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和中央要盡力推遲政制改革,似乎事與願違。由戴耀廷倡議公民抗命爭取普選,到何俊仁甘以辭職公投決議中央方案,討論香港2016、2017雙普選方案的運動提早開始。媒體(包括本網)、泛民政黨、民間團體和不少市民也熱烈討論,挑動北京神經。
要說明一點,佔領中環不是運動的第一步。即使讀者早已預料中央的方案很爛,例如維持功能組別,以及設預選機制來踢走泛民特首候選人,民間也要蘊釀一套方案對戰。這正是爭普選路線圖的步驟,並先於堵路。王慧麟早前提醒大家,泛民對爭普選的反應相當混亂,在方案、過程和態度三方面,「予人混亂無章法之感」。
其實,民主黨、公民黨、人民力量、社民連、工黨、民協也或多或少有雙普選方案,只是未有更新及宣傳給市民。當然,有評論認為,要捲成全民運動,更為重要,例如如何保住飯碗,應否接納暴力,甚至要擴闊運動目標為扭轉經濟不平等,否則抗爭容易失敗。
沒有媒體大肆報導,佔領中環的論爭不能發酵。上周商台主持李慧玲透露,政圈傳十八大後,北京會用錢買起香港傳媒,為梁振英和特區政府施政掃除障礙。不論這個傳聞是否真確,收緊言論和編採空間一直存在。最新鮮的例子,莫過於香港記者被毆打,以及政務官出身的廣播處長鄧忍光,要求《頭條新聞》製作隊伍「思想交代」節目構思過程,削弱港台的新聞自主權,以及建議《頭條新聞》和《鏗鏘集》改在收視率偏低的亞視播放,「陰乾」節目。前線員工群起反擊。這再次突顯港台員工希望獨立自主,但現存在政府編制,難以脫離政府干預的矛盾。在這個媒體陰霾下,我們實難相信政府3月批出新免費電視台牌照。
在國家和利益集團面前,媒體難以抵擋。日本核災兩周年,愛爾蘭籍駐日本記者講述,日本政府封鎖核災資訊,而東京電力公司大花金錢搞公關宣傳,又刻意安排為東電講好話的員工接受記者訪問,反核人士的聲音受到壓制。社交和人際網絡,成了日本反核人士和消息傳播的渠道。內地也不遑多讓,核能資訊是「國家機密」。台灣的情況好一點,22萬人反對興建第四個核電廠,而且散在各城市,苦勞網更稱這「成功突破藍綠的政治格局」。不論公投成敗,國民黨管治也響起警號。
回到香港,反核的聲音弱得多。觀乎本地媒體,印刷媒體有較多篇幅報導核災後遺和台灣反核運動,而電子媒體篇幅較少,側重倖存者生活。但對於燃料組合,早晚也是焦點。政府與兩電今年展開利潤管制協議的中期檢討,預計於年底完成。環境局局長黃錦星指,雙方「均可就協議的任何部分提出修改的要求,而任何修改建議須經雙方同意後才可落實」,包括「研究和分析開放市場的模式及規管框架的改變」。但觀乎中電在嚇市民天然氣價及電費未來大幅飊升,政府和民間好像無力招架。
2010年,環境局制定長遠減排目標,建議2020年本港發電燃料組合,核電比例由23%提升至50%,天然氣由23%增至40%,煤則從54%大幅下降至少於10%。直至翌年福島核災發生後,環境局才表示會重新考慮本港核電供應比例。
中電和政府宣稱核能比石化燃料潔淨,但核廢料就骯髒兼危險。此外,正如北京師範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院長田松說,「要保證一個核電站不出問題,幾乎是無可能的。往往在災害發生後,科學家和工程師才知道哪些設計有問題,但知道答案的代價實在太大。誰願意承受?」東京電力公司說,清理災後核廢料,要用上30至40年。這是一代人的債務。
目前壓制資訊流通的方式,有用暴力的,有用政治及行政權力的,也有用金錢及國家利益的。筆者不是在吹噓民間媒體能免於這些壓力,但相對來說,民間媒體,尤其是其營運資金不是來自某一主要集團或個人的,它們在新聞選材和報導角度上,會有相對大的獨立自主性。媒體之間,必須互相支援,才有頂住政治力商業力的可能。
[圖片來源:cc 2.0 / flickr / keepwaddling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