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空之存在
誦經
讀經員:舊約聖經經文記載於傳道書,由一章一節讀起。
1:1 在耶路撒冷作王、大衛的兒子、傳道者的言語。
1:2 傳道者說、虛空的虛空、虛空的虛空(הֶבֶל).凡事都是虛空。
1:3 人一切的勞碌、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勞碌(עָמָל)、有甚麼益處呢。
1:4 一代(דּוֹר)過去(הָלַךְ)、一代又來(בּוֹא).地(אֶרֶץ)卻永遠(עוֹלָם)長存(עָמַד)。
1:5 日頭出來、日頭落下、急歸所出之地。
1:6 風往南颳、又向北轉、不住的旋轉、而且返回轉行原道。
1:7 江河都往海裏流、海卻不滿.江河從何處流、仍歸還何處.
1:8 萬事令人厭煩(יָגֵעַ)〔或作萬物滿有困乏〕人不能說盡.眼看、看不飽、耳聽、聽不足。
1:9 已有(הָיָה)的事、後必再有.已行(עָשָׂה)的事、後必再行.日光之下並無(אַיִן)新(חָדָשׁ)事。
1:10 豈有一件事人能指着說、這是新的.那知、在我們以前的世代、早已有了。
1:11 已過(רִאשׁוֹן)的世代、無人記念、將來(אַחֲרוֹן)的世代、後來的人也不記念。
1:12 我傳道者在耶路撒冷作過以色列的王。
1:13 我專心用智慧尋求查究天下所作的一切事、乃知 神叫世人所經練的、是極重的勞苦。
1:14 我見日光之下所作的一切事、都是虛空、都是捕風。
1:15 彎曲(עָוַת)的不能變直(תָּקַן).缺少的不能足數。
1:16 我心裏議論、說、我得了大智慧、勝過我以前在耶路撒冷的眾人.而且我心中多經歷智慧(חׇכְמָה)、和知識(דַּעַת)的事。
1:17 我又專心察明智慧、狂妄、和愚昧.乃知這也是捕風。
1:18 因為多有智慧、就多有愁煩(כַּעַס).加增知識的、就加增憂傷(מַכְאֹב)。
讀經員:這是上主的道。
會眾:感謝上主。
聖三一文
奉聖父、聖子、聖靈之名,阿們。
釋經前祝文
永恆之上帝,你使傳道者大有智慧,洞識存在之虛空,體驗厭煩與悲傷;求祢聖靈引導我心,看破紅塵之流變,理解存在之既無又有,時間之線性而循環,並謙卑地承認我生命之有涯與智慧知識之無涯,又救我脫離世俗之悲憤與悲痛,使我進入永生。藉乃我主耶穌基督而求;聖子和聖父、聖靈,惟一上帝,一同永生,一同掌權,永無窮盡。阿們。
釋經
從古到今,無論中西,變化很易使人不安。佛家云,一切乃如幻如化,四大皆空。儒家則認為變化後必有實理;這正好與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的觀點相似。他說:「萬物皆循道而變化」(DK B1)。變化背後之「道」(logos),就是一個實存的道理,就是「有」,而非「無」。而傳道者所言之虛無,正正就是這一種有「有」的「無」,而非佛教那種純然的無。
「虛空」其實是誤譯。這本是佛教之用語,與傳道者之意相去甚遠。如《大智度論.釋含受品》第二十三將虛空定義為「無生無滅無住無異」,是一種絕對無(absolute nothingness),即「空性」(Śūnyatā)。
但觀乎原文字義,希伯來文「הֶבֶל」(Hevel)本指水汽或氣息。「水」與「氣」在古代常與宇宙生成甚至生命誕生有關。<創世紀>中上帝在創造天地之先是在「水上行走」的,這個「水」顯然就是一種創造萬物之原料;而人之所以有生命,是因為上帝把「氣」吹入人的鼻孔中。儘管水和氣存在於物質世界,人眼卻不可見。此外,水汽與氣息當然都是流動的,分別推動著水文與生命之運作,是一種動力因,是與流變相關的。
觀乎原文義理,猶太–基督宗教之「虛空」並非「空性」,而是一種對既無又有的狀態。日出日落,位之所異,律之所同。今日與昨日明明不同,但今日之有日出日落,明日之有日出日落,乃同理。在現象層面上,流變當然是「無常」,但在本體層面上,流變必然「有律」。定律是不變的;「彎曲的不能變直,缺小的不能足數」(1:15)就是這個道理。幾何上,直的曲線是不可能的。數學上,一大於零是不可能的。定律那種固定,其實就可以與邏輯那種永恆類比。
定律之定,變化之變,構成弔詭(paradox)。這卻正正就是存在的實況。明明眼前所見的都是變幻無常的。但是,這些變幻無常的現象的形式不斷重覆發生,這種重覆背後就是基於一種不變的原則。由此看來,既無又有即為虛空之本,也是存在弔詭的真實面目。
而「既無又有」又是由於時間性。時間性是日出日落這些變化的前提。若我們沒有「早晚」這些具有先後次序的時間觀念,我們根本無法說得出「先日出、後日落」。
這種時間卻非純然線性的過去––現在––未來。我們往往以為猶太––基督教時間觀即為線性(linearity),而印度教––佛教時間觀即為循環性(circularity),但在1:5~7,傳道者卻打破了我們這種東西之分。
