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是大嶼山愛護水牛協會主席何來。
牛隻物種,沿草游牧是與生俱來的自然本性本能,這物種邊行(腹蓋範圍大)、邊吃(除去生長過度的野草或野生植物,種類保守估計超過五十種)、邊屙(為泥土提供植物所須的有關機養份,和為泥土提供能殺死部份腐化植物根部的惡菌,也給其他小昆蟲供餵食,同時亦把並沒有在體內消化掉的植物種子散播到不同播地區去),牠們所有這些自然行為,都是促進自然生態的多樣性和健康的免費服務,牠們的自然生態功能就好像上天賜給地球的自然生態管理員。
大型動物都受雀鳥歡迎,無論黃牛水牛在不同季節都有不同種類雀鳥前來寄居覓食,牛背鷺、烏鴉、豬屎揸等,還有水鳥池鷺、白胸苦惡鳥是長年留守在牛羣。
水牛的生態價值更是全港之冠,是最快可以修復生態環境的動物,故 被冠有「濕地天使」之稱。水牛為無數季節性候鳥如:海燕、東方鴴、金鴴、林鷸、專捕食飛蟲的普燕鴴、美麗的黃鶺鴒,更有稀客如:東方鴴、硫黃鵐等提供寄居宿食。水牛濕地更為無數美麗的小動物提供繁殖地,如無數不同 品種的青蜓、寄居紅樹林下的招潮蟹和彈塗魚等,數不勝數。
大嶼山各區的牛群,自以歷史性耕牛身份出現香港至今成為棄耕牛,其生態功能與百年來沒有太大分別,每天在村區附近一帶牧草,水牛腹蓋著村區內的濕地(即原來的棄耕地),由於泥浴須時(每天最少三、四小時浸在濕泥中),所以腹蓋面積不及黃牛。 黃牛沒有泥浴習性,且身形較水牛輕,行動相比水牛敏捷,每天腹蓋牧草範圍(或以繞圈、或直線游牧)可長達四至六公里,成熟公牛在繁殖季節時更可遠行至十公里尋找散發出訊息的交配對象。
從耕牛歷史告訴我們(請參閱《大嶼山區牛不野 !》 一文),在大嶼山(相信香港其他區都有近似情況),因為個別農家管有的牛羣,都普遍採用‘戶外放養’模式而不採用像飼養奶牛方式的‘農場圈/困養’,這不但令私人管有動物,同時持有其公共性,亦因為其利用天然環境資源放牧,而保留了這物種的自然環境生態互動功能角色。村民棄耕對牠們的唯一改變,只是身上的農具和資繩索除下了,可以回復牠們與生俱來的的環境管理天職。以往倍伴牠們上下山的牧牛朋友不再倍牠們了,牠們要自己趕狗了,身邊除多了奇怪的人外,還要小心那相比惡夠更恐怖,用四個圓形東西都可以走得很快,且可以殺死他們的冷東西,也越來越少地方可以吃草和休息了。
Reference:
Pui O on Lantau, Hong Kong - Where the Buffalo Roam 大嶼山 - 貝澳水牛愛逍遙- by Dr. Martin William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HIzU9E2HLc
大嶼山區內牛隻沿草游牧(大嶼山愛護水牛協會記錄)
1. 黃牛 - A gorgeous 2 days old new born in Tong Fok herd with amazing crystal eye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D9zgJ6xR3E&list=UUKQCdJWLDCvGswWs3IwuT8g
2. 水牛 - Pui O , Ham Tin breeding herd Nov., 201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MQU6AZqU4Y&list=UUKQCdJWLDCvGswWs3IwuT8g
3. 水牛 - 2nd Water buffalo breeding herd on Lantau->>The Chi Ma Wan herd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8UpKhjOS5s
(由於耕牛歷史照片來源網上,版權尚未解決的,煩請見諒未能在這裡顯示)
最近(2014-04-06)經傳媒親自見證的例子:
綠色生活﹕少了水牛黃牛,生態混亂-大嶼山系列(四)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10201937642307408.10