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Viewing all 40213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勞福局向資方跪安!

$
0
0

勞福局今年提出42項新措施,是較為進取的政策局。在其新措施中,雖然較少,值得注意的是其,「通過推出新指引、推廣探訪和巡查工作,進一步減低僱員因站立工作而產生的健康風險。」

其中與兒童相關的最多,有11項,分別為為學前兒童及其家庭提供社工服務,為幼兒提供課餘託管服務,增設兒童之家,改善幼兒工作員的人手比例,增加社區保姆,為有特殊需要兒童提供到幼稚園康復服務,由3 000個增加至5 000個。

關於康復的有7項 ,包括增設五間殘疾人士地區支援中心,庇護工場轉向老齡化服務,增加私營院舍買位,為中學生提供精神健康支援,增加言語治療服務等。但這些明顯地不能滿足社會需要。

關於長者的有7項,包括,為長者社區照顧增加2 000個服務名額,增加1 000張「長者券」,增加私營安老院買位,增加暫託宿位,向移居廣東或福建的長者發放長者生活津貼。這些明顯地不能滿足社會需要。

關於勞工的有12項,包括,加強保障外籍家庭傭工權利,取消「對沖」的安排,改善政府服外判非技術員工的待遇,延長法定產假,由現時10星期增至14星期,增加工地的突擊巡查、設立舉報網上平台等。但其政策代表勞福局向資方跪低,如在「對沖」中,政府由預算的172億增至293億元埋單,在增加四星期產假的薪酬又是政府埋單。

社會福利差不多交白卷,只有為新來港居民減公屋租金;綜援的自力更生政策是退倒,「私人土地作福利用途特別計劃」只益了非政府機構的高層和發展商。

總結

勞福局讓資方開心,出賣勞工,社會福利想唔畀錢,對急遽嚴重的老人和康服需要視而不見。它只有在幼兒服務中做了一些功夫,既然如此,它改組為資方局或BB局可能較合適。

羅致光從小到大都屬精英和中產階層,那會有基層關懷!可以預見,勞福局將來也會向資方跪安!

參考

  • 推進「香港打擊販運人口及加強保障外籍家庭傭工行動計劃 」,加強識別受害人、調查、執法、檢控、保護和支援受害人、預防工作和與各持份者建立伙伴合作關係等各方面工作。(保安局╱勞工及福利局)(新措施)
  • 成立政策研究小組,探討整合及協調勞工及福利局轄下與家庭相關的政策(包括兒童、婦女及長者政策)的可行性。(勞工及福利局)(新措施)
  • 在2018/19學年推出為期三年的先導計劃,分階段為全港700多間資助幼兒中心、幼稚園及幼稚園暨幼兒中心,合共約15萬名學前兒童及其家庭提供社工服務,以及早識別及支援有福利需要的學前兒童及其家庭。(勞工及福利局)(新措施)
  • 探討在合適的福利設施內為三至六歲的幼兒提供課餘託管服務。(勞工及福利局)(新措施)
  • 通過「社區投資共享基金」,使新的公共租住房屋社區支援計劃常規化,以協助新入伙的居民及家庭盡快融入社區。(勞工及福利局)(新措施)
  • 除繼續分階段增加兒童住宿照顧服務的名額外,亦將會增設四所兒童之家,以加強支援及保護有需要的兒童及家庭。(勞工及福利局)(新措施)
  • 制訂幼兒中心服務名額的規劃比率。(勞工及福利局)(新措施)
  • 在2019/20學年內,優化目前日間及住宿幼兒中心內合資格幼兒工作員的人手比例,以提升服務質素。(勞工及福利局)(新措施)
  • 在2019/20學年內,提高幼兒中心服務的資助水平,以紓緩家長支付服務費用的經濟負擔。(勞工及福利局)(新措施)
  • 在2019-20年度內,通過加強對社區保姆的訓練及增加社區保姆所得的服務獎勵金,優化「鄰里支援幼兒照顧計劃」的服務質素。(勞工及福利局)(新措施)
  • 自2019-20年度起,分階段重整現時的互助幼兒中心,以進一步配合社區內的幼兒照顧需要。(勞工及福利局)(新措施)
  • 推出為期兩年的幼兒照顧訓練課程,協助祖父母掌握現代的幼兒照顧知識及技巧,以加強對核心家庭的支援。(勞工及福利局)(新措施)
  • 通過以下措施,加強支援有特殊需要的人士(特別是兒童)及其家長:144‧ 將到校學前康復服務試驗計劃納入政府的恆常資助範圍,通過非政府機構統籌的跨專業服務團隊,提供到校康復服務予就讀於幼稚園或幼稚園暨幼兒中心的有特殊需要兒童,並於2018年10月把服務名額由約3 000個增加至5 000個,並於2019年10月增加至7 000個;‧ 增加到校學前康復服務的專業及支援服務,包括增加跨專業服務團隊的言語治療師及社工的編制,以及設立流動訓練中心;‧ 加強特殊幼兒中心及住宿特殊幼兒中心的社會工作服務;‧ 加強為接受住宿照顧服務的嚴重殘疾幼兒提供的照顧及護理支援;‧ 通過獎券基金推行試驗計劃,為幼稚園或幼稚園暨幼兒中心有特殊需要跡象並正輪候評估的幼兒提供支援;‧ 除諮詢服務外,亦提供心理治療予有特殊需要的人士(特別是兒童)及其家長,以幫助他們處理家庭及情緒問題;145關愛共融 改善民生‧ 為輪候資助學前康復服務的合資格兒童提供學習訓練津貼,讓他們可以在輪候期間使用非政府機構提供的自負盈虧服務,幫助他們學習及發展,並且豁免輪候資助特殊幼兒中心服務的兒童的家庭入息審查;以及‧ 增設家長╱親屬資源中心,加強支援殘疾人士(包括有特殊需要的兒童或青年)的家長及親屬╱照顧者。(勞工及福利局)(新措施)
  • 通過以下措施,加強對殘疾人士及其家庭提供社區支援服務:‧ 增設五間殘疾人士地區支援中心及加強中心的康復訓練及服務,以提升中心的服務容量及質量;‧ 把自閉症人士支援中心由三間增設至五間,加強支援自閉症人士及其家長╱照顧者;以及‧ 增撥資源及擴展到戶家居照顧服務的範圍,為額外約1 800名居於社區的殘疾人士提供服務,並提升到戶家居照顧服務的交通支援,加強為殘疾人士提供的家居為本康復服務。(勞工及福利局)(新措施)
  • 在醫院管理局的醫院,加強由醫務社工提供的專業支援。(勞工及福利局)(新措施)
  • 檢視正接受展能中心暨嚴重弱智人士宿舍及庇護工場╱綜合職業康復服務中心暨中度弱智人士宿舍服務的老齡化服務使用者的訓練及照顧需要,以探討發展新服務模式的需要及可行性,為老齡化服務使用者提供更適切的康復服務。(勞工及福利局)(新措施)
  • 探討為庇護工場發展新服務模式的需要及可行性,為服務使用者提供更適切的職業訓練。(勞工及福利局)(新措施)
  • 參考海外城市的通達設計標準及做法,檢視香港的社區╱生活環境,讓殘疾人士可無障礙地進出;就現時的通達情況進行實地視察並諮詢持份者的意見,以制訂消除障礙的策略;並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包括通過應用資訊及通訊科技,考慮獎勵計劃及推行專題培訓及教育等措施,以進一步提升香港的社區╱生活環境的通達程度。(勞工及福利局)(新措施)
  • 增加學前兒童服務、日間服務及住宿服務的名額和私營殘疾人士院舍買位計劃的名額,改善為殘疾人士提供的康復服務。(勞工及福利局)(新措施)
  • 把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的服務對象擴展至有精神健康需要的中學生,以加強對他們的專業支援。(勞工及福利局)(新措施)
  • 為老齡化或嚴重殘疾的服務使用者增加言語治療服務,以協助他們處理吞嚥問題。(勞工及福利局)(新措施)
  • 加強長者社區照顧及支援服務,在「改善家居及社區照顧服務」下增加2 000個服務名額。(勞工及福利局)(新措施)
  • 在第二階段「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券試驗計劃」中額外增加1 000張服務券至總數7 000張,以支援身體機能有中度或嚴重缺損的長者居家安老。(勞工及福利局)(新措施)
  • 推行一項新計劃,在符合資格的私營及自負盈虧安老院成立長者日間護理單位,以增加日間護理服務的供應。(勞工及福利局)(新措施)
  • 在參與「改善買位計劃」的私營安老院提供指定住宿暫託宿位,以紓緩照顧者的壓力。(勞工及福利局)(新措施)
  • 就資助院舍照顧服務和社區照顧服務、長者地區中心,以及長者鄰舍中心,在2018年年底前,重新在《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加入以人口為基礎的規劃比率。(勞工及福利局)(新措施)
  • 在未來五年於「改善買位計劃」下增購5 000個甲一級宿位,以增加資助安老宿位的供應,並提升整體私營安老院的服務質素。(勞工及福利局)(新措施)
  • 為方便長者到內地養老:‧ 繼續推行廣東計劃及福建計劃,向選擇移居廣東省或福建省的合資格長者每月發放高齡津貼;以及154‧ 擴展廣東計劃及福建計劃,向選擇移居廣東省或福建省的合資格長者每月發放長者生活津貼(包括普通額和高額津貼)。(勞工及福利局)(新措施)
  • 通過跨部門及機構的協作,優化綜合社會保障援助健全受助人的就業支援,以提供更聚焦的就業和再培訓服務,促進自力更生。(勞工及福利局)(新措施)
  • 推出新一期「私人土地作福利用途特別計劃」使非政府機構可就其擁有的土地申請發展或重建,以增加有殷切需求的福利設施。(勞工及福利局)(新措施)
  • 支持非政府機構在「私人土地作福利用途特別計劃」項目中仍然以提供有殷切需要的福利設施為核心部分下,發展非牟利長者住屋計劃,有關機構只須繳交象徵性地價且免繳行政費,以鼓勵它們提升其用地的發展潛力,並同時為居住環境不理想或正居於╱輪候公屋,或有特別社會需要的長者,提供適切、可負擔的住屋。(勞工及福利局)(新措施)
  • 有關取消遣散費及長期服務金(長服金)與僱主在強制性公積金(強積金)制度下的強制性供款「對沖」的安排,經慎重考慮商界及勞工界的意見後,我們決定就原構思作出改善,增加政府的財政承擔。政府會協助僱主設立歸屬其名下的專項儲蓄戶口,按其僱員每月有關入息的1%供款,上限為其所有僱員年度有關入息的15%,以為其日後的潛在遣散費或長服金開支及早準備。政府亦會提供一個兩層的資助,第二層的資助期將由原先建議的12年大幅延長至25年,政府的財政承擔總額預計會由初步構思下的172億增至293億元。我們相信這個安排能有效協助企業,尤其是中小微企及較易發生大規模裁員的機構,適應政策上的轉變。(勞工及福利局)(新措施)
  • 加強保障因工受傷僱員的權益,包括:176‧ 加強工傷僱員的復康服務;‧ 加強「個案支援服務」,協助解決工傷爭議個案;‧ 推行新的病假跟進篩選程序,加快處理工傷個案;以及‧ 加強執行《僱員補償條例》。(勞工及福利局)(新措施)
  • 通過推行改善措施加強保障受僱於政府服務承辦商的非技術員工的待遇及勞工權益。(勞工及福利局)(新措施)
  • 考慮及跟進最低工資委員會就檢討法定最低工資水平提交的建議報告。(勞工及福利局)(新措施)
  • 政府已完成法定產假的檢討,並建議延長法定產假,由現時10星期增至14星期。所額外增加的四星期產假薪酬以現時產假薪酬的比率(即僱員每日平均工資的五分之四)計算,並以36,822元為上限(即月薪50,000元的僱員可得的四星期產假薪酬)。政府會承擔該項產假薪酬開支,以報銷形式向僱主發還。勞工處會於今年內向勞工顧問委員會匯報檢討結果及就有關建議諮詢該委員會。(勞工及福利局)(新措施)
  • 加強勞工處處理及發布職位空缺資訊的工作,以更有效協助求職人士尋找工作和協助僱主招聘員工。(勞工及福利局)(新措施)
  • 提高「補充勞工計劃」下輸入勞工對僱傭權益的認知及加強執法行動,以保障他們的權益。(勞工及福利局)(新措施)
  • 勞工處會繼續加強保障外籍家庭傭工(外傭)的勞工權益,並加強對不良職業介紹所的執法及檢控,維持香港作為吸引外傭來工作的地方。(勞工及福利局)(新措施)
  • 通過更深入的突擊巡查和加強參與工務工程地盤安全管理委員會會議等新措施,
  • 通過推出新指引、推廣探訪和巡查工作,進一步減低僱員因站立工作而產生的健康風險。(勞工及福利局)(新措施)
  • 設立網上平台,讓僱員可使用流動電子裝置舉報不安全工作環境,讓勞工處能迅速跟進。(勞工及福利局)(新措施)

