去就控制未來,誰能控制現在就控制過去。」-佐治・歐威爾
六四屠城發生至今將近二十六年,吾輩雖未身歷其境,但未敢忘記中共屠城暴行。為悼念學子的犧牲,並從歷史思考本港民主之路,香港大學學生會將舉辦六四悼念晚會,詳情如下:

日期:二零一五年六月四日(星期四)
時間:晚上七時三十分
地點:香港大學中山廣場

晚會將分為兩個部分,首先是悼念儀式,其後是學術論壇,嘉賓名單如下:

謝志峰(資深傳媒人)
徐承恩(作家)
梁繼平(學苑前總編輯)
馮敬恩(學生會會長)

同志伴侶無法結婚 無奈當「父子」十五年

$
0
0

【綜合報導】美國賓州有一對男同志伴侶,因當地「同性婚姻」尚未合法,就協議由年長兩歲的一人領養另一人,成為「父子」十五年,藉此保障兩人的權益。去年賓州終於廢除同志婚姻禁令,兩人將於今年夏天結婚。

現年78歲的諾瓦克(Bill Novak)與76歲的麥克阿瑟(Norman MacArthur)已相伴超過50年。兩人在紐約生活時,獲有合法同居伴侶關係。但20年前移居賓州,因當地不承認他們的伴侶關係,二人無法享有「親屬」應有的權益。

2000年,為了獲得法律上的權益,二人決定協議成為「父子」關係,由年長兩歲的諾瓦克領養麥克阿瑟。通過這樣的方式,兩人才獲得了法律的保障,例如,減少遺產稅、獲得醫院優先探訪權以及正常家人或夫妻所獲得的權利。

去年,賓州一位法官廢除了禁止同志婚姻的禁令。想要成為伴侶關係的兩人卻遇到了困難,因為在法律上,他們還是「父子」關係。

沒有詳細的數據顯示賓州有多少同志伴侶選擇了以領養方式獲取權益,但這個做法是有爭議的。因為與婚姻不同的是,領養關係並不能終結。不過,上週,他們的領養關係獲得解除,這亦是賓州第一例同志伴侶解除領養關係的案件,麥克阿瑟回憶說自己當時留下了激動的淚水。

今年夏天,二人將正式結婚。諾瓦克表示,他們對此欣喜若狂,「我不僅感到安慰,更多的是感到自由,我們終於可以在賓州做我已經夢想多年的事了。」

資料整理:Kaya(女同學社 x G點電視實習生)

資料來源:
<結不了婚 他們竟成兩歲差的「父子」> | 聯合新聞網
<有苦說不出…男同志愛侶變差2歲的「父子」> | 自由時報
| METRO News
| The Evening Sun

梁振英:泛民應問市民政改方案否決 誰責任最大

$
0
0

(獨媒特約報導)行政長官梁振英今日到立法會出席答問大會,泛民主派議員續就政改問題追問,梁振英續強調831人大框架及政改方案不會修改,又指民意支持政改,促泛民主派議員就「政改否決誰責任最大」的問題進行民調,指「結果未必係你地咁諗」。

續提經濟發展、解決民生問題為先

泛民主派議員在梁振英入場前示威,他們備有指鹿為馬的剪紙,諷刺人大831框架下的「選舉」並非真普選。人民力量陳偉業在梁入場時亦舉起黃傘示威。梁振英在開場時,引述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剛公佈的《2015年世界競爭力年報》,指香港排名全球第二,他強調香港發展經濟為先,如經濟不穩也無法向中產退稅。梁振英又重提中國的機遇,以及停止在成立創新及科技局一事上拉布。在房屋問題上,梁再次祭出「房屋即土地供應不足」的老調,指來年將有大量新單位落成,又形容本年度是公屋的「豐收年」,有逾20,000個新單位。梁又指貧窮人口下跌,扶貧「初見成效」。

點名指責示威事件 泛民「捉到鹿唔識脫角」

在政制問題上,他呼籲全體立法會議員「珍惜」本周日到深圳與中央官員會面的機會,梁又不具名引述民調指「五至六成市民」支持政改方案。他在終場前點名三宗示威事件,分別是星島日報的辯論比賽被衝擊,團體到大成小學抗議及網上「威嚇」屈穎妍事件。他又指泛民議員的「指鹿為馬」道具,認為他們是「捉到鹿唔識脫角」。工黨李卓人在梁完成發言前抗議,高叫「梁振英,指鹿為馬」,被主席曾鈺成趕離(梁振英開場發言全文)。

鍾樹根:泛民主派危害國家安全

螢幕快照 2015-05-28 上午9.34.38

民建聯鍾樹根指政改方案已滿足港人的訴求,但「呢班假民主派危害國家安全、不顧港人利益」,問梁振英一旦方案被否決,「呢班假民主派需唔需要集體辭職。」梁振英回應指一旦被否決,不知何年何月才會重啟政改,又指如有人違法,會「一如既往堅決執法」。鍾樹根追問如何令泛民主派議員改變「初衷」,梁振英又再發表長篇言論,建議泛民主派議員進行民調,問市民如政改方案被否決,誰應負上最大責任,「呢個問題係好值得問。」

「土地不足」回應大埔護老院涉虐老問題

螢幕快照 2015-05-28 上午9.49.24

最近大埔護老院發生虐老事件,工黨張超雄指不是單一事件或個別職員的問題,而是私營市場為牟利放棄老人家福祉的制度問題,問梁振英如何跟進。梁振英指感到心痛,已與司局長開會,會突擊巡查老人院。他將問題歸咎於土地,指如有更多土地,可給予院舍在沒地價、租金下經營。梁振英亦指院舍人手不足亦是另一個問題。張超雄追問會否收緊《安老院條例》,梁振英回應指不是一個認證問題可以解決,「提一個意見係容易既」。

工黨張超雄又指,普選的立法會議員要面對選民,要向選民負責,特首則不需要。梁振英回應指「最好的方法」是通過政改方案,「你前面隻鹿有角,可以脫左佢。」

梁:人大831框架修改機會等於零

民協馮檢基詢問梁振英根據什麼民調,指大多數市民支持政改方案。梁振英回應指問什麼問題對結果有影響,指部份不滿意方案的市民,也會支持通過政改方案,因為總比「坐在屋企睇電視」好。梁振英又指三日後在深圳會面,認為修改人大831框架的機會等於零,指該決定是「慎重」。梁振英指擺在面前的選擇是十分清楚,一是「原地踏步」,一是通過已提出的政改方案。馮在提問時一度將人大831框架說成831方案,梁振英笑指831不是一個方案。

陳志全:梁振英在政改上專搞破壞

螢幕快照 2015-05-28 上午10.40.29

人民力量陳志全指,部份議員得悉梁振英亦會同時在星期日北上深圳見京官,「倒抽一口涼氣」,他指今日答問大會的表現再次反映梁振英在政改一事上是「搞破壞」。梁振英指根據《基本法》規定,方案須行政長官同意,因為會面須三方(行政長官、立法會議員、中央官員)在場。他又諷刺泛民主派議員「如果係咁堅決,又何須三次簽訂聲明?」對於陳志全指全國人大法工委副主任張榮順指政改無修改空間,北上有何意義,梁振英指「坐車上深圳來回最多都係兩個零鐘頭」,作為民意代表不應事先判斷。

