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9775

全球vs.本土@香港?

$
0
0

「荒謬的事情是,在幾乎沒有工業可言的花東地區,居然蓋起了一所又一所的理工大學。音樂系教的都是巴哈、貝多芬,竟然都忽略了他們本身原住民的音樂。這樣,他們只能被迫置於全世界人的同一條起跑線上,沒有特色……」——公益平台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

全球化的話題在學術界打滾了四分之一個世紀,過去經濟、金融的全球一體化,聚合出「地球村」的概念。今日,主導世界熔爐的卻是通訊網絡的發展。要是能上網(拒絕翻牆者另當別論),在接收資訊之上可說是沒有太大等差的。一個人在一個地點,連結到互聯網,即與世界接上。全球和在地的界限已經模糊得無法劃出楚河漢界,兩種概念不能再以簡單的「迎」或「拒」來總結。嚴老師當日的演講正好道出第三條路的可能性:立足本土,推及全球。

以花東地區的原住民作為例子,要發展花東並不是將台北的發展模式直接搬過去就成,而是要從他們的角度出發,找出本土特色和屬性,以此作為發展的方標。利用漂浮木製造出富有原住民藝術風格的木刻;利用太平洋海岸漂浮的垃圾膠桶,改造成非洲鼓,再請非洲鼓大師教當地青年人玩音樂。留住了青年人,鄉間就有成長的活力。在每一個最熟悉的地方出發,總是能種出美麗而別不同的花果。「從在地的文化出發,發展出具有區域特色的力量,再與全世界分享,那才是全球化」,在嚴老師眼中,全球化不是威脅,而是向全世界展示自我的機會。

「鄉,不是指客觀環境上的簡樸,而是一種原初的感覺。」——《號外》主編張鐵志

城鄉發展的道路上,往往走上城鎮的軌道,隨之引發本土文化被城市文化湮沒的問題。放諸於香港,沒有明顯的城鄉差距,那又該如何樣理解呢?鐵志老師的回應,應用在近來的中港矛盾,可以理解為中央政府的「城」和香港原初面貌的「鄉」之間的博弈。回應香港同學的請益,嚴老師建議我們要定義出香港的核心價值,至死不渝地擁抱這些概念,以此作為我城發展的指標,這城市便會朝著幸福宜居的方向進發。

MaD 2013 系列 (本篇為二部曲)
首部曲: 到處都是大陸人:你以為只是香港嗎?不,這是整個亞洲的縮影

按:小吉參加了MaD創不同2013,與來自20個國家的1,600個青年人,經歷了兩日一夜的會議,講者們都是赫赫有名的社會建築師,在不同領域改善人類生活。此篇總結於張鐵志主持、嚴長壽作為嘉賓的「城鄉發展」交流會。

(原文題為〈全球如何能夠在地@香港?〉,發佈於個人部落格,參考連結:http://movingfromhere2there.blogspot.hk/2013/02/blog-post_12.html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9775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