假民主與真選舉

$
0
0

近年不少政治學者指出民主退潮,已為態勢。民主倒退,不一定是因為沒了選舉。諷刺的是,當全球各國有愈來愈多政治選舉,世界卻愈來愈不民主。

假選舉有花瓶作用

兩名政治學者Nic Cheeseman和Brian Klaas撰寫的《如何操縱選舉》(How to Rig an Election),就嘗試解答這個矛盾。他們的跨國研究指出,具備選舉制度的威權國家透過操控選舉,比沒有選舉制度的威權國家更能延長其統治。兩名作者總結出威權政府製造假民主(counterfeit democracy)的「六大法寶」,包括重劃選區、買票賄選、阻止對手參選,甚至採用暴力手段、僱用網絡黑客干擾選舉、製造假選票和包裝制度民主來瞞騙國際社會,保持自己在選舉的絕對優勢,同時減低本地與國際社會反彈。

兩名作者指出,威權國家的假選舉有花瓶作用,包裝制度有民主成分,得以繼續領取外國經濟援助;而且,威權國家的選舉有助執政黨培訓新人、鞏固支持者,以及作為領導交替的穩定機制,保持執政黨的活力。更重要的是,如果威權國家取締選舉,反對陣營以至傾向自由民主的中間派和商界能更目標一致,與政權壁壘分明,試圖改變政治體制。相反,當威權政府作出最低限度的憲制改革和引進多黨選舉制度,反對派便容易因為共同目標得到局部接納而出現分裂,部分反對派或會選擇與政府合作,或會視其他反對派為對手。聰明的專政者甚至會主動贊助反對黨,務求維持對在野陣營分而治之。

抗衡假民主的3條戰線

兩名作者認為,要抗衡政權的假民主,就要在3條戰線下工夫。第一條戰線就是選舉本身。政權操縱選舉,本地和國際民間社會需要以更多有質素的選舉觀察組織,考證各種舞弊和影響選舉公正的行為,製造輿論和道德壓力,令選舉制度更有公信力。

第二條戰線是國際社會。國際社會不能單靠前宗主國發聲,而需要更多國家口徑一致,批判甚至制裁實行假選舉的威權國家,一方面施壓威權政府,另一方面為反對派和公民社會打下強心針。然而國際社會必須言行一致,不可雙重標準,例如不能批評津巴布韋重劃選區的同時,對美國州份的同樣操作視若無睹。

第三條戰線是本國的反對黨和公民社會。反對陣營面對政權的分化伎倆,需要更有組織、更有智慧和創意,利用科技達至充權,例如2016年加納的選舉,在野黨活用專為大選設計的手機程式,收集有別於政府公布的、更為準確的選舉結果,令選舉委員會無法向公眾說謊,最終公布執政黨落敗。

本書的分析,有助我們反思香港目前的政局。香港政府最近透過選舉主任裁定立法會九龍西補選參選人劉小麗的提名無效,二度DQ(取消資格)劉氏,成為自2016年立法會選舉至今第九名基於政治主張而被取消參選資格的香港市民。加上早前選舉管理委員會建議重劃區議會選區、港府取締政治異見政團和驅逐外國記者等手段,反映出香港政府愈來愈懂得以權力凌駕法治,削弱本有的自由權利和局部民主的選舉制度。

不過,民間社會仍可在上述3條戰線發揮。近10年民主陣營離離合合,確令不少關心民主運動的民眾為之可惜。民主派如何完善有公信力的合作機制、重新凝聚支持民主的市民,固然是核心問題。但我亦留意到民間已興起自發監察選舉和連結國際民間團體的工作,可見香港的民主運動在威權壓境下,仍然具有活力和韌性。

兩名作者在書末提出了一個核心問題:面對威權政治和假民主蔓延,民主選舉是否仍然可能?我們仍值得去捍衛真選舉嗎?他們認為,儘管客觀的全球政治情勢令人泄氣,但真正體現政治平等的民主選舉仍有價值。客觀數據上說,民主社會仍然比威權政體來得富裕,其原因仍然植根於真誠的選舉制度。從價值層面而言,有高質的民主選舉,才能讓每個公民對影響自己生活的公共事務有實質和具意義的決定權。

勿默默接受假民主為常態

面對全球威權化浪潮,民眾對假民主感到沮喪,確可理解;但沮喪失望,不必要與放棄爭取真選舉畫上等號。香港的在野和民間力量,仍有空間結合不同戰線,以理性討論和有策略的行動,將政權營造操縱選舉的手段「陽光化」,不要默默接受假民主作為常態,並鞏固社會大眾對真選舉的重視和追求。

延伸閱讀:Cheeseman, Nic & Klaas, Brian(2018). How to Rig an Electi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作者是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博士候選人

原刊於《明報》

萬人同行 謝世傑反萬億東大嶼填海的一天

$
0
0

(獨媒特約報導)昨日舉辦反對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提出、填海1,700公頃的「明日大嶼」計劃的團體,叫守護大嶼聯盟。

守護大嶼聯盟成立於2014年。2014年,時任行政長官梁振英提出「東大嶼都會」計劃,居於大嶼山大澳的謝世傑,聯同多個民間團體及保育團體等,組成聯盟,反對盲目填海、向「掠奪式」發展說不。

謝世傑注定與大嶼山有不解之緣。

2008年,大澳受颱風黑格比吹襲,嚴重水浸之餘,水陸路交通及水電全部中斷。

時為大澳女青年會社工的謝與居民舉辦申訴大會,指責政府救災不力,大澳鄉事委員會及區議員去信女青年會投訴謝世傑,時任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亦向女青年會高層投訴,指責謝破壞社區和諧。

謝世傑遭女青年會調職西環,謝憤而辭職。女青年會在輿論壓力下,收回向謝發出的警告信並致歉,又指歡迎謝重返崗位。

謝世傑的回應是:「等女青做返個有腰骨嘅機構先諗。」

此後,他集中關注鄉郊環境及發展相關的議題。當年違規龕場處處,謝世傑與受影響居民組成「各界關注骨灰龕法案大聯盟」並出任召集人,到立法會申訴、約見議員、通知傳媒等等,他不怕面對龕場的利益集團。

林鄭月娥稱「明日大嶼」計劃,並無繞過「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反稱政府計劃發展大嶼山不是始於今日。