螢幕快照 2015-05-28 上午10.45.16

人民力量陳偉業在席上抗議,高呼「振英亂港」,被趕離會議廳。

螢幕快照 2015-05-28 上午10.35.54

教育界葉建源指部份局長民望長期低迷、處於負值,問特首是否「知人善任」。梁振英只回應如葉建源在教育問題提出建議「會相當好」。

早前被趕離場的工黨李卓人與何秀蘭在會議廳外見記者。李卓人認為梁振英指政改被否決後不會再次重啟政改的言論十分無恥,指不能把責任推卸於泛民主派身上。

(蘋果日報立法會截圖)

一地兩檢飲鴆止渴 高鐵須研停工止血

$
0
0

五年前立法會通過高鐵撥款前,政府官員面對「沒有一地兩檢,高鐵變低鐵」的質疑,信誓旦旦表示技術問題可以解決。五年後的今天,政府答案原地踏步,運房局長張炳良表示「朝一地兩檢的方向繼續與內地商討」,卻有建制派人士放風,一時說要將賦權內地公安在西九站執法的條文變成全國性法律納入基本法附件三實施,一時又說中央可授權特府授權內地公安在港執法,把西部通道設於深圳境內的一地兩檢設施「反轉來做」便可。

若果一地兩檢真有這麽輕鬆兒戲,現在貴為中銀集團董事的前局長鄭汝樺為何不在五年前和盤托出?莫非有人買錯有毒大米,故意讓生米煮成熟飯,才端到市民面前?

相信政府內仍有真心維護一國兩制的官員,他們明白在高鐵西九總站實施一地兩檢,不僅違反基本法,更是觸動香港人和投資者神經的政治問題。因為此例一開,內地公安可在香港境內執行內地法律,初期限於西九站內,難保日後擴展到紅磡直通車站、中港客運碼頭、赤鱲角機場、以至中環解放軍碼頭、中聯辦大樓、央企寫字樓....... 最終結果必然糢糊了中港界線,國際投資者視香港風險等同中國風險,試問香港豈能保住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這項風險港府內部其實瞭如指掌,因為興建深圳灣西部通道時已作詳細研究,結論是一地兩檢不能在香港境內實行,所以人大通過決議只在深圳境內實施一地兩檢。當時適用的基本法至今一字未改依然適用,律政司長袁國強呼籲香港人不要把事件「政治化」,卻想把八年前「一地兩檢港境內不可行」的結論推翻,除了用政治扭曲法律之外,别無他途。這豈非特區官員自打咀吧,令事件「政治化」的最大諷刺?

難道有人想將西九總站變成香港潘朵拉盒子,利用一條高鐵埋葬一國兩制?

兩地兩檢難達標 成本高效率低

廣深港高鐵要保住高鐵之名而不淪為低鐵,除了一地兩檢外還有沒有其他途徑?關鍵在於替代方案能否滿足三個要求:基建成本、邊檢費用和營運效率。相信過去五年港府起碼探討過三個兩地兩檢方案:

一、站站檢:仿傚機場之間航班往來的做法,凡有高鐵列車停靠的車站都加設邊防檢查站,上落車乘客在站頭檢查,雖然從乘客角度這不及一地兩檢方便,但不妨礙高鐵行車旅程時間,一如今天的九廣直通車。由於廣深港高鐵列車除了到深圳、虎門、廣州的短途車外,還有直達16個城市的長途車,再加上中途車站,用「站站檢」的方法便要在幾十個車站加建邊檢大堂,還要新增幾十組海關邊檢人員。但對於每天只得一兩班高鐵列車來往香港的車站,若要當地鐵路局承擔基建和邊檢費用,它們可能寧願不讓香港列車靠站,可是長途列車(例如從北京或上海赴港列車)不能在中途站載客又會影響客源降低收入,成為惡性循環。

二、車上檢:根據政府預測,高鐵乘客中約七成以深圳為目的地,當中大部份是到市中心福田站而非深圳北站,從西九開車到福田只須14分鐘,根本沒有可能靠內地海關在車上檢查。即使長途車不停福田而直到深圳北站才上落客,也只有23分鐘車程,車上檢沒有把握,兼且每列車均要配備海關邊檢人員,成本高昂,誰來承擔?

三、中途檢:高鐵過境後的首站是福田,理論上乘客可以帶著行李下車到月台,乘扶手電梯上一層到安檢大堂,完成手續後再乘電梯到月台上車繼續行程。每列車可載近千名乘客,在半小時内能完成手續非要靠海關有超高效率不可,稍有躭誤的乘客便要滯留深圳,但更大問題是福田高鐵站建於地底,只預留了四條路軌共用兩個月台給來往香港的列車。即使深圳願意在上層加建邊檢設施,每列車須佔用一個月台半小時,令來往香港的列車最多半小時一班,迫使原定每15分鐘開出一班的「廣深港城際快線」計劃泡湯,乘客量和收入減半。福田站已基本建成,定於今年內通車,沒有加建月台的可能。由於西九站一地兩檢無法實施而福田站又無法加建,廣深港高鐵暢順營運半天也不行,勢成鐵路行業的世紀笑柄。

深圳無法配合 港府無計可施

由此可見,這些替代方案不是基建成本或邊檢費用過高,便是影響行車效率,難以說服鐵道部或地方政府接受。所以過去五年特區政府與中央商討的結果,顯然是內地部門拒絕從命,兜兜轉轉把球踢回梁振英政府,這是張炳良連「中期報告」也交不出來的底因。

與此同時,高鐵工程再傳出超支消息,總成本勢需900億元,比原預算669億元和半年前估算的715億元再高出一大截。在一地兩檢無「法」實施亦不應冒險實施的殘酷現實面前,究竟停建高鐵損失大還是硬著頭皮「起住先」損失大?是一個不能迴避的嚴肅課題。

要中途叫停一項大型基建工程,絕對要非常審慎,必須從財務和經濟效益兩方面仔細評估。既然袁司長呼籲「不要政治化」,特區政府應該鼓起勇氣,客觀比較停建與續建的利弊。

高鐵續建利弊:

根據港鐵截至今年三月底的進度報告,整體工程已完成68%,累計批出的合同和開支至今約450億元,政府或港鐵均未肯確認最終成本多少,假設傳聞的900億元屬實而政府又毋須向港鐵支付額外管理費或打官司的律師費,市民需多付450億元才能埋單。根據政府資料,高鐵營運初期每年開支7.3億元,營運收入11.2億元。由於無法一地兩檢,列車班次須減半兼吸引力下降,假設收入減半每年便虧損約2億元,即在未來50年尚需公帑補貼100億元。

那麼,即使市民無奈接受450億元是已出之物(或已廢之物),從今天起多付550億元有何經濟效益?

