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局在網頁文章中指稱廣東話是「一種不是法定語言的方言」,引起社會關注政府是否有意貶抑廣東話的地位,作為大陸同化香港的重要一步。共同語和方言,是其中一種語言的分類方法,而這種分類,可說是政治性的。每種語言本身都有地方基礎,都是地方語言,都是「方言」。而令語言脫離「方言」變成「共同語」的,不是語言本身,而是政治因素,簡單點來說就是由政權指定。所以誰是方言,誰是共同語,本質上就是政治問題,不是語言問題。雖然教育局其後迅速道歉並收回文章,但實際上,當局已推動「普教中」多年,參與的學校也日漸增多,情況值得我們關注。
華文世界統一使用現代白話文,實有必要,否則華人世界之出版物不能互通,將導致文化的割裂和斷層,對學界亦有大害。但在於語言,則大可不必,香港文憑試的中文科口試目前主要還是以廣東考核,但按現在官方將廣東話視為「不是法定語言的方言」,將普通話視為「正統」,全力推行「普教中」的姿態,若長此下去,相信連口試也變成以普通話考核,廣東話再無用武之地之日實不遠矣。語言的主要功能是日常溝通,廣東話作為大部分香港人的母語以及日常溝通的語言,以廣東話教授中國語文,實在是理所當然的。語文學習,當中包含很大邏輯概念和文化概念的理解,這對大部分學生來說,實在不是一件易事。即使不論廣東話之源遠流長保留古音較多等優勢,以母語教授中國語文科,也絕對是最有利於學生理解中國語文科內容的做法。
以普通話教中文科,實際上就是在一科教授母語語文的科目中,要教師以非母語教授,要學生以非母語理解,是為了學一種新語言而犧牲語文學習,不利表達,障礙理解,更製造「普通話才是正規中文」的錯覺,壓縮廣東話的生存空間。常有論指普通語教中文有利學習語體文,則屬無稽,普通話與語體文賓際上是兩回事,當你仔細聽人說的普通話口語,那跟真正流暢簡煉的語體文,根本是全然不同的。若果以為以普通話教中文就能糾正學生以廣東話口語入文的問題,那其實只會引來學生以普通話口語入文的同樣問題。若社會認為有需要加強對學生的普通話訓練,合理的做法應該是增加普通話課的節數,而不是犧牲中國語文科的學習強推普教中。
普教中在香港已推行多年,不少學校的中文科都已經轉為以普通話授課。學校推行普教中的原因,一般都是指以普通話教授中國語文科能使學生更好地學習中 文。然而,就連教育局也承認,「仍未有確實證據,證明以普通話學習中國語文的學生的一般中文能力會有所改善。其中兩項研究發現,以普通話學習的學生的中文能力,與以廣東話學習的學生並無分別,甚或表現更差。」
普教中為何無助甚至有礙學生學好中文,嶺南大學中文系的陳雲教授早前已在〈普教中有什麼可以學的?〉一文從普通話和廣東話兩種語言本身特性的角度詳細說明。而本文則希望從教與學的角度,分析普教中會帶來甚麼問題。
現時,中學中國語文科的內容相當艱深,除了基本的語文理解和表達外,更要求學生對中國文化、中國文學等有一定的認識和體會。尤其在新學制下,所有高中 學生均需應考程度相當高的文憑試,而文憑試中文科各卷對於學生的思維能力、文化知識、學養根底的要求,均遠遠高於舊制會考,學生要有效掌握中文科的要求, 達到相當的水平,本來已經十分不容易。以普通話教授中文科,實際上就是要教師以他們不熟悉的語言教授,學生以他們不熟悉的語言聽講,大大障礙了師生的表達 和理解,對中文科的教學效能造成巨大的負面影響。
教學語言,是會大大影響教學成效的。教授本身已不容易表達和理解的內容,最有效的語言,必定是教師和學生的母語。現時即使是在普遍被認為水平較高的英文中學裡,不少教師依然會在課堂中「偷雞」使用粵語講課,以助學生理解學科的內容,可見在事實上,母語才是最有效的教學語言。香港的中學教育是普及教育, 學生的語言能力差距極大,強迫語言能力不強學生以非母語去學習中文科,實際上是在摧毀他們考好中文科的希望、扼殺他們對中文科的興趣,禍及一代香港人的語文水平、有礙於中國文化的承傳。
有不少人認為,普教中能使學生在學習中國語文的同時,多聽多說普通話,提升學生的普通話水平,是一舉兩得。多學一種語言,對學生來說,並不是一件壞事。可是,普教中帶來的語言障礙,卻加深了學生理解中文科老師講課的難度,使學生錯失不少透過中文科課堂改善中文能力的機會,大大降低中文科的教學成效。 在現今的社會,學好普通話,的確會使學生在語言上有一定的優勢。可是,在決定中文科的教學語言此一議題上,政府和學校卻萬萬不應本末倒置,將「學好普通話」置於「學好中文」之上。要訓練學生的普通話能力,絕不應以犧牲中文科學習作為代價。
我輩自小聽以粵語教授的中文課,中文何曾比不上自小接受普教中的新一代?若普教中如此有優勢,何解新一代中文水平每況愈下?歸根究底,力推普教中,還是政治目的大於語文學習,大於文化承傳。莘莘學子,從來都只是犧牲品。
*載於彭志銘、鄭政恆編:《香港粵語頂硬上》(次文化堂,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