謝世傑和守護大嶼聯盟的工作,亦不是始於今日,更早於林鄭月娥出任行政長官前。

成立於2014年的聯盟,跟進「東大嶼都會」、東涌及欣澳填海、開放嶼南道、大澳發展、回應政府去年提出的《可持續大嶼藍圖》等等工作。

四年後的今日,因為「明日大嶼」,聯盟成為風眼點。

20181014-明日大嶼-填海-坪洲-20181013170146_f5e8_large
攝:HY H

聯盟決定於《施政報告》公佈當日,料耗資數千億的「明日大嶼」燃點群眾怒火。聯盟決定於《報告》公佈後的第五日,即昨日星期日舉辦「明日香港我哋話事 反對東大嶼填海」遊行抗議。

PA140010
遊行於下午三點半出發,謝世傑在下午約兩時到場,與其他成員整理物資。

PA140114
守護大嶼聯盟組織家長組,著家長帶備子女響應。遊行開始前,單計小朋友人數已逾200。

遊行原定於下午三時半出發,但及下午三時,參與遊行的人士已擠滿銅鑼灣東角道,隊伍應警方要求提早出發,由小朋友帶頭。

警方起初只開放一條行車線,隊伍出發近半小時,只抵達灣仔堅拿道近灣仔消防局。遊行人數之多遠超任何人的估計,大量巴士擠在路上動彈不得,而參與遊行的人士,仍源源不斷湧入東角道。

警方開始著急,有警民關係警員促遊行加快步速。

謝世傑淡然回應,「小朋友行唔到快,條路窄無計,估唔到咁多香港人出嚟,你哋估唔到香港人咁嬲。」謝世傑要求警方開放更多行車線,警方最終在灣仔天樂里一段起,開放一條半行車線予遊行人士。

PA140134

謝世傑及土地正義聯盟成員吳卓恆,在遊行沿途輪流持咪叫口號:「洗濕咗個頭,返唔到轉頭」、「為下一代,守護香港」、「救救孩子」、「東大嶼都會,唔要唔要唔要」、「萬億大白象,唔要唔要唔要」、「沉迷基建,倒錢落海」、「萬億工程離哂舖,我哋唔要人工島」。

PA140162

隊伍於下午5時許抵達終點政府總部,龍尾則於近下午6時半。接著謝世傑又忙著協助論壇舉行,有一名位於東大嶼填海選址、周公島的居民林先生希望發言,謝世傑陪著他站在鏡頭前。

林先生發言後,謝世傑與他繼續交談,知悉颱風山竹對周公島的影響後,便跟林先生交換聯絡方法,謝打算聯同義工赴周公島幫忙。

PA140235

論壇進行期間發生搶咪衝突,謝世傑上台救急,他說不相信事件針對任何人及組織,不會追究,強調聯盟歡迎所有政治立場者表達意見。

謝世傑又指,事件反映香港政府施政之橫蠻,於社會中已積累許多無力感。他盼望市民將憤怒化成力量,回到社區,讓更多人了解萬億東大嶼人工島的問題。

無標題
主辦單位在遊行結束後未有評估參與遊行人數,「政府同市民有眼睇,(我)可以報八萬或者十萬人,但鬥吹唔老實」。他笑言遊行人數全靠林鄭月娥及「民間特首」劉德華「呼籲」。根據記者觀察,遊行隊伍龍頭於17:13抵達政總,龍尾於18:17到達,肯定逾萬人參與。

謝世傑向記者表示,期望市民可於地區自發舉行活動,亦要留意立法會就《施政報告》的致謝動議辯論,以及「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年底向政府提交報告等。

他促林鄭月娥不要執迷不悟, 議員亦要聽取民意,否決「明日大嶼」方案。

PA140174

無標題

記者:黎栩澄

你填過的點心紙

$
0
0

明日大嶼之今天交椅洲

要傾倒多少砂石,才可以把那大海填平?
要灌注多少金錢,才可以滿足權貴的胃口?
要興建多厚的高牆,才可以擋住滔天巨浪?
要經歷多少次山竹,才會明白天地不可欺?
一覺醒來,大好晨光,開電腦,開 Youtube,突然播出劉德華撐填海廣告,一口濃茶幾乎都噴出來。

一群大地產商為骨幹的團結香港基金,以無限財源,使出吃奶之力,宣傳瘋狂填海,事有蹺蹊,必有妖孽。

果然,不出幾天,娥特首施政報告,「明日大嶼」橫空出世,跪倒權貴意旨,庫房開倉倒錢落海,四五千億最低消費。香港人雖然不奢望有所謂「程序公義」,但自稱好打得的特首,也得遵守自己所訂的程序,至少不能忘記承諾,這不是什麼為官之道,只是作為一個人的最根本底線。

還記得那個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嗎?信誓旦旦聽民意,諮詢會開了百多場,口號是「增闢土地,你我抉擇」,叫人去填點心紙,剔剔剔,揀夠千二公頃土地。怎料點心紙剛填好,未有人得閒睇,茶樓已自作主張,「你我抉擇」原來是「由娥抉擇」,擲來千七公頃叉燒包:「食食食食死你,夠飽有突!」

你叫過去一年努力工作的專責小組成員,假戲真做卻被你一手篤爆,情何以堪?你叫那些認真填過點心紙的食客如何計算那被玩弄的心理創傷面積?你的假諮詢以一人之力消耗了多少腦筋與口水花?浪費了全港市民多少時間?

昔日有學者周永新,受林鄭委託研究全民退保,研究結果不合心意就慘遭用完即棄;娥特首今次驚天大躍進,找來大批天真的專家認真做諮詢,報告還在寫,未完即棄,填海計劃改頭換臉,一千公頃變千七公頃,連諮詢用的「東大嶼都會」名字都變成「明日大嶼」,點樣令隻雞變做鴨,林鄭做得到。

覓地很緊急嗎?真的不能再拖,方便又快捷是粉嶺高爾夫球場用地,還有鬼城一樣的解放軍軍營用地。填海造地是二、三十年大計,真的刻不容緩、幾個月等埋報告都等唔到?咁急,為乜?要向誰交代?

本人態度,不會說反對任何大型基建、反對任何填海。「發展」人之所欲,但當今政府與權貴,慣把超大型基建塑造成大救星,豎起雄偉圖騰,製造形象工程化身成拜物教主,要單純小民膜拜景仰驚嘆。任何龐大工程,可以福澤一生,可以禍延三代,重要是程序公義,而大膽的林鄭月娥,連最最最底線,即是自己所定的諮詢都一手推翻。

明日大嶼,以誠信破產、愚弄市民作起步點,傲慢、猴擒、吃相難看,就不要怪香港人激烈反彈。

*** *** ***

此文內容刊於明報專欄《2047夜》,此為加長版

請對荒謬習以為常

$
0
0

很多人會說「請不要對荒謬習以為常」。然而,不習慣又能怎樣?口裏說不習以為常,荒謬便不是常態嗎?明明荒謬就是香港的常態又如何可以不習慣。否定事實只是「哀傷五階段」的第一段。

反之我們更應接受這種荒謬便是香港的常態。2016年立法會選舉,陳浩天、梁天琦等五人先後被DQ,正因為我們當時沒有意識到DQ是常態,天真地以為入了閘就「一天都光哂」,以為「可以玩嘢又唔洗成本」,背負著眾人希望的幾位新生代議員以為「坐定粒六」,結果稍一不慎便落得今天的下場,正是因為我們還沒習慣被DQ。

這不是怪責他們,而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責任的,因為這些天真的想法,一直都存在在我們各人心底,我們一直以為香港是個法治社會,以為香港是個講道理的地方,以為香港還有部份民主自由,以為我們有一國兩制。但事實是我們一直否認香港正是個徹頭徹尾的極權社會。

極權社會的常態,便是選舉有篩選、抗爭代價重。

從政者必須習慣DQ是香港政治之日常,習慣如履薄冰,才會步步為營,不作無意義的政治表演,以實際行動取代口號。認清DQ是每天都可能發生,準確衡量成本代價,才再關鍵時刻出擊。但同時也要明白「泛民能活著,足證國家包容」,能入閘只因政權不把你當作一回事,不要誤導市民甚麼「有險可守」。更不要再異想天開期待任何「大和解」。也不用去猜測政府紅線設在哪,DQ從不是因「獨立」或是「自決」,一切只是當權的喜惡而已。

而我們也必須習慣DQ是香港政治之日常,要明白入閘參選只是卧薪嘗膽,跪低加入建制的狹縫中為派系賺一點花費,為市民多問幾句資料而已,議會只是一個有輸冇贏的地方,香港需要的不是「投名狀」。

要習慣DQ是香港政治之日常,才會真正了解到民主運動不是選舉,不是風雲雷動,不是用選票摑政府幾多巴。不要奢望甚望議席過半、守住議會;不要幻想甚麼民主500+、成為關鍵小數。因為當民主派有望過半時,政權只會把你DQDQ再DQ。不要幼稚地以為投了票,就是推動了民主進程。