政府說服公眾接受高鐵項目的理據,是在50年內為香港帶來經濟效益870億元。根據政府2009年向立法會申請撥款的文件,這效益是假設「基本情況」成真,而基本情況是假設廣東省生產總值在近期 (2009-2015) 增長9.6%-11.8%,中期 (2015-2020) 增長9%。顯然這些假設過於樂觀,因為廣東省去年只增長7.8%,今年估計7.5%,因此文件中的「低客流情況」較為貼近現實。在此情況下,高鐵因每年可節省乘客時間3800萬小時,營運50年的總經濟效益為780億元。但由於一地兩檢落空令每名乘客多花半小時,即每年多花1600萬小時,所以續建高鐵的經濟效益可能下降至450億元。

簡而言之,續建的後果是從今起多花550億元公帑,換取經濟效益450-780億元。

高鐵停建利弊:

高鐵工程已支出450億元,承建商索償而尚未解決的金額約146億元,按照已解決索償過案的批准率約56%推算,成功索償的金額可達80億元。一旦中止工程,承建商亦可索償原合同中預計的合理利潤及停工引致的實際支出,以合同金額10%計算約為50億元。因此中斷工程後支付承建商的總金額約580億元,假若政府能從支付給港鐵的45億元管理費中追討回大部份,高鐵工程埋單總計在600億元以內。換句話說,即使停建也要繼續支出150億元善後,但相比900億元超支總額,香港人尚可省回300億元。

叫停高鐵後西九總站的地下空間可充份利用,由於地下挖掘已有九成完工,車站總樓面面積38萬平方米中應有34萬平方米可加善用,假設一半空間用作市民中心,例如圖書館、民間活動室、青年創意空間、黑盒劇場、文化遺產工作坊等,與毗鄰的西九文化區互相呼應;另一半樓面面積加上原來預留的3萬平方米商業樓面面積,共有20萬平方米可變身地下商場,相等於兩個半時代廣場,比現今全球最大的南韓首爾江南區世貿中心地下商場還大3萬平方米。

發展局正委託顧問研究在市區拓展地下空間,西九站正是一舉多得的答案,毋須耗費龐大公帑並且大興土木,犧牲九龍公園和維園等公共空間。

由於西九總站的地下空間結構已大致完成,無論是改用作市民中心或商業用途,改建費用估計低於每平方呎1000元,即約需額外40億元。至於西九總站上蓋原来預定興建三座辦公樓,可以照樣進行不受影響。地下商場以最保守的每月呎租100元計算,每年租金收入24億元,即未來50年總收入1200億元。

至於包含原菜園村地段的石崗列車停放處,共有27公頃可騰空作房屋用途,參照規劃署對錦上路地皮的規劃標準,共可建5600個單位。還有部份已挖通的隧道是否有更創意的用途,可交由民間討論。

簡而言之,停建的後果是多花190億元公帑,換取1200億元經濟效益和兩項健力氏紀錄:全球最大地下市民中心和全球最大地下商場,以及可供興建1.3萬人居所的地皮。

獨立嚴謹評估 立法會責無旁貸

上述評估是基於政府公佈的資料,當中有不少假設需要更新及驗證,不能在現階段當作決策依據。但這分析顯示停建或續建的利弊絕非一面倒,更非茶餘飯後的笑話,任何負責任的官員或議員均不應因為「政治化」而拒絕嚴謹評估。
由於政府與港鐵是高鐵工程利益相關方,今天唯一有公信力的方法是由立法會成立跨黨派小組,聘請獨立專家顧問全面分析停建與續建的利弊,以及可行的替代方案。例如高鐵一旦停建,西鐵可加快接駁政府剛在今年初決定興建的北環線鐵路,所以將來市民可從九龍柯士甸站直達落馬洲過境,到福田站轉乘高鐵至全國各地。

究竟高鐵停建抑或續建對香港未來發展最有利,須有一個公眾信服的諮詢與決策機制,不能因為米已成炊而盲目進行。正如西諺的「地窿定律」(law of holes) 所言:「當你發覺掉入地窿之際,首要行動是停止挖掘」。


公屋禁養狗背後的不公義

$
0
0

近日房署嚴打公屋養狗戶,聞說有房署職員敲打鐵通挑引狗隻吠叫然後上門捉狗,上演了一幕幕的「骨肉分離」!這種是所謂依法辦事嗎?這個「法」又合理嗎?是惡法嗎?
公屋養狗,禁與不禁?是很多人都不敢硬碰的議題,即使是動保份子,也怯於一種說法 - 「動物根本不適合在擠逼的環境被飼養」而如履薄冰,不敢大力爭取。但事實上,一刀切禁止公屋住戶養狗不單是對飼主的無理欺壓,更是對動物的最大歧視。

2003年房署推出扣分制,當時名為「屋邨清潔扣分制」,主要針對有損屋邨環境衞生的不當行為。該制度於2006年擴展至更大的屋邨管理範疇,易名為「屋邨管理扣分制」。扣分制適用於公共租住房屋 (公屋) 和中轉房屋 (中轉屋) 住戶。
扣分制涵蓋28項不當行為,違規者將按其行為的嚴重性被扣3、5、7或15分。
如公屋/中轉屋住戶在兩年內被扣除的分數累計達16分,其租約/暫准證將被終止。
扣分制無疑是一項很文明的管理措施,既可保障公共屋邨的環境,亦可培養公屋住戶的公德心,促進睦鄰關係。 但扣分制最重要的精神是向不負責任的住戶開刀,以規管住戶的自私行為,而不是剝削所有住戶的人身自由或基本權利。隨便舉一例,房署不可能因為有住戶的冷氣機滴水而禁止公屋安裝冷氣,而是那個住戶的冷氣機滴水就會被扣五分。

由此路進,公屋內不負責任的狗隻飼主絕對應該受到扣分制的規管,例如狗隻深夜吠叫影響他人要被扣五分,狗隻隨處便溺影響環境衛生要扣五分,狗隻誤傷鄰居要扣十分,諸如此類。 即使房署主觀認為飼養狗隻有很大潛在可能會為居民帶來很多負面影響,大可提高罰則,多扣幾分,七分?十分? 人在公眾地方便溺也不過扣七分吧,狗狗便溺你想扣多少分?

房署必須公道一點,飼養狗隻這個行為本身是沒有傷害性的,如果有,全香港應立法禁止養狗吧! 傷害性只出於那些不負責任的自私主人。那為何要一刀切同時懲罰那些負責任的主人呢? 多年來,難道大家未見過人和狗隻可以在公屋內和睦共處嗎?難道大家可以徹底否定動物為屋村所帶來的歡樂嗎?

飼主違規被罰心甘命抵,但還未違規就要先被定罪,這不是歧視是什麼?!
是因為在公屋裡不養狗的比養狗的多很多,可以「人多蝦人少」?是因為房署認為「養狗」不算是什麼人權,狗是可以隨便犧牲的,所以冇乜所謂?!

究竟養狗是什麼十惡不赦的行為,要如此雷厲風行的嚴打?! 出租單位作非法用途也不過是扣七分,如此狗主豈非賊也不如?是過街老鼠?房署裡工作的朋友難道沒有一個是養狗的? 那你們是什麼?
我並不是鼓勵別人在公屋養狗,我只是爭取大家可以在同一個遊戲規則下互相尊重。 可惜,在香港養狗的朋友,特別在公屋,似乎得不到半點尊重。

署長不知劏房貴 基層租戶好閉翳

$
0
0

關注基層住屋聯席 關注綜援低收入聯盟 香港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 
葵涌劏房住客聯盟 土地正義聯盟 大角咀劏房關注組 西區被迫遷租客大會

署長不知劏房貴,基層租戶好閉翳
屋宇署門外「署長何不食肉糜」行動(27/5/2015)新聞稿

近日,荃灣榮豐工業大廈封樓事件引起公眾關注。屋宇署署長許少偉在事件中接受訪問時曾公開表示,「不清楚現時劏房價格」,並表示「即使劏房價錢很低,都不應該租住」。關注房屋相關政策的團體對此感到非常憤怒。認為從局長的言論中,反映出現時政府官員對社會現況一知半解,漠視基層疾苦,導致政策制定往往未能解決問題根本,甚至製造更多社會問題。一眾關注房屋相關政策的團體和劏房居民續到始創中心屋宇署總部外的接待處排隊表達意見,擬向屋宇署署長送上肉糜,諷刺局長及一眾政府官員不識基層疾苦。

