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言
香港政壇除了建制派及「泛民主派」外,近年興起了一股新力量 -「本土派」。「本土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是學者陳雲,城邦論的提出,的確吸引到一班新生代的年青人。陳雲在網路上以強烈攻擊性的語言,不單只批評中國與中國人,也批評所有他不認同的民主派和社運派。究竟這種激進的大香港主義,會為香港帶來什麼?
其實,「本土派」並非什麼新事物,上海人有大上海心態,北京人亦有一種精英心態,換個角度,可以說這是某個城市的「性格」,並非壞事。尋根究底,香港的「本土派」崛起於2006到2007年之間的保衛天星皇后碼頭運動,他們的主要參與者組成了「本土行動」這個組織。他們所談的「本土」是指回到草根、社區平民生活,抵抗政治權力與地產霸權。
由於中國大陸快速發展,內地居民透過自由行,大量湧入香港。由於香港與內地的文化差異,導致中港矛盾事件頻生。在互聯網上,流傳著據稱是內地人在公眾場合大吵大鬧、在地鐵站地上讓孩子大小便的片段,伴隨的是大批或痛罵或諒解的留言激辯。而隨著自由行帶來經濟利益,也帶來民生陣痛和文化摩擦,包括內地孕婦來香港公立醫院產子、內地居民來港搶購奶粉,都造成港人產子難吃奶難,這種民情進一步為「本土派」製造了發展機會。
2011年初,一群網民成立「香港本土力量」,抗議香港政府派6千元給新移民,港英獅子旗開始在七一集會遊行中出現,網民登廣告批評大陸來的「蝗蟲」,陳雲提出城邦自治論總結了這些焦慮,成為「本土派」的聲音。
「本土派」或稱「城邦派」提出香港人應該專注香港的民生和民主進程,爭取脫離北京的統治。這種主張得到新生代年青人的認同和追隨,迅速壯大。不過,參與「本土派」的年青人很多時既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又沒有實際上放棄自己的中國國籍,等於只講不做。
這種賴以年青人激進心態而存在的大香港主義,最終都會因為未能喚起多數人的認同和參與,無法真正地改變歷史,而成為歷史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