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讀小弟上一篇文章「致反對佔中家長們」,你們會發現一些年紀較大的家長們如五六十後普遍不支持遮打運動,年輕一代卻身體力行參與佔領,令有些父母投訴家庭內出現撕烈。為什麼兩代之間的價值觀大相逕庭呢﹖我試從呂大樂四代香港人的理論框架分析原因。
呂大樂以四代香港人劃分1920年至1980年的香港人。第一代是二十至四十年代二次大戰前出身的香港人,即是我們這些八十後的阿爺阿嫲那一代。第二代是戰後嬰兒潮出生的香港人,即我們的父母那一代。第三代是六十年代中至七十年代中的香港人。第四代是七十年代中至九十年代出生的香港人。
我們說香港社會正在向下流動, 就是說我們第四代的社會地位相比父母那一代(第二代)低。
我公司的Director是五六十後,可以界定為呂大樂劃分的第二代香港人。跟她聊天,她絕對是典型的第二代香港人。中文大學畢業,相信自己的未來由自己主宰,她認為自己今時今日的社會地位,是自己努力的成果,並且對現今年青人動不動就上街抗爭感到反感,認為自己的福祉應該靠自己努力工作換取,不應向政府伸手。
現在看來,在當時的政治經濟環境的塑造下,她持這種價值觀並不奇怪。她在七十年代擁有這個學歷,在當時被視為天之驕女,到社會工作,在經濟起飛,各產業都有爆炸性增長,人力資源求過於供的年代,怎會不扶搖直上,海闊天空,前途一片光明呢﹖因此她自然相信實力、苦幹、聰敏、機警是成功和改變社會地位的因素,而忽略了那時外部環境也造就她快速上位。
第四代香港人,特別是八十後,自出娘胎就不是長大於一個穩定的環境。1983年,中英簽訂聯合聲明,香港回歸有了定案。1989年,大陸發生八九民運,對未來的惶恐和憂慮即使是當時的小學生也感受到。1997年,香港回歸後,發生亞洲金融風暴,八十後大概在念中學了,開始擔心畢業時的經濟狀況。六年後,沙士讓香港陷入蕭條,八十後大學畢業生,五六千元月薪的工作也爭著要做。
沙士後,由自由行帶動,香港經濟又重新復活,蓬勃發展。八十後打工多年,累積了一定的工作經驗,也到了適婚年齡。怎料樓價拾級而上,工資增長永遠無法追到樓價升幅,無法成家立室,獨立起來。
二十一世紀的香港經濟成熟到這個程度,舊產業領域的管理職位被還沒退休的第二代和第三代香港人佔據,儘管第四代香港人在工作上表現出色,也得要看看上面有沒有空缺騰出。當他們長期努力,也是當「散仔」,看不到升職的機會,薪金不能較大幅度提升,對前景自然感徬惶了。
以我從事的貿易行業為例,香港人在大陸工廠和外國買家的貿易裡一直擔當中介角色。1978年大陸改革開放,吸引了大量港台資本家到經濟特區開工廠。另外,香港亦有大量貿易公司,所謂「行」,他們沒有擁有工廠,只是根據外國買手需求找工廠提供商品。內地人經歷十年文革,「英文都唔識多句」,遑論跟外國人做生意,所以只能聽香港人命令,提供勞力。
在八九十年代,無論港資工廠或貿易公司,香港人都可以利用他們的語文優勢,生產技術和國際視野,在外國和工廠間充當「盲公竹」,而這角色基本上是不能被取代,牢不可破的。
時至今日,改革開放已經三十幾年,內地的製造業已經非常發達,教育亦有長足發展,甚麼國際貿易系、外語系出來的大學生,工資大概是香港人三分之一。大陸人亦懂得自己搞工廠,擺展覽,接生意,香港公司以往的壟斷優勢完全被打破。首當其衝的是貿易公司,他們沒有生產資料,只是充當中間人,賺取差價,這種低增值business model 必然先遭淘汰。
既然行業萎縮,五十至七十後管理層又「打死都唔走」,八十後更面對比他們更年青的人低價競爭,處境相當堪虞。
近來,不少八九十後除了當一份正職外,也搞自己的事業。他們在正職看不到晉升機會,於是保留精力,把心思花在自己創造的生意上。學寫蘋果Apps呀、Facebook games呀、幫客人做蛋糕呀、在ebay 賣東西呀、搞 table for six呀、寫專欄、做 freelance呀,總之就是從正職以外獲到額外的收入和成就感。有些年青人很想開店,可是近年自由行令租金飆升,要「計掂條數」殊不容易啊﹗
值得一提的是,回歸後董伯也曾雄心勃勃提出新產業如科技港,中藥港等概念,如果成功,實有助於創造新的管理職位,讓年青人更易升職。可惜因為向商界傾斜的制度,數碼港變地產項目,中藥港沒成氣候,投資期長,最後不了了之。2003年大陸放寬自由行,政府用不著幹甚麼就能讓經濟起死回生,也不再捨易取難,花心思發展新產業了。
第四代香港人從小到大受這種政治經濟環境所塑造,現在更升職不成,買樓不成,創業不成,成家不成。價值觀跟第二代大相逕庭,又有何奇怪呢﹖第二代香港人樂觀、充滿自信、對未來充滿希望,相信美好將來由自己創造。第四代香港人悲觀、無奈、激進,認為政府應做得更多,做得更好,出來搞抗爭,爭取權益。第二代香港人覺得第四代香港人事事跟政府對抗,政府不能順利施政,影響香港繁榮穩定,對這班年青人所做的予以否定。兩代的撕裂對立就這樣形成了。
在討論幾代香港人的問題,很多人也只從自己的觀點出發,而沒有客觀審視政治經濟環境對他們價值觀的塑造有極大影響。當了解到這一方面,大家就能互相諒解。反正,未來要靠新一代去創造,老一輩堅持自己比新一代有為、聰明、堅強和努力得多,並沒有意義。對他們耐心的教導,分享自己的經驗才真真正正對香港和下一代有所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