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約聖經創世紀 (希伯萊語 Bereshit,意即香港語的 「响開頭」) 中的神 Eloheim (意即香港語的 「一啲强大力量」),即被那人類 ha adam (梵語中的 ha adam,即英語的 the human,被普通語聖經翻譯為 「阿當」) 稱為 Yhwh 的那個(那些?)個體。
神當然是一個(一些?)與事物之間 可以分開的獨立個體,所以才可以被那人類命名。有人認為神在開始時從無到有創造世事萬物 「create everything out of nothing」 ,故以 「創世紀」為 Bereshit 的命名,但其實這種對聖經的主觀睇法已經嚴重偏離 Bereshit 「開頭」的真正意義。無論如何,是 「創世」又好,是「响開頭」又好,其實都不是本文的主旨,本文的目的是要分析一下,「神」與佛學之中的「佛」之間的關係。
創世紀1:2中記載大地原來既虛空又混亂。但心經指出所謂事物的形態,是眾生的五種基本感官所產生出來的虛而不實的思想和感覺,不是存在的實體本身,所以所有事物的形態根本上與虛空沒有分別。事物的存在不在乎有沒有形態或是否混亂不淨,形態以及純淨與不純淨都只不過是眾生的不實感覺。故此,神令原本虛空的大地變成充滿生氣(「bara」 in Hebrew; 有人認為是創造 「create」 的意思) [1],對佛來講意義不大,因為虛空與形態沒有分別,所謂充滿(或創造)以及所謂混亂也只不過是一些觀感思想而已。神存有「充滿」和「混亂」這些不實思想,代表創世紀中的神也只不過是一個(一些)沒有 「過渡到彼岸」(梵語的 「parasamgate bodhi svaha」)的眾生而已。
創世紀中所講的虛空混亂(希伯萊語的 「tohu」)其實與佛學中的無常(梵語的 「anitya」)概念沒有太大分別。梵語的 anitya 就是 nitya 一字的相反詞,而 nitya 的意思是 「經常」,即英語的 「always」 或 「constant(ly)」。Anitya 這個字時常被翻譯為 impermanent,而 nitya 則有時被翻譯作 「permanent」 或 「eternal」 (即 「永恆」 或 「永遠」),但這些翻譯都是不正確的,因為在佛學中 nitya (所謂 「常」) 這個概念可以與「時間」這個人為的觀念完全沒有關係。Nitya 一字可解作「經常」,亦可理解為 「規律」和 「純淨」,世上存在的事物皆為 「無常」,皆不受人類所觀察而得到的所謂自然規律所固定,也沒有所謂純淨,唯一經常而又純淨的只有佛性,而佛性存在於所有眾生之中,如來如去,本來就有,自然亦無蹤可尋。
創世紀 1:4 指神吩咐光存在,光就存在,神見到光是好(「合適」)的 [2],就把光與暗分開。神從 「見」到的事物,產生出 「合適」的感覺,正好與佛在修行時 「體現 (actualize)」 到的真實智慧形成極大對比。心經中有云,「照見五蘊皆空」,即佛看透了眾生視覺等感覺的虛而不實,而從視覺導致不實的思想,才會有好壞美醜的 「分別心」出現。「光明」 與 「黑暗」 都是觀感上的物理現象,實質上沒有好與不好的分別,「光」 與 「暗」 被分開了,產生出另外一些自然現象,例如,植物光合作用的 light cycle 以及 dark cycle,正正是所謂 「因果」 現象,沒有甚麼 「好」 與 「不好」 之分。若然光與暗沒有被分開,則沒有光合作用,使得大部份植物不能存在,也屬自然,沒有甚麼不好。眾生的分別心造成 「好」 與 「不好」 的感覺,虛而不實,沒有任何真實意義。
註:
[1] 希會萊語 「bara」 與另一字 「bari」在意義上有關,bari 解作以餵飼令畜牲長得豐滿。
[2] 其實創世紀 1:4 中被翻譯為「好」字的希伯萊語為 「tov」,其實 tov 的意思接近香港語的 「掂」 字,英語中的 「functional」,即在功能上合適或合用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