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9775

有關「退保」的荒謬爭議(上)

$
0
0

圖:蘋果日報

一個人在社會上的「經濟所得」(economic income),主要由兩類因素決定:一是運氣,一是努力。

好運氣既包括了我們常說的「時來運到」(例如置業後遇著樓市大升),也包括了是否天資聰穎、外表出眾、以及是否生於富裕之家(富二代、富三代…)。

相反,運氣差則包括了天生魯鈍、外表平庸(甚至有先天缺陷)、生於貧困之家,以及凡事頭頭碰著黑(置業後樓市大跌變了「負資產」,進而被公司裁員…)。進一步還包括了染上重病或因意外而嚴重受傷等。

不用說,即使兩人付出同等的努力,運氣差的人所得的,必然較運氣好的少得多。結果是,前者可能長期陷於貧困,甚至到了難以維生的境地,而後者則扶搖直上名成利就大富大貴。在政治哲學中,每一個人的所得是否合理,被稱為「應得」(desert,源於deserve一詞)與否的問題。

另一方面,人類學家曾經在一些數萬至十數萬年前的古人類遺址之中,發現一些年輕時即因為意外或疾病而導致嚴重傷殘,卻是活到老年才逝世的古人類骸骨。簡單的推論是,這些人既無法自己謀生,必然是得到族人的長期照顧,才可以活到晚年。也就是說,守望相助和人道關懷很早便已在人類的社會出現。

現代社會與古代社會的最大不同之處,是所有人的「所得」都必須透過市場交易來獲取。每人由此獲取的多寡我們稱為「第一次分配」。但按照上述有關「應得」的分析,既為了公道也為了人道主義的考慮,我們還必須進行「第二次分配」,以令所有人(特別是老弱傷殘和運氣不濟(甚至只是天生魯鈍)的人)都獲得安穩的生活。在現代社會中,這便是政府透過稅收而實施的各種社會福利政策。

絕大部分人都會同意,「幼有所依、老有所養」是任何良好和健全社會的基石。以我們現時的知識水平、科技水平、生產力水平和社會富裕程度,如果原始社會做得到的東西我們今天卻大呼力有不棣,這實在是荒天下之大謬。

我們的「非不能也,實不為也」,主要原因是上述三大領域都包含著千萬億元的巨大商機(這當然便是奧巴馬的醫保改革受到激烈反對的深層原因)。但作為公民的我們,必須擺脫「市場至上論」的洗腦而以大眾的整體利益為依歸,堅決要求政府按照以下這三大支柱來建設一個穩定和諧的社會。

1. 幼兒料理和基礎教育:即任何人皆可選擇的免費和優質的公營嬰幼兒園、幼稚園、小學、中學和大學教育(小學或以下的機構應提供免費膳食);當然他們亦可以選擇收費的私人教育機構;

2. 基礎醫療服務:即任何人皆可選擇的免費和優質的公營醫療服務,但當每年開支超過某一限額時,便需由強制購買的公民醫療保險那兒支付;當然他們也可選擇收費的私人醫療機構;

3. 養老服務:即只要超過六十五歲,任何人皆可選擇的免費和優質的公營安老院服務,安老院應按照老人的身體狀況分為數個級別;當然他們也可選擇收費的私人安老院。

要維護資本主義制度和害怕暴力革命的人應該大力支持這個建議。請試想想,如果所有人一生中的「一首一尾」都受到了充份的照顧,而其間由疾病傷殘引至的風險也被減至最低,那麼他們便可無後顧之憂,從而全心全意地投入到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中進行「拼搏」。可以這麼說,這些建議實是資本主義的「急救方」。

我們即時可以想到的反對理據有兩個,一個是老齡化導致的財政負擔,另一個是加稅導致的「撤資」。

(下期待續)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9775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