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話,我們每天都在講。我們總以為,普教中只會令學生多掌握一種語言,而不會影響學生對廣東話的掌握。我也一直這樣以為,直到我看到我一位同學在面書的分享他和一位接受普教中的小學生補習的發現。
同學表示,這位小學生在以廣東話讀出課文時,對於比較深的字,就很容易會讀錯。例如「顫」字在廣東話原應讀作「戰」,但這位小學生卻錯讀為「震」,明顯就是受了該字普通話讀音Chàn的影響。這個語言之間互相影響的情況,其實不難理解,我們這些不是自小學習普通話的香港人,在說普通話時,就經常會受到廣東話的影響,香港人常自嘲我們把廣東話說偏一點就當成普通話,而以「港式普通話」聞名的曹仁超先生就是當中的典型例子。問題不單發生在個別字詞讀音的掌握上,同學表示,當他和這位小學生一起以廣東話朗讀課文時,這位小學生讀起上來顯得很困難,但後來他們改用普通話朗讀,這位小學生卻讀得非常流暢。
廣東話和普通話兩種詞彙和語音都有點相似的語言之間,是會互相影響的。在小學階段就推行普教中,會使學生的廣東話受到普通話的影響,使語言學習能力較低的學生容易出現混淆的情況,甚至變得不擅以廣東話表達。香港終究是以廣東話為主要溝通語言的城市,以普教中培養出一批普通話說得比廣東話好的下一代,不見得真的能提高他們的競爭力。
中國語文科的教學範疇,包括聽、講、寫、讀四方面。在香港的語言環境中,無論是現在大學入學試的考核要求,還是職場上的實際語境,這當中的「聽」和「講」應該是指聽講廣東話的能力。中文課是學生學習聽和講廣東話的最好機會,教育界實在應該撥亂反正,停止推行普教中,以免下一代聽講廣東話的能力受到影響,損害他們的日常溝通能力。
*原刊於2014年5月12日《明報》世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