否定、憤怒、討價還價、抑鬱、接受。

否定香港是個有篩選的極權社會;網上畀嬲、一次半次遊行集會倒是不難,短暫的憤怒總會有;試圖尋找當權者的紅線,一再討價還價是無助改變現況;無力只是抑鬱的表現吧。

請對荒謬習以為常,習慣生活在荒謬的重力中,習慣了這份重,我們才能堅毅地走下去。

否定只是「哀傷五階段」的第一層,要踏碎無力感,我們應衝破哀傷、接受這荒謬的常態,才能真正迎難而上。

#話歷史會審判個DO只係打飛機唔認輸
#認輸先會有機會贏
#其實無力感好重個班人先就黎走出谷底
#習慣哂唔等於冇反應

【九西補選】陳國強報名參選 「講過幾次香港獨立,但都講過好多次支持共產黨」

$
0
0

(獨媒特約報導)立法會九龍西補選下月25日舉行,沙田區議員陳國強下午在提名期結束前報名。陳國強表示,對香港立法會的選舉制度十分不滿,特別是選舉主任的行為。他強調,自己一生中只曾說過數次「香港獨立」,但同樣說過多次「支持共產黨」,卻被選舉主任不斷褫奪選舉權。

在2015年參選區議會選舉,陳國強在沙田錦濤擊敗民建聯的楊文鋭當選區議員。他翌年參加立法會選舉新界東地區直選,但遭選舉主任以支持香港獨立為由,不獲確認參選資格。他在今年3月的立法會新界東補選「再接再厲」,在截止報名的限期前報名;但同遭選舉主任以不信納已放棄香港獨立的主張為由,第二次被取消參選資格。

陳國強指和很多香港人一樣,一生都未受過任何政治訓練,和內地人的政治正確不同,「唔知道講咗咩有咩政治後果,香港獨立同自決都成為敏感詞」,呼籲當局說清楚紅線劃在哪裡。他斥選舉主任的說法每次均不一,常常亂劃紅線,「林鄭,我哋點樣加入政府?係咪要迫講過香港獨立的人真係加入港獨呢?」

他強調,自己的確曾講過「香港獨立」,但同樣說過支持共產黨、毛澤東和鄧小平,又對是國民黨官員的朋友說加油,並即場讀出參選宣言,表明不會支持任何政治意識形態,如港獨、三民主義和恐怖主義等。

陳國強表示,任何人當選都不能監察政府,所以選民應投票支持自己,因為自己是將整份議員薪酬捐給認可的慈善機構的候選人,「我會繼續終身參選,唔介意被終身DQ。」

劉小麗在上星期五遭選舉主任DQ參選資格,指她支持民主自決,並以港獨作為民主自決的其中一個選項。已報名參選的包括李卓人、獲確認參選資格的則有陳凱欣及馮檢基,和陳國強同日報名的還有今年曾參選港島補選的伍迪希。

乜嘢係自決?

$
0
0

我自小就有批判的性格。早在8歲之時,我曾帶領半班同學,去向班主任投訴另一科的老師教學不善。在大學出席學系的研討會,不管台上的講者名銜是否響亮,我全都在聽講後舉手發言,指出當中的問題──儘管是客氣地。而我對各行各業的推銷員都可能會回敬我的想法,而非單純拒絕,例如會長篇大論說為何我不買你推銷的物業、保單以至理論。有保險經紀在我家坐了三個小時,不論他們推銷哪一項產品,我都迅速指出它為何不好。我就是有太多想法。

這種批判精神亦造成了一些問題。第一,就是對自己造成了刺激,不時有東西要迸發出來,也就寫出許多文章,結果很耗神;有時亦會因為思考太多,在床上還要輾轉反側,因而睡不好。第二,基於多言多敗,隨著說的話太多,亦增加了犯錯的可能──不過這是兩面刃,假如不鍛鍊,就不會有進步,那只是增加了未來鑄成大錯的可能。第三,我注定不能跟建制或共產主義走在一起,他們並不容許你有思想的自由,你只能順從他們的心意或理論來行事。

但我主要想說的,並不是這些。我發現到一個現象,就是這種批判不只對人,亦是對己。首先,也許是批判自己對動物的明顯痛苦沒有惻隱之心,於是唯有素食。第二,我亦經常批判自己知識不足,結果常常都要閱讀,許多書債永遠還不完。不只這樣,為了徹底彌補這項不足,我要尋求一個更適合讀書的地方,於是來了台灣。如果我一直不來,恐怕我會一直批判自己的不行動、不作為、不去正視和填補自己的知識空白。

近日很流行「自決」這個詞。我想,其實我這些抉擇,正體現了我「自決」的精神。對於劉小麗只是主張「生活上的自決」,林鄭特首回應「你同我都可以自我決定每日着咩衫、食咩嘢」。其實我不知道特首想說甚麼,既然你也和劉小麗一樣,那就不應該取消劉小麗的參選資格吧?但撇開這個話題,我認為自決並非穿着和吃飯那樣簡單。

自決的要旨,在於你是自由的,並因為要對人生負責,而作出種種決定。這些決定可能是有代價的,甚至忤逆著主流的看法,但你還是要這樣做。假如你基於旁人的目光,而放棄作出自己的選擇,那你就沒有做到自決。事實上很多香港人不滿意自己的生活、學業以至工作,但卻覺得別無選擇啊,每個人都是這樣苦悶的,甚至說人生的方程式就是這樣。如果他們抱持這種想法,他們明顯就沒有自決,而是由社會風氣來代他決定,由社會風氣或所謂的方程式來主宰他們的人生。

他們沒有自決,有可能是基於慵懶,亦有可能是基於恐懼──不跟從大隊就沒有安全感。自己做決定是需要勇氣的。用存在主義的說法,那就像面對一片虛空,你要決定是否跳下去,你知道沒有人能阻止你,那種感覺令人暈眩。可是若跟隨社會風氣,雖然讓你逃避了做決定的責任,但那樣你就會喪失自己的「屬己性」,變成虛假的存在。

至於特首有沒有自決,還是她的自決只限於穿着和吃飯,就看她的決定是她真誠的抉擇,還是根本事事都在仰人鼻息。如果她是自決的,那就種種決定應該有她背後的邏輯。可是當她「一問三不知」時,她的自決程度恐怕也是所餘無幾了。在今天的世界,我們的存在,絕對可以勝於她的存在。我們的人生,也絕對可以比她的人生更為真實和圓滿。

題為編輯所擬

發(綠)債填東大嶼﹕綠色為名,搵錢至真

$
0
0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昨日回應「明日大嶼」填海計劃會否掏空庫房時,指政府日後會考慮向市民發債一事,想起早前特首林鄭月娥出席施政報告電台聯播節目時,有位市民曾提及相同的建議,當時特首指「建議非常好」、「一定會考慮」之餘,也借機提及政府會發行綠色債劵。透過綠色債劵集資填海1,700公頃的「明日大嶼」,是處理緩減氣候變化、增加綠化、豐富生物多樣性等等的好方法,還是只不過偷換概念,縱容破壞環境的大白象工程?

今年四月,機管局亦曾表示有意為機場第三條跑道發行綠色債劵,因為三跑系統未來會融入多項環保及可持續發展元素,但心水清的你,都會知道三跑工程是以中華白海豚等海洋生態換回來,擺明嚴重破壞海洋生態的三跑工程,為何有資格「發綠債」,轉頭標榜工程夠環保?

今年財政預算案,政府推出借款上限為1,000億港元的綠色債券發行計劃,發債所得聲稱為具環境效益的政府工務項目提供資金,惟現時政府對綠債的定義並不嚴謹清晰。除了「明日大嶼」,政府指未來10年投資基建將達10000億,當綠債遇上具爭議的大白象工程,結果就是「包容」如機管局這類「漂綠」行為。

不要給政府暗渡陳倉,透過發綠債推動大白象工程上馬,加重未來環境以及公共財政的負擔。


《無法成為野獸的我們》開箱文

$
0
0

屈指一算,原來我已經觀看了新垣結衣的日劇接近13年!由2005年《龍櫻》(ドラゴン桜)開始,至到今季《無法成為野獸的我們》(獣になれない私たち),見證著她在藝能界的成長。坦白說,屬於偶像派的新垣結衣演技一般,在過去眾多作品中,令我較為印象深刻的是2009年《Smile》和2010年《Code Blue Season 2》,而她在今季《無法成為野獸的我們》的演出令人眼前一亮,可能是她的轉型之作!

NTV「水10」《無法成為野獸的我們》台前幕後卡士強勁,是今季最強的作品。編劇是當今日劇界質素最穩定的「編劇女王」野木亞紀子,曾經編過《重版出來》、《逃避雖可恥但有用》、《Unnatural》等佳作;導演水田伸生則是NTV的御用導演,曾執導過《Mother》、《Woman》《Dr.倫太郎》、《悠閒世代又怎樣》、《只是先出生的我》、《anone》等經典作品。

演員陣容匯集偶像派和演技派,包括不用多介紹的新垣結衣、《字裡人間》「影帝」松田龍平、《大叔的愛》田中圭、《小小的家》「柏林影后」黑木華,以及曾經憑《巴別塔》(Babel)入圍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的菊地凛子,星光熠熠,極之吸引。

故事講述30歲的上班族深海晶(新垣結衣 飾)總是笑面迎人、工作態度認真,但背後要默默忍受上司和下屬給予的工作壓力,甚至被客人性騷擾。她與男友花井京谷(田中圭 飾)拍拖四年,但戀情發展似乎並不如意。深海晶經常光顧酒吧「5tap」減壓,另一位常客根元恒星(松田龍平 飾)是稅務師,「女友」橘吳羽(菊地凛子 飾)突然宣布要結婚,但新郎不是他……

執筆之時,劇集暫時只播出了一集。簡單來說,這是一套稍稍黑暗的劇集,走寫實路線,風格有點像坂元裕二的《四重奏》(同樣有松田龍平演出),與漫畫改編的《逃避雖可恥但有用》截然不同。

第一集的劇本結構紮實完整,伏線鋪排得宜,果然是野木亞紀子的作品。第一集主要描寫女主角在職場上的痛苦經歷,上司不斷給予工作指令,下屬和同事工作能力欠佳,工作認真的她被迫要幫忙執手尾,被客人性騷擾也要默默忍受,其中一幕土下座道歉更成為了網民焦點。

在現實中已經踏入了30歲的新垣結衣,今次的角色彷如度身訂造,是合適的轉型角色,外貌、衣著打扮、一言一行都散發著成熟的氣質,有時候更好像一位深不可測的冷酷美人,內心的想法不會浮在臉上。那些職場苦況的情節引起了觀眾不少共鳴,因為大家都曾經遇過欠責任心的同事和無理的上司。(2017年,有另一套日劇叫《就活家族》,風格和劇情更黑暗!)

