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為〈中港合拍電影《中國合伙人》看中國夢〉
一部中港合拍電影名為《中國合伙人》 “American Dreams in China”,就憑電影名,你可能會認為這是一部講追美國夢的戲,但它跳出了中國人怎樣看美國夢,反而從中思考中國人在追求什麼中國夢,從中國人出發,這令我想到一套以「美國夢」為主旨的電影 “The Mosquito Coast”, 它是以一位美國人,如何告訴美國本土的問題,主人翁追求的是一種在美國原始的生活,擺脫現有的消費主義,「拯救」美國。同樣,在《中國合伙人》人中,我們也能聽到其中一位主角孟曉駿說: 從「我不回來」到「我要回來」,建立真正的「中國夢」,「拯救」中國學生,告訴美國他們要在世界有一場公平的競爭。
馬克思主義看片中呈現的教育制度
在同窗光影香港電影論文集提到,電影的意識形態必須與時代結合,否則難逃被時代淘汰的命運,而導演也就將知識型的社會放在電影中,其中以一個交替於成東青以及高主任的鏡頭,高主任說:「學校不是一個市場,給錢那性質就變了」,高認為成是老實人,所以只是給了他一包餃子。導演巧妙了用了一個他拿餃子回來的剪影鏡頭,營造了一種落泊感。但最後,成還是「下海」,創立了一所補習學校。王陽、成東青、孟曉駿,他們三人成立的是「新夢想私立學校」,它們的本質是補習學校,「新希望」雖是補習學校,但同樣得到了中國社會結構上的保護,他們所教的也多了一層信任以及附上了社會地位。而王陽的教學模式是「Think in American English」,真正的美國思維,孟就是想他教一些技術性的英語,也就是挑戰了馬克思主義所談及的教育文化「學校裏所教的知識基本上是現有知識中最有價值的」,這裡我認為,在影片中,並沒有大篇幅刻意描寫分別出私立跟傳統學校的分別,只是成東青其中有一句對白說到:「因為你們已經被傳統的教育摧毀了自信」,他們所捍衛的是學校要給予學生最好的知識,讓他們成為最具競爭力的學生,打破了傳統,彌補了傳統學校的不足。
中國人看美國夢還是中國人看中國夢
孟曉駿是一位崇洋的小伙子,壓根兒,其實流的是還是中國的血,他打扮成一個近乎紳士的裝扮,但他卻是全套影片中被「美國夢」傷得最深的一個人。他說: 「改變身邊每個人,改變身邊每件事情」,這一種「改變」的思想,也就是到現在美國總統奧巴馬也在提出的。他自己本來就是一個中國夢的先驅者,他「站起來」的鏡頭多的是,但到後來,他連站台的勇氣都沒有,在影片的末段更是長期坐在椅子上,成為策劃的一群。他以為自己以及很多同學要衝出中國這社會,但最後卻被美國打壓,變成了另一個人。相反,是的,從王陽在片尾最後的一段獨白說到: 「成東青壓根兒沒有想過去改變這個世界,但至少,他能做到不被這個世界改變。」這也點明了,他最初為何不想把公司上市,只是想通過教育幫助學生,而導演也以成當青在片尾一個近鏡,堅持自己修理燈泡,親力親為的表現,加上燈泡的象徵性,告訴觀眾,他沒有忘記初衷,就是把中國的學生訓練成有自信的人。
導演主人翁身上刻劃出一個現實的社會狀態
陳可辛所塑造的人物經歷,是比現實更現實。陳自己是一個香港人,也可能是這樣,他更明白如何描繪商業社會或殘酷的階段觀念。從阿多諾 (Theodore Adorno)的學說,他說:「大眾文化這一辭彙實際上已被文化工業所取代」,也就是說文化被社會的需求以及消費所影響了。在影片中,美國人看不起中國人,他們認為他是「賊」,一個「失敗者」 “LOSER” ,成東青建立一個可以籌集資金上市的「新夢想」,從低角度拍攝一群學生魚貫進入「學校」,一群學生支持的是一種受金錢支配的「教育文化」。成在學校賺不了錢,就自己辦一所。孟說:「沒有人比你這樣一個無能校長去講夢想更有說服力。」導演以一個 Over the shoulder shot “OSS”,表達了孟對成的權威,說服他社會需要成這一個「失敗者」去推動「補習文化」,賣一個「概念」,社會大多數人推崇的概念: 從低再爬起來。同樣的,孟的妻子良琴到了美國,騙孟是去教琴,但其實在洗衣店工作,而鏡頭是從孟的第一身角度拍攝,更突顯出事實與夢想的落差。王陽自命是一位開放的人,挑戰學校底線,接受外國記者Lucy的訪問,為了Lucy放棄美國簽證,但最後,卻遭她拋棄,外國人是自由奔放,沒有根,她選擇返回自己的國家。這些是生活的寫照,只是從陳可辛筆下的他們,刻劃得更具體細緻,也不失真實。
中國人的身份認同
「你安心當你的農民」,一句簡單的對白,巨細無遺的表達了中國人如何看待自己的命運。長期的戰爭以及內戰,不難想到要走出世界是談可容易。在一個農業社會的前設下,他們要的是一個所謂衝破現在中國所謂「封建、古老」的思想。一個美國的簽證,一個印章,其實代表一個希望。而孟是其中一個,他鐵定心腸不回國,而只有一位成的女朋友蘇梅,對簽證官說,當她讀完書,就會回來。在她轉身一刻,影片用了外國音樂,這也埋下了伏線,表明她在往後不回來。但事與願違,孟回來了,而成卻在美國相遇定居的她。她對他們說:「作為一個普通人,你不能失去了尊嚴」,居住美國多年的她說的也是中國的核心思想。
孟回國後,還是有一種不能接受自己身份的人,他認為自己是一位失敗者,在他回家之前,有一個老規矩,就是要在門前剪頭髮,一個中景拍攝,也是他在片中第一次在中國這片土地面露失望,而他的失望是來自對美國土地。這一套影片中有一首歌《外面的世界》在孟踏進破舊的補習工業區以及成重遇蘇梅的一刻響起,也就是歌詞中所說: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終歸,他們在外的命運也不是很平坦,他們不得不承認自己永遠是一位「中國人」。
孟是中國的一個象徵,他帶他的「事業」來到美國,但不獲尊重,導演以一個Over the shoulder shot “OSS”, 再一次顯示一個距離感,把「納斯達克指數」的屏幕以及他的背影放在畫面上,象徵只有上市才可把中國人的尊嚴帶到美國。孟的命運也具象徵意味,也就是說明中國人曾經以為出走,跟父輩一樣就能創造奇蹟,但走一圈,卻發現世界這樣大,卻沒有容身之處。導演在刻劃這個人時,加上了成東青這一個「失敗者」作對比,而這失敗者卻是在談判桌上獲得勝利的人。人物描寫的反差愈大,諷刺卻來得更深刻。
結語
一個空鏡: 「有一天我會讓你妒忌我」,最後美國夢碎了,遺留下的是中國原本團結的精神以及固有的價值觀。就如他們所說: 「China has changed」,中國人需要在世界一個公平的戰場,「USA, here I come」,其實,到最尾,也是導演沒有明確說出來,就是「中國,here I come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