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偉謙
在3月至5月期間,經濟及信報的報導,基本上是在經紀的角度看: 是否可以撈一筆的角度來看大坑西的重建。而他們最理想的是可以有一疊連貫又一城的豪宅,吾鬼理你居民重建之後的死活。
當然,李兆基的捐地「意願」,表面上為短視的地產資本家的寄生者 : 短視的,籍大坑西地皮改建成豪宅,等待發財的經紀,「大失所望」。
我想,大坑西的捐地,這不是什麼抗爭的成功(作為其中一個參與者的誠懇看法),反而是一種地產資本的操弄,他們的動機,也值得我們反思,或是他把政府的地歸還予政府,有若干歷史知識的人,都知道,英國的圈地運動(enclosure movement)在落實到香港,土地就基本上是以資本家控制的政府,來主導,而他「捐出」的動作,也只是以一幅地換未來的「議價資本」,政府擁有土地所有權(由英國王室所有至香港土地特區政府所有制),只是延續了圈地(enclosure)為地產資本家服務的現實。
要注意的是,土地事實上非李兆基權有,是屬於平民屋宇在特定情況下,批租予李佩材家族為主要組成部分的董事會,而李佩材家族作為最老,在政府有強烈影響力的銀行資本家,出發點更不止於慈善,他的動作,被稱為慈善,得到掌聲,也許是一般人的反應,認為他心懷善意,因為,致使我也認為,最短視的需求,有望可得解決
李氐在記者問到的時候,聲稱自己是「講下先」。四叔說出以下的說話 :「(我都係)講下先啫,但係希望我都盡下力,睇我搞唔搞得到,搞得到就會對香港樓市有幫助。」
然而,資本家的本質是永遠的功利主義,而資本剝削的邏輯,在大坑西事件「以財閥的慈善解決」過後,也只會在另一些事件中呈現。
石峽尾木屋及寮屋區,在1950年代國民黨逃亡聚集而成的村落,其意識形態也是當時興建此樓予,作為抗共勢力的物質性支持(在韓戰爆發的期間,石峽尾邨的9-12座是由聯合國捐贈而成),也讓英殖政府解決國共在香港,做成的治安,政權穩定性問題。
而是次也同樣有著政治的目的,可能就是回應社會民祽化,如何與在梁政府之下找尋營商的空間,最經典的是屯門藍地的捐地,乃示範予鄉事派,以消弭其內部之鬥爭。那麼,如何討論的盡頭,是整件事在抗爭後,結果是「良心的饋贈」,而誤解為一次勝利,卻對資本積累及支配下,無產普羅大眾都是被擺佈的現實不予醒覺。那社會(經濟民主制度)的真正改變,就不會有任何進展。
有說,之前的居民會議,商討重建事宜,應該針對政府施以壓力,因為我們在分析過後,如果資本家們是要付出巨大代價,以啟動重建,那實在找不到平民屋宇有什麼動機,在重建一事作出任何主動行為。
然而,他們的「主動」,在上述的初探中,似乎已經有一個不悖於資本邏輯的答案。
那一班地產財閥,及喜勾結資本家的官僚,用時間來換取檯底交易的最大利益。件事就是如此簡單。
(作者純粹發表任何意見,與任何政團及壓力團體無關)
參考:
「商業電台: 李兆基擬捐石硤尾地建居屋料涉大坑西邨地皮」
http://www.881903.com/page/zh-tw/newsdetail.aspx?ItemId=724143
「自財華社新聞中心: 【政經民生】無得起豪宅四叔擬牽頭捐出石硤尾地做居屋」
http://news.sina.com.hk/news/20140609/-19-328281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