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前進進戲劇工作坊
正如劇評人肥力去年於《香港戲劇年鑑2010》中指出,近十年來,小劇場演在香港表演藝術中一直佔有很重要的地位。1 翻查2011年的演出數據,我們會發現在415個演出中(包含英語演出)中,有229個在座位約三百位左右的小劇場舉行,佔全年演出數目的55.18%。由此可見,小劇場在近年本地表演藝術的發展中,的確扮演了一個愈來愈吃重的角色。我們知道,要看一地表演藝術的整體發展狀況,除了評估該地表演藝術的產業化程、商業劇場之多寡、舞台演出的市場佔有率之外,也要看該地小劇場的發展是否興盛。要知道,很多時候,小劇場都是一地劇場創作的創意源頭,而有市場潛質的演出,不少都曾經經歷小劇場的洗禮。況且,健康的戲劇生態也需要大量而多元的小劇場(尤其是實驗性的)支撐,所謂making a scene,都是依靠大量稀奇古怪的小型演出。
小型演出場地增多
究其原因,近年本地小劇場發展興旺,大概跟本地小型演出場地數量增多有關。翻查去年演出資料,除了香港文化中心劇場、康文署各地區大會堂或文文娛中心的文娛廳、香港藝術中心麥高利小劇場、藝穗會小劇場、前進進牛棚劇場等一直受歡迎的小型演出場地外,康文署近年陸續將旗下場地(如展覽廳等)改裝為黑盒劇場,以應付不斷增長的場地需求,看來也是促使小型演出數目增長的重要因素。2011年便有不少中小型劇團甚至個人主辦的演出,選擇了以康文署系統下的黑盒劇場為演出場地。
除此之外,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黑盒劇場、香港兆基創意書院多媒體劇場等官方體制以外的場地,近年都成為了小劇場演出的集散地,至於2010年正式啟用的青年廣場Y劇場,就更是後起之秀,開幕以來便聚合了不少青年劇場的演出。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近年好些民間小型獨立演出場地,也為本地小劇場的發展,提供了空間上的有利條件。除了像Loft Stage Independent Theatre那樣的排練場地發展出的小劇場外,近年也有不少中小型專業劇團,把劇團的排練室改為小型演出場地,Theatre π、DynaMicS Studio 1 等都是其中的例子。
青年劇場新一代
近一兩年,跑慣劇場的朋友或許會發現,除了有一定資歷的中小型劇團外,小劇場也多了不少陌生的面孔。當然,他們當中有不少是科班出身的演藝學院學生或畢業生,但與此同時,也有不少非科班出身的戲劇愛好者。結果,近年本地小劇場的確多了好一些不一定好看但卻古怪有趣的「實驗演出」,而其中不少劇團都是以年青人為骨幹,情況跟上個世紀末的「青年劇場」現象,似有呼應之處。 究其原因,本地青年劇場之所以再度興旺,或許也跟近年好些專業劇團大力推動發掘戲劇新人的活動有關。在2011年, 蔚藍天、 新域劇團等都致力發展青年劇場,為戲劇界尋找創作新血。至於前進進戲劇工作坊,更長期為本地年青戲劇工作者提供場地與創作的支援。
可以這麼說,香港劇壇向來都是青年劇場的天下,但跟八、九十年代市政局「戲劇滙演」當道的年代不同,近年本地中小型專業劇團更着力於青年劇場的發展,一方面開拓觀眾,另一方面則更新劇團的創作活力。
場地與創作的支援
說到場地與創作的支援,便不得不提香港話劇團黑盒劇場以及前進進牛棚劇場。事實上,香港話劇團黑盒劇場早在1988年香港話劇團進駐上環文娛中心時,於1989年已經成立,開始時稱為上環排練室,後來則易名為黑盒劇場。不過,在黑盒劇場成立初期,場地只供排練之用,間或為團員提供場地,作些小型的實驗演出。直至2011年,由於香港話劇團另設排練室,原來的排練室終於成為正式的黑盒劇場,並對外公開。
翻查2011年的演出資料,我們發現香港話劇團黑盒劇場,除了供團員與劇團本身作實驗創作外,也跟其他中小型專業劇團合作,主辦或合辦他團的演出,這對於創作交流與激發更多的創作能量,無疑具有正面的作用。
至於前進進牛棚劇場,則更是自2001年啟用以來,一直致力於發掘與培育本地劇場創作的年青力量,除了「小小劇場運動」、「新銳劇場」以及近年的新文本系列,為年青戲劇創作人提供了大量的實驗與磨鍊創作的機會外,牛棚劇場就更是長年中門大開,為資源有限提供相對便宜的排練與演出場地。
可以這麼說,香港話劇團黑盒劇場與前進進牛棚劇場,不單在創作上,也在場地上,為新一代的年青戲劇創作人相當優裕與自由的支援。這或許也部份解釋了近年本地小劇場為什麼出現了小陽春的現象。
場地資助與小型演出重演
當然,近年實行的「賽馬會表演藝術場地資助計劃」、藝發局的「表演藝術場地資助計劃」等等,也實在為沒錢沒人沒空間沒資料的年青戲劇新晉大開方便之門,新成立的劇團、實驗味道較強的小團體以至業餘劇團,也就在可以在壓力較少的創造環境裡,以較低的成本,在創作上自由冒險與探索。
最後,值得注意的是,在2011年芸芸小劇場演出,也有一定比例的重演項目。小劇場重演演出的數量增長,除了反映本地戲劇發展的市場化趨勢外,也顯示了本地劇場演出的觀眾基數近年正在穩步增長,而中小型劇團亦因此有機會慢慢修改具有一定票房與口啤的演出,精益求精。無疑,本地的小型演出場地,為這些中小型劇團提供了市場與藝術上的成長與發展的空間。
可以預見,小劇場將會在未來本地的表演藝術發展中,扮演愈來愈關鍵的角色,為新一代戲劇創作人打好迎接西九年代的文化根基。
註釋
1 肥力著:〈二零一零年香港戲劇數據分析〉,《香港戲劇年鑑2010》(陳國慧編),香港: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2012年,頁52。
原刊《香港戲劇年鑑2011》(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