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時社會上討論得最激烈的事情莫過於北區水貨客走私奶粉一事,其對港人生活素質影響之大難以言喻,令本港奶粉供應要實行一個如日治時期的配給制度,本港面臨前所未見的「奶粉荒」。
日佔初期,軍方查封倉庫,令社會大亂,糧食供應幾告中斷。後來日本人實施配給制度,按口售糧,以解決香港糧食供應問題。今日香港,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高永文竟為解決水貨客搶購奶粉一事,提議對港人實施奶粉配給,惹來非議。
金錢是個人的,但資源是大家的。從一而終,香港並沒有禁止過內地人來港購買奶粉,可是,現時已經到了一個一發不可收拾的地步。資源分配的不均,對港人構成嚴重威脅。全球多國如荷蘭、澳紐等地也因市面奶粉被搶購運往內地而出現「奶粉荒」,外地政府相繼出招,以保障國民的利益。然而,為何香港政府遲遲未能推出有效措施打擊走私奶粉的水貨活動?有人指,香港人不應「槍口對內」,反而應該以寬容的態度看待這事,促進社會和諧。但這壓根兒不是槍口向外向內的問題,「自己人不可以打自己人」根本並不是一個理由去將不打壓水貨客買光奶粉一事合理化。政策和法律的制定都是遵從一個大原則:平均社會各方人士的利益及促進社會公義。例如二零零九年訂立的《種族歧視條例》,都是為保障非中國人的種族而設,我們也不能否定條例對達至社會公義以及促進人人平等的正面作用。我們既然不會說條例是「槍口對內」,那麼,打擊水貨客走私奶粉為「槍口對內」也並不成立。
筆者認為,今次事件的重點並不只在於奶粉,更不只在於水貨,而是在於走私的行為。走私違反公平原則,其不平等的地方可以明顯地在香港政府對此事所持的態度上表露無遺。政策上,政府沒有盡力。官員態度上,更帶給人們模棱兩可,小事也辦不好的感覺。難怪不少政評人都嘲諷新政府班子個個近親繁殖,智商奇低。由此至終,回歸後逐一推出的香港政策都是偏袒大陸,把港人趕上絕路的。就以奶粉事件為例,截至前天(2013.2.1),政府都沒有實際針對水貨客擾民和與港人爭奪資源問題(姑勿論走私這大問題)作出政策上的調整,又或者從宏觀角度以治標的方法解決水貨客問題的源頭,例如與廣東省政府聯手打擊內地散貨者。說真的,我真的不覺得在火車站多擺幾個磅會在有那樣子的幫助和實際作用。
飯餘時候,扭開電視,竟看見有香港水貨老婦口出狂言:「香港BB冇奶粉咪唔好食囉!」這令人惋惜不已。無疑,走水貨為你的「職業」,政策打擊會對你的生計有所影響,但你自己身為香港人,也許已有了已成人的子女,你就自私到了一個可以斷別人糧水的地步嗎?將心比心,易地而處,也許你會發現自己的自私是如何的可悲;我也會驚覺,在逃去如飛的年頭間自己身處的社會已經人面全非。
理性分析,這與身份認同有莫大關係。香港於一九九七年,成功進行了順利的主權交接,回歸中國。然而,從政治制度、人民思想和愛國心、教育等眾多方面,都不難看出香港的「人心回歸」工程進展未如理想,以此龜速恐怕在五十年內未能完全與中國大陸接軌。因此,近年中國便加速了兩地融合的過程,以加強港人的國民身份認同。在殖民地去中國化的教育下,加上香港當年經濟急速起飛帶給港人的優越感,大多數香港人的本土意識都甚為強烈。不過,回歸以後,母語教學、國民教育等漸漸進入我們的生活,加上內地經濟發展趕上香港,兩者距離拉近,令港人「大香港」心態消逝。零三年的「自由行」政策更是現時中港矛盾的始作俑者,令內地人可以每天一簽多行來港。電視上的老婦就是典型利字當頭,大是大非與她無尤的人。社會上有這樣想法的人其實為數不少,屢見不鮮,並不稀奇。他們的價值觀並非以整體利益出發,他們也許正是那些「忽然愛國者」,當祖國有利益誘惑時,便會不顧一切捨棄我們奮力捍衛的香港核心價值。這顯然反映出他們對香港人的身份認同缺乏文化與情感的連繫。
事件中的持分者包括香港政府、廣東省政府、內地水貨客、香港水貨客,內地對奶粉有急切需求的父母和嬰兒、本港父母和嬰兒、以後受水貨活動影響生活的香港市民,可見受影響人十分廣泛,故政府推出政策亦應該考慮各方的利益,但仍應該以港人利益作優先考慮。民間抵抗水貨客買好粉的自發行動亦應有秩序,盡量不要對其他市民構成影響。
新政府的無能不僅僅能顯現在架構鬆散人事混亂,以及認受性和可信性嚴重不足上,還可以反映在遲鈍的反應和政策的偏頗上。
特首下台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