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9775

有拖,梗係拍!邊抗爭邊拍拖有何不可?——從學民思潮「未婚先孕」抹黑事件談起

$
0
0

(圖片說明:在 Facebook 流傳抹黑黃之鋒的圖片)

早前博訊出現一篇不知名報導,文中指責學民思潮內男女關係混亂,血氣方剛的少年抗爭為名「把女」為實,婚前性事普遍,甚至有數十名女生未婚先孕,後更引述「母親的抉擇」,把學民女生的未婚先孕事件連結到「未婚先孕逐年上升」的香港社會問題之上。

雖然此文一出已被多方證實為捏造,博訊亦即刪文澄清,然而這小小抹黑舉措,實乃中共封建父權思維的一種反映,提醒我們必須掙脫渲染「祖國(motherland)」情懷的親情式思維慣習;同時,亦可作為反思「青少年」身份建構、「青少年」與女性的情慾、權利與自主,以及親密關係如何在社會抗爭中發揮重要支援力量等議題的一個起點。

父權政體對情慾/政治主體性的打壓——以青少年的性作為「道德標竿」

所謂「抹黑」,就要有「黑材料」,但何以為「黑」?報導中以學民成員「把女」、「有多個男友」、「和好幾位男生發生過性關係」、「數十名女生未婚先孕」作為黑材料的主軸,令觀者對學民原有的純潔無私、理想主義及具崇高道德性的形象大打折扣。事實上,學民成員談戀愛亦多次被敵對陣營作為攻擊的「痛腳」,例如,香港培青社不只一次攻擊黃之鋒「日日搞女」、「搞社運」「D囡換畫仲快過戲院」 ,這種中共黨國源用以久的對青少年情慾的道德規訓,的確能與本地保守右派或宗教團體對未成年人士的「禁慾式」性教育和性紀律無縫結合。把親密關係目為學運人士的道德污點,利用長存於香港社會,特別是保守中產對青少年的性的恐懼、排斥和潔癖,作為對學運的道德打擊。

然而,為什麼已婚商豪身邊圍滿紅顏知己、北方領導腰纏幾個「國母」就不是黑材料,但意欲「把女」的少年與「和好幾位男生發生過性關係」的女生就是道德淪喪的象徵?為什麼擁有活躍的親密關係與性生活就等於道德污點?黑材料所以「黑」,是因為社會對青少年的情慾單向地預設了牢固的規範(norms),包括:第一,求學期間(特別是中學或以下)的青少年不應該發展異性或同性間的親密愛戀關係;第二,求學期間(特別是中學或以下)的青少年不應該有性行為(包括與異性、同性及個人的性);第三,性行為與懷孕必須在異性戀婚姻之內進行,因此不應該發生在求學期間(特別是中學或以下)的青少年身上。所有超越或試圖超越這些規範的青少年都被污名化(Stigmatize)為偷吃「禁果」、叛逆、道德低下的壞學生,應該被加以訓斥及思想改造。

當人成年後,便容易忘記己身第一次性興奮的年齡,忘記自己在青澀歲月時情慾被壓抑的經驗(也許不是忘記,只是再次壓抑)。不論是醫學還是心理學研究也證明,十八歲以下的人也是具有性慾的生命(Sexual Being),並非無性無慾無愛,只會讀書的學生。「青少年」其實是現代社會的產物,在久遠的農業社會,成年人和青少年的身份並不一定有鮮明劃分,結婚生子等有性人生階段早在18歲前便已完成;然而在工業社會裡,更嚴謹的身份分類被建構,用以分配在政經領域中特定的社會角色,以及制定針對各群體的情慾需求的管理和規訓。在香港,針對青少年群體的法例與規範,大多充滿了類似以上三項的預設,卻非根據青少年的實際情慾經驗而制定,忽視青少年自然而來的正常性慾,並減損其實踐情慾自主 (Sexual Agency)的權利,這種「保護」,其實是傷害。