劏房天價 單位呎租越細越貴

根據現時差餉物業估價署2015年3月份的A類單位(40平方米或以下)的平均租金(平方米轉換成平方呎),港島、九龍及新界的平均數字分別為$37.1/平方呎、$31.4/平方呎及$25.4/平方呎,全港數字平均為$31.3/平方呎,比較起B至E類的大單位的平均呎租更昂貴。而劏房單位的平均呎租更加貴。關注基層住屋聯席於2014年5月份發表的調查結果,150呎以下面積居所呎租超過$31,而50呎以下狹小的住處呎租更高達$54.6。基層面對高昂租金負擔,屋宇署署長許少偉更表示「不清楚現時劏房價格」,政府官員不識基層疾苦,就決定沒有安置政策下迫遷工廈劏房居民,實在是淺薄、無知、冷血、涼薄。

強行取締劏房 無助解決住屋問題

署長表示「即使劏房價錢很低,都不應該租住」。關注房屋相關政策的團體表示,在沒有租務穩定機制下取締劏房,而公屋供應又未能短期增加,只會把劏房戶逼去更差的居住環境,關住聯認為政府必須重新檢討租務管制政策,訂立租務穩定機制,我們具體訴求及建議如下:

短期建議:
1. 嚴格執行簽署租約和打釐印,以保障業主和租客雙方的權益;
2. 規定租金和雜費分開清楚列明,並禁止業主收取高於水電煤費用的實際開支(參考外國租管例子,如荷蘭);
3. 中止租約通知期由一個月延長至三個月;

長遠建議:
1. 每份租約有固定租期;
2. 租客擁有優先續租權;
3. 一定程度的租金管制。

肥仔懷的乾坤大挪移

$
0
0

圖片來源: 明報網

肥仔懷風頭一時無兩, 兩星期以來, 事件依然是各大網媒的頁首大熱, 而在各路人馬對事件大有大抽, 小有小抽的情況下, 這淌肥仔水恐怕已經抽乾, 其副作用卻是將大眾對差不多時間發生的警察硬砌生豬肉與社團利用學生宣傳政改的關注與憤慨成功轉移。

現在看來肥仔懷事件的確很能牽扯公共話題, 它既包含兒童權利必須要受保護的元素, 又觸及了制度必須持守的原則, 既有開壞先例的新仇, 也有居港權爭議的舊恨, 既有由懷仔遭遇所引發的同情, 又有由欺凌片段的公開下引起的反感, 而過程中其他情節也是話題性十足的, 例如遭受示威的小學, 小女生走出來哭訴的一幕, 如果是真的話, 可以感動一眾左膠而不齒於示威者的行為, 如果小女生只是造戲, 就有更大的空間讓我們大抽特抽, 但無論是真是假, 建制派甚至是政府高官早就走出來當大好人去指責任何示威的行為, 以致整件事可以特續地發酵, 不斷地將眼球吸引著, 正當我們苦苦的在掙扎著究竟應該當個講大愛的左膠 , 還是作個抗爭守護制度的勇武時, 不經覺地, 我們只記得事件的主角叫懷仔, 卻將新一哥對拉錯智障漢所欠的一句認錯忘記了。

由高官倒瀉籮蟹式的落區宣傳爛政改, 到警察非常難看的亂砌生豬肉, 再來一個建制派集團明目張膽的利用學生作政治宣傳, 政府早前在公關上的確是輸了又輸, 這也可能成為早前有關政改的民調中幾乎出現黃金交叉的原因, 殊不知肥仔懷一招乾坤大挪移, 將政府近日來累計的負面形象移走, 再看正正是肥仔懷事件最熱鬧的一個星期的民調結果, 贊成與反對政改的民意再進一步的拉開了。我當然不知道, 也難以證明肥仔懷事件與民意的上落有何直接關係, 你甚至可以有更多理由懷疑結果的不準確, 只是時間上有此巧合, 難免令人聯想到肥仔懷事件的發酵會不會在公關上幫了政府一把 ? 而在事件背後無論是否有什麼刻意的編排, 這都給689政府在公關戰上上了寶貴的一課。

說實話, 政府要輸入內地人來與港人分身家, 又何需特別以肥仔懷事件來開先例 ? 每天那一百五十個香港政府不能過問, 甚至可能隨時更改的單程証配額已經足夠有餘了, 我比較關注的是一大堆只看CCTVB新聞, 如我般的左膠是很容易將對政府的觀感, 對政改的意見混淆於對欺凌細路的厭惡, 及一路以來對中共的恐懼, 而隨隨便便變成了政改的支持者, 那689政府在政改一事上說話就可以更大聲了。

當然, 肥仔水還是要多抽一下, 我們的新一哥既然老早表明錯就要認, 在懷仔背後躲得也夠多時間, 你自己領導的警隊居然對智障人士幹這不光彩的的勾當, 你是否要挺起腰板給受害者及其家人有個清楚的交待? 你不是真的以為姓屈的幾句歪理可以當道理來給你開脫吧 ? 如果勇氣不足, 可以考慮找嫻姐幫幫助, 她如此樂意幫助懷仔面對記者, 一定同樣樂意幫助聰仔你的 。

超半數準教師對性小眾存在偏見 性小眾中學生遭欺凌時有發生

$
0
0

【綜合報導】香港教育學院5月27日公布「同性/雙性戀及跨性別中學生在校園遇到的騷擾和歧視經歷」研究報告,指超半數的受訪準教師對性小眾存在偏見,性小眾中學生在學校遭騷擾或歧視的情況亦時有發生。

本次研究由平等機會委員會資助,於去年5月至今年4月進行,目的是為了解同性/雙性戀及跨性別中學生在學校遇到騷擾或歧視的經驗,及了解職前老師對性小眾的態度。研究以問卷形式訪問了322位職前教師;又以訪談形式訪問了42位同性/雙性戀/跨性別中學生、13位有同性/雙性戀及跨性別孩子的家長和7位有相關經驗的社區工作者。

研究發現,受訪準教師中超過八成(84.3%)表示從無接受過性教育課程中有關跨性別或性傾向的訓練內容;接近一半人(49%)承認對性小眾有「中等」程度的偏見;更有超過一成半人(16%)表示對性小眾有「嚴重」以至「非常嚴重」程度的偏見。研究結果亦顯示受訪者曾否接觸性小眾朋友,曾否接受相關性教育課程訓練,及他們的宗教信仰均影響他們對性小眾的觀感與態度。

負責本次調查的教院特殊教育與輔導學系助理教授郭勤博士指,研究結果顯示,準教師對性小眾缺乏認知,例如不認識何謂跨性別,及如何正確地與對方相處。她指要扭轉師生對性小眾學生的偏見並不容易,建議大專院校在師訓課程中加強性教育及性別多元的內容,提高教學人員對相關議題的認識。

研究亦發現性小眾中學生在學校遭騷擾或歧視的情況亦時有發生,而這類騷擾或歧視可分為個人及政策兩個層面。個人層面的騷擾或歧視包括言語、肢體、關係及網上欺凌等;政策層面的騷擾或歧視則可體現在校園氣氛、設施校規以及狹窄的性教育課程等方面。

這類騷擾或歧視給性小眾中學生帶來了不可避免的負面影響,不僅影響了他們的平等學習機會,更影響了他們的精神健康。據了解,有男生因有同性戀傾向被同學羞辱,遭人刻意摸屁股,更被要求吃同學放於下體前的香蕉等不雅動作,有學生則被淋水欺負,也有跨性別學生的家長因不滿校方安排及不堪壓力,索性讓子女退學。

