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突然換老總,社會反應強烈。跟一位資深傳媒人聊起,他卻沒有太大擔心,表示老闆入主明報18年,編輯方針沒有變變,「希望今次變化也不會影響。」
我倒沒有這位資深報人的樂觀。我是明報的長期讀者,學生時代開始看,工作後定期訂閱,是晨早派到門口,打開鐵閘,急不及待要看看今天是甚麼頭條的那種百分百忠實讀者。
後來在明報寫評論,開專欄。雖然近年不少人對明報的編採方針時有批評,梁振英上場,更有人將其歸類「梁粉」。但我總是抱著支持的態度,疑點利益盡量歸於明報,認為明報雖有瑕疵,但瑕不掩瑜,不少大新聞,仍做得非常出色。明報仍然是一份值得買,值得讀,值得寫的報紙。
但突換老總,我對明報的看法動搖了。空降一位對香港全不熟悉,連政治生態東南西北都搞不清楚的東南亞人做老總,固然是匪夷所思。但拉闊來觀察,會看到明報換老總,絕不偶然也並非個別,而是政治和媒體大氣候的一部份,傳媒受到操控,陸續變成河蟹,非自今日始,也不會明天就結束。叫人痛心的是,終於輪到明報了。
兩年前我被迫離開港台自烽煙節目,只是整個傳媒大氣候的一個小插曲,關注了一陣,很快就淡了,不少傳媒人和記者團體,也認為這只是節目改革,屬港台編輯自主,難以插手,不好出聲。工會組織瞻前顧後,結果成了幫凶。
在這之前,老牌中文報紙被收購染紅。英文大報換上政協老總,獨立思考的記者編輯陸續離開,南早被揶揄紅早,議論了一陣,又是很快就淡了下去。
特首選舉期間,資深中國評論員劉銳紹的文章被改到體無完膚。音樂人周博賢最近在建制報紙的專欄,「梁振英」三個字成為敏感詞被刪走,已經沒有多少人關注了。
發生DBC事件,大多數傳媒,包括明報,只當成是商業糾紛,有些更幾乎不聞不問,政總萬人集會,只有幾百字放在報紙屁股。一宗關乎言論自由的重大事件,在媒體的冷漠下,很快就在香港人的視野消失。
這遠遠不是事情的結束,而是剛剛開始。可憐的是,對如此惡劣的處境,善觀政治形勢的媒體人,是無動於衷,還是視而不見?
(明報。三言堂。2014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