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9775

炫技與氣勢之間的室內樂

$
0
0

為期兩星期多的第四屆香港國際室內樂音樂節,是香港鮮有以室內樂為主的音樂節。室內樂(Chamber music) 是古典音樂中一個重要的類別,顧名思義是一種在面積較小的房間演奏的音樂,演奏人數亦較小,通常以小組形式表演。這種表演沒有獨奏音樂會所見的個人炫技曲目,也不及樂團的磅礡氣勢,聽眾欣賞的是演奏者之間的默契,和他們精緻的演繹。

《莫扎特—家族肖像》是音樂節中別出心裁的節目。除了莫扎特的作品外,還加入了的他的兒子—F.X. 莫扎特(Franz Xaver Mozart)的樂曲,是一個罕見而大膽的選擇。此外還設有音樂會前講座,由Georg Predota教授介紹莫扎特的父親、姐姐和兒子的事蹟。

在節目開始前,音樂節的藝術總監林昭亮向觀眾解釋為何不選擇莫扎特父親的作品(惟筆者聽不清楚),以及其他選曲的因由—原來與調性有關,D大調和F大調都屬於活潑的調性;而他特意把G小調弦樂五重奏放在最後,因為G小調對莫扎特有特殊意義,他不少重要作品都是G小調的(如第40號交響曲)。此外林昭亮還作出一個重要的澄清:F.X. 莫扎特的老師是Salieri,也就是傳說中「謀殺」莫扎特的人。他指出若Salieri真的如此妒忌莫扎特,為何願意教導他的兒子?

第一首樂曲是F.X. 莫扎特的〈寫給小提琴和鋼琴的E大調奏鳴曲〉,由同是來自中國的寧峰和陳薩演奏。雖說F.X. 莫扎特作此曲時已正值浪漫時期,但樂曲還是充滿他父親的影子。寧峰奏出來的音色溫暖、飽滿,可惜場地的傳聲效果不太好,加上筆者的位置不佳,所以小提琴聲較小,特別是在G弦上拉奏時,聲音給鋼琴聲蓋過。

至於陳薩,她的手指靈活非常,每個音都清晰可聽,即使彈奏快速的音階,雙手仍很平穩,沒有多餘的動作。而她的finger staccato和wrist staccato的技巧純熟,為樂曲增添輕快感。

不過兩位80後演奏家的演出有點壓抑,一些可以用較強力度演奏的樂段(如第一樂章鋼琴部份的雙手大跳動和弦),都彈得有所保留似的。而且二人的交流不足夠,予人各自為政之感。

嶄新的閱譜模式
緊接的是莫扎特的鋼琴二重奏〈D大調奏鳴曲〉,演奏的是丹尼斯‧庫茲克欣(Dennis Kozhukhin) 及王佩瑤。有趣的是庫茲克欣不用傳統樂譜,而是使用電子樂譜!筆者聽聞過早前在外國有樂團與平版電腦生產商合作,以電子樂譜全面取代樂譜,這還是首趟在現場看到。只見除了在重複演奏時,庫茲克欣要親手「翻頁」,演奏期間電子樂譜會自行翻頁,估計是設定了時限。而坐在庫茲克欣對面的王佩瑤依舊採用傳統的樂譜,由別人翻頁。傳統和嶄新的閱譜模式同時出現,真的是相映成趣。

說回音樂,他們的合奏與寧峰和陳薩的相比,配合度明顯較好。不但旋律交替清晰,力度和琴觸一致,甚至身體搖擺的程度都相差無幾。然而他們反而在慢樂章出現拍子不對的情況,果然越是容易的地方,越使人掉以輕心。

中場休息過後的是〈F大調雙簧管四重奏〉和〈G小調弦樂五重奏〉。負責雙簧管的是黃錚,負責弦樂部份的分別是林昭亮、托比‧霍夫曼(Toby Hoffman)和李奧拿度‧艾臣布魯克(Leonard Elschenbroich)。由於傳聲的關係,弦樂組的聲音給雙簧管蓋過,情況與寧峰和陳薩演奏時的一樣。整體而言他們三人的發揮不錯,但偶而會落弓不齊,而且在拉一些和弦時發出了奇怪的鋼線聲。

反而黃錚的演出可說是無可挑剔,音色圓滑,造句甚佳,極為順暢,聲量控制的技巧一流,悅耳非常,難怪他能成為歐美和亞洲多個交響樂團的首席客席雙簧管。

壓軸的弦樂五重奏是由霍夫曼和耶路撤冷四重奏合作演出。筆者認為弦樂小組是最切合室內樂的特性,各樂器的聲音容易融和在一起,而且分工清晰,著重整體合作,每位演奏者的重要性相等,不會突出某位演奏者。

耶路撤冷四重奏畢竟已合作多年,整體性很高,他們落弓的力度和用弓的長度不但相差無幾,一些精細的音樂處理手法如漸強及漸弱的程度都同步一致。在演奏期間,除了靠相互對望來溝通外,更多時候是以呼吸代替眼神交流,例如在五人同時吸氣,然後同時落弓,他們之間的默契可見一斑。當然他們的技巧亦非常高,絕對是一次高質素的表演。

在音樂以外
有幾點無關音樂的事值得一提,首先是場地。是次音樂會是在香港演藝學院香港賽馬會演藝劇院舉行,從地點來說算是交通便利,APA也不難找到,但它的傳聲效果卻不是太好。觀眾席是呈「U」型包圍著表演區域,除了正中央的觀眾席外,兩旁的觀眾會對著表演者的背部,甚不理想。此外,場地的後台很細小,表演者在後台練習,觀眾是聽得一清二楚的,因此這不是一個合適的表演場地(據了解,這個場地會用來舉辦講座和發佈會,有時會作私人派對之用)。

另外一點是關於場刊。主辦機構安排了一本小冊子和一份場刊。場刊印有曲目介紹,而小冊子則印有整個音樂節所有表演者的介紹和節目海報,而且還附有介紹室內樂和古典樂各個時期的文章,這做法不但可省下排版的功夫,亦令場刊添加教育性。然而多張海報的設計只附有其中數名演奏者的相片,雖說演奏者眾多,難以在一張海報中全部刊出,但這樣的設計難免予人厚此薄彼之感,易生誤會。

「本文章已刊於藝PO︰www.iatc.com.hk/criticspo」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9775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