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9775

新空氣質素指數 僅「避兇」難「趨吉」

$
0
0

原刊於2014年1月7日經濟日報。

新的一年有新的空氣質素指數及指標,但是否意味將有更清新的空氣呢?似乎有很多人都有錯誤的期望。簡單來說,我們只是換了一把量度空氣質素的尺子,度得更準確,更能反映實況。但終歸這只是把尺子,而不是一部吸塵機,可以將廢氣吸走。

環保署在上月三十日推出空氣質素健康指數,取代用了18年的空氣污染指數。新舊之分,關鍵是健康二字。舊的指數只是單純反映幾隻主要污染物的濃度,同公眾健康割裂,同時缺乏明確的指引,在空氣污染嚴重的日子有何相應的行動以保障健康。故此,多年來公眾對於這個指數,高低與否都不甚理解。

污染爆燈 市民步照跑街照去

新指數最大的作用就是填補這個缺憾,不單計算污染物的濃度,同時推算入院風險的比率。指數越高,代表入院風險越大。一旦同自身安危掛鈎,公眾的關注度必然提升,更重要的是,日常的生活行為也可能受影響。例如在高污染的日子,學童的體育課或運動會或要取消。從而令公眾對指數的敏感度增加,一方面可積極採取保障自己的措施,另一方面,社會對空氣污染意識提升,釋放更多壓力有助推動相關的政策。但能否達至以上兩個目的,觀乎正式實施的一個星期,似乎未能反映。

新指數分十一級,實施首兩日已有區分的污染指數「爆燈」,高達「10+」級。但是關心的暫時只止於忙於追新聞的傳媒。一般的市民反映不大,「步照跑」、「街照去」。加上適值假期,當中的體育堂指示亦都未對學校構成影響,校長暫不用煩惱究竟在此情況下如何作出停上體育堂的調配。況且有關的指示只屬忠告,校方即使不跟從,出了問題亦無責任。 在新指數下,市民可能對污染的情況會有霎時的震驚。即使是傳媒本身,亦都充斥不解,究竟新指數最重要的意義在哪。政策的原意和實施產生巨大的落差,究其原因,在於環保署的健康忠告過於保守及被動。

雖然忠告特別對一般市民、學童及長者和戶外工作者有不同程度的劃分,但是即使去到最嚴重的「10+」級,有關的指引仍然是限於「應該」,約束力有限,無論是校長抑或僱主,跟從與否都不是必然的責任,更何況個人。對好多人來說,很多戶外活動也無可避免的,無奈「硬食」污染。

效京主動出招 嚴密監察成效

與其被動不如政府採取主動。事實上,政府的網頁在設計上有助公眾了解不少污染真相。過去一星期,在污染指數最高的旺角、銅鑼灣和中環,二氧化氮的濃度都是遙遙領先的。二氧化氮是汽車的主要排放物,既然數據清晰顯示當區污染元兇就是汽車以及導致的健康風險,何不從源頭入手,採取交通管制,限制繁忙時間車輛數目,減少公眾接觸這些污染物的機會及時間呢?這樣的例子在北京屢見不鮮,單雙號行車,非常時期用非常手段,才能配合到指數的作用。現在的做法就有如危險當前,政府只是發出警告,市民自行避險。否則責任自負了。

針對車輛排放,政府準備了幾個招數,但是需時不短,成效亦未出現。包括更換歐盟三期或之前的商業柴油車,要在2020年才全部完成;最快出台的是為石油氣小巴及的士更換催化器,今年開始實施,並會設置路邊遙測器監測石油氣車輛及私家車的排放。到時路邊空氣污染會否改善,好快就會在新的空氣質素健康指數反映。若將為這個工具注上最直接簡單的意義,就是政府立下明確目標,為超標日數定下上限,否則相關部門將為此問責。或者會令到公眾對指數的興趣大一點。

文:香港地球之友高級環境事務主任周月翔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9775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