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日前在網上閑逛﹐在《852郵報》看到這篇有關「剩女」的報導﹐頓時感到鬱結難舒﹐遂撰此文評論之。
首先﹐看到標題上用上「中女」一詞﹐已令人十分不悅。「中女」一詞原是夜場術語﹐是指年紀已近「中年」的「妓女」。或許是因為人云易云﹐此等用詞後來竟在網上廣泛流傳﹐並逐漸成了大齡女生的簡稱﹐現今連網上媒體也堂而皇之照用無誤﹐確實令人嘖嘖稱奇。
當然﹐如果閣下喜愛「包拗頸」﹐大可說「中女」字面意思不含貶意﹐覺得有問題者純粹是自己心邪。然而﹐一詞是否含貶義決非單憑字意決定﹐從應用層面上來看﹐究竟有多少人會將「中女」當中性詞用﹐如同「中年」一樣﹖大家心知肚明。
如果說「中女」還可作中性詞用﹐那麼「剩女」一詞必屬貶義詞無疑。「剩」字的本字為「賸」﹐是由「媵」字衍生而成的字。古代達官貴人出嫁﹐多有隨嫁的婢女「嫁一送一」﹐此女的名份曰「媵」﹐「嫁一送一」這行為則稱作「媵」﹐後來再衍生「贈也」﹑「副也」﹑「餘也」之意﹐故《康熙字典》引徐铉《註》曰:「今俗謂物餘爲賸。古者一國嫁女,二國往媵之,媵之言送也,副貳也,義出於此。」
至於「剩」則是因「媵」是破音字﹐後世依據其【實證切】發音另造出來的形聲字﹐最早見于《玉篇》﹐歷代典籍多稱「剩」是「賸」的俗字。由此可見﹐無論「剩」還是本字「賸」﹐均含蔑意。
我們再看看《852郵報》的標題﹐更是令人感到費解。『全港有超過39萬30歲以上「剩女」﹐問你驚唔驚』﹐一個女性三十歲後未嫁﹐何故是「剩」﹖她們在社會存在是多餘的嘛﹖她們是廢物嘛﹖剩甚麼﹖
當然﹐我們大致上知道「剩女」﹐其實等於以前罵人「賣剩蔗」的意思﹐問題是30歲以上未嫁人﹐便一定是「賣剩蔗」嗎﹖她們可能還是追求者眾﹐只是未選定心怡對象﹔可能是已有同居伴侶﹐而不打算結婚﹔可能她們享受單身生活﹐乃至決定終生不娶﹖為何要將一群30歲以上未嫁的女人﹐貼上「剩女」這個負面標籤﹖
更重要的是﹐將30歲以上未嫁女人帖上負面標籤﹐背後反映著一種守舊的父權倫理觀。其實香港有39萬30歲以上「剩女」﹐有甚麼新聞報導價值﹖她們結婚沒有﹐干卿底事乎﹖未嫁女生比男生多﹐又有甚麼問題﹐需要我們「驚」呢﹖此類報導﹐有如舊時三姑六婆在村口講是講非一樣﹐反映出《852郵報》令人久仰的報格。
令人感到驚奇的地方﹐倒是現在我們已進入21世紀﹐香港號稱國際城市﹐恥笑人家是「賣剩蔗」的觀念竟還未消除。由TVB取「剩女愛作賤」諧音的節目「盛女愛作戰」﹐到《852郵報》煞有介事的報導﹐主流媒體和網上媒體仍樂此不疲地宣揚著這種「剩女觀」﹐令一眾三十歲以上未嫁女性飽受不必要的社會壓力。如此荒誕的現象﹐鄙生作為男人也看不過眼。
話又說回來﹐「剩女」據聞源大陸的網絡用語﹐及後在2007年8月被中國教育部編入171個漢語新詞之一。如此惡俗之詞傳入香港﹐可謂名符其實的「匪語入侵」。那些平日時常高呼反對大陸化的所謂本土派﹐是否也應聲討一下﹐批評《852郵報》使用「匪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