別把清白名聲當作少女情慾的緊箍咒

抹黑出來後,不少衛道之士均批評造謠者可鄙,抵毀少女最重要的清白名聲作政治攻擊。筆者雖感動於論者的正義感,但也不得不說:別把清白名聲當作少女情慾的緊箍咒!真正的平等相待,是把個人視作獨立的主體,尊重其完整的權利。青少年作為獨立主體,也必然是情慾主體,有實踐性自主的權利。「學運女神」決定交幾多個男/女朋友、跟誰拍拖、發生多少次性行為,任何人也不能剝奪或干預。假如一個人拍很多次拖,但對每個情人都出於真心誠摯,懂得實踐愛懂得付出;每次性行為都在尊重對方性權利 (Sexual Rights)、合法(16歲法定年齡是否要下調當然要討論)及有充足保護措施的情況下發生,哪她/他們究竟傷害了誰?剝削了誰?違反了哪條社會公義的原則?造成哪種社會不公?意外未婚懷孕後選擇人工流產,也是個人性權利的一種。研究生殖權利的女性主義學者Petchesky (1986)早早提出,人工流產是女性達致身體自主(bodily self-determination)的權利。墮胎絕對不是一個輕心隨意的決定,筆者能肯定,每位決定中止懷孕的少女都必然經過深刻的、根據其個人社會位置、伴侶及父母期望、孩子將來以及社會現實的多重考慮,才作出如此決定。在生殖決定的思考與商議中充分展現出她們在狹縫中的主體性與責任感。再者,難道己婚人士就不會意外懷孕?不會人工流產?何以責難總在未婚者頭上?社會對青少年情慾的敵視與恐懼,可見一斑。

有拖,梗係拍!邊抗爭邊拍拖有何不可?

觀乎抹黑的「把女」攻擊,筆者認為理應拆解一下特別針對80、90後的「搞社運都係為溝仔/女啫!」迷思。首先,如果純為溝仔/女,大可去Speed Dating或各種交友apps溝,甚至可上某些X男/X女大作戰的「真人Show」,為何以要那麼辛苦(大汗細汗上街頭)又以身犯險(公民抗命)的方式溝仔/女?

「重口味」或「獨特性癖」可能是某小數人的解釋,但卻未必能包括整體。再者,在一個團體中,跟志同道合的同儕互生好感,兩情相悅繼而墮入愛河,何罪之有?難道談戀愛就會把「關心社會、追求自由、改變始於足下」的信念拋棄?如此,在團契中,主內的兄弟與姊妹一不小心在主懷中互生情愫並走在一起,就是不愛耶和華愛美人、忘卻全心、全靈、全意愛神的初衷?(但在教會內結合的兄弟姊妹猶如恆河沙數)或有人說,在社運中發展兒女私情亦令運動不再「純正」,筆者不敢苟同。二次大戰時,越洋作戰的年輕士兵就是憑著與家中愛人一封又一封的情書,作為繼續抗戰、對抗個人無可控制的殘酷歷史的龐大精神支柱。

情慾與親密關係經常被目為「干擾物」,讓人放縱與沉溺,令人不能專注正事。的確,一個不理世事,只沉迷於情慾歡快或浪漫愛的人,對社會不公或政權暴力往往視若無睹。但我們亦不能忽視情慾與親密關係作為社會運動的其中一種根本力量。在抗爭路上,情慾與親密關係的實踐肩負著創造能動主體的重要性,是通往解放的重要一步。再者,面對強權與無止盡的失敗,同路愛人能互相勉勵支援:親密共存能減輕挫敗的悲痛,排解恐懼與焦慮,並能享受被愛被接納的滿足,而對愛人的委身與承諾亦能鋪設出對未存在的將來的希望,在渺茫中常存盼望。就算是失戀,也能在痛苦中習得自我療癒的能力,去應付抗爭路上的無盡心碎時刻(例如一旦「袋住先」政改通過)。