深海晶這個角色是典型的日本人,工作認真,循規蹈矩,與公司兩位「寬鬆世代」後輩明顯不同。她亦十分遵從社會規範(工作、戀愛、結婚?),在意身邊的人對她的想法,所以表面上她總會笑面迎人,不會拒絕別人。不過,由於凡事都要面面俱圓,唯有將壓力埋藏於內心,心底裡不停吐嘈。

在第一集結尾,深海晶的壓力大爆發,突然改變自己的衣著和與同事的相處模式,正式打開了整套劇集故事發展。人生只有一次,為何要做好人?為何要在意別人的想法?為何要墨守成規?好人未必有好報,人善被人欺,選擇離開「不comfort」的「comfort zone」,是改變自己人生的第一步。究竟劇情會怎樣發展,值得期待!

【九西補選】民協中委通過支持李卓人 施德來:民主派沒有分裂的本錢

$
0
0

(獨媒特約報導)立法會九龍西補選提名期昨日結束,已報名的馮檢基,昨日向民協發信爭取支持。民協昨晚召開中委會擴大會議討論,會後發聲明回應,表明只會支持代表民主派參選的工黨副主席李卓人。民協主席施德來重申,民主派沒有分裂的本錢,必須集中票源對抗保皇黨;又表示期望日後有機會能合作。

代表民主派參選的劉小麗遭當局無理DQ,Plan B的李卓人已宣告上陣,而民協一直主張就Plan B進行初選。馮檢基在信中便提到,自己曾是民協的成員長達32年,並一起就不同社會和政治議題打拼,理念相近。他強調,即使已在七月退黨,但仍和民協保持友好關係,形容是民生觀點一致。

IMG_7726

馮檢基又稱,因為民協認同應就Plan B進行初選,而自己是唯一一名候選人同樣提樣提倡初選的參選人。施德來亦親自撰寫回信,表示感謝對方多年來為民協的付出,對其退黨仍然感到可惜。

對於支持李卓人,民協重申初選才是最有效處理Plan B的問題,而在李卓人及馮檢基均尋求支持下,一直採取不表態及積極斡旋的態度,強調對未能舉行初選感到極度遺憾。民協在聲明中呼籲,民主同路人應停止攻擊馮檢基,指攻擊無助民主派的選情,重申團結才能勝利。

劉小麗及李卓人回應查詢時表示,非常感激民協的支持,指團結才有勝利的可能。選管會下星期一將會舉行候選人簡介會,目前除了陳凱欣及馮檢基獲確認提名,李卓人仍未收到選舉主任通知提名是否有效;已報名參選的還有伍迪希和曾麗文。

跳軌就起閘門,認真咩

$
0
0

粉嶺一星期內兩人跳軌,又有團體爭取增設安全幕門。

但係等等先,佢地點解跳軌?如果話月台太擠擁、佢地被逼落路軌,咁就話要加道閘門啫,但家下係佢地自殺。

23歲仔,大把世界。73歲老婆婆,理應開開心心,享兒孫福。

23歲與73歲,剛好相差50年。我地呢個香港,原來真係咁多人唔開心,你以為年輕氣盛廿歲仔出頭、你以為七旬老婦生活安逸,其實都不然。

遺書都寫好了,仲話要加幕門真係好好笑。與其又用幾十萬,不如花喺社會工作上,多啲關心我地嘅後生仔同老人家,同小朋友同中年。公帑,要用得其所,唔係話拋舊錢出黎就叫做有為。所以有人跳軌自殺起幕門真係無腦,唔通有人跳樓你又喺大廈天台加四幅牆?你圍得佢一時、圍唔得佢一世。

車站,人來人往,你只能望見眼前嗰個人,可能插住耳筒、可能睇緊手機,你望佢衣衫整齊、又著adidas波鞋,以為佢家境應該唔差。怎料,他是特地穿得企理,去走他人生的最後一步。

你覺得「要死死遠啲」、「跳軌自殺正仆街」呢啲說話好惡毒,其實呢班打工仔背後,可能係個好惡頂嘅老闆、而且上有高堂、下有妻兒要養,一個人撐起成頭家,大佬,我真係唔可以無左份工架......一肚火氣、壓力爆煲,又好難怪佢地咁講。

活喺這裡,好像整個城市都病了,抑鬱寡歡。相傳抑鬱病係會傳染,有人跳、就有第二個、第三個......其實唔止跳軌,仲有學童自殺,取消TSA又有咩用?兩歲就扔佢去playgroup,啲女仔喺幼稚園interview個陣記得要合埋腳坐,中、小學操卷文化依然盛行,補習「名師」日日賺大錢、學生趨之若鶩。香港人啊,真係要學下從根源思考個問題。

東鐵綫粉嶺站好邪?上年都有個三十幾歲嘅男人跳軌、終結自己嘅生命。原來佢患癌,已對前境無望。世上沒有邊個地方特別邪,只有特別無為嘅政府。如果佢啲市民都病了,佢仲唔洗啲錢醫治,咁就真係更加無用。

施政報告面世,好多人都問:點解你硬係咁不滿政府?

因為權力喺佢度、我交啲稅喺佢度呀。世界最先進嘅政治體系喺希臘雅典,就係市民走入去議政,一人:一把聲、一票。但隨住人口數量上升,先開始出現代議士,所以立法會議員只係代你講野嘅人。

對政府有要求,係正常不過嘅事。我交稅養住政總班人架,你拎我啲錢去起高鐵、起人工島?我出黎嘈,係我嘅權,係理所當然。而政府聽從民意、積極回應各方,都係責任。

如果林鄭一定要洗啲錢先安樂,我希望係關治情緒病。

願自殺者都安息。

就民協有關立法會九龍西補選決定的回應

$
0
0

民主動力知悉民協領導層已於2018年10月15日晚上召開擴大會議,並決定支持工黨李卓人代表民主派出戰於11月25日舉行的立法會九龍西補選。

民主動力召集人趙家賢衷心感謝民協在這紛亂的政局下作出不容易的決定,堅定地與民主派團結一致、集中票源、抗衡建制,民主陣營齊心協力才有機會戰勝保皇黨!

另外,召集人重申民主動力及民主派參政組織備悉民協認為初選能最有效為替代人選聚焦支持的意見,但當時在實務操作及準備時間上並不容許,而且參考世界各地的做法,政黨只會就正式推薦人選進行初選,並未有就替代人選進行初選的先例,希望社會各界理解。

2018年10月16日/01:14

「努力讀書」的懸念

$
0
0

這幾年都有些學校邀請,希望我們去分享講座的方向是鼓勵同學們要努力讀書,不然就會成為貧窮的人。在學校的場域有這種向導實不為奇(在教會也不奇...),因為大家都處於一個競爭性和弱肉強食的教育制度底下,實在沒有空閒時間談公義,談關愛。前幾天我們又遇上有類似想法的學校找我們演講,換著以前,同工們會選擇吾接,但我們明白,對話才是讓雙方了解彼此想法的途徑。來到學校,老師熱烈歡迎,並重申學校舉辦此次講座的目的,於是我嘗試表達我們的想法:「老師,同學們努力讀書是必然需要的,這個大概我們雙方都沒有分歧,但要將它扣連上不努力就會成為貧窮這個方向,未免對一群基層群體不太公平,他們現時的處境有可能不是不想努力,而是社會環境和制度上的限制令他們不能進步,我不能否認的是真的總會有不努力的人,但不代表所有基層群體都是懶惰的,而且努力不等同成功,不努力也不等同失敗,老師身處這個地方也該很體會到這個道理。」

我嘗試有個建議,就是鼓勵同學們努力讀書,目的是要他們反思,當你努力讀書,得到很多的知識時,應該去嘗試思考,你所得到的背後帶著甚麼意義?對社會可以產生甚麼影響?有甚麼你可以回應去改變社會?或眼前我們所看的貧窮問題,我們又能否分享擁有的資源和才能,去讓基層群體得到支援關心和平等的對待?老師聽後說這個都對,是一個更高層次的鼓勵(冷汗),於是我們便開始了講座,發表那見窮又見貧的想法。最後,大家都看完聽完後,老師在總結時用了我們的方向去鼓勵同學們努力讀書,實踐關愛。

我們有同事曾經在街上與班中學生探望一位外判清潔工友,臨走前他給同學仔說了幾句話:「你地俾心機讀書呀,你地支筆好緊要呀!」 心裡揣測他的意思是甚麼?可能這支筆的道理是同學們可以寫很多文章令其成功之類的想法,怎知他回應說:「你地支筆好緊要牙,第時可以為我地呢班工友發聲呀!」因為可能這多年來他在外判制度的處境下工作備受剝削,心想很希望有人願意為他們發聲。當我將這經歷分享給當天來聽講座的學生們聽,我看見那段時間230名同學定晴了的看著我和「O」起了咀兒,禮堂內得到前所未有的沉寂。

原來努力讀書在基層群體心中可以有著別具意義的價值和期盼。

民協就立法會九龍西選區補選聲明

$
0
0

民協於2018年10月15日晚上召開中委會擴大會議,並就11月25日立法會九龍西補選作出決定。

首先,直到這一刻,民協仍然認為初選能最有效處理Plan B問題。因此,儘管分別收到工黨李卓人及馮檢基尋求支持,民協一直不表態而積極斡旋,而對於未能協調進行初選,我們極度遺憾。然而,面對資源豐厚的建制陣營,民主派必須集中票源才有機會戰勝保皇黨。因此,民協決定支持李卓人代表民主派出戰11月25日的立法會九龍西選舉。

另外,我們強烈呼籲各位民主同路人,停止對馮檢基的攻擊,因為攻擊無助民主派的選情,只有團結才能有勝利的可能。

最後,我們懇請各位支持民主的市民,特別是民協的支持者,11月25日,一定要出來投票支持李卓人,一齊反DQ,抗威權,為民主派取回應有的一席!

