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9775

從鴉片戰爭占領地「選址」看將來香港價值

$
0
0

鴉片戰爭前,英政府選定目標占領地原為舟山,但戰後卻怎會是香港?將香港塑造出擁有得天獨厚的資本,又究竟應該如何善用?

英國政府在策劃鴉片戰爭時,攫取中國土地是當時的既定政策。1839年10月,外交大臣巴麥尊向駐華代表義律傳達內閣意見,要求義律奪取中國「一個島嶼地方,它可以作為遠征部隊的一個集結地點和軍事行動的根據地,而且以後作為貿易機構的牢固基地,因為我們對這樣的某個地方想要保持永久占領。」

1840年2月,英政府制定了對華條約草案,當中要點有五口通商、割讓島嶼、賠款等。其中以割讓島嶼為之最關鍵。只要能實現這點,英國不惜放棄其它在華重要特權。

就「選址」方面,當時英國政府內部提出了台灣、海南、福州、廈門、舟山等地為候選名單。

在眾多選擇中,政府當局的取向,一般認為台灣和海南面積過大而難以控制和管治,福州廈門卻距離首都太遠而威懾力不足。而香港島的提出,則是查頓(怡和洋行創辨人。洋行在廣州成立,經營鴉片、茶葉和其他貨物買賣)後來提出的另一個方案。可是,這個荒僻小島當時不在英國執政者的視線內,唯獨他們一直以來覬覦的舟山的價值仍舊普遍受到重視。(1)

義律當時向外交部、殖民部、軍部官員大肆推銷舟山的條件,認為該處群島良港眾多,靠近富裕地區(上海浙江等地),擁有一條宏偉河流和最廣闊的內陸航行網絡。加上腹地江浙是當時中國最重要的出口商品絲茶的主要產區,如果把舟山辟為自由港,它不但可會成為亞洲甚至世界最重要的貿易基地,還可以提供大運河與大海之間的交通控制權,以及「可能大得多的政治影響」。(2)

1840年7月,英政府向海軍和駐華代表下達作戰部署的命令 - 首先封鎖珠江,然後主力攻占舟山,在島上建立指揮部和軍事基地,並向白河河口發展。於此,舟山成為英政府在年攫取占領地的首選。

從舟山到香港的轉換主要原因

顯然,在經濟上,政治上以至地理上(甚至氣候上。英國人對香港的風和熱,尤其是每年6至8月間的熱浪襲擊難以忍受),舟山的潛在價值都是得天獨厚,是當時只是鴉片集散地的香港無法比擬的。

然而,義律所吹噓的潛在價值,似乎未能為英政府提出一個不惜一切強占舟山的藉口。

1840年7月6日,英軍攻佔了舟山。8月30日,懿律(東印度和中國艦隊總指揮,擔任駐華全權大臣)和義律與直隸總督琦善就佔領事宜進行會談。

會談前,琦善就已經作出了讓步的准備,但唯獨在舟山的問題上沒有可以退讓的餘地。會談中,態度強硬的琦善表達清政府對占領一事的強烈反對,表明沒有任何商量的餘地。這強烈的反對聲音,促使一向認為攫取舟山存在很多不確定性的義律等官員考慮將占領舟山作為在其他方面獲取更大利益的討價還價之籌碼。

在會談中義律表示,只要能夠滿足賠款、開埠(即浙、閩、蘇三省中選擇兩地開埠)、公文往來平等、交還俘虜四項要求,英軍就會在是項協議同意後的一個月內撤出舟山。但是撤出的軍隊要在香港島暫駐,直到所有問題解決為止。但假如沒有在次日午後前接受條件,英方就會採取軍事行動。

但是對於駐軍一事,琦善向道光帝上了折子中簡明了弊處:(3)

「奴才先訪得該求請地方,其他垂涎者,一系粵省之大嶼山,一系海島名為香港......久之必覬覦廣東,流弊不可勝言」

儘管琦善認為香港必不能讓,英軍還是於1841年1月7日就攻下大角、沙角砲台。稍後,義律又勒索中方只要同意以香港來代替沙角,英方就不再要求增開口岸,並且歸還舟山。

至此,舟山由首選變為勒索籌碼的角色不但被大角和沙角等地取代,而舟山本身的價值亦被日益凸顯的香港所取代(這點會於<香港的條件>闡述)。

其他因素

及後,義律得悉在佔領舟山後,英軍水土不服導致大量病亡(舟山英軍約3000人,據義律向政府的報告顯示,1840年7月至2月的染病人數約為700人,英軍在舟山的病死人數為整個鴉片戰爭中死去人數的五倍)的情況極為嚴重,於是義律開始啓動尋找替代的念頭。

基於義律本人對廣州沿海地區非常熟悉,並因為白河交涉時中英已達成協議,雙方交涉將回到廣東進行,就近佔領地畢竟比較方便,於是,在義律向政府的匯報中,他借此向英政府提出了「在廣州附近得到一個島嶼」來替代舟山的建議,而這個廣州附近的島嶼,應該就是查頓等商人所提及的香港島。

除了病患的原因外,當地居民的頑強抵抗,(4)亦使義律等人加強了修改原本戰略意圖的念頭(鑑於戰前定立封鎖珠江,占領舟山,白河投書三步曲已經完成,而政府原定的戰略目標又過於龐大,英國在華又兵力又不足,因此義律認為沒有需要再進一步擴大戰爭)。(5)加上英印總督奧克蘭後來於1840年12月兩次去信㦤律和義律,要求佔領香港,這種種因素促使捨舟山取香港的決策轉移,無可否認產生了直接的影響。

