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28億元建成的「2號客運大樓」沒有登機橋上落飛機,10.5億元建成的「北衛星客運廊」要巴士接駁,乘客也不能出境後直接登機
我為甚麼反對興建第三條跑道?第一個原因是機場尚未飽和,沒有需要多建一條極為昂貴的新跑道,第二個原因是機管局過去十多年的失效表現,令人失去信心,不能相信他們有能力管好機場,也因此不適宜此刻把估價二千億元的工程項目交託給他們。前者我已在多個場合解說,今次談後者。
近年來,乘客在赤鱲角機場的經驗逐步退步,不少人發現搭飛機多了變成搭巴士,相對陰暗的候機室多了,行李輸送愈來愈慢,客運大樓商舖林立令空間擠壓感增強等。赤鱲角機場本來多年贏得「世界第一」榮譽,到2013年已經全部丟失了,逐步走向二流機場的境地。
2014年Skytrax 選出的世界第一機場是新加坡樟宜機場(註1),跟樟宜機場比較,最能衡量機管局的表現,以及理解為甚麼現在不應談第三條跑道。事實和數據是客觀的,我把有關兩個機場的情況做了以下列表。
總體來說,赤鱲角機場的實際人流和樟宜機場的設計容量相若,但是赤鱲角的登機橋泊位只有樟宜的六成多,相差很大。
細心研究還有一個情況,赤鱲角其中十個橋位於北衛星客運廊,是一個以巴士接駁的孤島候機室,實際上乘巴士來這裏登機和從1號客運大樓乘巴士直接去遠距離泊位用梯級登機沒有分別,甚至還多了被困在孤島呆等的時段,所以這座造價達10.5億元的建築物,功能上只是相當於十條登機梯級,不配稱為甚麼「客運樓」。
剔除這十個不倫不類的所謂登機橋泊位,赤鱲角開幕至今,真正讓乘客辦了出境手續後直接上飛機的登機橋泊位始終只得49個,十六年間毫無寸進,同樣十六年,樟宜機場由64個增加到92個,如今是49比92,只得人家53%,難怪赤鱲角失去了「世界第一」的地位。
大家更應該注意,兩個機場面對的客運量都是六千萬之譜,香港是實數,新加坡是設計容量,但是登機橋泊位數目懸殊,高下立見,香港機場管理局策略錯誤和管理失當,顯而易見。
赤鱲角輸給樟宜,關鍵在2007年,人家前進,我們原地踏步。兩地都建成了新設施,人家樟宜增建了有28個登機橋泊位的3號客運大樓,實實在在地改善了乘客的登機經驗,這邊廂赤鱲角建了一座「2號客運大樓」,卻沒有登機橋飛機泊位,而且只可出境,不可入境,徹頭徹尾是一座冒充的客運大樓,沒有減輕1號客運大樓的登機橋閘口負荷,因此不少乘客要搭巴士登機。
靠巴士接駁的「北衛星客運廊」2009年啟用,如上面解釋,也是冒充的客運大樓,這座東西還佔用了不少停機坪面積,1號客運大樓北面飛機泊位與跑道之間的飛機走道比原設計狹窄得多,多少降低了安全系數。
現在赤鱲角只有49個閘口可以直接登機,去另外37個泊位都要乘巴士,因此要搭巴士去的泊位數目是泊位總數四成以上,大家現在明白為甚麼乘飛機經常變成搭巴士吧。
圖:原來的機場規劃了X形客運大樓在客運量增加時興建,沒有「北衛星客運廊」
機管局理應掌握航班和乘客的增加趨勢,何以不及早認真按早已制訂的《新機場規劃總綱》,在機場中場興建第二座X形客運大樓?如果有做,登機橋泊位會增加44個,旅客的機場經驗必會大為改善,赤鱲角也不會丟掉「世界第一機場」的榮譽。假如機管局不浪費38.50億元在兩座冒充的客運大樓,以及省回興建中的中場「一」字形客運樓的花費,加起來大概足以興建X形大樓,赤鱲角仍會是「世界第一機場」。
可惜只是「假如」,十多年來機管局似「商場管理局」更多,走上了歪路,商場思想主導,建了莫名其妙、冷冷清清的巨型商場,然後包裝成2號客運大樓,試圖隱藏投資錯誤。2007年,樟宜機場已經遠遠抛離了赤鱲角,機管局還沒有醒覺!最近他們在報章刊登詭異的隱名廣告稱讚自己效率高,我為他們難過。
機管局必須回答以下問題:
(a) 為甚麼花28億元去建一座沒有登機橋泊位的「冒充客運大樓」?
(b) 這座大樓冷冷清清,怎樣向公眾交待28億元的投資?
(c) 為甚麼花10億元去建功能等同十條登機梯級的「北衛星客運廊」?
(d) 為甚麼明知跑道「即將飽和」而遲遲不多建直接上機的登機橋泊位?
數字會講道理,機管局欠下香港人不少,令赤鱲角大幅落後於樟宜,最好及早清楚交待。
機管局或許辯說興建中的「一」字形客運大樓,有20個登機橋泊位,可以改善情況,但是到時可直接登機的泊位總數亦不過是69個,只得樟宜的七成多,差距尚遠,更何況赤鱲角的設計乘客容量是8700萬,還比樟宜高三成!
赤鱲角機場失去競爭力,不是因為少了一條跑道,而是因為機管局多年來策略錯誤,沒有配合需求的客運設施,令服務退步,令乘客不高興。當務之急是增建客運設施,重建競爭力,使赤鱲角重返「世界第一」。
我們再沒法子相信機管局管理機場的能力,興建第三條跑道既是用錯藥去醫病,也是所託非人。作為最終的投資者,香港人應該發出強烈聲音,要求公帑用在實在之處,而不是用在虛無縹緲的第三條跑道。
(註1 )另獲多個獎項,見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