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之時,還未看《 風起了》,當然沒資格評論這位大師的收山之作,只是回想起來,自70年代末期首次接觸宮崎駿作品起,他的動畫已經陪伴了我三十多個年頭,我也由一位小學雞變成麻甩佬了,期間跟所有人一樣,面對過高低起跌,生活也起了不少變化,只是喜歡宮崎駿之心,卻是多年不變。
我得承認,自己絕非宮崎駿的死忠粉絲,有若干年硬是提不起勁去看他的電影,這顯然不是宮崎駿的問題,只是小弟的興趣一度轉移而已,有些時候,你會對某些東西極度沉迷,然後一夜之間,覺得甚麼都不重要了,人心的變化,往往不以自己的主觀意志而轉移,然而如今回首,宮崎駿原來曾經給予我不少美好回憶,也給了我不少啟發,每隔幾年看一次宮崎駿的作品,就像隔幾年跟老朋友見面相聚。這篇文章,與其說是宮崎駿作品回顧,倒不如說藉著他的作品來反思自己吧。
《高立的未來世界》(1978年)--有些人,你只要一接觸,便知道是一生一世的朋友,我看宮崎駿的作品,就是這樣。話說1979年,小弟還是一位小學雞,根據常理去推斷,應該不會在星期日晨咁早仆起身,但不知何解,79年的某個星期日,我卻心有靈犀地早起,然後無意中看到《高立的未來世界》第一集(TVB好像沒有太多宣傳),跟不少人一樣,一看便愛上了,那時的電視動畫,不是機械人,便是名作劇場,《高》無論視野、深度都比這些作品超前太多了,對於我那個年紀的小朋友來說,相信看過的很難不感到震撼,如沒記錯,這是我唯一完整看完的電視動畫,為了看這齣劇,每個星期不用鬧鐘都會準時起身,然後一聽那主題曲,已經開始興奮了。在全劇播完之後,我還一度有點失落(記得緊接播出的是一套美國動畫,零興趣),直到今天,我仍然背得出片首那段獨白:「公元2008年7月,人類面臨被毀滅的危機,超磁性武器威力相當猛,戰勝核子武器,轉眼間已消滅了半個世界,同時地殼發生變動,地軸繼續傾斜,五個大洲統統裂開,最後沉沒喺大海……」當然,那時完全不知道,《高》的幕後主腦就是宮崎駿,而作品中的有關環保、人與自然、反思高科技等主題,都在後來的作品中發揚光大。
《風之谷》(1984年)--有些朋友,雖然有緣,可能無份,只能成為萍水相逢的回憶,《高》之後數年,其記憶仍然深深烙印在我這個中學生的心中,無奈一直等不到跟《高》接近的作品,還以為從此不會再看到如此高水準如此視野廣闊的的作品了,然後某一天,發現《漫周》連載《風之谷》(那時女主角譯作雪鹿,我覺得譯得不錯呀),那種與失散舊友重逢的感覺,實在難以形容,亦拜《漫周》之賜,我才總算認識宮崎駿的大名,接著,《風》被改編成電影,然後大賣座,此後便是歷史了。
宮崎駿執導的第一部動畫電影應是《雷朋三世》,我沒有看過,而且作為新導演,宮導在此作的主導權應該不大,也未能盡現他的風格,真真正正第一部宮崎駿作品,就是《風之谷》。《風》不是《高》的延續,雖然同樣講述「末日」後的世界,但《風》的調子更低沉,人心也更難測,不同於《高》,這次主線落在女主角Nausicaa,她既有保護風之谷的勇氣和決心,又懂得謙卑,明白人與自然共存之道,在我的眼中,她是宮崎駿創作生崖最有魅力的女角。而且很幸運,我是看日文版的,不用忍受超爛的「徐克版本」,單是女主角叫小木蘭,便叫人想死了!
《天空之城》(1986年)--《天》在日本比《風》遲了兩年,但卻是第一部在港上正場的宮崎駿動畫電影,不難明白電影發行商的用意,因為《天》比《風》娛樂性更豐富,單是那一連串精彩的飛行場面,已經叫人讚嘆不已!個人認為,此戲是最像《高》的一部宮崎駿電影,對高科技世界的質疑、充滿勇氣的男主角(當然,高立比《天》的主角身手好得多)、擁有特別身世兼掌握著重大秘密的女主角等等,還有那似邪實正的配角及「斯文敗類」的奸角,都有《高》的影子,也較適合小朋友觀看,但另一個角度看,其深度也不如《風》。
《龍貓》(1988年)--有些朋友,就是不會原地踏步,每次都給你一些驚喜,不斷地闖出新天地。
人是貪心的,看過《風》和《天》,自然想看再看到他的作品,期待期待又期待,兩年後迎來了《龍貓》,但這次不再是冒險故事,而且龍貓竟不是叮噹或Q太郎,不會住在主角屋企,不會幫主角做功課,更重要是--不懂說話(應是不懂說人話),自然(表面上)少了互動,加上主角與龍貓的接觸只限三次,那時覺得,有無搞錯!都唔知想點!現在回想,龍貓代表的自然,是要用心去領會的,這齣電影,表面上是拍給小朋友看,但實際上卻是充滿寓意的。當然,小朋友未必看得明其深意,但肯定好喜歡龍貓,以致龍貓公仔成為吉卜力長賣長有的金礦,還有久石讓的配樂和悅耳歌曲(我當然不是指江欣燕版本啦),令這部作品變得平易近人。然後,若干年前,看到某篇報道,指兩位女主角其實已死(回想起來,又好像說得通),我開始懷疑,我這個成年人又是否看得懂呢?還是有人「諗多咗」?