香港民主民生協進會
2018年10月16日

漠視制度 玩忽法治 社會失範 罪魁是誰

$
0
0

一個社會要確立制度,要保障法冶,原因就是要所有人的行為都受到規範,個人與政府都是一樣。特別是當政府擁有廣泛的公權力,就應該首先帶頭尊重制度,也必須要保證不首先僭越法律。政府帶頭不尊重制度,當政府帶頭不依據律的要求或法律的指引來行事的時候,政府憑什麼去指責其他人。政府的行為會對社會上所有其他人構成示範作用。

對於一些有重大爭議問題,政府在作出決定的時候,便必須十分小心,既要回應民意,更加需要尊重制度及既有的政策制定歷程,不能以長官意志,以為應該做便繞過正常的程序。

現屆政府一上任不多久,便委出了開發土地工作小組。小組提出了18個土地供應的方案,最近才進行完了最為期五個月的土地大辯論,目的就是為開發土地尋求最大可能的共識。

但從一開始,便有人懷疑政府根本無心觸動原來的土地利益格局,成立小組之目的,只是要透過一個充滿潛台詞的諮詢歷程,希望得出一個政府期望見到的諮詢結果,作為政府土地房屋施政的依據。小組的構成早已被批評為代表性不足,而那份諮詢民意的點心紙,也被批評為立場偏頗。在如此明顯的批評聲中,如果政府還是要為其施政確立依據及公信力,就應該做戲做全套,讓小組完成其最後階段的諮詢工作及分析了研究數據,發表了最後報告之後,才為政府的政策拍板定案。

可能正因為明顯已經不能產生具有壓倒性的所謂共識,特首林鄭月娥兩個月前已經急不及待公開表示填海無可避免。須知道填海只是小組提出的18個覓地方案中的其中一個,而且,小組提出的填海規模,也遠不如現在政府在施政報告中所宣布的龐大。或許政府會辯稱施政報告中提出的那1700公頃填海規模是分開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只涉及1000公頃,與政府幾年前提出的2030規劃大綱對應,而另外那700公頃還要再作研究,只是一個長遠的構想。但問題正是這多出來的700公頃構想來自何方,這比原來的方案多出七成也不是少數。

政府又說如果方案推展順利,只要14年時間,便可以有人入住現在仍是子虛烏有的人工島。這一種說法也明顯是嚴重過於樂觀,如果不是意圖欺騙香港人,便是置香港的法律制定、政策辯論過,及城規程序於不顧。

另一方面,政府提出的填海方案可能需要動用5000億元,已經是香港財政儲備一半。而且根據往績,這顯然也是一個不盡不實的評估,實際開支一定會比這個高得多。

過去幾任財政司長,都曾經為香港應該保留多少財政儲備提出其計算方程式。就算那些評估都不曾獲得嚴格的確認,但都可以算是聊備一格,往往成為參照標準。政府有時也會把這些標準搬出來作擋箭牌,以拒絕其他政策的訴求。為什麼今天突然間就變成了如果不這樣消耗財政儲備,便是對未來沒有承擔?

不單是對一個由政府委任的工作小組及其因應政府要求來進行的諮詢程序也不尊重,上星期政府透過選舉主任把九龍西立法會補選的參選人劉小麗DQ的時候,同樣也是置法庭的判決不顧。

利用公務員擔當的選舉主任對參選人的政治取向作篩選,已經夠荒謬,擺明是一種毫無法律說服力的政治篩選,也是讓政府隨意在行政及司法權力之外作僭建,對公民的政治權利隨意設關卡,過程充滿了主觀性及難以預測性。這一次,就連喉舌報章的指控也可以被引述作為不信納參選人是否支持基本法的理據。更可以說是荒謬到極點了。

2016年立法會選舉,選舉主任把參選人陳浩天DQ掉。法官在有關的選舉呈請案的判詞清楚指出,就算選舉主任需要對參選人資格作出裁斷,但必須符合公平原則及程序公義,要讓受影响的參選人有合理的機會作回應。但這一次政府是如何處理劉小麗這件事,昭昭在目,顯然是政府有法不依,再一次以政治凌駕法律,也是完全漠視法庭判詞作出的指引。

當政府越來越喜歡動輒用上「不尊重制度」甚至「不乎合法律」這些標籤來攻否定反對意見的時候,有沒有反省過政府自己對制度又有多尊重?

當政府的行為越來越無須理會制度,也不理會是否合法的時候,強權便會壓公理。人民群眾也只會有樣學樣,政府也會失去維護制度及法治的能量及認受性。整個社群的行為可預見性及可預測性便會大大降低。這個社會便會走向失範的狀態。一個失範的社會,正是一個難以管治的社會。今天政府可以因為其一時的政治需要或管治上的方便而漠視制度、甚至玩忽法治、帶頭破壞法治,但到頭來,這會令政府更容易管治這個社會嗎?到時受害的又會是誰?

原文刊在蘋果日報


民協痴心不再錯付的第一步

$
0
0

民協這一次,可以說是多年來比較正確的一個決定。無論這次補選的結果如何,每一場仗還是要盡量打好的。

民協的發展也證明大佬文化遺害有幾深。民協近年每況愈下,也是長期未能排除這一種一人黨風格及文佬文化有關。據說有一些民協的元老級人物不斷向哥基痛陳利害。但人一旦去到讓機心擠壓掉所有自省能力,還有什麼好說的?除了搖頭嘆息及已經如黃臺之瓜的所謂手足情誼,其實還有什麼?民協的一些年輕成員,真的還很珍惜這一位民協的大佬嗎?有幾多人真的會認為這位大佬是他們的「恩師」?認為此人阻頭阻勢的,可能都有不少。隨便找幾位民協的年輕人問問,便心中有數了。

什麼大局、什麼團結、都只能為個人的利益及權位慾望服務。當然,還是可以找出作出很多似是而非、前言不對後語、今日的我打倒昨日的我的各種理由的。這些就是多年政冶歷練造就的詭辯功力及厚面皮,年輕一代真係要學嘢。經驗呢家嘢有時真係唔到你唔信。老鬼真係會靈啲,或者也可以說,老鬼有能力讓一些人相信佢真的比較靈。

如果希望只能寄托在一個人或某個大佬身上,如果一個政黨的所有資源及機會都只能為個別領導人的所謂「英明」來服務,如果一個政黨只能依賴某一個人做所有人的「恩師」或大佬,這個政黨或組織要不是走向衰敗,就必然是走向墮落。有不少歷史的經驗可以證明這一個道理。這個定律,應用在共產黨或任何一個政黨身上都是一樣。

「民協是細黨,所以要其他所有大黨保障其生存及發展空間,要讓它有個位,不要挑戰它的老巢。」過去多年來,情況不正是如此嗎?

民協是小黨,所以每次都只能由大佬玩,其他人只能做樁腳,只能扮演枱轎的角色。過去多年來,情況也不正是如此嗎?

到了要讓位給其他抬轎多年的所謂「戰友」、「兄弟」,他就索性連轎也不抬,老巢也沒有空去保了。只顧自己冒攬炒的風險去空降他區,去鎅其他友黨的票;也要那些在該區耕耘了多年的黨內兄弟及年輕黨員繼續為他這個空降的大佬抬轎。你話做大佬幾好!

如果真心要為民協的發展去開拓空間,這兩個多年來的情況,真的會是如此理所當然嗎?如果從事實或實效去看,又真的可以問,究竟開拓了些什麼?發展了些什麼?還不是兜兜轉轉,打回原形!

哥基這一次的作為,心水清者都看得清清楚楚,沒有人得閒繼續批評他。但他做得實在太虛偽太肉酸太露骨太核突。

一直都覺得要對這些掛上了民主派標籤的人士疑中留情,因為他們始終是走上了一條比擦鞋做狗作應聲蟲艱難的道路。所以使乜民協呼籲!從來都不會隨便批評或攻擊支持民主的人士及政黨,就算不能完全同意其見解及主張,都是一樣。鍾馗手中的斬妖劍,首先是要來斬妖除魔的;尚方寶劍也是先斬昏君再諸佞臣。

但到了這個地步,還有什麼好埋怨。不是有什麼人要攻擊他,只是他不斷做衰自己。民協的聲明,呼籲停止攻擊哥基,無疑是有一點畫蛇添足。可能民協更應該呼籲哥基停止繼續做衰自己、佗衰民協。這一次劃清界線,一次劃清界線,不再讓哥基牽着鼻子走,民協總算是走出了正確的一步。算啦,禮貌一點,也是可以理解的。

無論如何,我不認為哥基有機會贏出這一次補選。就算最後李卓人也被DQ,哥基也不可能勝出。一旦出現這個局面,只會令更多民主派的支持者不出來投票。

所以,剩下來的懸念是在於哥基會對民主派的選情做成幾大破壞,這次又會對民主運動構成什麼長遠的負面影響。

如果說搞壓力團體可以對政府的施政構成更大的影響,也許大家以後返工都不需要坐地鐵,改坐牛車就可以了,港鐵全線壞晒都不再關大家事了。不但是停滯不前,而且還是倒退墮落,這就是某一類所謂「長期參與民主運動」的人的下場。他自己揀的一條路,還要怪別人批評他!民協不要再繼續痴心錯付了。

這一次,我支持民協的決定。我也支持民協的這部份呼籲,所有民主派的支持者,所有真民主的支持者,希望你們集中票源,全投李卓人。如果李卓人被DQ,也不要把你的選票浪費在一個明顯不再值得你支的人身上。

龍子維、鄒崇銘:拆解明日大嶼「基建大鯨魚」

$
0
0

10000億元是什麼概念?我們可以由過往10年的基本工程儲備基金評估一下。

香港所有公務工程項目的支出,都由基本工程儲備基金支付。過往10年(2008–2018年),基本工程儲備基金的工程開支是7500億元,每年平均的開支是750億元;10000億元,即是比過往10年的所有開支,包括廣深港高鐵、港珠澳大橋和沙中線等,以至醫院、學校和道路等建設的總和,還要多出三分之一!

