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來第一個黑色暴雨天,伴隨而來的除了水浸、山泥傾瀉,還有四噸因學校停課而無處容身的「新鮮白飯」。正所謂「天有不測之風雲,飯又霎時間蒸熟」,一場「救飯行動」就此開始。最後經由食物回收機構民社服務中心,最後終於將白飯順利「散貨」,每個受贈者也吃得開懷。
遇上天氣惡劣的情況,筆者過去只會單純地想全港市民「多左日假」,又豈會聯想到暴雨帶來的連鎖效應,間接導致大量廚餘的產生。其實打從去年成立了「食物回收捐助聯盟」,發現商界均會因各種原因「迫不得已」產生廚餘,最後向本會「求救」,最常見的為產品將近過期或已過期、食物製造量過多,有商家亦曾因為食物包裝更新,舊包裝貨物要下架不能再售賣;食物樣版做錯,廠商買家雙方均不願接收;生果店因租金昂貴被迫結業,餘下大量水果;又或某公司為示範新型煮食方法,煮了一大堆食物卻不知該如何處理… 商界的廚餘量,已由2001年的405噸,一躍攀升兩倍有多,至2011年的1,056噸。
捐贈和棄置只是「一念之差」,在英國,商界往往會在兩者之間選擇前者,全因為英國的堆填區需收取高昂的「入場費」,2012年每噸的廢物運往堆填區需繳付64英鎊,費用還每年遞增,所以即使食物回收機構收取每噸16英鎊的處理費用,商界仍「非常樂意」將食物送至機構門口。反觀香港,商界棄置垃圾不用付費,這個最簡單直接的處理方式,商界又何需傷腦筋多做無謂功夫呢?
現在捐贈食物風氣吹得旺盛,不少有心的大小商家亦主動捐贈予各食物回收機構,以是次為例,幸有捐贈者主動聯絡本會,將原本送往魚場餵魚的幾噸「靚仔」,轉而餵飽數千百名的市民。捐贈者一個小小的舉動,就給予廚餘重生為食物的機會。若你推說一個電話,短短數十分鐘也「施捨」不來,日後要擴展堆填區,多起幾個焚化爐亦請不要「怨天尤人」。
造成大量廚餘,商界固然有責任,個人責任亦不能忽視。諷刺的是,當天筆者及回收機構雖然「救了」四噸白飯,但另邊廂到食肆卻看見鄰坐幾位食客均剩下差不多半牒飯! 上一輩經常掛在口邊的「粒粒皆辛苦」,似乎已被新一代的「辛苦搵黎至在食」取締,叫得滿枱都是食物、自助餐任飲任食才是「真正享受」。當大家以此方式詮釋「何謂好好對待自己」的同時,背後卻有數以千噸的食物被「轟烈犧牲」。不禁沮喪地想,救得了今天的四噸,一年下來的數以百萬噸,我們救得了嗎? 面對堆填區爆滿,香港還有多少「本錢」可以毫無負擔地棄置垃圾?
儘管聯盟已增至三十多個機構,但單憑我們的力量所救起的食物非常有限,只要商界、市民共同行前一步:市民到食肆叫句「少飯」、飲宴減少主菜數量、自備食物盒打包食物;商界控制食物量、主動聯絡機構捐贈食物…,做足以上動作,不只四噸,減少四十噸、四百噸亦非難事。
忘了告訴大家,黑色暴雨警告的隔天,食物回收機構還收了三噸本應用作製作飯盒的蔬菜,這七噸食物幸運地覓得「新主人」,但願其他食物亦能有同樣命運。
作者:香港地球之友環境事務主任馮詩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