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十七年後的今天,愈發體會「一國兩制」的政治智慧。
2014年6月22日,超逾七十萬香港人參與由「和平佔中」發起,委托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舉辦的「6.22民間全民投票」,除了選出一個行政長官選舉方案外,同時也間接對戴耀廷、陳健民及朱耀明三人在「和平佔中」的領導角色予以支持。[1]
1984年6月22日,恰好就是三十年前的這一天,鄧小平在北京接見行政、立法兩局代表鄧蓮如、鍾士元和利國偉,明確提出九七回歸後,香港在「一國兩制」下可以享有高度的自主和自由:「中國政府為解決香港問題所採取的立場、方針、政策是堅定不移的。我們多次講過,我國政府在1997年恢復行使對香港的主權后,香港現行的社會、經濟制度不變,法律基本不變,生活方式不變,香港自由港的地位和國際貿易、金融中心的地位也不變,香港可以繼續同其他國家和地區保持和發展經濟關系。我們還多次講過,北京除了派軍隊以外,不向香港特區政府派出幹部,這也是不會改變的。我們派軍隊是為了維護國家的安全,而不是去干預香港的內部事務。我們對香港的政策五十年不變,我們說這個話是算數的。…… 從世界歷史來看,有哪個政府制定過我們這麼開明的政策?」[2] 上述這段話充分反映出鄧小平的洞識和氣度,以及他對「一國兩制」可以有效解決香港問題的莫大信心和堅持。
「一國兩制」的政治智慧在於確定香港回歸既濟(already)與未濟(not yet)的兩個重要層次,並顯示中國政府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已經認識到香港回歸是一條艱辛而漫長的路途。
就主權來看,香港於1997年7月1日回歸中國,中國人民解放軍進駐香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每天早上八時伴隨著國歌在金紫荊廣場上徐徐升起,「一國」已經充分體現在主權回歸的這一事實上。
但是回歸是否就只是主權回歸這麼簡單呢?就中港兩地的政治、經濟、法制、歷史、文化、意識形態等的實質差距而言,香港九七後仍然還在回歸途中,仍未與中國完全融為一體,港人仍無法與十三億中國同胞完全認同。「兩制」標誌著中國政府正視這個實質差距問題,甚至願意耐心等待, 容許香港回歸後「五十年不變」保持這個差距,因此中國政府以「一國兩制」來解決香港回歸問題,「不是一時的感情衝動,也不是玩弄手法,完全是從實際出發的,是充分照顧到香港的歷史和現實情況的。」[3]
「兩制」顯示中國政府為香港的漫長回歸路創造了寶貴空間,容許港人自由表達自己的心聲、自主參與自己的事務,積極構建港人在中國主權下的身分與意識。依照鄧小平的說法,就是,「要相信香港的中國人能治理好香港。⋯⋯香港人是能治理好香港的,要有這個自信心。⋯⋯我們相信香港人能治理好香港。」[4]
理解「一國兩制」的既濟與未濟,我們就可以明白,在今日的中港政治張力中,根本無需不斷強調「一國」的既定事實。今天談「一國兩制」總是擔憂兩極化,變成「只有一國,沒了兩制」,或是「只有兩制,沒了一國」,似乎「一國兩制」是一種零和遊戲,有內在的矛盾。事實上,「一國兩制」的真正挑戰,就是要在主權回歸(「一國」)的鐵定事實下,徹底落實「港人治港」、「高度自治」、「五十年不變」的國家承諾。「一國兩制」如果不幸失敗,原因應該不在既濟的「一國」,而是未濟的「兩制」萎縮,似有若無,香港的主體性、特殊性蕩然無存。
香港人對「一國兩制」的信心於回歸十年時(2007年底)達歷史高峰(74.9%),移民潮轉為回流潮,但於回歸十七年的今天(2014年6月底)竟達歷史低谷(47.5%)。[5] 如何開拓「兩制」空間,容許港人在行政長官普選中有真正的選擇,這對挽回港人對「一國兩制」的信心是至為關鍵性的。
註釋:
[1] 「6.22民間全民投票」最終計有 792,808 張有效選票,其中720,284 票(90.8%)支持有公民提名的方案,另696,092 票(87.8%%)支持「如果政府方案不符國際標準讓選民有真正選擇,立法會應予否決。」(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 〈「6.22民間全民投票」結果〉,http://hkupop.hku.hk/chinese/release/release1164.html)。
[2] 鄧小平:〈一個國家,兩種制度〉(1984年6月22日、23日),«鄧小平文選第三卷»。
[3] 同上。
[4] 同上。
[5] 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 〈市民對香港前途有信心、市民對中國前途有信心及市民對一國兩制有信心 (半年結)〉,http://hkupop.hku.hk/chinese/popexpress/trust/conhkfuture/combine/datatables_halfy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