在這裡跟大家說一個革命愛情故事:一個名門千金受理想主義感召投身革命,到公安部工作。公安部中年輕男女同志多,大家朝夕相對,一名工農出身的軍隊政委暗暗愛上千金,多次追求她,最後修成正果。兩人成婚後,一起長征、抗日、打內戰,相濡以沫,共度數十年患難,邊革命邊談情,直到改革開放。這樣一對抗命情侶,就是鄧小平與夫人卓琳。可見在大時代中,兒女私情對支撐人心具有不可輕視的力量。可惜筆者不才,現在依然單身(哭),還未如小平同志般能在抗爭路上找到同志以愛革命。

否定情慾/政治主體 導致愛慾/抗爭無能

父權體制下的未成年者與孩童都被假定為不完全的、非獨立的個體,不但不能享有與成年人同等的地位和資源,不少權利也被剝奪,建立親密關係的權利被打擊最多。年青人拍拖,「大人」總能理直氣壯地批判其「錯誤」,自覺有權給他們打一個缺點,以作為其道德缺損的明證。父權對青少年情慾自主的打壓,與對其政治主體性的打壓恰恰是如出一轍。在學生積極自發以罷課抗衡落閘式政改方案時,一個又一個西裝筆挺又挾幾個社會尊位的成年人即開炮批評:北大學者饒戈平指「年青人缺乏獨立思考,思想和政治上不夠成熟」,參與政治活動對個人及社會都不利;局長張建宗也認為「中學生思想未必成熟」,要問準家長才能罷課。辦學團體例如聖公會更禁戴黃絲帶,有學校甚至明言會把罷課學生記缺點。這些批評、干預與規訓懲罰,把青少年的自發政治參與目為「錯誤」(到底政治參與是錯誤,還是「政治不正確」是錯誤?),這正正是預設了學生是沒有又不需要有政見的,是不夠成熟去思考並確立自身政治立場的,即使有立場,也是被「煽動」的,以論述與規訓壓抑青少年根據其所學知識、個人經歷、信仰、生活反思以及價值觀迸發而生的世界觀與政治主體性。但是,春光真能壓得住?壓死了這些自主覺醒的靈魂,對個人、社會以致國家又有何害?

台灣學者何春蕤在〈情慾革命 你也有份〉中寫到:「實現愉悅的能力總是要在個人的青少年時期累積經驗才能建立。無數女人的哀怨人生已經在在證明,愉悅上的匱乏、情慾衝動上加注的罪惡自責,經常殘害了青少年男女的人格發展,形成日後人生中的躊躇無力或妒恨情結,就算到了某個成熟的年齡,也已無力開發情慾活力。換句話說,過度的(保護)青少年,就是殘害她們成年後的生命。」壓抑情慾自主就如壓抑政治自主,令到本來關心社會、胸懷義理、心存良善的青少年,在白色恐怖、政府學校家庭聯手壓制,以及犬儒主義下被磨蝕得躊躇無力、卑躬屈膝、見利忘義,再沒有向不公義抗爭的信念與力量。筆者不怪罪前人,正因為前人欠缺政治主體性和抗爭無能是歷史使然。香港整體社會三十年來談不上抗爭幾次,自是無力再開發個人抗爭活力。但因為個人習成的犬儒與無力而打壓青少年實踐其政治主體性的權利,就是殘害他們的生命,比所有未婚懷孕者都不負責任:後者是明白自己無法讓孩子有美好將來,因此放棄;前者是把孩子帶來了,卻不讓他們建立美好將來。

延伸閱讀:
1. Petchesky, R. P. (1986). Abortion and woman's choice: The state, sexuality, and reproductive freedom. London: Verso.
2. 世衛在「性別與人權」欄目中對Sexual Rights的簡介
3.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情書往來
4. 鄧小平與卓琳的愛情故事
5. 何春蕤:〈情慾革命 你也有份〉
6. 如何做個尊重青少年自主權的家長?可參考國民教育家長關注組公開信 〈罷課前夕 給家長的公開信〉
7. 另介紹讀者看李志綏的《毛澤東的私人醫生回憶錄》(The Private Life of Chairman Mao),可見毛主席在治理國家時,同時也是發展多元親密關係的先鋒。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9775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