郭勤分析指,學校氣氛一般難以接納性小眾學生,尤其是有宗教背景的學校,「部分老師以為學生有精神病,又會拆散正拍拖的學生」;即使教師明白有關情況,亦不敢出面叫停欺凌行為,令不少學生受情緒困擾,因而出現自殘,甚至有自殺念頭等。

平機會政策及研究部主管朱崇文指出,該研究報告將提交予教育局作參考及完善相關的政策。他又指,雖然暫無法例保障跨性別人士,但平機會會與多個辦學團體會面,以保障性小眾學生在校的權利。

郭勤亦建議,要剔除針對不同性傾向/跨性別學生的騷擾和歧視,當局就應該制訂性傾向和性別認同的反歧視法例。建議教育局應有明確指引給學校,保障同性/雙性戀及跨性別學生,能有均等的學習機會及安全校園環境,安心學習及探索自己的性成長需要。

香港教育學院於2015年創立平等性教育計劃(Sexuality for All),旨在宣揚「有教無類」理念,認為學校不應因學生的種族、 殘障、社經地位、宗教背景、性傾向及性別不同而讓他們無法享受正確而針對成長需要的性教育。Facebook:Sexuality for All 香港教育學院平等性教育計劃

資料整理:Kaya(女同學社 x G點電視實習生)

資料來源:
<教院調查指半數職前教師對性小眾有偏見> | 蘋果日報
<近5成準教師對性小眾有中等偏見> | 經濟日報
<性小眾遭欺凌 教師不敢叫停> | 文匯報
<「同性/雙性戀及跨性別中學生在校園 遇到的騷擾和歧視經歷」研究> | 香港教育學院

延伸閱讀:
<「同性/雙性戀及跨性別中學生在校園遇到的騷擾和歧視經歷」研究報告>

延伸觀看:
女同學社「我就係我」 – 反校園同志欺凌計劃(2011)

《大時代》,人性的殘缺和力量

$
0
0

《大時代》深宵重播成熱潮。有趣是,面對香港日趨赤化的處境,當下重溫起來,人們就更傾向於嗅出當中的政治味道,丁蟹更因而多了個名字叫「共蟹」(影射共產黨人的作風) 。印象中,在此之前,關於《大時代》的這種政治解讀,並不流行,或許,這種不斷再詮釋及賦予意義的過程,也可說是今次重播的特殊收穫。

但是,《大時代》之所以好看,在我看來卻不是那些可以容易解讀出來的政治訊息。我懷疑,以韋家輝的標準(《大時代》監製韋家輝),要是角色人物如此容易叫人在政治上對號入座,那其實是不合格的,因為這樣下來,人物很可能將不夠深刻、立體、岩慚,進而失去生命力,無法引起共鳴。

像丁蟹這個人物,以電視劇來說,當然一時無兩。但丁蟹的爆炸性,其實不止於他的共蟹味,而是這個人物設計,在他的極度橫蠻中,彷彿也有些許真誠(更經常是自欺) ,例如法庭上,他竟也會本於「原則」而維護方家的利益 。最要命在於,丁蟹這類人,即永遠「真誠地」合理化一己愚行和惡行的人,想深一層,所在多有,幾乎總有一個在附近。正是如此,戲劇才構成了荒謬,及日常的共鳴。

筆者生於80年代,自己也不過是數年前才買VCD翻看《大時代》,這是因為看了《焦點影人韋家輝》一書。當時自己相當喜歡韋家輝的電影,諸如《神探》、《大隻佬》、《再生號》,而在看了這本書之後,就很想找回他之前在電視時期的作品。

書由多位香港影評人操刀,他們訪問了韋家輝之外,還包括劉青雲及韋的拍檔和徒弟。書既談到韋家輝電視及電影的創作意念,也有涉及《大時代》的情況。

韋家輝是位人物先行的創作人,一切從人出發。根據他徒弟所說,師傅教落,故事推進若然遇上阻滯,就由人物引導,而不是先考慮橋段或整部戲總體想表達甚麼。

所以,《大時代》的角色總叫人深刻。這除了因為韋家輝喜歡將角色情節推到最盡之外,也因為人物足夠立體。好比說,他們總是帶點handicapped,但重點在於韋家輝相信,恰恰又是這份殘缺,能讓這個人物成就一些事情。這難道不是貫穿了《大時代》的部分角色嗎?像是方展博,他經常自己騙自己,也很自私,但同時,這卻成了後來他逆流而上、反敗為勝,並擊敗丁蟹的原動力。

此外,韋家輝的主角經常活在一個別人看不見的世界,這個世界既使一個人孤僻、離群,但也同時是他生成夢想之地(羅樂林叫劉青雲一定要尋到自己世界,發揮潛能的一段戲,正是最佳寫照)。不只《大時代》的一些人物擁有這個看不見的世界,在韋家輝後來的電影,如《神探》、《大隻佬》、《再生號》等,也能找得到,而當中的意義更是不斷發展下去。

正是韋家輝對人物的這種立體書寫,才賦予了角色們的生命力,才使他們不至於淪為樣板一樣單調的人物。正因如此,觀眾才可從這次《大時代》的熱潮裡,重拾那一電視劇久違了,來自人物的震撼和力量。

原文刊於2015年5月26日@經濟日報副刊書香陣

西貢區會一致通過逼遷60年歷史佛院

$
0
0

(獨媒特約報導)西貢區議會轄下社區重點項目計劃委員會今日開會,通過各工程工作報告,指民政總署已批核基督教靈實協會計劃,將於舊調景嶺警署用地(即普賢佛院址)籌建風物資料館及酒店。會上沒有任何質詢下通過工作報告,地政署代表表示會進行土地管制行動,收回舊警署用地。普賢佛院負責人劉建國連同當地居民到場抗議,控訴靈實協會與區議會勾結「殺寺滅佛」,普賢佛院關注組成員向區議會秘書處遞交簽名信,反對遷拆佛院。

佛院指工程存利益輸送

普賢佛院負責人劉建國要求停止遷拆佛院,並指風物資料館計劃存在利益輸送,指區議會去年8月才邀請唯一入標者靈實協會合作,12月才正式呈上計劃書,但早於去年初已有一個非住宅用水管工程在佛院附近進行,質疑招標結果內定,過程黑箱作業。他指教會與區議會合謀逼遷佛院,又批評區議會毫不尊重佛院供奉的抗日先烈,為一己利益消滅僅有見證調景嶺變遷的佛院。劉建國表示自己將會循法律途徑尋求公義,又已去信立法會申述,及向廉政公署舉報。

居民自發支援

現場亦有由當地居民成立的普賢佛院關注組成員,發起人余小姐及居民Joanne皆表示不忿區議會處理社區發展項目不公開、不透明,居民蒙在鼓裡。余小姐表示自己為佛教徒,認為佛院一旦拆遷,區內將無任何佛院,要到區外禮佛,對有信仰居民造成不便。她們亦表示擬參選區會,重新連結社區,凝聚居民聲音,進行議會抗爭。

零質詢下通過工作報告

委員會會議期間,就文物行山徑及風物資料館工程一項,區議會主席吳仕福表示民政總署已批核靈實協會計劃,將與西貢區議會建立合作伙伴關係。會上議員未有提出任何問題,只有民建聯周賢明詢問規程,結果在無異議下通過工作報告,列席的地政署代表黃悅群表示會開始土地管制行動以配合工程進度。