中央也執意「去產能」

政務司司長張建宗在10月7日的網誌預計:「未來5年,香港每年的整體建造工程量,會維持在2500億至3000億元的高水平」;「未來10年,政府在基建的總投資將超過10000億元。」不知道這10000億元與人工島的10000億元,有多少是重疊的?但完全可以預計,隨着工程成本的進一步上漲,未來基建的總開支只會比現在的更瘋狂、更誇張。

通過積極財政政策的方式,興建大型基建推動經濟,這種凱恩斯式經濟學的手段,乃起源於1920年代末的經濟大蕭條(甚或是早於1850年代法國的第二帝國)。2008年金融海嘯後,中央政府宣布動用40000億元人民幣救市,大部分資金亦是用在基建上。但套用在號稱「小政府、大市場」、「全球最自由經濟體系」的香港,實在是說不出的弔詭。

隨着全球化和資訊科技的發達,人類早已遠離1970年代的石油經濟;只有活在過去的人,仍會盲目相信「磚頭」可以致富。全球氣候變化和極端天氣現象的威脅,更早已令各國政府意識到,善用資源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在基建高峰期過後,大陸經濟近年不斷放緩,就連中央政府也執意「去產能」,力圖擺脫對基建的依賴。

當然,中國大陸「去產能」是一回事,香港會否成為過剩產能的出路,又是另一回事。正如土地大辯論時已有不少人指出,根據香港官方的人口估算,至2040年代初人口增長已屆頂峰,其後便會逐步縮減;但屆時人工島第二階段才可能剛建成,甚至根本仍然未能啟用。然則整個計劃的服務對象是誰?那些利益集團會在其中分一杯羹?「明日大嶼」到底屬於香港下一代,抑或大灣區的「一小時炒家生活圈」?

賣地收入極不穩定

要支撐上萬億計天文數字的公共基建開支,收入來源必然要依賴高昂的地價收入。但自1997年回歸以來,由於全球以至區域性的經濟波動,加上本地經濟結構單一和過於依賴地產業,地價收入亦呈現大上大落的極不穩定狀態。其中以2001–2004年和2008–2009年的兩次跌市,尤其驚心動魄;其他年份的波動同樣相當大,令人記憶猶新【圖】。


繼續填啦,最好填到香港要發債,咁就係真成功變成「債務國」喇(圖片來源:信報

直至近年香港樓價失控飆升,以至連續兩年分別錄得1198億和1637億的地價收入。在如此一種「非理性亢奮」的環境下,難免亦會構成對前景過度樂觀的預期,令人憧憬香港未來大興土木,便能繼續點石成金,財源滾滾來。但到底這種預期還能維持多久,因應加息周期和外圍經濟波動,香港樓市會否出現大幅調整,不少市場人士其實皆早已心中有數。

事實上,就算是官方預算案的中期預測,亦已把地價收入的估算大幅下調,未來數年均只會維持在1200億元的水平。此一樂觀估算是否具備充分的理據,本身已是一個大問號。但更為核心的問題卻在於:相比樓市的波動和地價收入的不確定性,基建開支則只會連年持續攀升,構成少說也有長達二三十年尾大不掉的包袱。

基本工程開支已由10年前約只有200億元,大幅上升至現時每年達1000億元的水平。然而隨着大型基建接連上馬,若再加上人工島的驚人巨額投資,則基本工程儲備基金出現赤字,並需通過發債或一般政府收入撥款填補,看來已是無可避免的結局。香港人的住屋問題未知何時或能否解決,但就一定會背負公共財政的沉重負擔。

「明日大嶼」到「明日之後」

作為一個人類史上罕見的超級基建項目,「明日大嶼」的致命關鍵是:只要一經長官意志決定倉卒上馬,未來便欠缺任何彈性調整的可能。跨海道路和隧道的空前投資金額,導致人工島工程即使分期進行,最終發展規模也難以作出改動,否則將無法滿足成本效益的要求。現時公眾對如何計出1700公頃面積一無所知,對項目具體細節更是全無頭緒,一旦人工島項目成功啟動,便會自動把整個社會的未來押注下去。

相比過去的多項基建「大白象」,橫躺在海中央的人工島堪稱「基建大鯨魚」,冗贅的身軀難以適應環境的變化,無法對應極端天氣和海平面上升的挑戰,這已是人所共知的致命因素。作為一個「與天為敵」的項目,最終很可能在演進過程中先被淘汰,則宿命的「明日大嶼」,便極有可能搬演「明日之後」的悲劇。

正如我們已在本欄多次提出,當年經歷亞洲金融風暴的衝擊後,由於特區政府急於挽救經濟,遂投下巨額資金填海造地,並不惜簽下不平等條約,但求令迪士尼樂園務必落戶香港。如今近20年已過去了,就連上海的迪士尼樂園也早已落成啟用。香港迪士尼遊客量不但長期低於預期,過去數年更是連續錄得巨額虧損。

事實擺在眼前,現在已不是迪士尼挽救香港經濟,而是特區政府在拯救迪士尼。在去年宣布涉及109億元的擴建計劃,納稅人便須承擔其中高達58億元,如此是否就能挽回迪士尼的吸引力,相信政府亦早已心裏有數。不過,只要轉念一想,其實把連年虧損的迪士尼主題公園關閉,竹篙灣便可得出280公頃即時可用的土地;若再加上鄰近如西南青衣的填海計劃,已能提供最少逾400公頃的土地,客觀條件遠比屹立海中心的人工島為佳。

以竹篙灣加上青衣西南的填海區,足以用作「明日大嶼」的替代方案,作為港島北和東九龍以外的第三核心商業區;其地理位置不但遠比海中心的人工島優勝,更可一舉省卻上萬億元的公帑投入,是最合乎香港整體長遠利益的現實方案。此替代方案還有更重要的意義,就是把我城從基建迷思中拯救出來,把香港資源和潛能,放在長遠更有意義的產業上。

歸根究柢,特區政府長期過度依賴賣地收入,已完全把土地視作會「生金蛋的鵝」,復又通過基本工程儲備基金的「資本旋轉門」,把收入進一步投放在更大型的基建上,形成飲鳩止渴的惡性循環。此舉同時成就龐大的既得利益集團,通過功能組別制度令特權得以永續,其他工商百業則長期停滯不前。仍然緬懷「磚頭」致富的年代,不願意從大型基建的美夢中醒來,撫心自問,這倒底是真睡抑或只是在裝睡?

龍子維、鄒崇銘(影子長策會成員)

刊於同日《信報財經新聞

【文化論政】歐陽檉:莫將海洋當沙漠 文化無須人工島

$
0
0

林鄭月娥的施政報告,從文化的角度來看,算是不過不失,但也沒有驚喜。就像朱鎔基總理說過的昔日中美關係一樣:好又好不到哪里去,壞也壞不到哪里去。今年施政報告中直接對文化產業或文化藝術有關的著墨的確比以往的多,但不少篇幅用來描述過往幾年的成果(各個場地紛紛落成等),涉及土地或財政資源的事項也只是透過現有的架構去分配,設立文化局一事也沒有再提起。

今日香港難有文化局

文化不是唱歌跳舞咁簡單。二戰之後法國第五共和,設立文化部,志在重建共和國的榮耀,萬象更新振奮人心,建立身分認同,呼應福利社會,後來走向文化民主,成為世界文化部的典型。社會主義國家則視文化為政權宣傳的一部分,一度獨尊社會主義寫實主義,中國亦所謂「二為」要「文藝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這是限定式文化政策。這兩種文化部,前者我們望塵莫及,後者就no thanks了。

這些文化「建國大業」,在香港重光後,港英政府都扯不上邊。直到大會堂的建成,才有官辦文化的起點。除此以外文化行政就是市政局,一個同時管理屠房和劇場的准市議會,直至董建華1999年「借雞殺局」為止。1995年成立的藝術發展局本有政策倡議的功能,可惜後來被束之高閣。2000成立的文化委員會引起過難得的文化政策大辯論,而在2003年提交的《政策建議報告》,也可能是迄今最接近香港成文文化政策的物體,但報告無論在思想理論或改革建議方面都是毀多於譽,所以當時政府口說採納,行政最誠實。現時時局比當年更複雜,林鄭月娥不想節外生枝,以成立新政策局涉及額外資源為由推卻。,並不令人意外。不過一個每年涉及至少48億元的政策範疇長期只有一個總長一頁的 point form 網頁交代,(請參閱民政事務局的「文化政策」網頁),綜觀全球,也可能只有香港一家。