日出日落,南風北風,河流入海,全部都不只是表面單純的先後關係,而是循環的。日落後,次天清晨即有日出;風向之季節更替,河海之間的水循環,都是循環。這種「先後」的線性關係就在不斷的循環。因此,時間也是弔詭的;時間既是線性又是循環。作為量度「先後」之單位,時間是線性的;但觀乎時間上發生之事件,其實都是不斷的重覆。這是存在之「既無又有」的前提。時間之循環性即為萬有之定律所存有的背景。時間之線條性即為萬有之變化所發生的場境。
時間之矛盾構成存在之矛盾,存在之矛盾構成虛空。這都是存有論(ontolology)的範疇。虛空使人不安,即愁煩或憂傷。這都是心靈論(psychology)的範疇。但存在之矛盾為何會構成不安之情?就是不可見所欲,沒有新鮮感(1:8~9)。
人的感官只能被動地反映來自外因的刺激。有些刺激是我們可欲的,例如美色和歌聲。但人的欲望是無限的,而感官刺激就只有當下的「一下」,不可能永遠持續下去。而且,既然刺激是來自外因,即不由我自主。我想吃三文魚魚腩刺身,但我就是沒有錢去買,我就自然吃不到。因此情欲都是「求在外者」而「得之有命」的。因此,欲望永遠無法得到滿足。然而,意識到慾望之不滿足仍不足以使人對萬物煩厭。唯有人同時意識到萬物流變之重覆,才會對萬物生厭。
這種重覆是無可避免的。1:9中,「有」就是一切存有(being),「行」就是一切的事件(event)。重覆的結果就是沒有「新」事物可言。真正驚喜之感覺自然變得不可能。既然萬物在變中仍是不斷重覆出現的,那每一事物根本沒有甚麼珍貴的價值可言,不值得人「記念」。難怪齊克果甚至認為傳道者之意就是「將來即過去」1。過去、現在與將來三個時間的區域,看似先後有序,但既然過去的內容、現在的內容與將來的內容都是相同,三者之間的差別就變得模糊。
既然萬事萬物也沒有價值,我在世上所作的也沒有價值,所以我才感到「煩厭」。由此,又生出愁煩與憂傷這兩種情。
「愁煩」和「憂傷」其實也是誤譯。「愁煩」在希伯來原文是「卡押斯」(ka'as,כַּעַס),當作悲憤解。「憂傷」在希伯來原文是「馬素夫」(max'ov,מַכְאֹב),當作悲痛解。前者生於「智慧」,後者生於「知識」。
智慧(חׇכְמָה)在希伯來文之意義甚多,可以指作戰之技巧、管理之精明、機靈、智德與宗教或倫理上之明智。當中智德(prudence,拉丁文prudentia)之意正是經院哲學中四樞德(智義勇節)之一,為一重審慎之態度。知識(דַּעַת)在希伯來文則指我們之學問、技巧、理解以及判別(discernment)。留意「判別」之意。判別就是將x與y分開。因此知識就是要對x作出「界定」。其實我們所有理解(understanding)活動也是一種判別的過程。你若是真的理解「美女」這個概念,你就一定要先學會分辨那些「不是美女」。
然而,單從這一點,我們仍未能看清智慧與知識之分別。齊克果就認為智慧也是一種判別的過程2。智慧之特點在於「智德」之特性。聖亞奎那之《神學大全》清楚地將智德歸類為實踐理性(practical reasoning)之範疇3,以「踐正理於行」為目的之德性4,即倫理與宗教的範疇。知識即只是單純的資訊或技術獲得,只屬認知與邏輯的範疇,不涉及任何好壞之價值判斷。所以他們「判別」的東西不盡相同。
知識是顯然地向外追求,因他預設我們要認識某一客體(object),但智慧則不然。「踐正理於行」是自我的要求。實踐道德的是你自己;你必須先接受一套倫理標準,然後要求自己遵守並實行。知識卻無須這種意義的對己要求。所以智慧是「內審諸己」的,而知識則是「外審諸彼」的。
內審諸己之智慧以判倫理對錯與宗教好壞,外審諸彼之知識以別認知是非及邏輯真假。對智慧和知識厭煩,就是對他們的判別感到煩厭。
為何不想判別?判別是為了對x作出「劃界」。既然你要對x作出判別,你當然要先關注x,對擁有關於x之智慧或知識有慾望。但既然萬事萬物皆重覆,皆無價值,x又有甚麼值得你花時間去關注呢?現象之流變是你一生無法窮盡的,因為萬物不斷在流變;你只知道現在之時,或許也知道一點過去的事,但無窮的將來是你永遠未知的。如莊子所言:「以有涯隨無涯,殆已」。
所以,愈多的智慧,就使你愈感到悲憤:憤於不服人生之有限,悲於不悅人生之無常。愈多的知識,就使你愈感到悲痛。悲於不悅將來之未知,痛於不得將來之所學。兩者的層次是不一樣的,不可混淆。我內審諸己,發現自己甚為有限,只是在流變當中的曇花一現,就怨恨自己,當然在怨恨當中也感到悲傷,因為我已無希望超越這有限的生命。我外審諸彼,眼見將來知識的遙不可及,又很想得到,結果就是不見可欲,內心很痛苦。痛苦當然也使你悲傷起來。智慧所出之悲憤乃由於自我之有限,知識所出之悲痛乃由於將來之無限;兩者層次不同,但都是一種悲傷之情,比單純的厭煩更要深刻。
傳道者之大智慧,在於意識到存在之既無又有,時間之既線性又循環,生命之有涯及知識智慧之無涯。但這大智慧卻使人大大的悲憤,大大的悲痛。看破世俗之紅塵,是痛苦的醒覺,這也是成聖之必經階段。既然存在是如此的難受,接下來的章節當中,傳道者就必須尋求得救之道與解脫之路。
榮耀頌
但願榮耀歸於聖父、聖子與聖靈,起初這樣,現在這樣,以後也這樣,永無窮盡。阿們。
主後二零一三年五月二十九日
三一主日後第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