還有,日本版中兩位小女孩叫五月和Mei,港版譯成大卷草子和大卷次子,係咪有衝動想打鑊個翻譯!
《魔女宅急便》(1989年)--剛才說《龍貓》平易平人,那麼這一齣《魔女宅急便》簡直就是淺白了,這部作品,簡直就是靚版名作劇場,主題很勵志,也很簡單直接,小朋友應會很喜歡,但那時大人大姐的我,其實看得不太投入,還好,宮崎駿的作品,單是看其靚到暈的風景,那可愛的女主角,還有悠閒的小鎮風情,便已是賞心樂事了。不過女角身邊的貓貓,很迪士尼,總覺得設計出來是為了賣公仔的(事實上又的確好賣得)。
《飛天紅豬俠》(1992年)--有些朋友,曾經朝夕相對,但長大後往往各散東西,從此不再聯絡。到了90年代,大學畢業了,要工作了,心態也改變了,連看動漫的心情也逐漸冷卻,我跟宮崎駿也一度「疏遠」了。
大概多部作品的成功,令宮崎駿愈來愈有自信,也因此《飛》竟以中年男人為主角,那個中年男人可不是劉華,而是一個肥佬,實在不是太多人接受得到,而此作亦成為宮崎駿創作生崖的一個低潮,結果,這成為我少數沒看過的宮崎駿電影。
《幽靈公主》(1997年)--這部作品,我沒有在戲院看,在家中也好像沒完整看到尾,也就不便評論了。但感覺上是宮崎駿眾多作品之中比較血腥的一部,少了過往作品的童話味道。宫崎駿向大家展示人與自然的尖銳矛盾,這也是宫崎駿作品一向以來的命題,只是這一次來到更尖銳。這次嘗試,不知算是成功還是失敗,但宮崎駿在其後的作品,又回到那夢想的童話天地去了。
《千與千尋》(2001年)--隨著歲月流逝,人開始懷舊了,想找回昔日的老朋友,想重溫昔的好夢,於是,我又再投入宮崎駿的世界裏去了。踏入21世紀,日本在2001年出了兩齣都以「千」字開頭的動畫,我都很喜歡,一齣是今敏的《千年女優》,一齣就是《千與千尋》,前者感人,後者令人目眩神迷,都完全發揮出動畫的優點。《千》可能是宮崎駿最具東方色彩的一部戲,那個世界,雖然表面看似殘酷,但其實比人間世更有「人」情味,主角的考驗,根本就是小孩走向成人世界的一個儀式,這個有點老掉牙的「成長故事」,在充滿日本風情的建築和各式各樣古怪卻又令人難忘的人物映襯下,立刻變得不得平凡,至少我這個早已投身社會的成年人,也被那個絢爛的世界所打動。
《哈爾移動城堡》(2004年)--一直覺得宮崎駿是個包裝高手,單是找來木村拓哉當配音,便已收了宣傳之效(假如換成現在,相信要改用福山雅治或堺雅人了),看著片中那型仔但自戀的哈爾,又確實令人聯想起木村,但個人認為,片中最搶眼的角色不是哈爾,而是女主角蘇菲,而且宮崎駿大膽地讓蘇菲幾近全程以老太婆形象示人,但這個角色還是那麼討好。此片有不少舊作的影子,既有《魔女宅急便》的歐洲味道,又有《天空之城》的城堡,加上《千與千尋》的老太婆,根本就是宮崎駿集大成之作,就像老朋友,跟大家一起緬懷昔日的種種回憶,還以為這就是他的壓卷之作,想不到原來還有兩部……
《崖上的波兒》(2008年)--年輕時,往往男兒志在四方,友儕間的話題不是國際大事就是家國情懷,但到有了一些年紀,反而盡談身邊的小事,宮崎駿也一樣,《崖》一改早年作品的豐富多變,色彩繽紛,也不再有令人血脈沸騰的空戰場面,雖仍有一些魔幻的情節,但更貼近現實生活,並以小女孩和小男孩為主角,猶如一個現代的童話,足見大師決心由燦爛歸於平淡!此片不但再一次凸顯環保的主題,而且盡情放大,就似是為過往作品來一次總結,想不到原來還有一部……
《風起了》(2013年)--宮崎駿第一次以真實人物為藍本的作品,以真實歷史作背景,都是宮崎駿的新嘗試……或許此片未必合港人口味,以致不少網民指此節奏太慢、情節太簡單(港人談非荷里活外語片的例牌評語),那又如何?這是最後一次了,就當是跟老朋友的一次重逢,不必滔滔不絕,妙語如珠,簡簡單單的一句問好,就已令人窩心了,我一邊期待著重逢,一邊寫下了這篇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