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下旬至七月初是香港政治的新階段。八十萬人投票,當中學界與真普聯平分秋色,聯手讓八十萬人確定公民提名;五十萬人上街,再以學聯學民的佔領行動作結,成功讓非暴力抗爭漸成為主流;泛民議員團結一致,放下過去死守的禮儀和代議士的「應有舉止」,群起以過去只有社民連敢為的方式向689示威。上述的事,並非偶然,而是和平佔中發起一年過去,慢慢由論述變成實體力量的過程,一方面是投票形成實在的民意,另一面就是學界的行動加快了確立群體抗爭的可能性,讓過去一年來的文字力量化成看得見的行動,佔中從始成為不再猶豫的事實。
力量在更替 泛民須回應
八十萬投票是政治形勢轉變的始點,有人或許認為真普聯是贏家,正如第二天的《蘋果日報》也是如此為泛民造勢。但這個全民投票就是「勝者全取」的遊戲嗎?政改問題,過去多年都是泛民各黨主導,對比之下,由民間團體所期望的學界是新興的政治力量(雖然學聯已經57年,但新一代人又新的思緒),但學界可以從民主派選民中獲得到三十萬票(也未計人民力量的八萬),這表示了未來運動的領導權不由傳統力量所領導,相反是一個新舊交替的開始-新興力量已經動搖了傳統政黨的角色。或許有黨可以認為,有差不多三十萬民主派票源未有參與今次投票,但該黨需要明白,今日運動的主要能源是和平佔中,如沒有認真看待那八十萬人的票,而著眼於那剩餘的三十萬,證明該黨並沒有認真對待未來爭取公民提名的籌碼,也就是說,根本沒有意慾坐上賭檯,沒有與主流力量同行的準備。
筆者斷言,泛民不會因多勝三萬而感到自滿,相反必定是察覺形勢的變化,防止未來選票流失,實際要做的就是回應以學界為首的期望。七一當晚,三位泛民議員參與行動,也有議員帶領律師團協助行動者都是回應的方式,一方面是參與行動的議員個人對抗爭的重視(大家應肯定三位議員的勇氣);一方面是泛民已經不可能與學界領頭的行動分割,免得讓八十萬人為主的民主力量失望,這都是政治力量在變化的證據。到最近兩天,泛民在議會的舉動更感動了民主支持者,因為他們已經放下了「和理非非」的無謂堅持,願意發揮更進取的政治領袖角色,以行動改變支持者的意見,以行動回應民主力量的變化。
讓抗爭呈現 相信和平抗爭
學界的抗爭行動是進取的政治判斷,事實也證明,學界的決定令政局推進了一大步。八十萬人投票是民意,但政治領袖如何兌現公民提名的承諾、什麼方式去爭取就是當前的問題。談判和對話自不然是方式之一,大家也難以否定對話不論作為一種(尊重對方,讓民主派支持感到合理的)姿勢或談判的作用。佔中由第一天已經是公民抗命在為主要力量的運動,有效而堅定的談判和對話的來源就是公民抗命。公民抗命一方面是道德力量的彰顯,突顯政權的醜陋,但更重要的是,公民抗命的成功與失敗,由佔中提倡開始已經政府輸贏的指標,因為政府能否有效地處理公民抗命就是政府是否會作出讓步的時刻,假如政府未能應對民間提出的挑戰,讓抗爭成事,除了進一步提升暴力手段,政治讓步就是唯一的選擇。
學聯當日的行動勝利在於,當日提出的行動時限(早上八點)讓警察難以招架,更無法在八點前完成清場,也留下一段又一段數百人高呼加油的片段,還有警察的暴力。不論是形象、輿論還是警隊能力,政府當日的確輸了,因為行動暴露了政府部處的漏洞,也讓民間信任和平抗爭,讓民間了解一個又一個抗爭時感人的事,讓香港人接受抗爭是可行的出路,確定未來「希望在於人民,改變始於抗爭」。
值得表揚的是,遮打行動是一個屬於所有抗爭者的行動。行動組織者固然是以秘書長周永康(Alex)、副秘書長岑敖暉(Lester)為首的學聯,但行動過後的焦點卻在於每一個行動者的感受和故事,去偶像的過程(其實是沒有刻意製造)也就是民間每個人相信自己的過程,我是為了自己的理念而出來,不單是「守護學生」,最終的效果不是相信學聯,而是相信抗爭。筆者在行動過後有份協助聯絡當日的被捕者,發現當中有紋身師、推拿師、地盤工人、工程師、教師、攝影師、退休公務員,當然少不了學生,「511」就是種下了未來公民抗命的堅實力量和信念,而且是跨階層、跨年齡的力量。
力量合流 展望更強大的抗爭
正如上述所言,民間贏了一仗,但換來的必定是更大的政治壓力,也包括暴力升級的警隊。此時,過去以談判為主的泛民已經開始涉足抗爭;同時行動為主的學界和民間團體也不會否定談判的作用,因為兩者不是互相削弱的關係,但行動必定是談判能否達到效果為前提,否則難以令人(包括政權)相信今日的運動與過去三十年的有什麼分別。未來,我們已經付不起分裂,因為未來的行動需要更大組織力和聲勢,否則難以應對更有規模的警力和輿論機器,加上現在公民提名已經成為民間共識,泛民又已經感覺抗爭,公民社會終可放下方案之爭,政黨、佔中三子、民間團體信任的學界之間的合作才有希望形成更大的運動,集合各自的支持者,成就佔中和真普選。
最後,雖然筆者提及去偶像的問題,但作為學聯前秘書長,本人對學聯的勇氣,除了讚揚就是讚揚,也難以忘記與不同年代的學聯前輩為現屆站台的一幕,還有與下莊周永康在台下一起落淚的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