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當然是本土事,從八九覺醒的一刻,以至社會上下延續了24年的記掛與悼念,都是一場地地道道的民主運動。
最標誌性的事件,當數5月21日的百萬人環市大遊行,這是香港有史以來人數最多的一次遊行。人數以外,5.21大集會發生的地點,同樣扣人心弦。那是在馬場,但今次,它終於有機會擺脫那個「馬照跑、舞照跳」的市儈象徵。哪怕只是片刻,香港不一樣了,讓我引用當時一 段社評文字:「長期不涉政治的馬場,成了香港有史以來最大規模政治集會的場地」( 《文匯報》社評, 1989年5月22日)。
5.21這一天,本就該永垂史冊,當時的人也如是說過。但馬場只是一個象徵,重點是,追求民主和支持正義的聲音已滲透社會,因而社會的每個角落都顯得格外正氣和美麗,絕對是八九年香港人刻印在時代的簽名。
讓我說得具體一點。
那 陣子,左報那「痛心疾首」的開天窗社論,堪稱對中共的倒戈一擊,完美演繹出親痛仇快的精髓;又,據報載,當時小學生玩捉迷藏,也不忘惡搞一番,幽默地將遊戲改變為「輸左嗰個做李鵬」;娛樂圈中,明星不再假裝政治無知,他們高聲唱出民主愛國歌曲;以至一般民眾的日常生活領域,都跟這次愛國民主運動掛鈎了起來,像是老闆默許下,辦公室內可以扭開收音機追聽北京消息,或中小學的課室裏,老師暫時丟低課本,熱淚盈眶說學運,等等。
這些故事,遍及全港,它雖未曾印在香港特區的教科書內,但卻深印在八九年香港人的記憶之中。在這之前,香港還是個頗為政治冷感的社會,但短短兩三個月,香港人在香港的範圍內做出了至今也無法超越的全城投入,還未說那些身在北京的見證者(包括支援者和記者)。
正是這份震撼和投入,以及後來的鎮壓,啟蒙了一整代人的民主精神,及對暴政的拒絕;而24年來,香港人風雨不改地走到維園,正因為這一切難以磨滅的印記。
只是奇怪,當下有人以本土之名,呼籲杯葛六四。字裏行間,他們經常將今天的中港矛盾,跟24年前的八九香港混為一談。這些所謂本土派沒有認清自己的過去,堪稱時空錯亂的最強音。
最後,六四的本土意義來自這樣一份信念:只要香港人沒有忘記八九年的種種美麗和正氣,只要香港人繼續在歷史的黑暗之處燃點起燭光,那末,這份歷史記憶將會成為一道永遠的光,照亮我們的民主未來,並守衛正義。
本文刊於明報世紀版 26-05-2013
附加檔案 | 大小 |
---|---|
1989 立會64.jpg | 64.57 K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