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古董書展,2014
文:Ting ,現居牛津。《游城客書》作者之一。
受訪者:羊駝寶寶
現居地:英國牛津
對牛津的印象:牛津是學問之城,因大學而聞名,滿是學生、學者和遊學團。喜歡看書學習的話,這是個好地方。不怕你笑話,我住在一個城市的幸福感幾乎跟那裡的書店好不好、多不多直接相關。
有些書只能亂放了......
牛津值得去的書店:
全牛津有好幾家,我最喜歡 St. Gile’s分店。總有些古靈精怪的書,庫存也經常換,每幾天就可以去轉一轉。定價不低,但這是慈善店嘛,等於做善事。
總有幾個書商來擺攤,但不是每位都每週來。他們定價往往比較便宜,我7.5 磅買過 1857 年的Macaulay’s Essays,大賺了!
The Last Bookshop:(地址:7 New Inn Hall St.)
賣 remainders(滯銷書),好書不多,但也偶有冷僻的好書。全部兩磅一本,夫復何求?
學術書店旗艦店,一定要去朝聖的。頂樓有二手書部門,很會選書,但定價很貴。定期舉辦一些簽書會。新書很及時、很齊全,上Amazon網購之前可以來看看這裡的陳列。
很嬉皮的一家書店,老闆很拽,但經常舉辦文藝活動,如詩歌朗誦之類。也可以在那裡喝茶。舊書頗多文史方面的。
哲學、宗教研究、神學等等,非常非常學術。網站上有目錄。還有各個慈善店的書籍陳列。
一年一度的牛津古董書展,剛在今年4月底舉辦。英國各地的古董書店來擺攤,所以能看到各種各樣的寶貝:17世紀的聖經、英國老地圖、19世紀給主婦寫的烹飪書、藏書票目錄等等…… 平常關在博物館和圖書館的古董書都可以親手翻翻,不過價格昂貴,只能以觀賞為主。當然也可以向書店老闆請教一下古董書知識。
何時開始愛上藏書?
是從中學開始吧,放學以後無所事事,總踱步到附近商場裡一家大的商務印書館閒逛看書,也就是香港話裡說的「打書釘」。簡體字也是這麼學會的。可惜那家商務分店現今大不如前了。另外,我上中學時康文署好幾年舉辦舊書義賣活動,每本五塊港幣,每次都是一車一車買回來,其中許多都是已經絕版的文史書。
後來住在北京和台北時是買書最幸福的日子,北大周邊和台大周邊太多可駐足停留的了,有時發夢還會夢到回去買書。在台北走路就到的三民書局,不賣舊書,但選的書很正統。讀者很少,夠安靜。雖然一般在書展買不了什麼書,還是很喜歡去逛。那就更像一種儀式了。
台北書展,2013
怎麽會開始買二手書?
新書的選擇非常有限,如果閱讀興趣廣或冷僻,就不得不找舊書。現在看電子書方便,但還不可能取代淘舊書。跟每本書的相遇都有背後的故事和緣分,藏書就如收藏一段段回憶。而且書比朋友聽話,「隨傳隨到」,也不怕受你冷落。擱下好幾年再讀讀,就像看到老朋友一樣。
不過,也不敢說買二手書是綠色生活,因為砍了那麼多樹來印書,而且總放著那麼多書還沒看,怕是都不環保吧……?(訪問者按:那就借書、讀完再買吧!)
北大室友的書桌
有甚麼舊書的心得、故事可以分享?
鄭振鐸有一篇小說叫《書之幸運》,寫買書的心態很生動。淘舊書最怕碰到非常懂行的書店老闆,好書定價太高拿不下來;完全不懂的也不行,不會選書。要拿下喜歡的書,或尋到很難找的舊書,一定要不斷逛書店、書攤,而且看到合適的就立即下手,不然失之交臂最讓人惱恨了。
唸大學時宿舍樓下就有週末書市,擺攤的人哪怕寒冬季節也照樣每週過來看舊書,方便得不得了。說實話,那個書市的好書不是很多,但只要有耐性慢慢看、慢慢翻,總會淘到好玩的。記得用五塊錢人民幣買過燕大史學家齊思和和她女兒齊文穎藏過的書,《馬克思論歷史科學》那一類的書。也許那本書一直都沒出過燕園?後來居然就傳到我手中了,感覺很奇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