文化局成立不到,於是香港文化政策大體不變:欠缺領導、文化藝術有關的事務散落各個部門:土地問題歸發展局、能賺錢的歸商務及經濟發展局、不能賺錢的歸民政事務局— 這個分類未免太過隨意,欠缺思考。而以起樓(場地、活化工廈)代替宣政,也繼續是香港隱沒文化政策的基因。

不宣而政起樓派餅

於是西九中途殺出個賽馬會故宮,林鄭今天就可以這樣交功課了:「我們的願景,是發展香港成為一個植根於中國傳統並融會多元文化的國際文化大都會......西九將擁有兩個世界級博物館,分別是M+博物館和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風格各具特色的博物館將在維港海濱鼎足而立,成為綜合文化、藝術、旅遊的新地標。」(包括藝術博物館共有三座)。而「植根中國傳統」,首次出現在施政報告上,我希望是言者無心,並非有向中央表忠的意味。中國傳統、華夏文化,我們也是繼承者,不因政權而分界,平起平坐,沒有你高我低。國內體制內的社會人類學家費孝通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本來比起香港近年興起的義和團式愛國已經先進得多,令人十分唏噓。

沒有文化局,市民和政府難有對口單位作質性的文化對話,政府各執行部門之間也可以繼續玩閃避球,苦了前線藝術家和公務員。不宣而政的文化政策,也留下太多灰色地帶。文化工作者習慣在政府的不干預下享有消極自由,但那怕有朝一日得罪了哪位方丈,隨時失驚無神DQ 你,於是自我審查,也難說是善治。

昨日大娛今日參與

不過,從施政報告我們也看到香港文化生態有了根本性的轉變。就場地而言,過去十年是繼1970-80 年代後的另一次建築狂潮,而且多個落成的場地在風格和美學上更與國際接軌,香港的確比以前更好玩。部份新落成的場地由獨立公司或法定機構管理,並非由政府部門,也有過渡到文化民主階段的跡象。

在全球化和其他亞洲國家走向自由勵精圖治下,香港歌影視不再是獨佔鰲頭,實情已經是大片indie化了,電影亦因此獲政府肯定為香港「品牌」。但其他流行文化(如音樂、文學等)則沒有觸及。其實香港除了是一個細小而開放的經濟體系,也是一個細小而開放的文化體系。除粵劇因為成為了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而地位提升外,其他植根香港的流行文化是否也是香港的重要的文化承傳?文化保育不單止應該是有形的古蹟,或者是可以放在場館內的表演藝術和視覺藝術,也應該包括可以大量發行的文化。我建議政府應該擴大電影發展模式至其他流行文化,並鼓勵民間集資加政府資助配對模式。政府年年盈餘,庫房腰纏萬億。與其「島錢落海」,也應該做政策創新,開闢官辦文化、放任市場、商業贊助之外,讓香港人盡其才的第四條路。

莫稱海洋作沙漠

所謂『文化沙漠』之說,據說是出自當年民國時代起來港棲身文人的意氣說話(見陳雲著《香港有文化》)。後來竟然成為了港人普遍的迷信,而且成為了爭取支持某些項目的說詞,予人有點危言聳聽之感。2007年當時主導西九的政務司司長唐英年也提過:「曾幾何時,香港的別名是文化沙漠,但在努力打造經濟大都會的同時,我們已逐步消除這個惡名。」所以他用的也是過去式。今天所見香港人已經從單純娛樂過渡到手作創作的階段,但一位「三極博士」卻說:「(填人工島)增加土地供應,讓文化藝術產業可立足於香港的商業社會,讓香港一洗『文化沙漠』之稱。」真是不知有漢,遑論魏晉 。

只要香港的語言不死,文化不死,即使政治淪亡,港人各散東西,千百年後,香港仍然是有燈就有人。有危機,就有團結。但香港人團結,不需要團結香港基金。

作者為大學講師

文章刊於2018年10月15日信報專欄。本欄由「香港文化監察」邀請不同意見人士討論香港文化及文化政策狀況,集思廣益,出謀獻策。

應否定選舉主任審查言論的權力

$
0
0

劉小麗被DQ後,一些法律界學者如張達明,反駁政府的決定,其中一個主要理據是選舉主任沒有給劉申辯的機會,言下之意,如果選舉主任給劉申辯,他就可以合法DQ。我認為這個方向是不對的,應該從根本上否定選舉主任有權根據候選人的思想和言論,褫奪任何人參選資格的權力,否則用小官做大壞事,進行思想審查篩選,就會變成常態。

況且,我相信即使劉如何申辯,最後結果也是一樣,所以問題不在申辯,甚至她根本毋須申辯,因為一申辯,就承認選舉主任有審查言論的權力。

首先,大原則是,基本法是憲法,不是刑法,憲法只規管政府和公權力,人民沒有權力違憲,所有世界上沒有人民的言行「違反基本法」這種蠢話。這些憲法常識ABC,還要講一百次﹑一千次﹑一萬次。

人民可以批評憲法,甚至否定憲法,這不是刑事罪行,沒有犯法。否則如果憲法不能批評,即不能修改,那已經不是憲法,而是《聖經》《可蘭經》。當人民當選成為議員,他行使其權力時自然受憲法約束,他只會違憲,結果頂多無效,也不是犯法。

再者,基本法第二十六條規定,「香港特別行政區永久性居民依法享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當中的「依法」,只是年齡﹑地址等規定,而根據某人的思想言論否定其參選資格,明顯違憲,所以,違反基本法的不是劉小麗,而是選舉主任。

任何人,即使其思想言論如何偏激,都不可以將之排除於議會之外,這是民主制度的重要原則。所以,一個人即使主張共產主義﹑否定香港資本主義,或贊成港獨,都有權參選。只要憲政健全,他即使當選,也不能輕易改變這個政治制度。所以,德國縱使因為納粹的歷史,成立所謂憲法保衛局(Verfassungsschutz),但都只會監視一些新納粹組織,不會輕易用法律取締。所以,德國議會有共產黨,有極右政黨。

最重要一點是,根據上述,選舉主任的權力,只是在手續上確認侯選人的一些基本資料,如年齡、地址、提名人數目等,沒有審查侯選人思想言論的權力。

況且,選舉主任沒有解釋基本法的權力。基本法的解釋權,屬於人大和法院,所以,即使某人的言論如何「明顯違反基本法」,選舉主任作這樣的解釋,已經是越權。

另外,選舉主任追溯劉小麗過往的言論而相信她不是真心擁護基本法,已經是違反了不可以追溯的原則。議員宣誓那一刻已經表示會擁護基本法,他日後行使權力的時候也會受基本法和其他法律約束,所以,所謂侯選人要「擁護基本法」只是一個形式(formality),不可能用來追溯候選人過往言行的藉口。退兩步說,縱使選舉主任真的有此權力,又縱使思想言論違反基本法不得參選,就算劉過往贊成自決,但她也可以「覺今是而昨非」,進入議會後尊重基本法。外國很多激進政黨都是如此,他們在外面可以否定民主,但一旦進入議會,就成為民主制度的一部份,受憲法約束。一就是不加入,加入了就要守規矩,這是民主制度的游戲規則。

選舉主任又認為,劉小麗雖然最近明言反對港獨,但仍選擇相信她不是真心,這種誅心之論,根本是任意(arbitrary)和主觀臆測(subjective speculation),此兩者都是法治的大忌。

一個決定,違反了這麼多法律原則,很難想象上到法庭政府不輸。如果政府真的贏了,到時再說法治已死﹑香港已死吧!

美少女變身肌肉壯男打怪物 -《魔法少女俺》

$
0
0

魔法少女是日本動畫是一大宗派,從《我係小忌廉》起這麼多年以來,差不多不同類型的魔法少女也拍都過,拍到沒有新題材新角度可以拍,終於走了這一步將魔法少女變成男人,連被譽為最具顛覆性的《魔法少女小圓》,也都被這套超級惡搞的《魔法少女俺》比下去。《俺》又稱《老子是魔法少女》,無聊得來超好笑,沒有什麼大劇情,總之每集完全大開腦洞,想到什麼便玩什麼,反正第一集已經豁出去了。

美少女變身變魔女裝肌肉男子,沒有魔法能力只是純萃用暴力打怪物,怪物卻是樣子可愛的肌肉怪。不過畫面刻意血花四濺,還要很抵死地扮打格仔遮住血腥鏡頭。由於故事中角色變性是家常便飯,衍生出很多百合腐女基基笑話,基本上任何男女男男女女組合,都可以隨時性別轉換攻受掉轉。最搞笑是溫泉篇,傳統魔法少女要隱藏身份的橋段,不過變成兩個男人一起浸溫泉焗桑拿,玩女主角在心上人面前要保持男兒身,不能變回本來面貌露出馬腳。

故事玩得很顛很放,母女同是魔法少女的組合很王道,不過女兒變身做壯男,母親變身就做大叔,女兒叫大叔做媽媽就很爆笑。其他同類笑料多一勝數,魔法少女的吉祥物變成黑社會幫派份子,騎單車的山寨蒙面超人,中途加入的三四號魔法少女,甚至最後得啖笑史上最弱的大魔王,成個故事少少咸多多趣,總之胡鬧搞笑又一集。明知那是重新包裝的老掉牙笑料,偏偏我卻看得十分開心。印像中自《亂馬二分一》以來,沒有什麼日本動畫玩變性,能玩到如此雅俗共賞了。觀眾對這套《俺》的反應十分兩極,一是完全接受不到核突肉麻當有趣,一是看的開心過癮笑過不停,你又是那一類觀眾呢?

原文連結

Viewing all 40213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