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特約報導)海洋公園,一個我們小時候聽起來就聯想到美麗藍天和微笑海豚的人間樂園,萬萬沒想到,在獨媒記者深入採訪之後,發現這個人間樂園,很可能是海洋生物的煉獄!
多少年來,人們以為海洋公園主要的存在意義,也即是其宗旨所言:「協助保育野生動物生態及增進大眾對這方面的了解」,然而,當我們的記者走近這些被馴養的生物時,赫然發現,海洋公園不僅無法「增進」大眾對海洋生物的「了解」,甚至會產生誤解、誤導。將人與野生動物生態的距離愈拉愈遠。
海豚:除了「擱淺」、「撞牆」,還有什麼可以做呢?
海洋公園在今年3月29日至5月5日的高清動物月,花費30元就可以參觀海洋哺乳動物繁殖及研究中心。記者二人逗留在研究中心大約兩小時,其間多次看見海豚的異常行為,包括兩次看見海豚撞向池邊再翻身直插池底,尾鰭用力撞向池邊發出巨響。此外又多次看見牠們超難度地在水池打圈游,再擱在淺水區,在淺水區擱淺狀態普遍維持2秒。
記者就有關海豚行為訪問過海豚保育學會會洪家耀博士:「雖然我們無法知道海豚想法,但這次海豚撞牆是十分罕見,至少我是第一次見。困養動物的行為很難理解,天性扭曲導致有異常行為,很難判斷海豚是否自殘。怎樣明確判斷為自殘行為,就好像沖繩海洋水簇館,海豚在表演途中跳出水池,這罷演行為正是自殘或自殺的表現。至於擱在淺水區這種短暫行為尚算可接受,但當表演環節經常重覆此動作時,整隻海豚重量加上地心吸力,有一定風險壓毀內臟。」
掛羊頭賣狗肉的研究計劃
海洋公園一直強調並重研究,其研究中心現正進行一連串的針對海豚聲納系統的研究,然而有關研究效用成疑。
該研究透過將不同形狀的水管放入密閉的水箱,讓海豚辨認當中形狀,以測試牠們聲納系統的準確性。其實早於1970年,在美國全球第一所海洋實驗室,已經展開研究有關海豚使用聲納辦認圖形的實驗,無可否認當時研究結果有一定的科學價值,除此以外,研究項目還覆蓋海豚視力、聽力、智力及體能等等測驗。聲納系統廣泛用於軍事用途,現今技術的成熟程度已可透過回音定位去確定物件的距離,速率甚至形狀。海洋公園是次研究原因牽強、研究方法落後重覆、而且研究目的本身已欠缺說服力。一種眾所周知的高智商的動物,何苦人類還要永無止境,歇斯底理去深研牠們的聰明程度?令人不禁聯想,海洋公園以研究為名,標榜教育為題,吸引遊客捐款贊助研究中心,試圖遮掩困養及不仁道繁殖表演海豚為實。
記者實地觀察研究中心,基本上與一所無菌實驗室無異,估計日常開支龐大。池水是從山腳下的深灣海水,經過濾沉澱、照 UV 燈殺菌、加入 Ozone 化合物 等幾項程序處理,以確保中心水質合乎無菌標準。而水溫在中心監控下長期處於攝氏21至23度之間,水質監控人員每日亦會抽取水樣表本作化驗,以確保水溫、salinity值、pH值和含氧量等維持一定範圍內的標準。平日中心的窗戶是常開,入口大門至晚上才關閉, 除非遇上惡劣天氣, 才會啟動中央空氣淨化機,以保持最佳的空氣質素。
噪音困擾海豚
海豚除了「被研究」外,其工作也相當辛酸。海洋劇場的眾多觀眾的歡樂聲,原來對海豚是一種負擔。
劇場的四條海豚,長期處於高噪音環境下,劇場表演前為了娛賓,公園會派出樂隊作半小時的表演,另外14條海豚在研究中心也受到濾水器噪音長期折磨。海豚靠聽力覓食,發出聲響後可捕捉100米以內食物,聽覺頻率為1-150kHz 而人類聽覺頻率為 0.02-17kHz ,而最高可聽到40-100kHz。就算是一個普通人也抵受不了,何況是一條聽覺靈敏的海豚!
海豚保育學會洪家耀博士指,其他國家海豚表演的慣例是表演前半小時,盡量讓海豚作休息狀態,準備心情表演。
海豚說:情願生命短暫,卻不願奴役至死
無論是表演海豚或研究性質的海豚,每日過著營營役役的生活,每條海豚背負著表演及研究使命,無日間斷直至生命終結。
海洋劇場的狹窄水池住上4條海豚,其中3條在出場前,還在不斷複習表演動作,另一條海豚則在半米深的水池進行「豚聚一刻」節目,在訓練員的指示下,做出不同動作去娛樂遊客,同時訓練員使力按壓海豚頭部同身軀,避免海豚一旦掙扎弄傷遊客之餘,亦方便遊客接踵上前拍照留念。海洋劇場表演每日公演四次,每場大約30分鐘,由於近年入場旅客増多,難以估計海豚除應付劇場表演所帶來的工作壓力外,還得要承受多少場「豚聚一刻」及「親親海豚」等特備節目的心理折磨。
另一邊廂,研究中心內每所2,000平方呎的水池內,共圈養約4條海豚,可是無論在海豚數量和環境質量上也不能達至人道標準。無奈海洋公園一直對外宣稱研究中心已達至 Association of Zoos and Aquariums (AZA) 中的標準,堅稱海豚不論在活動空間和環境上皆在國際名列前茅。
但值得驚訝的是,海洋公園宣稱所謂的國際標準,原來是由各地水簇館私相授受所訂下來的「小圈子」標準,相比無邊無際的大海,水池的空間只是佔其中的千萬份之一。人類世界裡,監犯尚有自由娛樂的喘息時間,但活在中心被圈養的海豚,周遭連玩具和雜物也一一欠奉,朝夕面對的只是一道藍色牆壁,相比大海裡琳琅滿目的水世界,天性好奇貪玩的海豚,餘生只得於泳池內鬱鬱而終,而且14隻不同性格的海豚同時強迫困養在4個大池中,若當中海豚性格不合,根本沒有磨合遷就的餘地,因此所謂的國際標準根本就是自欺欺人!
當人開始關注動物權益後,不再奴役海豚作表演,概念上醒覺後,還有很多現實問題需要解決,放養海豚還是再轉給別的主題公園,例如某些地方棄養的海豚轉到香港海洋公園,其實是重過原有奴役生涯,牠們的命運從來不能掌握在自己手裡!
海洋公園成立以來,未從嘗試放養海豚,國際最著名放養殺人鯨個案為 Free Willy 戲中 Kekio,困養水族館後在大海困養區適應一年,再放回大海一年後,在2003年12月死亡,結束27年生命。相信世界各地對放養海豚有著不同的立場,「放回大海」未必是一件好事,長期困養海豚而缺乏求生及覓食能力,舟車勞頓再要折返原居地也是難事,還有一點特別重要,困養海豚在人工環境下可能感染病毒,放回大海,野生海豚可能再受感染。放回大海心靈上重獲自由,但生理與覓食能力上還承受著沉重的壓力。
下篇將會談論「自願性」人工繁殖 及海洋公園教育問題。
作者:柏、野味
相關報導:
〈海豚的辛酸:唯利是圖的海洋公園〉— 柏、野味
〈魔鬼島巴比龍──海洋公園海豚研究中心〉— 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