會後普賢佛院劉建國重申不會遷出,指佛院供奉抗日先烈與區內居民靈位,在宗教與歷史上有特殊意義,他表示下一步會尋求與靈實協會商討。

batch_10497034_10204449471582281_2761711008677909531_o

范國威:可向立法會申述

新民主同盟范國威、民主黨林咏然亦有出席會議。劉建國於政府綜合大樓外邀請二人面對面交流,林咏然答應,但范國威以有要事在身拒絕。記者追上查詢,范國威表示佛院向立法會申述有既定處理程序,指可以約見立法會議員商量;另外對於新同盟張國強早前曾表態支持興建風物資料館,他認為黨員經審慎考慮後就個別議題有其立場及意見,應該尊重。

早前報導:
調景嶺遺民 六十年佛院遭區議會迫遷

記者:陳子雲

若果這是一個局

$
0
0

若果這是一個局,下一步就會是肖友懷獲得恩恤留港,正式成為香港人,這符合689的撕裂民間社會的大策略。

數年前,城邦派教主陳雲寫過一篇文章,引用道家黃老之術談政治設局,大意是設局者綜觀社會及政治各派勢力,經過博弈分析後,就可設局,各門各派會按著利益歸屬或是價值信念自動入局,無須教唆或是利益交易。局成,設局者就可以雙手置於後頸蹺起二郎腿來欣賞自己的作品。

我無法找回這篇文章,只能靠記憶寫出大概意思,或許會有錯誤理解之處。

若果這是一個局,肖友懷事件會如何發展下去?入境處官員會說,由於找不到肖友懷在大陸的父母(若果這是一個局,當然是不可能找得到的),故此基於人道考慮及國際人權公約的規定,決定給予肖居港權。社區組織協會及其他的社工團體基於專業義理必定支持政府這個決定,而各激進本土派就會向這些社工組織、接收肖友懷的學校和提供支援服務的組織發動衝擊示威,這引發其他不同意這種衝擊行動的時評人(包括我)、左翼和堅持以維護普世價值作為抗爭義理的人和團體向激進本土派發炮,激進本土派當然不是省油的燈,他們會在網絡上包括社交媒體和網台盡情嘲諷這一班批評他們的「膠」。

就是這樣,香港各派的民間勢力被切割成像是積木的木塊,互相仇視,遑論能合作壘出一個對抗政權的城堡來。

若果這是一個局,陳婉嫻究竟是佈局者還是第一顆知情的棋子?事件發生不久,已經有評論者指出,以她如此資深的從政者,怎麼可能會預計不到,在中港矛盾如此激烈的今天,社會對這樣的事件會有怎樣的反應,而按一般常理,在如此民情之下,事件高調曝光根本對肖友懷申請留港不但沒有好處,反而會迫使入境處傾向嚴辦。當然,若果這是一個局,那麼陳婉嫻的反常高調是不會影響最後結果的!

是的!這不是一篇正常的時評,全篇都是沒有事實根據的猜測。若是以前,我不但不會這樣寫,更不會相信政府部門會為了配合政權的政治目的,不惜違反程序正義辦理公眾事務。但自689土共政府上台之後,有什麼是不可能的呢?!何況搞分化從來都是中共的強項!


鮮血凝成的友誼

$
0
0

文: JC程

編: 老萬

筆者一直想分享日本外交形勢,但礙於懶惰而一直未曾動筆。最近見大量港人赴日遊樂,終於決心寫寫拙見。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於4月29日在美國國會發表演說, 成為歷來首位同時在美國國會參眾兩院聯席會議上演說的日本首相。普遍華文傳媒都特別關注安倍是否會就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問題道歉。無疑,反思歷史固然必須,但展望未來亦不可忽視。

得來不易的美日關係

自1941年12月7日, 大日本帝國奇襲珍珠港起,太平洋戰爭的爆發可謂使美日兩國的關係勢成水火,戰爭不但使兩國血濺太平洋。在美國國內,由於仇日所造成的種族主義情緒,更造就了史上有名的日裔美國人囚禁事件,大量日裔美國人無故被充公財產,並禁於美國西岸多個集中營。這可謂美國史上最大國恥之一。

然而隨著美國於廣島長崎投下兩顆原子彈結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自此日本進入7年被美國臨時托管的狀態。戰後日本在美國監督下成立新憲法,其中最為人知的包括廢除軍隊以及加入和平條例。

(憲法第九條:
1)日本國民衷心謀求基於正義與秩序的國際和平,永遠放棄以國權發動的戰爭、武力威脅或武力行使作為解決國際爭端的手段。
2)為達到前項目的,不保持陸海空軍及其他戰爭力量,不承認國家的交戰權。)

美國亦同時開展了於日本駐軍,美日關係亦自此進入新一頁 — 日本成為美國於亞洲最大的盟友。(其實這也是政治考慮,美國需要日本成為民主國家抗衡在遠東日漸崛起的共產主義)

「第一島鏈」的亞洲再平衡

2015年4月安陪晉三訪問美國,於國會發表的演說實是美日同盟的轉捩點。冷戰結束後美國成為世界惟一一極。然而踏入21世紀後中國崛起,加上俄羅斯普京的強勢領導,令美國不得不重新審視在亞洲的角色。

奧巴馬2008年上任後表示「重返亞洲」,但具體做法卻不明確。最簡單直接的做法當然是擴展軍事勢力。跟外交與經濟實力不同, 軍事力量是看得到,觸得見。是次安倍訪美, 令人更懷疑美國未必能自信獨自抗衡掘起的中國與俄羅斯,需要日本此盟友作「爛頭卒」。同時安倍政府近年不停推行的修憲和行使集體自衛權,更表明往後美日雙方在維持國際治安上將有更緊密的合作。當然美日友好關係不止於此。最近日本向美國表忠,說明不會加入中國主導的亞投行,更顯示美日友好得非比尋常。實在難以想像此兩國半個世紀前曾經浴血太平洋。

美日關係是不打不相識的關係。由黑船事件引起明治維新,到後冷戰時期的美日同盟,都顯出相比起某些遠東國家所謂的血的同盟,美日同盟才是歷史上以鮮血組成的堅固同盟。

值得大家留意的是,安倍將於二戰結束70週年發表「安倍談話」,釋述安倍政府對地區和平、若干歷史問題等的立場,屆時又可以看看又有什麼啟示。

望遠鏡 The Telecoope
fb page: https://www.facebook.com/telescopes1997?ref=aymt_homepage_panel
website: https://thetelescopeacademic.wordpress.com/

《鹿鼎記》越讀越苦

$
0
0

小時讀鹿鼎記覺得此書帶給人的感覺就是歡樂、有趣,韋小寶的奇遇及七個老婆就最令人記憶猶新。長大後讀鹿鼎記則別有一番風味,但這卻是幽幽的苦澀及無奈。書本描述康熙及韋小寶這對好朋友由兩小無猜走到老死不相往來,反映了成長及現實總會把我們帶到一個陌生、複雜的社會,昔日純真簡單的小世界卻已不復存在。

鹿鼎記主要講述韋小寶半生的奇遇,當中最耳熟能詳的有娶了七個老婆、成為天地會的重要人物等等。但若數當中最富傳奇色彩的,必為其入宮後如何因機緣巧合碰上小皇帝康熙、助其擒鰲拜、東征西討等立大功,再扶搖直上、平步青雲,登上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鹿鼎公之位。韋小寶此人不學無術,只會三教九流,而且性格貪婪慵懶,沒有天下無敵的武功,但他卻有無與倫比的幸運,權力及榮耀一度達至頂峰,這可謂神奇至極。在故事後期,康熙逼韋小寶剿滅天地會,韋小寶不忍下手,有感難以應對康熙,故棄職潛逃,帶同一家大小隱姓埋名擇一隱密之地而居。

