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9775

「留」住香港

$
0
0

作者:蘇瑞軫

筆者看到「活在觀塘」的一個帖,內容是有關觀塘的小販被逼遷,有很多小鋪也因觀塘重建而結業,但其實在這幾年中,觀塘不是第一個面臨重建的舊區,牛頭角比它更早面對拆卸的命運,在這種舊區重建的情況下,香港亦開始出現制式化的情況。

現在的香港,每區的店舖一式一樣,提出的服務也是一板一眼,這個情況是社會學所提出的麥當勞化(McDonaldization),也就是店舖出現制式化,提供服務的過程是有一個標準的流程。筆者認為現今整個香港都面對這種麥當勞化的情況,也就是香港各區都開始一式一樣,而引起這個的情況的原因包括旅遊業的發展和舊區重建。

旅遊業所衍生的問題不是筆者今日著筆的地方,今日所談的是舊區重建,舊區內居住的人大多為基屠市民,基屠市民的經濟能力比較弱,所以區內的店舖大多是非連鎖,大多是一些小店,價廉且賣的東西實而不華,這衍生了一種樸實簡單的風氣。也因為沒有大集團的入侵,區內的小店有自己的特色,每間店鋪的味道都不同,正正是這一種,建構了一種舊區情懷,更保存了香港的本土特色。

過去的香港,在每一區都有自己的特色,我相信讀者想到旺角,會聯想到潮特,想起上環會想起海味,細想一下,這就好像經濟學所說的分工一樣,每一個區各有自己的職責。但舊區重建後,小商鋪被逼遷和結業,大集團開始入侵,舊區也開始步入成為制式化的一員。以牛頭角下邨(牛下)作一個例子,重建過後,美心等連鎖餐廳開始入侵,加上萬寧等連鎖商店,而且政府根本無意保留小店,傳統的家品店和食店根本負擔不起高昂的租金,只好消失於歷史的洪流之中,成為我們懷緬的一部分,更令香港變得更單調。

無疑,發展和保留之間是有衝突,但這些衝突又是否達到一個一山不能藏二虎的地步?所謂的「保留」,不是單指保留小店或者舊區,乃是指保留香港的地道文化、香港人的身份認同。

以下用筆者小時候的回憶來收筆:筆者是一名「屋邨妹」,小時候就在學校附近的小食店和公園留連,還記得學校附近有一間糧油店,有公公婆婆會到那裡買米和油,更有傳統的冰室,蛋撻味道一流,可看到過去七十年代香港的影子。但最精彩的是牛下那段連上九龍灣地鐵站的路,有舊式的髮廊、小型的玩具店和家品店,最為人難忘的是有一間弼店,在店前有一個大鍋,會在那裡炸「油炸鬼」,由於是新鮮炸,又脆又熱的感覺令人難忘。在晚上的時間,小店雖已關門,但更多的小販開始出動,賣炒麵、弼、腸粉、炒栗子等等,不能盡錄。這些食物雖然不是珍饈百味,但卻充滿了人情味,是和朋友家人的回憶,更多的,是滿載了香港的本土回憶。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9775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