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揮,常出現在大型交響樂團及管弦樂團裏,皆因數十個人一同演奏同一首樂曲,無可能每個人都同一節奏、速度,像拍子機般由頭奏到尾,所以指揮的功能就像大腦一般將「手手腳腳」協調起來,合拍出最佳的姿態,因此一隊交響樂團的指揮就是表達音樂的靈魂所在。
指揮家用一雙手就可以引領出震撼人心的音樂,因為手部每一個動作、擺動都被賦予了感情,只要細看指揮家的手就已經感受到情感的表達。有音樂人深明這一點,希望用手就可以直接演奏音樂,從而打破音樂家與樂器間的隔閡,所以萌生出了「音樂手套」這個念頭。
格林美獎得主英國著名音樂人Imogen Heap,在2011的TED上,展示了「音樂手套」這個概念,然後經過近四年的研發,名為Mi.Mu的「音樂手套」終於登陸集資網站Kickstarter。上月才有一款由這個網站集資而成功生產的火箭形耳機推出,相信在不久將來,每個人都可以用雙手,不用學習,甚至一出世就能玩音樂了。
Mi. Mu音樂手套,其實像是智能手機的手勢功能,不過就把這些感應全化成聲響。手套備有一系列感應器、陀螺儀、加速器以及磁力器等,去追蹤手的運動方向和手指彎曲程度,用以感知各種手勢並發送信號,從而產生出各種不同的聲音。由手套出來的音樂有點像實驗電子樂,但演奏方法就更隨心更直覺。
整個概念看似很偉大,但我覺得如果當音樂藝術不再罕有、甚至氾濫,那音樂會否貶值呢?
轉載自《新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