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1981年足總採用技術總監Charles Hughes的「三次傳送(Most goals were scored from fewer than three passes)」的理論,使英式足球從此放棄地面傳送和推進的踢法。但環顧八十年代,利物浦的pass and move仍然大行其道,英式足球卻為何與歐陸足球的發展路向越發背道而馳?
命運的另一交接點,就在1985年的希素慘案。
1985年前的天空
大開大合的英式足球,強調邊線側擊和快速推進,但對於控制節奏、切斷對手傳球線路、利用Half Spaces的進攻手段,還是遠遠落後於其他歐陸強國。但是,探索還是持續的。
70年代的英格蘭國家隊戰績不濟,但英甲球會在歐戰的成績十分彪炳。環顧當時的時空,英格蘭球會在以下這幾方面有不俗的優勢——
(1) 立足442和嚴密防守:當時英式平行站位的442陣型在防守方面尚未有破解之道,森林、利物浦、維拉和列斯聯無不得益於此;
(2) 越位球例和區域防守:由於原來的越位規則對進攻限制比較嚴格,沒有後來那麼多直線傳送的踢法(因為大多數都會被吹越位),正面防守和對傳中防守的重要性更明顯,而這正是英格蘭球隊的長處。加上利物浦、森林密集的區域防守,是其他聯賽強隊無法逾越的屏障;
(3) 長傳急攻、傳控踢法兼容並包:上文提及,七、八十年代的英格蘭,同時存在長傳急攻和傳控技術兩套不同的足球哲學,於是既保留了身體和衝擊力量上的優勢,技術上的短板和歐陸強國相距不甚遠,因此便出現重視整體配合、壓迫有度、跑位和腳下功夫卓越的偉大球隊——利物浦。
(4) 着重技術鍛練的青訓:蘇格蘭足球尚未滑落,當時仍和英格蘭維持良好的互動,直至80年代中後期依舊出現大量技術含量較高的球員,如華度、荷度、加斯居尼等。
以上條件為國家隊提供大量人才儲備,並且在國際賽舞台展現成效。有別於歐陸球隊的中路進攻為主帶動邊線進攻的體系,英格蘭在80年代漸漸形成以邊線進攻為主帶動中路的進攻體系,英式Box-to-box中場在4-4-2攻防兩端發揮巨大作用。而且,球隊以紥實基本功為基礎,提高控球能力、加強中場中路的控制。1986年,白賴仁笠臣為核心的英格蘭打出卓有成效的整體戰術,最後只遺恨馬勒當拿的長途奔襲和上帝之手;90年世界杯,他們狂攻西德120分鐘至十二碼見負。
但是,粗獷、自大的英國人只着眼於戰鬥精神和所謂「血性」,卻忽視了控球、盤帶能力,以至各種各樣的細節。
歷史的時空又回到1985年。
悲劇降臨的1985年:利物浦的衰落與曼聯的崛起
1985年歐冠決賽,利物浦與祖雲達斯決戰前夕,發生了希素慘案。歐洲足協宣佈英國球隊禁止參加歐洲賽事五年,利物浦則長達七年。
80年代初,以利物浦為主的英式足球青訓體系,努力吸收歐陸戰術的優點,似為英格蘭足球指出一條光輝前路。但是,步伐從此中斷了。
從1985年開始,英格蘭的青訓理念慢慢倒退回傳統的4-4-2,快速突擊、長傳急攻的路線上。英格蘭不缺乏畢查式的硬漢,但缺乏戰術意識和先進的戰術體系;中場中職能仍停留在單純的box-to-box,未能好好控制節奏;出色的年輕球員因為欠缺先進的戰術鍛煉而被埋沒,成為摩連奴口中只能踢單一位置的偏科生。至今還有不少基層教練和這些教練課程的講師,依舊堅持快節奏的長傳急攻會有所發展。英甲以下的英格蘭各級聯賽,每場比賽你能看到不下100次的長傳,其中大部分皆不知去向。
解禁之後,英格蘭球會面對歐陸球隊,無法保持控球和以傳送操縱節奏,被對手慢慢以精密的蜘蛛網逐層擊破;至於國家隊層面,希素慘案前累積的餘蔭逐漸耗掉,到了1996年加斯居尼再次在歐洲國家杯四強戰倒於德國人腳下,希素慘案前最後一批英格蘭青訓球員度過了職業生涯的黃金時代。
1991年歐洲超級杯,曼聯依靠速度和力量擊退了告魯夫的巴塞隆拿,闊別多年的英倫球隊再一次進入世界的視野。這場比賽意味費格遜的曼聯逐漸踏入黃金時代,而利物浦卻沉屙未起。
外援技術扶貧的風潮:簡東拿
但1991年的成功並不代表甚麼。英格蘭球會缺席歐戰的數年,正好是沙基掀起歐洲戰術革命、全能足球理念向外蔓延的時期。戰術體系落後、本土球員實力不能成為立足之本,限制英倫球隊的戰績。以強力外援為核心展開技術扶貧,或許是它們的出路。
一位傳說中的男人駕臨奧脫福:儘管身高1米88,卻不是中鋒,而是在禁區邊陲以至兩邊Half Spaces活動,並掌控着曼聯的進攻節奏;他出色的無球跑動,為身後笠臣和恩斯的後上扯開空間。簡東拿,不只在球場上取得成功,更象徵着圍繞外藉核心的歐陸化改革開始了。
92一代在曼聯的成就,固然歸功於青訓主管Harrison,但也要歸功於另一位Eric:簡東拿。他不只是球場上的精神領袖,更以技術扶貧的角色帶領92一代在實戰裏成長。1995年,費格遜索性把恩斯賣到國際米蘭,不以簡東拿配合中場,而是反過來成為戰術上的絕對核心,新的格局形成了:畢特拖後、堅尼銜接,簡東拿統領調度全局。
以外援為核心、累積整體技術並帶動本土球員成長的模式,由曼聯開始延伸至各大球會。除了簡東拿,柏金、祖連奴在各自的球隊影響著一批英格蘭球員。以古鑑今,二十年後的曼聯大肆擴軍搜購強力外援,無非是今天以朗尼為首的本土球員及球會的青訓產品,實力不足以撐住球隊罷了。
除了羅致現成外援,千禧年後,擁有更多資本的大球會(如曼聯、阿仙奴)推行相近的青訓路線:引進歐陸青訓背景的半製成品(羅斯、碧基、法比加斯),並吸收英式足球的優點,同時帶動英格蘭本土年輕球員的歐陸化。
結論
話雖如此,英格蘭的青訓體系對歐陸的足球理念需要長期的消化,才能追上因希素慘劇而錯失的時間。當下的英格蘭,控球自如像拉蘭拿的已相當罕見,更遑論擁有組織天賦和掌控節奏能力的球員:獲公認具備相關潛質的車路士小將麥伊治蘭,如今面臨第五次外借;韋舒亞被刻意改造成派路的角色,但收效甚微。英格蘭仍在苦苦追尋調控節奏的指揮者,如要追上因為希素慘劇錯過的東西,恐非在一朝一夕。
與此同時,影響現代足球的兩大要素,也在持續不斷的影響著英格蘭。下篇為完結篇,採討商業化聯賽和波士文條例對英式足球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