在故事中,康熙與韋小寶的矛盾不斷加深,他們彼此都明白到再不能像以前般嬉笑怒罵。隨著年歲增長以及皇權的加重,他們兩個的關係已經不像以往般簡單。康熙在韋小寶面前由好友變成主子;韋小寶在康熙面前則由知心變成臣子,兩人的關係由知己朋友變成上下主僕。在家國情仇、君臣關係及忠義難存的壓迫下,簡簡單單的友情開始變質,在現實的考慮及利益計算下已失去過往般的單純。其實我們都一樣,小時候放蕩不羈、無拘無束,但敢愛敢恨、純真可愛,但當我們由男孩女孩長大蛻變成男人女人時,我們被迫接受社會及世界上無形的力量及規則,向現實低頭放棄率直的童真。人和人之間的關係也是一樣,不知不覺間被利益往來所滲透,一段平凡不過的友情隨著年月消逝,開始也變得複雜,要整天東計算、西考慮。

做人很簡單,世界卻很複雜。在此,我想到了歌曲《年少無知》的一段歌詞:

年少多好 朋友多好 
一番爭執不會有被告
遊戲競爭不會記入腦
年歲增長 無法修補 
青春的詩總會老 時間多恐怖

縱然歲月強制把我們推向現實的社會,但其實,我認為人與人的關係可以很簡單,保持天真無邪的心真誠相處,不必處處計較防備,人人也可以是彼此的忘機友。

摔一跤就可摧毀信譽威望,譚司長,你明白嗎?

$
0
0

約兩個月前澳門有多間學校被傳媒踢爆涉嫌將融合教育資助「分豬肉」,有的涉校長自肥、有的涉拿公帑當飯局錢,更有教師寫信到媒體投訴學校的行為。在社會文化司司長譚俊榮要求下,教育暨青年局已完成審核報告,單是2013/14學年29間接受資助的學校中,9間學校向局方退回共210多萬元,後來經教青局調查後,再要求5間學校退回近50萬元的行政費用。

不經不覺,主管教育範疇的社會文化司司長譚俊榮已上任超過五個月,在這段時間內,譚司長可說是五名司長中最引人矚目的一個,又說醫療光輝五年,又說重整愛都酒店,又是第一個司長走上電台直接跟市民交流,見他多過見特首,表現的確令人憧憬新人事新作風,會為社會文化範疇帶來新景象。

但經過特殊教育資助一役,對他的期望突然幻滅。譚司長曾經講過,在公帑的運用上必須公開透明,但昨日又說,與教青局局長梁勵討論過後,認為事件起因是教青局資助規章不清晰,所以不須公佈資助報告以及學校名單。但無論過錯在於誰,公帑始終是曾經被調動到不該到的地方,而現在譚司長又不肯公開究竟到過哪裡,這豈不是與透明運用公帑之說背道而馳?

公帑其實就是市民的錢,當我的錢真的「錯誤地」或「誤會地」被人從口袋中拿走,雖然最後被告知全數歸還我,但我總有權利知道究竟是「誰」那麼「不小心」、以及看看收據是否真的已全數歸還我吧?另外,如果不是有好心人通知我的錢被拿走,可能我還蒙在鼓裡,究竟還曾否發生過類似的事情,有其他人「錯誤地」拿走了我的錢還未歸還?

要建立信譽、威望是需要走漫長的路,但途中摔一跤就可把它們摧毀,譚司長,你明白嗎?

費特 Facebook Page

在水泥上種花——曼市聯和球迷的奮鬥傳奇

$
0
0

作者:尋找簡東拿

十年前,一群反格拉沙家族入主的曼聯球迷在Stretford酒吧商討組成新球會的大計,於是他們成立了一家新球會——曼市聯(FC United of Manchester)。而且坊間對他們能否成功充滿疑問。十年後的今天,這家球會已經升上北部議會聯賽(Conference North,英格蘭第六級足球聯賽),距離乙組職業聯賽只有兩步之遙,而球迷集資興建的新主場Broadhurst Park球場亦已經落成。曼市聯將於今天(香港時間5月30日凌晨2:45)在新主場與賓菲加進行友誼賽,以慶祝新主場開幕。球迷對曼市聯所寄寓的,不僅是反格拉沙家族、反金錢足球的精神,還有對於球迷民主管理、讓足球回歸社區的希望。

新球場——Broadhurst Park

2005年5月,格拉沙進駐奧脫福,使球迷擔心球會負債積重難返,更懼怕球票上漲,而曼聯的職球員亦會因此和他們的關係若即若離。獨立曼聯球迷聯會主席、現時曼市聯的球會總裁安迪.華殊(Andy Walsh)曾經在當年要求領隊費格遜辭職,迫使格拉沙家族在缺乏戰績保證下放棄入主行動,遭費格遜斷言拒絕。費格遜為此換來更大權柄——哪怕在華殊眼中,費格遜此舉背棄了他對工人階級的信念,與背道而馳的資本家勾結。而發自紐頓希夫鐵路工人的曼聯,亦因此失去靈魂。於是,華殊和一眾同道便成立曼市聯,開始一段在水泥上種花的經歷。

擁有強大球迷基礎的新球會,在旁人意料未及下快速成長。最初許多人都以為曼市聯純粹是是曼聯球迷一時意氣之舉,命不久矣。殊不知,曼市聯在十年間由西北乙組聯賽跳升四級,如今將與同市球會史托港平起平坐。與此同時,曼市聯在Moston區新建主場,在建設工程所需的630萬鎊資金中,曼市聯球迷籌集了200萬鎊。Broadhurst Park的所在地,距離奧脫福球場7英里,但和曼聯的誕生地紐頓希夫只是相隔2英里,而且主看台的木質包層設計,頗有復古情懷。
論歷史,曼市聯雖不及曼聯悠久,卻留着前賢不枯也不散的靈魂。

搬入新居後,曼市聯的主場將容納4500名球迷在現場觀戰,並且擁有更加好的球場設備。球場更設有一套澆灌系統,附近更加建兩個3G球場(第三代人工草皮球場),並供Moston社區的 青年足球隊使用。華殊說:「而今的這座600萬磅的球場,不只便利我們的正選隊成員作賽,還能為我們的女子隊、青年軍、當地社區的青年足球隊服務,又同時設有後勤中心、訓練基地、教室、多功能室、會議室。這對於曼徹斯特北部地區,甚至是大曼徹斯特區都是一項重大建樹。」
論規模,Broadhurst Park當然不及奧脫福球場齊全,但球迷深知這裏的一草一木都是他們耕耘的成果。

拒絕資本家的合作社、曼市聯的球迷

反格拉沙家族經營的曼聯球迷,其實也分兩類人。第一類是一眾財金界巨人組成的紅色武士(Red Knights),這些人來頭不小,有前匯豐投資銀行總裁Keith Harris、前高盛資產管理部主席Jim O’Neill和歐洲大型私募基金Marshall Wace主席Paul Marshall。他們在曼聯球迷信託基金(MUST)主席Richard Hytner牽頭下,在2010年集資7億英鎊收購曼聯,但被格拉沙家族拒絕。至於第二類,就是寧可以合作社形式組成新球會的草根球迷,他們相信真正代表曼聯球會精神的足球,絕不應該受到各方資本的侵蝕。

