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讀蘇轍的〈三國論〉,作者談及楚漢時期,項羽及劉邦之爭。作者有感項羽勇武,軍隊如狂風暴雨,世人都以為楚必亡漢,可是劉邦堅守不出,阻拒項羽,用時間換取力量,使項羽進退不得,最後項羽攻守失據,終歸敗亡。作者疑惑,劉邦無能愚鈍,為何可以獲勝?作者說:「人之勇力,用而不已,則必有所耗竭,而其智慮久而無成,則亦必有所倦怠而不舉。」意思是說,就算多有智慧、多有勇力的人,如果所求無所得,進退失據,此消彼長,時間一長,必定失敗。劉邦用的方法呢?就是:「閉而拒之,使之失其所求,逡巡求去而不能去。」大智若愚,拖字訣是政府的必勝武器。
我驚覺,這並不就是當下香港的時局?佔中的市民做到孔子所說的「智者不惑,仁者不懮,勇者不懼」,可是政府就是閉門不出,待市民熱情怠盡。其實久而久之,運動之火會自然熄滅。這時建制派廣傳清場流言,教協因而宣布全面復課,平機會更提出修改種族歧視條例,更可視為消磨港人意志的手段。現時參與活動的人數大幅減少,熱心市民更感焦急,更可引證蘇轍所說無誤,長此下去,運動必然失敗。
我們應該以史為鑑,化被動為主動,積極爭取與政府公開對話,舉行具目標的靜坐、集會。總之必須具清晰目標,召集群眾,不然就算市民及學生都是智者、仁者、勇者,都會有消耗殆盡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