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9784

做自己的媒體-- 尼泊爾人在港辦報

$
0
0

尼泊爾報紙 Ethnic Voice
JB手執自己辦的報紙,感到滿意。

(獨媒特約報導)根據2011年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全港現時約有41萬少數族裔,其中63000為南亞裔人。他們人大多不諳中文,本地並未有專為他們而設的電台及電視台頻道及文化政策,直接令他們難以接觸本地新聞及時事議題。另一方面,主流媒體和整體社會對他們關注及認識甚少,有時偏頗和片面的報道容易引起坊間誤解。有見及此,一些少數族裔朋友決定自己辦媒體,向同胞報導社會熱話,並為不同族群搭建溝通橋樑。不說不知,其實本地有3份尼泊爾報紙,其中一份是雙語週報《Ethnic Voice》,並設YouTube報導頻道,總編輯是Pun Magar J.B.(下稱「JB」)。

尼泊爾人JB在當地畢業於新聞系碩士,有多年參與電視及電台的經驗。一年前,他受朋友邀請,到港參與創辦《Ethnic voice》,成為該報的總編輯。辦公室設在佐敦,聘有本地學生任兼職,專責翻譯工作。每週一期,主要對象為本地尼泊爾人。報紙在全港百多間少數族裔士多寄賣,如深水埗、油麻地、佐敦、灣仔。售價為5元。JB解釋,「尼泊爾人認為免費沒有好東西,不會拿來看。相反,賣錢他們更覺得值得一睇」。

獨立媒體推動社會改革
與JB訪談,總能清晰感受到他對辦報一事有著滿腔熱誠,並且相信獨立報章有其生存價值和意義,傳媒可以為社會帶來正面影響。他認為,要讓少數族群融入本地生社會,不同文化得以共融,展開對話是很重要,辦報是其一中種途徑。報刊特地採以尼泊爾文為主,英文為輔,就是希望大家可以互相了解看法和角度。若內容圍繞尼泊爾及本港社會及政治議題便以尼泊爾文報導,若內容涉及於本地政治及少數族裔議題便以英文報導。報紙發行量大概是1000至5000份。不過已經有印度珠寶公司願意賣廣告,「他們認為我們做的事情很有意義,希望為少數族裔做點事,一問便願意以廣告支持」,JB自豪道。他認為,辦報的經費只屬少問題,最重要是少數族裔之間的社群連結,大家認同這份報章。難怪踏入報章的「基地」佐敦,到處都有人向JB打招呼,他更輕易向記者送上一份《Ethnic voice》,士多老闆並沒向他收費。

尼泊爾報紙 Ethnic Voice
本地現時有三份尼泊爾文的報章,可惜本地人鮮有知道。

特區政府、本地人及少數族裔三方面很少機會、甚或根本沒有機會面對面對話,了解彼此的真實想法。《Ethnic voice》作為非主流獨立報章,JB積極推動它和本土關係。例如他會將報紙直接寄給香港各政黨,讓他們更了解本港少數族裔的問題。當他聽見記者曾採訪少數族裔的示威行動,立刻熱切問詳情,寄資料給他。他曾向公共圖書館申請寄放報紙,擴闊讀者層面,但最終因行政程序複雜而無法成事。

本地傳媒認識不足 報導偏頗
當尼泊爾人開始報導本地新聞時,本地傳媒又如何呈現南亞裔的生活面貌呢?JB認為,本地媒體在報導南亞新聞時,很多時候對新聞事件的來龍去脈認識不深,易有誤導成份,間接令香港人對他們產生偏見,甚至造成歧視。例如本地曾有報章輕易用上「種族衝突」作為標題字眼,如尼泊爾及巴基斯坦有族群衝突。不過他詳細了解時,其實只是個人衝突,和涉及整個「族群」的流血衝突相距甚遠。JB對此感到無奈,但同時這亦引出社會上種族間認識溝通不足的問題。

JB坦言,本地尼泊爾人經常為口奔馳,工作時間長,政治意識不強,鮮有關心本地時事及政府政策,欠缺爭取權益的意識,難形成強大勢力影響社會。政府及社會忽視少數族裔,少數族裔無意與本地社會建立關係,面對這二重困境,他一方面期望政府能更積極主動為少數族裔提供支援服務,協助他們融入社區,消除歧視;另一方面亦寄望南亞人能夠團結凝聚起來,為自己發聲。

尼泊爾報紙 Ethnic Voice
社區網絡對售賣及傳播這些報章很重要,少數族裔人士開設的士多成為主要分發地點。

編輯:方鈺鈞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9784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