最終於1841年2月,英軍登陸並佔領香港。

香港的條件

在19世紀30年代,隨著香港及其附近海域成為英人走私鴉片的重要基地,(6)從英國官員到鴉片商人都不斷發出要佔領香港的聲音。1836年在華的英商喉舌<廣東紀事報>就嚷著:「如果(英國)獅子的腳爪准備攫取中國南方的一塊土地,那就選擇香港吧。只要獅子宣布保証香港為自由港,它不出十年就會成為好望角以東最大的商業中心。」(7)

這些聲音後來跟香港首任總督砵旬乍於南京條約簽訂前的三個月說話有相同之處:「根據戰況,香港將在未來6個月內正式成為英國永久殖民地,同時將成為商貿和財富的巨大中心......將使英國在同歐洲各國和美國的在華競爭中占有先著。」(8)

由此看來,不但英國商界,連政界都慢慢開始對香港建立了信心。

輸華鴉片向以伶仃洋作為轉運中心,而印度輸華的棉花也以華南為主要基地,因此當時奧克蘭開始對廣東特別關注。1840年12月,奧克蘭兩次去信㦤律和義律,要占領香港。

另一方面,由於戰時英軍封鎖廣州,貿易停止,英商損失慘重。英商被逐出廣州轉赴香港存貨,因此香港當時便成為了英商重要的避難所。並且,在1840年11月,英政府試圖將傷病軍人轉移到馬尼拉,但被西班牙當局拒絕,於是香港就成為英軍的醫療和後勤之地。對在華的英國殖民者來說,香港的身價不斷冒升。

因此可見,香港在當時的價值從整個戰爭前後的過程中不斷提升,最終幾可媲美得天獨厚的舟山,展現出成為自由貿易港的條件。除此之外,香港之有機會成為大英的「選址」,當中又跟道光和琦善對占領舟山的強烈反對,義律和砵甸乍對香港的大力宣傳有直接的關係。

收復香港計劃胎死腹中

1841年秋,道光帝下諭要求收復香港。當時英軍主力離開香港,而當時粵省內「水陸義勇軍既有三萬餘人,加以所留各路精兵數千名,兵力不為單弱」。(9)按當時的兵力比例,清廷應該是以強克弱。

可是,主持廣州戰役的奕山和其他臣子根本沒有希望收復香港的心,也不想發動什麼收復之戰,只是畏敵如虎,希望糊裡糊塗,瞞天過海。最後,道光反攻香港的決心和計劃,就在這種局面下胎死腹中。

結語

從寂寂無名到鴉片集散地,從被殖民帝國列入候選名單到收復計劃擱置告終,香港取代了當時得天獨厚的舟山成為殖民地,當中涉及的並非純粹偶然,事實上香港當時盡攬了戰前戰後的利好機遇,才有機會得到殖民政府「垂菁」,孕育出今天的成就。

然而,戰爭早已成過去,殖民時代亦已告一段落,香港不應亦不可能再依靠偶然的天時地利人和,而是要好好利用那個將香港塑造成得天獨厚的條件,並將這個優勢延續下去。香港未來的價值,究竟會是像舟山人民一樣頑強抵抗殖民帝國,最終還是失陷告終?是像砵甸乍所說,繼續作為一只在各方競爭中的棋子?繼續是悄悄地以尊嚴甚至公義來換取繁榮的自由港?還是透過香港多年來累積的優厚條件,誘發民主試點,以香港的價值匯聚強大的民族力量拯救民主,主動而非偶然將自己塑造成當年條件蓋過舟山的新香港?

其實這亦未嘗不可。

註:
(1)「1792年英國政府派遣馬嘎爾尼出使中國,向清政府提出多項要求,其中包括把舟山附近一個霧社房的小島讓給英商存放貨物和居住。乾龍皇帝斷然拒絕了英國的領土要求。」《簡明香港史》,劉蜀永著,第20頁
《轉折-以早期中英關係和<南京條約>為考察中心》,郭衛東著,第259-260頁。
(2)《轉折-以早期中英關係和<南京條約>為考察中心》,第262頁。
(3)同上,第274頁。
(4)英軍占領舟山後,當地民眾強烈抵抗。從《定海縣民人告白》和《寧波眾義民公啓》中可見:
「與其束手待斃死,為不忠不義之鬼,羞見先人于地下,曷若死裡求生,決定攻殺之計,是以奮志同盟,時約各奥聯集眾柱,齊赴神廟,立誓訂盟,務須協力同心,逢人有即殺,見船無備遂燒。雖曰我弱彼強,無如彼寡我眾,彼不可以一日無備,我正可以相時而動,彼不可以一步不移,我又可以隨地行事,一次無成,二次再舉,水戰不勝,陸戰再圖,明不得手,暗可施謀,或放蟲下毒,或挾刃行刺,使彼有防所不及防。」
(5)《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上)》,胡繩著,第42頁。
(6)從19世紀20年代開始,東印度公司來華船隻經常將香港海域當錨地,而他們將鴉片由印度運往珠江口,再轉售給中國當地煙販。《簡明香港史》,劉蜀永著,第21-22頁。
(7)同(2),第259頁。
(8)同上,第287頁。
(9)同上,第285頁。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9775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