按照英國法例,曼市聯是一間商業工會(industrial and provident society)。球迷們如要成為會員,便要繳交12英鎊年費(未成年球迷的年費為3英鎊),然後便能得到一股的球會股份,而在大會上也只有一票。即使球迷額外捐款多少,也無法例外。這就意味着,每位曼市聯的球迷——甚至是未成年的球迷,都可以一人一票選出為數11人的球會管理層,並且決定主場的票價和球會徽號的設計。目前球會設有兩個全職的職位:Andy Walsh是總裁,而總幹事是Lindsey Howard。以下是曼市聯的球會宣言的十一項核心原則:

一、管理層會由會員選舉產生;
二、會員的決定會根據一人一票的原則決定;
三、球會將會發展和當地社群有強大的聯繫,極力爭取所有人都能進入,無人會被排斥;
四、球會會努力把門票售價維持在大眾可接受的水平;
五、球會鼓勵年輕和當地的參與者,盡他們能力在球會作出貢獻,不論是効力球會還是支持;
六、球會極力避免球會全面商業化;
七、球會會維持是一個非牟利組織。

而且,球會接受商業贊助,但拒絕任何商標在球衣上出現。自2011-12年球季起,曼市聯的主要贊助商為mxData。

與社區緊密相連的曼市聯,素以主場氣氛濃厚見稱。他們每場約有2000名左右球迷支持,這個數字在眾多非聯賽球會之中排行第七(2014-15年球季)。而且,他們在場時的打氣歌眾多,屢獲媒體報導和肯定。華殊指出,曼市聯目前有1500名季票持有者,當中卻有400人從沒有來到現場為球隊打氣。他們之所以會購買曼市聯的季票,全因他們希望成為球會的真正owner(持有人)。

說起季票,曼市聯的球迷依然支持曼聯,並且是奧脫福球場的季票持有者。至於華殊,他卻早已放棄了曼聯的季票資格。「格拉沙家族猶如一鍋湯裏的老鼠屎,激怒了許多球迷,當中也包括了我。放棄我們的季票,對於每一個人都是艱難的決定。」「當時我已經申請季票,而我11歲的孩子和我父親都跟我說永遠不再回去了,勸我最好把季票退掉。於是,我只好回到奧脫福,撤銷自己的季票申請。我在停車場的車裏坐了15至20分鐘,其實是為自己的決定加油。聽上去固然犯傻,但當時這樣做其實挺心痛的。」華殊和一眾曼市聯球迷一樣,另組異軍只為了與商業資本割捨、追求屬於社區的快樂足球,而並非為了反曼。

後記

縱使曼聯官方和不少球迷視若叛徒,但華殊和曼市聯的球迷還是把信念貫徹始終。 ”I’m immensely proud of what we’ve done here. I’m still a Man Utd fan and I’ll be a Man Utd fan till the day I die.” 信仰就是信仰,華殊仍會把曼聯球迷這個身份帶進棺材裏,而曼市聯對他來說只是對信仰的一種實踐罷了。

參考資料:
1. 〈Behind the scenes at FC United〉:http://goo.gl/aja0Vv
2. 〈Who are the Red Knights seeking to buy Manchester United?〉:
http://goo.gl/VsQj8u
3. 〈FC United of Manchester: the success story that proves what fans can achieve〉
http://goo.gl/J2mbtW

食環外判商約滿疑似想慳遣散 工會垃圾站見有工友已簽「自動離職」

$
0
0

【草根.行動.媒體】2015.5.29

食環署港島東的外判清潔公司[莊臣]將於今年五月尾約滿離場,根據法例,約滿離場,使工人失去工作,應向旗下清潔工發放遣散費。然而,有香港婦女勞工協會 (下稱[女工會])的清潔工工會會員指出,今年五月中,公司透過不同垃圾站的站長、科文派發文件叫同事自動離職。自動離職的意思,就是不會有遣散費。

好多工友不了解勞工法例,又因與站長科文關係良好,又或看不懂文件,不知情下簽了自動離職。於是女工會發動義工連同工會職員,連日來到多個港島東的垃圾站和公廁與工友「傾偈」,了解工友被叫簽自動離職文件過程,同時協助各工友計算年資及遺散費。

外判商早有先例 食環署監管不力

一般為同一僱主工作兩年,公司斷合約又無新崗位安排,就有遣散費,而其他外判公司如外判灣仔區的[利興]就曾使出相同招數,在約滿前在各站頭叫工友簽自動離職。到工友追遣散費時,因法官認為簽了文件就是自動離職, 以至追討不成。故此,工會會員一見到莊臣在站頭派發文件的行為,就馬上知會工會。

利興拖欠遺散的成綪[斐然],然而,2013年拖欠期間,竟還獲政府十一張共價值一億二千三百萬的合約。女工會指出,這實在是食環署的監管不力。

遣散費/強積金對沖 外判商旗下工人多損失

在女工會和義工多日到垃圾站和公廁找工友「傾偈」後,公司沒有正面回應是否會按《僱傭條例》支付遣散費,終於在5月26日,公司在站頭貼了通告,指「工友的離職安排,公司會按僱傭條例處理」,而這時開始,站頭的科文想趕工會的人走。

近日,亦陸續有保險公司的人到各垃圾站,叫工友簽保險公司的離職証明文件,以便在公司約滿時,可以將僱主供的一份強積金與遣散費對沖,即將僱主所供之強積金變成遣散費。換言之,工友一次過失去工作及僱主所供的強積金,而這在現行法例下是容許的。

據 清潔工會表示,遣散費的數目通常都一定比僱主所供的強積金多,公司約滿離場後,根據法例,則仍應將差額還給工友才算全數支付了遣散費。只是,公司已離場,僱 傭關係已結束,到時仍要追討,就要去勞工署勞審處,工人要一定要親自上勞工處、勞審處,如果不能出席便失去追討機會。不單手續煩人,上庭磨人,時間最少也要8、9個月,就是工友願意也難以向新的清潔公司請假。這些都不是許多一日打兩份工的清潔工友,在經濟上和精神上可以承受的。

在外判制下,每間公司大多做满兩年就約滿,每次都對沖掉工友的強積金,如此,對本來已是低薪的工友之退休保障,更是雪上加霜。

僱傭條例不協助弱勢工人 公司有機可乘使手段逼離職

據清潔工會表示,除了叫工友簽自動離職來慳遣散費外,有部份外判公司還有「奇招」,就是無端將工友調配到合約指定工作地點以外的地方上班。在2013 年前,這種做法是違反政府合約,但2013政府沒有諮詢工會的情況下修改外判合約,日常外判公司仍然不可隨便調工人到合約以外地方工作,但合約滿了就可以調動,此例一改,外判公司在約滿時就借口調動工人,如工人不依,按例就是工人違反公司合理調配,變相自動離職得不到遣散賠償。

在已經沒有集體談判權的情況下,這個條款的變更,更令處於弱勢的工人,失去僅有的屏障。

工友大多不了解勞工法例 組織行動困難多

清潔工會表示,去到站頭,由於工友一般與科文的關係良好,科文亦未必明白公司的文件是要工友簽什麼,於是,科文派文件工友就會簽。更莫說,部份工友不太識字, 或者懼怕得罪為數不多的幾間食環署外判公司。故此,仍有大量工友正在觀望公司的做法。對此,清潔工會表示不太樂觀:「到約滿後才去追,就會十分困難…現在雖然暫時沒有行動可以發生,但,一個工潮不只有行動的一刻,一切的教育、醞釀工作,也是工潮整體的重要一部份。」

【草根.行動.媒體】

Viewing all 39949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